第二节 作物品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38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作物品种
分类号: F323.3
页数: 4
页码: 114-1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建国前彭泽县农作物品种多为农民自留的劣种,更新换代困难。建国后,县农业部门积极引进、培育和推广农作物良种,特别是杂交水稻的引进和推广改变了二晚低产的局面。水稻品种从一季稻和少量低劣早稻转变为双季稻和杂交水稻,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此外,县农业部门也注重其他作物的品种丰富化,逐步恢复和发展了多样化的作物种植。
关键词: 彭泽县 农业经济 作物品种

内容

建国前,交通闭塞,信息不通,农作物品种多数是农民自留老化了的劣种,年复一年,无力引进和更新。
  建国后,县农业部门设有种籽公司,专门组织农业科技人员进行作物品种的调查、清理、发掘、培育、引进,把更新品种推广良种作为提高单产的重要措施。经过多年的努力,本县作物品种增多,更新换代期间缩短,促进单产的提高,兹将主要农作物品种情况分述如下:
  水稻品种,建国前一直是传统的一季稻和少量的低劣早稻,这些品种,生长期长,抗病性弱,高杆易倒伏,产量低,质量差。
  建国后,县农业部门积极从外地引进水稻良种,由一季到双季,高杆到矮杆,本交到杂交,品种增多,产量上升,特别是70年代引进的杂交水稻,从根本上改变了本县二晚低产的局面。
  杂交水稻是1975年引进的,1976年开始小面积试种杂交第一代并制种存留,增产效果显著,杨梓乡试种20亩杂交水稻,亩产平均450公斤,最高达550公斤。试种成功后逐年推广扩大。到1985年,全县种植杂交水稻91000亩,实现了二晚杂优化,平均亩产400公斤,比常规品种亩产增加150公斤左右,最高的增加250公斤以上。早杂面积也逐渐扩大。杂优水稻,县人民政府曾拔专款,培训技术骨干,组织专业队伍,从1975年起连续四年赴海南岛制种。到80年代初,本县自制良种,由县种籽公司主持,在杨梓乡建立繁殖良种基地1100余亩。制种田亩产由40公斤逐步提高到200公斤,种子纯度和质量也大为提高,每年为全县提供杂交水稻第一代良种125吨。
  其他作物种类多,品种丰富,但在10年“文化大革命”中,强调“以粮为纲”,对其他作物种植面积一压再压,生产单一,有些传统作物几乎绝迹。1978年后,正确贯彻“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因地制宜,安排各类农作物种植面积,选留、引进各类农作物良种,品种逐年增多。建国后,本县水稻及其它作物品种列表如下。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