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作物分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38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作物分布
分类号: F326.1
页数: 4
页码: 108-10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彭泽县境内根据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形成了东南山区、中部丘陵和北部滨湖圩区三个区域。东南山区以种植一季水稻为主,兼种玉米、红薯、高粱等作物;中部丘陵阳光充足,主要种植一季水稻和棉花,兼种芝麻、红薯、大豆等作物;北部滨湖圩区土质肥沃,种植玉米、高粱、油菜、棉花等作物。建国后,根据不同地域特点,形成了北部沿江冲积平原棉花丰产区、中部丘陵滨湖棉粮油水产兼作区和东南山区棉粮林兼作区。每个区域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作物。
关键词: 彭泽县 农业经济 作物分布

内容

建国前的数百年间,境内因其自然条件的不同,自然环境迥异的三个区域,作物的分布,自有差异。
  东南山区 气温较低,无霜期短,以种一季水稻为主(中稻、糯稻),兼种玉米、红薯、高粱及少量白籽土棉。靠近村庄平地,积温较高的地块,冬季也种些油菜、荞麦、大小麦、蚕豌豆等。
  中部丘陵 阳光较充足,积温较高,但土层浅、水源差,以种植一季水稻和棉花为主,兼种芝麻、红薯、大豆、绿豆、高粱、黄粟、油菜、大小麦、蚕豌豆、花荞麦、苦荞麦,少量种染料靛青等作物。
  北部滨湖圩区 土质肥沃,阳光充足,水源丰富,但易涝易淹。主要作物有玉米、高粱、黄豆、绿豆、芝麻、花生、瓜子、油菜、大小麦、黄粟、棉花等。
  建国后,根据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针对以棉为主的特点,调整了作物的分布,形成了三个区。
  北部沿江冲积平原棉花丰产区 包括棉船乡和棉科所的全部。芙蓉乡的江河、太字、江中、芙蓉、五联五个村;马当乡的杨柳、船形、跃进、泉山乡辰字、大畈;定山乡的棉洲圩;红光建材厂的红光圩;芙蓉农场一部分;龙城镇的马湖;县水产场、太泊湖水产场等地。耕地面积计75277亩,其中水田4136亩,旱地71141亩。植棉57881亩,占全县植棉面积41%;早稻1770亩,一晚2136亩,二晚1155亩。现有劳力18311个,劳平耕地4.1亩。土壤多由长江冲积物发育而成,土层深厚,潜力肥力高,地势平坦,地块2—3百亩的占80%左右。河网化,园田化,具备机耕条件。本区气候土壤均适合棉花生产,是县内历年的高产棉区。此外该区旱地种少量红薯、芝麻、大豆,冬季则以油菜为主;水田主要种早、晚稻。
  中部丘陵滨湖棉粮油水产兼作区 主要为县境中部,方湖、太泊湖两岸。包括马当乡的湖西、春光、莲花、马当、茅湾、四联、黄山、杨榜、南垄、南山、青山、电站等地;泉山乡的双合、大畈、茅店、余粮、一林场、二林场、南阳、上桥、爱国、西垄、红星、九一、农科所等地;定山乡的响山、林场、定山、东光、日光、莲塘、响水、朝阳、春光、水产场、双槐等地;太平关、湖西、黄花、黄岭、太泊湖等乡的全部;和团、瀼溪两乡除山区外的沿太泊湖各村;县茶场、县棉花原种场、和团茶场、县共大、县五七农场等单位。本区耕地面积为169096亩,占全县耕地面积51%,其中水田63781亩,占全县水田面积64.7%,旱地105315亩,植棉74049亩,占全县棉地46%,早稻47709亩,一晚15431亩,二晚44706亩,劳力41307个。劳均负担耕地4.48亩,是主要棉粮兼作区。方湖、太泊湖建有水产场,以收水产之利。并利用水田种植红菱、莲藕,增加收入。区内兼种黄麻、甘庶、花生、蚕豆、豌豆、大麦、小麦、荸荠、西瓜、薄荷和绿肥,近年还发展苎麻生产。
  东南山区棉、粮、林兼作区包括海形、浩山、上十岭、东升、乐观、天红、黄乐林场和瀼溪乡大桂、港下村和和团乡的利山村和印墩林场。共有耕地84147亩,其中水田38437亩,旱地45710亩,劳力22742个,劳力平均负担耕地3.6亩。本区山地资源丰富,山地面积占全县山地70%。水源充足,农肥条件优越,有发展棉、粮、林的潜力。水田种双季稻和一季晚稻。旱地以棉为主,兼种红薯、大豆、玉米、高粱、花生、瓜类、甘蔗、烟叶、苎麻等。山地则以林业为主,在乐观、黄岭毗连处,已造林20000亩,建成了人工林基地。在乐观、天红、东升建成漆树基地。还种有油茶、油桐、茶叶、果木、药材,造植了松杉混交林和杉阔混交林,成为发展林业的重要基地。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