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图书馆
九江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九江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耕地和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38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耕地和作物
分类号:
F326.1
页数:
9
页码:
107-1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彭泽县建国前和建国后的耕地面积、作物分布和作物产量等情况。在建国前,农田面积较小且产量低,农民的收入和官府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农业生产。建国后,农田面积逐渐增加,作物产量也有所提高,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产量受到影响下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农作物产量再次上升。至1985年,农作物产量大幅度增加,但人均耕地不断减少。
关键词:
彭泽县
耕地
作物
内容
第一节 耕地面积
全县耕地面积。据民国25年(1936)《江西年鉴》载:彭泽农田面积,在清同治年间成熟农田为366000亩,清末、民国初年为373000亩,民国时期征粮丁米亩数只有186000亩,经当时中央统计局核计为429000亩。民国25年耕地面积552110亩,占总面积的23.7%,其中水田353966亩,占耕地面积46.4%,旱地198144亩,占耕地面积53.6%。全县农户13108户,平均每户占耕地41.8亩,其中占水田27亩,占旱地14.8亩。
1949年底统计,全县耕地236000亩,其中水田126099亩,旱地131478亩。1952年土改时全县进行了一次认真的土地丈量,复经1953年查田定产,得出了较为翔确的数字,全县耕地面积282491亩,(其中水田151013亩,旱地131478亩)。1985年增至318302亩。
彭泽历来地广人稀,荒地较多,民国22年的《江西省政府行政报告》称:“继续办理各县饬垦官荒,令饬彭泽、德安、九江等荒地较多县份,劝导人民领垦,以尽地力”,但收效不大。抗日战争时期,彭泽沦陷,日军实行“三光”政策,加以国民政府横征暴敛,民不聊生,人民大批死亡逃徙,土地大片撂荒。
土地改革后,人民大力垦荒扩种,耕地面积逐年增加,到1962年增加到370397亩,其中水田166890亩,旱地203507亩。后因水利、交通、工业占用耕地颇多,面积逐年减少,到1985年全县实有耕地363490亩,其中水田113650亩,旱地249840亩。
建国后人口猛增,1985年耕地面积虽有增加,而人均耕地由1949年的2.98亩减少到1985年的1.23亩。
第二节 作物分布
建国前的数百年间,境内因其自然条件的不同,自然环境迥异的三个区域,作物的分布,自有差异。
东南山区 气温较低,无霜期短,以种一季水稻为主(中稻、糯稻),兼种玉米、红薯、高粱及少量白籽土棉。靠近村庄平地,积温较高的地块,冬季也种些油菜、荞麦、大小麦、蚕豌豆等。
中部丘陵 阳光较充足,积温较高,但土层浅、水源差,以种植一季水稻和棉花为主,兼种芝麻、红薯、大豆、绿豆、高粱、黄粟、油菜、大小麦、蚕豌豆、花荞麦、苦荞麦,少量种染料靛青等作物。
北部滨湖圩区 土质肥沃,阳光充足,水源丰富,但易涝易淹。主要作物有玉米、高粱、黄豆、绿豆、芝麻、花生、瓜子、油菜、大小麦、黄粟、棉花等。
建国后,根据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针对以棉为主的特点,调整了作物的分布,形成了三个区。
北部沿江冲积平原棉花丰产区 包括棉船乡和棉科所的全部。芙蓉乡的江河、太字、江中、芙蓉、五联五个村;马当乡的杨柳、船形、跃进、泉山乡辰字、大畈;定山乡的棉洲圩;红光建材厂的红光圩;芙蓉农场一部分;龙城镇的马湖;县水产场、太泊湖水产场等地。耕地面积计75277亩,其中水田4136亩,旱地71141亩。植棉57881亩,占全县植棉面积41%;早稻1770亩,一晚2136亩,二晚1155亩。现有劳力18311个,劳平耕地4.1亩。土壤多由长江冲积物发育而成,土层深厚,潜力肥力高,地势平坦,地块2—3百亩的占80%左右。河网化,园田化,具备机耕条件。本区气候土壤均适合棉花生产,是县内历年的高产棉区。此外该区旱地种少量红薯、芝麻、大豆,冬季则以油菜为主;水田主要种早、晚稻。
中部丘陵滨湖棉粮油水产兼作区 主要为县境中部,方湖、太泊湖两岸。包括马当乡的湖西、春光、莲花、马当、茅湾、四联、黄山、杨榜、南垄、南山、青山、电站等地;泉山乡的双合、大畈、茅店、余粮、一林场、二林场、南阳、上桥、爱国、西垄、红星、九一、农科所等地;定山乡的响山、林场、定山、东光、日光、莲塘、响水、朝阳、春光、水产场、双槐等地;太平关、湖西、黄花、黄岭、太泊湖等乡的全部;和团、瀼溪两乡除山区外的沿太泊湖各村;县茶场、县棉花原种场、和团茶场、县共大、县五七农场等单位。本区耕地面积为169096亩,占全县耕地面积51%,其中水田63781亩,占全县水田面积64.7%,旱地105315亩,植棉74049亩,占全县棉地46%,早稻47709亩,一晚15431亩,二晚44706亩,劳力41307个。劳均负担耕地4.48亩,是主要棉粮兼作区。方湖、太泊湖建有水产场,以收水产之利。并利用水田种植红菱、莲藕,增加收入。区内兼种黄麻、甘庶、花生、蚕豆、豌豆、大麦、小麦、荸荠、西瓜、薄荷和绿肥,近年还发展苎麻生产。
东南山区棉、粮、林兼作区包括海形、浩山、上十岭、东升、乐观、天红、黄乐林场和瀼溪乡大桂、港下村和和团乡的利山村和印墩林场。共有耕地84147亩,其中水田38437亩,旱地45710亩,劳力22742个,劳力平均负担耕地3.6亩。本区山地资源丰富,山地面积占全县山地70%。水源充足,农肥条件优越,有发展棉、粮、林的潜力。水田种双季稻和一季晚稻。旱地以棉为主,兼种红薯、大豆、玉米、高粱、花生、瓜类、甘蔗、烟叶、苎麻等。山地则以林业为主,在乐观、黄岭毗连处,已造林20000亩,建成了人工林基地。在乐观、天红、东升建成漆树基地。还种有油茶、油桐、茶叶、果木、药材,造植了松杉混交林和杉阔混交林,成为发展林业的重要基地。
第三节 作物产量
建国前,人民收入和官府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农业生产。但千百年来,年成丰歉,产量多寡,悉听天命。清代和民国年间,农作物产量极低,水田一年只种一季中稻(或糯稻),亩产最高400斤,一般300斤,最低的只有几十斤。皮棉亩产仅有20—25斤。其他作物也是广种薄收,地力未尽。民国15年(1926)以后,水旱频仍,战乱不息,加以国民政府,政治腐败,壮丁逃亡,田地荒废,各种作物面积大为减少,单位面积产量逐年下降,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根据民国江西省政府的统计资料,将本县各类农作物产量列表如下:
建国后,农作物产量大幅度增加,三十多年来,中间虽有波折起伏,但总的趋势是向前发展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八年间,农作物产量逐年上升。1957年粮食总产达到37673.8吨比民国23年增长了1.5倍,比1949年增长1.06倍。其中稻谷总产33353.6吨,比民国23年增长1.8倍,比1949年增长1.52倍,棉花总产4087.3吨,比民国23年增长了8倍,比1949年增长了13倍,其他农作物也都大幅度增长。1959年至1961年受浮夸风、瞎指挥的影响,加上严重自然灾害,全县农作物产量普遍下降。1962年贯彻执行中央颁布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即“六十条”,纠正了“左”的错误,经过三年的努力,农作物产量又迅速回升。1963年棉花生产,首次突破亩产皮棉50公斤大关。1965年全县粮食总产超110万担,棉花亩产皮棉54公斤,受到国务院嘉奖。
“文化大革命”期间,农作物产量又趋下降,十年间,粮食总产徘徊在4—5.5万吨之间,皮棉生产降落在50公斤以下,其他作物产量也同样下降。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农作物产量持续上升。到1985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69029.3吨,为1934年的3.6倍,为1949年的2.8倍。皮棉总产达14291吨,为1934年的32.2倍,为1949年的48倍。油菜籽总产8511.85吨,为1934年的6.3倍,为1949年的10.3倍,其他作物也同样增长。
第四节 农产品成本
建国前农民靠天吃饭,农产品成本无法核算。建国后的若干年,对农产品成本核算,亦重视不够,盲目投资,不计效益,以致增产不增收的事时有发生。1978年后,发展农业经济的着眼点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把农产品成本核算工作,提到十分重要的位置。
1978年,县计委、农业局、商业局等单位成立联合调查组,分赴马当公社的跃进大队第一、二、八生产队进行1977年棉花生产成本的调查。
1980年,县农业局经营管理站组织农经人员分赴圩区的芙蓉公社江河大队,山区的杨梓公社彭坳大队,丘陵地区的定山公社东明、东光、响山等大队,就1979、1980两年的水稻、棉花生产成本进行调查。
1980年冬,县农业局经营管理站受国家农牧渔业部的委托,先后在本县棉花良种场的新进八队,定山乡的响水村第九组,海形乡海形村第六组,天红乡农科所的山吴组进行棉花、水稻、油菜、小麦等四种农作物成本核算进行试点。
1985年又在天红乡的团结村养猪专业户中进行养猪成本核算。
1981至1985年先后在原种场的新进队,定山乡的响水村,海形乡的海形村三个不同类型的地区办起三个成本调查点,对每亩皮棉投入、产出逐项记载,汇总分析,做出产量、收入、成本、利润等项的对比。
调查核算,获得了第一手资料,使产前成本预测,产中成品控制,产后成本分析有了可靠依据。除棉花成本列入第五章《彭泽棉花》专章叙述外,兹将水稻、油菜、小麦、养猪成本分析,记述如下:
定山乡响水村1984年和1985年两年平均油菜亩产59.15公斤,亩收入59.27元(其中副产品收入4.48元),物资费用13.87元,亩用标准工19.05个,计工费36.58元,合计亩成本50.45元,亩农业税2.53元,亩利润6.29元,利润率10.1%。每百斤油菜收入48.10元,成本38.74元,除农业税尚有利润7.21元,利润率15%。
1984、1985两年全县平均亩产小麦77.95公斤,亩收入38.21元,亩物资费用17.56元,亩用标准工15.6个,人工费29.11元,合计亩成本46.67元,亩农业税2.53元。
1985年天红乡团结村养猪专业户何台武养猪成本核算资料记载:育肥猪周期203天,平均每头重58.15公斤,价值116.3元,平均每头成本43.26元,税金3元,利润为70.04元。每公斤计价2元,成本0.74元,税金0.06元,利润0.12元。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