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图书馆
九江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九江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农业生产关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379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农业生产关系
分类号:
F327.56
页数:
6
页码:
102-10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彭泽县剥削建国前土地私有制的情况,涵盖土地买卖、典押和租佃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另外还介绍了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包括土地改革、互助合作、人民公社化、生产责任制和国营农业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彭泽县
农业
生产关系
内容
第一节 土地私有
与剥削建国前,土地归个人所有,可以买卖、典押、租佃。
买卖土地 出卖土地者,多为饥寒交迫的自耕农或半自耕农,买者一般为地主、富农、商人。亦有少数破产地主出卖土地。买卖手续,全县大致相同。买卖双方商定后,由卖主写出卖契,载明土地座落、地名、亩数、四至、价格等项,约请双方亲友及地方士绅为中人,买卖双方及中人均当场签字画押,交买主收存。另写一张过户单,交主管土地的“册书”推收过户,即产生法律效力。买主凭卖契和过户单作为土地所有权和管业的依据。土地价格依其土质、水利条件、人烟稀稠及当时价格等情况,由买卖双方面议,在同一地区、同一地情,土地价格有大致相同的标准。据民国22年(1933)江西省政府经济委员会调查,彭泽土地价格分为三类三等:第一类水田,上等每亩银元40元,中等每亩30元,下等每亩20元;第二类旱地,上等每亩10元,中等每亩8元,下等每亩5元;第三类山地,上等每亩5元,中等每亩3元,下等每亩2元。
民国后期,物价飞涨,土地价格多以米谷、菜籽、芝麻等实物计价。买卖结果,出现了极不合理的土地占有状况,据民国25年《江西年鉴》记载:彭泽总户数13108户,其中自耕农1915户,占总户数14.6%;半自耕农3534户,占总户数27%;而依附于地主的佃农7659户,占总户数58.4%。到1949年,在全县236947亩耕地中,而地主拥有土地177711亩。农民处于无地或少地境地,而仅占人口5%的地主,却占有全县土地的75%。
土地典押 大致和土地买卖相仿。不同之处,在于典押有期限。典押者和受典押者双方议定典押期限,到期典押者可按原价赎回,或延长典押期。另有极为贫苦农民,将土地上栽培行将成熟的作物,典押与他人,名曰“押青苗”,作物收获后,典押者可收回土地,典押价格,交付现款或实物,均由双方议定,一并载入典押契约中。
租佃土地 彭泽历史上有三种租佃形式:永佃、定期佃、不定期佃。
永佃:即佃农对地主所租佃的土地,享有永佃权,并可传之子孙或转佃他人,或卖出佃权,均有自由,转佃的契约叫做“拔字”,转佃的土地叫做“拔田”。
定期佃:佃农向地主租佃土地,有一定期限,短则一年,长则十五年不等,到期由地主转佃他人,亦可由原佃农延期续佃。
不定期佃:地主对其自己土地,既有管业权又有管佃权的双重权力,地主为谋取高租,可以随时调选佃户。
向地主租佃土地的农民必须向地主缴纳地租。地租大致分为四类:一是货币地租即纳金制,约占30%;二是实物地租即纳谷制,约占40%;三是分租制,约占20%,灾年分租制比例大;四为劳役地租,即代耕制,约占10%。货币地租的租额多以地租数额按当时价格折缴;实物地租上等田缴租谷(稻)三担,中等二担五斗,下等二担;分租制有原定分租和议租不下而改为分租的两种,分租比例,有四六分成,对分和倒四六;劳役地租即议定每亩田由佃户出一定的劳动日无偿地为地主服役。据黄花乡调查,每年定10—15个劳动日最为普遍,亦竟有高达20个劳动日的。遇灾亦有酌情减免之规定,但地主每以耕作不力为借口,不予减免。另有所谓“铁板租”,无论丰歉,地租必须如数缴纳。缴租手续以地租形式而异。纳金制一般多由地主上门讨取,一次缴清;纳谷制则由地主先行约定日期,佃户将稻谷肩运地主家中风筛入仓;分租制则在稻谷收割时由地主亲自或派人临田监分,地主分得的稻谷亦由佃户运送地主家中。佃户逾期缴租,地主则用种种手段对付佃农,或夺田另佃,或送官惩办。佃户除缴纳地租外,尚有额外负担,如租鸡、租鸭、租蛋、租酒及挑水、砍柴、运输等无偿劳动,佃农经过多层次剥削,实际收入微乎其微。据民国34年(1945)出版的《江西佃农概况》载:彭泽上等水田一年耕种二季,一般年景,上季可收油菜籽八斗,每担价值银元四元,折价3.2元,下季收稻谷六担,每担1.5元共折价9元,全年产值12.2元,除去税金、种子、肥料、人工等费,每亩净收5.98元,再除去地租,所得无几。
其它剥削 贫苦农民除受地租剥削,有的还给地主、富农、殷实富户打长工,做短工,成为雇农。据民国25年(1936)出版的《江西年鉴》记载:彭泽雇工分为年雇、月雇、日雇三种。年雇系订立为期一年的雇佣契约。月雇系农忙之月,临时雇佣;日雇则系农事极忙时以天数计算的临时雇佣。这些雇工,工资均极微薄。详见下表:
另有放高利贷,剥削农民:如借物还物,借陈谷一担,还新谷1.5—2.25担;借钱还谷,利息1—2倍;借钱还钱,利转利,“驴打滚”。还有用大斗进、小斗出,大秤进、小秤出等办法。在土地为个人所有的漫长岁月里,农民处在社会的底层,备受剥削和压迫。
第二节 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
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把全县土地由地主阶级私有制改变成为劳动人民个人所有的私有制,再转变为国家或集体农民共有和国家所有的公有制。整个变革是通过土地改革、互助合作、人民公社化、实行生产责任制和建立国营农业来实现的。
土地改革 早在民国19年(1930)浩山、瀼溪等乡的盘谷、桃潭、港下等地成立了苏维埃政府,进行了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按当时人口每人分得1.2亩。大革命失败后,红军撤离苏区,地主还乡倒算,农民分得的土地,又被地主再度夺走。
1950年冬开始,在全县分期分批地进行土地改革运动,1952年全面结束。1953年进行土改复查。农民共分得土地182400亩,房屋2621间,耕牛422头,大小农具8900余件,粮食148万斤,黄金45两,白银562两,银元4529元,人民币1847万元,其中,黄金、白银、银元以牌价折算人民币分给农民。几千年地主阶级占有土地的私有制及其封建生产关系,从此结束,耕者有其田,农村生产力迅猛发展。1953年,全县耕地面积由1949年的236947亩增加到282491亩,增19.2%。粮食总产由1949年的366456担增加到613524担,增67.4%。棉花总产由1949年的5851担增加到35973担,增5.15倍。油料总产由1949年的24920担增加到50639担,增1.03倍。
互助合作 1952年冬,有了自己土地的农民自愿互助互利组成劳动组织,一般由三、五户或十几户组成。土地、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和收获的农产品仍属私有。互助组分季节性和常年性两种,季节性互助组亦称临时互助组,在农忙季节组员之间互相换工;常年互助组则是组员之间进行常年的互助,并建立生产计划、劳动分工、评工记帐等制度较季节性互助组前进了一步。据1952年末的统计资料,全县参加互助组的有4766户,占农业总户数的18.93%,占贫、雇、中农和手工业总户数的22.9%,占贫、雇、中农总户数的23%。参加互助组劳力7711个,占农业劳力总数的18.18%。以后逐年发展,并先后转为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3年冬至1954年春,分别在一区芙容乡方少祥、三区岭上乡阳祥发、七区鳞字乡江善讲、江临乡徐积连等四个常年互助组的基础上,吸收附近自愿参加的农民,试办了四个初级农业社,依次定名为新旗、红旗、江心、光明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全县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至1956年春,初级农业合作社发展到579个,参加农户18687户,占总农户的66.3%。这时与初级社同时存在的尚有三种形式:①发展起来的高级社29个,参加农户7049户,占农户总数25%;②尚存互助组46个,772户,占农户总数1.3%;③单干户638户,占农户总数7.4%。
初级社属半社会主义性质,土地仍属农民私有,分级入股,由社统一经营,按“田四劳六”或“田劳各半”的比例分红。耕畜、大型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作价入社统一使用,作为入社股金。社员参加集体劳动,评工记分,按劳付酬,一年之中,组织春收预分、夏收预分和年终决分三次分配,社员按土地分红,股金分红和集体劳动工分三项收入,获得全年报酬。分别在圩区、丘陵、山区三个不同类型地区,选择基础好、居住比较集中的初级社,试办了8个高级社,至1956年10月中旬,在掀起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高潮中,建立了765个高级社。全县28159农户中加入高级社的农户27556户,占总农户97.86%,每社平均167户,在全县范围内,基本上完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高级农业合作化。
高级农业合作,属社会主义性质。土地由农民个体所有转为集体所有,即由私有制转为公有制,取消了原初级社土地分红,大型农具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转为高级社集体所有,由社分期偿还价款。合作社按人口分给少量自留地和饲料地,长期归社员个人使用。高级社建立了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作为劳动组织的基层单位,实行两级或三级管理,社员入社自愿,退社自由。,
农业互助合作,是农业生产关系和农业劳动组织的一次历史性的变革,特别是高级社的建立,废除了几千年的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人民公社化 1958年8月下旬,中共彭泽县委派出工作组,在江北区以高级社为基础,开展建立人民公社的试点工作,经过35天的努力,建立了本县第一个人民公社,即“江北人民公社”。这个公社由江北区3个乡的10个高级社合并组成,全社3633户,17652人,有耕地47526亩。
9月中旬,掀起了公社化高潮,月底,全县25个乡1个镇合并建立起江北、马当、瀼溪、浩山、杨梓、黄花、湖西、太平、芙蓉、城关等10个人民公社。平均每社3100户,12000人,5400男女劳动力,35000亩耕地。公社土地集体经营,所有权仍属集体。社员实行评工计分,按劳取酬,口粮每月由集体付给,口粮款于年终决分时在社员工分款内扣除。
在公社化的高潮中,曾一度出现高指标,浮夸风,一平二调和供给制,违背经济规律,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1962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即六十条),对农村人民公社进行了全面整顿,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纠正上述错误。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农业学大寨,全县搞政治评工,只讲“政治觉悟”,不分劳力强弱、技术高低、劳动好坏,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集体和个人的收入,均大幅度降低,超支户越来越多,集体经济成为“空壳”。据统计,1977年底全县超支户20882户,占农户总数47.5%,超支款7999500元,平均每户383元。这种分配形式延至1980年,这年分配结果,全县分空户(即工分不兑现)9522户,分空款2198613元。
生产责任制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推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到1981年,全县2180个生产队,普遍建立了四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一是“定额管理,分段包工”,有1421个生产队,占生产队总数的65.25%;二是“双包(包工包产)到组(常年性的作业组),定额到人”,有268个生产队,占生产队总数的12.3%;三是“责任到劳,以产记工”,有491个生产队,占生产队总数的22.45%;四是工、副业生产“四专一联”(即专业组、专业户、专业人、专业工联产计酬。)
至1981年冬,全县2180个生产队普遍实行了“包干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它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集体将土地按人口、劳力的比例,承包给农民分户经营,双方签订合同,承包户对土地有使用和经营管理权,但没有所有权,农民对承包的土地,不得买卖,不得出租,不得荒废。承包户必须依照合同向集体缴纳一定数量的包干费,按合同定购向国家交售农产品。生产责任制的建立,纠正了长期存在的管理过份集中,经营方式过于单一的缺点,使之更适合于农村的经济状况,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以粮食、棉花生产为例,生产责任制建立前后,产量悬殊颇大。
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劳动分工专业化,1985年统计,全县各类专业户发展到14830户,占农户总数30.5%。其中种植业7919户,畜牧业672户,农村工业2401户,林业82户,运输业1237户,建筑业1069户,商业800户,饮食服务业619户,其它行业31户。棉船乡金星村农民王再春,全家五口,两个劳力,于1984年集中承包了全村各户座落太泊湖的边远低产湖田500亩,连续两年丰收,共向国家交售商品粮405吨,总产值12万余元。其中1985年收获稻谷202.5吨,加上其他收入,全年总产值达7万余元。
国营农业 1953年开始即在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地区着手建立国营农场,到1985年止,先后建成国营农、林、牧、渔场9个,即芙蓉农场、上十岭垦殖场、棉科所、县水产场、太泊湖水产场、原种场、苗圃、县茶场、黄乐林场。这9个场的土地属全民所有,收获按比例上缴。9个场有23个分场,93个生产队,计4074户,19497人,8733个男女劳动力,23966亩耕地,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10.84%,其中水田11816亩,旱地12150亩。这9个场,已根据不同生产门类,建立了不同形式的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
附:国营芙蓉农场简介
国营芙蓉农场创建于1953年。原属江西省公安厅经营管理。“文化大革命”期间,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西军区生产建设第二兵团。现为县属国营农场。农场现有经营面积23000亩,其中耕地面积15000亩,水面3000亩,茶、果、山林5000亩。1985年辖4个分场和农技站、园艺场、林场等7个村级组织,计有58个村民小组。年末,全场总人口1044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55人;劳动力总人数4662人,其中农林牧副渔劳力2972人;工农业总产值1490万元,比1980年增长3.7倍;固定资产总值530万元。该场经过32年的建设,已发展为农、林、牧、副、渔、工、商综合经营的国营农垦企业。
国营芙蓉农场建场至今,经营体制和隶属关系多次变更,长期以来带着“亏损”、“缺粮”两顶大帽子,累计亏损总额达2784.67万元,最多的年份亏损金额达200万元,成为全省百万元亏损大户。国家回供粮累计达2.1万吨。1978年以来,农场开始有了转机,面貌逐年改观,1982年摘掉了缺粮帽子,1984年,亏损额已降到百万元以下;农业产值400万元,农业人均收入381元,分别比1984年增长1倍和45%。
种植业以水稻、棉花为主,其次为油菜、芝麻、大小麦、红薯、豆类等农作物。果木以梨、桃为主。1985年始,该场以种植业为基础,以畜牧业为突破口,并围绕农牧兴办各种工业,综合经营,全面发展,当年养猪8045头,鸭72800只,鸡50113只,鹅6550只,鱼(成鱼)150吨。并兴建了人工孵化池繁殖鱼苗。畜牧养殖业年总产值160多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11%。畜牧业的发展为农业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肥料,为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料,加快了职工、农民致富的步伐。与此同时,场办工业不断发展,1985年生产项目50多个,实现利润106万元。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