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水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34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水灾
分类号: P426.616
页数: 1
页码: 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中国历史上自明代至民国时期的多次洪涝灾害,详细记载了每次洪水发生的年代、降雨情况以及受灾情况等。这包括洪涝对农田、村庄、民舍和城市的影响,以及破坏导致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关键词: 彭泽县 自然灾害 水灾

内容

明弘治七年(1494)秋、正德元年(1506)夏、嘉靖元年(1522)春和九年夏,均发生过大水。嘉靖十八年淫雨、大水。嘉靖二十四年(1545)春,淫雨,无麦,米价奇贵,饥殍枕藉。嘉靖二十七年夏和万历三十六年(1608)夏均大水。万历四十一年亦大水,民多饥殍。
  清顺治五年(1648)夏,大雨兼旬,田亩、民舍多漂没。康熙二年(1663)秋,大水,洲民苦涝。康熙五十五年夏、雍正四年(1726)夏、秋均大水。乾隆二十年(1755)春久雨,夏大水;二十九年五月中旬,大雨七昼夜,江水泛涨,四洲漂坏民居甚多,县城水至文庙前(今粮食局),船可入市。乾隆三十一年大水,洲地五种无收,江东南临水之地,亦多被水淹。乾隆三十二年夏、三十四年夏、四十八年、五十三年、五十七年和五十八年均发大水。嘉庆十八年(1813)夏和二十一年五月均发大水,洲地低田无收。道光三年(1823)大水,十一年大水至县城文庙(今粮食局),十三年大水至时家巷,民掘石粉为食。道光二十八、二十九年连续两年特大洪水,次年较头年还高3尺余,大水至县城内南岭脚,船可入市。靠江边城墙几被淹没,民多殍死。咸丰十年(1860)八、九、十月和十一年又连续两年大水。同治八年(1869年)大水,船入城内,洲民殍死。光绪八年(1882)五月,降特大暴雨,洪水淹齐沿江居民房窗,牛被冲走,屋倒,庄稼漂没。
  民国12年(1923)5月某日,降特大暴雨,连续三小时,平地水深一尺,河流泛滥,涝灾严重。20年大水。城内行船可直至计家巷(今县政府大门外),全县受灾农户18000户,水淹时间长达56日,灾区当年无法冬种。24年淫雨连绵,山洪暴发。受灾面积254374亩,受灾户8400户,受灾人口42000人,圩堤冲决39处,房屋倒塌400多栋。
  1949年大水。1954年春夏阴雨连绵,江湖水位高涨,5至7月连降暴雨,降雨量为1380.8毫米。7月31日至8月1日,长江水位高20.95米。全县27座圩堤全部崩决,受灾面积117500亩,粮食减产3820000斤,皮棉减产22000担,受灾13117户,51474人,倒塌房屋11700间。1973年大水,5月中旬连降暴雨,降雨量达460.8毫米,山洪暴发,江水上涨,长江最高水位达19.8米,两湖(方湖、太泊湖)水无法排出,有11个公社103个生产队严重受灾。1980年8月以后,阴雨长达32天,秋汛威胁40天,长江水位猛涨,最高时达19.57米。外洪内涝,遍及13社(场)、127个大队、846个生产队,受灾18398户,76990人,受灾面积49194亩,倒塌房屋216栋。芙蓉公社太字长江堤段决口。1981年6月,连降大到暴雨,浩山、东升、乐观、天红、海形、上十岭、杨梓、太平等8个公社(场)洪涝灾害严重。1983年大水,4月初至7月上旬,连降暴雨和大暴雨20余次,6月初至7月上旬降雨量高达690.4毫米,山洪暴发,洪水猛涨。长江水位高达20.61米。7月13日18时左右,棉船、辰字两处破圩。沿江滨湖地区均被水淹,全县有13个公社(场),110个大队,1050个生产队,26008户,130414人遭受损失。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