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自然灾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345
颗粒名称: 第五章 自然灾害
分类号: P429
页数: 3
页码: 66-6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彭泽县历史上发生的水灾、旱灾、风雹灾、虫灾和其他灾异的情况,包括具体的时间和受灾情况。
关键词: 彭泽县 自然灾害

内容

第一节 水灾
  明弘治七年(1494)秋、正德元年(1506)夏、嘉靖元年(1522)春和九年夏,均发生过大水。嘉靖十八年淫雨、大水。嘉靖二十四年(1545)春,淫雨,无麦,米价奇贵,饥殍枕藉。嘉靖二十七年夏和万历三十六年(1608)夏均大水。万历四十一年亦大水,民多饥殍。
  清顺治五年(1648)夏,大雨兼旬,田亩、民舍多漂没。康熙二年(1663)秋,大水,洲民苦涝。康熙五十五年夏、雍正四年(1726)夏、秋均大水。乾隆二十年(1755)春久雨,夏大水;二十九年五月中旬,大雨七昼夜,江水泛涨,四洲漂坏民居甚多,县城水至文庙前(今粮食局),船可入市。乾隆三十一年大水,洲地五种无收,江东南临水之地,亦多被水淹。乾隆三十二年夏、三十四年夏、四十八年、五十三年、五十七年和五十八年均发大水。嘉庆十八年(1813)夏和二十一年五月均发大水,洲地低田无收。道光三年(1823)大水,十一年大水至县城文庙(今粮食局),十三年大水至时家巷,民掘石粉为食。道光二十八、二十九年连续两年特大洪水,次年较头年还高3尺余,大水至县城内南岭脚,船可入市。靠江边城墙几被淹没,民多殍死。咸丰十年(1860)八、九、十月和十一年又连续两年大水。同治八年(1869年)大水,船入城内,洲民殍死。光绪八年(1882)五月,降特大暴雨,洪水淹齐沿江居民房窗,牛被冲走,屋倒,庄稼漂没。
  民国12年(1923)5月某日,降特大暴雨,连续三小时,平地水深一尺,河流泛滥,涝灾严重。20年大水。城内行船可直至计家巷(今县政府大门外),全县受灾农户18000户,水淹时间长达56日,灾区当年无法冬种。24年淫雨连绵,山洪暴发。受灾面积254374亩,受灾户8400户,受灾人口42000人,圩堤冲决39处,房屋倒塌400多栋。
  1949年大水。1954年春夏阴雨连绵,江湖水位高涨,5至7月连降暴雨,降雨量为1380.8毫米。7月31日至8月1日,长江水位高20.95米。全县27座圩堤全部崩决,受灾面积117500亩,粮食减产3820000斤,皮棉减产22000担,受灾13117户,51474人,倒塌房屋11700间。1973年大水,5月中旬连降暴雨,降雨量达460.8毫米,山洪暴发,江水上涨,长江最高水位达19.8米,两湖(方湖、太泊湖)水无法排出,有11个公社103个生产队严重受灾。1980年8月以后,阴雨长达32天,秋汛威胁40天,长江水位猛涨,最高时达19.57米。外洪内涝,遍及13社(场)、127个大队、846个生产队,受灾18398户,76990人,受灾面积49194亩,倒塌房屋216栋。芙蓉公社太字长江堤段决口。1981年6月,连降大到暴雨,浩山、东升、乐观、天红、海形、上十岭、杨梓、太平等8个公社(场)洪涝灾害严重。1983年大水,4月初至7月上旬,连降暴雨和大暴雨20余次,6月初至7月上旬降雨量高达690.4毫米,山洪暴发,洪水猛涨。长江水位高达20.61米。7月13日18时左右,棉船、辰字两处破圩。沿江滨湖地区均被水淹,全县有13个公社(场),110个大队,1050个生产队,26008户,130414人遭受损失。
  第二节 旱灾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和二十五年均旱,民无收获。万历十六(1588)大旱又大疫。崇祯九年(1636)和十三年均大旱,民掘石粉食之。粉出陶王山、马王山等处,久食,四肢乏力,且便闭。崇祯十四年四至六月大旱,秋蝗食粟尽,饥殍载道。
  清顺治三年(1646)夏和九年夏均大旱,米价昂贵,稻谷一石,价银六两,饥殍甚众。康熙十年(1671)大旱。自五月至十二月不雨,民食草根。康熙四十六年大旱,民饥。康熙四十九年夏旱。康熙五十五年秋,大旱,民多饥殍,至八月乃雨。乾隆四十六年(1781)五、六月大旱,禾稻、棉花欠收。嘉庆七年(1802)大旱,自五月中旬不雨,至七月下旬下雨,枯禾复生。嘉庆十八年秋冬不雨,塘堰俱涸,有掘地丈余不得水者。同治三年(1864)大旱,斗米钱七百,城乡群豺食人,尤嗜小儿。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至冬月,未下过大雨,大片土地,颗粒无收,饮水亦缺。
  民国14年(1925)夏,两月未雨,禾苗枯萎。23年自端午节至中秋节未下雨,田地龟裂,禾枯。民食蕨、观音土,饿殍载道,受灾面积245800亩,受灾人数102000人。
  1958年5月至10月,从伏到秋,持续干旱,未下透雨,其中68天滴雨未下,受灾面积257496亩,受灾人口117044人,粮食减产5430万斤,皮棉减产21900担。1968年5—9月,持续干旱102天,从伏到秋,高温少雨,降雨量只有137.2毫米。1978年6—12月,199天降雨量为337.7毫米,其中80天持续干旱。山塘、水库干涸,无水种晚稻,受灾面积107000亩,其中46000亩颗粒无收,58000亩减产五成。受灾生产队224个,灾民35000人,粮食减产1136万斤,皮棉减产25000担。
  第三节 风雹灾
  明隆庆六年(1572)雨雹大如鸡蛋,屋瓦皆碎。
  清乾隆十五年(1750)四月二十三日大雹,重有30余斤者,三都(今泉山、马当交界处)尤甚。乾降二十四年金刚料(今定山江面上的小洲名,已倒塌消失),大雨雹,禾棉伤。嘉庆十四年(1809)四月二十六日,雨雹,大者如鸡卵,县城及一坊、十三都(今黄花乡及黄岭乡之一部分),禾棉多伤。嘉庆二十一年四月十三日雨雹,菜麦损伤甚多。二十二年五月,大风雨雹,拔折大树甚多。二十四年三月十三日,大雨雹。光绪二十二年(1896)四月,雨雹,大如碗,小如蛋,屋瓦碎,庄稼被打坏。
  1964年4月21日大风,最大风速20米/秒,风力达8级。太泊湖翻船二艘,死亡7人,全县吹倒房屋千余间,伤36人。1969年5月29日17时,马当遭冰雹袭击,最大的重4—5斤,棉花被打坏50%,屋瓦打碎。1970年6月31日18时,浩山、和团、东升、上十岭等地遭冰雹袭击,约降10分钟。最大的有麻雀蛋大,受灾面积千余亩。1976年3月18日大风,最大风力22米/秒,达9级。1977年4月16日夜10时许,芙容、定山两社受龙卷风侵袭,约1小时左右,风力达10级以上,定山东光大队合抱围的栗树连根拔起,停泊在芙蓉江岸载重两吨的帆船,被风刮到圩堤之内。两社被侵袭的村庄38个,吹倒房屋15栋,损坏房屋215栋,死7人,伤85人。
  第四节 虫灾
  民国17年(1928)稻遭螟害,面积为9200亩。18年稻遭螟害,面积为10万亩。23年一区马湖、辰字号、洪字号、二区江北、三区黄字号、八号圩等处飞蝗蔽天,稻杆剪食一空,农民用煤油喷射,掘沟杀蝗蝻数百担,乃止。
  1951年棉叶螟(叶条虫)暴发成灾,棉花减产45%。1952年棉叶螟暴发成灾,大面积棉花落叶光杆,全县六分之一棉地受害。江北区3000亩棉苗被吃光,重种。1953年棉船、芙蓉两处棉苗受棉叶螨害。1956年翠纹金刚钻危害棉花严重,僵瓣率达10%,以后仍有时发生,但明显减少,1970年绝迹。1951、1952、1953、1955、1956等5年中,均发生过黑穗病(大麦出黑穗、小麦散黑穗),黑穗高达20—30%,减产也达20—30%,1958年斜纹夜蛾暴发成灾,全县面积近7万亩,其中重灾1万亩,棉花叶子、花蕾吃光,桃子钻空,花蕾被害率高达90%,无收的2000亩,皮棉减产2.94万担。1960年白叶枯病(俗称天火烧),发病面积高达2万亩,亩产降低50%,最重的4000亩,颗粒无收。1964年稻瘟病(俗称地火烧),发病面积4万亩,颗粒无收达1万亩。1971年棉铃虫大暴发,棉花落叶光杆,受灾面积10万亩,减产50%。1972年全县稻瘟病3000亩,颗粒无收。1971、1972两年还连续发生斜纹夜蛾虫害。1974年棉叶螨为害,大面积棉花红叶光杆。1976年棉叶蝉为害严重,棉花僵瓣率达30%。1965、1970、1974、1976年四年中,红铃虫最严重,铃害率达85—100%,僵瓣率20—50%,棉花产量最低,品级下降。1978年上十岭垦殖场油菜面积一半被油菜跳䖬为害。1980年白叶枯病,发病面积6000亩,早稻减产10—30%,晚稻减产10—20%。
  第五节 其他灾异
  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小孤北岩崩塌三里余,死居民数百。万历十二年(1584)塌毛洲地出火,焚燃有声,以薪投之辄火,七日夜乃灭。
  清康熙十二年(1673)十二月寒雨雷电。乾隆二十年(1755)十一月,江心洲有穴出火,投苇辄燃,臭似硫磺,久而未熄。嘉庆十六年(1811)十二都株树冲,夜二更,大雨,山石崩落,村舍漂没,溺毙男女16人。道光三十年(1850)芙蓉墩江岸一带,出火可燃。同治元年(1862)二十五都禅步塘地上出火,如煤燃,逾时方没。
  晋义熙五年(409)正月,地震有声如雷。明正德十四年(1519)春,地震屋瓦有声。清康熙七年六月十六夜、二十年八月和乾隆二十一年十月,均各发生过地震,有声。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十二月和道光十二年正月,均发生过地震。民国6年(1917)正月二日地震,床铺跳动三次。1976年6月22日下午14时零4分,测到地震2.2级。
  明正德八年(1513)冬,湖口、彭泽江流冰合,人可通行。
  清康熙九年,大雪积月,长江冰冻几合。乾隆六十年冰冻,树多折。嘉庆十九年大雪,长江冰。二十二年(1817)六月下旬北风寒,二十九日夜尤甚,次晨九都浩山见雪,木棉多冻伤。道光十一年冬,大雪深四、五尺,树木多冻死。咸丰十一年(1861)冬,大雪,深五尺余,獐、鹿多饿死。
  明成化十七年(1481)大疫,民死甚众。
  民国7年8、9月未雨,日光呈红色,本县农村流行瘟疫。患者头痛、腹痛、呕吐、抽搐,一日或两三日即毙,蔓延甚广,死者甚众。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