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32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地质
分类号: P56
页数: 7
页码: 39-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彭泽县境内地层基本齐全,主要包括中元古界地层、上元古界震古系地层、寒武系地层、奥陶系地层、志留系地层、泥盆系地层、石灰系地层、二叠系地层和第四系地层。此外,县境内还分布有褶曲和断裂构造,包括上南冲短轴背斜、岷山——猫鹰窠背斜、天红——老屋饶向斜等褶曲构造以及浩山、东升、乐观、黄土岭等断裂构造。岩浆岩方面,主要包括酸性岩脉、中性岩脉和基性岩脉等。
关键词: 彭泽县 自然地理 地质

内容

地层 彭泽县境内地层出露基本齐全,以元古界地层为主。由老至新有:
  (一)中元古界地层(距今18—8亿年),分双桥山上、下两个亚群。县境内仅有上亚群出露,分布在东南一带。其岩性为青灰板岩夹沉凝灰岩、粉砂岩,底部时有变余杂砾岩。
  (二)上元古界震古系地层(距今8—5.7亿年),见于境内东部和南部。分为上、下两统:下统(硐门组、南沱组)为紫红色中粗粒凝灰质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中夹含铜的灰绿色凝灰质砂岩;其上部为冰碛泥砾岩。上统(陡山沱组、灯影组)为杂色页岩、含锰结核页岩、中厚层条纹状硅质岩夹含炭粉砂质页岩。
  (三)寒武系地层(距今5.7—5亿年),主要见于境内南部。分为上、中、下三统:下统(王音铺组、观音堂组)为黑色,风化后灰白色薄层炭质页岩,底部为含磷结核和黄铁矿结核含炭硅质页岩,普遍夹石煤层。上部为黄绿色页岩;中统(杨柳岗组)为深灰色泥质条带灰岩;上统(乐观组)为灰白色白云质灰岩夹条带状生物碎屑灰岩。
  (四)奥陶系地层(距今5.0—4.4亿年),零散出露在东部和南部。分为上、中、下三统:下统(仑山群)为灰白色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中统(汤山群)为紫红色泥质灰岩;上统(汤头群)为灰绿色瘤状灰岩。
  (五)志留系地层(距今4.4—4.05亿年),出露在境内北部。分上、中、下三统:下统(梨树窝组、殿背组、清水组)为灰绿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黄绿色砂质页岩;中统(夏家桥组、瀼溪组)为黄绿色页岩和长石石英砂岩;上统(西坑组)为黄绿、紫红色薄至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
  (六)泥盆系地层(距今4.05—3.50亿年),沿长江南岸出露。县境内仅有上统(五通群),为灰白、紫红色石英砂岩和石英砂砾岩。
  (七)石灰系地层(距今3.50—2.85亿年),断续出露在沿长江一带。县境内仅有上统黄龙组和船山组。黄龙组为灰白色白云岩或白云质灰岩和灰白至肉红厚层状灰岩;船山组为灰至肉红色厚层状灰岩,有的为生物碎屑灰岩。
  (八)二叠系地层(距今2.85—2.30亿年),出露在沿长江一带。分上、下两统;下统(栖霞组、茅口组)为灰黑色含沥青质中厚层状灰岩夹燧石条带和含燧石结核灰岩,其底部常有“鸡窝状”薄煤层(梁山煤系);上统(龙潭组、长兴组)下部为薄层长石石英细砂岩、灰黑色炭质页岩夹透镜状薄煤层,上部为深灰色厚层状含燧石灰岩。
  (九)第四系地层(距今200万年—现代),主要分布在境内中部和北部沿长江一带为亚粘土及砂砾层。
  褶曲与断裂本县在地质构造单元上,位于扬子准地台东南缘,Ⅱ级构造单元属下扬子钱塘台坳的一部份。
  (一)褶曲
  1、上南冲短轴背斜:位于县城北东5公里,岩层向四周倾斜,长轴呈北东方向,长3000米,宽800米。核部地层为泥盘系砂砾岩,翼部为石灰系和二叠系灰岩。
  2、岷山——猫鹰窠背斜:位于县境内北部,南西起自湖口县花尖山,向东经岷山至猫鹰窠,呈北东方向,长大于20公里,宽3—8公里(在岷山至黄土岭之间被断层破坏)。核部地层为震旦系砂岩,北西翼多被断层切割及大片第四系覆盖,两翼岩层产状正常,倾角均为20。—35°。
  3、天红——老屋饶向斜:为境内主要褶曲构造。位于南部,轴向北东,西端入湖口县境内,东端至神仙洞一带。长大于25公里,宽5—6公里,核部地层主要为奥陶系灰岩,两翼岩层产状正常,倾角一般为25°—40°。著名的龙宫洞风景区就位于该向斜北翼寒武系中统(杨柳岗组)泥质条带灰岩内。
  (二)断裂
  县境内有近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和近南北向等不同方向的断裂,其中尤以北东向最为发育。
  浩山断裂:位于县境内东部边缘,西南起自道士岭,经浩山乡、海形乡、东北至老屋里,并延入安徽省境内。断裂呈北东45。方向,全长大于25公里,倾向南东,倾角50°—60°。该断裂地貌上表现为直线沟,岩石(双桥山上亚群变质岩)破碎,产状紊乱。
  东升断裂:位于境内东南部,通过郭桥矿区,呈北东30°方向延展,全长30公里。南端地层错断明显,片理发育,有大量构造透镜体,破碎带及其两旁有脉岩侵入。
  乐观断裂:位于县境内南部,呈北东25°方向延展,全长37公里,为本县最长的断袭,明显切穿不同时代地层岩石。
  黄土岭断裂:位于境内中部,呈北东20°方向延展,全长大于20公里,明显错断不同时代地层岩石。该断裂向南延入都昌县境内。
  岩浆岩县境内岩浆活动不太强烈,地表未见岩体,一般呈小岩浆出露,多集中在东升东北4公里一带和浩山乡至和团地段。据不完全统计有13个种类,共计144岩脉。其中,酸性岩脉120条,中性岩脉11条,基性岩脉13条。
  (一)酸性岩脉
  石英斑岩脉,计49条,多分布在东升东北侧。脉宽一般5—10米,延长15—20米。岩性特征:灰白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基质为花岗结构,斑晶含量5—15%,由石英,长石、黑云母组成。石英斑晶常见完好的双锥体。副矿物有独居石、锴石、金红石、磷灰石。
  花岗斑岩脉,计54条,多分布在浩山乡至和团地段。脉宽一般8—15米,延长30—50米,个别宽达60—80米,延长1000余米。岩性特征:灰白色,致密块状,基质为微粒花岗结构。斑晶含量20—35%,主要是斜长石、石英、黑云母,基质由长英质和白云母组成。副矿物有锴石、磷灰石、金红石、黄晶。
  二长斑岩脉,计5条,分布在黄荆桥、桃村。出露宽1.5—2米,长3—5米。岩性特征:乳白色,斑状结构,斑晶含量小于10%,主要由斜长石和黑云母组成,层质由大量钾长石和少量石英、白云母组成。副矿物有锴石、磷灰石。
  霏细斑岩脉,计5条,见于浩山及廖家畈。脉宽1—3米,长3—5米。岩性特征:白色略带褐黄,斑状结构,斑晶由斜长石(3—5%)及少量石英组成,基质具霏细斑状结构,由长石、石英(95%)、白云母等组成。
  硅化岩脉,计7条,位于建楼阳,乱石湾、冯家、中塘一带。脉宽10—25米,延长1000—4000米。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具有中粗粒砂状结构、块状构造。
  (二)中性岩脉
  石英闪长斑岩脉,,计6条,位于枫坡岭、吴家、大桃园、连鱼湾、储家、木林坑、黄荆桥。脉宽2—3米,延长8—10米。岩性特征:灰黑色,致密块状,主要物矿成分为角闪石30—40%、钾长石50—55%、石英8—10%。副矿物有磁铁矿。
  石英闪长脉,计2条,位于岷山。脉宽3—5米,延长不清。岩性特征:灰黑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钾长石3—5%、斜长石55—60%,角闪石35—40%、石英5—10%。
  花岗闪长斑岩脉,计3条,分布在岷山茶山场一带。主要矿物成分:斑脉为石英5—10%、斜长石10—15%、钾长石3—5%,角闪石10—15%,黑云母3—5%,基质为长英质60—70%、黑云母5—10%。副矿物有磷灰石、磁铁矿。
  辉石闪长岩脉,1条,位于冯家。脉宽160米,延长1000—1500米。岩性特征:草绿色,粒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辉石、黑云母、斜长石、角闪石、阳起石、绿帘石,副矿物有磁铁矿。
  云斜煌斑岩脉,计7条。位于石咀头、毛棚店、曹家一带。脉宽3—5米,长5—10米。岩性特征:岩石风化强烈,呈土黄色,斑晶由角闪石、黑云母组成,含量40%;基质由斜长石、正长石及少量石英组成。副矿物有磁铁矿。
  煌绿岩脉,1条,见于雷家垄。脉宽1米,延伸不清。基质具煌绿结构,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70—75%、辉石10—15%、石英8—10%。
  (三)基性岩脉:辉长岩脉,计3条,分布在海形、八方周、桃园。脉宽5—10米,延长80—100米,具辉长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为斜长石45—50%,辉石25—30%,石英10—15%。副矿物有磷灰石、磁铁矿。
  辉绿玢岩脉,1条,位于桃村。具辉绿结构,主要矿物成分为辉石、斜长石。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中元古界地层
相关专题
寒武系地层
相关专题
奥陶系地层
相关专题
志留系地层
相关专题
泥盆系地层
相关专题
石灰系地层
相关专题
二叠系地层
相关专题
第四系地层
相关专题
上南冲短轴背斜
相关专题
浩山断裂
相关专题
东升断裂
相关专题
乐观断裂
相关专题
黄土岭断裂
相关专题
石英斑岩脉
相关专题
花岗斑岩脉
相关专题
二长斑岩脉
相关专题
霏细斑岩脉
相关专题
硅化岩脉
相关专题
石英闪长斑岩脉
相关专题
石英闪长脉
相关专题
花岗闪长斑岩脉
相关专题
辉石闪长岩脉
相关专题
云斜煌斑岩脉
相关专题
煌绿岩脉
相关专题
基性岩脉
相关专题
辉绿玢岩脉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