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财政志(2001~2010)》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309
颗粒名称: 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
分类号: F327.56
页数: 5
页码: 234-238
摘要: 本文探讨了九江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的科学发展、奋起赶超。首先介绍了九江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包括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龙头企业的带动效益、新农村建设和特色产业的结合等方面。然后,分析了九江市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如农业基础薄弱、生产方式落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最后,提出了九江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培育新型农民、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
关键词: 九江市 财政体制 农村建设

内容

“科学发展、奋起赶超、争得九江应有地位”,农业、农村、农民的科学发展,奋起赶超也是关键。近年来,在党中央的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作用下,我市的“三农“工作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当前农业、农村形势是历史最好时期。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的农业经济仍然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一块短板,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方式仍然相当落后,农民的劳动技能仍然贫乏,离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离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在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首先解决生产发展的问题,生产发展必须要用科学发展观的思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一、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市在发展现代农业上有了较快的进展,农业产业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现代农业的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民的劳动技能不断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雏形正在形成,主要表现在:
  1.思想观念正在转变,农业发展思路进一步拓宽。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近几年市委一号文件都强调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在今年的市委一号文件中又一次提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切实转变了各级领导干部过去抓农业的传统观念,进一步提高对“大农业”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工作思路,就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项目建设、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推广运用。以特色规模产业为支撑,以加大投入为保障,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拓展农业发展领域,提升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支撑保障能力,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
  2.一批有特色的农业产业正在形成,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搭建了平台。我市在稳定粮、棉、油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在水产、水梨、畜牧、蚕桑、茶叶、蔬菜六大主导产业建设上有了新的发展。2008年中央财政加大了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扶持,我市粮食、水产两大产业6个县被省确定为现代农业的试点县,共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345万元,目前我市各项目县正在抓紧项目的实施,预计明年初就可完成项目建设,一批有规模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将呈现出来。市级产业化资金600万元,2008年重点扶持了“两水一茶”产业的发展,一批支柱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正在形成,为农民增收搭建了产业平台。
  3.龙头企业的带动效益正在显现,特色基地夯实了农业增收基础。以永修县宏康(九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为例。宏康(九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永修县农业(再就业)科技示范园引进的一个重点企业,整个园区总体规划面积20000亩,其中蔬菜生产示范区11500亩。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投资规模2000万元,2005年正式投产,主要从事出口蔬菜种植、保鲜、加工和销售。现有核心基地1500亩,长期固定员工600人,长期临时工500多人,年产量3000多吨,产值1200万元,目前主要产品全部销往香港。2005年被省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三农”牌产品评获得无公害蔬菜名称。该项目直接带动项目区7200亩和辐射带动10000亩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直接带动种植户2400户,辐射带动种植户3300户。与种植普通水稻相比农户新增收入1500元,可为项目区和辐射区新增860万元的收入,并带动了运输、包装、印刷业等相关行业。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永修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并以该企业为龙头,利用其强大的技术优势和销售能力,向全县辐射,以其1500亩核心出口基地为基础,联合一批农户,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紧密合作形式,实现了企业和农户共同受益、共同发展的“双赢”目标。
  4.新农村建设和特色产业相结合,形成了一批亮点突出的新农村。永修县易家河优质柑橘种植为易家河的新农村建设注入了生命力。易家河地处秀丽的旅游胜地柘林湖旁,这里空气新鲜,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十分适合发展柑橘产业。该村种植的官川、碰柑和尾张在2001年被省农业厅分别授予金奖和银奖农产品称号,在2003年全国第八届果品交易会上被评为“中华名果”,并获得“无公害绿色食品”证书。柑橘远销华北、华东、华南等地,产品供不应求。近年来,尼泊尔前首相及许多国家驻华大使曾到易家河果园参观,省市主要领导也多次莅临易家河果业合作社检查指导工作。2007年4月21日,温家宝总理亲临易家河新村,视察了易家河橘园,对易家河新村实行“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现在易家河村的荒山荒坡都种满了柑橘,已成为名符其实的柑橘村,当地群众收入也大幅度增加,年增收总额均在156万元以上。
  5.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夯实了现代农业发展基础。2008年,仅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全年共争取除部门项目外中央和省级财政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5517万元(其中中央财政3925万元,省级财政1592万元)。实施9个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改造中低产田8万亩,其中建成高标准农田1万多亩;实施6个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了龙头企业的发展。项目的实施,为加强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作出了贡献。农业综合开发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和重要力量。
  6.农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科技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大。把产品和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桥梁。2008年我市共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项目15个,获得资金扶持150万元。市财政也在市级产业化资金中安排了60万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我们还积极争取上级财政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支持,加快农业技术在我市的推广应用,提升我市的农产品附加值。2008年我市共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6个,资金390万元。同时还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服务组织的建设,2008年共拨付省级基层农业技术服务经费351万元。
  7.开展科技培训,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大农村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力度,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基层党员素质培训工程、“再就业(含失地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妇女种养殖业技术培训工程”,积极发展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因人、因地、因企制宜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培训,大力提高农民工就业本领、从业技巧和维权意识。
  二、当前我市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不到位,投入不足。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生产发展是前提。生产发展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指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对农业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农场化的生产活动。我市是从2006年开始启动新农村建设工作,到2008年全市已有2679个省级、1107个市级新农村建设点进行了新农村建设,省市直接投入的新农村建设资金就达2.7亿元,其中市财政投入7000万元。然而,新农村建设往往主要是新村庄建设,着重于村容村貌的整治,在生产发展上的办法少,真正用现代农业的理念规划培育产业的办法就更少,由于认识上的不足,新农村建设财政投入用于生产发展上的资金就少,真正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上的资金就更少。
  2.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不高。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各地结合新农村建设,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一村一品”初步取得成效,如都昌县徐埠的果业、芗溪的网箱养殖、多宝的药材等,但大多比较零星分散,没有形成真正的规模化经营,整体经济效益未显现。许多农户仍习惯于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缺乏组织起来共同发展的热情和信心。尽管也相继成立了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但加入其中的农户并不多,且多半以上是一种没有产权关系、松散型的团体,体现不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互助合作精神,合作组织的作用没有有效发挥。
  3.龙头企业实力不强,辐射和带动能力较弱。我市有一定规模的产业主要是水产、水梨、畜牧、蚕桑、茶叶、蔬菜六类。然而,具有较大规模,有较强实力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不多,产业结构单一,附加值低,产业链短,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少,传统产业仍占据着农业的主导地位,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基本以种养业为主,乡镇一级几乎没有加工业的发展,农民增收受到限制。由于农业项目风险大、利润低,从事农业开发的企业较少,实力也不强,如都昌县是全省水产十强县之一,有203万亩的水面资源,但真正从事大规模养殖的不多,规模较大的水产品加工企业也只有三、四家。
  4.科技投入不足,农民劳动技能普遍较低。我市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是非常传统,由于财力困难,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还是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低,商品率不高。大部分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劳动技能普遍较低,组织意识差,生产仍然沿袭传统模式,生产、生活方式与现代农业的要求有很大差距,接受和运用新品种、新技术、新科技的意识不强烈。
  5.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落后。近几年,国家对农村投入逐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但由于农村面积广大,底子薄、基础差,农业生产条件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转变,路、沟、渠等设施不配套,许多先进农业机械设备等生产资料无法投入使用,规模化经营难。
  三、发展现代农业的几点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建议:
  1.制订规划,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制订科学可行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至关重要。规划要以科学、理论的眼光和思维充分考虑各地实际,在发展规模、发展进度上务求实事求是,建立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坐标系”,要打破“小而全”、“大而全”格局,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和示范带动,在规模上做大,在链条上做长,在品牌上做响,促进新村产业向区域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有关部门应对本地的资源情况、发展现状进行详细的摸底,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模式,因地制宜将产业发展规划到乡、村,将产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专业乡镇,专业村。同时,在落实规划过程中,要力戒随意性和短期行为。
  2.抓规模开发,促产业发展。通过政策引导、生产扶持等一系列措施,引导农业由零星分散的经营模式向规模经营转变,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提升竞争能力。都昌县2008年结合新农村建设,抓“九江水梨”规模化开发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抓基地建设。县新村办、扶贫办与农业局合作,投资27万元建设了面积达12亩的“九江水梨”苗木基地,培育优质苗木30万株;二是给乡镇、试点村定目标。结合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每村至少落实以“九江水梨”为主的水果集中连片开发50亩以上,并把重点放在落实专业大户的开发上,彻底改变以往农户的分散零星种植,“种果不见果”的现状;三是政策倾斜和扶持,整合林业、扶贫、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资金,对乡镇试点村及专业大户规模开发“九江水梨”在资金上给予补助,并免费提供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冬季果业规模开发种苗。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专项资金的作用,加快建设适应主导产业发展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加强路、田、水的综合治理,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促进主导产业的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民生产积极性。以都昌县为例,近几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的土地由于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基本上实现了大户承包,今年的现代农业标准粮田建设的核心示范区,也早早地与种粮大户签订了承包合同,种粮规模效益得到显现。同时,要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力度,加快农业污染源治理,推广沼气等清洁能源,实施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全面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4.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努力把“金蓝领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农民树立现代农业理念,增强发展意识和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提高农民群众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能力。结合发展特色产业和实际需要,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加大对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培训,使他们成为现代农业知识的传播者。
  5.着力培育一批社会责任感强的龙头企业,增强对农民的带动能力。制订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环境,选择优势项目,扶持壮大一批规模大、知名度高、辐射面广的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围绕核心龙头企业,加快农产品优质基地建设,引进龙头企业到新村搞精细加工,进行深度开发和系列开发。支持龙头企业在新村自建原料基地,并不断向周边区域延伸和扩展的规模化优质原料基地。通过“基地+农户+龙头企业”的合作形式,实现农户生产和企业加工的有效对接。同时,要鼓励和支持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倡导以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为班底,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要充分发挥合作社的职能,真正形成组织严密、信息互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组织,促进农产品流通业的发展。
  6.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现代农业发展的保障机制。一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认真贯彻执行“三个继续高于”的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尽快形成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二是要加大农业招商和项目建设力度。创新农业发展思路,彻底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落后思维方式,以工业化的理念抓农业,加快农业招商步伐,上大项目、上好项目;三是要抓住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机遇,努力争取更多资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支持现代农业建设;四是积极吸收农民和社会力量的投入。充分发挥打工返乡人员的聪明才智,引导他们参与到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中来,增加投入,提高科学经营水平。鼓励民营资金投资现代农业,为现代农业建设注入活力。
  7.强化科技支撑作用。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应大力发展和普及农业科技,改造传统农业。一是要发展新技术。重点发展种(养)殖、产品保鲜、深加工、病虫害防治技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商品转化率;二是要重视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队伍建设,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职能,充分发挥他们在推广应用农业科技的作用;三是要搞好示范应用,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推进和完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使之成为推广应用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知识出处

九江市财政志(2001~2010)

《九江市财政志(2001~2010)》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财政机构、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管理、财政监督与监察、党群组织与社会团体、十年大事记、荣誉录等内容,客观、系统地记述了2001~2010年间九江市的财政状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曾华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九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