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图书馆
九江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九江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县(市、区)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年鉴.2005》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2843
颗粒名称:
县(市、区)概况
分类号:
K295.6
页数:
15
页码:
290-304
摘要:
本文记述了九江市县(市、区)的概况,其中包括了浔阳区、庐山区、瑞昌市、武宁县、修水县、都昌县、湖口县、彭泽县、星子县等。
关键词:
九江市
地方史
内容
浔阳区
【概况】 浔阳区是九江市的中心城区,背靠庐山,北濒长江,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有浔阳楼、琵琶亭、烟水亭、锁江楼等景点。浔阳区现辖甘棠、湓浦、人民路、白水湖、金鸡坡5个街道办事处,面积约40.8平方千米,辖有68个社区、8个村委会,总人口23.05万人。
2004年,浔阳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围绕“发展工业、兴旺商贸、繁荣社区、美化市容”的总体工作思路,实现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城区奠定基础,为九江在江西率先崛起作出新贡献。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3.4亿元,比上年增长15%;财政收入实际完成2.62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全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890元,净增730元。
【财政收入在连创新高中实现翻番】 2004年,浔阳区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位居全市各县(市、区)之首,实际完成2.62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其中国税完成1.04亿元,地税完成1.43亿元,国税、地税“双过亿”,收入总量在2000年1.27亿元基础上翻一番,增长速度在2000年7.09%的基础上翻近两番。财政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94.5%。财税部门克服滨兴街道划出等税源减少因素的影响,抓财源建设,依法征税,保证财政收入均衡入库。各街道财政所加强对辖区内房屋租赁税的征收,全年完成144万元,比上年增长140%。进一步规范支出管理,严格专项经费的审批,严格会计核算,规范政府采购,制止不合理支出,有效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开放型经济在扬优克难中蓄势发展】 以提供优质服务为宗旨,发挥城区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优势,顺势而发抓民营;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克服城区招商载体受限的困难,克难攻坚抓开放。分解招商任务,引入激励机制,落实领导责任,营造浓厚的招商氛围。主动与上海、浙江、福建等发达地区50多家单位建立协作关系,为进一步扩大招商铺垫基础。全年引进内资项目171个,引进资金13.5亿元;引进外资项目6个,实际利用外资1101万美元。投资3000万元的钽铌生产项目已开工,安美达购物广场、雅格泰大酒店、麦当劳、远洲庐山国际大酒店等落户浔阳。拓宽民营经济融资渠道,区政府投入100万元入股“九江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启动“诚信工程”,在全区民营企业纳税大户中开展申报、评选市级诚信企业活动;投资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252家,全年民营经济税收达到1.53亿元,占财政总收入58%。浔阳区连续四年被评为“全省服务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先进县(区)”,4家企业分别荣获“全省先进私营企业”和“全省先进个体工商户”荣誉称号。
【都市产业在精心培育中活力增强】 以项目引进、旧城改造、市场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现代都市产业。由市、区两级政府共同投资1200万元的滨江生态园工程开工建设;集餐饮、休闲为一体的丽景·半岛大酒店正在施工;西园商业步行街的建设巩固浔阳区作为都市商贸中心的地位。精心培育市场品牌,改善市场硬件设施,投资230万元用于市场交易大棚的改造,各类专业市场交易活跃。广州本田汽车恒明特约经销店销售额突破亿元;天马建材家俱城交易额超过4亿元;京九农副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年交易额达36亿元,荣获全国农副产品批发行业“五十强市场”称号。独特的区位优势吸引众多知名企业分支机构进入浔阳,龙翔、兴业、文化大厦等写字楼成为都市楼宇经济的新亮点。
【城区面貌在提升品位中魅力凸显】 跟进城市建设步伐,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设入。投资200万元改善环卫基础设施;继续深化市容环卫体制改革,公厕管理实施市场化运作;理顺东郊垃圾处理场经费投入机制;招聘整合市容管理员80人与市执法局联合组建市区两级联合执法队伍,形成“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城市管理综合协调机制。突出品位,提高档次,对滨江路、庐山南路等39处临街建筑物实行美化亮化工程;大力开展整治“三乱”行动,共拆除违章建筑18处,近3000平方米,清理占道经营摊点380处。新建农村水泥路面15000平方米,改造城区小区道路1000多平方米;完成环城北路、老鹳塘污水处理场的征地拆迁工作。城区面貌明显改观,为九江市成功申报“中国魅力城市”发挥重要作用。
【社区建设在强化服务中取得实效】 以党建促社建,拓宽社区服务渠道,使社区工作紧贴民心,社区服务深入千家万户。继续打造一批“明星社区”,庐峰花园社区成为继湖滨社区以后又一新亮点。从7月1日开始为居委会成员每月增发50元生活津贴。完成湓浦街道社区整合及换届选举试点工作;出台《浔阳区社区工作申报准入办法》,完善社区自治功能,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社区建设成绩喜人,申报“全省社区建设示范区”和第一批“全省社区教育实验区”获得成功,湖滨社区荣获首届“全国文化先进社区”称号,余家垅社区被评为“全国星光老年之家”,六角石社区被评为省先进社区。在全省“四进社区”文艺调演中,社区选送节目《鄱阳云雾》荣获一等奖,在全省社区文明风采电视大赛上,浔阳区代表队表现突出,名列前茅。
【人民生活在高度关注中逐步改善】 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尽力解决干部职工配偶子女就业问题,免费培训下岗和失业人员1050人,开发就业岗位600多个,安置下岗职工和困难群体3161人;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为下岗职工提供小额贷款91万元,减免税费576.1万元。社会保险不断扩大,全年征缴社保金749万元,完成年任务的134%。稳步做好低保提标工作,全年发放低保金500万元。劳动监察工作受理、处理投诉举报案件70余件,追讨农民工工资及押金25万元,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成功阻击高致病性禽流感及口蹄疫疫情的侵入。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零赋税,落实中央粮食直补政策,及时将粮食直补资金核发到农户。创造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投资150万元建成电子技防监控网络,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得到提高,先后组织“百日打防整治”、“两打一追”等专项行动,全年破获刑事案件1011起,“12·31”特大入室抢劫强奸杀人案等11起命案均成功告破。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实行规范化、信息化、人性化,建立“市民式教育、一门式服务、联合式办公、综合式治理”工作模式,得到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好评。开展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和专项整治,初步形成安全生产三级管理网络,进一步明确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历史遗留下来的30公斤氰化钾的安全隐患得到妥善处理,全年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加强城区消防工作,全年火灾事故较上年大幅减少,未发生重特大火灾事故。加大信访工作力度,较好地化解一些信访重点突出问题。
(程焕新)
庐山区
【概况】 庐山区系九江市辖区,位于江西省北部,南依匡庐,北濒长江,东临鄱阳湖,西接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境东西长34千米,南北袤29千米,下辖7镇1乡2个街道,总面积527.7平方千米,总人口23.5万人。200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71亿元,增长15.5%;完成工业增加值5.77亿元,增长25.4%;财政总收入1.3亿元,增长27.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8863万元,增长22%;农民人均纯收入3751元,净增834元,增长28.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79‰。
【对外开放力度明显加大】 全年共引进项目82个,实际到位内资14.26亿元,实际到位境外资金1553万美元,实际进资1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5个,国内百强民企投资项目4个。完成直接出口创汇830万美元,外向型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生态工业城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4200万元,3T光电、佳号轻纺等一批大项目进展顺利,园区的生态特色、投资效益、项目质量、环境品牌效应日益显现。东城玻纤工业基础通过审批,姑塘化纤工业基地正在筹建,鄱阳湖水产科技园开始运营。
【产业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全区工业化进程加快,实现工业增加值5.77亿元,增长25.4%;纺织、服装、玻纤、机电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产品产销率达98%。农业产业化程度提高,苗木花卉、水产养殖两大特色产业分别超过粮食产值。国有流通企业改制顺利推进,商业、供销系统一次性“打包”偿还债务1222.4万元。城乡商贸流通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2亿元,增长10.4%。旅游经济健康发展,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94.02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5.93亿元,创汇70.39万美元。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年底注册私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5088家,总资产6.3亿元,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 全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6亿元,增长41.2%。全年累计完成6.2万平方米房屋拆迁,加快旧城改造步伐,确保城市建设顺利进行。市政建设“六大工程”全面竣工,十里片区自来水管网增容一期工程已经完成,上海路步行街二期建设正在实施,城区主干道及两侧建筑物美化亮化工程全面竣工,日元贷款十里整治项目正在实施。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先期启动农网改造三期工程,落实1500口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完成45千米环庐山生物防火林带、平垸行洪和退田还湖扫尾工程,新架设有线电视光纤43千米,实施农村改水改厕和第三期人畜饮水工程,改造50千米乡村公路。同时,中心集镇建设取得新突破,姑塘镇被评为“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
【社会各项事业明显进步】 全面推进行政文化建设。建立政务信息网络平台,优化行政服务代办职能。在全市率先建立城区治安防控体系。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荣获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全省社区建设示范区等荣誉称号。继续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以区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运行良好。完成全市经济普查在庐山区的试点工作,区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获得全省表彰。成立区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和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组织申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2项。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庐山云雾茶”商标成功申报注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共发放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293万元。全区共收缴养老保险金280万元,拨付离退休费305万元;共收缴基本医疗保险费457万元,基金支出318万元。在做实“一城两园”的基础上,建成劳动力市场,成功安置就业人员1890人,输出省外劳力3224人,免费培训下岗职工1402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荣获省先进县区称号。
(王涛)
瑞昌市
【概况】 位于江西省北部偏西,介于北纬29°23′~29°51′、东经115。6′~116°43′之间,辖2街道8镇9乡3场,总面积1423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10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65万公顷,林地面积7.4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4%。全市户籍人口42万,其中农业人口30.5万,人口自然增长率7.80‰。200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81亿元,比上年增长23.20%,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26.0%、27.5%、12.0%。工农业总产值33.6亿元,增长21.0%。其中农业总产值7.24亿元,增长19.0%。主要农产品有稻谷6.8万吨、蔬菜7.4万吨、苎麻0.37万吨、棉花0.2万吨、油菜0.87万吨、肉类1.3万吨、水产品2.3万吨。工业总产值19.7亿元,增长26.2%。主要工业产品有水泥、纱、原煤、服装、纺织品、壁炉、钢质无缝气瓶、船舶、油泵、油嘴铜。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5.34亿元,增长17.6%。财政总收入23565万元,增长37.3%,其中地方收入13505万元,增长21.5%,财政支出24562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81元,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3069元,增长20.1%。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9.5亿元,增长13.6%。
【开放型经济继续推进】 始终坚持以招商引资为总抓手,全方位抓开放,全社会抓招商,全过程抓服务,全身心抓落实,招商引资工作稳步推进。在巩固产业招商、资源招商、以商招商等传统招商方式的同时,大力实施捆绑式组团招商、培训劳动力招商、利用园区存量土地招商、网络招商、中介招商等新方式,吸引大批海内外客商。加大环境整治力度,落实服务,健全行政中心职能,不断改善政务环境、人文环境、治安环境。加大劳动力资源整合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协助外商搞好招工,全年培训各类熟练工3340名。成立全省首家县级商业银行,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优化资本来源结构,找准重点招商区域,做到盯紧沿海,对接“长珠闽”;拓展海外,突出欧美日。完善重大信息和落户项目管理办法,提高了项目履约率、开工率和投产率。全年引进内资项目179个,滚动增资项目61个,实际进资29.38亿元,增长189%,占全年目标任务的267%;外资项目19个,增资项目5个,实际进资1605万美元,增长7%,占目标任务的107%。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个,1千万元以上项目34个。
【民营经济发展提速】 民营经济总量扩大。2004年,全市民营企业达361户,新增82户;个体工商户发展到7460户,新增1458户。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33275人。民营经济效益提高。健全民营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政府注入资金903万元,有效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全市民营经济上交税收1.38亿元,增长55.4%,占财政收入的58.8%,占目标任务的115%。规模企业优势明显。销售收入1千万元以上民营企业达15户,纳税100万元以上民营企业达14户,新增6户。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引导民营经济“退商进工”、“退街进园”,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做大做强,基本形成以建材、矿冶、纺织、服装、机械、电器、食品加工为主的支柱产业。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粮食实行保护价收购,发放国家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专项资金500余万元,减收农业税580余万元,粮食生产出现恢复性增长,全市粮食种植面积达1.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600公顷,总产达7.79万吨,增加2.37万吨。苎麻、蔬菜、特种水产、特色林果四大产业稳中有扩,全市苎麻种植面积达3533.3公顷,蔬菜种植面积达3733.3公顷,以小山竹、水果、药材、香椿为主的特色林果,以螃蟹、鳗鱼为主的特种水产,以南片乡镇为主的生猪养殖,以中片乡镇为主的牛羊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效益随市攀升。退耕还林完成补植和新造林3133.3公顷。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启动农业部山药良种工程。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教育事业成绩喜人。通过省级“两基”复查验收,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100%和99.6%;九江学院附属中学暨瑞昌一中如期开学,全市高中阶段学生达13234人,在全省率先实现基本普及高中教育;高考录取人数2218人,录取率达55.2%,上线率位居九江市各县区第一;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幼儿教育发展迅速,职业中学晋升为省级重点职业学校;争取上级危房改造资金,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1.4万平方米。文化事业有新发展。群众文化、文艺创作更加活跃,采茶戏《春锣》荣获山东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银奖;广播电视事业再上新台阶,荣获全省广电事业建设先进县市称号,广电网络公司进入全省十强,肇陈、乐园、洪一等17个乡镇联通有线电视光缆。卫生事业有新进步。码头镇、南义镇被评为“江西省卫生镇”,各类传染病、地方病、妇女儿童疾病防治取得明显成效。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常抓不懈,计划生育率达9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1‰。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市民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完善政务村务公开、村民自治、基层组织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制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防控体系建设,“星级创安”活动和青少年“免疫工程”扎实推进。
【城乡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81元,比上年增加5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69元,增加513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7亿元,增长16.6%。全市家庭固定电话发展到6.48万户,增加5900户;移动电话发展到4.4万部,增加1.1万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社保覆盖面不断扩大,赛湖农场3210名职工进入社会统筹,全市养老保险参保对象达19126人,社会化发放养老金3976万元,增加467万元,发放率达100%;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达9690人,发放低保金511万元;安置困难群众就业361人,下岗职工再就业1349人。
【乡村公路建设步伐加快】 立肇线、316国道瑞昌段改造工程全面完工,“国债、通达、通村”公路完成180千米,全市157个行政村有77个铺通油路或水泥路,码头、流庄等乡镇率先实现村村通水泥路,8个行政村实现组组通水泥路。
【殡葬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开展殡改宣传活动。按照一乡一团、一村一队的要求,组建殡改宣传团队,奔赴各乡、镇、场、街道,深入乡、村、组,层层召开动员会,利用报纸、电视、宣传车、横幅标语、音像资料等多种形式,宣传殡葬改革重要性和有关政策法规,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自5月1日零时起,实施“殡葬零点行动”,全市除少数民族人员依其自愿外,所有亡故人员一律实行火化,全年实现亡故人员火化率达100%。
(何明风)
武宁县
【概况】 武宁县位于江西西北部,地处赣鄂边界,介于北纬28°51′~29°34′、东经114°28′~115°26′之间,下辖8镇、11乡、1个开发区、1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3507平方千米,位居江西省第四位,其中县城建成区面积6.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7万公顷,有林面积24.3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9.4%,城区绿化率达35.4%。总人口34.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万人,有畲、回、壮、瑶、满、蒙古、苗、藏等12个少数民族1000多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41%。。2004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9.89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26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8.35亿元,增长33.6%;第三产业增加值5.28亿元,增长6.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75亿元,增长182.3%。主要工业产品有原煤8万吨、胶囊42亿粒、钨制品165吨、卫生纸品850吨。农业总产值11.76亿元,增长18.1%。主要农产品:银鱼捕捞100吨、水产品总量2.3万吨、新造“三竹”4000公顷。蚕桑、大棚蔬菜等经济作物有新的发展,花卉、苗木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农民增收新的亮点。财政总收入1.64亿元,同比增长25.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177元,同比增长18.7%。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12.8亿元,同比增长17.4%。全县有五大旅游景区,主要旅游景点有武宁湖、吴王峰、凤凰山弥陀寺、九岭山森林公园、武陵岩峡谷漂流、神雾山、太平山佑圣宫、协和公园、鲁溪洞、上汤温泉等。主要矿产资源有钨、锑、煤、大理石、瓷土。地方特产有中华猕猴桃、武宁黑芝麻、茶叶、香菇、板笋、竹笋罐头、橡子粉丝、茶油、棍子鱼等。
【财政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财政收入实现持续快速增长,全县完成财政收入1.6428亿元,同比增长25.5%;全县共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4亿元,比上年增长18.43%;全县共完成入地方库工商税收5097万元,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44.7%,比上年增长40.6%。
【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发展】 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来抓,突出以商招商和小分队招商的主渠道,突出主攻重点地区、主攻劳动密集型企业,突出抓好企业招工,项目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提高。全县共引进项目192个,其中引进境外项目16个,实际进资2501.6万美元,同比增长78.68%;市外项目176个,实际进资12.8亿元。投资1亿元以上内资项目5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2个,1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5个。在新引进项目中,工业项目有128个,占项目总数的66.7%,已初步形成服装织造、药用胶囊、节能电器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群。
【工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 围绕“硬件配套、服务优化、资源整合”做文章,全年共投入建设资金5667万元,进一步完善供水、供电、排污等管网工程和绿化、亮化工程及配套设施。新引进入园企业24家,园区企业总数达71家;新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1.491亿元,其中新增投产企业8家,实现税收2524.24万元,比上年增长1425.85万元,园区安置就业5300多人。
【民营经济活力和后劲凸显】 围绕全市“优化投资环境,主攻民营经济”的思路,在优化环境、搭建平台、提升规模、增强实力上下功夫,民营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为县域经济中最具活力和后劲的主力军。全县民营企业发展到368家,比2003年增加69家;全县民营经济上交税金达10293万元,同比增长39.4%,占财政总收入的62.7%。明星锑业、昂泰胶囊、林全胶囊、九江宁丰泰等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县纳税1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18家,同比增加6家,其中纳税600万元以上的企业1家。
【农民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招商引资加快工业化进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城市化,发展第三产业,实施“阳光工程”,促进农务输出,落实各种惠农政策,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大幅度增长。全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到3177元,增加501元,增幅达18.72%。
【旅游发展渐成体系】 坚持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来培植,做到建设、宣传、招商、管理四措并举。2004年旅游招商新签约项目8个,签约资金5.1亿元。年内有神雾山景区、武陵岩原始森林景区、观湖岛、观音岛等14个景区(点)对外开放营业;有步红休闲娱乐城、艾园、九岭狩猎中心、民宅古建群、国防教育基地等19个旅游项目正在建设中,已初步形成以湖岛、漂流、宗教、溶洞、温泉、生态农业和休闲娱乐为主的完整的旅游风景体系。
【省级园林城市创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通过验收】 围绕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目标,继续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全年新增城市道路面积8.23万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地面积6.2万平方米,新增城市给排水管道9千米。湖滨路一期工程、万福广场、协和大道、建昌东路等相继建成,省级园林城市创建通过专家验收。关闭格林化工等重污染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成效,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通过国家验收。
(张欢欢)
修水县
【概况】 修水县位于江西西北部,修河上游,辖18镇,18乡,总面积4504平方千米,为江西省辐员最广的县。耕地面积4.3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3.5%,总人口75.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6。2004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9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1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9.2亿元,增长25%;第三产业增加值10.6亿元,增长15%。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1.5∶31.8∶36.7。2004年财政收入首次突破2亿元大关,达到2.266亿元,增长26.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6187亿元,增长22.7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6亿元,比上年增长31%。用电量1.512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亿元,比上年增长14%。
【招商引资势头强劲】 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招商引资为生命线,把招商引资上项目工作提升为县域经济的“第一工作”。2004年共引进内资项目232个,合同资金达30.4亿元,实际进资15.3亿元;引进外资项目7个,合同资金2106万美元,实际进资1816万元。引进赣北钨业APT深加工、新高潮和金太阳营造速生丰产林、渣津龙安寨风景区旅游开发等亿元项目。抱子石电站、中国五矿香炉山钨矿综合开发利用、郭家滩电站等项目均增资亿元以上。赣北钨业年产1万吨APT项目动工,森源电子、兴业五金、万顺特艺等项目正在施工。
【民营经济进步明显】 2004年获省政府表彰的“个体私营经济先进单位”称号。民营经济总数达20126户,比上年增加3401户。其中民营企业381户,增加76户;注册资本达到7.53亿元,增长62.32%;实现销售收入24.79亿元,增长21.43%。成立县民营经济协会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全面开展“诚信经营”企业创评活动;建立健全民营经济监测评价考核体系。全年共有108户企业办理了入驻私营经济城的手续,其中两头在外企业27户,创税比上年增长102%。
【工业经济全面提速】 不断加大主攻工业力度,连续两年获省“工业崛起贡献奖”。实现工业增加值7.8亿元,比上年增长30%。新增规模企业8户,达到51户。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4.83亿元,增长72.4%。香炉山钨业、东电、供电、鼎立、修水石油支公司等企业纳税500万元以上,其中香炉山钨业有限公司纳税费5573.9万元。工业园区管理进一步规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全年投入建设资金1亿元。园区总建设面积达97.7公顷,已有入园企业52户,其中27户企业正式投产。矿产业实现总产值3.1亿元,水电产业实现总产值1.98亿元,建筑建材产业实现总产值0.98亿元,食品产业实现总产值0.87亿元,茧丝绸产业实现总产值0.47亿元。成立工业企业联合会和企业家协会。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按照“稳桑、扩粮,促增收”的思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通过种粮直补,调减农业税,实行最低收购价等惠农政策的激励,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全县共种植水稻3.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7万公顷,增长23.5%;粮食产量164972吨,增长25%。坚持实施“1116”工程。蚕桑产业不断做强,全年产茧6.6万担,创历史新高;低改和新扩茶园680公顷。创办茶叶示范基地43个,茶叶生态科技园建设正式启动。加大林业资源管理和林政管理力度,退耕还林0.4万公顷、长防林0.1万公顷、营造工业原料林0.3万公顷。发展畜牧业,全县饲养山羊60余万头。实施“五个一”(即新增农村能源经费100万元,水利经费100万元,移民扶贫经费100万元,社会救济与援助预算100万元,农村教育卫生经费100万元)工程,减轻农民负担,在省定调减农业税43%的基础上再调减2%,全县减免农业税1228.5万元。
【城镇建设步伐加快】 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建成区面积达7.1平方千米,新增城区道路面积19.36万平方米,新增公共与附属绿地面积8.7万平米,新增给排水管道14.1千米。已有26个南迁单位完成选址工作,其中7个单位已动工建设办公楼。基本完成凤凰商厦、东盟佳苑等工程建设。县城中心敬老院、东方巴黎商城、景昕花园等正在建设中。基本完成宁红大道延伸线、康顺大道、滨江中路、五经路、一环路、二环路的建设,县城商品房市场稳步发展,新增住房20万平方米。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新增非农人口1.56万人,城市化率达到31%。城市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县城被授予“省级卫生县城”称号。小城镇建设步代加快,渣津镇等8个建制镇完成总规修编工作。
【经济环境逐渐优化】 阿深高速公路修水境内段已进行深度规划工作,柯龙线按二级公路标准改造已批准立项。全年新修改造油(水泥)路101千米,全县油(水泥)路总里程达500千米。完成溪口至大椿等国债项目水泥路面铺设,完成大桥至余段等公路路基改造,争取山口至复源等22个项目150千米的公路建设项目。全县循环路网建设步伐加快。抱子石电站建成发电,全县新增水电装机容量6万千瓦,县城电网改造全面铺开。开展行风评议,把机关的作风评议交给社会。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农贸、医药、食品等市场,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强化经济“110”建设,查处一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
【各项改革进展顺利】 国有企业改制步伐加快,自来水公司改制全面完成,宁红、医药公司等企业改制正式启动。成立县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和监督会,组建国有资产经营总公司,出台《关于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着手做好“乡财县代管,村账乡代理”的改革工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漫江乡试点。
【各项事业齐头并进】 开展“提高执政能力,加快修水发展,跨入全省十五强”大学习讨论活动,着力提高执政能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县科技局获“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单位”称号;教育事业不断进步,全县高中生达15570人,县职业高中通过省重点职业中学评估验收,先后获“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学校”、“全国职业指导先进学校”称号。民办高中学生达6000人。卫生事业发展较快,基本完成骨科医院和城南综合医院建设,组建妇女儿童医院,新建人民医院门诊大楼、二医院住院大楼,人民医院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单位”。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开展网吧专项整治活动。完成第三次全县文物普查。繁荣群众性体育事业。全面完成县城广电光缆网络升级改造工程,县广播电视台获“第二届全国千县工程先进单位”。推进基础建设和优质服务管理,人口出生率控制在9.4%。以内,计划生育率为94.16%。完成土地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县国土资源局获全国“国有资源管理系统先进单位”称号。注重地质保护,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体系。重视规划工作,初步完成全县交通规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启动修河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功能区保护工程,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全国第九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之一。整合旅游资源,秋收起义纪念馆被评为全省十大红色景点之一。新闻外宣工作不断加强,在市级以上媒体上稿1150篇。全民国防教育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得到加强,移动、电信、邮政工作得到新发展。加强统计工作,首次经济普查进展顺利。
(陈小林)
都昌县
【概况】 都昌县位于江西省北部,北纬28°50′28″~29°38′、东径116°2′24″~116°36′,东西长52.7千米,南北袤80千米,面积2669.53平方千米。2004年,全县辖24个乡镇,耕地面积35797公顷,封山育林面积38667公顷,林木绿化率28.8%,森林覆盖率22.6%,水面123333公顷。总人口726613人,其中非农人口13084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87‰。
200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1371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975亿元,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4.1275亿元,增长52.2%;第三产业增加值6.1121亿元,增长12.6%。农业总产值11.3681亿元,增长11.9%;工业总产值8.0831亿元,增长58.8%。财政总收入1.4546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908亿元,增长14.3%;财政支出3.5768亿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7850元,比上年增加6.6%。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298元,增加520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20.2787亿元,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088亿元,增长8.7%。
【城市建设业绩喜人】 按照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人居环境的理念,进行县城新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芙蓉南路、县府南路、东湖路、小康大道、芙蓉山大道、南山路建成通车。人民广场标志性建筑群、妇幼保健院、中医院、信息中心、供电大楼、检察大楼主体工程、县三中二期工程、四中一期工程全面完工,芙蓉商厦竣工开业。商品房住宅竣工面积12万平方米。做好县城的“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在迎宾大道、人民广场、西门广场和单位庭院广种雪松、丹桂,铺设草坪,全年累计新增绿地3.49万平方米,植树2600棵。完成10条小街小巷的路面硬化和幸福路朝阳巷下水道的改造。利用400余万元国债对城区自来水管网进行改造,修建给排水管道12.68千米,城区11个自然村全部喝上自来水。安装路灯151盏,新建垃圾中转站3个、公厕1个。完成城南新区3平方千米控制规划,县城110千伏安变电站完成立项审批和土地平展,阳光车站破土奠基。市容市貌明显改善,实现城区主干道无裸露垃圾桶,生活垃圾日清日扫,大街小巷全天候保洁。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 2004年,招商引资工作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线。确定福建、浙江为招商引资的主要地区。通过以情招商、以商招商、以诚招商的方法,引进内资项目148个,到位资金7.6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个、千万元以上项目64个。引进外资项目24个,到位资金2492万美元,名列九江市首位。总投资2.9亿元的江西新时代油脂工业有限公司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德国一家投资上亿美元生产太阳能设备的公司在蔡岭示范区设厂的合同也已签订。项目以服装、电子为主,尤其是服装织造业已初具规模,企业达26家,加工网点50余处,上交税收1000多万元,安排下岗职工9000多人。
【城乡公路建设步伐加快】 抓住中央和省、市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入的契机,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近3000万元用于城乡公路建设。3月16日,投资300余万元的三(汊港)周(溪)公路开工建设,12月8日竣工通车。竣工后的三周公路为水泥路面,路基宽7米,面宽5米,长18千米。袁(宣)多(宝)公路、蔡(岭)大(港)公路是都昌两条城乡主干道,一直为砂石路面,狭窄破旧。7月22日,省交通厅党委书记程受锭、厅长蒲日新和省公路局等领导来都昌视察袁多公路,一次性争取到省交通厅对该公路改造扶助资金368万元,并将其改造列入2004年国债项目,至年底,已完成土石方工程和路面、桥涵招投标等各项前期工作。蔡大公路改造也列入国债项目,已完成路基土石方工程。乡村公路建设进入历史最好水平,全年共完成通村柏油、水泥路21条110千米,完成通村砂石公路239千米。
【村落社区建设红红火火】 村落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举措。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将其列入议事日程,要求全县副处级以上领导,每人挂钩帮建一个村落社区示范点,规定各乡镇书记、乡镇长为村落社区建设第一责任人。2004年底,全县创建村落社区259个,村村建有村落社区示范点。村落社区组织在化解村民矛盾,改善公共卫生环境,发展公益事业,开展文体活动和移风易俗等方面发挥作用。全年村落社区群众自愿捐款70多万元,帮助800余户解决生活困难,860余户解决治病急需用钱,360余名特困生解决学杂费。集资286万元,义务投工19620个,计修路55千米,建垃圾窖420余处,清污水沟210余处、水塘80余口、饮水井150余口,清理垃圾山200多处。调解民间纠纷620件,建立文化活动中心(站)200多个,组建农民剧团、乐队、腰鼓队。先后有30多位全国学者和多家新闻媒体到都昌考察社区建设情况。
【东街步行街一期竣工】 2003年引进浙江温洲市金开利房地产开发公司投资开发建设东街步行街,总投资3500万元,一期工程于2004年12月竣工。竣工的步行街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房面积24000平方米。街宽18米,花岗岩铺底,并装有豪华地灯。街面广种丹桂、冬青等树木,绿化率26.94%,另建有供人休憩的石凳、石桌,处处透出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两边建筑4~5层,欧式风格。1~2层为商铺,计店面97户,其中有50多个品牌专卖店。成为都昌人流、物流、财流的聚散地。
【农业结构优化】 优化水产、畜牧、林果、药材、蔬菜等优势产业区域布局。利用濒临鄱阳湖,水面广阔的优势,重点发展水产养殖业。全县1.23万余公顷内湖水面全部承包,特种水产养殖0.8万公顷,其中珍珠养殖0.2万公顷,青虾套养0.5万余公顷,网箱养殖3000箱。全年水产品总量6.2万吨,产值6.33亿元。发展畜牧业,家禽饲养120万羽,年末生猪出栏22万头,产值2.5亿元。在多宝、左里等乡镇形成药材规模种植,在中馆、汪墩、北山等乡镇形成蔬菜规模种植。计种植药材0.4万公顷,蔬菜0.6万公顷。完成退耕还林0.5万公顷,荒山造林0.1万公顷,果业投产0.2万公顷。
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一号文件精神,严格兑现粮食直补、粮种补贴及农业税减免等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土地撂荒现象基本杜绝,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粮食总产量2.4218亿公斤。
【建立卫生网络】 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信息网络、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三大体系。成立乡镇卫生院防保所,新建疾控中心大楼和传染病专科疫区,组建疾控中心和急诊中心,开通“120”和“96120”急救电话。
(刘炳荣)
湖口县
【概况】 湖口县位于江西省北部,辖4镇8乡2场(1个国营水产场、1个国营垦殖场)。总面积669.33平方千米,其中县城双钟镇面积7.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38万公顷,山林面积1.1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5%,总人口27.34万人,非农业人口5.254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36‰。200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61亿元,同比增长1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5亿元,增长9%;第二产业增加值3.92亿元,增长24.6%;第三产业增加值3.24亿元,增长18.6%。工业增加值3.12亿元,增长34.4%。主要工业产品有玻璃制品、船舶、成衣、药品、化工品、棉纱、船用灭火器材、曲轴等。地方财政收入0.7376亿元,同比增长19.7%;支出1.8119亿元,同比增长24.3%。农村居民人均收入2962元,同比增长535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9.5122亿元,增长16.6%。
【除险加固水利设施】 2004年,湖口县对15座病险水库实施除险加固工程,将4座未列入省除险规划的水库提前动工。年底,完成除险加固工程12座,已通过省、市验收的有7座,共完成土方4800立方米,石料2760立方米,砖及钢筋308立方米,完成工程投资142.4万元。对2座中型水库完成安全鉴定和除险加固的规划设计工作,其中一座已通过市、省和国家水利部门的审核,由省发改委、省水利厅下达立项文件,立项资金2667.2万元。2004年还完成4座小(一)型水库的安全鉴定和加固设计工作。
【加强江河采砂管理】 湖口县长江、鄱阳湖有可采砂区8个,其中鄱阳湖7个,长江1个。为使可采区河道采砂科学、合理、规范、有序,使禁采区非法采砂得到有效遏制,湖口县河道采砂管理领导小组按照法律、法规和上级要求,坚持开采权公开招标出让,建立专门监管机构和专门的执法队伍,配备监管设备,制订严格监管措施,对非法偷采和违规开采行为实行职能部门联动打击,确保良好的采砂秩序,保障湖口水域的通航安全和防洪安全,为县域经济的增长作出较大贡献。2004年,湖口长江采区作为长江首批开采禁采点,其监管工作得到上级部门和新闻媒体的肯定,中央电视台在“焦点访谈”节目中专门介绍湖口县长江采砂规范管理经验,国家水利部授予湖口县“河道采砂管理先进集体”称号。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2004年,湖口县兴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筑面积220平方米,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全面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巩固“无脊灰”和碘缺乏病防治成果,突出做好艾滋病、结核病、霍乱、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禽流感流行期间新购医疗设备器械,充实医护人员,共培训业务人员500人次,免费为结核病人检查治疗,检测水样160份,完成2000人份流行病调查项目,各种疫苗接种完成95.6%。
【服装行业突飞猛进】 2004年全县共兴建大小服装企业30家,其中投资300万元以上企业有9家。共创造产值2400余万元,整个服装企业共实现税收830余万元。九江金怡服饰发展有限公司是湖口县投资规模最大的一家服装企业,该公司由香港金怡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兴建。企业注册资本2000万港元,项目总投资5000万港元。该公司位于湖口合山开发区,项目占地3.3公顷,分两期建设完成。首期投资2000万港元,建成服装生产车间1500余平方米。2004年该公司提供劳动就业岗位800余个,实现产值5000万元,创造税收80万元。产品主要销往非洲、西亚、南亚、中东、欧洲等地。
【华安船务公司继续稳步发展】 湖口县华安船务公司,隶属县交通局管理,该企业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强化内部管理,继续稳步发展。公司有运力2600吨,在岗职工40人。2004年比2003年总收入增长28%,人均收入增长43%。安全航行55956千米,并新购置1条新船。该公司以诚信为经营理念,取得长江沿线客户的高度信任。在内部管理以人文关怀为本,虽然工资福利待遇不如个私企业高,但其技术人员及船员没有一个离职离岗。公司经理屈润松2004年被评为省交通厅先进个人,轮机长陶金初一年节油价值达10万元,被评为省交通厅劳动模范。
【鄱阳湖礼文中学】 由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欧阳达松与曹礼南夫妇创立的民办中学——鄱阳湖礼文中学于2004年8月建成,占地面积23.3公顷,有教职员工100多人。校园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校舍面积2万平方米,食堂可容纳2800名师生同时就餐,有标准的足球场和8×400米标准跑道,大礼堂可容纳1000人举办会议或文艺演出。该中学已报请市教育局批准,与九江市第二中学合作办学,依托市二中的优秀师资,提高教学质量。
(王显道)
彭泽县
【概况】 位于江西北部,辖10镇3乡,总面积1544.3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5.4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5.3%,总人口34.8万人,非农业人口5.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55‰。2004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23亿元,同比增长1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49亿元,增长10.0%;第二产业增加值3.93亿元,增长35.2%;第三产业增加值4.81亿元,增长14.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68亿元,同比增长94.8%;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58亿元,同比增长62.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亿元,同比增长10.0%。主要工业产品有:水泥、彩纱、型砂、食用植物油、非金属矿和化工产品等。主要农业产品有棉花2万吨,稻谷7.25万吨、油菜籽1.64万吨、水产品2.88万吨。特色产品有彭泽鲫、彭泽银鱼、中华绒毛蟹、东升豚等。财政收入历史性地突破亿元大关,达10711万元,同比增长20.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509万元,同比增长17.1%;地方工商税收入库3648万元,同比增长18.7%。财政支出2.16亿元,增长1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00元,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706元,增长26%。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10.8亿元,增长15.2%。2004年彭泽获全省农业发展先进县称号。
【招商引资再创佳绩】 全力实施大开放战略,把招商引资作为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生命线”来抓。策应省市发展沿江产业的战略,以工业园为载体,立足于彭泽资源优势和临江区位优势,突出发展棉纺、建材、化工、制造四大重点产业,承接“长珠闽”产业的梯度转移,招商引资再创佳绩。投资1250万美元的丹尼尔针织和投资7500万元的力得纺织等项目正在建设;投资8.4亿元的兰丰水泥项目第一期工程即将投产;投资1.5亿元的之江化工正在建设之中;投资1.2亿元的皓友造船、投资8600万元的联盛化工和投资8000万元的门捷化工等项目已正式签约。2004年,全县共引进各类项目196个,其中超千万元工业项目62个、超亿元项目4个,合同资金近39亿元,实际进资28亿元。
【工业园建设成效显著】 2004年,通过财政投入和经营土地等市场化运作方式,筹措园区建设资金5558万元,启动工业园区二期工程,新开发面积46.5公顷,完善园区内的水、电、路、消防基础设施,以有机化工和生态化工为主的矶山生态工业园通过省级审定。2004年,园区签约项目23家,新增入园企业12家,包括三晶化工、毕嘉索化工、宗伟棉花等;新上项目固定资产投入4.5亿元,包括兰丰水泥、丹尼尔针织、之江化工、力得纺织、富邦电子等。园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07亿元,上交税金1458万元,同比新增税金621万元。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 2004年,新增个体工商户1300户,新增私营企业78户。民营经济上交税金5494万元,同比增加50.5%,占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其中,江西华孚纳税额达830万元,东方建材、上十岭化工等5家企业纳税额都超过100万元,民营企业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为进一步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县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开始运作,共为企业担保贷款514万元;设立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县财政安排预算资金10万元。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2004年,新增一批加工型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棉花种植面积达1.4万公顷,普及种植杂交抗虫棉,棉花品质和效益大幅度提高,皮棉总产达2万吨。发展一批棉纺加工企业,形成15万锭的棉纺规模。苗木花卉业作为近年来结构调整的亮点,规模迅速扩大,总面积达760公顷,增加值达1.16亿元。2004年,以彭泽鲫为主的特种水产业,总产量达2.88万吨。以上十岭牧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生猪养殖业,年存栏生猪9.42万头,出栏生猪12.38万头,畜禽总产值1.64亿元,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5.2%。江西原野食品有限公司投资500万元的蔬菜精深加工项目的建成运营,拉动了周边的蔬菜种植,高效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产值的74%。华孚纺织、永嘉纺织、德润油脂、彭泽油化厂等一大批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加工型龙头企业正迅速壮大。县棉麻公司、国财货运等流通型、营销型龙头企业年纳税额超过35万元。广辟农经信息交流和农产品交易渠道,棉船轧花厂皮棉、定山麻鸭等已上网交易成功;县水产场在上海、深圳、厦门、天津设有销售窗口;上十岭牧业有限公司在深圳、香港、新加坡设有窗口。创建农产品品牌,上十岭畜牧场被农业部评为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农场,新增东升雷峰尖千亩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和棉船无公害“双低”油菜基地两个省级无公害基地,“芦花”牌彭泽鲫荣获国家级绿色食品证书。加大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安排县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50万元,蔬菜基地项目、葛根种植项目争取到市级产业化项目资金30万元,彭泽鲫品牌项目成功申报省级农业产业化项目,正在实施之中。
【城镇面貌有新改观】 2004年,对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完成5项详细规划,控制性详规的覆盖率达到近期建设规划的80%以上。经营城市力度进一步加大,以挂牌和拍卖方式出让23宗土地,有偿出让县城广告经营权和公交线路经营权,经营城市收入达到2270万元,占一般预算收入的30.2%。城建重点工程“两园两场”进展顺利,街心花园、渊明湖公园、江边广场10月1日前投入使用。围绕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的目标,实施城市绿化、亮化、美化、硬化工程,全面铺开以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划行归市、市容市貌为主的综合整治,取得较好成效。2004年新增非农业人口8986人,新增道路面积5.8万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2.6万平方米,新增给排水管道8千米、路灯310盏、环卫建筑物496平方米。乡村公路建设进一步加快,完成82千米的建设任务。
【特色经济初具规模】 彭泽鲫、瘦肉型生猪等养殖业效益明显是高,以彭泽鲫为主的水产养殖业总产值达2.88亿元,瘦肉型生猪出口创汇280万美元。龙宫洞风景区全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同比增长14%。苗木花卉产业异军突起,形成以马当方龙苗木公司为龙头的杜英、含笑、桂花、红枫等中、幼绿化苗木基地;以黄花沪彭苗木公司为龙头的香樟、广玉兰、紫薇、桂花等大树异地移栽苗木基地;以黄岭的江西省南竹北移苗木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特种竹类基地;以县中心苗圃、杨梓枞山坞为龙头的林业生态建设苗木花卉业,总面积达760公顷,增加1.16亿元。此外,丝瓜络、藜蒿、药材等特色种植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周骥)
星子县
【概况】 星子县位于九江市东南,辖7镇、3乡、1个国营林场、1个鄱阳湖湿地管理处,总面积89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0.886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0.7%。总人口23.9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14‰。2004年,星子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年计划,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规划。全县地区生产总值8.8亿元,占年计划的109.3%,增长25.5%,超过“十五”规划预期目标4000万元;财政收入9013万元,占年计划的114.8%,增长32%,比“十五”规划预期目标超收2763万元,超目标4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886万元,增长29.8%;入地方库的工商税收2832万元,增长36.3%;财政收入实现三年翻一番的目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3.3亿元,增长58.8%;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437元,超过“十五”计划预期目标593元。
【公路建设打开全县发展的瓶颈】 在省、市的重视和关心下,全县上下积极配合,经过建设单位16个月的紧张施工,环庐山山南旅游专用公路一期路面工程于2004年底基本建成通车。该路的建成通车,打破长期困扰星子县发展的交通瓶颈。该路总里程61千米,其中星子境内27千米。连接昌九高速的二期工程也在2004年开工。依托环山公路,加快实施县乡公路改造,全县公路建设总投资3320万元,建设总里程100余千米,是星子县公路建设史上投资最大、通车里程最长的一年。便捷的交通成为星子发展的新优势。
【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农民收入实现“三个20%增长”】 贯彻中央、省、市一号文件,组织“万人下乡抓发展”工作组,深入乡村,严格兑现“两减免三补贴”政策,农民直接受益598.4万元,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1%;粮食总产6.9万吨,比上年增长31%;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净增534元,增幅达28.1%。水利冬修呈现多年未有的火热场面,加固圩堤1300米,整修渠道1.1万米,水库除险加固11座,增加耕地69.2公顷。营造水土保持林150公顷,建设生物防火林带41千米。
【环庐山百里休闲旅游走廊初现雏形】 编制完成和全面实施《环庐山百里休闲旅游走廊总体规划》。天地温泉、阳光温泉、龙湾温泉、温泉热水公司等温泉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天沐温泉开业14个月,接待游客15万人次,成为旅游龙头企业。观音桥景区改造和桃花源漂流项目建设完成,新老景区品位大幅提升。休闲旅游走廊初具雏形。2004年全县接待游客60.15万人次,同比增加13万人次,增长27.71%;实现门票收入3288万元,增长74.8%;实现税收412万元,是2003年的三倍,是2002年的近10倍。
【工业生产取得好成绩】 全县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9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72亿元,增长33.23%;工业增加值8160万元,增长35.37%;销售收入1.65亿元,增长63%。九江银星造船有限公司已具备年造4艘万吨油轮的生产能力,江西造船史上吨位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1.65万吨化学品船开工生产,当年投产当年交税185万元。石材加工企业达到309户,销售收入达到2.5亿元,上交税收超过2000万元,吸纳从业人员达1.1万人。工业园新增固定资产1.6亿元,金鹿综合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080万元,工业园区企业达439家,当年新增160家。
【县城新区框架基本拉开】 加快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完成行政中心等10个详细规划。完成白鹿大道、秀峰大道、庐阳大道与环山公路对接,城区总面积扩大到10平方千米。老城改造步伐加快,白鹿商城、庐阳车站建成并投入使用,休闲广场改造和南康文化中心、星都购物广场等项目全面实施。房地产施工面积达到13.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5万余平方米,县城新增人口2700余人,常住人口超过4万人。城市在建项目37个,投入资金达1.02亿元,比上年增加3000余万元,新增道路面积5.2万平方米、绿地1.5万平方米、供水管网3870米、下水道3210米,硬化社区道路5千米。创新城市管理机制,强化房地产市场、建筑市场管理,全面启动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工程”和县城环境综合整治,城市管理得到加强。2004年,是星子县历史上城市建设开工项目最多、投资最多、城市面貌变化最大的一年。
(叶传光 殷小依)
德安县
【概况】 德安县位于江西北部,辖4镇9乡,总面积863平方千米。总人口16.2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8‰。2004年全县生产总值11.5亿元,增长19%。其中,第一产业2.21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6.51亿元,增长24.8%;第三产业2.8亿元,增长19.1%。固定资产投资6.2亿元,增长52.6%。工业增加值6亿元,增长33.1%。财政总收入突破亿元大关,完成1.14亿元,增长41%,实现三年翻一番;地方财政收入6356万元,增长26.9%。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亿元,增长19.2%。农民人均纯收入2980元,增长20.2%。2004年,德安县荣获全省工业经济发展先进县、招商引资先进县、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县、非农产业先进县、统计工作先进县、科普工作先进县、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先进工业园等12项省级荣誉。
【工业经济显著增强】 全县工业企业244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家。实现利税1.1亿元,增长316%。实现销售收入14.8亿元,增长176%。工业用电量1.5亿千瓦小时,增长52.4%。新增民营企业113户;新增注册资金2.43亿元;吸纳劳动用工18760人,比上年增加2069人。纺织服装、化工建材、电子机械等优势产业进一步扩张。纺织20万纱锭,服装加工1000多万套件,医用敷料7亿叠片,电子温控器1000余万只,电磁离合器75万套,轮胎60余万条,水泥150万吨,氢氟酸2万吨,碳酸钙16万吨。13户民营企业纳税过百万元,5家企业产品创省级著名商标称号。
【农业基础更加稳固】 在“农村公路建设、水利建设、粮食生产、大棚蔬菜、小山竹、早熟梨”六个方面实行财政补贴,发放补贴资金780万元。80%的行政村实现通水泥路或油路,提前3年实现省里制定的“60%行政村通水泥路或油路”的目标,新通村级公路112千米。全县新修小水利188处,渠道清淤64千米,增加蓄水量400万立方米,增加有效灌溉面积253.3公顷,解决1900人饮水困难。全年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400余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000公顷,完成田园化200公顷。沼气建设国债项目顺利实施,1550户群众从中受益。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单产效益”明显提高,粮食增产2000万斤。特色产业“市场适应能力、品牌竞争能力、龙头加工能力”明显增强。蔬菜面积1466.7公顷,其中大棚蔬菜200公顷;花卉苗木333.3公顷;小山竹2333.3公顷;早熟梨1333.3公顷;禽类养殖237万羽;生猪出栏5.4万头。农业加工企业增至28家。
【园区建设势头强劲】 新上项目33个,园区企业总数达78家,竣工投产38家,在建32家,其中纺织、服装、电子及配套企业占投资企业总数的86%以上。2004年,工业园完成工业总产值6.8亿元,实现税收2058万元。
【招商引资成果喜人】 参加庐山赣台经贸洽谈会和举办“东莞—德安乡情恳谈会”,结识外商,引进项目。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405万美元,完成年计划的160.2%;实际引进内资11亿元。三环水泥日产2500吨旋窑生产线、嘉华万吨无水氢氟酸等内资大项目相继竣工投产。欣宁制衣、毓英织造成为新的出口大户。拥有自营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从4家增至11家。
【投资环境明显优化】 按照《行政许可法》依法行政。全年受理投诉52起,查处率100%。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阳光操作”,行政服务、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交易四个中心功能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金额达到66.1万元。公开招投标项目27个,招标金额达到5280万元。全年土地收益达到2800万元。开展“民主评议行风”、“百家企业评机关”、“16个政府部门公开承诺”活动,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形象。举办银企合作交流会,密切银企关系。融资担保中心规范运作,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就业培训实行“五免一包”,有效地解决工业园企业用工紧缺的矛盾。民营企业诚信工程全面启动,8家民营企业评选为市级诚信企业,41家民营企业评选为县级诚信企业。
(德安县政府办公室)
永修县
【概况】 永修县位于江西北部,介于北纬28°53′~29°21′、东经115°22′~116°16′之间。辖10个镇、4个乡、1个柘林湖管理局、2个垦殖场、2个企业集团,总面积203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2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6%。总人口36.505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6116万人。有壮、回、黎等21个少数民族55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9.7%。。200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03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6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2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1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1%、10.5%、20.0%。农业总产值1.03亿元,增长18.8%。主要农产品有稻谷17.32万吨,棉花8193吨,油菜籽、花生、芝麻1.06万吨,水产品3.2396万吨。工业总产值16.9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县属工业产值7.75亿元,比上年增长14.0%。主要工业产品有:有机硅系列产品7万吨、机制纸12638吨。财政总收入1.9152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108亿元,比上年增长22%;财政支出2.5852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农民人均纯收入3207元,比上年增收500元。城镇职工人均年收入8642元。城乡居民存款余额14.1亿元,比上年增长18.1%。主要旅游风景点有:云居山风景名胜区、柘林湖风景区、鄱阳湖候鸟保护区。主要矿产资源有贫铁高矾矿、石煤、瓷土、矽砂。地方特产有草莓、柰李、柑橘、罗汉菜、大板瓜子、珍珠西红柿、莲藕等。
【农村经济形势喜人】 永修县按照“常规农业上规模、特色农业上档次、优质产品上品牌”的发展思路,粮食种植面积2.6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47公顷,粮食总产达17.3万吨,比上年增长22%,实现省委、省政府年初提出的三个10%增长目标。
特色产业品牌唱响。已创造无公害产品基地4个,申报无公害食品1个、绿色食品2个、有机食品1个,斑鳜人工繁育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有机绿茶、赣北早熟梨、永秀牌水果、云居牌水蜜桃等产品畅销省内外。
农业产业化规模做大。发展龙头企业114家,其中规模500万元以上的16家。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开局良好,永修庄稼人粮食有限公司产品获得国家认定的放心米称号,年加工能力达3万吨,三角水禽加工厂规模不断扩大。
【招商引资再创佳绩】 2004年,永修共引进内资项目138个,合同内资27.83亿元,实际到位28.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4%和115%,其中亿元项目3个,千万元以上项目27个,已开工项目14个;引进外资项目20个,合同外资3378万美元,实际到位2508万美元,已开工项目17个。荣获省、市招商引资先进县称号。
【工业平台建设强势推进】 以有机硅为龙头的星火工业园区等一园三区成为永修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后发优势的显著特征。星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完成总投资1821万元,其中财政性投资383万元。园区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全国唯一有机硅材料生产基地。投资10亿元的新增10万吨有机硅项目开工建设。县城工业集中区初步完成5.4平方千米的控制性详规和部分修建性详规的编制,拆迁工作顺利结束;全年新增投资2920万元,其中财政投入资金985万元,完成5.1公顷土地平整和长2500米的路基土方工程。云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投资总量2402.1万元,其中两级财政性投入1006万元,完成云山大道延伸段、荣祺大道、博士路部分路面硬化工程,下水道、宽带网、路灯等配套设施基本到位。2004年,全县园区共引进项目25个,其中在建项目22个,投产3个;到位资金1.9亿元,同比增长350%;共完成工业总产值9.24亿元,同比增长54%,上缴税金6299万元,同比增长31.5%。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2004年,全县共引进资金6000万元用于实施老城二期改造工程,主干道蓝天大道基本完工,亮化、绿化工程正在实施,横穿铁路通道贯通,蓝天农贸市场交付使用。湖西区建设纵深推进,投资1700万元的白莲精品步行街一期工程基本完工,老年体育活动中心主体工程、高速公路口公园及绿化整理工程基本完工。总投资150万元的湖东区13平方千米的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规编制完成,进入勘察设计阶段。县城路灯、绿地等街道附属性设施进一步完善。
【旅游产业亮点纷呈】 正式实施柘林湖景区“一票制”,理顺景区的管理体制。柘林湖国家级森林公园申报成功,柘林湖~云居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柘林湖国家地质公园申报通过省级专家组评审。成功举办柘林湖杯2004全国摩托艇精英赛,完成“庐山杯”中国电视节目采风等重大活动。全县共接待境内外游客55.44万人次,门票收入3.53亿元,实现税收106万元,解决就业人数2000余人。
【水利事业稳步发展】 鄱湖二期防洪工程郭东、永北圩基本完工,通过省水利厅组织的竣工验收。该项工程共利用国家投资8000余万元,使郭东、永北圩的防洪标准提高到二十年一遇。河道疏浚40余千米,填塘固基150多万方米,马口、三角、九合等乡(镇)圩堤险情进一步缓解。投资70余万元兴建饮水工程28处,进一步改善农村群众饮水条件。水利冬修完成土方120多万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0公顷,改善灌溉面积2667公顷,三角圩除险加固工程已由省政府立项。
【民营经济迅速崛起】 县委、县政府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降低民营经济准入“门槛”,减少审查审批环节,完善民营企业担保中心,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档次、上台阶。全年个体私营企业新增注册资本1.5亿元,同比增长29.5%;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2亿元,同比增长35%;新增纳税超百万企业2家,累计达到5家;实现税收4000万元,同比增长17.6%。
【《永修县志(1985~2000)》出版发行】 遵照国务院和省、市政府文件精神,《永修县志(1985~2000)》编纂工作历时四载,经九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批准,2004年由方志出版社出版发行。该县志是解放后永修县编修的第二部县志,是九江市第一部县级续志,也是江西省出版较早的县级续志之一。全志共28卷、128章、502节、110万字,有彩色图片120余幅、黑白图片180余幅,图文并茂地反映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永修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在突出时代特色和永修地方特色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郝卿 陈汉铭)
九江县
【概况】 九江县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游南岸,地介北纬29°21′~29°51′、东经115°37′~116°15′之间,东倚庐山,南邻星子、德安,西毗瑞昌,北与湖北省黄梅县、安徽省宿松县隔江相望,中插九江市区。东西长62千米,南北宽57千米,总面积873.33平方千米。下辖7镇、5乡、3场、1个开发区,总人口34.9万人。耕地16107公顷,有林面积15000公顷,水域16113公顷。200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57亿元,同比增长1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亿元,增长4.82%;第二产业增加值4.77亿元,增长42.9%;第三产业增加值3.8亿元,增长3.79%。全年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2271亿元,净增2858万元,增长30.4%。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969元,同比增长508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4980元,同比增长500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10.4亿元,同比增长18.5%,各项贷款8.5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37亿元,同比增长52.2%。产业比重由2003年的40.4∶28.5∶31.1,调整为36.8∶35.1∶28.1,二产比重提高6.6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亿元,增长70.5%,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76亿元,同比增长67.9%。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14亿元,同比增长8%。粮食总产5.92万吨,棉花总产1.07万吨,油料总产1.41 万吨,蔬菜11.6万吨,水果0.24万吨,果木种植面积3333.33公顷,发展特种水产5666.67公顷。转移农村劳动力6.5万人,劳务收入4.02亿元,新增土地流转606.67公倾。通过调减农业税及附加,实行种粮直补措施,农民直接受益达1180万元。荣获“全省种植业发展先进县”称号,并被省农业厅评为经济作物生产先进县、渔业生产先进县。
【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2004年,九江县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2271亿元,比上年净增2858万元,增长30.4%,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目标。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585万元,增长28%。
【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 2004年,九江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亿元,增长70.5%,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76亿元,增长67.9%;实现销售收入7.8亿元,增长95%;实现利税4200万元,增长87.5%。
【民营经济发展充满活力】 2004年全县个体工商户2915户,民营企业378家,民营经济上缴税收5740万元,占财政收入的46.8%,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销售收入千万元以上的企业19家,纳税超百万元的企业9家。思达电子、博莱大药厂等7家企业进入市级百强民营企业行列,博莱大药厂、仙客来、创银科技、暖洋洋床垫分别通过GMP、ISO等质量认证体系。
【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2004年全县完成城建基础设施投入4900多万元,新铺和改造城区道路2.4万平方米,扩大绿化面积2.9万平方米,全面更新县城路灯500多盏。投资1170多万元修建县乡水泥路77.8千米,通村砂石路28千米。县城房地产开发项目5个,商品房竣工面积4.79万平方米。县委、县政府综合办公楼和检察院、建设局等单位办公楼竣工并投入使用。
【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2004年,九江县教育投入力度加大,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共改造、新建校舍1.49万平方米。教育质量稳中有升。“两基”顺利通过省年检复查,高考成绩居全市第三名。九江县一中被评为“全国网络教育系统示范学校”,县二中荣获“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称号,县幼儿园成为全市唯一的县级“省示范性幼儿园”。创办东方红特殊教育学校。
【举办三省九县(区)“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协作区第三届年会】 10月31日至11月2日,九江县举办赣鄂皖三省九县(区)“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协作区第三届年会,与会各方交流治理措施,探索新方法,创造新经验,为今后进一步做好治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徐常彬)
知识出处
《九江年鉴.2005》
本年鉴设有:大事记、九江概貌、中国共产党九江市委员会、九江市人民政府、人民团体、农业·水利、工业、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类目,全面记载了九江市各项事业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郭国胜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九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