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选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年鉴.2006》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2116
颗粒名称: 文件选编
分类号: D630.1
页数: 21
页码: 339-359
摘要: 本文是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节选,主要介绍了九江市在“十五”计划期间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以及“十一五”期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 九江市 国民经济 社会发展

内容

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节选)
  (2006年2月18日九江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加快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的社会主义新九江,以大开放为纲,全力推进大工业、大物流、大旅游和城市大建设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规划。科学编制并有效地实施“十一五”规划,对九江未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章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五”计划的实施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基础。“十五”时期面对千帆竞发的发展态势,面临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团结一致向前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取得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成就,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
  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十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由213亿元上升到428.9亿元,实现了翻一番,年均递增13.6%,比“十五”计划预期目标高2.6个百分点,比我市“九五”时期年均增速高出7.1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效。改革步伐加快,国有企业、农村税费、投资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行政审批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经济结构明显改善。三次产业结构由“九五”末的20.2:45:34.8演变为16.8:50.1:33.1。第二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上升到50%以上,提高了5个百分点。
  发展环境产生巨大变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新建高速公路93.3公里。武九复线扩能提速工程竣工,铜九铁路预期开工建设。完成农村公路建设里程5837公里,建成电力装机104万千瓦,占现有装机容量的一半多。
  投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经济自主增长机制逐步形成。这五年是我市投资主体变化最大、投资规模扩张最快的时期。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8.63亿元,是“九五”期间的3.5倍。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幅度提高。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五年控制在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五年内分别增长71.5%和76.6%,高于“十五”计划目标。
  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发展。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了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教育投入力度加强,教育文化等方面条件有较大改善,完成教育投资56.2亿元,新增校舍80.7万平方米,改造危房61万平方米。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抗洪警示教育基地建成并对外开放。加快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得到加强。一大批公共事业项目相继建成和启动。
  建立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十五”期间,我市经受了多种突发的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各级党委、政府和全市人民,在困难面前沉着应对,成功抗击了SARS、禽流感、台风、暴雨、稻飞虱及松材线虫、“11·26”地震等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全市逐步建立健全了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机制,保证了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一五”期间是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的社会主义新九江的起步时期。“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的社会主义新九江的起步时期。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WTO、欧盟等经济体和组织日益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科技进步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国际国内经济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速度加快,长江经济带开发势头迅猛,中部崛起被国家列入重要区域开发进程。我市人均GDP达到1100美元,国家级出口加工区的设立、昌九工业走廊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加快,都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我们始终不能忘记九江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市情。九江仍然是一个底子薄、实力弱、经济欠发达的发展中的内陆城市。因此,我们的第一位任务是扩大经济总量,壮大经济实力。我们始终不能忘记建设新九江是需要一代人或几代人长期艰苦奋斗的历史进程,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必须确定准确的历史方位。竭尽全力做好“十一五”时期的工作,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当前,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爬坡过坎的最艰难的时期。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我们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仍然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基本矛盾。同时,我们又面临着诸如区域经济竞争加剧、人力资源缺乏等挑战。因此,“十一五”时期是我市能否加快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做大经济总量,努力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城市中的位次不断前移,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的社会主义新九江的关键时期。全市上下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紧紧抓住“十一五”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奋发有为、励精图治、克服一切困难,实现我市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第三节 总体要求
  “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路和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大开放为纲,全力推进大工业、大旅游、大物流和城市大建设的发展战略;以提高绝大多数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度为目标,努力构建和谐创业社会;高扬“和谐、发展”两面旗帜,抢抓机遇、创新创优、爬坡过坎、奋力争先,努力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的社会主义新九江。
  第四节 主要目标
  到2010年,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的社会主义新九江取得进一步成效,全市基本实现工业化,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性目标。
  努力建设一个财力日见充裕、实力日益壮大的强盛的新九江。“十一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4.0%,经济总量实现在“十五”基础上再翻一番,达到94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00美元,三大产业结构调整为9:55:36。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16.0%,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4%,实际利用外资年均递增15%,引进市外资金年均递增30%,外贸出口年均递增25%,价格总水平控制在3%左右。
  努力建设一个山川更加秀美、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美丽的新九江。充分利用独特的山水资源,努力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蕴,坚持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把九江打造成中国生态名城。努力实现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过百万的目标,城镇化率达到50%。城镇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更趋合理,中心城区和小城镇布局更加科学,发展水平全面提升。行政区划进一步优化,九江市作为中心城市辐射力和带动力进一步增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障碍取得突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取得重大进展。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重点地区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2%以上,资源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提高,力争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废弃物产生量减少,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处治利用率达到96%,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中心城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努力建设一个城乡更加富庶、人民更加殷实的富裕的新九江。坚持以民为本,富民为先。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充分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继续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提高人口素质,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鼓励城乡居民增加资产性收入和智力收入。“十一五”期末,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4000元和5265元。着重解决好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在经济更加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互助等救济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综合覆盖率达到80.0%。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十一五”期末,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9%,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0平方米,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控制在35%和45%以下。
  努力建设一个社会更加和睦、民风更加淳朴的和谐的新九江。引导全市人民弘扬与人为善的传统美德,打造诚信友爱的人文环境,建立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团结互助的良好风尚,让全市人民在和睦相处中实现安居乐业,享受美好生活。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40万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40万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努力推进依法治市,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人们群众的安全感,全力谋求全社会的和谐稳定。
  努力建设一个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新九江。在建设新九江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正确把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为人民谋利益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以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手段,把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建设新九江的最高目标。
  分阶段实现“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十一五”时期前三年以扩大经济总量、壮大经济实力,积累发展能量,同时不失时机调整经济社会发展结构,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为主;后两年着重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结构,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进一步推动经济总量的扩大和经济实力的增强。
  第二章以大开放为纲,全面提升开放层次和水平
  积极主动融入“武合昌”,对接“长珠闽”,走向全世界。加快生产要素配置的国际化,积极承接国际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提升国内国际产业协作分工的参与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第一节 全力提升招商引资的规模、质量和水平
  进一步扩大利用境外、市外资金规模。力争五年累积实际利用外资21.5亿美元。“十一五”期间,累积引进市外资金1560亿元。
  优化外商投资结构,提高招商引资质量。牢牢把握大工业、大物流、大旅游和城市大建设四个招商引资主战场,引进一批对我市主导产业的产业链、价值链延伸和产业规模集聚有重大意义的项目。
  积极利用外资发展纺织服装、轻工、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导外商投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要大力引进对我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和财政增收等有重大作用的大项目。
  第二节 优化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投资硬环境,积极推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为外商投资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服务。
  进一步优化投资软环境,“以30%的精力招商,以70%的精力安商”。
  第三节 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努力做大对外贸易规模,力争五年出口总额累积超过10.9亿美元。
  优化出口产品结构,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着力扩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
  第四节 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第三章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力推进大工业
  以工业化为核心,全力推进大工业。着力培植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冶金建材、纺织服装、电力能源、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强招商、重技改、盘存量、增总量,狠抓一批具有产业集聚作用的重大项目,大力扶持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做大做强。适时发展“品牌经济”、“总部经济”,加快国企改革步伐,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加快昌九走廊、长江沿岸开发,全力塑造“T”型工业发展格局。重点建设三大工业城,即码头、沙河和金砂湾,加快全市12个园区建设,打造全市大工业发展的平台和载体。依靠科技创新与进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最优配置,打造节能型工业和节约型社会。以工业园区为主战场,构建新的工业增长极,力争五年内工业经济总量实现恢复性进位。力争到2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450亿元,年均增长21.0%,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3.0%,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年均增长25%。
  第一节 推进产业技术升级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
  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
  第二节 加快壮大支柱产业,形成六大产业集群
  依托我市支柱产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快沿江开发及昌九工业走廊建设,通过产业上下游链接,延伸产业链,形成石油和化学工业、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纺织服装、电子信息、食品及农产品深加工等六大产业集群。
  第三节 打造大工业的发展平台
  以结构调整、扩大投入为主线,以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为重点,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进一步扩大开放为突破口,大力培育、壮大和发展支柱产业,全面提升整体竞争力。着力打造六大工业产业基地:一是以瑞昌、九江县为中心的建材产业基地;二是依托昌河汽车项目打造汽配产业基地;三是以出口加工区、综合工业园和星火工业园为中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四是以瑞昌为中心打造船舶产业基地;五是依托九江石化总厂和湖口金砂湾工业城打造重化工业基地;六是以彭泽为中心打造轻化、环保能源产业基地。从而使我市的工业布局进一步明晰,产业引导性更强。
  做优工业园区。按照产业集群和循环经济的理念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以提高产业集中度为重点,着力提升土地集z约利用水平,推进产业链式延伸、企业集群式组合、资源循环式利用。着力培育三大工业城——码头、沙河和金砂湾。加快建成一批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配套程度高、商务成本低的高成长型工业园区。各工业园依据自身的产业基础、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和环境特点,注重产业的适当分工,注重与县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科学定位、借力发展、错位竞争,提高集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形成既有联系、又有分工、密切合作、互相补充、产业关联、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
  着力推进沿江产业开发,对接“长珠闽”,主动承接武汉市和南昌市的辐射,重点发展物流量大的建材、冶金、能源、化工、重型机械等制造业,形成临港工业带。
  着力推进昌九工业走廊建设,加大力度建设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出口加工区,星火、共青开发区,沙河、宝塔等工业园,利用己有的基础,重点发展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纺织服装、精细化工、食品加工等新型产业,走新型工业化路子。
  第四节 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围绕产业集群式发展,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推动产业协作配套,提升工业总体竞争力。
  培育有成长性的大而强企业。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第四章 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全力推进大旅游
  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观念,实施高起点规划、全方位推进;多元化投资、高水平开发;优质化管理、多样性营销。借助“红色旅游”,大力推进“绿色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构建以“世界文化景观”、“世界地质公园”和“4A级生态景区”——庐山为龙头,以历史文化名城——九江市区为依托,着力建设星子温泉、云居山—柘林湖两大新景区,形成以庐山世界文化景观、浔阳历史文化、鄱阳湖湿地生态、修河流域观光度假、共青城休闲度假、彭泽自然原生态等六大旅游功能区为基础的九江大旅游发展格局。经过努力,把九江建设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辐射力和吸引力的旅游休闲城市,成为全国乃至国际上知名的旅游城市。构建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实力的旅游产业体系,成为我市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力争到2010年,接待入境旅游者30万人次,旅游创汇1.2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15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20亿元人民币,旅游业总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15%以上。
  第一节 打造旅游产品品牌
  利用“创优”和“申魅”成果,发挥集名山、名江、名湖、名城于一体的大尺度旅游空间的优势,全面整合旅游资源,整体设计“一山(庐山)一城(浔阳)两水(长江、鄱阳湖)”旅游线路,完整体现“奇特山水、避暑胜地、候鸟王国、宗教圣地”的独有特点,精心策划一批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品位高雅、参与性强的旅游开发项目,建设浔阳历史文化风情游览区、龙开河故道旅游带、庐山东林大佛、云居山—柘林湖、鄱阳湖湿地与候鸟、石钟山和雁列山、鄱阳湖古战场、修河流域景区等重点工程;着力推出“南昌起义策源地”、“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升起的地方”、“世界文化景观—庐山”、“庐山别墅度假”、“庐山温泉休闲”、“东林寺·净土宗祖庭朝圣”、“鄱阳湖珍禽候鸟王国”等特色旅游产品,打造九江旅游产品的著名品牌。
  第二节 推进旅游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第三节 创新旅游销售、管理方式
  第五章 加快物流平台建设,全力推进大物流
  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深水岸线和九江港口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国家一类水运口岸的作用,以港口建设为重点,水运、铁路、公路、航空多式联运为方式,形成集疏运一体化格局。构筑以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为主的物流运输平台,以电子化、快速化为手段的口岸通关平台,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主的物流信息平台,以物流园区、物流中心批发市场为载体的服务平台,以引导、协调、扶持为主的物流政策平台。重点建设国际水运中心、保税物流中心和中部地区的航空货运支撑点。加快沙北编组站编组扩能改造,扩大货物运输能力。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基本适应我市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到2020年,建立起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多层次、社会化、专业化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基本建成赣、鄂、皖、湘区域性转港贸易物流中心。
  第一节 加快物流园区建设
  以园区建设为重点,“十一五”时期我市物流业重点规划建设完善“三大园区、十大中心和十大市场”,从而构成我市大物流平台。
  建设三大园区。分别是:湖口港口物流园区(功能定位为:转运型物流园区,以集装箱转运及相关作业区为主,形成多式联运框架枢纽活动场所)、九江综合物流园区(功能定位为:集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市场展示和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物流园区)、官湖物流园区(功能定位为:服务于杂货、散货的运输、仓储等)。
  建设十大中心。分别是:保税物流中心、昌河汽车物流中心、石化产品物流中心、邮政集散中心、公路物流中心、乌石矶粮食物流中心、国际水运中心、烟草配送中心、散货物流中心、电煤储备中心。
  建设和完善十大市场。分别是:京九农副产品中心批发市场、九江华东装饰材料市场、鄱阳湖水产批发大市场、九江花卉苗木大市场、九江国际汽车城、京九天马建材家具城、南方粮食交易市场、九江果品批发大市场、九江旧货交易市场、九江联盛集团。
  第二节 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节 优化物流发展环境
  加强现代物流产业的宏观引导是物流业有序规范发展的根本保证。 进一步开放商品贸易和运输服务市场,为物流业发展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
  第四节 加快技术和标准化建设
  第六章 全力推进现代服务业,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
  顺应需求结构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业态,形成机制灵活、功能完善、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第一节 有序发展房地产业
  抓住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有利时机,以居民住宅建设为重点,分层次推进房地产业发展,使之成为服务业领域的新兴主导产业。
  加强房地产一级市场调控,搞活二级市场。
  第二节 繁荣金融业
  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国有金融机构为主体,地方、民营、外资等金融机构竞相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为九江市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进一步完善我市保险体系,建立风险防范和社会保障的长效机制,促进我市保险业健康快速发展。
  第三节 拓展新兴服务领域
  第七章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和谐发展
  第一节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九江的经济区域,大体上可以分为沿江、沿路、沿湖和西部山区四大板块。经济强度相对较高的区域主要在沿江和沿路地区,沿湖和西部山区经济强度相对较低。“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必须用统筹发展思路指导区域经济发展实践。重点开发沿江、沿路产业带,集中精力解决沿湖和修武等西部山区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重点突破发展不平衡,谋求区域间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和谐发展。
  环鄱阳湖地区,从产业分工的角度,主要发展农业,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利用可养水面多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水产业。
  从资源的角度看鄱阳湖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旅游资源、风力资源、硅砂资源和水资源。如何做好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有效途径。“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老爷庙等风电项目、新时代太阳能硅晶电池项目、钨钼矿采掘与加工项目和湖区旅游景点开发项目。做好鄱阳湖湖控工程前期工作,力争建设环湖高等级公路,都昌老爷庙至星子跨湖旅游景观大桥。
  西部山区,从产业布局的角度,主要发展矿产资源业,包括钨、锑、黄金采掘加工业,林产品加工业、修河流域水电梯级开发,发展山区型农业,主要包括蚕桑、茶叶、中药材、水果、高山蔬菜等。力争建设艾城——武宁——修水——平江的高等级公路,做好京九和京广铁路联络线九江——修水——湖南长沙铁路的前期工作。
  第二节扩大城市规模
  到2010年,力争九江城区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过百万人。县城和特色镇人口得到快速集聚,全市城镇化率达50%。
  第三节 建设生态名城
  注重城市的生态保护、绿化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大气水体保护和污染控制,把九江建设成为“最适宜人类居住”和最适宜全民创业的现代山水生态港口旅游城市。
  第四节 科学规划城市布局
  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科学建设城市,“十一五”期间的中心城区和城镇群内县城及中心镇的控规覆盖率要达到100%。
  第五节 加强城市经营和管理
  第八章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大“三农”工作的力度,要立足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提高农民的富裕程度,不断积累工业反哺农业的实力,搞好农业现代化建设,通过反弹琵琶抓“三农”,努力建立起积累反哺实力的运行机制;实施农产品绿色品牌战略,扶优扶强产业化龙头战略等,发展农业集约化经营,推进现代农业进程,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步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力争到2010年,农业增加值85.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农民人均纯收入5265元。
  第一节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优化农产品结构和农业区域布局,加强农业资源尤其是山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畜牧水产业,力争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业的比重提高到80%,养殖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提高到65%。推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在全市形成一批各具特色,具有规模效益、品牌效应和产业集聚力的优质农业产业群,形成十大农业产业基地,即:以修水、都昌、永修、德安县为主的优质粮基地;以彭泽、九江县等商品棉基地县为主的优质棉基地;以彭泽、九江、湖口县为主的“双低”油菜基地;以珍珠、彭泽鲫、青虾、河蟹、黄颡鱼、鳜鱼等特种水产品为重点的环鄱阳湖水产养殖基地;以修水、德安、瑞昌、共青为主的畜牧、家禽养殖基地;以修水、武宁为重点的蚕桑、茶叶、毛竹基地;以修水、武宁、瑞昌、都昌为主的药材基地;以九江县、德安、永修、都昌、瑞昌、星子为主的早熟梨基地;以庐山区、九江县、德安县为主的花卉苗木和精品蔬菜基地;以瑞昌为主的山药、苎麻基地。在基地的基础上,形成十大农业产业化系列,大力发展有优势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
  第二节 完善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
  建立完善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
  遵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力争“十一五”末,控制血吸虫病传播。
  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深化农技推广体制改革。抓好退耕还林各项政策兑现,加强后期管护,健全渔业服务体系,加强动植物防疫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
  第三节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四节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加强农村社会保障。
  加大扶贫力度,采取易地搬迁、整村推进、以工代赈、社会扶助等多种扶贫措施,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
  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培养有文化、讲道德、守法纪、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第五节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保障农民利益和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九章 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经济市场化
  全面推进和深化各领域改革,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以创新企业制度、完善要素市场、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整体配套推进改革,争取在全省率先建立比较完善的、与国际规则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一节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
  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全面完成市、县属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
  第二节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从建立和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激励机制为取向,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为载体,通过政策引导、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推动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民营经济跨越式发展,进一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第三节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
  第四节 着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建设“勤政、清政、廉政”阳光政府为目标,着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步伐。
  第五节 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把经济决策权还给市场主体,健全统一开放的市场,提供各类市场主体自由竞争、公开交易的市场环境,让市场主体分散决策并独力承担经济后果和社会影响。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第六节进一步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进一步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认真贯彻执行统计法,深化统计体制改革,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加强各经济调控部门的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要注意把握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比例关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第十章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充分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节 建立快速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
  充分发挥九江区位优势,围绕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五个方面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综合交通运输能力。
  建成公路综合网。以国省道主干线为骨干,以中心城市连接线为主干,以县(市)连接线为支干,通乡达村,构筑完善的公路网络。建成九江至瑞昌、武宁至吉安等高速公路;加快昌九高速城区段的南移工程;争取开工建设九江绕城高速公路;配合沿江产业带开发,建设市域沿江快速通道;做好艾城——武宁——修水——湖南平江高等级公路的前期工作,形成覆盖面积极广,运载能力较强的高速公路网络。开工建设九江长江二桥,做好瑞昌、彭泽长江大桥的前期工作。提高国道105、316线境内路段公路等级,国省道除不宜改造区段外全部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农村公路中重要县道80%达到二级路标准以上,乡及行政村基本实现通油路或水泥路,提高路网通达深度与等级。基本实现快速通道网络化工程,形成以九江城区为中心的一个小时经济圈。
  建设铁路新干线。抓住铁路“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多元化投资建设”的机遇;建成铜九铁路,开工建设昌九城际轨道交通、九景衢铁路,积极推进九江沿江、沿路等重点产业基地铁路联络线建设。加快京九线沙北编组站编组扩能改造,扩大货物运输能力。
  形成水运主通道。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的运输优势,充分发挥九江港口资源和国家一类水运口岸的作用,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长江黄金岸线。以市场为导向,整合现有港口资源,完善配套设施,扩大吞吐能力,建设与长江多式联运相配套的港口体系,力争建设九江转港物流贸易区80万标箱集装箱码头及天然气储运码头。建设九江国际水运中心,形成10万集装箱的装卸能力。加快完成我市长江沿线150万~200万港口国际集装箱吞吐能力的战略布局,努力使九江港跻身于长江中游港口的第一方阵。
  发展空中运输。完备机场设施,提高机场吞吐能力,形成完备的航空服务体系,加快九江机场的货运空港改造,通过各方面努力争取开通庐山旅游专线,使九江机场成为一个以货运为主、旅游为辅的特色机场。
  发展管道运输。加紧推进天然气管线、九江—南昌—樟树成品油管线的建设。
  第二节 建设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
  加强重大能源项目建设,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水平,为建设节约型和节能型社会,促进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经济、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
  第三节 建设调控有效的水利工程体系
  按照“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的原则,以保障水资源供给,保障饮水安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水环境为重点,推进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推动水利的改革和发展,促进节水型社会的建立,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 加快信息化进程
  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电子政务,积极引导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公共信息服务,以信息化促进大工业、大旅游、大物流,推进城市大建设,全力构筑“数字九江”,力争到2010年,建立起健全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先进的信息化体系。
  第十一章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建设创新创业九江
  导入城市创新理念,建设城市创新体系。特色鲜明、机制合理、运转有效、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城市产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同时对新兴产业集群的迅速崛起将发挥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间,要着力构建和完善富有特色的城市创新体系,重点实施原始性创新战略、技术集成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为我市高新技术和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定的基础。
  从推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在振兴九江经济中的关键作用,进一步优化整合科技资源,全面提升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化。紧密结合结构调整,以产业升级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通过政府引导,抓住少数关键领域和环节,带动多数企业的技术进步。
  建设城市科技创新体系要强化政府推动作用,推动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建设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也是城市构建创新体系、培植科技特色、提高竞争力的内在需求和必然选择。
  第一节 激发全民创业能力,鼓励民营经济发展
  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创业文化,宣传创业典型,弘扬创业精神,努力形成思创业、谋创业、敢创业、善创业、发愤创业的浓厚社会氛围。不断拓展全民创业广度和深度,适时引导全民创业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由跟随性创业向开创性创业发展。
  第二节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以提高科技开发和自主创新水平为基点,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构建技术创新高地,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
  第三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全民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年以上;学龄前儿童全面接受学前教育;高标准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在校学生达到25万人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0%,在校学生达到10万人。各级各类学校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设置要求,实现办学条件的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做强做大九江学院,推进九江工程学院、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建设,建成一批高质量、水平先进的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基本形成拥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相互衔接沟通的、开放式的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建设高校科技园和软件产业园,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加快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第四节 构筑人才高地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成才和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以人才机制、人才环境和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基础,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这三个关键环节;大力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五个方面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数量适当、门类较全、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人才队伍,逐步实现人才总量增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人才素质提高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适应、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相适应的目标。到2010年高级技工及其以上职业技能等级人员占技术工人总数的12%以上;农村劳动力中掌握一项以上实用技术人员达到55%以上。
  第十二章 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建设绿色生态城市
  树立全民节约和全面环保意识,推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乡建设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一节 加强资源节约
  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动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二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实现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线性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反馈式循环过程转变。
  第三节 加强生态建设
  按照保护、恢复、建设、治理相结合的原则,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人工建设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
  第四节 强化环境保护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切实保护好九江的绿水青山。推行清洁生产、清洁建设、清洁消费,从固体、液体和气体各方面减少污染源。加强空气质量,水质断面在线监测,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着力改善重点流域和区域的环境质量。加强矿山退役治理和植被保护。
  第十三章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和谐平安九江
  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社会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突出解决好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公共安全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在推进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考虑群众的可承受能力,坚决防止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营造人民群众气顺、心齐的良好氛围,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团结一致朝前看,聚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切实推进和谐平安九江建设。
  第一节 努力扩大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全市范围内,努力营造全民创业的氛围。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方针,控制失业人数,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第二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基本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实现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以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
  保障残疾人权益,改善残疾人康复、就业和社会保障状况,创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公共场所要大力推广无障碍设施建设。
  第三节 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城乡体育设施建设,建成市体育中心、南湖市民休闲广场。
  第四节 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
  认真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完善老龄人口服务体系。
  第五节 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产业,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加强地方志续修工作,全面完成市县两级续志任务。
  第六节 激发人民群众精神力量
  进一步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市党员和全市人民。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充分发挥媒体正面引导、释疑解惑、理顺情绪、凝聚人心的舆论导向作用。积极探索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善于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凝聚和激励人民群众建设“美而富、和而强”社会主义新九江的热情和斗志,转化为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物质力量。
  第七节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市有机统一起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第八节 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积极促进社会和谐,切实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建设,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群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预警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应急救援机制,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深入开展平安九江创建活动。稳步推进和实施“安宁工程”。
  第九节 提高公共安全水平
  保障公共安全,提高公共安全水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完善安全生产目标管理与考核机制。加强防灾减灾设施和能力建设,提升自然灾害监测预报能力、防御能力和应急救援能力。全市实施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强化食品、药品安全体系建设,强化市场监管,保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第十四章建立规划实施机制,保障“十一五”规划任务顺利完成
  加强政府引导,紧紧依靠各级干部和全市人民,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提供支持,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
  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创新规划实施机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保障规划任务顺利完成。搭建规划实施的制度平台。加大五年规划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浓厚氛围。区分不同性质的规划内容,对于政府职责内的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要求,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要尽心尽职,确保完成。对于由市场推进的规划内容,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政务、市场环境,促进规划目标实现。
  健全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龙头,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为支撑,各级规划互相衔接的规划体系。加强各级各类规划之间的协调衔接,下一级规划要服从上一级规划,保证规划的目标方向一致、任务措施落实。加强五年规划与年度计划的衔接,分年度分解和落实规划纲要的目标和任务。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企业参与规划实施。
  突出重大项目对规划实施的支撑作用,抓好项目的研究、调度和建设。建立与五年规划相配套的县(市、区)两级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滚动推进。落实项目实施主体,公益项目由政府组织实施;经营性的基础设施项目,政府积极支持企业作为主体;竞争性的产业项目,企业作为实施主体,政府提供服务。要精心调度项目,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加强重大项目实施。
  建立监督评估机制。要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特别是市人民代表大会、市人民政协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注意听取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对规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进行五年规划中期评估并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委报告。在规划实施期间,当遇到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需要调整规划时,应报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
  中共九江市委关于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社会主义新九江的决定
  1.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解放思想、艰苦奋斗、扎实工作,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持续稳步增长,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城乡面貌日趋改观,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为加快九江新阶段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产业升级和转移加速,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面对沿海发达地区的持续高速增长,面对全省各地区抢抓机遇、你追我赶、争先进位的态势,机遇与挑战共存,前进与后退同在,九江又一次面临历史的抉择。
  3.以解放思想、武装思想、统一思想为主旨的“新阶段、新发展”大讨论,使全市上下进一步更新了思想观念,深化了发展思路,增强了发展信心,奠定了加快建设新九江的思想基础。
  4.作为一个底子薄、实力弱、经济欠发达的发展中内陆城市,九江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仍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九江新发展,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必须努力工作,加快发展,实现人民的愿望。
  5.建设新九江首先必须确立符合九江实际的指导思想。在新的阶段,加快九江新发展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扬“和谐”、“发展”两面旗帜,围绕凝聚人心、促进发展、维护稳定三大任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江西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团结一致向前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为实现在中部地区崛起、富民强市而努力奋斗。
  6.基于上述指导思想,新阶段全市的奋斗目标是,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的社会主义新九江。
  7.要努力建设一个山川更加秀美、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美丽的新九江。充分利用独特的山水资源,努力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蕴,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坚持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把九江打造成中国生态名城。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坚持原生态追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对自然景观的损坏。注重文化品位和内涵塑造,有计划、有步骤地复原一批本市标志性历史遗迹,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城镇和乡村的基础设施、环保设施建设。激发全社会的建设热情,构建适应发展需求的政策体系,将建设美丽新九江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8.要努力建设一个城乡更加富庶、人民更加殷实的富裕的新九江。坚持以民为本,富民为先。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充分就业,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鼓励城乡居民增加资产性收入和智力收入。着重解决好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在经济更加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9.要努力建设一个社会更加和睦、民风更为纯朴的和谐的新九江。引导全体人民弘扬与人为善的传统美德,打造诚信友爱的人文环境,建立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团结互助的良好风尚,让全市人民在和睦相处中实现安居乐业,享受美好生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努力推进依法治市,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全力谋求全社会和谐稳定。在建设和谐新九江的全过程中,要十分注重营造党内和谐。领导班子要以和共事,以和谋事,以和成事,形成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10.要努力建设一个财力日见充裕、实力日益壮大的强盛的新九江。紧紧抓住扩张经济总量这个主要矛盾,咬紧牙关,爬坡过坎,在富民中强市,在强市中富民。最广泛地调动一切有利于加快发展的积极因素,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全面提升九江综合竞争力,迅速扩张经济总量,壮大经济实力,力争在全国位次不断前移。
  11.在建设新九江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正确把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为人民谋利益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把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建设新九江的最高目标。所有政策必须充分考虑并满足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要求,把绝大多数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12.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的社会主义新九江,必须坚定地全面实施以大开放为纲,全力推进大工业、大旅游、大物流和城市大建设的发展战略。
  13.开放是富民强市之纲。建设新九江,必须在全社会强化全民开放意识,用开放解决体制机制和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不仅在经济领域,而且在政治领域、思想领域都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全面开放,使大开放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最强大动力。实行内外开放并举,坚决清除体制性障碍,进一步放开准入、放开经营、放开竞争。凡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领域、凡能够实现多元化的领域、凡对外资开放的领域,均允许市内外民间资本进入。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比较优势的本地企业到市外、境外开拓市场,开发资源。加快九江出口加工区建设,力争五年内销售收入位居全国同期批准的9个省级开发区所在的出口加工区第一方阵。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和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进一步加强与“长珠闽”地区和武汉等中心城市产业、体制机制、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对接互动,全方位、宽领域地开展横向经济联合协作。重点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本地产业规划招商选资,努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14.全力推进大工业。着力培植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冶金建材、纺织服装、电力能源、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强招商、重技改、盘存量、增总量,狠抓一批具有产业集聚作用的重大项目,大力扶持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做大做强。适时发展“品牌经济”、“总部经济”。加快国企改革步伐,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加快昌九走廊、长江沿岸开发,全力打造“T”型工业带。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积极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以大工业的发展,带动和反哺农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与进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最优配置,打造节约型社会。以工业园区为主战场,构建新工业增长极,力争五年内工业经济总量实现恢复性进位,达到全省第一。
  15.着力构建大旅游。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观念,制定一体化旅游产业政策,完善整体性旅游规划体系,编制重点旅游景区控制性详规,制定统一的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管理实施办法,实施旅游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旅游景区(点)环境容量控制制度,严禁对旅游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以庐山为龙头,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服务功能,提升要素质量。建立、发展旅游营销联盟,实行整体宣传促销战略,塑造统一的九江旅游品牌。实施旅游精品计划,大力开发文化内涵丰富、游客参与性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加强旅游产品研发,鼓励、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手工艺品等旅游纪念品生产。实行部门联动,调动和保护好各县(市、区)发展旅游产业的积极性,营造全民参与的大旅游发展环境。
  16.打造现代大物流。组建物流协调机构,制订物流发展规划,完善物流业发展政策,整合全市物流资源,促进物流区域合作。充分发挥口岸优势,以港口建设为重点,铁路、公路、航空、水运互动,加快物流硬件平台和信息平台建设。整合运输市场,建设物流园区。鼓励国内外知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来九江投资经营港口、物流中心或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发展和培育合资、合作或独资形式的现代物流骨干企业。建立市、县两级物流行业协会,引进和培养物流人才。做好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物流工作,完善农产品绿色通道。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能基本适应我市和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物流服务体系;到2020年,建立起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多层次、社会化、专业化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把我市建设成为赣、鄂、皖、湘区域性转港贸易物流中心。
  17.推进城市大建设。按照“最适宜人类居住”的现代化山水生态港口旅游城市的定位,高起点搞好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提高控制性详规覆盖率。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科学经营城市,破解资金难题。构建长效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创建全国文明卫生城。加快小城镇建设,引导农民进城经商落户。争取到2010年左右把九江建成市区人口过百万的区域中心城市。
  18.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制定九江文化发展纲要,实施文化振兴战略。发展以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文化旅游、艺术培训为代表的主导文化产业;以会展、广告、演艺、娱乐、体育休闲等为代表的社会文化产业;以网络为支撑、以数字技术为特征的新兴文化产业。全面贯彻落实文化经济政策,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国有文化企业改制步伐,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从事文化产业,引进符合我市实际的国内外先进文化项目,加大对文博景观资源的整合开发力度。
  19.建设新九江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需要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我们必须作好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坚持坚韧性、开拓性与操作性相统一,坚定信心,扎实苦干,持之以恒地推进各项工作。
  20.建设新九江是一个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的过程,必须最充分地鼓励全民创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创业精神,培育创业文化,营造人人思创业、谋创业、敢创业、善创业、发愤创业的浓厚氛围。要大力培育创业载体,拓展创业空间,建立健全创业支持和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创业活力,提高创业水平。要加快壮大本土创业队伍,积极引进外部创业力量,鼓励各种形式的创业,在全市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
  21.建设新九江是一个复杂、细致的过程,必须把优化经济生态环境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要始终坚持把治理、巩固、提升、创优发展环境当做建设新九江的基础工程,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坚定不移地用30%的精力招商,用70%的精力安商。以“公平、公正、阳光、高效、法治”为目标,构建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公正严明的法治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切实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认真查处破坏市场秩序和发展环境的行为,保护投资创业者的合法权益。严肃查处各类经济侵权案件,对不守信用、不按法律法规办事的单位和个人,尤其是领导干部要严肃处理。
  22.实现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社会主义新九江的目标,关键在于行大于言。要坚决杜绝空谈浮夸之风,大力倡导真干、实干、苦干,抓紧每一天,做好每件事,用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凝聚人心、破解难题、为民造福、造就干部、成就事业。
  23.实现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社会主义新九江的目标,取决于心是否齐,气是否顺,劲是否足。要倡导团结一致向前看,不纠缠过去,不搞无谓的争论,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和谐、发展的大局上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和衷共济,同心同德,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
  24.实现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社会主义新九江的目标,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牢固树立发展为大、发展为重、发展为先的理念,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丝毫不能放松经济建设,集中全部精力、全部智慧把九江的经济做大做强。
  25.实现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社会主义新九江的目标,要自觉地践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图虚名,不说假话,既鼓励探索创新,又尊重经济规律,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26.各级党的组织是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社会主义新九江的核心力量。要不断强化党委职责,围绕“定思路、抓班子、带队伍”,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着力打造“核心党委、强势政府”。发挥党委对同级人大、政府、政协的领导核心作用,及时研究并统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方向问题。以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坚持民主集中制,不断优化班子结构,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努力把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团结坚强的领导集体。
  27.树立一代新政风。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杜懈怠,戒奢华,拒贪欲,止嬉乐,在全市营造精心谋政务、用心做实事、齐心创事业的氛围。减少文山会海、减少迎来送往、减少不必要的应酬,坚决戒除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的习气,坚决杜绝“肠梗阻”,保证政令畅通,提高执行力。各级领导干部每年必须用不少于三分之一的时间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破解难题。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巡视督查制度、信息反馈制度、情况通报制度,及时了解和掌握各项工作进度和取得的效果,防止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
  28.进一步加强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学习经济知识,学习现代科技知识,学习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提高理论素养,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坚持党委中心组“每月一文”学习制度,提升领导干部理解复杂事物、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复杂问题的水平。
  29.培养和造就一支品德好、作风正、能力强、人民信得过的干部队伍,为新阶段新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不唯文凭,不唯资历,不唯年龄,不凭关系,以“赛马”方式识别人、鉴别人、发现人,以“军功”标准选拔人、任用人、调整人。建立领导干部首次推荐提名责任制,健全差额考察制度,推行干部任免票决制,加大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力度,坚决防止“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加大干部交流力度,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和经济工作一线锻炼成长。疏通干部“下”的渠道,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实行任期制、聘任制以及任职试用期制度,推行辞职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努力推动干部能上能下的良性循环。制定规范党务工作者和国家公务员行为的有关规定,开展“两个规范”教育活动。
  30.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党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实施把农村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提倡党员村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工程,开展创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市),创建“五好”乡镇党委,创建“五好”村党组织活动,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在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同时,做好新的经济组织、新的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巩固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建立和完善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要爱护基层干部,关心基层干部政治、工作、生活状况。要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及时发现、总结、推广典型经验,以点带面,整体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二〇〇五年八月二十三日
  九江市人民政府落实中共九江市委《关于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社会主义新九江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九江市委《关于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社会主义新九江的决定》,把“新阶段、新发展”大讨论的成果转化为全市人民和谐创业的自觉行动,促进九江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的社会主义新九江,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坚持以大开放为纲,促进开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外来投资企业在九江投资的领域和行业,除国家明令禁止的范围外,不受限制。鼓励外来投资企业发挥优势,围绕我市产业发展导向,进行投资开发。外来投资企业一经领取营业执照正式开业,即可办理外贸经营权的备案登记。
  (二)鼓励外来投资者采用参股、控股、兼并、收购等各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或其他所有制企业的嫁接、改造和重组。鼓励外来投资者与我市企业以及科研机构、教学机构进行合资、合作科研开发和设立研发中心。
  (三)对外来投资企业生产性用地,视其投资项目的科技含量、资金到位额、贡献大小,分别按不同比例实行地价优惠政策,重点支持大企业、大项目用地。节约用地,盘活存量土地,一年以上未动工建设的用地要缴纳闲置费,连续二年未开发的将依法收回。
  (四)市县两级政府设立外来投资发展专项资金和外贸出口奖励基金,对省级以上(含省级)有关机构认定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自项目认定之日起五年内上缴的企业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由受益财政从专项资金中给予企业等额扶持。大力扶持出口创汇项目、支柱产业项目。对生产性外来投资企业的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优先安排,收费按规定标准的下限执行。逐步完善外经贸管理机构,加强对外资引进、设备和货物进出口、结汇、退税、创汇统计的规范管理。
  (五)加快招商选资、争取国家投资项目的研究开发,组织有关部门、企业科学论证,包装一批以工业为主的招商项目,建立和完善招商项目库,招商选资和建立项目库专项资金打捆使用。凡各县(市、区)引进落户市综合工业园的项目,可以抵引进单位引资任务,落户项目的税收由引进单位和项目落户单位按7:3比例分享(引进单位为7,落户单位为3)。
  二、全力推进大工业,力争五年内工业经济总量跃居全省首位
  (六)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盘活现有资产,通过靠强联大、破产重组的方式,用三年时间完成我市国有企业改革任务。加强与省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推动省属企业重组改制。采取“一厂一策”的方式,支持支柱产业和大中型企业加快发展。
  (七)围绕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冶金建材、纺织服装、电力能源、食品加工六大支柱产业,大力调整工业产业结构,注重培植新的支柱产业。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构建我市高新产业集群,到2010年,我市的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要达到15%;着力培植汽车、船舶制造业,通过做大做强昌河,带动相应配套产业落户,形成汽车产业板块,利用我市沿江临湖的优势,加快造船业的发展,到2010年,汽车船舶产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要达到30%;加快沿江产业带中的重化工产业的发展,使其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到25%。争取帽子山核电和环鄱阳湖地区风力发电项目列入国家投资计划。
  (八)加快“一区、三城、十三园”建设。举全市之力办好出口加工区,确保在2006年封关运行,吸引出口加工企业向九江聚集。突出抓好码头、沙河、金沙湾三个工业城,提高13个工业园区产业关联度,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促使工业园区做大做强。力争五年内销售收入位居全国同期批准的9个省级开发区所在的出口加工区第一方阵;全市工业园区销售收入占全市工业经济的比重由25%提高到75%;全市工业出口加工贸易额要达到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25%。
  (九)加大财政对发展大工业的投入,设立工业发展基金,以2000万元为基数,“十一五”期间每年递增10%,重点用于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贷款贴息、信用担保和奖励扶持。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中小企业授信和信贷业务审批权限,创新金融服务种类,建立创业贷款快速通道。对生产经营国家鼓励出口商品的中小企业,通过办理出口退税抵押贷款提供资金支持。
  三、着力构建大旅游,提高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精心包装主要旅游资源及项目,完善全市旅游总体规划,编制重点旅游景区的控制性详规。加强旅游项目规划的实施、监督,防止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保持我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十一)进一步整合庐山旅游资源,提升庐山品牌;理顺云居山——柘林湖管理体制;整合市区文化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打造具有九江特色的旅游精品。争取机场早日复航和开通旅游观光游轮,增加列车始发班次和票务。继续巩固区域协作,加入无障碍旅游经济圈,提升区域旅游合作水平。
  (十二)加大旅游营销力度,搞好旅游宣传促销,精心组织有针对性的促销活动,特别是大力拓展境外客源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外投资方到我市设立外商控股或外商独资旅行社,吸引国内外大旅行社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实行旅行社代理制,旅游服务窗口外移。突破境外包机到九江旅游。
  (十三)继续加强旅游市场秩序管理,规范各类旅游经营单位和个人经营行为,严厉打击价格欺诈、超范围经营等违规违法行为,保护旅游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切实加强旅游企业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建设,确保旅游安全。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和职业旅游人才。
  (十四)在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允许对风景旅游区(点)实行所有权、管理权和项目经营权三权分离,采取特许、转让承包等形式,吸引各类社会资金投入旅游产业,引导社会资金投向重点旅游项目和相关基础设施。从2006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从景区(点)门票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扶持旅游项目开发、旅游宣传促销、贷款贴息、旅游培训、招徕奖励等。建设旅游商品大市场,加快旅游工艺品的开发,对生产加工旅游类产品的企业减半收取企业登记费,对进入新设立的旅游商品专业市场从事经营的业主免收登记费,一年内减半收取市场交易管理费。
  四、打造现代大物流,把我市建成赣鄂皖湘区域性转港贸易物流中心
  (十五)充分发挥沿江岸线资源优势,加强口岸、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完成九江港口总体规划,加强岸线综合利用,加快港区建设,搞好外贸码头的扩建改造,使港口吞吐能力达到10万标箱。加速启动湖口国际集装箱码头建设,尽快形成20万标箱的吞吐能力。加强保护和控制官湖港区岸线资源,适度超前、适时启动官湖新港区。加强业主码头的控制,发展公用码头。
  (十六)加强公路、水路、铁路、航空的联动,成立由发改委、交通、城建、邮政、公路、铁路、港口、口岸、航空等部门组成的综合运输协调机构。对交通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代理、多式联运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增强物流企业实力。
  (十七)加快市场建设步伐,精心培育京九、华东、粮食等十大市场,建立与粮食、棉花、水产、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生产基地直接挂钩的农产品配送中心。根据市域路网建设,在城市周边集中建立或有效整合数个区域运转型物流中心,构建以中心城区市场为龙头、县城市场为依托、乡镇市场为节点的市场网络。
  (十八)尽快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物流地方管理规章,保障物流市场按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快速健康发展。鼓励兴办物流中介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货物配送和物流代理业务。突出规范物流企业行为,强化对物流企业的咨询指导和服务。每年评选全市物流企业十强,并予以适当奖励。
  (十九)鼓励国内外物流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参与我市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特别是保税物流中心的设施建设与经营。支持物流企业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利用国内外先进设备和技术。鼓励工商企业物流业务外包,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等物流服务业分离出来,让专业物流企业承担,促进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物流从主业中分离,创新生产管理模式,实行和优化供应链管理。
  五、对接国际化,推进城市大建设
  (二十)按照“最适宜人类居住”的现代山水生态港口旅游城市的定位和建设百万人口中心城市目标,2005年启动城市未来200~300年远景规划的编制工作,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及配套的专项规划修编。从2006年开始,用2~3年时间,完成都市圈内乡、镇、场、村的总体规划编制和修编,力争中心城区控规覆盖率达100%;用3~4年时间,力争都市圈内县城及中心镇的控规覆盖率达100%。注重规划区内的生态保护、绿化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大气保护和污染控制。新建的城市小区,要同步规划建设配套的社区文化商业服务设施。
  (二十一)对接国际化,高起点、高质量、高品位搞好城市建设。将投资重点放在功能性、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上,控制老城区,拓展新城区。加快市政道路、城市管网、园林绿化、供水供气、公共交通、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旅游服务等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的功能配套。进一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打造精品工程,提升城市品位。
  (二十二)按照集约用地要求,用好用活建设用地计划,可将城市、工业园区、乡镇规划区周边不属于林地的荒山荒坡,经当地国土、林业部门认定,作为非农用地,可不占用农用地转用计划,除缴纳土地契税外,可不交纳耕地占用税和耕地开垦费,不履行耕地占补平衡任务。对城市的闲散土地或非农用地,经省国土资源厅认定并报省政府审批,在依法给予农民补偿后,也可不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
  (二十三)进一步放开搞活建设市场,深化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实施“阳光招投标工程”。除国家另有规定的市场准入条件外,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得自行设置限制进入条件,为企业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放开市政公用行业资本市场,政府投资应逐步从有利益回报机制的市政公用行业退出,特许经营权实行公开招投标,鼓励外来投资者采用BOT、TOT等方式参与我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环卫保洁、市政维护、园林养护逐步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
  (二十四)完善城市管理执法机制,形成统一领导、属地管理、部门协同、权责分明的城管新格局。加强城管综合执法,严格违法建设责任追究制。加强社区建设,建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发展机制,增强社区自治功能。力争2006年步入省级卫生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行列,2010年步入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行列,努力把九江建设成江西最具特色、最美丽、最适宜人居的城市。
  六、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十五)确立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发展为主题,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创新管理体制,培育充满活力的文化主体。加快建立依法运行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加快培育一批文化品牌;加快引进催生一批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加快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争创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二十六)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注重文化产业载体建设,加快会议中心、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广电演播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博物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文化产业品牌,加大对九江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与开发,拓展文化产业的领域和规模,把文物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相结合,把厚重的文化内涵与旅游景区景点开发相嫁接,形成一批具有九江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精品。壮大文化产业主体,建设以九江报业集团、广电集团为龙头,发展一批文化支柱产业、强势文化企业,培植一批文化产业优势项目群,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加强特色民族文化的研究与开发。抢占新兴文化产业制高点,努力发展以网络为支撑、以数字技术为特征的新兴文化产业。
  (二十七)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领域对外开放。精心包装具有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到我市投资文化产业,除国家明令禁止外,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收购兼并和控股我市文化企业。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开拓境内外文化市场。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改革,变“花钱文化”为“赚钱文化”。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大力发展社会文化产业,拉动大众文化消费。
  七、优化发展环境,切实提升政府执行力
  (二十八)优化政务、法治和人文环境。推行政务公开,除涉及保密的政务外,能公开的一律公开;严格执行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制度;进一步精减行政审批项目,推行企业登记“一审一核”制,简化审批手续,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实行集中办理、联合办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行为。建立行政效能投诉中心,整合公共资源管理机构,打造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外商投诉中心和经济“110”,加大外商投诉处理力度,用更多的精力安商帮商。加强“信用九江”建设,形成诚实守信、人际和睦、社会和谐的创业氛围。建立健全对机关公务人员的监督管理制度,严格规范公务员行为准则,真正做到依法行政。
  (二十九)全面提高政府执行力。提高政府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以积极的心态、主动的精神、坚韧的毅力抓好每项工作的落实,急事急办,特事特办,抓紧每一天,办好当天事。在执行中,不找任何借口,不怨天尤人,凡事从自己做起,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重点工作的突破带动全局。加强行政监察、行政督查和行政执法工作,完善监察督查制度,强化决策督查、专项督查。健全行政执法监督机制,确保执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要把制度建设作为解决服务不好、效率不高、执行不公、执法不廉问题的关键环节,努力形成一套“有所为”的激励机制、“不愿为”的自律机制、“不敢为”的惩戒机制和“不能为”的防范机制。
  (三十)营造创业环境,推进全民创业。着力培育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发展主体,努力造就一支以各类企业为平台、以产业集群为依托、以自办企业、合资入股、劳动就业等多种形式为切入点的本土创业大军,继续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注意引导在外打工有成者回乡办实业,鼓励城镇企事业在职人员和下岗职工、大中专毕业生、转业退伍军人,充分利用国家和省优惠政策,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引导社会资源和创业者进入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创业新领域。加强创业培训,提高全民创业的技能和水平;搞好咨询服务,帮助创业者找到创业的方向和路径;强化金融服务,扩大小额贷款授信范围。
  以上政策条款中凡涉及双重或多重优惠,不重复享受,但可按最优惠条款执行。本地投资创业者可享受外来投资者同等待遇(国家另有规定除外)。
  本实施意见中涉及的政策性条款自下文之日起实行,由市政府办公厅负责解释。凡以前文件与本意见条款有抵触的,一律以本意见条款为准。
  二〇〇五年八月二十四日
  九江市人民政府构建大开放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九江市委关于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社会主义新九江的决定》,推动全民和谐创业,坚持以大开放为纲,促进九江经济快速和谐发展,特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1.总体要求:高扬和谐与发展两面旗帜,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坚持以大开放为纲,全面推进大工业、大物流、大旅游和城市大建设,千方百计招商引资,积极扩大外贸出口,不断开拓外经领域,实现我市开放型经济跨越式发展。
  2.目标任务:到2010年,利用外资年均递增20%,达到7.46亿美元,累计达到26.8亿美元;实际利用市外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资金年均递增20%,达到336亿人民币,累计达到1206亿人民币;外贸出口创汇年均递增55%,达到10亿美元以上,累计达25亿美元以上;对外劳务合作年均递增25%,合同额达到1465万美元,营业额达1282万美元。
  二、全力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
  3.进一步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对招商引资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开放型经济领导小组的作用,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要亲自会见和拜访客商,亲自参加洽谈项目,亲自督促项目开工,脚踏实地,切实解决招商引资中存在的问题。开放型经济工作部门要全力以赴抓招商引资,经济工作部门要集中精力抓招商引资,综合部门要做好招商引资的保障工作,真正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招商引资的氛围,做大做强我市开放型经济。同时,建立重大项目推进机制。一是建立重大项目调度推进制度。由市开放型经济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重大项目调度分析会,解决影响重大项目落户、开工以及急需解决的问题,以此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二是建立重大项目现场办公会制度。每个月召开一至两次重大项目现场办公会,及时解决企业在开工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三是建立健全项目跟踪督查制度。加强对项目进度的跟踪和督查,促使项目早日落户。对于互相推诿、刁难设障、拖延时间、顶着不办的单位和责任人要通报批评,造成很坏影响的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4.突出招商重点,提高招商引资质量。牢牢把握大工业、大物流、大旅游和城市大建设这四个招商引资主战场,运用多种招商方式和渠道,加大重点招商领域的工作力度。一是引进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对接美国沃尔玛集团、荷兰RDM集团、新加坡裕朗集团、新加坡港务集团、新加坡(金鹰)集团、日本铃木、韩国日进和中国台湾远东等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提升我市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二是积极争取国家大企业和大集团的投资。要争取国家各部委的支持,千方百计捕捉机遇,责任到单位,责任到人,盯住科技含量高、具有集聚效应的国家重点大项目,促使更多的这类企业在我市落户,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升级换代;三是在引进民营100强企业上寻求突破。由于投资环境或投资成本的变化,发达地区一批大型民营企业正在向外拓展,寻找新一轮发展空间。我们要主动出击,研究其发展动态,结合自身特点,利用九江所特有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加大对大型民营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争取每年都有一批大的项目来我市落户,真正形成外商集群、产业集聚和项目在园区集中;四是加快培育大企业和大集团。从产业指导、政策扶持、优质服务等方面加大力度,加速形成大企业和大集团的快速成长机制。
  5.充分利用四大招商平台。一是利用园区招商平台。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搞好规划,强化管理,增强对项目的承载能力。高标准完善园区功能布局,切实做好“筑巢引凤”的文章;二是利用出口加工区招商平台。加快出口加工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尽早封关运行,使出口加工区成为招商引资的主战场,吸引赣、鄂、皖加工贸易企业到我市集聚。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省和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争取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强对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的指导,促其加速形成和扩大产业集聚效应,提高整体水平;三是利用沿江产业带招商平台。大力实施沿江产业带规划,认真包装沿江产业项目,并对外进行招商;四是利用“昌九”工业走廊招商平台。进一步加快“昌九”工业走廊的建设,延伸走廊产业链,优化走廊产业结构,扩大对外招商成果。要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坚持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循环经济中求发展。
  6.改进招商方式,增强招商实效。一是要开展专业化招商。按照“专业、精干、高效”的原则,组成具有专业水平和较高素质的招商队伍,分专业包装好项目,开展针对性招商;二是要进行产业链招商。在科学的产业规划指导下,把园区龙头企业和配套产业的招商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形成工业园区,特别是新设立的出口加工区的产业聚集效应,推动政策招商向产业招商的转变,尽快扭转目前一些园区产业趋同和竞争乏力的局面。三是要创新各项招商活动。要按照外商习惯的方式和做法,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突出重点。境外要重点安排在欧洲、台湾和新加坡,境内要重点放在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和北京等地区。做到大型活动和小分队相结合、境内和境外相结合、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形成外来投资的集聚效应。
  7.加大安商力度,努力优化投资环境。做到“三分招商、七分安商”。通过安商,进一步优化我市投资环境,加大对外来企业的帮扶力度,切实解决他们的困难。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按照大开放的要求,用博大的胸怀、开放的胆略、长远的眼光、诚信的理念和踏实的作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取信于客商。要进一步完善快捷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依法行政,提高效率,以规范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当前所遇到的融资和招工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为投资者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加大对违法乱纪行为的查处力度,维护外商的合法权益,尽快形成快速处理投诉的保护机制。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为外商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8.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建立对各县(市、区、山)和市直六条线即重大基础设施、工业领域、农业领域、旅游商贸领域、科教文卫领域和涉外工作领域各部门招商的奖惩机制。每年底,由开放型经济领导小组组织对各县(市、区、山)和市直“六条线”招商部门的招商引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完成好的地方和部门要重奖;对完不成任务的地方和部门要通报批评,追究责任。
  三、着力促进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增长
  9.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快培育出口品牌。积极实施“科技兴贸”和“以质取胜”战略,巩固纺织服装等传统产品的出口,开拓新产品特别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努力实现船舶自营出口,提高全市出口产品的创汇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大力推动企业进行ISO9000和ISO14000系列等国际标准认证,使更多的企业和产品获得国际市场“通行证”。指导帮助企业积极申报商务部重点支持出口品牌,通过抓出口名牌商品培育,增强国际竞争力。
  10.设立外贸促进基金,大力支持出口企业。为推动外贸出口,在2005年市财政安排100万元外贸促进基金的基础上,市财政每年按20%的比例递增,主要用于企业参加广交会、华交会和出国展销摊位费的补贴;出口企业参加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等认证的直接费用补贴;出口企业产品创国家、省级品牌的奖励;出口企业创汇业绩奖励;企业在国外承包工程、投资办厂的奖励;培训开放型人才的费用;主管部门组织出口企业参加广交会、华交会和出国展销的组织费用。
  11.优化融资环境,加强银企协作。充分利用《关于推进银企协作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优先安排外贸企业参加融资交流活动,建立银行贷款、财政贴息和担保机构担保的联动机制,加大企业融资力度,为更多的外贸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12.搞好口岸通关服务。口岸管理查验部门要从促进九江开放型经济发展大局出发,增强责任感和工作主动性。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加强口岸综合管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改革口岸工作流程,完善运行机制,加快查验速度,减少验货率,提高查验准确率,降低口岸查验成本,减轻进出口货主负担。逐步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加强监管,采用网络信息技术,尽快实现口岸各部门信息共享,实现九江口岸信息化管理。
  四、努力实施“走出去”的对外经济战略
  13、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承包工程,参加国外工程或大型成套设备的投标;鼓励我市企业走出去,到国外投资办厂。
  二〇〇五年八月二十六日
  九江市人民政府构建大工业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九江市委关于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社会主义新九江的决定》,推进九江工业大发展,以工业大发展促进九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扬和谐与发展两面旗帜,提高政府执行力,锁定目标,集中精力,拼力攻坚,以大开放推动大工业,加快出口加工区、昌九工业走廊、沿江产业带、工业园区建设速度,着力培育以骨干企业为核心的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冶金建材、纺织服装、电力能源、食品加工六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为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的社会主义新九江作出突出贡献。
  二、奋斗目标
  到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40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600亿元,工业增加值730亿元,实现利税突破300亿元,力争九江市工业经济总量居全省首位(具体测算见表20)。
  三、主要思路
  坚持以大开放为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九江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强招商,重技改,盘存量,增总量,奋力推进九江大工业格局的形成。
  (一)强化招商引资,增添工业新量
  要把强化招商引资作为扩充工业经济总量的关键和构建九江大工业的重中之重来抓,动员全市上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06年全市招商引资的实际进资额(包括内外资)达到200亿元,以后每年以30%的幅度递增,至2010年,九江工业的招商引资实际进资额达到1400亿元,新增工业企业销售收入1900亿元(详见附表三)。为完成上述任务,必须突出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快园区经济发展。以“一区、三城、十三园”为招商引资主要载体,突出抓好码头、沙河、金沙湾三个工业城,提高13个工业园区产业关联度,延长产业链,吸引更多的项目入园,促进园区产业集聚,形成“洼地”效应,从而促使工业园区做大做强。至2010年,确保全市工业园区形成1960亿元销售收入的规模,占全市工业经济的比重由25%提高到75%。其中,九江开发区形成900亿元销售收入规模,位于昌九工业走廊及沿江的各工业园区均形成100亿元以上销售收入规模,其他工业园区至少达到40亿元销售收入规模。同时,派出精干力量,加强与台湾远东集团和维科集团的接洽,使其产业转移项目尽快落户九江。
  2、突出引进重大项目。将引进重大项目作为工业招商引资的着力点,立足大手笔,开展大招商,瞄准大企业,引进大项目。至2010年,在全球500强中至少引进10家,全国500强中至少引进50家,以此构筑九江大工业的支撑点。同时,其他亿元以上项目每年至少引进50项。
  3、发展壮大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发挥九江港口岸在江西通江达海的优势,紧紧把握九江出口加工区组建的有利时机,举全市之力办好出口加工区,确保在2006年封关运行,吸引出口加工企业向九江聚集,带动九江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至2010年,出口加工区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居全国同期批准的9个省级开发区所在的出口加工区第一方阵,全市工业出口加工贸易额占工业经济总量的25%。
  (二)狠抓技改扩能,拉升工业增量
  要把工业企业技改扩能作为构筑工业集群及大工业格局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好。当前重点抓好68个重大工业技改项目,尤其要抓好以下特别重大项目:一是中石化九江分公司二次加工能力技改及输油管道修建,原油年加工能力达到800万吨;二是蓝星星火有机硅厂二期10万吨有机硅、3万吨离子膜烧碱项目,有机硅年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三是九江发电厂四期2×60万千瓦机组的兴建,装机容量扩大到255万千瓦;四是亚东水泥三、四期水泥生产项目建设及五期项目筹划,生产规模达到年产1000万吨;五是九江昌河公司汽车及发动机项目建设,生产规模达到年产20万辆汽车和30万台发动机。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跟踪服务,确保以上技改项目在2010年全部达产达标,新增销售收入370亿元(详见附表四)。
  (三)加快改制步伐,盘活工业存量
  要抓住当前土地资源偏紧的有利时机,加快国有企业的改制步伐,通过靠大联强、破产重组等方式,用三年完成国有工业企业改革任务,实现企业的重组新生。对九江化纤厂、九江化工厂等省属企业,要加强与省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促进省属企业靠大联强、重组改制,推动企业发展。通过改制盘活国有企业资产,新增工业销售收入60亿元。
  (四)争取国家项目,扩充工业总量
  要抓住国家“十一五”计划出台促进中部崛起政策的契机,加快有关重点项目编制工作,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投资计划,争取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重点争取帽子山核电项目及环鄱阳湖地区风力发电项目。至2010年,国家投资工业项目新增销售收入60亿元。(见附表五)
  四、发展重点
  立足九江工业基础,依据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推进以下重点工业产业的发展:以中石化九江分公司和星火有机硅厂为骨干的石油化工产业;以九江昌河、清华同方713厂、3T光电为领军的机械电子产业;以巨石九江公司、亚东水泥、庐山海螺、香炉山钨矿为重点的冶金建材产业;以九江化纤、九江赛得利、江西海扬、九江维科、彭泽华孚为代表的纺织服装产业;以九江发电厂为支撑的电力能源产业;以九江汇源、新时代油脂、德安上好佳、仙客来为标兵的食品加工产业。加大对六大支柱产业的扶持力度,使优势资源向支柱产业集聚,不断提高支柱产业的集中化程度和组织化程度。至2010年,六大支柱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90%以上,成为九江开放型经济的中流砥柱。
  五、保障措施
  1.加大领导力度,强化组织保障
  成立市发展大工业领导小组,建立例会制度,定期分析工业运行形势,研究解决工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部署全市发展工业的总体思路,制定发展工业的措施和办法。
  2.分解目标任务,落实责任保障
  按照“以市带县”原则,将目标任务进行分解,至2010年,工业销售收入市城区达到1450亿元,各县(市、区)达到1150亿元,同时明确工业园区(城)承担的任务(见附表二)。各地要咬定目标任务不放松,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强化工业的主导地位,把工业经济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出台政策,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坚定不移完成工业经济发展目标。
  3.创优发展环境,提供环境保障
  第一要打造诚信政府。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承诺的事要坚决兑现,努力做到重合同、守信誉,着力打造“诚信九江”的城市品牌;第二要建立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长效机制,设立“投资开发投诉中心”和投诉专线,对违法违纪、破坏九江发展环境的有关人员要一查到底,严厉惩处,同时建立健全整治发展环境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出现严重破坏投资环境行为的单位负责人要追究领导责任;第三,要提高服务水平,树立主动服务、规范服务和超前服务意识,建设服务型政府,改善投资和发展环境;第四,要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依法维护市场秩序,坚决打击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为企业提供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4.加大财政投入,构筑资金保障
  一是建立工业发展基金,以2000万元为基数,“十一五”期内每年递增10%,由市发展大工业领导小组统筹安排,重点用于利税有望超亿元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在建或当年竣工投产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贷款贴息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发展循环经济奖励以及对发展工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县(市、区)、工业园区、集团公司和企业的奖励;二是建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做强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做大担保规模,为更多的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支持。
  5.完善配套建设,夯实基础保障
  结合城市大建设,完善以工业园区为主的工业布局规划,加快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加快作为工业血脉的电网建设,按照2010年九江工业经济总量达到全省第一的要求,新建220千伏变电站7座,110千伏变电站11座,使各县有1座220千伏变电站和2座110千伏变电站;要大力协调解决电网建设中的土地、线路通道、贴息资金等问题,努力构建用电负荷150万千瓦、年用电量58.9亿千瓦时、满足大工业建设需要的全市供电网络。同时,加大港口建设力度,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为大工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二〇〇五年八月二十六日
  九江市人民政府构建大旅游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市委提出的以大开放带动大工业、大物流、大旅游和城市大建设的战略部署,进一步促进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产业强市转变,特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构建大旅游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
  1.总体思路。要按世界级品牌的要求打造九江旅游品牌,实现高起点规划、全方位推进、多元化投资、高水平开发、优质化管理、多样性展示;形成以庐山为龙头,以城区为依托,以六大功能旅游区(庐山世界文化景观、浔阳历史文化、鄱阳湖湿地生态、修河流域观光度假、共青城休闲度假、彭泽自然生态)为基础的旅游发展格局。
  2.奋斗目标。用5年时间,把九江发展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强大辐射力和吸引力的旅游休闲中心城市,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旅游名城。2010年,全市入境旅游接待人数突破30万人次,旅游创汇1.2亿美元;国内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500万人次,旅游收入120亿元,年均递增分别为32.7%、43.9%、13.4%、19.2%,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九江市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整合资源,科学规划,构建大旅游的核心品牌
  3.高起点做好市、县(区、市)、景区、项目四级旅游规划。编制九江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红色旅游规划;按照“城市即景区”的理念,进一步修编九江市城市规划,做好历史文化街区、风味饮食一条街、旅游购物步行街和旅游商品交易市场的规划建设工作,进一步凸显城市旅游功能。
  4.高标准做好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重点搞好庐山风景名胜区规划的修编和云居山—柘林湖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加强规划的审批、执行力度。
  5.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推进旅游资源整合。发挥庐山在九江旅游业中的排头兵作用,理顺云居山—柘林湖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整合市区文化旅游资源,以市直文化系统的景点为主,组建文化旅游集团公司,统一经营,扩大融资,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做大文化旅游产业。
  三、加快旅游产品开发建设,提高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6.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大力开发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体验旅游产品,精心策划一批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品位较高、游客参与性强的旅游开发项目;重点建设云居山—柘林湖、东林大佛、永修县吴城古镇候鸟、瑞昌市古铜矿遗址、修河流域旅游区、星子县鄱阳湖沙山旅游和湖口县古战场旅游项目;先行在庐山山上实行环保车运营。
  7.大力推动旅游商品的开发和销售。加强研制、开发具有高附加值、高需求弹性的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积极引导一批农民和城市居民从事旅游产品开发,把小产品做成大产业;采取优惠措施,吸引客商集聚市场,打造全国旅游商品交易中心。
  8.完善综合旅游交通功能。2005年底前恢复九江庐山机场通航能力;积极争取铁路部门早日开通九江至上海、山东等主要客源城市的始发火车,增加九江站旅游团队的卧铺票数量;开通连接市区至主要旅游区的旅游观光巴士;搞好旅游车辆标识;完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体系。
  9.加快建设城市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立九江旅游网、设立免费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形成便捷的信息咨询网络,高标准搞好城市旅游交通信息标识,建设旅游散客接待中心,进一步完善城市网络营销、旅游引导和集散服务功能。
  四、加大旅游营销力度,积极开拓客源市场
  10.进一步深化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九江和世界文化景观、世界地质公园——庐山的品牌概念,充分发挥媒体效应,把城市宣传、旅游促销、对外招商结合起来,形成宣传合力,扩大城市对外影响;结合九江、庐山的实际,每年定期举办1-2次反映地方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打造节会旅游品牌,发挥拉动效应。
  11.加强旅游市场的研发营销。成立专门的营销机构,高薪聘请有营销经验和能力的人才;采取优惠措施,建立旅行社超市,吸引国内百强旅行社到九江经营,鼓励境外旅行社以股份或独资形式在九江设立旅行社;主要景区应视情在境内外主要客源地设立旅游服务窗口,实行旅行社代理制。
  五、扩大开放,加大投入,增强对旅游业的政策扶持
  12.扩大投资主体。按照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与项目经营权三权分离的原则,以特许、转让、承包、兼并、参股、收购等多种方式,广泛吸纳外资、民资投入旅游业;通过资本市场,发展证券融资,积极推行项目融资、股权置换等融资方式,实现旅游投融资主体多元化。
  13.加大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从2005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旅游开发项目专项资金,并视财政增长情况逐年增加,主要用于旅行社贷款贴息、旅游咨询服务、信息网络建设、旅游商品开发设计和导游免费培训等;从旅游景区门票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建立旅游整体促销专项资金,纳入市财政专户,加大对旅游整体形象宣传的投入。
  六、加强领导,营造构建大旅游的良好环境
  14.市政府成立构建大旅游推进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涉及的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问题,提出每一个阶段旅游业发展的工作重点。
  15.加强管理,保证旅游安全有序。各旅游相关管理部门要坚决打击各种违法经营、欺诈游客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做到规范、诚信经营,创造良好的旅游消费和经营环境;建立健全旅游安全、卫生检查长效机制,预防旅游安全事故和各种传染疾病的发生,确保广大游客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16.加强旅游业队伍的素质建设。强化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引导服务和教育培训,对导游实行免费培训和管理;实施导游一至五星级的星级划分评定制度,每年评选十佳导游;争取省教育管理部门支持,2005年底以前,出台旅游职业中等学校学生直通就读大专的政策;九江大中专院校旅游专业学生到全市各旅游景点、旅游行业实行免费实习;多渠道、多方式引进和培养一支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水准和过硬业务素质的旅游专业队伍,为旅游业快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〇〇五年八月二十六日
  九江市人民政府构建大物流的实施方案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综合竞争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改善投资环境,推进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构建九江大物流,以物流大发展促进九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综合服务质量为中心,大力提高全社会对现代物流理念的认识,切实增强我市企业及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
  二、发展目标
  积极采取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装备,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物畅其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社会化、专业化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把九江建设成为辐射赣、鄂、皖、湘的区域性转港贸易物流中心,为九江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现代物流服务支持,把九江物流业发展成为九江市经济腾飞的支柱产业。
  三、发展思路
  构建九江大物流,是促进九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为此,必须立足我市区位优势和物流业发展的潜力,树立现代物流理念,全力发展现代物流,打造九江大物流平台,形成九江大物流格局。
  1.加强宣传,树立现代物流意识。现代物流业作为具有广阔前景和增值功能的新兴服务业,当前:一是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和聘请物流专家讲课,普及现代物流知识,让大物流深入人心,树立全民的大物流意识。二是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推进九江现代物流发展。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大型工商企业领导的培训,提高广大工商企业对现代物流业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整体物流成本”观念,自觉放弃“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模式,积极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要求,走物流专业化、社会化道路。
  2.搞好规划,构筑平台。一是制订市“十一五”规划时,把“大物流”纳入其中。二是制定九江大物流规划。遵循“规划运行,适度超前,以港口为依托,形成公路、铁路、水路为主,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的原则,委托国内一流物流研究机构,对九江大物流进行科学系统规划,并编制物流园区详规。三是抓紧审定《九江港口总体规划》,以合理利用长江岸线,充分利用开放口岸的优势,促进沿江产业带的发展。
  3.加快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强公路、水路、铁路、航空的四方联动,成立由市发改委、交通、城建、邮政、公路、铁路、港口、口岸、航空等部门组成的综合运输协调机构。坚持“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的原则,加快交通建设。公路方面:一是出境公路要达到二级以上;二是把105、316国道改造为一级路;三是加快长江二桥建设;四是建设大庆至广州、杭州至瑞丽过境和九江至瑞昌高速公路;五是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优化公路路网。今年内力争实现全市乡镇全部通油(水泥)路。到2010年,实现全市85%的行政村通油(水泥)路。水路方面:充分发挥沿江岸线资源优势,加强口岸、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搞好外贸码头的扩建改造,打通疏港道路,使港口吞吐能力达到10万标箱。二是加速启动湖口50万标箱国际集装码头建设,尽快形成20万标箱的吞吐能力。三是加快官湖港区和货场建设。四是加强业主码头的控制,建设一批相配套的公共码头。铁路方面:加快建设铜九铁路、九景衢铁路。航空方面:加快九江机场改造,逐步建成以货物为主的航空物流港。
  4.加快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和大型市场建设步伐。鼓励市内外所有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参与物流园区或物流中心和市场的建设。一是建设好九江出口加工区;二是尽快建设以货运配载为主体的九江物流园区,为物流企业提供停车、理货、包装、配送、信息交易平台;三是建设九江外贸港物流中心;四是建设九江乌石矶现代粮食物流园区;五是在工业园区建设石化、邮政等物流配送仓储中心;六是加快市场建设步伐,精心培育京九、华东、粮食等十大市场,建立与水果、蔬菜、茶叶、粮食、花卉、水产等生产基地直接挂钩的农产品配送中心;七是根据市域路网建设,在城市周边集中建立或有效整合数个区域运转型物流中心,构建以中心城区市场为龙头、县城市场为依托,乡镇市场为节点的市场网络。
  5.大力引进和培育现代物流龙头企业。一是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鼓励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参与九江市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特别是保税物流中心的设施建设与经营。支持物流园区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或筹集资金,利用国内外先进设备和技术,促进九江物流业的发展。二是加快培育我市现代化物流龙头企业。鼓励工商企业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和产成品加工、整理、配送等物流服务业务有效分离出来,按照现代物流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和重组,既可自己承担部分或全部的物流业务,也可将其部分或全部业务委托给专业物流企业承担,以培育和发展物流市场。交通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代理、多式联运等企业要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比较优势,紧紧围绕用户的需求,提供优质高效的部分或全程物流服务。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推进我市由企业物流向社会专业物流的转变。鼓励物流企业之间加强联合,支持工商企业与物流企业、物流企业与运输、仓储、货运、联运、集装箱运输等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以提高九江市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6.开发物流信息网络。物流信息网络是发展现代物流的技术关键,从整合供应链的高度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建立起高效、安全的物流交易平台。一是物流信息网络要覆盖市内外中心城市货运中心,实现市、县级以上货运中心联网并向外省延伸。二是物流企业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同步。三是通过公共信息平台完成网上货物、车辆、船舶、物流状态、物流要素信息的查询、记录与分析,实现资源共用、信息共享。四是依托开放的口岸建设电子口岸信息系统,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港口、银行、物流中心等环节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建立起互联的、统一的电子通关系统,简化通关流程,提高通关效率。
  四、发展措施
  1.加大领导力度,强化组织保障。加强对物流业的领导,成立以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市发改委、经贸委、外经贸委、交通局、港口管理局、南铁九江西站、公路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规划局、商管办、供销社、粮食局、农业局、水利局、邮政局、口岸办、九江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商局、市物资集团公司、信息化服务中心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九江市发展大物流领导小组,建立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定期分析物流发展形势,研究解决物流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政府综合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管理工作。
  2.分解目标任务,落实责任保障。发展大物流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需要各职能部门的配合和协调。为确保发展九江大物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必须将全市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具体落实到有关县(市、区)和职能部门;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协作,强化措施,制定工作方案,狠抓落实。
  3.完善政策措施,提供环境保障。一是认真落实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发改运行〔2004〕1617号)精神,尽快研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物流的地方管理规章,并在市场准入、工商登记管理、财政税收、交通规费、土地管理、货运代理、市场规范、快速通关等方面建立透明公开、相互配套的政策保障体系,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市场化进程。二是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用地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并尽快明确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政策。三是制定规范物流企业、货运车辆进入综合物流园区的措施。四是打破部门和行业界限,行业垄断、地区行业封锁,加强对不规范行为的制约,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使各类物流企业能够平等进入市场,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五是政府有关部门应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多给予政策扶持,并积极帮助物流企业解决经营中遇到的困难,为物流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对破坏九江发展环境的有关人员将严厉惩处,对出现严重破坏投资环境行为的单位负责人要追究领导责任。
  4.加快培养和引进人才,提供人才保障。重视人才培养是发展我市大物流的当务之急。在普及现代物流知识的基础上,采取正规教育和在职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一是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吸引国内外物流人才加盟到九江市现代物流行业中来,从而促进九江物流管理和经营水平的不断提升。二是从在职人员中选拔业务骨干脱产培训。三是鼓励九江学院、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开办和设置相关专业课程,培养一批熟悉物流业务,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的物流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5.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提供资金保障。一是加大开放力度,对公路、码头、物流园区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投入的同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二是对一些可实行收费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外进行招商引资,加快建设速度;三是各级政府要确保物流规划的经费投入。
  二〇〇五年八月二十六日
  九江市人民政府推进城市大建设的实施方案
  根据市委提出的全面实施以大开放为纲,发展大工业、大物流、大旅游,推进城市大建设的富民强市战略,就推进城市大建设制定本方案。
  一、城市大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1.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建设美而富、和而强的社会主义新九江为目标,对接国际化,立足高起点规划、坚持高质量建设、做到高标准管理、达到高品位目的。突出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的保护,不断挖掘、创新,按照“控制老城、拓展新区”的思路,完善老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功能,提升品位,推动新城区拓展,打造精品,塑造特色,充分彰显山水文化名城的个性和魅力。
  2.通过集中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和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以及严格的依法监督等长效管理机制,根本改变市容市貌。2005年,启动省级卫生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创建工作,争取在2006年,步入省级卫生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行列;在此基础上,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力争至2010年把九江初步建设成为江西最具特色、最美丽、最适宜人居的城市,与5年后工业经济总量达到全省最大“两翼齐飞”,城市建设管理水平走在全省前列,为发展大工业、大物流、大旅游构建基础平台和良好环境。
  二、进一步发挥城乡规划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城市化中的指导、调控作用
  3.本着“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原则,注重城市规划的民主意识和环境意识,正确处理好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城市建设与城市个性的关系、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的关系。
  4.十分珍惜九江宝贵的山水及历史文化资源,重点突出生态保护规划和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制定最严格的保护、监管措施,确保现有的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迹不被破坏。
  5.确立规划的“龙头”地位,按照“最适宜人类居住”的现代化山水生态港口旅游城市的定位,坚持高起点规划,强调规划的指导性、科学性和前瞻性,为2010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发展到约15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达到100万人提供规划保障。通过努力,最终实现2020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30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达150万人,都市圈城市人口达200万人。
  6.加强规划编制,注重各类规划的相互协调和衔接,形成完备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2005年启动城市未来约200~300年远景规划的编制工作,完成九江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都市圈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生态保护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旅游规划的编制。从2006年开始,用2~3年时间,完成城市防灾规划以及都市圈内乡、镇、场、村的总体规划编制和修编。
  7.把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规划的重点,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对已启动或将要启动、招商项目需要以及各部门单位要求较为急切的城市发展地段,都要求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从2006年开始,用2~3年时间,力争中心城区的控规覆盖率达100%;用3~4年时间,力争都市圈内县城及中心镇的控规覆盖率达100%。
  8.严格规划管理,规范审批程序,加强社会监督,健全规划执法监督机制,严厉查处违法违规建设行为,维护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确保“一书两证”发放率达100%。
  三、完善功能,打造精品,建好标志性建筑,塑造城市特色
  9.从2005年开始,用5-6年时间,持续保持较大规模的投入,相对集中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约120—150亿元,基本解决老城区功能欠帐和新城区的功能配套。
  10.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对城市建筑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做到城市建筑与城市环境、民风民俗、城市功能相互融合,使之成为城市的亮点,营造城市现代气息。
  11.道路工程。从2005年开始,用3年时间,完成300平方公里规划区范围内道路路网构架,配合做好昌九城际铁路、长江二桥建设相关工作,建立起中心城区与都市圈之间的交通系统,完善城市交通功能。
  12.绿化工程。在生态保护和绿化规划的指导下,严格监管、保护城市规划区内的绿化资源,加快建成区的绿化建设,在近3年,每年新增不少于40万平米的绿化,坚持生态多样化原则,以乡土树为主,乔、灌、花、草科学搭配,形成鲜明的区域特色,提升城市绿化品位。
  13.市政公用设施工程。从2005年开始,用5-6年时间,新增城市供水管网约200公里,在现有38万吨供水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新建四水厂和收购企业的自备水厂形成约80万吨的供水能力;通过接入西气东输的管道天然气,形成供应约15万户管道天然气的供气能力。
  14.功能性服务设施工程。从2005年开始,用3年左右时间,完成南湖市民文化广场、十里休闲广场、滨江生态园、胜利碑公园、龙开河故道水系沟通、会议中心、少儿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体育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工人文化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国际会展中心、浔阳古城、民俗馆、博物馆、高中园区、威家旅游服务区等文化、教育、医疗、旅游服务工程建设,完善中心城区的各项城市功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四、严格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打造生态九江
  15.全面落实环境保护“行政首长负责制”、“工作报告制”、“督促检查制”、“责任追究制”等四项制度,明确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环保责任,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工作机制,规范环境保护行为,形成严密的环保监控体系,努力完成“一控双达标”任务。
  16.实行环保前置审批,严格贯彻环境影响评价法,认真执行建设项目主体工程与环境污染防治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制度,做到提前介入,事前控制,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17.加大对废水、废气、烟尘排放等污染的防治力度,2005年重点整治餐饮油烟和汽车尾气,设置大气、水、噪音自动监测系统;从2006年开始,用2~3年的时间,通过实施九江电厂、九江石化总厂、九江化纤厂等现有企业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治理工程以及新上项目的环保控制措施,使中心城区的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湖泊水质确保Ⅲ类标准,力争Ⅱ类标准。
  18.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从2005年开始,用3-4年时间,在今年建成6万吨处理厂的基础上新建两个污水处理厂,加之现有企业的工业废水处理能力,形成共约50万吨的污水处理能力;通过新建库容约1000万立方米、以卫生填埋和焚烧处理工艺相结合的垃圾处理厂,满足中心城区2020年以前的垃圾处理需求。
  五、着力构建健康发展的房产市场
  19.大力培育房产市场,充分利用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大力推动普通商品房建设,扩大经济适用房和二手房上市交易量,优化住宅供应结构,形成高档商品房、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兼备,结构合理的住宅供应体系。
  20.科学有序地投放房地开发用地,从2005~2010年,每年供应房地产用地1000~1500亩(66.67公顷~100公顷),实现100万~150万平米商品房上市。同时,努力形成既适应本地居民经济能力,吸引外籍和各地人员落户九江,又鼓励房地产商投资开发热情的科学的价格体系。
  21.把困难企业集资建房与经济适用房供应有机结合,将集资建房纳入经济适用房管理,每年从企业集资建房中拿出10%的比例,用于调控经济适用房供应。
  22.加大对困难群体的住房供应,2005年完成2.5万平米廉租房建设,2006年启动3万平米廉租房建设,力争5年内实现8万平米廉租房建设并投入使用。
  23.强化房产市场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房产市场秩序整顿工作,严厉查处违规销(预)售、违规转让、发布“虚假广告”、“合同欺诈”、“黑心中介”等行为。加快出台物业管理的相关配套政策,切实提升物业管理水平。
  六、科学开展城市经营,积极破解城建资金难题
  24.进一步强化土地储备,在现有实物土地储备1.6万亩(0.11万公顷)的基础上,用5~6年时间,新增土地储备3万亩(0.2万公顷),其中,环八里湖1.5万亩(0.13万公顷),老城区(濂溪、威家、十里组团)1万亩(0.07万公顷),环庐山公路0.5万亩(0.03余万公顷)。力争累计实现总量约5万亩、价值约200亿元的土地储备。
  25.进一步规范土地出让,引导项目招商,2005年力争实现土地出让收入12亿元、土地出让净收益约6亿元。在此基础上,以每年10%~15%递增,至2010年,累计实现土地出让收入约80亿~100亿元、土地出让净收益约40亿~50亿元,基本保证政府每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促进城市建设基本投入不断提高。
  26.继续坚持城市经营的思路,对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公交线路、道路、桥梁等特许经营权进行运作;对现有党政机关事业系统资产和教育等政府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对老城区内的工业企业实施“退城进园”、“退城进郊”举措,多方筹集城市建设资金。
  27.通过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信托资金、BOT、BT招商等多种方式,为较大规模集中进行城市基础建设和城市经营提供必要的资金流。
  七、坚持依法管理,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28.按照属地管理、部门协同、行政首长负责、标准统一的原则,举全市之力,全面推进城市管理和市容整治工作,塑造九江文化悠久、山川秀美、个性魅力独具的城市形象,形成“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浓厚氛围,使城市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29.2005年10月1日前,通过集中开展以清理违法建设、占道经营等十项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并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根本改变中心城区脏、乱、差的局面,树立全体城市管理者和广大市民建设美丽九江的责任和信心。10月1日以后,有计划拆除违法建筑和有碍城市功能,影响城市功能、景观的设施,在社区建设必要的休闲、绿化和服务设施,形成良好的公共空间。同时,对城市的重要区域进行美化、亮化,提升城市品位。
  30.从2006开始,在市容整治和美化、亮化取得经验的基础上,用1~2年的时间,从街道到庭院,从庭院到楼道,全面推进城市美化、亮化、绿化、净化工程,建立和谐、有序、文明的城市公共秩序。
  31.始终把拆除和杜绝违法建设作为城市管理的重中之重。坚持依法行政,认真落实《九江市城市规划区违法建设查处暂行办法》和《九江市城市规划区违法建设行为行政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明确辖区政府(管委会)和市直有关部门的职责。制订违法建设拆除计划、方案,落实工作责任,依法及时拆除或没收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违法建设。2005年拆除完城市规划区内重点建设区域和招商项目需要地段的违法建设,从2006年开始,用1年时间,完成城市规划区内所有违法建设的拆除,通过及时拆除现有违法建设而实现杜绝新增违法建设。
  32.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国土、房产的档案管理,建立健全相关产权管理制度,制定出台历史遗留问题的相关政策,为拆除和遏制违法建设以及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提供必要的制度、政策支持。
  八、建立健全推进城市大建设的保障机制
  33、通过全面开放设计、施工、监理等建筑市场和装饰市场,构建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为“全民创业”搭建良好平台。
  34.在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的同时,比照全国和省内其他城市的标准,适当提高市政设施配套的收费标准。
  35.按照国家和省产业政策,国资、财政、物价、国土、建设、房产、环保等部门相互配合,探索并建立城市建设相关收费和资金运作体系,做到合理收费、科学运作、有效建设。
  36.切实提高建口各部门在规划审批、土地出让、项目报建、工程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效率,增强执行力,为推进城市大建设提供务实高效的服务。
  37.建立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的管理机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培养和锻炼一支工作积极、公正廉洁、务实高效的城市建设队伍,全面推动城市建设系统化、规范化实施。
  二〇〇五年八月二十六日

知识出处

九江年鉴.2006

《九江年鉴.2006》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年鉴设有大事记、九江概貌、各级政府机构、人民团体、法治、经济管理与监督等32个类目,主要记载了2005年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郭国胜
责任者
邓小平
相关人物
胡锦涛
相关人物
杜懈怠
相关人物
范行政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九江市
相关地名
沙河市
相关地名
瑞昌市
相关地名
九江县
相关地名
湖口县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
武汉市
相关地名
南昌市
相关地名
临港镇
相关地名
庐山市
相关地名
浔阳区
相关地名
沿江乡
相关地名
修武县
相关地名
都昌县
相关地名
艾城镇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
修水县
相关地名
平江县
相关地名
湖南省
相关地名
长沙市
相关地名
中心镇
相关地名
永修县
相关地名
德安县
相关地名
湖口县
相关地名
德安县
相关地名
星子镇
相关地名
吉安市
相关地名
南昌市
相关地名
和政县
相关地名
武汉市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台湾省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
通江县
相关地名
亚东县
相关地名
永修县
相关地名
瑞昌市
相关地名
星子县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
大庆市
相关地名
广州市
相关地名
杭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