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图书馆
九江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九江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县(市、区)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年鉴.2006》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2087
颗粒名称:
县(市、区)概况
分类号:
K295.6
页数:
16
页码:
307-3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九江市的发展情况,其中包含浔阳区、庐山区、瑞昌市、武宁县、修水县、都昌县、湖口县等。
关键词:
九江市
地方史
内容
浔阳区
【概况】 浔阳区辖甘棠、湓浦、人民路、白水湖、金鸡坡5个街道办事处,68个社区,8个村委会,总人口23.05万人,面积约40.8平方千米。2005年是浔阳区认清形势、乘势而上的奋进崛起年,提升执政能力、推进科学发展的工作落实年。紧扣九江市委、市政府提出的“3+1”发展战略,高扬“和谐、发展”两面旗帜,做好“美丽、稳定”两篇文章,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有力促进了全区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全年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2亿元,同比增长15.5%。财政收入在全市各县(市、区)中率先突破3亿元大关,达到3.3亿元,同比增长26.2%。招商引资稳步推进,全年共引进外资1508万美元,内资13.35亿元。个体工商和私营企业总数突破1万户,实现民营经济税收2.08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488元,比上年增长12%。城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建设“美而富、和而强”的新九江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三产业保持强势发展】 掀起“全民创业,富民兴赣”热潮,对全区33家民营企业实行区领导挂点帮扶,开展“诚信企业”创评活动。积极参与市中小企业担保有限公司运作监管,为民营企业担保贷款600万元,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全区累计发展个体工商户9820家,较上年净增661家;民营企业290家,比上年净增38家;民营经济税收2.08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63%,连续五年保持30%以上的增速,成为区域经济的主体。中心城区商贸优势日益显现,信华城市广场、联盛世纪广场、新马狮商城等大卖场相继开业,国美电器、太平洋购物中心、金碧辉煌娱乐城落户浔阳。楼宇经济崭露头角,以龙翔国贸大厦、外贸大楼、滨江花园商务楼为核心的楼宇经济已初具雏形。精心打造物流平台,全面改造京九大市场的基础设施,发挥整体功能。京九天马二期、丰源·金庐广场已开工建设,2005年京九大市场被评为全省“十佳市场”,市场年交易额突破40亿元。
【外向型经济水平稳步提升】 积极跟进市委、市政府的“三百工程”,全区提出了26个重要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全面建立领导包干责任制、项目定期调度制、现场办公制、督查通报制等工作机制。对其中13个重大经济项目加强服务跟踪,取得实质性进展:100万吨延迟焦化装置项目、120万吨加氢精制装置项目、浔阳江畔商住楼、丰源·金庐广场、信华城市广场等项目均在建设之中;400万吨/年输油管道项目、金鑫有色金属公司项目已建成投产。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招商引资策略不放松,一方面积极参加北京、上海、宁波、赣台等经贸洽谈会,宣传浔阳,推介项目;一方面组织全区各部门邀请客商来浔投资创业。全年实际引进内资13.4亿元,引进外资1508万美元。
【市容市貌根本改观】 从6月开始,举全区之力,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围绕八个整治重点,进行全面清理。市容整治取得突出效果,得到市委、市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评价和一致肯定。在整治中,共清理占道摊点6261处,清除垃圾死角104处,拆除违章建筑78663平方米,治理餐饮业油烟污染1015家,设置机动车车位1156处,非机动车车位438处。赵家花园、姚家洼、新达巷等影响市容市貌的顽症得到彻底根除。政府投资进行精心打造,形成了一批城区美化绿化亮化的新亮点。南湖广场、南门口、天马路、钢厂等旧城改造拆迁项目顺利完成。惠民工程得到落实,改造农村水泥路9千米,改造城区小区道路20条,面积20000余平方米,绿化小区面积10000余平方米。城区300余栋临街建筑物高品位、高标准、高质量地进行美化亮化,面貌焕然一新。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出台《关于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的意见》,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医疗、教育等专项救助为辅助的社会救助体系,安排100万元作为社会救助专项基金,围绕八个方面实施“321”工程,即为300户特困家庭发放爱心救助卡,对200名特困户子女、残疾儿童减免学校事业性收费和学校代收费,对100户特困户提供医疗“二免、六减收”。社会救助平台“爱心超市”已经启动,全年共发放价值20余万元的生活必需品,得到民政部、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推进“阳光低保”,实现社区低保网络化,全区共有低保对象3463户,全年发放低保金740万元,低保工作一直走在省、市的前列。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成立浔阳区慈善会,开展“慈善爱心救助一日捐”活动,社会各界捐赠踊跃,全年捐助款物达160万元,特别是在11月26日地震灾害后,向灾区捐赠款物达50万元。认真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免费进行就业介绍和再就业培训3539人次,发放小额贷款315万元,安排小额贷款担保基金60万元,全年新增就业人员2682人。逐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全年征缴社保金895万元,全区社保金累积结余达2400万元,社会保障力继续名列全市第一。深化医保制度改革,全年收缴行政事业单位医疗保险基金352万元。
【各项事业在全面推进中亮点频出】 围绕文明建设“创评年”活动,大力推动群众性文明创建,共推荐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2个,省级精神文明单位19个,庐峰花园社区被评为“全省十大文明社区”。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健全区、街、社区三级公共卫生网络,扎实开展以“四送四进”为主题的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成功举办全市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现场会。创新建立“社区文化小超市”等载体,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整合城区教育资源,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成功申报“全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试点单位”,“三心工程”的先进经验被中央文明办作为典型向全国推广。加强档案工作,区档案馆成为全省首家区级晋升“省一级”综合档案馆的单位。切实做好“四五”普法考核验收工作,获得全省“四五”普法先进单位称号。扎实做好经济普查工作,区统计局获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工作“省先进集体单位”称号。民兵预备役工作得到加强,区人武部被评为全省“全面建设先进单位”。加强民主党派工作,民盟支部荣获“全国先进基层组织”。推进养老事业社会化进程,吸纳社会捐款对区福利院进行扩建和改造,被国家民政部列为“全国养老社会化示范区”示范点。
庐山区
【概况】 庐山区系九江市辖区,位于江西省北部,南抱匡庐,北濒长江,东临鄱湖。区境东西广34千米,南北袤29千米,下辖7镇1乡2街道,总面积527.7平方千米,总人口24.6万人。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76亿元,增长15.5%。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5.5亿元,增长119.4%。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6亿元,增长102.1%,产品产销率达99.5%。全区纳税100万元以上企业22家,500万元以上企业3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4亿元,增长10.8%。接待国内外游客11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96亿元,创汇66.6万美元。财政总收入完成1.63亿元,增长25.5%,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305元,增长14.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82‰。
【开放型经济继续推进】 全年引进各类项目98个,实际到位内资17亿元,完成市计划数的109%;外资1954万美元,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外向型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直接出口企业发展到12家,直接出口创汇1100万美元。生态工业城一期落户7个项目运转良好,二期40公顷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有9个项目签约落户并即将开工。东城玻纤、姑塘化纤等工业基地正在积极筹建。3T光电、东海造船、鑫星玻纤等一批大项目进展顺利。
【民营经济充满活力】 2005年,贯彻“狠抓重大项目,主攻民营经济,做大都市产业,谋求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制定《庐山区2005年工业经济运行预期调控目标和民营经济发展目标》、《庐山区关于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意见》,拟定《纳税大户奖励办法》、《十强民营企业评选表彰办法》和《关于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几点要求》。全年全区民营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到6139户,新增93户,民营经济上交税金突破1亿元大关。民营经济推动力明显增强,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25家,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数的92.6%。“百强”及重点民营企业再立新功,纳税百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已达10家,其中4家纳税过百万的民营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604.9万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44%。民营经济结构渐趋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进一步缩小,第二产业由43%上升到55%,促进了区域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策应全市“三百工程”的实施,确定60个重点项目,采取领导挂点、部门包点的方法,强力推进。青年南路延伸线、怡康路、长虹西路等项目建设基本完成,外国语学校、德化西路、赣北电子文化商城、铜九铁路等项目顺利实施,水木清华、派拉蒙文化商城二期、众人众服装市场等项目已成为全区城市建设的亮点。积极开展市容专项整治,城区道路两侧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完成十里大道和前进东西路两侧77栋建筑的美化亮化。以推进示范村庄建设为重点,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架设有线电视光纤73千米,实现全区光缆联网。投资330万元实施城市电网改造,全年城乡用电量1.8亿千瓦时,增长28.5%。完成56.5千米环庐山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改造乡村公路50千米。实施农村改水改厕、人畜饮水工程,落实1800口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共投入资金771.3万元。完成水利设施维修26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全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3万元,增长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20元,增长12.3%;农民人均纯收入4305元,净增554元。鼓励和支持全民创业,实施就业援助大行动,成功安置就业人员3035人,省外劳务输出6760人次,免费培训下岗职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1402人次,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区共收缴养老保险金395.9万元,拨付离退休费368.9万元;发放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410万元;收缴基本医疗保险费491万元,基金支出393.6万元。落实了取消农业税和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多种渠道直接补贴农村资金1547万元,广大农民得到实惠。高度重视物价工作,进一步规范收费管理。文化事业方兴未艾,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区医院住院部大楼顺利竣工,完成区疾控中心建设,以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社区卫生为重点的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金融、保险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为城乡居民提供了便利。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高度重视基层政权建设,完成第六届村委会换届工作。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通过“四五”普法考核验收。全面启动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换发工作,加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认真推行政务公开和行风评议,监察部门共受理群众信访和举报58件,立案查处18件。物资、供销等国有流通企业排难奋进。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切实加强审计监督。优化行政服务代办职能,启动区行政机关政务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强化市场监管和质量监督,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社会经济秩序进一步规范。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完善引智服务体系,推进了科技成果转化。继续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以区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运行良好,濂溪教育集团、华清实验学校等一批民办学校相继落户。圆满完成第一次经济普查。深入开展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工作。进行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专项整治,加强土地市场监管。
【拆除违法建设进展顺利】 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社会主义新九江”的要求,区委、区政府决定以拆除浔南大道两侧违法建筑为突破口,掀起辖区内违法建筑整治的新一轮高潮。浔南大道两侧违法建筑拆除工作,由区违法建筑拆除攻坚指挥部负责调度。在指挥部的统一安排下,以区直11个工作组为主,在五里街道及相关村组的配合下,全面摸清浔南大道两侧违法建筑情况,及时召开街道、村、组干部动员大会,并由工作组采取召开党员会、村民户主会等多种形式,深入细致地做好宣传工作。引导违法建筑户主在限定时间内自行拆除,凡在规定期限内自行拆除的违法建筑户主,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10元标准领取违法建设拆除工时费;拒不自行拆除的,采取坚决果断措施,严格按照时间要求,依法组织强制拆除。截至2005年12月底,共拆除违法建筑111栋,建筑面积54259.53平方米。
【《庐山区志》出版发行】 遵照国务院和省、市政府文件精神,《庐山区志》编纂工作历时四载,于2005年由方志出版社出版发行。该志是庐山区编修的第一部区志。全志共28卷、97章、390节、102万字,有彩色图片70余幅、黑白图片40余幅,实事求是地记述了庐山区1980年建区至2000年之间自然、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在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瑞昌市
【概况】 瑞昌市位于江西省北部偏西,辖2街道8镇9乡3场,总面积、1423平方千米,其:城区面积1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66万公顷,林地面积7.4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4%。全市总人口42.13万,其中农业人口30.5万,人口自然增长率8.02‰。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5.45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第一产业5.7亿元、第二产业13.4万元、第三产业6.5万元,分别增长4.0%、19.8%、24.0%。工农业总产值39.8亿元,增长9.0%。其中,农业总产值8.1亿元,增长19.0%。主要农产品有稻谷5.7万吨、蔬菜7.8万吨、苎麻0.37万吨、棉花0.16万吨、油菜1.1万吨、肉类1.5万吨、水产品2.5万吨。工业总产值31.7亿元,增长10.5%。主要工业产品有水泥323万吨、纱0.96吨、服装495万件、生铁1.6万吨、机制纸6710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9.53亿元,增长28.7%。财政总收入28769万元,增长22.08%,其中地方收入15916万元,增长17.85%。财政支出36181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64元,增长8.2%;农民人均纯收入3392元,增长10.5%。年末各项存款余额25.7亿元,增长31.7%。连续两年荣获江西省经济发展先进县称号。
【园区产业集群初步显现】 注重产业集群和规模效益,从园区总体规划着手,充分抓住“长闽珠”经济圈构建和九江建设国家级出口加工区的历史机遇,以港口为依托,重点培植工业产业集群,凤竹纺织、恒顺伞业、宏益冶炼等一批重大项目纷纷落户园区,促进园区乃至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园区已初步形成以亚泥为龙头的建材业、以宏益冶炼为龙头的矿冶业、以凤竹纺织为龙头的纺织服装业、以齿轮齿圈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业4大工业体系,并带动其他产业快速发展。
【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 全年共投入建设资金3178万元,新增城市道路面积13.4万平方米,新增人行道面积3.61万平方米,新铺排水管10870米。全面启动浔阳东路改造工程,完成黄金北路改造一期工程。完成老正街、荆林街、青龙路、罗湖路、东街口、杨林中路、杨林大道、襄溪东路、赤乌东路、鸡公岭路等道路排水和硬化工程。全面完成湓城东路、建设路、赤乌西路、襄溪路、杨林大道等人行道改造。强力推进城市亮化、绿化、美化工程,完成柳湖、赤乌中路等城市重要节点的亮化,全市17个重点亮化单位和66个一般亮化单位完成景观亮化,新增城市路灯997盏,亮灯率达98%以上。城市绿化率明显提高,新增绿地面积4.2万平方米,新栽行道树504株,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8%,绿地率30.6%。理顺市容管理体制,认真落实“门前六包、门内达标”责任制,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和农贸市场的整治力度,对市区排污管道进行全面清淤,启动两河、两湖治理工程。加大对市区临时建筑物、搭建物拆除力度,进一步规范各类车辆乱停乱放和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依法取缔各种占道经营,从严打击破坏市政设施行为
【旅游开发实现突破】 组建瑞昌市旅游产业工作委员会和瑞昌市旅游局,编制《瑞昌市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制定《瑞昌市旅游开发规范化操作办法》和《瑞昌市旅游招商优惠政策》。引进美国奥里奥克公司、北京鼎红集团等4家旅游开发企业前来投资,旅游总体开发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着力引导农民发展养殖业和高效经济作物,把发展生猪生产作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来抓,专门下发加快生猪生产发展的决定,政府安排39万元资金,设立生猪生产发展基金。全市新增一批规模养猪大户,其中100头以上的380家,500头以上的63家,1000头以上的35家,2000头以上的8家,3000头以上的3家,全年生猪出栏20.7万头,比上年增长20.7%。争取山药产业项目资金420万元,山药种植面积发展到近2000公顷,全市养殖业占农业比重达58.5%,高效经济作物占种植业比重达75%。
【教育事业持续稳步发展】 高考三本以上上线人数2241人,上线率49.5%;二专以上上线人数4281人,上线率达94.5%;3名考生分别获九江市文史类第一、第三名,理工类第二名,2名考生考取北京大学,1名考生考清华大学,普通高考录取人数和录取率继续在九江市保持领先位置,连续三年获九江市“高中教育质量优胜奖”,《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对瑞昌的教育进行了专门的报道。
【高玉兰成为赛艇双料冠军】 高玉兰系瑞昌市湓城街道罗湖村3组人,1982年出生,在2005年的第四届东亚运动会和全国十运会比赛中,勇夺女子赛艇4人双桨500米和2000米两项冠军,是唯一在全国和国际体育运动会上夺得冠军的瑞昌籍运动员。
【“泰利”台风造成洪涝灾害】 9月2~4日,受13号台风“泰利”影响,全市遭遇百年未遇特大暴雨袭击,并伴有8级大风,是瑞昌水文、气象资料记载从未有过的灾害天气。全市平均降雨量达429.9毫米,造成严重洪涝灾害:12456公顷农作物受灾,其中绝收面积达3456公顷;倒塌房屋813户2400余间,损坏房屋2000户5897间,死亡牲畜182头,紧急转移人口3.2万人,全市经济损失达3.2亿元以上,其中直接经济损失1.6亿余元。灾情发生后,全市上下积极抗灾救灾,开展生产自救。
【抗震救灾取得阶段性胜利】 2005年11月26日8时49分,瑞昌市发生里氏5.7级地震。这是中国近两年来损失最严重的一次地震,是中国东南内陆地区百年不遇的中强地震。地震中心位于瑞昌市人口稠密的城区,震源浅,损失大,波及全市21个乡、镇、场、街道,全市因灾死亡7人,300多人受伤,40人住院治疗;因灾倒塌或需立即拆除房屋达1.6万户,需先加固后入住的3.2万户;146所学校、31所医院不同程度受损,需拆除面积近20万平方米;公用、商用、生产用房严重损毁73万平方米;供电、供水、水利、交通、广电网络、通信设施遭严重破坏,全市直接经济损失29亿元。灾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九江市委、市政府,瑞昌市委、市政府迅速派出工作组,快速反应,沉着指挥,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消除了一次又一次险情,解决了许许多多无法想象的难题,赢得了抗震救灾工作的阶段性胜利。迅速救治受伤群众。在市区安全地带迅速搭建临时病区,免费治疗因灾受伤住院人员。紧急转移安置灾民。共架设救灾帐篷1万余顶,发放彩条布226件,安置灾民30余万人;震情趋于稳定后,及时有序组织灾民安全返迁,广大党员、干部带头返迁。妥善安排灾民生活。紧急购买矿泉水、方便面、饼干、大米等生活急需物资,争取社会各界援助,确保了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被子盖、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医、有学能上。恢复生产工作秩序。工程技术人员迅速抢修损毁工程,城市供水、供电、通讯在很短时间内恢复正常。一周内,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除个别企业维修厂房外,全部恢复生产,市区各大商场、超市、集贸市场基本恢复营业。全面开展灾后重建。市区规划建设2个灾民新区,农村规划建设54个灾民新村。大力开展“三爱”教育和千人下乡抓重建活动,激励全市人民顽强拼搏,重建家园,夺取灾后重建工作的全面胜利。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地震灾区】 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省长黄智权等陪同下,到位于地震中心的瑞昌灾区,深入瑞昌市桂林街道大塘村、灾民安置用房工程、市第二小学、供销社临时安置点,转达党中央、国务院对受灾群众的亲切关怀,实地察看灾情和转移灾民安置情况,鼓励大家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武宁县
【概况】 武宁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地处赣鄂边界,介于北纬28°51′~29°34东经114°28′~115°26,之间,下辖8镇、11乡、1个开发区、1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3507平方千米,居江西省第四位,其中县城建成区面积7.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74万公顷,有林面积24.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4.1%,城区绿化率达35.4%。总人口34.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万人,有畲、回、壮、瑶、满、蒙古、苗、藏等16个少数民族3000多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6‰。200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2.9亿元,同比增长1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98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8.93亿元,增长25.4%;第三产业增加值5.99亿元,增长13.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4亿元,增长31.8%。主要工业产品有原煤43.4万吨、胶囊100亿粒、钨矿1489吨、卫生纸品1462吨。农业总产值(不变价)5.98亿元,增长6.0%。主要农产品:银鱼捕捞200吨,水产品总量2.5万吨,新造、改造“三竹”2427公顷。蚕桑、蔬菜等经济作物有新的发展,中药材、水果、棉花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农民增收新的亮点。财政总收入20038万元,同比增长22.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480元,同比增长9.5%,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18.36亿元,同比增长20.3%。全县有五大旅游景区,主要旅游景点有武宁湖、吴王峰、凤凰山弥陀寺、九岭山森林公园、武陵岩峡谷漂流、神雾山、太平山佑圣宫、协和公园、鲁溪洞、上汤温泉等。主要矿产资源有钨、锑、煤、大理石、瓷土。地方特产有中华猕猴桃、武宁黑芝麻、茶叶、香菇、板笋、竹笋罐头、橡子粉丝、茶油、棍子鱼等。
【财政总收入突破两亿元】 着力抓好财税体制改革、财源培植和财税征管,财政收入突破两亿元大关,迈上一个新台阶。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20038万元,比上年增收3610万,增长22%,占“十五”计划目标任务的143.1%,是2000年的2.5倍,年均增长20.1%。
【开放型经济实现新跨越】 重大项目引进取得新进展,巨通、华源等一批大型工业项目落户武宁。汽车配件和玻璃饰品成为新的密集型产业群。全年新引进县外项目98个,其中外资项目9个,实际进资2424万美元。工业园建设取得新进展,园区新上项目增加,投资强度不断提高。2005年新增入园企业38家,新老企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入30531万元。园区企业运行保持良好态势,完成工业增加值3亿元,安置就业6455人。
【工业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6.4亿元,增长31.8%。产业结构调整继续加快,汽车配件、玻璃饰品、矿产化工、电子电器、医药胶囊、纺织服装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县域工业的重要增长点。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达到1.5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增长幅度为历史最高水平,并呈现出利税增幅高于销售增幅的健康运行态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赢利能力明显增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效应更加突出。
【民营经济发展再上新水平】 坚持强县与富民互动并进,推动全民创业,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全县民营企业达到460家,比上年增加92家;全县民营经济上交税金完成13580万元,同比增长32%,占财政总收入的67.8%,比2004年增加5个百分点。以矿产、胶囊、石材等为主的优强企业不断增加,全年民营经济纳税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在上年18家的基础上,又增加3家,其中纳税1000万元以上企业1家,500万元以上企业2家。
【城乡建设迈出新步伐】 新建青年路、友爱路、三贤路、湖滨路二期、交通东路等新区道路,改造宁湖路、朝阳路、新宁路等老城区道路,全年新增道路面积6.1万平方米,新增绿地1.9万平方米,新增给排水管道6.4千米。启动玉景天下、天水名都等一批高档次居住小区,为切实改善武宁县的人居环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城市经营进一步搞活。城市自来水扩容改造全面完成,日供水能力达到2万吨。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达国家二等管理水平,居全省县级第一名。完成8个建制镇规划,编制62个村庄规划,启动22个示范村庄建设工作。
【农业和农村经济出现新局面】 粮食总产13万吨,生猪出栏27.8万头,水产品总量达2.5万吨。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和壮大,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加工型龙头企业4个,年纳税20万元以卜的营销型龙头企业4家,比上年增加2家。宏泰生物有限公司被评为国家供销合作社重点龙头企业。东园果菜有限公司山蕗菜基地成功申报了省级无公害生产基地;绿色水产开发有限公司的鳙鱼、银鱼等10种鱼在2004年成功申报绿色食品的基础上,又成功申报了有机食品。
【旅游产业发展迅速】 2005年,全县接待游客25万人次,增长92.3%;实现旅游总收入5500万元,增长111.5%。旅游开发签约项目5个,签约资金2.9亿元。九岭狩猎休闲中心、浪琴岛动物园、艾园等景区景点相继建成对外试营业,步红休闲娱乐城、八百园山庄、国防教育基地等旅游项目正在抓紧建设。
修水县
【概况】 修水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修河上游,辖18乡18镇,总面积4504平方千米,为江西省幅员最广的县。耕地面积4.3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3.5%。总人口80万人,占九江市总人口的1/6,人口自然增长率8.02‰。2005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2.55亿元,同比增长12.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167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5亿元,同比增长5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5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1.2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82亿元。工业总产值20.65亿元,增长8.18%,主要工业产品有:钨制品7745吨,水电1.98亿千瓦时,丝绸制品284.6吨,水泥8.25万吨。农业总产值12.48亿元,增长4.60%,主要农产品有:粮食19.97万吨,油料6493吨,茶叶1284吨,中药材4844吨,蚕茧4252吨。劳务收入5.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92元,同比增长6.88%,净增96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18.07亿元,同比增长12.54.%。
【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升】 2005年,实现财政总收入3.07亿元,比2004年净增8008万元,增长35.3%,净增值和增幅均创历史新高,全省排位跃居为第19位。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83亿元,增长13.02%。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4年的7.84%提高到9.43%。国税、地税占全年财政总收入的76.6%,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三个产业结构比调整为29:33:38,工业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6.25亿元,同比增长28.36%;实现利税总额5.21亿元,增长86.28%。重点企业效益攀升,香炉山钨业有限责任公司实现销售收入5.97亿元,实现利税总额4.79亿元。工业园区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800万元,新增项目固定资产投资2.73亿元,新增投产企业16家,实现工业总产值9.09亿元,安置就业4790人,实现税收1.25亿元。
【开放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2005年,全县招商引资引进项目201个,签约合同资金33亿元,实际进资16.9亿元;引进外资项目8个,实际进资2009万美元。中国五矿集团赣北钨业APT深加工项目投资总额3亿元,已经正式投产运营并成功生产出APT产品。投资1.1亿元的太阳升水电站已正式开工。
【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以全民创业为动力,全县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民营经济户数达1.87万户,其中民营企业493户,从业人员6.40万人;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9.86亿元,增长19.7%;上交税金2.13亿元,增长77.1%,占财政收入的69.6%。
【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2005年,全县共种植水稻3.62万公顷,粮食总产量达20709万公斤,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共收购粮食2500万公斤。以发展优质稻为重点,优质稻种植面积达到粮食生产面积的90%。认真落实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共发放粮食直补资金479.9万元、良种补贴资金565.56万元、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31.5万元,有效防范了粮食风险,确保了粮食安全。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优】 蚕桑产业不断做强,全年养种9.2万张,蚕农售茧收入达6500万元。茶叶产业不断壮大,新扩茶园680公顷,低改茶园200公顷。眉毛山有机茶基地申报成功,茶叶生态科技园建设进展顺利,2005年全县有3个茶叶产品获国优产品奖,其中宁红龙须茶荣获全国一等奖;2005年修水县还获得“中国茶叶产业发展贡献奖”。大力发展林业生产,完成新造林3466.67公顷,实施退耕还林166.67公顷,营造工业原料林2666.67公顷,“绿色通道”工程造林633.33公顷。大力发展畜禽生产,生猪饲养量达52万头,山羊饲养量达56万只,家禽饲养量达280万羽。成功申报江西省“一村一品”项目示范县,征村乡洲上村、宁红集团被确定为全省“一村一品”项目示范点。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五星制丝公司、神茶实业有限公司、裕发河粉厂等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民心工程稳步扎实推进】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运转情况良好,全县参合率达82.03%,全年共计补偿1.34万人次,发放补偿资金612.6万元,农民住院平均每例获得补偿458元。继续抓好抓实移民扶贫工作,共建成40个移民安置点,有2080户1.08万移民搬出深山区,42个重点贫困村面貌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就业和再就业面不断扩大,新增城镇从业人员3650人,免费介绍1874人就业,发放再就业优惠证920个,实现再就业1450人。劳务输出产业有序发展,“阳光工程”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1400人,劳务输出18万人。继续巩固“两个确保”,共收缴养老保险金1580万元,发放养老金3136万元。对全县五保对象进行全面普查,实行“应保尽保”,为“五保”户发放资金358万元,乡镇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60%。发放城镇低保金670万元,优抚金449万元。为全县90周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发放100元长寿补贴,全县100岁以上长寿老人每人每月发放金额提高到120元。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步】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投入加大,总投入达1.32亿元,购置农村学生课桌凳6.55万套,改造学校危房2.8万平方米。全县高考共录取本科以上1104人,中考600分以上人数连续三年居九江市之首。成功申报全省科技工作试点县,大力开展送科技下乡和科普进社区活动,发放科普资料130种35万份。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提高对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差额拨款比例和补贴标准,配齐配强了乡镇卫生院长,并为乡镇卫生院长发放“特别岗位津贴”,加强村级卫生所建设,组建342所村级卫生所,基本形成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支撑、村级卫生所为基点的农村医疗、防疫、保健卫生网络。加强文化事业管理,经国家文物局和中宣部审查通过,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旧址被确定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功举办纪念黄庭坚诞辰96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研讨会,掀起全国“研黄”高潮。重视加强体育工作,进行“五一”职工拔河比赛、“五矿杯”男子篮球赛和湘鄂赣边界老年人运动会等群众性体育活动,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
都昌县
【概况】 都昌县位于江西省北部,东西长52.7千米,南北袤80千米,面积2669.53平方千米。2005年,全县辖24个乡镇,耕地面积39588公顷,封山育林面积38667公顷,森林覆盖率22.6%,城市绿化率34.2%,水面123333公顷,总人口738961人。
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21.1%,达到20亿元。财政总收入比上年增长24.2%,达到1.75亿元;人均财政收入增加到240元。农业总产值为129512万元,同比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4.1%,达到2623元。粮食生产总面积为56933公顷,总产量322185吨,同比增长14.4%。经济作物总播面积为16400公顷,总产值25721万元,比上年增3663万元。油料作物总播面积为23666公顷,总产量7210.5万斤,总产值10891.1万元,比上年增1151.9万元。全县畜牧总产值达25899万元,比上年增长2580万元。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56271万元,实现销售收入50001万元,实现利润757.9万元,增长45.5%;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6373万元,同比增长22.4%。
【农村经济建设迈出新步伐】 2005年,都昌县共改造中低产田766公顷,建设高标准园田化农田233公顷,开挖疏浚渠道4.1千米,衬砌渠道2.15千米,平整土方19.7万平方米,改良土壤200公顷。新建桥涵12座,其他建筑物41座;新建闸门9台/套,新建机耕道16.3千米。除险加固小(二)型水库10座。
移民建镇工作全部完成。共建设14个新集镇,48个中心村,684个基层村,18万沿湖居民迁进新村区。创建村落社区259个,打造星级社区100个,9个示范村庄建设实现了“一年有看得见变化”的目标。扶贫开发实施项目425个,9万多贫困人口脱贫。退耕还林5400公顷,荒山造林4000公顷。青虾、珍珠、药材等特色产业实现基地化、规模化种养,“一珠两虾三网”(珍珠、青虾、龙虾、网箱、网拦、网围)快速发展,网箱养殖突破8000箱。珍珠产业扬优成势,获“中国淡水珍珠之乡”誉称。2005年,都昌早熟梨在赣北早熟梨节上获两项银奖。水产养殖创建8个无公害基地、3个标准示范区、2个绿色食品、3个有机食品、3个全省著名商标。绿色有机食品“春天牌”醉鱼干和虾制品首次进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
【市场主体民营化进程加快】 2005年,全县有民营经济总户数10357户(其中民营企业330户、个体工商户10045户),注册资金88585万元。新增个体工商户1099户,新增注册资金2972万元;新增民营企业74家,新增注册资金27546万元。完成工业增加值58908万元,同比增长29.9%;完成营业性收入178536万元;完成税收8500万元,同比增长2%;民营经济上交税收占财政比率为48.5%。
大批民营工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入园企业达84家,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的41.1%。形成以三兴纺织、鄱湖水产、徐埠经贸公司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年交税收超过100万元的民营企业有10家。民办教育社会效益显现,县三中、四中等民办高中缓解了都昌高中教育的压力,快速发展的民办幼儿园满足了学前教育增长的需要。
【公共卫生事业迈上新台阶】 都昌县卫生事业快速推进,2005年荣获全国中医工作先进县、全省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称号。全县医疗业务收入达7500多万元,比去年增长17%。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全年共投入乡镇医疗卫生机构改造资金4300多万元,新建医疗用房面积35000平方米。在县城新区建成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皮防所、县疾病控制中心和传染病区。23所乡镇卫生院基本消除危房,2个乡镇卫生院配备了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设备达标率达100%。加强地方病、传染病的“查、治、灭”工作,在17个疫区乡镇实施5000座改厕工程,血吸虫病的感染率由2001年的14.6%下降为7.3%。强化药品监督管理和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实行农村卫生协会为村卫生室代购药品,有效杜绝了假劣药品、过期失效药品的侵入。
【招商引资再谱新章】 2005年,为加大招商力度,县四套班子的主要领导数次率队前往浙江杭州、宁波、台州,江苏南通,上海,陕西西安等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活动。11月29日,县委书记杨振辉、县长赵伟在浙江宁波召开2005年江西都昌(宁波)招商项目推介会,邀请宁波有实力的客商50余位参会,签约意向投资项目6个,签约资金2.1亿元。全县全年共引进内资项目124个,实际进资10.5亿元;引进外资项目10个,实际进资2052万美元;出口创汇353万美元。其中在芙蓉山工业区落户的招商企业有:投资1000万元的九江永昌服饰、投资500万元的新龙制衣、投资200万元的华屹制衣、投资600万元的科华实业等。
【科教兴县战略大推进】 2005年,都昌县首次争取到国家级科技富民强县行动试点县和粮食丰产工程成果转化项目。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和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对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发挥了重要作用。争取国家“义务工程”、“农村寄宿制工程”和境内外捐助9100万元。实施农村校建项目510个,新建和改造校舍50万平方米。巩固“两基”成果,顺利通过国家“普九”验收,在义务教育阶段普遍推行“一费制”,对困难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将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提高一倍。为农村中小学添置课桌椅35783套,远程教育工程完成374所学校的设备安装。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2005年,都昌县群众文化蓬勃发展,社区文化丰富多彩,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推进,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县”称号。双拥优抚工作不断深入,建立了企业军转干部的长效解困机制。提高部分优抚对象的补助标准。加强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建立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加强流动人口和下岗职工计划生育管理,整治出生人口性别比专项行动取得新成效。气象、水文、地震等预报预警机制进一步健全,统计、档案、残疾人、老龄、青年、妇女儿童工作继续推进,外事、侨务、对台工作稳步开展。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顺利完成。第二轮县志续编全面铺开。对非法宗教寺庙进行重点整治。
湖口县
【概况】 湖口县位于江西省北部,辖5镇7乡10个国有农、林、渔场。总面积669.33平方千米,其中县城面积7.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38万公顷,林地面积1.1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0.5%。总人口27.255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254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8.15‰。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25亿元,同比增长17.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2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5.70亿元,同比增长38.5%;第三产业增加值3.83亿元,增长10.9%。工业总产值12.0249亿元,增长69.6%。主要工业产品有:玻璃制品22934吨,粗钢61190.56,生铁70399.89吨,染料907.2吨,中成药311.44吨,啤酒1990吨。农业总产值7.8686亿元,增长3.30%。主要农产品有:粮食89270吨,棉花6219吨,油料13490吨,水产品27529吨。肉类总产量8164吨。地方财政收入9118万元,增长23.6%,支出2.3545亿元,增长29.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457元,同比增长495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14.34亿元,增长25%。
【全面推广沼气工程】 湖口县以政府引导、农户自愿的原则,全面推广沼气工程。到2005年底,全县共建设球A型6立方米水压式沼气池13600口,容积达81600立方米,年产沼气约544万立方米。农户建沼气池资金来源:一是申报国家项目;二是自筹“三改”经费,每个建池农户可获800元补助。为确保建池质量,对技工实行准入制度,凭国家证书上岗,按照国家对沼气项目管理办法与实施细则要求,在项目村集中连片建池,集中管理。国家在湖口县沼气建设中共投入资金418.2万元,每个沼气池可基本解决一个3~5口之家10个月的生活燃能,并可长年点灯、烧开水,每年为一家庭增效1100元左右。
【特种种植业大发展】 2005年,湖口县特种种植业得到大发展。在钟山药业有限公司和九普药业种植有限公司的带动下,以武山镇为基地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666.67公顷,在年丰种植有限公司的带动下,无核柿种植面积超过667公顷。中药材的经营模式为“公司+农户”,主要品种有板蓝根、金银花、蒲公英、杜仲、吴株萸等。在种植基地引进浙江客商种植丝瓜络,面积达33公顷,年创收100万元。包括蚕桑、苗木等种植收益,武山镇特种种植收入每户一年增收2000元。
【江西省湖口省级生态工业建设示范园区】 这是省环保局给湖口金砂湾工业园的命名。工业示范园内有企业28家,其中投资超亿元的企业6家,建成投产企业18家。200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56亿元,较上年增长131%;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87亿元,较上年增长136%;上交税金2927万元,较上年增长69%;安排就业4016人。该工业园远离城区,且东、西、南三面环山,北面临水,构成一道天然的安全屏障,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环保空间,有利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地下水和地面水资源丰富,有利于耗水企业的生产发展。园区的道路、电信、网络宽带、电力供应、有线电视一应俱全,有绿化面积15万平方米。
【小厂造大船】 九江船厂是湖口县交通局下属一小型造船厂,2005年随着经济的升温,船运业的旺盛,这个小船厂新建船舶7艘,修理船舶60余艘,创工业产值430万元,一举扭亏为盈,并上交税款12.6万元。该厂采用从未尝试过的先进的“气囊法”,将3条5000吨货船、1条3000吨多用途集装箱货船安全顺利下水。对承接的46米、50米吊杆船,对通过招投标承接的2条30吨级渔政船,都是保质保量安全顺利下水。造船厂的业务讯速扩大,黄梅、小池、安庆、九江市渔政局及近海船的订单纷至沓来。2005年,该厂有船台12座,其中8座有船棚,并建有长100米、宽100米的5000吨级船台4条,浇铸了长80米、宽1.2米的混凝土船基础。还租用原长江船厂的厂房,新增固定资产30多万元。
【少年体校别具一格】 湖口县体育局创办的少年体校前身是少年儿童业余体校,1979年创办,规模很小,曾代表九江市参加省级比赛,取得过好成绩,如该校运动员叶宏星在中国和日本蹼泳对抗赛中拿过个人2块金牌。该校为使学员能全面发展,实行“三集中”:集中学习、集中训练、集中生活。有学员100多名,含初一、初二、初三3个教学班,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连续三年中考升学率全县第一,并向省体工大队和省体校输送了10名体育苗子。学校设立特色的家长和学校“联系本”制度、学生零用钱集中管理制度以及全封闭管理模式。
【海选村官试点】 2005年9月,全省村民委员会“自荐海选”试点工作在湖口县展开。严格控制村干部职数为3~5人,要有妇女干部当选,既要有原任的村干部,又要补充新人。由全国人大内务司、省民政厅、市县相关领导,以及全省各市民政局分管领导上百人组成的观摩团现场观摩。10月29日,付垅乡一甲村民集中在一个中心会场投票,当时有24位80岁以上的老人到会投下庄严的一票。另一个试点村双钟镇胜利村有42位外出打工的农民返乡参加投票。报名参加海选的人都发表了“治村演说”,让选民评头品足。选举使用电子计票器快速高效。并在会场上设立了秘密写票间和代写票处,取得了园满成功。中央和地方各媒体予以了充分的报道,省民政厅及时将湖口县试点经验向全省转发。
彭泽县
【概况】 彭泽县位于江西省北部,辖10镇3乡1区,总面积1544.3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5.4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5.4%,总人口35.35万人,非农业人口4.9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5‰。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79亿元,同比增长17.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5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5.54亿元,增长40.8%;第三产业增加值5.41亿元,增长12.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40亿元,同比增长47.9%;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74亿元,同比增长6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6亿元,同比增长9.3%。主要工业产品有:彩纱、型砂、食用植物油、非金属矿和化工产品等。主要农业产品有棉花2.05万吨,粮食8.5万吨,油菜籽1.73万吨,水产品3.2万吨。特色产品有彭泽鲫、彭泽银鱼、中华绒毛蟹、东升豚等。财政收入12606万元,同比增长20.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812万元,同比增长18.3%;地方工商税收入库7995万元,同比增长17.6%。财政支出2.68亿元,增长2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00元,增长10.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03元,增长18.4%。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13.31亿元,增长23.2%。
【获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县称号】 “四五”普法期间,中共彭泽县委、彭泽县人民政府制订《彭泽县“十五期间依法治县规划”》,下发《彭泽县推进依法治县实施方案》的通知,并制订《彭泽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包片责任制方案》。全县共成立普法、依法治理机构136个,配备专(兼)职依法治理工作人员600余名,健全县、乡、村、组四级法制宣传员网络,配备法制宣传员2800余名。县委中心学习组坚持集体听法制课,先后听取宪法修正案、行政许可法、税法、土地承包法、信访条例和江西省预防职务犯罪条例等专题讲座14次,各地各部门仅在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信访条例》学习宣传活动中,就举办法制讲座38次,挂出宣传横幅84条,宣传标语牌127块,各类法制学习专栏69期。同时健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考试、考核制度,采取考核成绩与用人标准挂钩。五年中,县法治办共举办副科以上干部培训班36期次,法制讲座9次,全县1627名国家公务员(含参照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2005年全县806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和300余名“村官”参加了信访条例的培训和学习。县教育局把普法教育列入教学大纲,56所中小学都把法制教育课列为学生的必修课,并配齐法制副校长、法制课教师和法制辅导员。全县上下形成了党政高度重视,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三位一体法制教育网络。经过5年不断探索和实践,全面完成“四五”普法任务,2005年荣获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县称号。
【除险加固小(二)型水库,全面完成水利冬修任务】 2005年,全县共完成水利冬修总土石方210万立方米。其中,沿江圩堤险要加固、塘堰固基20万立方米,内湖圩堤加固达标20万立方米,圩区沟套清淤25万立方米,小(二)型水库除险5万立方米,新建山塘及水库加固达标30万立方米,抗旱渠道清淤延伸45万立方米,挑挖塘泥25万立方米,低产田改造40万立方米。
全县工程359座(处)。其中,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9座,江岸治理1处800米,涵闸除险1处,圩堤填塘固基4处4千米,险要处理5处1.5千米,新建山塘、水库6处,渠道延伸51处25千米,防渗17处5.2千米,清淤227处210千米,电排站更新改造3处,装机11台1405千瓦,河道疏浚3处1.5千米,其他小型水利32处。
对9座小(二)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的内容为:浩山南冲水库加固大堤,拓宽溢洪道,新建工作桥;马当欧山水库拆除老涵管,重新浇筑涵箱;浪溪养马冲水库加固大坝,拓宽溢洪道,接长涵箱;天红董家垅水库加固大坝,粘土铺盖防渗,开挖溢洪道;天红师夫山水库加固大坝,拓宽溢洪道,更换启闭机,新建工作桥;天红煤炭井水库大坝加固防渗,更换启闭机,新建工作桥;黄花陈家山水库拓宽溢洪道,高管翻修,新建工作桥;杨梓白蚁冲水库加固大坝,新建溢洪道,更换闸门;杨梓木子冲水库加固大坝,封堵老涵管,拓宽溢洪道。共完成土方47440立方米,石方4006立方米,浆砼石323立方米,砼271立方米,完成水利建设投资765.56万元。
【建成疾病控制中心】 为加快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速度,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2004年彭泽县遵循江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和救治体系建设指导意见要求,在位于县城西南新行政规划区内、皖赣公路南侧建成疾病控制中心。政府从长远利益考虑,将血吸虫病防治、结核病防治纳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综合建设。疾控中心建设资金有中央预算内资金130万元,省血防办拨付扶贫资金110万元,县政府配套资金100万元,合计340万元。
彭泽县疾病控制中心为6层框架结构,建筑规模4608平方米。于2004年6月开始建筑,2005年12月峻工并投入使用。
【荣获“中国鲫鱼之乡”称号】 彭泽县是全国渔业重点县,全省渔业十强县。全县有水域面积22000公顷,水资源丰富,水质清新,气候适宜,渔业生态环境优越,鱼类资源丰富。有鱼类7目15科72种,其中鲫鱼种类齐全。
彭泽县是彭泽鲫的原产地。1958年,在彭泽县马当镇丁家湖捕到一尾6.5千克重的大鲫,1959年送交北京,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展出,从此彭泽鲫鱼闻名遐迩。现在的彭泽鲫是江西省水产科技人员利用彭泽鲫鱼历经7年选育的优良水产养殖品种,它的养殖生物学特性及食用口味、营养价值均优于其他鲫鱼,可称鲫鱼之王。
2000年,彭泽县委、县政府决定将彭泽鲫的养殖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抓。制定了许多发展养殖彭泽鲫的优惠政策,举全县之力,利用银行贷款、政府贴息、社会筹措、多方融资的办法,共投入2000多万元,在芙蓉农场及太泊湖乡,利用低洼田开挖精养池1333公顷,用来养殖成鱼。后又投资300万元,修建13公顷彭泽鲫良种繁育基地,年繁育彭泽鲫夏花3亿尾以上。近几年,除供应本省外,每年销往东北、京、津、鲁、苏、浙、皖等省市的彭泽鲫夏花都在5000万尾以上。年生产销售彭泽鲫成鱼1万多吨。2005年,彭泽县被农业部授予“中国鲫鱼之乡”称号。
【完成铜九铁路彭泽段征地拆迁任务】 铜九铁路彭泽段于2005年5月15日开工,纵跨县境45千米,途径马当、浩山团岭、浪溪、太泊湖开发区、太泊湖水产场、县茶场、黄花、龙城镇、芙蓉、芙蓉农场、定山等乡(场、区)镇,在马当荆桥、龙城九一村、芙蓉凉亭村设有铁路车站。投资4亿多元。有中铁十二局、十九局和二十四局3个施工单位在县境内施工
为切实搞好铁路建设,彭泽县成立支援铁路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从相关部门抽调7人集中办公。各乡(场、区)镇也成立相应机构,全县共有100多名干部直接参与援铁工作。
至2005年底,彭泽县率先完成拆迁工程。计红线内征地179公顷,补偿征地费1700多万元;拆迁房屋212幢,建筑面积26757平方米,补偿拆迁款581万元;拆迁坟墓3500座,补偿迁移费67万元。
【乡村公路建设迅速发展】 2005年,全县共完成和团至棉船、天红至乐观的国债公路25.2千米,40个行政村的水泥路171.8千米,5个行政村的砂石路12千米。国债公路基宽7米,水泥路面5米,总投资1386万元,其中国债资金756万元,地方自筹630万元;通村公路基宽6.5米,水泥路面4.5米,总投资6013万元。到2005年底,全县通行政村公路硬化率达46%,通村率达86%,名列全市第二。
【建成回归山庄,促进和谐稳定】 自2004年3月开始创办的彭泽回归山庄位于彭泽县黄岭乡,离县城3千米。山庄占地总面积45公顷,其中果园13公顷;荒山19公顷;水库1座,水面3公顷;农田5公顷,旱地18公顷;另有基建工程队1个。
回归山庄创办人汪金小,1965年出生,彭泽县黄岭乡人,1983年因犯盗窃罪被判无期徒刑;杨彭增,1963年出生,彭泽县马当镇人,1983年因流氓斗殴被判死缓。二人均因服刑期间表现突出,先后于2001年5月8日和2003年6月20日提前释放。汪金小任回归山庄董事长,杨彭增任总经理兼回归建筑队队长。有人员54人。
回归山庄经营的主要项目有:利用微生物制剂无公害处理畜禽粪便养殖蝇蛆和蚯蚓,再用蝇蛆和蚯蚓养殖黄蟮;水面养鱼20万尾,并创建垂钓休闲中心;利用山地养殖纯种土鸡5000只,豚10000羽;种植板栗13公顷,茶叶、花卉7公顷;承榄土建工程等。
回归山庄的科学养殖,已列入国家“星火计划”,获得国家扶助资金30万元,并向国家申报“利用微生物复活菌对蜜蜂的垩病及其细菌性疾病的防治研究成果”列入国家“火炬计划”。回归山庄由刑释人员创办,已吸纳42名刑释解教人员共同创业,并准备将来70%聘用刑释解教人员,特别是刑释解教中的“三无”(无家可归、无亲可投、无业可就)人员,为社会治安的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星子县
【概况】 星子县位于九江市东南,辖7镇、3乡、1个国营林场、1个鄱阳湖湿地管理处,总面积89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0.886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0.7%。总人口23.9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14‰。2005年是星子县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的各项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的一年。一年来,全县上下按照市委“3+1”发展思路,坚持“一个中心,三个重点”不动摇,着力提升发展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经济社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局面。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87亿元,增长23.5%;财政收入1.135亿元,增长25.98%,历史性地突破了亿元大关。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345万元,增长21.2%。固定资产投资8.9亿元,增长14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2亿元,增长13.4%;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985元,增长22.5%。
【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 招商引资签约项目85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个,千万元以上项目13个,500万元以上项目29个,实际引进内资8.5亿元、外资1523万美元。招商引资项目呈现出向大项目、新项目、好项目转变的良好势头,其中投资2000万元的江西百世腾原种猪育种有限公司,有望成为华东地区规模较大的原种猪基地;投资2500万美元的思麦博运动器材项目,是两届“赣台经贸洽谈会”引进的最大台资项目。
【工业经济发展提速】 全年新上工业项目93个,其中竣工76个,在建17个,完成投资1.71亿元,增长84.4%。实现工业总产值13.07亿元,增长19.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摆脱长期低位徘徊的局面,分别突破4亿元和1亿元,分别增长47.3%和45.2%。工业销售收入2亿元,增长21.3%。金鹿工业园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新增基础设施投资42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4307万元,新入园企业5家,园区年创产值3.5亿元。造船、石材等工业小区进一步壮大,银星公司产值接近上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石雕市场进驻企业达70余家,特色工业初步聚合。企业自营出口总值达330万美元。
【休闲旅游开发亮点纷呈】 完成《庐山百里休闲旅游走廊总体规划》和《庐山温泉度假村控制性规划》。天沐温泉旅游度假酒店是全市县区同行业中唯一获得四星级授牌的酒店,龙湾温泉、温泉地热水公司投入运营,阳光温泉、天地温泉、步红假日酒店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景区改造和开发步伐加快,观音桥景区改造工程完成,桃花源漂流项目已运营,万杉寺、简寂观、栖贤寺、归宗寺等开发项目全面启动,沙滩旅游开发项目签订合同。全年接待游客86.4万人次,增长43.6%;旅游直接收入5120万元,增长55.7%;旅游业创税达到825万元,比上年翻一番,是2000年的近20倍。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2013人,间接从业人员8052人,旅游业为全县农民人均增收达180元
【城镇建设“五十”工程快速推进】 2005年是星子县实施城建项目最多、投入最大的一年,共投入建设资金1.5亿元,大力实施城市建设“五十”工程。庐阳北大道等“十条大道”投资1320万元,新增道路面积5.75万平方米,投入100余万元硬化社区小路15条共2.2万平方米;山水阳光等“十大楼盘”投入8700万元,竣工面积14.2万平方米;审判大楼、计生服务大楼、疾病控制中心等“十栋大楼”投入资金700余万元;垃圾处理场等“十大社会事业项目”投入1550万元,新增和更新路灯280盏,新增绿地1.53万平方米。积极创建文明卫生城,狠抓卫生保洁、经营秩序、交通秩序、建筑秩序等专项整治,开展“漂漂亮亮过新年”等专项行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启动】 共投入资金680万元,7个示范村全部实现村村通公路,电视、电话入户率达95%以上,3个村完成了“一池三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除险加固水库12座,改、扩建山塘106处,改造沟渠4万米,清淤8万米,加固圩堤险段5处,疏通河道8处,更新改造机电排灌设施28座,新挖水井150口,新建沼气池1506口。完成农民工培训2500人次,转移劳动力3.6万人。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粮食种植面积13333公顷,总产7.14万吨,油料总产5402吨,棉花总产2496吨,肉类总产7157吨,水果总产769吨,水产品总量2.2万吨。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沉着应对台风“泰利”袭击,对因灾倒房户实行财政补贴,新建住宅楼2栋,安置灾民48户,确保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被盖、有房住。有效防范禽流感,全县禽类强制免疫密度达100%。周密部署“11·26”地震期间的生产生活,应急措施到位,群众情绪稳定,社会安定。全面实现教师工资统发、教育经费统筹、教师调配统管。高中在校人数4524人,参加高考人数达到1682人,高考录取率达到73%,星子中学高考成绩14年来首次获得市政府表彰。乡镇卫生院“乡划县管”全面到位,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2005年白鹿镇、温泉镇、蓼花镇被评为市级卫生镇。计划生育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00:124,超常值比上年降低11个百分点。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初步形成。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成功举办多种形式的田园文化活动。金星砚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启动第二轮社会主义新县志修编工作。
德安县
【概况】 德安县位于江西北部,辖4镇9乡2场,总面积863平方千米。总人口15.89万人。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13.7亿元,增长16.5%,其中,第一产业2.47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7.90亿元,增长20.6%;第三产业3.35亿元,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11.1亿元,增长79.5%。财政总收入完成1.44亿元,增长25.6%;地方财政收入9196万元,增长44.7%。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亿元,增长15.6%。农民人均纯收入3345元,增长12.2%。2005年,德安县荣获重大项目管理先进单位、引进市外资金先进县、工业发展先进县、全省先进工业园等多项省市荣誉。
【工业经济较快发展】 驰耐得轮胎、双鹰水泥、嘉华化工等民营企业开足马力生产,三环水泥、亚希尔电器、恒丰喷胶棉等一批新的工业项目竣工投产,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8亿元,增长38.9%;实现利税1.54亿元,比上年增长69.9%。
【农业规模不断壮大】 农业技术服务、农产品市场流通和品牌创新工作得到加强,林权改革和农村税费配套改革顺利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力度不断加大。全县蛋鸡养殖达到200万羽,大棚蔬菜200公顷,小山竹5000公顷,早熟梨2000公顷,特种水产养殖853公顷,生猪出栏5.8万头。高塘的早熟梨、聂桥蛋鸡和蔬菜3个基地通过省农业厅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基地认定,“博河”绿色玉晶米通过农业部认证。
【商贸流通日益繁荣】 农资、食品、医药、建材、石油、烟草、液化气、客运市场秩序不断规范。改造后的农贸市场,日交易额100多万元。规划后的建材大市场,日交易额200余万元。宾馆入住率达80%。汽车、火车年客运量达72万人次。商品房销售旺盛。金融服务力度加大。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 加大对非煤矿山、运输、采石场和非税收入的征管,加快园区项目竣工进度,新的财源不断开辟,保持了财政收入的均衡入库和快速增长,财政总收入比2004年净增2912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2004年净增2840万元。在财政增长的同时,科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适度增加各单位和各乡镇的经费预算,适度安排重大项目建设资金和社会保障资金。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试点改革,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加强财政资金的审计。
【招商引资势头不减】 加强环境建设,经济发展环境有了进一步改善。强化对签约项目和已落户企业的跟踪服务,向外派遣招商小分队,举办一系列投资洽谈活动,完善招商引资奖惩机制,参加一系列招商推介活动,形成了对外开放的良好势头。全年引进项目122个,实际利用外资2049万美元。
【园区建设稳步推进】 围绕“纺织、服装、电子”产业定位,狠抓项目入园、设施配套、项目投产和园区管理,一批新的项目相继落户园区,全年新入园项目25个。与此同时,6个工业小区也加快建设,林泉碳酸钙工业小区新引进企业4户,杨桥、吴山、丰林、河东等工业小区都取得一定进展。
【城乡建设加快推进】 完成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开展市容市貌整治,硬化道路7万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2万平方米,新铺人行道彩砖1万平方米,新安装路灯100多杆,硬化贯通了内环路、东风路和建设路等10条城区道路,美化亮化了沿街商业行政办公楼。附城圩堤改造、丰林大桥、优质高中工程正在加快实施;雁家湖水厂投入使用。小康示范村的规划和水、电、沼气等配套建设加快启动。农村公路建设和水利建设加快推进,水土流失加快治理,中低产田改造和园田化建设加快实施。
【社会事业协调推进】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农村危房改造全面实施。民族宗教、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得到加强。一、二中实行初、高中分离,义务教育加大投入,“一费制”政策得到落实。计划生育网络体系不断健全。养老金、低保金、特困救助金发放率达到100%。县医院住院大楼、县疾控中心大楼投入使用;医疗条件得到改善,服务质量得到提高。
【民主法制日益加强】 自觉接受县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全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1件、政协委员提案45件,办复率100%。政务公开工作代表省、市顺利通过国务院政务公开督查组的检查验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四五”普法、“严打”专项整治、安全生产监督、重大动植物防疫都得到加强。
永修县
【概况】 永修县位于江西北部,介于北纬28°53′~29°21′、东经115°22′~116°16′之间。辖10个镇、4个乡、2个垦殖场、2个企业集团和柘林湖管理局,总面积203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2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6%。总人口36.7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82万人。有壮、回、黎族等21个少数民族56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58‰。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5.5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8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4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9.1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30.6%、12.9%。农业总产值10.4亿元,增长3.7%。主要农产品有稻谷14.4万吨,棉花8513吨,油菜籽、花生、芝麻1万吨,水产品3.45万吨。工业总产值23.53亿元,比上年增长38.9%,其中县属工业产值10.1亿元,比上年增长30.8%。主要工业产品有:有机硅系列产品4.4万吨、机制纸14026吨。财政总收入2.62亿元,比上年增长36.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7亿元,比上年增长32.7%;财政支出3.4202亿元,比上年增长32.3%。农民人均纯收入3508元,比上年增收301元。城镇职工人均年收入9515元。城乡居民存款余额16.29亿元,比上年增长15.4%。主要旅游风景点有:云居山风景名胜区、柘林湖风景区、鄱阳湖候鸟保护区、吴城风景名胜区。主要矿产资源有贫铁高矾矿、石煤、瓷土、矽砂。地方特产有草莓、柰李、柑橘、罗汉菜、大板瓜子、珍珠西红柿、莲藕等。
【招商引资再传捷报】 为实现招商引资质量、效益、速度的相统一,开始向招商选资转变,向产业链招商转变,向招大商转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5年,新签约内资项目88个,合同资金19.57亿元,实际到位10.46亿元,其中亿元项目4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13个;新引进外资项目20个,注册资金2392.09万美元,实际进资2580万美元,超额完成全年任务数,内资、外资排位在全市名列前茅。
【鄱阳湖采砂规范管理】 2005年,永修县委、县政府经过集体讨论决定,鄱阳湖采砂由县统一经营。调整充实县采砂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对鄱阳湖永修辖区采砂进行统一管理,协调有关部门处理采砂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精心挑选拍卖公司,制定拍卖方案并在《江西日报》等新闻媒体公布。拍卖大会有省内外13家竞买者参加竞买。从全县各单位抽调41名干部组成监管工作组,维护采区正常的生产秩序。对开采区村民进行适当的经济补偿,稳定人心,化解矛盾,确保采砂工作有序进行。一系列措施扭转了过去采砂执法管理乏力、生产秩序混乱、村民上访不断的局面,确保采砂生产井然有序进行,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和谐社会发展,取得近亿元的经济效益,为财政增收作出了贡献。为全县河道采砂乃至整个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创造了成功经验,成为全省河道采砂管理工作学习的榜样,得到国家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局和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赞扬。
【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县委、县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狠抓重大项目。精心筛选了46个拉动力强、辐射面广、关联度大的项目,成立重大项目办,采取“四定二保”等措施,确保重大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全年累计完成投资12.51亿元,已开工项目35个,其中新增10万吨有机硅项目已完成投资额的80%;昌宁二期项目基建立体工程已基本完工;固体废物处置中心项目已经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环保总局立项,并下拔首期建设资金6000万元;禾亚电子、鸿发轧钢、赫埔化工等15个项目已进入部分投产或试产阶段。柘林水电厂完成上网电量4.95亿千瓦时,实现销售收入1.38亿元,同比增长50%;星火有机硅厂实现利润3.11亿元,同比增长4倍。
【城镇化建设成效明显】 县城老城区改造已进入攻坚拔难阶段。湖西区老年活动中心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正式启动新城大道“穿衣戴帽”工程。连接湖西区2.1千米的工业集中区道路建设已基本完成;白莲路、南山路已全线贯通,亮化工程进一步完善。全年共完成新增城市重点工程投入1100万元,新建和改扩建道路4.5万平方米,铺装人行道板4.42万平方米,安装路灯250盏,绿化面积1.8万平方米,铺设下水道3500米。城区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全县人民面前,充满现代气息。
【旅游产业亮点纷呈】 成功引进省信用联社、省财政投资管理公司和江西未来之路投资公司等企业,收购、整合、改建宾馆景点9个,提高景区档次。成功引进投资2.6亿元的易家河温泉项目,并正式开工建设。柘林湖风景区由初创时期向精品打造时期迈进。按照开发与保护并举,以保护为主的思路,对投资规模小、破坏生态资源的项目一律不上,走生态旅游之路。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65万人次,实现税收270万元,解决就业2000余人。
【农业综合开发进展顺利】 全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为目标,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扶持农产品生产,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年共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073公顷,其中完成园田化建设367公顷。共新建提灌站10座,装机139.0千瓦;维修提灌站1座,装机22.0千瓦,维修排涝站1座,装机110千瓦;新建桥、涵、闸等配套建筑物926座;改良土壤393公顷;修建砂石路面机耕道9.7千米。共完成土方63.7万立方米,混凝土3307立方米,钢筋混凝土375立方米,群众投工投劳6.7万个工日。全面启动总投资为947万元的1113公顷土地治理项目,以及总投资642万元的柘林湖早熟梨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同时,在虬津项目区建设面积为133公顷(核心区)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增强了项目区的示范作用。
【血防工作成绩斐然】 全县血防工作坚持“综合治理,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方针。2005年共查病25830人,占计划的115.65%;治病11046人,占计划的126.6%;粪检2100人,占计划的142.86%;查螺1457.8万平方米,占计划的100.96%;灭螺361.51万平方米,占计划的125.61%;查牛5023头,占计划的132.72%;治牛1710头,占计划的100.58%。全县完成省级病情监测点2个,全国疫病监测点1个,查病900人,经省业务主管部门验收全部合格,无重大病情发生。共培训乡(镇)、村干部、中小学校长、基层血防人员820人次。制作健康教育DVD光盘,在城乡宣传普及血防知识。配合县爱卫办完成改厕1000户。住院治疗晚血病人33例。县农业、林业、水利、教育、广电、财政等部门积极配合,共同做好中央血防项目的实施工作,做到专款专用。9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国家卫生部部长高强,省委书记孟建柱,省长黄智权,省委常委、秘书长陈达恒,副省长胡振鹏,副省长、九江市委书记赵智勇等领导专程到永修视察血防工作,听取有关工作汇报,并给予高度评价。
【各项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稳步推进虎山造纸厂、羽绒厂和精细化工厂等企业改制;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成效明显,政府采购、项目招投标、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工作日趋规范;人事改革进一步完善,一年来通过公开、公平、公正选拔,择优录用94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编制管理严格实行总量控制,建立一人一卡管理模式;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稳步进行,乡(镇)农业“五站”、计生服务中心管理体制基本理顺,村级“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圆满完成,确保了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
【商贸物流初显端倪】 县城四大专业市场全面开工兴建,改建西苑商城农贸市场,提高了农产品的配送能力。成立九江市首个县级农产品经纪人协会,建立了农副产品绿色通道;不断做大易家河果业有限公司,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有效地解决了销售难题。引导落户县内企业以兼并、合股等形式参与流通经营,打造商业物流平台。
【公推直选村党支部】 为探索农村村级组织建设新路,10月下旬,县委组织部在白槎镇柳杨村进行“公推直选村党支部”试点。通过党员自荐和公开推荐,党内差额直选,产生了新一届村党支部,王隆喜成为全省最早公推直选的村党支部书记之一。经过广泛动员,柳杨村先后有8名党员以自荐、组织推荐、群众举荐的形式,报名参加书记和委员职位的竞选。全村222名群众户代表和党员参加公推大会,参选率达92.1%,按得票多少确定2位书记候选人和3位委员候选人。在正式选举大会上,两位书记候选人分别就任期目标和工作措施发表竞选演讲,回答党员、群众的提问和质询。尔后,21名党员分两次投票,先后选出村党支部书记和2名支部委员。
九江县
【概况】 九江县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游南岸,地介北纬29°21′~29°51′、东经115°37′~116°15′、之间,东倚庐山,南邻星子、德安,西毗瑞昌,北与湖北省黄梅县、安徽省宿松县隔江相望,中插九江市区,使县境分成东西两部。东西长62千米,南北宽57千米,总面积873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占81.5%,耕地面积16107公顷,有林面积15000公顷,森林覆盖率35.73%。下辖7镇、5乡、3场、1个开发区,总人口33.9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1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95‰。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53亿元,同比增长1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0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2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49.5%、8.3%。三产比由上年的37:35:28调整为32:42:26。全年完成财政收入1.561亿元,增长27.1%,实现三年翻一番。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5.61亿元,增长73.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34亿元,同比增长42.3%。全年农业总产值8.15亿元,同比增长6.3%。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249元,同比增加280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5480元,同比增加500元。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2.32亿元,同比增长18.1%。各项贷款9.13亿元,同比增长6.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7亿元,同比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38亿元,同比增长46%。全年粮食总产6.13万吨,油料总产1.4万吨,棉花总产0.93万吨。新增蔬菜333.33公顷,早熟梨333.33公顷,特种水产养殖6000公顷,水产品总量2.3万吨。畜禽养殖取得突破,出栏生猪8.37万头。转移农村劳动力6.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4亿元。落实惠农政策,减免农业两税870万元,发放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资金45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558.67公顷。完成9千米环庐山生物防火林带、666.67公顷速生丰产林和333.33公顷经济林建设。全面完成农村饮水解困工程,顺利实施6个乡镇的沼气建设工程,10个市级示范村建设初见成效。获全省利用省外资金先进县称号。
【财政收入实现三年翻一番】 2005年,九江县完成财政收入1.561亿元,比上年净增3339万元,实现三年翻一番的目标,比“十五”计划目标超出0.561亿元,受到省政府的表彰。其中,地方收入1.049亿元,增长22.2%。全年征缴契税550万元,同比增长91.6%;耕地占用税262万元,同比增收232万元,增长7倍多;土地经营性纯收入3500万元;全年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资金1.69亿元,政府调控资金398万元,采购资金1623万元。
【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 2005年,九江县创新招商举措,创优发展环境,提高招商引资工作实效。全年引进内资项目74个,协议资金26亿元,实际进资12.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3%和105%。实际引进外资1822万美元。获全省利用省外资金先进县称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4亿元,增长42.3%。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企业19家,列入市级民营百强企业7家。民营经济上缴税收8210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52.6%。
【发生百年不遇的地震灾害】 2005年11月26日上午8时49分,九江县发生里氏5.7级地震,地震震源浅,波及范围广,涉及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及江西6省。震中位于县境新塘乡四华村李家铺,震区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场、区)。这是九江县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地震灾害。全县因震灾死亡5人,受灾人口达29.3万人,直接经济损失24.2亿元。
【特奥赛上创佳绩】 2005年,全国特殊奥林匹克羽毛球比赛于2005年10月29日~11月2日在四川成都举行,由九江县东方红特殊教育学校选送的5名学生代表江西省在8~11岁、12~15岁两个年龄组的单打、双打、混双及个人技术等项目上,取得4枚金牌、5枚银牌、2枚铜牌和4项个人技术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知识出处
《九江年鉴.2006》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年鉴设有大事记、九江概貌、各级政府机构、人民团体、法治、经济管理与监督等32个类目,主要记载了2005年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郭国胜
责任者
程焕新
责任者
王涛
责任者
杨小岛
责任者
何明风
责任者
张欢欢
责任者
戴祥武
责任者
程芬
责任者
王显道
责任者
周骥
责任者
殷小依
责任者
邓泽华
责任者
郝卿
责任者
陈汉铭
责任者
徐常彬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九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