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年鉴.2006》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2078
颗粒名称: 民政工作
分类号: D632
页数: 2
页码: 301-302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5年,九江市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基层民主和社区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在社会救助方面,民政部门积极应对自然灾害,有效转移安置灾民,并落实农村特困户救助和城镇低保工作。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建立,并创新救助模式。慈善捐助和社会互助在救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会福利方面,“三院”建设大为改观,社会福利事业提升档次。基层民主方面,实现新突破,包括社区直选试点和村委会“自荐海选”试点工作的成功。城乡社区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农村村落社区建设得到推广。
关键词: 九江市 社会救助 自然灾害

内容

【社会救助】 2005年,九江市自然灾害频发,遭遇暴雨、冰雹、台风等自然灾害袭击,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很大损失。各级民政部门全力以赴做好救灾救济工作,先后四次启动自然灾害紧急救助程序,三次大规模紧急转移安置灾民,累计转移灾民近80万人次。“11·26”地震发生后,九江市民政局立即启动自然灾害紧急救助工作程序,第一时间内赶赴灾区,并及时与国家民政部、江西省民政厅取得联系,紧急调拨救灾帐篷2万多顶,争取救灾应急资金3000多万元、灾后重建资金9800万元,为地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作出贡献。
  农村特困户救助工作巩固。2005年,根据家庭困难程度不同,按照300元、200元、150元、100元的年救助标准,对特困户家庭成员全部实施分档救助。全年下拨救助资金1585万元。同时,结合农村特困群众重大病医疗救助工作,全面落实“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
  城镇低保工作日趋规范。巩固“应保尽保”的成果,全市共保障低保对象88333人,累计发放低保金5998.9万元;加大动态管理的力度,低保对象较2004年同期下降6435人;提高保障标准和水平,全市低保对象人均月补助达62.15元,较2004年同期增长7.04元,各县(市、区)均达到或超过省厅年初提出的目标。低保对象特困家庭的各项优惠政策得到全面落实。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建立。市政府成立领导小组,下发《关于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意见》,各地采取措施,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农村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基本建立,2005年共救助农村特困群众16524人,发放救助金173.92万元。城市医疗救助在修水、都昌和德安三县试点,取得成功,全年共救助城市特困群众1925人,发放救助金83.8万元。德安县的做法被省民政厅推荐到全国作经验介绍,并被《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完善救助体系的同时,创新救助模式,湖口县设立医疗救助专用病房和就医绿色通道,受到特困群众好评。浔阳区、都昌县等地创办“爱心超市”,受到副省长、市委书记赵智勇的肯定,并要求大力推广;继浔阳区、都昌县之后,庐山区、九江县、修水县等地建立或正在筹建“爱心超市”。
  慈善捐助和社会互助发挥重要作用。2005年,市慈善总会围绕救灾、百院建设、助医、助学等方面开展捐赠活动。“11·26”地震发生后,市慈善总会抽调20名工作人员在城区设置4个捐赠点,得到市内外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界人士的积极响应,市慈善总会累计为抗震救灾接受捐赠款物折价4300余万元。
  【社会福利】 “三院”建设大为改观。2005年,全市福利院、敬老院和光荣院(以下简称“三院”)建设翻开崭新的一页,市政府将“百院项目”作为惠民实事列入“三百工程”,省民政厅对“三院”建设给予资金支持,市民政局将“三院”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全力推进。全市106个项目,有100个竣工并投入使用;92个项目通过省民政厅验收,并获得补助资金542.9万元。截至2005年底,九江市集中供养对象15380人,集中供养率65.5%,较2004年底上升22.5%。
  社会福利事业提升档次。市福利院在新建老年公寓的基础上,又多方筹措资金,修建儿童楼。市救助管理站通过置换土地,投资1000多万元新建省内一流的救助管理站。市募委办加大彩票发行力度,全年共销售福利彩票3420万元,完成任务120%,排全省前列。市农保办加强农保基金管理,确保农保基金安全运行和有效增值。市局社会福利科加强对福利企业的监督和管理,全年累计对29个福利企业进行年检认证,对2个福利企业申报进行审核,全市福利企业共安置残疾职工516人。
  【基层民主和社区建设】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实现新突破。4月,浔阳区余家垅社区直选试点取得一次性成功;10月,湖口县双钟镇胜利村、付垅乡一甲村村委会“自荐海选”试点工作均取得成功,为全省推行“自荐海选”村委会提供经验,受到实地观摩的全国人大内司委、江西省民政厅等领导的肯定,并被《人民日报》、《瞭望》、中央广播电台等国家级媒体多次报道,国家民政部、江西省民政厅全文转发九江市的典型经验和做法。第六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进展顺利,全市1718个村委会、213个居委会完成换届选举。
  城乡社区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社区建设以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市为契机,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建设。全市城市和城区90%以上的社区,落实办公用房和社区服务用房场所,浔阳区、庐山区、九江开发区为长期工作在一线的老社区干部办理医疗、养老保险,解决后顾之忧。农村村落社区建设从试点到创办,在全市大面积推广,并结合市政府提出的“百个示范村庄建设”,打造100多个星级精品村落社区,使九江市的村落社区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在全省首次召开的城乡社区建设表彰大会上,九江市的先进单位个数和先进个人人数,都居全省第一。
  【服务部队】 推进双拥共建工作。按照“打基础、办实事、抓典型、创特色、上台阶”的思路,开展“八一”建军节慰问、“援建军营图书室,共建学习型军营”、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和“军嫂您好中秋晚会”等活动;创造性地采取岗位安置与货币化安置相结合的办法,安置近200余名随军家属;动员基层组织和单位开展近300余次双拥共建活动。
  加强优抚安置工作。围绕贯彻落实新的《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全面完成伤残套改换证工作,建立优抚对象数据库,实施在乡重点优抚对象医保和安居工程。基本落实义务兵家庭优待金政策;推进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加强岗前培训,提高择业能力,全市自谋职业率达到50%。
  【社会事务】 区划地名管理适应新发展。完成皖赣线、设区市间和设区市内县界联检工作,发行《九江政区图》,全面启动地名数据库的建库工作。
  民间组织管理适应新形势。开展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
  诚信建设活动,起到良好的社会效应。重点抓好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发展和登记管理工作,为农民创业增收提供平台。
  军休服务适应新要求。在抓好军休干部“两个待遇”(政治、生活待遇)落实的同时,成功承办全省第二届军休干部“健康杯运动会”,丰富军休干部的精神文化生活。
  进一步规范婚姻登记工作。2005年,全市婚姻登记工作以创建示范婚姻登记机关为切入点,按照严格执法、规范管理、加快发展、巩固提高的工作思路,抓各项工作落实。一是严格执法,有效遏制违法婚姻和违法登记的现象。各地在办理婚姻登记过程中,依法行政,严格办事程序,履行职责,办好结婚年龄关、材料取证关、审查登记关。坚持“三不办”制度,即:不办后门证、不办违法证、不办人情证。全市没有出现一起严重违规违法问题。二是管理井然有序。各项管理制度健全、落实,工作流程按规范操作到位,所有登记机关全面实行政务公开,阳光操作。在档案管理中,严格按照民政部规定,婚姻档案存档内容和填写认真规范,无滥发婚姻登记证书和使用假登记书的现象。进一步加强婚姻证件发行管理,各地婚姻登记机关均完成年初目标任务。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地加大婚姻登记机关环境和设施的经费投入,对室内和室外环境设施进行改善和添置。各登记机关全部实现计算机管理,按规定打印婚姻登记证件和相关文书、报表等。在候登处设有当事人填写文书和休息等候的桌椅、饮水供应。结(离)婚登记实行敞开式办理。2005年办理结婚证25000对,离婚证3000对。
  殡葬工作取得新进展。建有殡葬设施的县(市)全面完成改扩建工作;未建有殡葬设施的县,责成拿出建设进度表,其中,湖口于11月动工,德安、九江县的土地申报手续在办理中,2005年实现县县建有殡葬设施的目标。加大殡葬管理力度,重点抓火化区扩乡扩面工作,建立城市社区信息报告制度,开展专项治理活动,有效遏止乱建、乱埋、乱葬等现象发生,全市火化率进一步提高。

知识出处

九江年鉴.2006

《九江年鉴.2006》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年鉴设有大事记、九江概貌、各级政府机构、人民团体、法治、经济管理与监督等32个类目,主要记载了2005年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杨磊
责任者
赵智勇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九江市
相关地名
修水县
相关地名
都昌县
相关地名
德安县
相关地名
浔阳区
相关地名
都昌县
相关地名
庐山区
相关地名
九江县
相关地名
修水县
相关地名
惠民县
相关地名
双钟镇
相关地名
付垅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