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概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年鉴.2006》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1786
颗粒名称: 九江概貌
分类号: K295.6
页数: 10
页码: 58-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九江市概貌自然环境、水文、气象、人口与民族、历史概况、行政区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情况。
关键词: 九江市 概貌

内容

自然环境
  【区域位置】九江市位于江西省北部,地处赣、鄂、湘、皖四省交界处的长江中下游南岸。地理坐标为北纬28°47′~30°06′,东经113°57′~116°53′。东与鄱阳县和安徽省东至县毗邻;南与新建、安义、靖安、奉新和铜鼓五县相连;西与湖南省平江县和湖北省崇阳、通城、通山、阳新四县交界;北濒长江,与湖北武穴市、黄梅县及安徽省宿松、望江两县隔江相望。是长江黄金水道沿岸十大港口城市之一,江西省唯一的沿江对外开放和外贸港口城市,重要的工业、商贸城市、著名的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全境东西长270千米,南北袤140千米,总面积18823平方千米,占江西省总面积的11.3%。其中,修水县面积4503.72平方千米,是全省陆地面积最大的县。
  【地势地貌】九江地貌较为复杂,地形变化大,地势东西高,中间低,南部略高,向北倾斜,平均海拔20米。境内山地丘陵、平原皆备。俗称“六山二水分半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中部为鄱阳湖平原,水网交错;西部为丘陵、山区,层峦起伏;九岭、幕阜两大山脉,分立西部南北两侧,延绵耸翠。武宁县境内的九岭山九岭尖海拔1794米,为九江之巅。长江自西向东流经北沿,在九江境内长度143千米,流域面积3940平方千米。
  【土地资源】2005年年末,九江市各类土地规模为:农用地1368196公顷(其中耕地296008公顷,园地26528公顷,林地963067公顷,牧草地597公顷,其他农用地815329公顷)。建设用地122998公顷(其中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72738公顷,交通运输用地6292公顷,水利设施用地42968公顷)。未利用地388485公顷。
  【矿产资源】九江市受长江断裂带影响,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较好。矿种齐备,储量丰富,是江西省矿产资源大市。全市共发现9大类矿产104种,其中探明储量的矿产68种,探明储量的矿产地680处,矿产资源保有储量潜在价值在4000亿元以上。其中,黄金、锑、锡、萤石储量居全省之首,铜居第二,钨居第三。矿泉水及地热资源丰富,全市有7处通过省级以上技术部门鉴定的饮用天然矿泉水水源地和7处地热资源。其中星子县温泉镇地热温泉国内闻名。全市矿产资源地域分区明显,北部以铜、硫、铁、金、银、煤和水泥灰岩为主,西部以钨、金、铀、石煤等矿产为主,东部以石英砂、高岭土、板岩、长石、花岗岩等非金属矿产为主,中部以锡、铅、锌、锑、砷、萤石等矿产为主。全市共有大中型矿山10家,其中江西亚东水泥有限公司、武山铜矿产值超过1亿元。全市矿业总产值(含深加工产品)10亿元以上,产值占前四位的矿种是铜矿、水泥灰岩、黄砂、钨矿。
  (盛翔 张水生)
  水文
  【2005年水文概况】2005年九江市范围江河水情属中水年份。长江干流最高水位连续2年低于警戒水位,但鄱阳湖区出现过短时超警戒水位的洪水过程;修河下游因“泰利”台风影响,永修水文站发生超警戒线2.10米的大洪水,为近5年来最大的洪水过程。修河上游干支流也多次发生较大洪水过程,尤其是“6·27”修水全丰、白岭暴雨洪水过程、“11·9”修水县区域冬季暴雨洪水过程等,都给当地造成较大洪涝灾害。
  6月27日,修水县全丰半坑站最大24小时降雨达329.0毫米。由于降雨集中,历时短,修水县有25个乡镇受灾。
  9月2日至4日,受13号台风“泰利”影响,全市各地普降暴雨,庐山、邢家庄、瑞昌等地降有特大暴雨。过程降雨以庐山站940.3毫米为最大,武宁县邢家庄站403毫米次之。全市30个报汛站点中,过程降雨超过100毫米的有27站,过程降雨超过200毫米的有10站,过程降雨超过300毫米的有3站。暴雨造成庐山区域山洪暴发,将军河水库出现洪水漫坝现象,永修城丰乡万亩圩堤清湖圩决口。
  长江九江段未出现超警戒洪水。9月7日14时九江站洪峰水位为19.44米。
  鄱阳湖星子站出现超警戒线洪水。9月7日12时54分出现洪峰水位19.05米。
  全市2座大中型水库,汛期仅柘林水库水位超过汛期限制水位。全市各水库在确保水库安全的前提下,在2005年汛期不仅起到了错峰、削减洪峰的作用,而且由于拦蓄洪水,在抗旱发电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省、市防办的科学调度下,各水库充分发挥了工程的防洪兴利效益。
  【2005年水资源公报】2005年,全市年平均降水量1553.5毫米,折合降水总量292.42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多2.1%,比上年降水量多15.0%,属正常偏丰水年份。
  2005年,全市自产地表水资源量143.80亿立方米(不含过境水),折合年径流深764.0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增加4.9%,比上年增加27.9%。
  2005年地下水资源量37.25亿立方米,其中山丘区28.75亿立方米,平原区8.50亿立方米。
  全市2005年总水资源量为155.96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32.8%,比多年平均值增加5.2%。
  全市有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22座。2005年末全市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为51.46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24.46亿立方米,增加90.6%。
  2005年全市总供水量22.5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工程供水量22.28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0.23亿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量13.82亿立方米;工业(含火电)用水量6.05亿立方米,较上年减少3.88亿立方米,主要原因是火电企业技术改造,节约了用水量;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量0.89亿立方米;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1.10亿立方米;林牧渔畜用水量0.58亿立方米;生态环境用水0.016亿立方米。
  【水质概况】江河水质:全市各主要江河因河槽蓄水量较上年增加,水质自解能力也相应增强,因此各监测断面水体质量均优于上年。
  长江九江段评价河长为71.5千米,评价河段为1个。全年、丰水期、枯水期均优于Ⅱ类水。
  修水水系评价河长为457千米,评价河段为6个。干流全年、丰水期、枯水期均优于Ⅱ类水。
  博阳河评价河长为93.5千米,评价河段为2个,全年、丰水期、枯水期均优于Ⅱ类水。
  乌石港评价河长为35.7千米,评价河段为2个,主河道全年、丰水期、枯水期达到I类水。瑞昌市造纸厂附近河段(原为乌石港的分支河段,已与主河道隔断)枯水期挥发酚超过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6倍。
  长江下游干流区评价河长为76.5千米,评价河段为2个,全年、丰水期、枯水期均优于Ⅱ类水。
  水库和主要供水水源地水质:九江市辖区内鄱阳湖评价面积为813平方千米,全年、丰水期、枯水期均优于Ⅲ类水,鄱阳湖水质良好。柘林水库正常高水位蓄水量50.17亿立方米,全年水质为I类水,水质优良。
  主要供水水源地水质状况:九江市主要供水水源地(河东水厂、河西水厂、第三水厂)水质监测每旬1次,全年共36次。全年水质均优于或达到Ⅱ类水,为水质优良、良好的供水水源地。每月上旬、下旬通过《中国水利报》、《九江日报》定期刊登,向社会发布。
  省界水体水质状况:江西与湖北、安徽省交界处的长江干流彭泽马当省界水体水质全年、丰水期、枯水期均优于或达到Ⅱ类水。 (曹正池)
  气象
  【概况】2005年九江是一个多灾且灾情较重的年份,破坏性的地震百年不遇;4个台风先后入侵,是1949年以来入侵台风个数第二多的年份,以第13号台风“泰利”影响最严重,大部分地区日降水超历史极值;低温冻害和雪灾创历史记录;秋分时节,高温酷热天气难耐,极端最高气温和日平均气温超历史同期极值;风雹灾害多发,其突发性强,降雨强度大,引发全市多处山洪和地质灾害发生。天气气候条件对粮食生产、防汛、重点工程建设、森林防火和大中型水库蓄水、发电等均带来不利影响,给全市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一定损失。
  【主要气候事件】年初,全市持续阴雨寡照天气,雨、雪量偏多,1~2月全市持续阴雨寡照天气,阴雨日数之多,日照之少,为历史罕见。各地阴雨日数普遍达35~50天,降水量全市平均260.94毫米,与历年同期相比,偏多6.5成,降水量之多为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第三位。其中,2月4~15日,全市维持低温阴雨(雪)天气,雨(雪)量为149.5毫米,与近20年历史同期相比为最大,降水量偏多3.7成,气温偏低2℃左右。2月10日受冷暖气流共同影响,全市普降小到中雪,九江、湖口、彭泽、瑞昌、德安等地降了大雪,是公元1985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全市平均气温3.7℃,较常年偏低1.6℃,气温之低列历史同期第4位。
  入春后,3月12~13日,全市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3月降雪范围最广、积雪面积最大、积雪深度最深的寒潮天气过程。全市普降大雪,其中7个县市积雪深度超过4厘米,以湖口、庐山13厘米为最深。
  持续阴雨寡照天气,造成部分低洼农田出现渍害,给油菜后期发育造成一定影响,使农作物生长缓慢。大雪导致路面湿滑,使部分地区车辆停运或晚点。
  汛期降水量偏少,最后一场强暴雨造成部分灾害。2005年汛期(4~6月)全市平均降雨538毫米,较常年偏少1.9成。其中4月全市平均雨量为134毫米,偏少3.8成;5月平均雨量为208毫米,雨量接近常年;6月平均雨量为196毫米,偏少1.9成。全区性的暴雨降水过程为5次,较常年偏少。
  汛期结束前,6月26日20时到27日20时,受高空低槽东移及中层切变共同影响,全市普降暴雨到大到暴雨,其中彭泽、九江、星子、湖口、瑞昌、德安、修水7县市出现大暴雨,以彭泽192毫米为最大,全市平均降水量达127毫米,创入汛以来全省设区市平均日雨量的最大值。强降水造成修水、武宁、九江市区、德安、彭泽和星子局部出现洪涝、内涝和地质灾害。
  秋分时节,高温酷热天气难耐。9月12~21日,受加强西伸的副热带高压控制,全市持续晴热高温天气,光照强度大,日极端最高气温稳定维持在34℃~35℃,尤其是17~21日最高气温攀升至35℃~37℃,局部38℃,全市的平均气温较历史同期偏高10℃~12℃,日极端最高气温和日平均气温均超历史极值。持续高温酷热天气,使部分地区的土壤失墒加快,对农作物的生长和秋作物出苗不利,而且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同时使用水、用电进入高峰。
  深秋季节,连续暴雨天气罕见。受高空低槽和低层切变的共同影响,11月8~11日全市出现罕见的秋季连续性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8日20时~11日08时全市普降暴雨,有6个县市出现大暴雨,其中以修水245毫米为最大。由于降雨强度大,局部出现了较严重的洪涝灾害。
  台风低压影响频繁,降水强度大。2005年全市受台风低气压影响频繁,先后有台风“海棠”、“珊瑚”、“泰利”、“龙王”减弱的低压影响,不断造成局部或全市性的暴雨到大暴雨以及特大暴雨,是1971年后台风进入九江市个数最多的年份之一。其中,受第五号台风“海棠”影响,7月19日08时至21日08时九江市平均雨量为63毫米,以庐山214毫米为最大,7月20日下午,台风“海棠”造成的大暴雨天气,使景区50名中外游客被洪水围困,发生4处滑坡或塌方。第十三号台风“泰利”于9月2~4日在九江市滞留了近40小时,给全市部分地区带来8级以上偏北大风,全市普降大暴雨,部分特大暴雨,平均降雨量达307毫米,以庐山940毫米为最大,瑞昌428毫米次之,大部分地区日最大降水量超历史极值,全市旬降水量超历史极值,部分地区月降水量超历史极值。降水范围大,强度强,持续时间长,导致部分地区出现内涝和洪涝,并使一批水库、圩堤出险,部分地区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致使公路中断,群众被洪水围困。
  冰雹、雷雨大风、强雷暴、强降水等局地强对流天气较多。春、夏两季,九江市冰雹、雷雨大风、强降水等局地强对流天气较多。3~9月出现3站以上的强天气过程12次,特别是4月30日14时至5月1日08时,受高空低槽东移和地面弱冷空气南下影响,全市普降中到大雷阵雨,其中有6站出现雷雨大风、强降水、强雷暴和冰雹,其中庐山站、星子站冰雹直径达20毫米,德安冰雹直径达30毫米。强对流天气使部分地区房子遭受损坏,电器设备被毁,农作物受到不同程度损坏。
  (王伟)
  人口与民族
  【概况】全民健康意识增强,九江人口低速增长,老龄化态势明显,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增加,城镇化进程加快,文化素质稳步提高,人口发展日益走向现代化。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2005年九江市年末总人口为466.10万人,比2004年增加2.87万人,增量比上年减少0.37万人,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十五”期间,年平均人口出生率为14.35‰,比“九五”时期的16.90%。回落了2.55个千分点。九江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进入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自1994年以来,连续11年保持下降趋势。“十五”期间继续保持较低的生育水平。“十五”时期,九江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平均为8.21‰,比“九五”时期年平均10.21%。回落了2个千分点。
  【城镇化进程加快】2005年,九江积极实施“3+1”发展战略,城市大建设稳步推进,一批城市道路、广场、供水等工程相继建成,使城镇人居环境和城市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完善了城市功能,美化了城市形象,中心城市进一步做强做大,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2005年末,九江城镇化率达37.6%,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高出全省0.5个百分点。市区建城区面积49.3平方千米,人口达65.31万人。
  【人口已步入老龄化】随着人口再生产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人口年龄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少年儿童比重不断减少,成年、老年比重上升,人均寿命延长,人口年龄结构日趋老化。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资料推算,全市人口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7.47%,与2000年相比上升1.31个百分点,九江已经步入老年型社会。
  【人口文化素质提高】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九江坚持把科教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不断加大科教投入,有效地提升了人口整体文化素质。全市具有初中及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人口受教育程度结构的重心逐步上移,国民整体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市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含大专)的人口为19.60万人,占总人口的4.21%;高中程度的人口为49.91万人,占总人口的10.72%;初中程度的人口为151.19万人,占总人口的32.47%;小学程度的人口为160.92万人,占总人口的34.56%。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大学程度的人口增加8.75万人,高中程度的人口增加2.77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增加1.41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减少0.38万人。
  【少数民族人口增多】九江是一个以汉族为主,多民族人口聚居的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居住环境的改善,吸引着少数民族人口,少数民族数目增多,发展加快。2005年全市人口中,汉族人口为464.55万人,占总人口的99.77%;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07万人,占总人口的0.23%。与2000年相比,少数民族人口增加0.1万人。
  (周腊秀)
  历史概况
  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晚期,九江地区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属古三苗族活动区域之一。
  春秋,九江地区为吴之西境、楚之东境,俗称“吴头楚尾”。
  九江作为行政区划始于秦代。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建九江郡。境域包括今江西全部、安徽的淮南及河南的一小部分,治寿春(今安徽寿县)。
  汉析秦时九江郡为九江、庐江、衡江、豫章四郡,今九江境域分属豫章郡和庐江郡。西汉初年置寻阳县,治所在今湖北省黄梅县西南。高祖六年(前201年),车骑大将军灌婴在九江凿井筑城戍守,称湓城,同时置柴桑县。
  三国,九江属吴,由一个边远僻左,一变而为边防重镇及交通枢纽。孙权为发展经济,解决军队给养和北方移民就食问题,在九江大规模地屯垦戍边,其主要军事力量先后由周瑜、吕蒙、诸葛恪率领,长期驻扎九江。
  晋元康元年(291)设江州,包括今江西绝大部分、湖北东部及浙江、福建北部,州治豫章(今南昌)。晋永兴元年(304),分庐江郡的寻阳县、武昌郡的柴桑县合立寻阳郡,属江州,郡域相当于今九江市以西、湖北武穴以东的长江南北两岸地区,郡治设江北寻阳县。
  东晋咸和年间(326~334年)将寻阳郡治、寻阳县治皆由江北迁至江南的柴桑地。咸康年间(335~342年),又将江州州治由豫章移驻寻阳。至此,寻阳成为州治、郡治和县治所在地,成为长江九江段南北两岸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义熙八年(412),朝庭废寻阳县,将其地并入柴桑县。南朝梁太清年间(547~549年),寻阳郡治迁入湓城(今九江市区)。纵观东晋、南北朝270多年,因北方人口的大量迁入、地处要冲的地理位置,使寻阳成为长江中下游的名州重镇,湓城初具城市规模。随着政治、经济的隆盛,九江文化、宗教事业也开始发展。
  隋开皇九年(589),废寻阳郡,并柴桑、汝南为寻阳县,县治湓城。十八年,改寻阳县为彭蠡县。大业二年(606),以寻阳跨江而治,江水会境,遂废江州改置九江郡。改彭蠡县为湓城县。隋统一全国后,社会比较安定,生产发展很快,九江地处赣江、长江交汇处,为一重要中转枢纽。手工业继续发展,尤其造船业,成为当时中国十二处重要的造船中心之一。当时九江郡(辖湓城、彭泽两县)人口就达7617户,按每户5人估算,近4万人。
  唐初废郡复州。武德四年(621),分湓城置浔阳县。贞观年间,江州设有大规模的官办造船工场,曾奉旨造能浮海的大船供高宗远征高丽。开元年间,江州港由一个地区性港口转变成全国性港口。至天宝年间(742~755年),江州(辖浔阳、彭泽、都昌3县)人口29025户,估算近15万人。九江开始出现官办书院(学校)。李白、白居易、权载之等诗人留连九江山水,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
  五代南唐尊崇儒学,江州儒风纯厚,为“道德教化之地”,升元三年(939),改浔阳县为德化县。北宋开宝八年(975),南唐后主李煜战败降宋,江南各城皆归顺,独江州拒命。次年,宋将曹翰破城,为泄愤实行屠城,造成九江历史上最大的人口灾难。屠城之后,遇难者田宅尽被江北贾人所占。太平兴国二年(977),宋太宗赵光义感于江州忠义,“诏长吏访其民之乡里疏远亲属给还之”,江州稍稍恢复生机。
  至宋代中叶,江州城成为一个繁华的中等城市,江州港为全国重要的茶叶、漕粮、瓷器集散港。宋朝对茶叶实行专卖制度,江州是南宋五大茶叶合同场(茶叶征税、收购机构)之一,乾道年间(1165~1173年),官府又在江州设置“茶运司”机构。天圣(1023~1031年)中,江州即设“转搬仓”,专司漕粮受纳储存和分段转运。手工业进一步发展,江州工匠设计建造江西省最早的大型单孔石拱桥——观音桥,可见工艺之高超。江州也是全国闻名的鱼米之乡,出现淡水养殖业。
  宋代是华夏文化“造极”的时代(陈寅格语),九江凭依南唐崇儒的基础,借赵宋偃武昌文的雅风,在思想文化建设上取得相当大的成就。江州有当时全国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有在理学传播中占特殊地位的濂溪书院,有造就北宋“进士村”的修水黄氏书院,有中国最早最完备的义门东佳私办书院。黄庭坚开创江西诗派,刘恕在编修《资治通鉴》中担当重任,苏轼、米芾等大家也在江州留下传世佳作。终有宋之世,江州被天下誉为“真儒过化之地,文章节义之邦”。
  元至元十四年(1277),设江州路,辖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泽5县,人口83977户,503852人。
  元至正二十年(1360),陈友谅称帝,国号汉,建都江州。二十一年,朱元璋西征攻入江西,改江州路为九江府。二十三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决战,这是江西古代军事史上最大的一次内河水战。是役,朱元璋大败陈友谅,并将其击毙,为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明代,九江城因水兴,港口运输带动腹地经济,在属县人口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城区人口却增长迅速,逐渐由城市港口转为港口城市。嘉靖年间(1522~1565),九江城区有坊里18处,大街8条,火巷(小巷)28条。天启三年(1623),仅德化县(今九江市区)人口就达5584户,20955人。九江开始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三大茶市”之一,吴城镇也凭借航运成为江西四大名镇之一。九江府物产商品化明显,除土布、土丝、棉花、茶叶、药材、桐油、蜜等商品外,九江鱼苗独占全国鱼苗市场。针对水运商业不断发展,水上通过货物增多的情况,为扩大财政收入,明景泰元年(1450)在九江设立钞关征税。弘治六年(1493)税收额15000两,万历二十五年(1597)收25000两,天启五年(1625)57500余两。
  清顺治元年(1644),清政府在九江设榷关征税,税制沿用明制。为解决湖口多有商船偷渡逃税的行为,清政府又于雍正元年(1723)在大姑塘设立分关。至鸦片战争前,九江关一直是清政府税收额最高的榷关,道光九年(1829)税收额高达600008两。清道光元年(1821),九江城市建成区面积2.5平方千米,德化县人口58601户,311242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商人、手工艺人、搬运工人等。
  清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殿右八指挥林启荣率军出任九江镇守。四年,太平军石达开、林启荣、罗大纲部大败湘军于湖口。七年,清军攻破九江城,林启荣及17000部属壮烈牺牲。
  清咸丰八年(1858),英、法侵略者迫使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九江被辟为通商口岸。十一年,英国在九江建立租界,其他西方列强接踵而至,开设洋行、公司、邮政局、银行、教堂、医院、会社、公馆、学校、俱乐部等,形成新的独立街区,使九江城区开始突破封建时代的城墙格局,建成区面积达到3平方千米。同治元年(1862),英国人设立九江海关,夺取征税权,同时兼管港口和航道,九江出现中国土地上由外国人征税的怪现象,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城市。为适应侵略者掠夺经济的需要,九江港口迅速近代化,出现装卸机械,轮船开始代替木帆船,出现一批外商轮船公司。茶叶、大米、瓷器等农副产品出口猛增,进口则以鸦片、棉布、棉纱、煤油为主,九江甚至成为江西省鸦片进口的“总汇之区”。由于洋货充斥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打破,导致农业大面积破产,江北破产农民不断涌入九江洋人企业谋生,九江人口再次剧增,同治八年(1869),德化县经太平天国战乱后,人口又增至70855户,321010人。
  清宣统三年(1911),九江首应武昌起义,成立“中华民国驻浔军政分府”。民国2年(1913),李烈钧在湖口发动反袁世凯起义,历时38天失败,史称“二次革命”。
  民国3年(1914),改九江府为浔阳道,为避免与福建德化县同名,改德化县为九江县。4年,南浔铁路建成通车,有力地促进九江经济的发展。同年,出现九江至莲花洞的公路运输,创江西公路旅客汽车运输之始。6年,映庐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在九江开办电厂,标志九江电力工业的开始。15年,废道,各县直隶于省;同年11月,北伐军攻克九江。16年,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在城区设市政厅,直隶省政府。17年,改市政厅为九江市政府。19年,九江市政府撤销,市政并入九江县政府综理。23年,复设九江市政委员会,隶省政府。25年,撤市政委员会,城区归九江县浔阳镇,为特种甲级镇。
  民国14年(1925),九江开始出现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16年7月,中共九江市委组织工人群众协助中共领导人及叶挺、贺龙部队过境,赴南昌举行著名的八一起义。9月,中共中央特派员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在修水首举义旗。次年初,九江开始出现地方割据的人民政府——苏维埃政府。
  民国27年(1938)6月21日,日本侵略军开始入侵九江,中国军队在九江大地上与来犯者展开浴血奋战,有效地杀伤敌人有生力量,为武汉等后方大转移争取宝贵时间。特别是万家岭大捷,国民革命军薛岳兵团聚歼日军达万余人,取得江西境内抗日战争的最大胜利。7月26日,九江市区沦陷。沦陷期间,九江是日军西侵、南犯的据点,战争、掠夺及日本占领者对各行业的垄断,使九江迅速衰落,一遍萧条,10个县总人口比抗战前净减35.17万人,只有133.69万人。1945年9月3日,国民革命军新三军进驻市区,九江光复。9月5日,九江受降典礼在新三军司令部举行,新三军军长杨宏光接受日军第十一军军长兼华中派遣军第六方面军司令笠原幸雄投降。
  九江光复后,内迁企业、机关、学校等回迁,九江开始复苏。但九江的复苏很快因国民党发动内战而停滞。至民国38年(1949),九江市区面积3.5平方千米,房屋建筑面积52万平方千米,大都是两层年久失修的砖木结构建筑和棚户,城市道路长36.52千米,面积34.28万平方米,排水管道9.66千米,多数街巷为明沟排水,有路灯73盏,供水能力200立方米/日,管线长6千米。人口11025户,60636人。
  1949年5月九江解放。6月,成立中共九江地委。7月,成立九江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9月,经省人民政府调整,九江专区管辖10县1市1山。1968年4月,成立九江专区革命委员会。1971年2月,改为九江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7月,设立九江地区行政公署。1980年3月,国务院批准九江市由地辖市升格为省辖市,设庐山区、浔阳区、郊区3个县级区。1983年7月,国务院批准九江撤地设市,实行市辖10县2区1山的体制。1989年1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瑞昌县设立瑞昌市,为县级市。形成九江市辖9县1市2区1山的体制,即修水、武宁、永修、德安、九江、星子、都昌、湖口、彭泽县,瑞昌市,庐山、浔阳区和庐山管理局1949年解放后,九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各行各业成果累累,取得九江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巨大成就。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在全省占有相当位置,其中棉花产量占全省2/3。工业门类齐全,支柱产业具有相当规模,众多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填补国内、省内空白。商业活跃,形成以市区为中心的赣北大市场,辐射鄂东、皖西。发挥地处京九铁路大动脉和长江黄金水道交汇点的的区位优势,构筑成水路纵横交织,公路、铁路交错,航空、管道运输臻臻日上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教科文卫体和新闻事业日新月异。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有较大提高,完成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基础设施建设成就辉煌。旅游业出现新面貌。开放开发成效显著。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进步,和谐社会日益成型。九江人正满怀豪情,紧抓机遇不放松,加快九江在京九中段和长江中下游之间的崛起,实现在沿江、沿线的大跨越,使未来九江成为长江沿岸又一明星城市,成为江西省的富庶之地。
  (郭国胜)
  行政区划
  九江市简称浔,地处赣、鄂、湘、皖四省交界处,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北邻湖北、安徽省,东界上饶市,南接南昌、宜春市,西毗湖南省。面积18823平方千米。辖庐山、浔阳2区和九江、武宁、修水、永修、德安、星子、都昌、湖口、彭泽9县,代管瑞昌市。全市共有12个街道办事处,98个镇,82个乡,342个社区居委会,1721个村委会。
  庐山区:街道办事处3个,分别为十里街办、七里湖街办、五里街办。镇7个,分别为牯岭镇、海会镇、新港镇、莲花镇、赛阳镇、威家镇、姑塘镇。乡1个,为虞家河乡。社区居委会56个,村委会64个。
  浔阳区:街道办事处7个,分别为甘棠街办、滨兴街办、湓浦街办、白水湖街办、金鸡坡街办、人民路街办、西二路街办。社区居委会87个,村委会8个。
  九江县:镇7个,分别为沙河街镇、马回岭镇、江洲镇、城子镇、港口街镇、新合镇、狮子镇。乡5个,分别为永安乡、涌泉乡、新塘乡、城门乡、岷山乡。社区居委会15个,村委会109个。
  武宁县:镇8个,分别为新宁镇、泉口镇、鲁溪镇、澧溪镇、船滩镇、石门楼镇、罗坪镇、宋溪镇。乡11个,分别为大洞乡、横路乡、官莲乡、巾口乡、甫田乡、上汤乡、东林乡、石渡乡、清江乡、罗溪乡、杨洲乡。社区居委会8个,村委会194个。
  修水县:镇18个,分别为义宁镇、溪口镇、港口镇、白岭镇、全丰镇、古市镇、马坳镇、杭口镇、渣津镇、大桥镇、黄港镇、黄沙镇、何市镇、上奉镇、山口镇、三都镇、四都镇、西港镇。乡18个,分别为布甲乡、大椿乡、路口乡、庙岭乡、竹坪乡、石坳乡、新湾乡、上杭乡、程坊乡、黄龙乡、东港乡、水源乡、复原乡、上衫乡、余段乡、黄坳乡、征村乡、漫江乡。社区居委会29个,村委会350个。
  永修县:镇11个,分别为涂埠镇、柘林镇、白槎镇、吴城镇、梅棠镇、虬津镇、艾城镇、滩溪镇、江益镇、燕坊镇、马口镇。乡4个,分别为九合乡、江上乡、三角乡、立新乡。社区居委会22个,村委会154个。
  瑞昌市:街道办事处2个,分别为湓城街办、桂林街办。镇8个,分别为夏畈镇、码头镇、白杨镇、肇陈镇、高丰镇、南义镇、横港镇、范镇。乡8个,分别为横立山乡、南阳乡、黄金乡、武蛟乡、洪一乡、乐园乡、花园乡、洪下乡。社区居委会33个,村委会157个。
  德安县:镇5个,分别为蒲亭镇、车桥镇、聂桥镇、丰林镇、甘露镇(2005年6月30日,经省政府批准,恢复米粮铺乡,改设甘露镇,辖双桂居委会和甘露、双塘、园林、前山、双桥村委会,镇政府驻米粮铺)。乡10个,分别为塘山乡、邹桥乡、爱民乡、吴山乡、林泉乡、磨溪乡、宝塔乡、河东乡、高塘乡、金湖乡。社区居委会9个,村委会93个。
  星子县:镇7个,分别为南康镇、白鹿镇、温泉镇、蓼花镇、华林镇、蛟塘镇、横塘镇。乡3个,分别为蓼南乡、苏家垱乡、泽泉乡。社区居委会10个,村委会72个。
  都昌县:镇12个,分别为都昌镇、土塘镇、周溪镇、三汊港镇、中馆镇、大沙镇、万户镇、南峰镇、大港镇、蔡岭镇、徐埠镇、左里镇。乡12个,分别为和合乡、阳峰乡、西源乡、芗溪乡、狮山乡、鸣山乡、春桥乡、苏山乡、多宝乡、北山乡、汪墩乡、大树乡。社区居委会40个,村委会257个。
  湖口县:镇5个,分别为双钟镇、流泗镇、马影镇、武山镇、城山镇。乡7个,分别为大垅乡、凰村乡、张青乡、文桥乡、付垄乡、舜德乡、流芳乡。社区居委会15个,村委会122个。
  彭泽县:镇10个,分别为龙城镇、棉船镇、马垱镇、芙蓉墩镇、瀼溪镇、东升镇、定山镇、天红镇、杨梓镇、黄花镇。乡3个,分别为太平关乡、黄岭乡、浩山乡。社区居委会18个,村委会141个。
  (袁松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05年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是九江市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的重要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大开放为纲,全力推进“3+1”发展战略。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开放型经济继续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顺利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全面完成了“十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跨上新台阶。初步测算,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达428.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4%,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为1995年以来近11年中最高增幅。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2.06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214.83亿元,增长17.6%;第三产业增加值142.03亿元,增长16.9%。第二产业继续引领经济快速增长。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7%,拉动经济增长8.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2%,拉动经济增长5.4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1%,拉动经济增长1.1个百分点。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3∶49.7∶33.0调整为16.8∶50.1∶33.1。第二产业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35.2%,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为9231元,比上年增加1428元。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6%(见表1)。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4.4%;居住类价格上涨8.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基本持平;烟酒及用品上涨1.3%;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上涨2.5%;衣着、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仍为下降趋势。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2%。
  四季度企业景气指数110.67,比三季度提升2.78点。企业家信心指数107.52。两项指数均在景气区间运行。
  全年新增就业人员5.73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33.98万人,增加4.4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比上年末上升0.1个百分点。
  二、农业
  农村经济得到稳步发展,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增强。认真落实免征农业税、种粮直补、农机具补贴的“一免三补”政策,全市农民累计减负17419万元,人均减负增收49元。全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25.19万公顷,增长6.6%,粮食总产量达126.78万吨,增长7.3%;棉花播种面积4.29万公顷,增长1.2%,产量5.87万吨,增长0.1%;油料作物播种面积为8.79万公顷,增长4.5%,产量10.82万吨,下降2.3%(见表2)。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8200公顷,比上年下降35.4%;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30.13万公顷,其中当年新封面积3733公顷;幼林抚育面积6.36万公顷。
  全年肉类总产量13.60万吨,比上年增长9.1%。禽蛋产量2.30万吨,增长22.5%。蚕茧产量4498吨,增长13.0%。全年水产品产量28.73万吨,增长7.4%。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6.38万吨,下降24.2%。
  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69.09万千瓦,增长20.2%。农业排灌动力机械54.48万千瓦,增长15.2%。全年化肥施用量(折吨)12.90万吨,增长6.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快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2005年,九江市继续实施主攻工业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工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51.18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93.63亿元,比上年增加21.54亿元,增长29.9%(见表3)。产品销售率98.2%;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38.19亿元,增长26.2%;实现利税24.18亿元,增长31.2%。
  全市12个工业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54.58亿元,增长44.9%。产品销售收入125.95亿元,增长35.6%。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4.73亿元,增长27.3%。实现利润总额10.15亿元,增长111.9%。上交税金7.54亿元,增长65.4%。
  工业运行质量较好,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35.7%,比上年提高25.6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6.79亿元,是上年的2.9倍。
  全年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63.23亿元,比上年增长3.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23.8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7.44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366.24万平方米,增加77.91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3.5亿元,比上年增长37.7%。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92.70亿元,比上年增长34.3%,增速比上年上升16.5个百分点(其中:新建120.6亿元,增长33.1%;扩建36.91亿元,增长35.1%;改建和技术改造22.49亿元,增长29.1%;房地产开发23.92亿元,增长24.6%)。投资结构继续改善,第二产业投资102.52亿元,增长54.6%;第三产业投资87.65亿元,增长14.4%。30个超亿元的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6.05亿元。
  五、国内贸易
  商业贸易繁荣。2005年,在居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提升和旅游经济的带动下,城乡消费品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1.25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分行业看,餐饮业零售额13.88亿元,增长19.2%,批发零售业零售额106.71亿元,增长14.3%。分城乡看,城乡市场协调发展。城市消费品零售额55.82亿元,增长15.4%;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65.43亿元,增长23.5%。从居民消费支出来看,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810元,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430元,增长24.3%。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开放型经济健康发展。2005年,全市对外开放水平继续提高。全年进出口总额1.9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进口0.76亿美元,下降21.6%;出口1.18亿美元,增长35.6%。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达3.23亿美元,同口径比增长4.8%。当年全市新签内资项目1132个。实际引进内资132.60亿元,增长26.2%。
  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为827.84万人次,增长22.9%。其中,境外游客8.02万人次,增长32.7%;国内游客819.82万人次,增长22.8%。全年旅游总收入为54.38亿元,增长24.4%。其中,外汇收入2357.45万美元,增长41.8%。
  七、交通和邮电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公路建设成效显著,高速公路总里程179公里。港口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9419万吨,增长2.1%。集装箱吞吐量4.6万标准箱,增长106.4%。全年运输邮电业实现增加值34.43亿元,比上年增长16.5%。
  全年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51.46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0.6%。其中,铁路4.68亿吨公里,增长2.1%;公路15.45亿吨公里,增长14.5%;水运31.33亿吨公里,增长10.1%。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24.87亿人公里,增长2.8%。其中,铁路2.68亿人公里,增长2.2%;公路22.06亿人公里,增长3.1%;水运0.14亿人公里,下降22.7%。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1.52亿元,增长31.4%。年末本地城市电话用户53.20万户,增长7.0%;农村电话用户47.03万户,增长8.3%;移动电话用户95.48万户,增长30.8%。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06.81万门,增长26.3%。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39.81亿元,增长13.5%。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45亿元,同口径增长19.4%。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到9.3%。
  金融业健康运行。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74.13亿元,比年初增加64.63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41.82亿元,比年初增加7.15亿元。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057.10亿元,增长16.2%;金融机构各项现金支出1021.47亿元,增长16.8%。货币净回笼35.63亿元,增长1.4%。
  保险业平稳发展。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80938万元,增长0.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4576万元,增长2.3%;寿险保费收入66362万元,增长0.4%。赔款和给付13519万元,增长8.6%。其中财产险赔款给付9190万元,下降4.9%;寿险赔款给付4329万元,增长55.3%。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活动日趋活跃。全市县以上独立研究开发机构19个。全市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41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级57项,市级76项,三项经费投入838万元。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5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6所,当年招生3.10万人,较上年增加0.9万人,在校生7.85万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29所,在校生3.25万人。普通中学345所,在校生33.85万人,其中高中在校生11.37万人,初中在校生22.48万人。普通小学1422所,在校生38.91万人。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5.93%,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7%。普通初中和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为2.13%和1.26%。成人高等专业学校招生0.39万人,在校生0.70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文化馆14个,公共图书馆12个,博物馆8个。广播电台1座,中波发射台1座1000瓦以上调频台3座,电视台11座。全市有线电视用户33万户。广播人口覆盖率91.2%,电视人口覆盖率92.1%。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不含诊所、卫生所室、个体开业)34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76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5个,妇幼卫生机构15个。医院、卫生院床位8743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11万人,其中医院、卫生院0.92万人,卫生防疫防治机构509人,妇幼保健机构809人。在医院、卫生院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中,有医生3829人,护师(士)3098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进步。2005年,九江市运动员在国内和省内的重大比赛中共获得34枚金牌、29枚银牌和27枚铜牌。新建全民健身路径13条,健身广场1个。全年在通过销售中国体育彩票筹集的资金中,有70万元用于体育事业发展。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得到加强。2005年末,全市市、县级环境监测站14个,环境监察部门9个。二氧化硫年日均值浓度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比上年降低19.1%。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两个项目未超标。酸雨频率由2004年的55.9%减少为43.1%。年末在全市建成3个烟尘控制区,面积达55.78平方公里;建成了3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达24平方公里。
  全市有5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面积106.76万公顷。已建成自然保护区29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4个、县级23个,面积15.61万公顷。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平稳。年末全市总人口为466.10万人。全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3.84‰,比上年降低0.06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27‰,比上年上升0.32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7.57‰,比上年降低0.38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13元,比上年增长11.4%;人均消费性支出5810元,增长8.6%。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1.8%,比上年下降2.4个百分点。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69元,比上年增加368元,增长12.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30元,增长24.3%。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5%,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职工年平均工资12223元,增长15.1%。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9.49亿元,比年初净增37.32亿元,增长19.5%。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达29.2万人,全年征收基本养老保险费41706万元,发放养老金66724万元,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参加医疗保险人数33.86万人,收缴医疗保险基金22085万元,支付医疗保险待遇19341万元。全市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8.79万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6568.15万元。全市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9.44万人,征缴失业保险基金3456.37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床位1.6万张,收养各类人员1.53万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3420万元。
  (九江市统计局)
  注:
  1.本公报为年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根据经济普查数据并按照新的核算方法计算,全市2004年GDP总量调整为360.2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为62.45亿元,第二产业为178.91亿元,第三产业为118.86亿元。
  精神文明建设
  【概况】2005年,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省文明委的指导和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全年工作呈现出全面推进、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理论武装工作不断创新】一是以“每月一文”抓领导班子学习。以“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为目标,建立“每月一文”学习制度,即每月学一文,每月写一篇学习心得,每月交流一次心得体会。全年共收到市委中心组成员“每月一文”近500篇,汇编《建设学习型班子——九江市领导干部“每月一文”体会文章》7本。二是以“每月一课”抓党员干部学习。邀请余世维、杜鹰等知名专家学者,举办“科学发展观下的工业与城市化”、“构建现代大物流”等11场主题报告会,直接受众2万多人。三是以“每年一周”抓基层群众学习。以“新阶段、新发展、新形象”为主题,以企业文化建设为重要内容,举办第三届九江学习周暨企业文化周,开展企业文艺展演、企业文化建设成果展、企业风采摄影及报刊展等系列活动,推出“十佳学习型组织”、“十佳学习型家庭”、“十佳企业文化建设先进企业”等系列典型。四是以系列活动抓党员教育和基层党校建设。组织开展“百万党员献爱心”、“三培两带”、“流动党课”和基层党校“创先争优”等活动。组织开展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16场。全年各类基层党校共举办培训班340期,培训党员干部8500余人。
  【主题教育广泛深入】开展“建设和谐平安江西,共创富民兴赣大业,再添魅力九江风采”主题教育活动。各地各部门层层召开动员大会,市直新闻单位纷纷在重要版面、黄金时段开辟专栏专题,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乡镇充分利用墙报、黑板报和农村文化宣传长廊进行广泛宣传,制作公益广告,悬挂主题横幅,树立大型标语牌,营造了良好氛围。举办主题报告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征文比赛、书画展、摄影展,开展青少年“心系祖国,健康成长”读书活动,举办青年创业辩论赛、和谐创业成果展、诗歌大奖赛、音乐艺术节;开展杰出青年、平安卫士、创业先锋、文明村镇、文明社区、爱心人士和“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好母亲”等评选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进一步深化和谐发展的理念,激发全市和谐创业的热情,有效推动了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的社会主义新九江的建设。
  【精神文明创建蓬勃开展】成功承办全省“四进社区”文艺展演,推出了全省文明社区之一的庐峰小区。开展全市第四届创建文明城市(县城)竞赛活动,武宁县、修水县、瑞昌市分获全省文明城市先进城市奖和进步奖。以“漂漂亮亮过新年”活动为契机,不断加强城市管理,九江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文明村镇创建工作有新进展,100个示范村建设全面推进,全市“文明信用农户”创评取得成效。修水渣津等5个村镇被命名为全国文明村镇和创建工作先进村镇,瑞昌市南义镇等29个村镇被评为全省文明村镇和创建工作先进村镇,德安岳家垅村被评为全省十大文明村庄。文明行业创建工作扎实开展,市委、市政府首次下发《九江市文明单位创建管理办法》。九江电信、大桥五公司等7个单位被评为首届全国文明单位和先进单位。庐山摘取全国首届十大文明风景旅游区桂冠,成为江西省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单位。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强化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开展以“端正师德、廉洁从教”为主题的师德师风建设月活动。着力构筑社区教育平台,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建立特色教育基地,发挥社区志愿者的作用,建立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联系制度。加大“扫黄打非”和学校网络环境整治力度,成立网吧协会,进一步加强网吧管理,有效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政策。创作了一批思想内容健康、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少儿文艺作品。召开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表彰了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浔阳社区未成年人“三心工程”和都昌县“打造三个平台”的经验受到中央文明办的充分肯定。
  【文化事业迈出新步伐】一是文化活动红红火火。成功举办“魅力九江风采2005年元宵灯会”,开展元旦、春节等重大节庆主题文化活动。举办首届魅力九江模特大赛、第三届主持人大赛、唱响九江、少儿美术书法作品展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都昌县成功举办首届“鄱湖杯”全国书法大赛,湖口青阳腔和星子金星砚被国家列为非物质遗产。二是精品生产硕果累累。由市话剧团演出的小品《小门卫》在全国首届小戏小品大赛获专业组“最佳优秀作品奖”,并入选春晚直播特别节目。音乐舞蹈诗《春江花月夜》在江西省第七届“音乐舞蹈节”中,获编导、表演、音乐3个一等奖。《鄱阳湖绝唱》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第二届戏曲“兰花奖”,《穿行于碑林石列》获中国电视学会“庐山杯”电视旅游节目特等奖,《申办魅力城市背后的故事》获广播电视奖一等奖;参加全省第三届艺术节获奖数名列前茅。三是文化产业有新突破。市委、市政府将文化产业的发展纳入九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层面,制定下发《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化产业工作高位强势推进,文化广场、会展中心、体育中心、演播中心、少儿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一批文化设施已经启动。共青“高尔夫”项目已建成使用,共青“影视城”建设已立项。四是文化市场管理成效显著。全市共组织集中行动36次,检查出版物发行单位、印刷企业384家,取缔非法书摊32个,查缴各类非法出版物178600册(张),有效地净化了文化市场。
  (吕小芬)

知识出处

九江年鉴.2006

《九江年鉴.2006》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年鉴设有大事记、九江概貌、各级政府机构、人民团体、法治、经济管理与监督等32个类目,主要记载了2005年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郭国胜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九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