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纪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年鉴.2006》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1783
颗粒名称: “11·26”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纪略
分类号: D630.1
页数: 3
页码: 13-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5年11月26日,九江市发生了一次破坏性的地震,导致九江市启动地震应急一级响应,进行了全面的抗震救灾工作。灾后,九江市政府组织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包括民房重建、学校、医院、水利设施的修复等。同时,政府积极争取上级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组织各方力量加入救灾工作,确保受灾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经过各项努力,九江市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灾后重建工作取得了很好的进展。
关键词: 九江市 抗震救灾 灾后重建

内容

2005年11月26日8时49分,瑞昌市和九江县交界处发生有文字记载以来江西省最大的一次地震,九江市随即启动地震应急一级响应,全面开展抗震救灾工作,2005年12月5日应急期结束,转入救灾和灾后重建阶段。
  一、震情和灾情
  2005年11月26日8时49分,九江市发生5.7级破坏性地震。震中位于九江县和瑞昌市交界处的九江县新塘乡四华村,即北纬29°7、东经115°8,震源深度10千米左右,南昌市、景德镇市、宜春市、上饶市、吉安市等地都有明显震感。据专家分析,地震为主震——余震型,主震后余震一直不断,截至2006年2月19日12时,共记录到1867次余震,其中3级以上余震13次,最大余震是2005年11月26日12时55分发生的4.8级。在此次地震中,九江市死亡12人,重伤67人,轻伤536人,造成房屋结构性损坏不能居住的6万多户,地震发生当天,有60多万人在户外避险。在帐篷居住的灾民41.76万人。一些水利设施、学校、医院、道路、桥梁等公共设施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害,直接经济损失约35亿元。重灾区包括瑞昌市城区及高丰镇、南阳乡、白杨乡,九江县港口镇、新合镇、新塘乡、城门乡。此外,地震对九江开发区、浔阳区、庐山区、永修县、武宁县、德安县也造成一定影响。
  二、上级领导关心指导,社会各界倾力援助
  九江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2005年12月1日,受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委派,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率领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到灾区检查指导抗震救灾工作。2005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灾区慰问,对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作出指示。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国务院副总理黄菊、中纪委书记吴官正等分别打
  电话,询问灾情,致以慰问,并对做好抗震救灾工作作出指示。
  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省长黄智权当天下午就赶到灾区,查看灾情,看望灾民和死难者家属,部署救灾工作。省委副书记王君、傅克诚、吴新雄、彭宏松,省军区司令员郝敬民以及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其他领导都到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中央有关部门和兄弟省市对九江市地震灾情十分关注,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地震发生后,国家地震局副局长李友博率110名工作人员,赶赴灾区现场,预报震情趋势。民政部立即启动四级应急响应,并派出救灾专员于地震当日赶到灾区,核查灾情。建设部、水利部和长江水利委员会派出专家,检测灾后受损房屋和水利设施。财政部、民政部于震后第二天下拨1000万元应急资金,用于灾民安置等工作。中国红十字会及时向江西省送来急需的救灾款项和物资。中央有关单位和各兄弟省市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省内外一些著名国有、民营企业也通过各种形式捐款捐物。江西省委、省政府和九江市委、市政府召开向灾区献爱心动员大会,号召弘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截至2006年2月,九江市共接受捐赠10048.83万元,其中省拨入捐赠款5085.5万元,市红十字会累计接受捐赠354.79万元,市慈善总会累计接受捐赠4608.54万元。
  三、反应迅速,抗震救灾高效有序
  地震发生后,江西省委、省政府立即启动《江西省地震应急预案》二级响应,九江市委、市政府立即启动一级响应,各级领导分赴灾区,靠前指挥。江西省政府和九江市政府分别成立以副省长胡振鹏和市长蔡晓明为指挥长的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驻赣部队和武警出动1.2万人参加救灾。省、市、县三级地震、民政、公安等26个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高效有序地开展各项救灾工作。灾区的基层组织、各级干部和广大党员,发挥坚强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战斗在抗震救灾最前沿,受到人民群众的称赞和信赖。
  及时救治受伤人员,妥善抚恤遇难者家属。地震发生后,市、县两级组织大批医务人员,对因灾受伤者及时进行救治,24名重伤员全部转移到九江市级和南昌市省级医院。因伤住院93人,已出院92人。对遇难的12名人员的家属,县、乡两级组织人员做好安抚工作,每户发放了抚恤金,死者家属情绪稳定。
  及时救助转移灾民,确保受灾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由于灾情发生在人口稠密地区,灾民转移安置任务十分繁重。在地震当天,省、市两级立即下拨专项资金用于灾民的转移安置工作。民政部紧急调运帐篷19800顶。同时,市、县两级发动各单位和群众,购买大批彩条布,搭建简易帐篷。第二天晚上,基本保证了老弱病残幼不露天外宿,第三天晚上,基本做到了转移灾民都不露天外宿。从2005年12月3日开始,九江市组织能入住房屋的城乡居民陆续回迁,通过投亲靠友、邻里互助、单位安置等方式,尽可能减少在帐篷内过冬的灾民人数。至2006年2月19日,住帐篷人数28038人。同时,市县两级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六有二不”,即:有饭吃、有衣穿、有地方住、有水喝、有病能就医、有学能上,不挨饿、不受冻。解决受灾群众生活困难,灾区未发生任何流行病和异常疫病,灾民生活比较安定。
  及时调集各方力量,科学鉴定评估受损房屋和公共设施。地震发生后,各级政府把房屋鉴定评估作为做好灾民安置的基础工作来抓。国家地震局调来10名房屋结构专家,江西省委、省政府抽调400余名建筑工程师,对灾区公共设施和所有房屋逐一进行排查。2005年12月3日,完成第一遍核查工作。在此基础上,对需拆除重建的一类危房和居民要求复核的房屋进行复查。根据核查,在震中20千米范围内,共有受损民房123212户,其中倒塌房屋1226户、立即拆除30252户、局部拆除4613户、先加固后入住37020户、边加固边入住35460户、不加固可入住15561户、其他类306户;共有受损中小学校舍737栋,总面积45.2万平方米;共有受损医疗机构工作用房88栋,总面积8.34万平方米;共有38所敬老院需重建;共毁坏桥梁27座;受灾工矿企业55家。瑞昌市多数机关单位的办公用房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及时加强宣传教育,维护灾区社会稳定。灾情发生之后,省、市、县十分重视震情、灾情的信息披露和宣传工作,加强灾区的维稳工作。地震发生后,省、市、县三级新闻媒体及时发布震情信息,市、县两级通过手机短信息等渠道,发送相关信息,防止以讹传讹造成人心不稳。在国家地震局专家对余震趋势作出判断后,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向居民通报震情,大幅度减少了紧急避险人群。公安、武警和部队抽调700多名警力和400名民兵预备役官兵到灾区维持社会秩序。2005年11月29日,灾区所有中小学恢复上课,并把避险防震知识作为恢复上课后的第一课。同时,对在外地投亲靠友的转移灾民,其子女就地借读一律免收借读费,并适当减免杂费、课本费。至2006年2月,灾区供水、供电、供气、通讯、公路交通都恢复正常。灾区未发生重大刑事和治安案件,未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灾区社会稳定,秩序井然。
  四、措施得当,灾后重建取得阶段性成效
  2005年12月5日,江西省政府宣布结束地震应急状态,成立由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吴新雄为组长的省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九江市政府从2005年12月8日成立由市长蔡晓明为指挥长的九江市“11·26”地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指挥部,全面组织、指挥和协调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突出重点,集中抓好灾后民房重建工作。一是确定灾后重建的优惠政策。对灾后民房重建和加固,明确了自救为主、补助为辅的原则,补助资金重点向重灾区和重灾户倾斜;重建房屋所涉省、市、县有关规费一律免缴,所需钢材、水泥等建材组织省内有关企业按保本原则给予优惠支持。有关金融机构对灾后重建工作给予信贷支持。印发《关于迅速开展灾民住房重建工作的实施意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上级和社会各界支持,共争取用于灾民房屋重建和加固补助资金近5亿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2.98亿元,省财政专项资金1亿元,地方财政及社会捐赠资金近1亿元,并将争取到的资金给予房屋重建户适当补助。二是科学规划,选择相对集中的灾民安置点。安置点的重建充分考虑抗击各种灾害,逐步完善基础设施等因素。建设部门向重建户提供多个民房设计方案和住宅抗震构造详图,供灾民重建时选择,并组织农村建筑工匠进行建筑抗震等方面的技术培训。至2006年2月,确定68个灾民集中安置点,所有安置点要求6月底前建成,并使灾民顺利入住。三是抓紧对加固后方可入住民房的维修。制定《灾区受损房屋可选择的加固方案》,发放到乡村和城区居委会。加固维修工作于2005年12月初全面铺开,市、县、乡组织专业队伍和灾民自行组织对受损房屋进行维修加固。同时,村组组织返乡专业施工人员进入灾区,帮助开展加固工作。截至2006年2月19日,瑞昌市、九江县共维修加固房屋66066户。
  集中力量,抓好学校、医院、“三院”修复重建工作。九江市委、市政府将学校、医院、民政“三院”(敬老院、福利院、光荣院)修复重建作为灾后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并组织专家再次对受损的学校、医院进行逐一核查鉴定,需要拆除重建的立即拆除重建,需要维修加固的迅速维修加固。市、县两级组织有资质的专业建筑单位承接修复重建任务,集中一批建筑专业技术人员全程督促和指导,并签订责任状,把好工程质量关。至2006年2月19日,共维修加固学校211所205742平方米,42759名学生返回教室上课;完成医院维修加固工作。要求重建的民政“三院”2006年6月底前、学校9月1日前、医院9月底前完成重建工作。
  抢抓时间,切实做好水利工程除险加固工作。处于震中的瑞昌市赛湖圩堤出现塌陷、塌方、裂缝等多种险情,长江大堤的一些建筑物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几个中型水库的水工建筑物出现结构性损坏。省、市组织技术人员对所有水利设施进行初步查验,着重对长江大堤和赛湖圩堤的穿堤建筑物和水下隐蔽工程进行逐一排查。为保证水利设施安全度汛,省、市水利部门成立灾后水利工程修复应急指挥部。长江大堤、赛湖堤应急工程于2005年12月12日开工。20多座中小水库的坝体修复工作也在进行。所有除险加固工程,包括以后在隐蔽工程排查中发现的隐患,都要求在汛期以前完成。
  多管齐下,加大对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投入。省、市政府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帮助灾区早日重建家园。所有接收款物都及时下发到灾区。市纪委、市新闻媒体对捐赠的接受和发放过程实行全程监督,做到“专款专用、专物专用、重点使用”,没有擅自扩大使用范围、没有平均分配,更没有截留、挪用、贪污等违规现象,保证重点发放,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确保急需救助的灾民得到及时救助。
  统筹安排,抓好灾区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九江市委、市政府及时号召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一手抓灾后重建,一手抓经济发展,努力推进各项工作。农业上开足马力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工业上抓好企业恢复生产工作;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努力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地震灾区生产生活等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经济社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瑞昌市、九江县的生产总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基本达到2005年初的预期目标。

知识出处

九江年鉴.2006

《九江年鉴.2006》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年鉴设有大事记、九江概貌、各级政府机构、人民团体、法治、经济管理与监督等32个类目,主要记载了2005年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马利群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九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