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十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年鉴.2006》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1780
颗粒名称: 九江市“十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分类号: D630.1
页数: 2
页码: 9-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九江市自“十五”时期以来,经济社会取得了显著进展,人均 GDP 突破了1000 美元,综合实力大幅增强,财政收入增长加快,改革开放成效显著,民间资本充分发展,县域经济突飞猛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工业化整体推进,农村经济势头良好,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大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
关键词: 九江市 “十五”经济 发展

内容

“十五”以来,九江市按照“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克服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九江市经济社会迈上一个新台阶,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大目标奠定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
  一、以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为标志,九江市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十五”时期,是九江市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初步测算,2005年,九江市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400亿元大关,达428.92亿元,是2000年的2倍,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5.4%,为1995年以来近11年中最高增幅,比2000年增长72.9%。“十五”时期年均递增13.6%,高于年均增长11%的预期目标,比“九五”时期年均增速高6.2个百分点。三大产业结构也由“九五”期末的20.2∶45.0∶34.8调整为“十五”期末的16.8∶50.1∶33.1,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人均GDP在2005年突破1000美元,达1144美元,标志着九江市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财政收入增长加快
  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地方财力的显著增强。2005年全市财政总收入39.83亿元,比2000年增加19.33亿元。其中,2005年全市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2.45亿元,为2000年2.1倍,比2000年净增加11.95亿元,年均增量2.39亿元,是“九五”时期年均增量的2.9倍。2005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3%,全市经济自主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实施大开放主战略,改革开放成效显著
  “十五”以来,九江市坚持以开放促发展,改革步伐加快,国有企业、农村税费、投资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行政审批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鄱阳湖水产进入上市辅导期;“十五”期间国家级区域性期货市场——中国南方粮食交易市场,实现网上在线交易,成为中国粮食期货交易三大主力市场之一;庐山旅游核心企业成功注册;九江市首次运用BOT方式建设老鹳塘污水处理厂。开放型经济格局基本形成。国务院批准在九江市设立出口加工区。五年共利用国外境外资金12亿美元,超过全市以往利用外资的总和。利用市外资金和出口势头强劲。“三外”资金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超过80%,成为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十五”时期,九江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0.97亿美元,比“九五”翻两番;累计出口总额3.32亿美元,比“九五”增长68.5%;累计境外旅游人数27.18万人次,比“九五”增长1.6倍;旅游外汇收入7072万美元,比“九五”增长1.5倍。
  四、全民创业,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十五”时期,九江市积极推进全民创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速,成为经济发展的亮点。五年间九江市民间资本迅速启动、外商资本加速流入、城市化建设快速推进。这五年是九江市投资主体变化最大、投资规模扩张最快的时期。2000年,全市非公有制工业完成产值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为12.8%,2005年这一比重达到82.2%;2000年非公企业销售收入占全市规模工业的12%,2005年提高到80.5%。“十五”时期,民间投资额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10.2%上升到2005年的50.7%,民间投资大幅上升,2005年九江市民间投资96.49亿元,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48.1%,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7.2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成为推动九江市投资增长的主力军,经济的自主增长机制初步形成。
  五、突出产业优势,县域经济突飞猛进
  “十五”时期,九江市把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实现强县富民的重要举措来抓,立足县域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县域经济增长开始提速,市县经济发展差距缩小。规模以上工业发展提速。2005年10个县(市)实现工业增加值47.60亿元,增长47%,增速比全市快21个百分点。县域消费需求始终比较旺盛,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速度。2005年,县及县以下实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为65.43亿元,比“九五”期末年均增长13.8%。县域投资增势强劲。“十五”时期十县(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8.82亿元,2005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0.20亿元,是“九五”期末的4.5倍,年均增长35.0%。县域财力显著增强。“十五”以前,10个县(市)中没有一个年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亿元。2005年末,各县(市、区)财政总收入全部过亿元,其中浔阳区、修水县过3亿元,瑞昌、永修、武宁县过2亿元。
  六、基础设施建设进展加快,城市大建设整体推进
  “十五”期间,九江市进一步强化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投入,建成一大批重点工业项目和基础建设项目,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改善城乡面貌。“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8.63亿元,是“十五”预期目标值(250亿元)的2.3倍,是“九五”时期的3.5倍,其规模之大,远远超过历次五年计划。2005年九江市固定资产投资达190.20亿元,比2000年翻两番。“十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32.4%,为历次五年计划投资增长之最。一大批交通、工业、水利、市政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建成,极大地改善全市经济发展的硬环境,增强发展后劲。
  加大城市建设的投入。五年来,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18亿元,新增市区道路150万平方米,新增绿地186万平方米,新建九威大道、长江大道等10多条交通主干道。新建高速公路93.3千米,鄱阳湖大桥、九景高速公路“十五”期间开通,环庐山公路通车。武九复线扩能提速工程竣工,铜九铁路预期开工建设。累计完成公路建设6344千米,改造县乡公路4000多千米,环庐山、修武南线等公路和九武铁路复线建成通车。电力总装机容量从120万千瓦提高到200万千瓦,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完成,实现城乡同网同价。
  城市大建设整体推进。五年来,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28.4%提高到2005年37.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发展质量显著提高,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有效提升,城市规划得到加强,规划水平大幅提高,城市建设投入明显加大,城市公共管理更加规范,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一批城市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鹤问湖地区概念规划、青年南路、三水厂扩建及管网配套工程、老鹳塘污水处理厂、廉租房小区、人防指挥中心、赣北地震监测中心、抗洪警示教育基地、滨江生态园、南湖休闲广场等工程进展顺利,庐山环南山公路建成通车。
  七、工业化整体推进,主攻工业取得预期效果
  “十五”时期,全市工业始终保持着快速发展态势,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工业化快步前行。2005年,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为151.18亿元。“十五”时期年均递增15.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对九江市工业化的贡献特别突出,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为90.39亿元,全省设区市排位第二,“十五”时期年均递增23.1%。工业化率由2000年的32.4%,提高到2005年的35.2%。
  工业总量增加的同时,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4.4%,比2000年提高80.81个百分点。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8.09亿元,比上年增长2.8倍,是历史最好水平。沿江工业带开始形成,昌九工业走廊初具规模,工业园区蓬勃兴起。
  八、统筹城乡发展,农村经济势头良好
  “十五”时期,九江市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粮食生产在经历连续多年下滑后,2004年实现大幅增长,总产量达118.13万吨,比2000年增长9.6%,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目标。2005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126.78万吨,比2000年增长17.4%。棉花是九江市一项传统优势产业,在“十五”期间有了进一步发展,总产量基本稳定在5万吨以上,2005年达5.87万吨,比2000年增长49.4%。渔业生产快速发展,2005年水产品达到28.73万吨,比2000年增长45.0%。2005年,九江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269元,比2000年增长76.6%,“十五”时期年均递增12.0%,比“九五”增速快7.6个百分点,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9个百分点。2005年,九江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元,是继1998年洪水以后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九、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十五”时期,九江市加快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增加对科技的投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强。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发展,学校布局日趋合理。城乡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事业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率比“九五”时期提高10.2个百分点,累计取得国际领先水平科技成果5项,国际先进水平20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教育投入力度加强,完成教育投资56.2亿元,新增校舍80.7万平方米,改造危房61万平方米。成功组建九江市的第一所本科院校——九江学院。全市高校在校学生达7.84万人,教育文化等方面条件有较大改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抗洪警示教育基地建成并对外开放。农村特困救助体系不断完善,累计发放农村“五保户”供养补助资金7640万元,集中供养率由“九五”期间的18.8%提高到70%。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社保金发放率达100%。
  十、逐步建立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战胜各种自然灾害
  “十五”期间,九江市经受多种突发的自然灾害考验,各级党委、政府和全市人民,在困难面前沉着应对,成功抗击“非典”、禽流感、台风、暴雨、稻飞虱及松材线虫、“11·26”地震等自然灾害。2005年“11·26”地震发生后,市委、市政府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立即开展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直接领导下,各级领导干部靠前指挥,及时妥善安置灾民和救治受伤人员,加强灾区物资供应和卫生防疫工作。全面开展灾后重建工作,保障了灾民基本生活和灾区社会稳定。全市逐步建立健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机制,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

知识出处

九江年鉴.2006

《九江年鉴.2006》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年鉴设有大事记、九江概貌、各级政府机构、人民团体、法治、经济管理与监督等32个类目,主要记载了2005年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马利群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九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