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年鉴·2014》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696
颗粒名称: 特载
分类号: D630.1
页数: 18
页码: 1-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13年九江市面临打造双核的新机遇,需抢机发展、负重发展、超常发展。目前,国家的生产力布局正在由沿海向沿江转移,长江中游城市群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九江应把握机遇,凝心聚力,做大做强,开创双核发展新征程。
关键词: 九江市 特载 2014年

内容

凝心聚力做大九江奋力开创双核发展新征程
  ——在市委十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2013年12月30日)
  中共九江市委书记殷美根
  同志们:
  这次市委全会,主要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以及省委十三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正确分析当前发展形势,全面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动员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做大九江,奋力开创双核发展新征程,为九江争得应有地位、人民过上小康生活而奋斗。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重要会议,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中央经济工作会,全面部署了明年的各项经济工作;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了未来江西发展的目标、思路、布局和要求,具有里程碑意义;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进一步部署了江西省明年的各项工作。中央和省委一系列会议,为九江市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机遇。全市上下要把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系列会议精神,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把握宏观大势,抓住难得机遇,找准工作重点,全力加快发展。
  市委九届七次全会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突出发挥九江比较优势,着力“两区互动、强工兴城,科学发展、奋起赶超”,各项工作大步向前推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一是经济总量明显扩张。财政总收入“五年翻两番”,在全省排位由第四进到第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五年增长三倍多,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五年增长四倍。固定资产投资年均过千亿,全省考核两年第一、一年第二。外贸出口五年增长十多倍。二是城乡变化明显加快。几年来,市本级城建投入560多亿元,超过前30年的总和,带动社会投资1800多亿元。随着八里湖新区的基本建成,中心城区面积扩大一倍。老城区改造加紧推进,城市品位大幅提升。“四县一山”与中心城区相向发展,“大九江”格局已现雏形。县城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县县有新城、处处有精品的良好局面。集镇和农村基础改善、环境改变、面貌改观。三是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几年来,引进、建设、竣工亿元以上工业和基础设施项目500多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40多个、50亿元以上项目近20个,为九江发展积蓄了能量。新落户了一批投资大、带动力强的产业项目,十大主导产业集聚成势、蓬勃发展。累计完成电网投资50亿元,一批电力项目顺利实施。长江二桥、永武高速、昌九城际等全面投运;九景衢、武九客专、绕城高速、神华煤电等全面推进。县乡公路总里程超过4000千米,超过前30年的1.5倍。四是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全市财政用于民生投入不断扩大,今年首次突破20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预计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870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可达23000元,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就业、社保、教育、医疗、住房、扶贫等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全省率先实施“先看病、后付费”的就医模式。率先启动公租房建设,全市累计完成保障性住房投资440亿元,惠及100多万户家庭。五是各项事业明显进步。“三农”地位继续巩固,粮食总产实现“十连丰”,油菜生产实现“十连增”。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金融机构、市场建设、港口物流繁荣发展,旅游接待人数、总收入等指标连续多年保持全省首位。深入开展社会管理综合治理,2012年社会公众安全感位居全省第一。六是破解发展难题明显深入。九江开发区成功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共青城成功设市。林权制度改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经验全国推广。政府机构、文化体制、户籍制度、投融资体制、医药卫生体制等改革深入推进。先后破解了国企改革、土地清理、鄱阳湖采砂管理、房产发证、城建规费收缴等发展难题,为发展清除了障碍、增添了活力。七是干事氛围明显浓厚。几年来的变化,不仅是经济指标的进位、城乡面貌的改变,更难得的是形成了和谐干事的新局面。各套班子共识共为,各级干部真抓实干,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抓发展的信心足、干劲大、氛围浓。这些成就和变化,为持续发展、再创辉煌奠定了坚实基础。实践证明,九江的思路是符合市情的,九江的干部是善治善为的,九江的人民是勤劳智慧的,九江的发展是不可限量的。
  抚今追昔,展望未来,九江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正迎来发展的提速期、突破期、黄金期。现在,发展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们手上,如果不憋足一口气,卯足一股劲,下足一番功,不仅发展的势头难以保持,甚至可能再次跌入低谷。我们必须抢机发展、负重发展、超常发展。
  第一,我们迎来了打造双核的新机遇。目前,国家的生产力布局正在由沿海向沿江转移,长江中游城市群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省委强卫书记强调,区域经济发展有个“双核”结构现象,南昌和九江,一个是全省行政中心城市,一个是重要的门户城市,完全有条件成为支撑江西经济崛起的双核。省委、省政府首次突破均衡发展理念,把集中力量推进昌九一体,作为实现“龙头昂起”的重中之重。在策略上,把昌九联动作为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竞争砝码;在布局上,把打造双核作为支撑江西经济崛起的重大战略;在地位上,把九江放在与南昌同等重要的核心位置。现在,上级期望九江,全省关注九江,外界聚焦九江。对我们而言,机遇千载难逢,使命光荣艰巨,必须把握时机、抢占先机,全力把九江打造成为江西的“双核”之一。否则,就无法向历史交账,也无法向人民交代。
  第二,我们肩负着做大九江的新任务。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指出:着力构建“做强南昌、做大九江,昌九一体、龙头昂起”的生动局面,进而带动其他区域腾飞发展。这是省委立足江西省情、面对区域竞争作出的科学抉择,也为九江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使命。这几年,虽然我们的发展打了“翻身仗”,步入了“快车道”,但与沿江和省内先进地方相比,九江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城市体量,都还有不小差距。从沿江来看,芜湖在同类城市中遥遥领先。1995年以前,九江大多数指标都高于芜湖,而到去年,我们GDP只有芜湖的75%,财政收入只有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只有57%。从省内来看,九江与南昌相比,九江的GDP和财政都只有南昌的一半,中心城市的面积也是南昌的一半、人口是南昌的三分之一。可以说,全力做大九江,是我们面临的最现实、最紧迫的任务。尤其是今后几年,如果九江不能迅速做大,我们就会在沿江区域竞争中淘汰出局,在全省竞相发展中再次掉队。
  第三,我们已处在升级发展的新阶段。李克强总理指出:“中国经济已到了只有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就九江而言,一方面,九江市正处于人均GDP从4000美元向8000美元攀升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我们既面临着做大经济总量与提升发展质量的双重任务,也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压力,更面临着经济转型升级与加快建成小康的双重责任。另一方面,九江市正处于“城建适度超前”向“工业强力提升”的转型阶段。这个阶段,城市功能与实体经济相互作用,政策效应与资源潜力相互激发,外部机遇与内在动力相互促进。把握这个阶段性特征,找准打开局面的突破口,全力推进九江转型发展,是我们应对风险的必然选择,破解压力的必要举措,持续增长的必由之路。
  第四,我们正面临爬坡过坎的新挑战。眺视全球,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复苏前景很不明朗;正视国内,保持快速增长的压力很大,存在诸多不可预见的风险挑战;环视周边,区域发展“你追我赶”,竞争态势日益加剧;审视自身,近年来,我们一直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在赶超发展,主要经济指标持续保持高位运行。基数越大,保持高位增长的压力也越大,保持持续强劲的势头也越难。未来几年,我们还面临着要素成本不断提高的压力,面临着资源环境日益趋紧的制约,面临着改革发展深入推进的重任。对九江而言,我们正处于爬坡过坎、不进则退的紧要关口。唯有奋进,才能甩开追兵、赢得竞争、争得地位;稍有懈怠,就会错失良机、延误发展、辜负厚望。
  第五,我们承载着建成小康的新期盼。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与全国同步小康,群众热切期盼,我们责无旁贷。据测算,九江2020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GDP要实现5000亿元,必须年均增长13.2%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要实现6.05万元,必须年均增长14.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要实现1.94万元,必须年均增长12.4%以上。以我们目前的发展水平,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今后几年,如果我们不加速推进发展,不打下坚实基础,小康的目标就难实现,人民的期盼就会落空,党和政府的威信就要丧失。
  在新的起点上谋求新的跨越,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做大九江这个根本任务不动摇,凝心聚力,乘势跨越,奋力开创双核发展新征程。
  一要做大经济总量。做大九江,首先是做大经济总量;做大经济总量,根本是做大工业总量。工业在三次产业中处于核心位置,是创造价值的核心环节。抓不好工业,总量将无法做大,城市将失去支撑,“三农”将举步维艰,物流将无物可流,“三产”将难以繁荣。唯有以工业的突破,才能带动总量的扩张,继而带动九江的做大。可以说,做大工业,不仅是做大总量的捷径,也是带动各行各业繁荣的路径,更是为促进农业、旅游、物流等全面发展另辟蹊径。
  二要扩大城市体量。区域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城市的规模、功能、品位和对经济要素的承载能力,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进程。九江作为江西的门户城市,如果体量跟不上,功能跟不上,品位跟不上,承载跟不上,与其他同类城市不在一个层级上,要素就留不住、人气就聚不拢、产业就做不大,那么,门户地位将名不副实,做大九江将失去支撑。
  三要放大潜在能量。九江集名江、名山、名湖、名城于一体,拥有丰富的岸线资源、淡水资源、矿产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产业存量资源和便捷的区位条件,这是发展的优势所在、潜能所在。这些潜在能量一旦释放,将对发展产生极大的乘数效应。优势没有充分挖掘出来,再好也只是一种浪费;资源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再多都只是一种潜力。把潜在能量变为发展力量,把资源优势变为发展胜势,是全力做大九江的现实需要。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三届七次、八次全会和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在解放思想中凝聚力量,在改革开放中增强活力,在攻坚破难中加速发展,以做大九江为目标,决战大工业,打造大门户,推进大统筹,改善大民生,实现大跨越,财政年均增百亿,工业五年过万亿,奋力开创双核发展新征程,为九江争得应有地位、人民过上小康生活而奋斗。围绕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必须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咬定万亿目标不动摇,全力决战大工业
  工业是支撑综合实力的脊梁骨,是做大经济总量的主引擎,是赢得区域竞争的杀手锏。前不久,市委、市政府提出:举全市之力实施工业化核心战略,确保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三年翻一番,五年过万亿”。强卫书记、鹿心社省长对九江决战工业的部署给予了充分肯定,强书记批示:“如果江西省各市、县以这样的决心和行动来抓产业发展,江西的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一定能加快实现。”鹿省长批示:“目标令人鼓舞,切实抓好落实。既要做大总量,更要提升质量。”两位领导的重要批示,既是对九江决战工业一万亿思路、目标、措施的充分认可,也是对九江发展的重视和关心,更是对全市上下的鼓励和鞭策。在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上,强书记再次对九江决战工业一万亿的做法给予了肯定。为此,我们要始终咬定万亿目标不动摇,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主攻工业上来,确保各方力量向工业聚合、各种要素向工业聚集、各项服务向工业聚焦,打一场决战决胜的攻坚战。
  1.走总量扩张的高速路。工业总量不大,调结构就没有相应的空间,转方式就没有回旋的余地,稳增长就没有充足的后劲。就九江而言,虽然这几年工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但九江市工业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尤其是缺乏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为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做大规模、增强实力、扩张总量,摆在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首要位置,努力保持工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势头。一要主攻“万亿目标”。深入实施沿江开放开发战略,推进江路联动发展,坚持“大规划引领、大园区承载、大产业支撑、大企业主导、大投入带动、大招商突破”,确保到2017年全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迈入“万亿俱乐部”,占全省份额“四分天下有其一”。工业做大了,我们才能突破区域竞争的重围,才能加快奋起赶超的步伐,才能实现做大九江的目标。二要打造“千亿板块”。围绕沿江、沿路“T”型产业带,建设五大国家级园区,构建“两轴为基、五点立柱、腹地依托、支撑稳固”的九江工业大厦。在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个国家级园区的基础上,推进城东板块、彭湖板块、赤码板块、共德永板块打造成国家级园区。到2017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城东板块1100亿元、城西板块1650亿元、彭湖板块1600亿元、赤码板块1650亿元、共德永板块2400亿元。除五大板块之外,其他修水、武宁、都昌和星子四县,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三要培育“百亿企业”。通过“改造升级、靠大联强、扶优扶强、整合重组、抱团扎堆、招大引强”,加快培育20户以上超百亿、30户以上超五十亿、100户以上超十亿、1000户以上超亿元的企业。每年力争新增规模企业100户以上,到2017年总数超过1500户,70%以上的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同时,着力打造一批“千万级”“百万级”“十万级”的优势产品产能基地,力争石油化工、钢铁有色、现代轻纺、电力新能源“四大支柱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过千亿,电子信息、非金属新材料、节能电器、绿色食品、先进制造“五大优势产业”总量突破3000亿元。
  2.走产业集聚的升级路。产业是工业的基础支撑,产业聚集是工业升级的重要环节。所谓产业集聚,简单来说,就是促进项目集聚、产业集群、要素集约,从而使企业做大、产业做强。九江市拥有石化、钢铁、有机硅、汽车、玻纤等一批潜力大、前景好的骨干企业,但同时也存在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配套能力不强,产业链没有拉长等问题。必须紧紧抓住当前国内外产业转型、转移的重大机遇,加快推进“三个转变”:一要从单个到集群转变。独木难以成林、根深才能叶茂。单个企业缺乏配套,难以形成竞争优势,不能持久发展;多个企业抱团推进,互补合作,才能越做越大、越走越宽。一方面,要通过引进大企业、大项目来吸引配套企业的入驻,形成产业集群。引进一个具有带动力和爆发力的大项目,就能引进一条产业链,就能形成一座产业城。比如,湖口的金砂湾工业园,就是因为九江钢厂的引爆,永修的星火产业园,也是因为有机硅厂的带动,才形成了产业之“树”、企业之“林”。另一方面,要通过建设产业园的途径,引进中小企业抱团扎堆发展,形成产业集群。目前,彭泽县引进了泵业产业园,瑞昌市开发了红木产业园,九江县建设了皮革产业园,武宁县形成了节能灯产业园等,这种产业园的发展途径,代表了一种新的产业聚集方式,应当大力支持、全力推进、努力推广。二要从无序到有序转变。产业的发展一开始都是无序的,然后通过先“归纳”再“演绎”,形成有序发展。“归纳”,就是对现有企业进行归纳、整合,看看可以形成哪些产业,哪些产业可以做成规模。“演绎”,就是在现有产业基础上进行扩展、延链,吸引更多同类企业抱团发展,做大产业规模,形成产业集群。推进产业有序发展,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注重“规划引领、专业引路、机制引导”。在规划引领上,坚决防止一拥而上、一哄而散,真正形成分工明确、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各园区、各板块要各凭优势、各有侧重,着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在专业引路上,对于主导产业、优势产业,要聘请行业内知名科研机构、知名专家进行产业发展研究,制定专业的战略导向、发展路径、主攻重点。在机制引导上,要实行产业发展“六个一”机制,即一个产业一名领导、一个责任单位、一个研究团队、一支招商队伍、一套优惠政策、一张推进时间表,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链招商。三要从低端到高端转变。工业的起步时期难以避免会引进一些低端产业,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须推进从低端向高端转变,否则企业做不强、产业做不优、总量做不大。要更加注重招商选资,围绕我们的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承接好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提高引进项目的质量和效益。产业转移,不是异地粘贴;产业承接的过程,就是转型升级的过程。要坚持优化增量与提升存量并举,更加注重技改扩能,充分运用先进技术、先进装备等手段,对现有纺织、船舶、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产业进行技改升级。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品牌创建,以科技创新的率先突破,带动产业发展的全面升级,推动“九江制造”和“九江创造”比翼齐飞。
  3.走绿色发展的特色路。九江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要将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将环境容量转化为发展容量,推动全市工业走上绿色、节能、高效、生态的发展之路。一要在新兴产业上做“加法”。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积极推广绿色能源技术,引导企业坚持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到2017年,力争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比重达到40%。二要在资源利用上做“减法”。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严格管理淡水资源,集约利用岸线资源。增强节约意识,减少无端浪费,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节能降耗。三要在循环经济上做“乘法”。积极创建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园区,全面提升资源精深加工、循环利用、综合利用水平。发展再生资源产业,争取各类资源“吃干榨尽”、“变废为宝”,让有限资源实现无限利用,产生“倍增”效益。四要在污染排放上做“除法”。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坚持做到“五个坚决不”,即: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坚决不引进;环评审核不过关的项目,坚决不落户;“三同时”不到位的项目,坚决不启动;在线监测不过关的项目,坚决不放行;没有达到环评标准的,坚决不生产。同时,建立“市县监管联动、昌九防控互动”机制。探索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及交易试点。
  二、保持兴城势头不减弱,强力打造大门户
  省委强卫书记讲,九江是江西重要的门户城市。作为门户城市,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特征:一是具有一定的城市规模及城市服务功能;二是具有明显优越于周边城市的交通条件和区位地理优势;三是与国内外城市之间有经常性的贸易往来,并有较大的贸易量。近年来,九江市以适度超前的步伐,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城市框架拉开了,规模做大了,形成了人口和要素聚集之势。但是,九江的城镇化水平仍然不高,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城市的功能、体量、人口和贸易水平都与门户城市的标准不相称。必须抢抓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布局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发展机遇,始终保持投资规模不降、城建项目不少、兴城势头不减,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不断提升城市竞争力,使门户名副其实、名至实归。
  1.构建大九江都市区。按照“提升新城区,改造老城区,整合拓展区,构建都市区”的思路,进一步做大中心城区,协调区域城镇建设,形成大九江都市区发展格局,使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200平方千米,大九江都市区中心城市面积达2200平方千米。一要提升新城区。推进新区建设由拉开框架向完善功能、由政府主导向社会主导、由夯实基础向聚集人气转变,把八里湖新区建设成为“行政文化中心、商业居住胜地、休闲观光乐园”的生态新城。突出功能大完善,加快一批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项目的续建、再建工作,不断完善服务功能。突出品位大提升,设计要高起点,建设要高标准,注重文化元素的融合,把每个项目都建成精品、建出特色,不断提升城市品位。突出环境大改善,发挥依山傍水、滨湖近路的独特优势,构建山、城、湖、江相依的生态新区。突出产业大发展,建设一批商业楼宇、高档地产、精品旅游等项目,以产业聚集财气和商气,打造八里湖新区的“内核”。突出人气大聚集,通过降低落户门槛、改善住房条件、完善保障体系等途径,让新市民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突出管理大跟进,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确保建成项目及时交付、跟进管理,各项服务同步提升、不留死角。二要改造老城区。在建设新城区的同时,不忘老城区改造。要坚持以人为本、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的原则,把旧城改造与疏缓城市交通压力、改善居住条件、完善城市功能、整治市容市貌、创建文明城市等结合起来,着力推进街区整治、片区改造、景区优化、社区升级等各项工作,繁荣总部楼宇、商务楼盘、物流市场等各项产业,增强老城区的发展活力。按照“整体运作、分片改造、全面提升”的思路,确保未来2~3年内,在中心城区改造500万平方米。三要整合拓展区。就九江市中心城区而言,浔阳区人口基本饱和,发展受限;开发区重点发展工业,不在城建;八里湖可用土地不够,容量有限。庐山区城郊集镇腹地广阔,又有环庐山、临鄱湖、滨长江的区位优势;九江县紧邻中心城区,城市基础设施已形成对接互补,这两个地方都可作为中心城区拓展区来打造。要坚持大手笔规划、大力度管控、大气魄建设、大项目布局,整合推进芳兰、威家、海会、赛阳片区组团发展,加快推进赛城湖片区与八里湖新区融合发展,拓展新的城市建设平台,构筑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形态。四要构建都市区。在建好中心城区的同时,推进九江县、瑞昌市、星子县、湖口县、庐山与中心城区相向发展,打造大九江都市区的中心城市。在此基础上,沿东向南向、环鄱湖区域进行拓展外延,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城乡空间,着力构建大九江都市区。当前重点要推进的工作,就是全力提升中心城区与周边县区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加速推进绕城高速、环庐山公路等路网建设,适时开通城际公交线路,加快开发城际轨道交通。最大限度利用区域优势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实现中心城区与“四县一山”优势互补、功能配套、资源共享。
  2.推进昌九联动发展。在现代区域竞争中,一个城市或地区仅靠“单打独斗”难以取胜,只有把最优的资源、最强的力量叠加到一起,抱团发展,才能成为最大赢家。南昌与九江,一个有省会城市的综合优势,一个有全省唯一的沿江优势,一个实力强,一个潜力大,实现强强联手、抱团发展,有利于形成资源的最大配置、优势的最大互补、力量的最大聚集。我们要挖掘优势、放大潜力,加强与南昌的合作对接。一要支点大建设。充分发挥共青城的政治优势、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共青城市与德安县、永修县融合发展,推进先导区与南昌临空港经济区、南昌高新区、桑海开发区、小蓝开发区相向发展,着力打造昌九之间区域副中心城市,使共青先导区成为支撑昌九发展的重要支点。二要基础大对接。加强九江与南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对接互通,重点加快推进昌九高速“四改八”项目,尽快实施昌九发展大道项目,积极争取昌九一体化轻轨建设项目等。三要区域大合作。按照“功能互补、错位发展、合作共赢”的思路,推进九江与南昌在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市场配置、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联动发展。重点推进九江与南昌金融同城同率、通讯统一资费等,实现两市抱团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竞争。
  3.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按照“张开翅膀,拉开框架,打开通道,展开路网”的思路,以昌九机场为“两翼”、以长江航道为“脊梁”、以铁路干线为“骨架”、以公路交通为“筋脉”,着力建设航空、水路、铁路、公路“四位一体”,贯通南北、连接东西、辐射全国的区域性交通枢纽,打造畅通、便捷、高效的城市之门。一要优化提升空运通道。加快庐山机场改造,扩建停机位及配套设施,开通市区至机场的公交、专线,增开航线航班,将庐山机场建设成为国内支线旅游机场。加快打通昌北机场与庐山机场快速通道,整合两个机场客货资源,实现联动发展、合作共赢。二要优化提升铁路通道。坚持“两站并举”,推进九江站扩建和庐山站改造,积极推进武九客专、九池城际、京九客专、合九客专、九景衢、九岳常等铁路专线建设,积极协调争取增开始发列车,加密营运车次,真正使九江成为全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三要优化提升高速通道。通过加密路网、升级扩能,增强通达性,尽快建成九江到周边省会城市的直达高速公路通道。重点加快推进绕城高速、都九高速、都南高速、修平高速等项目建设,规划推进长江三桥建设、九江至湖口湖底隧道等项目建设,协调推进彭湖高速对接安徽高速路网建设。四要优化提升水运通道。推进长江干线江西段航道工程建设,确保5千吨级海轮常年直达九江港;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完善区域航道体系;推进内河流域航道整治,改善通航条件,形成外“通长江、达上海”、内“连吉赣、接鄱湖”的大航运格局。
  三、夯实发展基础不放松,着力推进大统筹
  在大力实施“工业化核心”战略,打造大门户的同时,充分挖掘旅游、物流的发展潜力,不断壮大“三农”、县域的综合实力,全面激发改革、开放的内在活力,实现各行各业统筹发展、协调推进、全面繁荣。
  1.要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把“三农”作为做大九江的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大力度、加快发展。重点要在“三个促进”上下工夫:一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现代农业“接二连三”,要跳出农业发展农业,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重点要增强龙头企业对农业发展的带动力,每年新增规模以上农业企业20家;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有序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打造渔业、茶叶、果业、苗木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一批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二要拓宽收入渠道促进农民增收。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需求,大力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从而减少农民、富裕农民;深入推进农村改革,搞好农村集体土地和农民宅基地确权登记工作,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试点,赋予和保障农民更多的权益;建立和完善低收入农户就业援助机制,加快农村各项保障服务体系建设。三要加快城乡一体促进农村增彩。扎实推进和谐秀美乡村建设,以示范镇、中心村建设为重点,打造一批沿江特色产业集镇、沿路物流节点集镇、滨湖生态旅游集镇、山区边贸中心集镇;打造一批人口集中、设施齐全、管理完善的中心村。以镇村联动建设为抓手,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大力提升农村地区面貌,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2.要繁荣现代旅游产业。放大庐山旅游优势,充分挖掘潜在资源,将九江打造成为省内领先、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国际化旅游城市,确保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每年增长15%以上。重点要搞好“六个推进”:一要推进体制转变。整合旅游资源,按照“统分结合、资源整合、公司运作、受益分成”的方式,成立高规格的庐山旅游集团,推动庐山旅游统一经营管理。加快庐山旅游转型升级,整体推进庐山、星子、庐山西海、武宁、修水、共青城等景区景点建设,把山上山下、城里城外、游山玩水、度假休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景点联建、营销联合、线路联网,真正形成大庐山旅游格局。二要推进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庐山缆车项目,打通庐山快速通道,提升旅游接待能力。继续加强老景区深度开发,全力推进现有项目的建设步伐,大力策划和开发一批旅游新项目,以旅游项目的大引进、大建设带动旅游的大发展。庐山要打造成为“国家人文发展综合示范区”,星子要打造成为“全国旅游百强县”,武宁要打造成为“全国最美县城”。三要推进业态繁荣。转变旅游发展观念,突破观光旅游的局限,不断开发旅游新业态,满足市场不同的需求,推动九江旅游从单一的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养生、会奖、商务复合型转变。引导更多的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旅游商品的研发、生产和经营,做强做好旅游产业链,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四要推进文化融合。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要充分挖掘历史、人文、宗教等方面厚重的文化积淀,着力打好“绿色”“红色”“古色”牌,做好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文章”,打造文化旅游精品项目。比如东林大佛项目,就是把宗教文化融入旅游的典范。五要推进对外合作。努力拓展欧美、东南亚旅游市场,加强与长江中部城市群各大城市的对接,拓宽旅游市场,加大旅游宣传营销力度,联合开发推广客源共享、“一程多站”旅游线路,形成不同主题、特色、档次的多元旅游产品体系。六要推进管理提升。按照国际旅游城市的标准,优化旅游软硬环境,推进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完善旅游管理和服务机制,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使传统旅游产品焕发新活力,让新推出的旅游产品形成新特色。
  3.要建设区域物流中心。大产业带动大物流,大物流促进大发展。要顺应做大九江、昌九一体发展的需求,加快现代物流发展步伐,把九江建设成为连接长三角、辐射湘鄂皖、服务全省的物流中心。一要打造枢纽港口。充分利用沿江岸线资源优势,加快沿江码头资源整合,优化港区功能配置,在湖口县、彭泽县、瑞昌市、九江县等重要节点规划建设综合性码头,鼓励建设公用码头,从严控制专用码头和临时码头。完善港口设施、推进港口合作,加快九江港和沿长江、环鄱湖流域港区的联动发展,力争货运吞吐量2015年突破1亿吨。二要完善物流体系。按照“城内大商场、城外大市场、城乡大流通”的原则,着力建设一批有规模、有档次的城市综合体,打造一批有辐射力、带动力的专业市场,培育一批有品牌、有市场的电商基地和电商企业;紧紧围绕昌九一体化、决战工业一万亿、打造门户城市的需要,规划建设一批物流配套功能区、物流枢纽港、物流产业园,完善仓储冷库、货运配载等配套设施。三要发展多式联运。加强水路、铁路、公路、航空等运输方式的衔接配套,推进路港联运、江湖联运、公铁联运、昌九物流快速通道建设,提高物流效率。着力培育和规范物流市场,优化整合现有资源,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的物流企业来九江市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业务,提升服务水平。
  4.要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县域兴则市域兴,县域强则市域强。做大九江,离不开县域经济的大开放、大发展、大提升和大支撑。一要打造善治团队。紧贴市情、紧扣发展,统筹考虑干部素质、能力、经历、专业、性格等多种因素,统筹考虑主要负责同志、班子成员之间的协作配合、优势互补,配优配强县级领导班子。二要激发县域活力。支持发展较快的县(市、区)率先发展,快速进入全省乃至中部地区先进行列;鼓励资源禀赋较好的县(市、区)结合地方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积极配合“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对没有参加试点的县(市),参照试点县的做法,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把市级经济管理权限,一律下放给县里,切实为县(市)的发展“松绑减压”。三要完善考评体系。大力推进考评方法逐步从偏重齐步走向分类指导转变,从偏重数字向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转变,从偏重领导、部门评价向领导、部门与群众评价相结合转变。在兼顾党的建设、社会建设、经济发展、民生工程、生态环境五大块的基础上,突出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加大经济发展及成效的权重。四要强化奖惩措施。加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奖励,确保每年奖金在2000万元以上。综合考评连续两年前三名的县(市、区),优先安排提拔使用职数。综合考评后三名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约谈其党政主要负责人,限期整改;连续两年倒数后三名的,采取组织措施。继续坚持每年举行一次巡回检查,促进县域经济平衡发展,力争到2017年全市确保县县财政收入过20亿元,有一批县(市、区)过30亿元,4~5个过50亿元,1~2个过70亿元。
  5.要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改革创新是活力之本,扩大开放是动力之源。实现九江跨越发展,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紧贴九江实际,以改革红利释放发展潜力,以开放姿态聚集发展要素。一要加快对外开放。主动加强与发达地区观念对接、产业对接、机制对接、政策对接,进一步创新开放思路、拓展开放空间、建好开放平台、优化开放环境。加快推进九江综合保税区申报,探索建立昌九扩大开放试验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培育出口骨干企业,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劳务合作领域。全面开辟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深入实行项目代办制,缩短办事时限,简化办事程序,打造“审批时间最短、办事效率最高”的政务环境,让更多的资本、人才和要素在九江生根发芽、成长丰收。二要深化体制改革。推动区域发展升级体制改革,适时启动撤县设区、撤乡改镇(街道)的行政区划调整。给予共青城市特区政策、特殊对待、特别支持,鼓励打造国内知名的改革试验特色区。全面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规范统一的部门预算体系,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集中采购制度。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建设文化强市。改革公共服务领域的管理模式,做到“花钱买管理,不花钱养人”。有效整合公共资源,创新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以资源生财、以财生财、以存量生财、以平台和能人生财,为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三要支持全民创业。坚持内商外商一视同仁、国企民企平等竞争,只要法律法规不禁止、不限制的领域和行业,就要彻底放开,允许和鼓励民营企业参与竞争和发展。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社会事业等领域。全力支持本土人才大胆创业、成功人士回归创业、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落实人才奖励政策,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
  四、加速小康进程不停步,竭力改善大民生
  没有民生的改善,没有福祉的增进,也就没有全面小康的实现。要坚持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着力构建“大民生”工作格局,努力让全市人民过得更加舒心、住得更加安心、生活得更加开心。
  1.要搞好公共民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要坚持公共投入与财政增长相协调,市场调节与政府促进相结合,推进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直接照在老百姓身上。协调推进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抓好高职学校、技工院校、科研平台等基础建设,着力解决教师专业结构性矛盾、乡村医生养老待遇等突出问题。不断完善城镇养老、失业、医疗、生育和工伤保险制度,健全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扩大农村养老、医疗保险覆盖面,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扎实做好就业培训、就业援助和就业服务,鼓励自主就业、自主创业,最大限度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按照“提高两个比重、实现两个同步”的要求,着力改变九江市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状况,切实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真正让全市人民的“腰包鼓起来”。 2.要保障底线民生。加大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的关爱、帮扶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他们的生存底线,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为他们“撑起一片晴天”。抓住国家新一轮集中连片扶贫攻坚政策机遇,每年安排100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加大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异地搬迁、产业扶贫等扶贫开发力度,全力推进农村扶贫帮扶到户工作,打好脱贫致富的攻坚战。不断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互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困难群体长效帮扶机制,逐步提高城乡“低保户”“五保户”“三无人员”、残障人员等群体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整合社会资源,倾斜政策扶持,加快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事业,力争县县有养老中心、乡乡有养老机构、村村有老年活动场所。探索将困境儿童纳入儿童福利基本保障范围,切实保障困境儿童的生存权益。
  3.要关注热点民生。把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一号民生工程,确保中心城区10万套公租房全面建成、投入使用,实现“只要在九江就业创业,就能在九江安居乐业”。着力优化城乡道路畅通网络,发展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完善人行道、停车场、红绿灯等基础设施,让人民群众出行更加便捷。全面推行“新农合跨省市直补”“先看病后付费”“医疗联合体”等惠民举措,逐步破除公立医院以药补医机制,让老百姓看得起病、方便看病。合理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城乡、群体、校际之间的差距。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争取到2015年底每个县建成一所省级示范性公办幼儿园,每个乡镇建成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情感关爱,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加大困难家庭和特殊群体学生的帮扶力度,让孩子们“一个都不少”接受教育。
  4.要发展生态民生。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在发展过程中,既算经济账、也算社会账,既算效益账、也算民生账,保护好赖以生存的家园。制定大气污染防治细则,加强环境监测。扎实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强水源、土地、森林、湿地、候鸟和野生动物等资源保护,守护好“一湖清水”,擦亮九江的“绿色招牌”。抓好县城污水处理、乡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提高森林覆盖率等工作,把“金山银山”留在园区,把“绿水青山”留给居民和家乡。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5.要构建和谐民生。和谐是小康的内涵、人民的期待、发展的前提。树立“平安是福,和谐是金”的理念,一手抓发展,一手促和谐。坚持依法治市,坚决摒弃“和稀泥”与“花钱买平安”式的维稳观,在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中,维护公平正义。深化平安创建,强化社会治理,不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创新社会管理,统筹兼顾、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畅通信访渠道,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解,从源头上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强化舆情引导,认真搞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提高处置突发事件和群体事件的能力。抓好安全生产,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防控各类安全事故发生。
  五、强化实干作风不懈怠,奋力实现大跨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实现九江跨越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实干。
  1.要打造“核心党委、高效政府、合力班子”。各级领导班子是我们事业的中坚力量,党委班子的决策力强不强,政府班子的执行力强不强,各套班子的配合力强不强,直接关系九江事业的成与败,直接关系九江发展的快与慢。这几年,九江之所以能形成这么好的发展局面,与各套班子同心同德、共力共为是分不开的。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保持这样的共事氛围、干事态度、成事格局。一要打造核心党委。要以党委领导班子集体为核心,发挥常委会的核心领导作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决策中心。同时,要总揽不包揽,协调不替代,大力支持人大、政府、政协按照党委的决策和法律、章程开展工作。二是打造高效政府。核心党委的决策靠高效政府去落实。常委会的决定一旦作出,政府要准确高效地把党委的主张变为政令。思想上要高度统一,做到一个声音;行动上要主动担当,做到一抓到底;操作上要高效务实,做到一气呵成。三是打造合力班子。共识共为才能放大力量,各行其是就会抵消力量。各套班子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不分一线二线、不分台前台后,都有抓发展的责任,有抓落实的任务。要围绕中心,服从大局,做到谋发展一盘棋;要心无旁骛,言无杂音,做到抓工作一个调;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做到干事业一条心。
  2.要突出“以项目论英雄、凭德才用干部、看业绩给奖惩”。坚持在干事创业中检验干部、考察干部,努力把一大批“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坚持为业谋才,不为人谋官。一要强化实绩导向。坚持公道正派,定好风向标。评价干部不看文凭看水平,检验干部不看唱功看做功,使用干部不看资历看能力。注重在经济战线、基层一线、困难火线培养干部,谁在招商引资中干出实绩,谁在项目建设上立下战功,谁在财政税收上多作贡献,谁在破解难题上取得成果,就提拔重用谁。二要科学选用干部。坚持一切从事业出发、一切从发展需要出发,旗帜鲜明地鼓励开拓、支持实干。对那些想干事的,给机会;对那些会干事的,给平台;对那些干成事的,给地位;对那些勇担当、有本事、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个性鲜明的干部,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把那些‘只有唱功、没有做功’的庸官刷下来,把那些‘见到困难就躲’、‘碰到麻烦就绕’的懒官请下台,把那些得过且过、政绩平平的太平官剔出去”,真正让混日子的没市场,装样子的没收获,跑位子的没机会。决不把领导岗位作为解决待遇、谋取福利、平衡关系的地方。三要兑现考评奖惩。合理运用考评结果,严格兑现奖惩措施,坚决克服“重视考核、忽视运用”、考核与使用“两张皮”现象,不仅要激励快牛,重奖有功之臣、重用有为之人;还要鞭打慢牛,不给空闲的机会、不留轻松的余地;更要淘汰懒牛,让无为者失位、不为者退位。
  3.要提升“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基层干部的服务力、基层党员的影响力”。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战斗力的强弱,关系到工作能不能落实,目标能不能实现。一要推进主题活动长效化。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不作“表面秀”、不搞“一阵风”,真正把活动的成果体现到为民服务上来,体现到干群融洽上来,体现到夯实基础上来,体现到加快发展上来。二要推进教育管理规范化。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坚持不懈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对广大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活动载体;切实加强对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的关怀帮扶,强化结对帮扶、解决实际困难。三要推进基层党建项目化。积极探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新途径、新办法,围绕扩大组织覆盖、建设活动场所、丰富活动载体等内容,精心选定党建项目,真正实现基层党建工作上台阶、上档次、上水平。加大城市社区、城乡结合部和“两新”组织中党建工作,创新组织设置方式,做到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党的工作,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健全的党组织。
  4.要坚持“苦干比精神,快干比效率,大干比魄力”。如果把“全力做大九江、推进跨越发展”比作一场长跑比赛的话,九江这几年的“赛跑”很给力,但“长跑”不同于“短跑”,长跑取胜的关键在于咬紧牙关、保持速度、坚持到底。为此,我们必须把苦干、实干、快干贯穿于跨越发展的全过程,以硬作风完成硬任务。一要埋头苦干。必须咬定目标不分神,做到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不达目的不罢休;必须奋力拼搏不怕苦,舍得掉一身肉、脱一层皮;必须敢于攻坚不畏难,不等、不靠、不推诿,积极应对,做到越是困难多、难度大,越要迎难而上、知难而进。二要真抓实干。干事业,坐而论道不行,“只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更不行。必须始终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劲头,做到真抓真干、真抓真发展;必须亲力亲为,深入一线,做到在深入中找到办法、在实干中解决问题、在真抓中干出成效;必须围绕“实”字做文章,制定措施要符合实际,执行规定要落到实处,开展工作要抓出实效。三要大干快干。就是要立大志、干大事、创大业,甩开膀子“大干一场”,做到敢思敢想、敢闯敢试、不怕失败;做到全力以赴、尽职尽责、不留后路;做到一马当先,快部署、快落实、快推进,以大干促大建设,以快干促大发展。
  5.要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干部健康成长、群众满意评价”。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大力营造干净干事、以廉洁立根基的浓厚氛围,形成“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良好风气。一要在思想上预防。切实加强党风党纪党性教育和理论武装工作,提高各级干部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大力开展廉政文化建设,营造“清廉干事、干净成事”的良好风气,在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钢铁长城”。二要在制度上设防。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突出抓好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环节等方面制度建设,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不仅要做完善制度的推动者,更要做带头遵守制度的表率。三要在监督上严防。把科学配置权力与有效进行监督结合起来,加大监督力度,改进监督方式,扩大监督范围。完善廉政考核方法,引入社会评价体系,科学运用监督成果。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工程建设领域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强监督检查和专项治理,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深化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实施重点项目廉能风险专项防控,让公共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坚决惩治腐败,对腐败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迁就,决不心慈手软,以惩治腐败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同志们,立足新起点,实现新目标,我们不能错失发展的大好机遇,不能愧对上级的深切厚望,不能辜负人民的热忱期盼。全市上下务必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凝心聚力,做大九江,奋力开创双核发展新征程,为九江争得应有地位、人民过上小康生活而奋斗!
  政府工作报告
  ——在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2013年1月3日)
  九江市人民政府市长 殷美根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2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强大动力,坚持“两区互动、强工兴城”不动摇,深入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沿江开放开发,着力抓项目、扩固投、稳运行、惠民生,有效克服了宏观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任务,又奋力迈出了加快赶超的坚实步伐。
  (一)赶超发展步伐持续加快,财政收入跃上200亿元新台阶。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420.1亿元,同比增长12%。财政总收入达到220.86亿元,净增59.06亿元,增长36.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41.87亿元,增长40.4%;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提高2.7个百分点,达到15.6%;县级财政总收入完成176.77亿元,9个过10亿元,5个过15亿元,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过20亿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2.7亿元,增长16.1%。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突破1000亿元。外贸出口35.3亿美元,增长3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85元,分别增长13.5%、14.9%;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2.8%。
  (二)工业经济逆势上扬,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8.6%,净增817亿元;增加值621.3亿元,增长14.6%;利税总额270亿元,增长38.4%;工业固投948亿元,增长30.1%,占全市固投的70%以上;工业用电量76.2亿度,增长10.4%。通过落实小微企业帮扶政策,积极组织政银企对接,有效开展“银园保”合作,全力帮助企业破难题、促生产、保增长,工业经济低开高走,对全市经济的主导作用更加凸显。通过推进产业招商,打造龙头,完善链条,十大产业集群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53.2亿元,占全市比重超过80%。通过帮扶企业外拓市场,内强管理,技改扩能,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5户,达846户;新增利税过亿元企业18户,达37户;新增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92户,达588户,过10亿元的新增6户,达31户,九江石化突破300亿元,旭阳雷迪等一批企业过50亿元。通过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20亿元,增长35%,增加值132亿元,增长20%,高新技术产业占GDP比重提高2.1个百分点。通过加大投入,完善功能,优化服务,园区新增开发面积20平方千米,达110平方千米,新增标准厂房30万平方米、园区公租房20万平方米;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0亿元,新增百亿园区2个,九江开发区一年净增110亿元,九江出口加工区出口总额继续保持中部地区第一,永修云山经济开发区、德安县工业园获批省级重点园区。
  (三)兴城势头继续保持,城建投入超过500亿元。全市实施城建项目926个、完成投资522亿元,城镇化率提高1.9个百分点。中心城区实施城建项目160个,竣工34个,在建75个,完成投资190亿元。《大九江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和《九江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通过论证评审,绕城高速顺利开工,老九湖路改造完工,大九江区间通道加快成型,“四县一山”与中心城区发展规划、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社会管理的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八里湖新区控制性详规和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完成,“五个一批”107个重点项目快速推进,全年完成政府性投资50亿元,带动社会投资100亿元;市博物馆、八里湖大桥、前进西大道、环湖三路及景观桥、海韵沙滩、蛟滩水利综合整治等30个项目建成投运,市民服务中心、文化艺术中心、九龙山公园、中航城等47个项目加快推进,寻阳古城景区、西组团路网等30个项目启动实施,为“五年基本建成生态新区”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创新机制,下放权限,区内运作,全面加快老城区改造,浔阳区战备路、化工厂、琵琶亭等9个片区改造加快推进,德化路、花果园等7处安置房启动建设;庐山区城南核心商业区快速推进,十里南大道、莲花大道、前进南路、九莲北路、九莲南路等竣工通车;九江开发区长江大道、九瑞大道、八里湖北岸大堤等改造项目全面完工;积极实施中心城区大水系综合治理工程,白水湖及浔南片区、濂溪片区截污工程启动建设,城区水系连通工程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县城和集镇建设加快推进,各县共实施城建项目766个,竣工457个,完成投资332亿元,一批规划科学、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县城新区初具规模。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无障碍建设先进城市,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创建“四连冠”,第四届省级文明城市创建通过复检;积极开展“两声三乱”等综合整治,规范城区沿江砂石站管理,创新城建项目管护模式,建立建筑工地数字化监控平台,城市管理水平、市容环境、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四)沿江开放开发势头良好,完成项目投资900亿元。沿江开放开发上升为省级战略,省委、省政府出台“两个意见”,发布“1+5”规划,建立省级调度机制,安排总用地规模113平方千米;省直相关部门出台扶持政策,加大财税、人才、资金、用地、环保等支持力度,为沿江开放开发注入了新的动力。成立市沿江开放开发领导小组、四大板块协调小组和市沿江开放开发办公室,健全调度、倒逼、督查、服务等工作机制,设立3000万元专项资金,争取省财政基础设施扶助资金1.5亿元;市直各部门、驻市各单位、沿江各县(市、区)力量向沿江集合,要素向沿江集聚,凝成了强大的开发合力,四大板块成为客商投资的热点和产业集聚的平台。沿江区域签约、开工、竣工各类项目45批次,开工316个,竣工86个;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出口总额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比重均超过60%。“双十工程”加快推进,城东城西疏港通道、彭湖沿江大道(湖口段)等建成通车,赤码大道启动建设,四大板块路网基本成型;城西港列入九江港口岸扩大开放范围获国务院批准,电子口岸平台检港系统上线运行,九江港至洋山港国际集装箱运输支线、出口烟花鞭炮水运通道开通运行;新建、续建3000吨级以上泊位22个,取缔非法码头(泊位)13个,整合搬迁45个;沿江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48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6万标箱;新引进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76个,总投资936亿元,开工33个,完成投资136亿元。
  (五)“三农”工作扎实推进,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农业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大宗农产品稳产增产,粮食总产158.3万吨;引进亿元以上项目52个,神州通油茶等项目进展顺利,新增规模以上企业46家,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达6家,江西省新光山水开发有限公司被评为国家级龙头企业;新增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3个,创建部级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片55个;“仙客来”“绿冬丝科”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九江市在省花博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上获多项金奖;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10家、“农超对接”点55个。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大,新增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区3个、示范基地3个,实施科技开发项目150个,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390项;建设信息化乡镇50个、农村信息服务站500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81座重点小(I)型、176座重点小(Ⅱ)型水库除险加固和8条中小河流治理防洪工程全面完成,解决30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新增、恢复灌溉面积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8万亩。落实农业“四项补贴”资金3.4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7.2万亩,改造中低产田6万亩,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4万亩。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大力推进和谐秀美乡村建设,高速公路和环庐山沿线村庄整治效果明显,完成通道绿化200千米。新增改造农村公路1016千米。934个新农村省级建设点改水、改路、改厕任务全面完成,培育产业村661个、产业大户2198户。继续实施垃圾处理“445”模式,农村清洁工程效果明显。共青城4个“城乡一体化新区”基本建成。
  (六)重大项目加快实施,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300亿元。全市实施亿元以上重大项目85个,其中10亿元以上27个,纳入省重点调度的55个,争取各类专项资金20亿元;引进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175个,实际进资360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0个,实际进资18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9.9亿美元,增长27.9%。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快速推进,投资50亿元以上的理文造纸、共晶光伏,10亿元以上的中盛陶瓷、京九电源,5亿元以上的金鼎钨钼矿、绿晶光电、银河表计等项目全面建成,部分投产;投资100亿元的石化油品质量升级工程、恒生大化纤,50亿元以上的九宏新材料、理文化工,20亿元以上的龙达二期、攀森二期、青岛啤酒、亚泥五六期等项目快速推进;投资100亿元的中通金域云计算中心,投资30亿元以上的德鑫纺织二期、金旺国际物流园等项目开工建设;神华煤电、千万吨级优质钢、杭氧工业气体等项目启动前期。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快速推进,巾南线、修万线、316国道(瑞昌段)、德白线、定龙线等公路竣工通车;全年新增装机容量69.3万千瓦,红光、九化、通江岭等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九江长江公路大桥、昌九高速(通远段)改扩建、都中公路改造、辽南公路改造、105国道(九江段)改造、九电四期、大唐永修风电、华电分布式能源和马回岭、蔡岭输变电等项目快速推进;彭湖板块公用码头启动建设,赤码板块理文公用码头基本建成;九江机场航班增至每周24个。一批重要社会事业项目快速推进,中华贤母文化园一期、市一医院康复保健楼等项目竣工;双峰小学庐山区校区、九江学院八里湖校区等项目快速推进;九江职业大学、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九江小学八里湖校区,开发区综合医院等项目开工建设。
  (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财政支出民生资金170亿元。省定民生工程和市定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整合资金110.6亿元,新开工保障性住房8.5万套,新竣工9.1万套,为1.6万户发放租赁补贴。新增财政扶贫资金9500万元,整合扶贫和移民资金4.45亿元,整村推进395个贫困村扶贫开发,惠及15万户、64万人。新增城镇就业6.4万人,城镇就业率98.5%;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6.1万人,发放小额贷款8.2亿元,“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城乡低保、抚恤优待、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供养、孤儿养育等标准进一步提高,医疗救助27万人次;筹措各类社会救助资金9.6亿元,发放低保金5亿元,惠及城乡困难家庭7.4万户、27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47.9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132.7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142.5万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4.6万人,失业保险33.5万人,工伤保险46万人;“光明·微笑”工程扎实推进,继续对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和困难尿毒症患者、晚血病人实施免费救治;深山区、地质灾害区移民搬迁8968人,农村重点污染区域整体搬迁移民2549人,农村危房改造5000户;完成中心城区3家农贸市场标准化升级改造,新扩城郊蔬菜基地6000亩;强化质量安全监管,食品、药品、农资和“侵权假冒”等专项整治成效明显。全面落实信访接待日和领导包案化解制度,信访形势总体平稳;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安全事故发生率和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双下降;扎实推进“六五”普法,深入开展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公众安全感位居全省前列。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省级以上科研基地5个,恒盛科技(创业)园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中心,争取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120个,专利授权560件;各类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首次超过4%,中小学校舍三年规划改造项目全部完成,补充农村学校教师1200名;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建成开放,农家书屋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申报省级“非遗”名录14个,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新农合参合率98%,补偿资金5.4亿元,新增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市中医院通过三甲评审;成功举办市第十一届运动会暨全民健身运动会,在省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上再创佳绩;人口自然增长率7.25‰,提前两年实现农村计生纯女户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在全省率先推行村(居)“两委”选举新模式,农村社区建设经验在全国推广。统计、审计、海关、检验检疫、气象、水文、盐业、通讯、邮政、无线电管理、档案、保密、编制、地方志、对台、外事侨务、民族宗教等工作得到新加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人民防空、防震减灾、消防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和慈善等事业实现新发展。
  (八)更加注重扬优挖潜,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旅游强市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年接待游客突破4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300亿元,继续保持全省领先。设立1000万元旅游产业发展基金,旅游城市形象广告首次在央视播出,首届国际名湖友好交流大会顺利召开,“中小学教材景观旅游示范基地”启动建设,推出“春江花月夜”大型演艺剧目;石钟山创建4A级景区通过验收;庐山行政服务中心正式下迁,“庐山如意卡”开创全国景区会员制先河;中信庐山西海度假区、庐山新城、庐山建成区道路改造、东林大佛游览区等项目顺利推进;庐山西海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金融、保险、证券业加快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实现县域全覆盖,成功发行二期企业债券20亿元。现代综合大市场、21世纪家居中心、大润发广场等项目顺利推进,禧徕乐商贸中心、联盛九龙广场、京九国际商贸城和一批商会总部楼宇项目启动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扎实推进,完成488家农家店信息化改造。“一大四小”造林绿化34万亩,松材线虫病得到有效防治,鄱阳湖湿地保护和越冬候鸟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柘林湖被列入“十二五”水质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全面清理库湾网箱养殖。新增省级生态乡镇11个、生态村17个;积极开展环保专项行动,重点耗能企业和公共机关节能有效加强,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非工口七大系统112户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完成,安置职工8.3万人。浔阳区被列为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显著,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称号;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实现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全覆盖;在全国率先推行新农合“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服务模式,并实现公立医疗机构全覆盖;进一步规范鄱阳湖采砂管理,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事业单位、财政、户籍、行政管理、国资监管和投融资体制等改革全面推进。
  (九)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按照“核心党委、高效政府”的定位,坚决落实市委决策部署,强化操作,高效执行,优化服务,提升效能。主动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充分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的意见建议,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联系。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01件、政协提案335件,研究处理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建议9件。建立健全协调、推进、督查、奖惩等工作机制,强化项目建设政策、要素、责任、环境等保障措施,有效破解资金、土地等一系列发展难题。集中开展以“五治”为主要内容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整治活动,通过媒体问政、下访问效、跟踪问责,干部作风进一步好转。深入推进项目信息公开体系和“四中心一平台”建设,推行项目审批代办制和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精简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63项。拓宽群众诉求渠道,民声直通车受理群众诉求7850件,办结率99.6%。深入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加大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整治力度,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风险岗位廉能管理,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和反腐倡廉惩防体系进一步健全。
  各位代表,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紧紧围绕赶超发展的目标,牢牢把握强工兴城的重点,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强化操作,攻坚破难,巩固和发展了市委九届七次全会以来的好氛围、好势头、好局面,在“三年财政翻番”的基础上,继续迈出了“五年全面进位”的坚实步伐。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离不开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劳动在各领域的全市人民,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浔部队和武警官兵,向中央和省驻浔各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九江建设和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回顾几年来的赶超历程,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上级关怀重视、领导高位推动,是我们加快赶超的强大动力;坚持两区互动、聚力强工兴城,是我们加快赶超的根本出路;市委坚强领导、班子共识共为,是我们加快赶超的有力保障;发展依靠人民、群众支持参与,是我们加快赶超的力量源泉;强化务实操作、全力攻坚破难,是我们加快赶超的关键所在。
  各位代表,要实现赶超发展的既定目标,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区域竞争更加激烈,九江争得应有地位的责任仍然重大;总量不大、实力不强、发展不足仍是九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矛盾,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担子仍然繁重;群众就业、住房、增收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压力,改善民生、建成小康的任务仍然艰巨;影响和谐稳定的因素还不同程度存在,机关效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优化环境依然需要加大力度。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3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是实现五年全面进位的冲刺之年。尽管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仍然错综复杂、充满变数,尽管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尽管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存,尽管微观运行的困难仍然存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较大。但是,随着国家把沿江中部地区作为新形势下扩大开放、拉动内需的战略支点和突破之地,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持续实施,随着沿江开放开发战略的持续推进,随着重大项目积蓄的能量持续释放,九江市赶超发展势头正劲,干事创业氛围正浓,仍处于加速发展、加快赶超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快中求好”的总基调,始终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强工兴城不动摇,抓投资、攻项目不动摇,统筹发展不动摇,改善民生不动摇,努力在打造中部城市集群中抢占先机,在稳健增长、加速赶超中把握主动,在推进“四化同步”、全面建成小康中走在前列。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九江争得应有地位、人民过上小康生活,加快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以沿江开放开发为龙头,以强工兴城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打造“T”型工业带,构筑九江都市区,推进民生大改善,努力实现“五年全面进位”。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2%、1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主要抓好以下九个方面工作:
  (一)全力以赴战沿江,进一步加速龙头昂起
  围绕实现“235”目标,举全市之力推进沿江开放开发,着力打造沿江港区、物流园区、工业园区和临港城区“四区一体”新格局,使之成为中部城市集群的战略支点。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700亿元。
  夯实沿江平台强基础。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电子口岸平台,积极申报九江综合保税区。大力开拓国际航线,扩大上港码头集装箱转港接驳量,吞吐量超18万标箱;加快公共码头建设,港口货物吞吐量超5000万吨。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城西板块在做实做强上港物流园区和现代综合大市场的同时,预留1000亩以上集装箱物流园区用地;城东板块在做实做强新雪域物流园和大洪钢材市场的同时,预留1000亩以上中心城区生活性物流园区用地;赤码板块在加快推进中部庐山皮革红木大市场、九江(国际)皮草商贸城的同时,预留2000亩以上物流园区建设用地;彭湖板块在加快推进湖口轻工物流园、彭泽赣电物流园的同时,在定山预留2000亩以上物流园区用地。加快临港新城建设,以赤码板块的码头工业城二期和港口集镇,城东板块的临港、滨湖新城,城西港区二期,彭湖板块的海山、洋港新区和流泗、定山、马当为重点,建成一批功能齐全、配套完善、支撑有力的临港新城。加快疏港通道建设,启动建设城西港区铁路专用线,开展彭湖、赤码板块铁路专用线前期工作,建成赤码工业大道、彭湖工业大道(彭泽段),加强板块与疏港通道的衔接,构建立体快捷的集疏运网络。
  壮大临港产业强支撑。根据沿江产业规划,以大运量、大用水、大进大出项目为重点,深入开展项目认证、审核、筛选、包装,不断充实完善沿江招商项目库,引进落户、推动建设一批产业项目,全力培育、重点打造一批临港产业集群。城西板块围绕“固定资产投资217亿元,主营业务收入570亿元”目标,重点引进汽车及零配件、新能源、新材料、电子电器等产业链项目,重点推进华祥科技、信源通等项目竣工投产;城东板块围绕“固定资产投资34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800亿元”目标,重点引进电力能源、机械制造、精细化工、化纤玻纤、大宗粮油和绿色食品加工等产业链项目,重点推进恒生大化纤、青岛啤酒等项目竣工投产;赤码板块围绕“固定资产投资29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610亿元”目标,重点引进新材料、装备制造、轻化纺织等产业链项目,重点推进理文化工、富美佳装饰新材料等项目竣工投产;彭湖板块围绕“固定资产投资36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690亿元”目标,重点引进冶金、化工等产业链项目,重点加大神华煤电、千万吨级优质钢铁产业基地、南方水泥等项目推进力度。
  用足用好政策强保障。加大政策争取力度,力争国家和省对沿江给予更多优惠政策,引导全省临港产业向沿江集聚;加强与省直部门衔接,全面落实财税、金融等各项支持政策。建立健全沿江开放开发规划执行、项目调度、岸线管理、协调服务、信息报送、目标考评、责任落实、投资融资等八项机制,形成统分结合、责任明确的工作格局。强化服务措施,加快组建运作沿江投资公司,破解资金难题;加强区域协作,启动沿江“飞地产业园区”建设,促进园区规划衔接、设施互通、信息互享、产业互补;支持赤码、彭湖板块申报省级经济开发区。
  (二)坚定不移强工业,进一步扩张经济总量
  继续加大强工力度,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接近4000亿元、增加值突破700亿元、利税总额达到300亿元。
  打造产业集群。以九江石化为龙头,启动石化产业园建设,积极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加快推进石化油品质量升级工程、津晶城石化科技园等项目,着力打造千亿级石化产业集群;以九钢、江铜、厦钨等企业为重点,积极推进钢铁和有色金属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打造千亿级钢铁和有色冶金产业集群;以九电、中电投等企业为重点,加快火电、风电等项目建设,打造千亿级电力能源产业集群;加大粘胶化纤和纺织服装产业承接力度,扩大产业规模,提升技术水平,打造千亿级粘胶化纤和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加快电子信息、非金属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电器、绿色食品等新兴产业发展,争取迅迪新能源、皓康光电等纳入省重点调度,扶持一批重点产业和骨干企业。围绕“十百千”目标,依托蓝星星火、卡博特等企业,力促有机硅单体产能达到70万吨,打造国家级有机硅产业基地;依托国家级恒盛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着力引进30个以上科技孵化项目,打造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基地;依托赛得利、龙达、恒生等化纤企业,力促粘胶纤维产能达到100万吨,打造国家级化纤产业基地;依托德鑫、锦兴、华孚、三鑫等企业,力促纺纱产能达到400万锭,打造国家级纺织产业基地;依托赛龙通信等企业,力促手机产能达到4000万台,打造省级手机产业基地。
  做大骨干企业。通过推进技改扩能、重组合作、增资扩股,加快做大做强一批骨干企业,新增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50户以上、过10亿元的5户以上,逐步把旭阳雷迪、赛龙通信、理文造纸、理文化工、攀森新材料、江铜铅锌冶炼、蓝星星火等企业打造成百亿企业。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扶持一批主业突出、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全面落实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中小企业主动承接骨干企业,引导骨干企业带动配套企业。强化企业扶持,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协调银行和担保部门,帮助企业贷款融资,破解融资难题;市本级设立工业发展专项资金1亿元,用于鼓励企业技改扩能、技术创新、品牌创建、贷款贴息。
  提升园区水平。按照园区产业定位,依托龙头企业,着力提升主导产业配套能力,促进园区产业集群发展;全面清理圈而不用、多占少用、违规改变性质的企业用地,实行供地与投资强度、产出效益等指标挂钩,引导园区由单一式供地向订单式厂房转变、由出让土地向租用土地和租售厂房转变;探索园区户籍管理、住房保障、社区建设、用工培训和企业文化建设新途径,加快园区金融、物流等服务业发展,提高园区服务社会化水平;加大生态园区建设力度,扩大园区绿化提升试点范围;建立健全园区经济运行调度办法,加强监测预测和分析调度。全年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达2800亿元,实现工业园区个个过百亿。
  (三)毫不动摇兴城市,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
  按照五年基本建成八里湖新区的部署,中心城区实施城建项目200个,完成投资350亿元。全市城镇化率提高1.7个百分点。
  着力打造大九江都市区。编制完成《大九江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和《九江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健全完善“大九江”一体化体制机制,有效促进发展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绕城高速、昌九高速(通远段)拓宽改造,开工建设通岭大道、威通线(南山段)、庐山机场路改造,撤销环庐山公路威家、隘口收费站,撤销昌九高速九江南、荷花垅、白水湖和九景高速新港收费站,新建昌九、九景高速九江主收费站,加快城市轻轨前期工作,促进“四县一山”与中心城区相向发展、融为一体。加快县城和中心集镇建设,充分发挥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加大指导、帮扶和激励力度,在完善提升一批县城新区的同时,打造一批沿江特色产业集镇、沿路物流节点集镇、滨湖生态旅游集镇、山区边贸中心集镇。
  基本建成八里湖新区。加大力度建项目,强功能,优环境,确保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城市功能基本完善、公共服务基本到位、开发项目全面铺开,努力实现“五年基本建成、人口接近10万”的目标。全面建成市民服务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市民中心公园、九龙山公园、八里诗词文化长廊、文博园、环湖四路及景观桥、南组团路网等项目;大力推进特色小镇、移动通信呼叫中心、中航城、水岸莲华等项目;开工建设国际金融广场、滨水商业街、兴城南大道、游船码头等项目。坚持市场运作、政策引导,鼓励部门进驻新城区,加快市委党校新校区、公安科技大楼、消防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报业中心、总工会“三大场所”等项目建设步伐。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包装开发一批水上游乐、旅游观光、商贸物流等项目,促进城市要素向新区集聚,逐步实现从建设城市新区向发展城市经济转变,着力打造生态新区、文明新区、美丽新区。
  加快提升老城区。浔阳区以分片改造为重点,改造完成浔阳楼、战备路等片区,启动孔家洼、面粉厂等片区改造,加快建设花果园、琵琶亭等安置小区;加快推进长虹商务、繁都商务、九江烟草物流中心、京九市场搬迁改造等商贸项目,加快建成长虹东大道,改造提升白水湖公园,完善城市环卫、群众健身等公建设施。庐山区以整区改造为重点,加快五里片区和浔南城市客厅建设,全面完成欣荣路、濂溪大道延伸线等项目,继续推进宏大五金城、禧徕乐商贸中心、喜盈门国际广场、邹家河文化休闲街区等商贸项目,启动琴湖大道南段等项目建设。九江开发区以完善功能为重点,加快园区服务设施和大型城市综合体建设,推进联盛九龙广场、总部经济等项目,启动水果批发市场搬迁和三马路改造。
  全面加强城市管理。以城市创建为载体,大力开展违章占道、违法建设、建筑工地、交通秩序、垃圾广告等专项整治行动,继续整治“两声三乱”,开展城管进学校、进社区活动,不断净化美化城市环境,争创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启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森林城市创建。以科学管理为抓手,加快数字城管指挥中心建设,提高城管信息化水平。加快东郊垃圾处理场和第二垃圾处理场配套项目建设,确保中心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以优化水系为重点,按照“大水系连通、水环境改善、水安全保障、水生态良好”的目标,加快推进浔南、濂溪片区截污工程和白水湖污水处理厂、十里河补水工程,改善中心城区水生态环境。
  (四)强化措施抓“三农”,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
  坚持“三农”基础地位不动摇,着力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逐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
  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规模化,强化土地流转的政策支持和服务引导,有序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促进规模开发、连片开发,打造10个万亩、100个千亩现代农业示范区,争创一批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培育一批苗木基地,启动市花卉交易中心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新引进3000万元以上项目70个,新增规模以上农业企业20家,加快推进神州通油茶等项目建设,支持鸭鸭、博莱、仙客来、绿冬丝科等企业做大做强;建成8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创建20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小农水重点县等水利工程建设,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8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6万亩,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机械化,加大农机推广力度,提高机耕、机种、机收等现代农业装备应用水平;启动市农科院组建工作,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快农业标准化,支持鼓励农产品商标注册,加大“三品一标”申报认证力度,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50个以上。
  改善农村面貌。扎实推进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市本级财政投入资金4600万元,完成800个新农村建设点村庄整治,改善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打造一批种养、加工、餐饮、休闲养老等专业村庄,建设农村信息化乡镇30个、信息服务站300个。编制完成乡镇、村庄规划,推进农房改造,加强建房管理,推广特色房型。大力整治“两违”建筑,全面完成“两沿”村庄整治提升任务。按照“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能源”的要求,加强农村生活污染综合治理,深入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10个百分点。鼓励发展村级经济合作组织,开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创新和完善农村矛盾调处机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的实际问题。
  促进农民增收。继续稳定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培育壮大水产、茶叶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化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加快推进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完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增强产业带动力。实施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完成星火科技培训8万人,造就一批新型农业农村人才。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坚决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
  (五)攻坚克难抓项目,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
  围绕“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600亿元”的目标,坚持重大项目带动,全面聚焦项目,全力引进项目,全程服务项目,全速推进项目。
  强化举措上项目。对接国家和省重大投资动向及重点投资领域,争取一批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对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争取一批生态和新兴产业项目;对接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等支持政策,争取一批技改和扩能项目。强化高端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和活动招商,切实提高招商专业性和针对性,全年实际利用外资9亿美元以上,引进内资430亿元以上,实现外贸出口30亿美元以上,利用外资超1000万美元项目10个以上,外贸实绩企业300家以上。
  精心操作推项目。加快推进九宏新材料、宏狄氯碱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加快推进九江长江公路大桥、赛城湖跨湖大桥、昌九高速(永修至共青段)改扩建、修平高速、武九客专、合九客专、九景衢铁路、都九高速公路、罗石公路(武宁罗溪至靖安石境)等一批重大交通设施项目;加快推进婺桃线、立肇线、彭乐线等一批区间公路项目;加快推进南昌至湖口二级航道整治等一批港口配套项目;加快推进九电四期、石钟山至景德镇洪源线路、码头工业城和德安县工业园220千伏输变电、德化110千伏输变电等一批重大电力能源项目;加快推进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庐山西海演艺中心、庐山古镇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加快推进九江学院八里湖校区和九江职业大学、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新校区等一批社会事业项目。
  优化环境帮项目。继续实行“六个一”项目推进机制,进一步强化项目责任、调度和督查,及时研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大力整治“中梗阻”和“乱作为”,继续健全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投资项目审批服务代办、重大工程项目跟踪服务等制度。继续加大要素保障力度,积极争地清地,集约节约用地;大力争资融资,充分激活民资;加快引才引智,优化用工环境;科学调度调配,保障煤电油运气。
  (六)统筹兼顾促协调,进一步激发赶超活力
  壮大县域经济。强化分类指导,促进沿江各地放大核心优势,抢抓发展机遇,做大临港产业,加快联动发展,着力打造沿江产业带;促进沿路各地放大区位优势,突出产业特色,做大主导产业,加快推进共青城与德安、永修与南昌桑海、九江县与九江开发区相向发展,着力打造工业大走廊;促进环山各地放大旅游优势,依托庐山龙头,建设精品景区,加快融合发展,着力打造旅游大品牌;促进山区湖区放大资源优势,发展矿业经济,推动返乡创业,加快内生发展,着力打造新的增长点。支持共青城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打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先导区,支持星子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支持武宁、修水、都昌等地发展矿业经济。健全和完善考核、调度、激励机制及县域经济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市县联动和县域协调机制,促进竞相发展。实现县县财政过10亿元,4个过20亿元。发展文化旅游。以庐山行政服务中心下迁为契机,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区旅游集散功能,加强庐山与中心城区、星子、庐山西海、共青城在品牌宣传、线路整合、旅游促销等方面的联动,深化山上山下融合发展。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提升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服务配套。
  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推进中信庐山西海度假区、庐山西海休闲欢乐世界、武宁国际休闲养生度假区、修水温泉旅游度假区、庐山天然气管道等项目建设,支持创建4A级“山水武宁”景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挖掘非遗资源和民俗文化;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动漫、演艺娱乐、广告会展等产业,培育新兴文化旅游业态。强化宣传促销,继续在央视开展九江旅游整体形象宣传,拓展旅游专列、游轮客源市场;积极开拓境外市场,巩固提升传统市场。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旅游总收入增长15%以上。
  繁荣商贸物流。修编沿江物流、环鄱阳湖码头和商贸物流发展规划,完善中心城区和县城商业网点规划,加快构建“城内大商场、城郊大市场、城乡大流通”的发展格局,逐步打造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大力推进“6620”商贸重点工程建设,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进一步完善农村商贸流通网络。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完善物流服务体系,提升成熟商圈品质,健全新兴商圈功能,加快构建综合运输、口岸通关、信息网络、政策环境等服务平台,提升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
  (七)加大力度优生态,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
  加强生态建养。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倾力打造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强湖泊保护与管理,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加强水源、土地、森林、湿地和野生动物等资源保护,治理水土流失24万亩,创建7个省级生态乡镇、7个省级生态村。巩固“一大四小”造林绿化成果。从今年起,市本级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整合资金3亿元,推进“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建设。启动市区PM2.5监测工作,加快县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加大企业超标排污整治和处罚力度,强化环境应急防范措施,坚决打击企业故意排污和恶性偷排行为,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资源环境安全。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群众的节约、环保和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爱护生态的社会风尚。
  发展低碳经济。严格执行能耗限额标准,加强减排项目管理,逐步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强企业间产品的循环利用,形成副产品、能源、废弃物和原材料相互交换的工业生产系统。支持九江出口加工区争创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支持武宁打造生态文明试验示范区。抓好金砂湾工业园、云山经济开发区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推进科技创新。牢牢把握转变发展方式的主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协同创新。安排专项资金1900万元支持科技事业发展,确保科技经费不低于市本级财政支出的1%。依托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积极引进高科技、高投入、高效益项目,抢占产业制高点,增强核心竞争力。突出企业主体,建立健全创新型企业培育机制和企业牵头实施重大项目机制,积极组建协同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江联造船、巨石集团、中星医药等企业申报省级技术中心。深化科技、人才、项目对接,鼓励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引进高端人才,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发挥政策支持和财税引导作用,建立市本级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鼓励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5家,新建省级以上科技园区和产业基地5个,开发省级重点新产品40个以上,完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0个,专利申请1000件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0%以上。
  (八)千方百计惠民生,进一步增进人民福祉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大民生投入,让全市人民共享赶超发展的成果。
  全面加快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编制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纲要,细化指标体系,分解目标任务,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实施步骤,强化保障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努力为人民群众谋取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
  突出抓好民生工程。财政支出民生资金180亿元以上,在全面完成省下达民生工程任务的基础上,围绕保障性住房建设、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改善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条件等方面,实施好十项惠民工程:
  1.实施安居工程:建设保障性住房10万套以上,改造各类棚户区3.7万套以上,新建公租房6.3万套以上,其中中心城区新建4万套;实施农网“低电压”整治和智能电表改造;完成难点难户供水一户一表安装改造9000户;新增管道天然气用户5000户;新建农村户用沼气8000座。
  2.实施乐业工程:健全就业帮扶长效机制,完善职业培训政策措施。新增发放小额贷款4亿元;新增城镇就业5.5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3万人;为城乡困难群众购买公益性就业岗位4400个。
  3.实施温暖工程: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400元,人均月补差金额提高到24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200元,人均月补差金额提高到120元;孤儿机构抚养标准每月1000元以上;农村五保户集中、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2880元、2760元,城镇“三无”特困群众月人均供养标准提高到450元;开工建设市社会养老福利中心和救灾仓库,推进庐山西海国际养生养老中心建设;完善残疾人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障机制;加强“三院”建设和管理;对城区1万户低收入家庭发放价格补贴。
  4.实施菜篮子工程:新扩城郊蔬菜基地6000亩;完善提高20家农超对接网点;完成中心城区4家农贸市场升级改造,中心城区新建20家社区便民菜店。
  5.实施畅通工程:坚持公交优先,加强客运市场监管,加快推进公交场站建设,增加通往保障性安居小区、八里湖新区公交班次和线路,中心城区新增公交车30辆;改造交通瓶颈,在中心城区主要路口增设一批智能交通控制设施;清理规范现有停车资源,在中心城区新建2个公共停车场;整治城区边街小巷20条以上,改造人行道1万平方米;完成农村公路建设800千米。
  6.实施安康工程:完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城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招聘卫生技术人员600名;实行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启动贫困家庭重性精神病患者免费救治;完成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1.2万人;启动市食品药品检验大楼建设,开展“放心粮油”“放心食品”整治活动;解决2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7.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市级“数字图书馆”;新建和改造光纤入户小区300个,覆盖家庭10万户;建设140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场所。
  8.实施扶贫开发工程:实施395个扶贫开发重点村整村推进和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完成深山区、地质灾害区、环境污染区移民搬迁9000人以上。
  9.实施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市地震台网中心;建立气象双向预警信息传递机制,在农村重点区域建设雷电观测网;建设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提高灾害防御能力。
  10.实施平安工程:深化平安建设,打造平安九江,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启动“天网”三期工程,建成庐山大道、十里大道、九瑞大道、长江大桥公安检查站视频监控系统,中心城区新增监控探头500个,实现城区公共部位视频监控全覆盖。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推动社会管理重心下移。严格落实《信访条例》,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体系,加大信访积案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建立健全新闻舆论引导、监管和应对机制,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提高对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深入开展安全隐患专项治理,全面推进职业健康安全监管,着力保障道路交通、矿山、建筑工地、危化物品、校园校车等重点领域安全。全面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突出彰显人文关怀,加强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强化司法基本保障,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繁荣发展社会事业。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全面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继续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抓好卫生信息化和卫生防疫工作,提高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比例。加快推进九江学院附属医院门诊综合大楼、市三医院肿瘤内科综合大楼、市五医院住院综合大楼、市儿童医院等项目建设。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继续推进全国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区创建工作。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入推进教育、文化、医药卫生和财税、投融资等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国资监管全覆盖,做实做强投融资平台,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认真做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严格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创新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支持驻浔部队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加强国防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双拥共建,促进军地融合式发展。抓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和对台工作,促进物价、审计、工商、质监、海关、检验检疫、人民防空、盐业、邮政、水文、地方志、档案、保密、编制、无线电管理、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和慈善等社会事业和谐发展。
  (九)不遗余力提效能,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按照“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要求,全面落实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全力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坚持依法行政。坚决贯彻市委的决策部署,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建议,主动接受媒体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继续实行重大项目和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坚持为民执政。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重大决策顺民而定,工作措施应民而出,发展成果由民共享。以开展“为民务实清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改进调查研究,多到困难、矛盾集中和群众意见多的地方,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全力把矛盾解决好,把民生改善好。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纠正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和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坚持高效理政。继续实行简政放权,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切实改进会风文风,加强行政机关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行政效能。继续保持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做到不畏难、不言难、不避难,知责担当,强化操作,攻坚破难。继续完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加大重点工作督查督办力度,做到令行禁止,确保政令畅通。继续开展政风行风民主评议活动,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公务员队伍,着力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执行力和操作力。
  坚持清廉从政。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加强廉政教育,深化廉能管理,防范廉政风险。认真抓好工程建设、政府采购、资金使用、公共资源和产权交易等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的监管,严肃查处以权谋私、贪污贿赂、失职渎职、损害群众利益、破坏发展环境等违纪违法行为。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加强收支预算管理,厉行节约,勤俭办事,把有限的资金更多用于惠民生、促发展上。
  各位代表,奋起赶超奠定坚实基础,应有地位昭示光荣使命,小康生活承载人民期盼。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坚持目标不动摇、路径不折腾、重点不摇摆,鼓足干劲,锐意进取,全力实现“五年全面进位”,为“九江争得应有地位,人民过上小康生活”而努力奋斗!

知识出处

九江年鉴·2014

《九江年鉴·2014》

出版者:武汉出版社

本年鉴设有大事记、九江概况、中国共产党九江市委员会、九江市人民政府、民主党派、军事、法治、经济管理与监督等类目,记述了2013年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杨磊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九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