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图书馆
九江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九江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古代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55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古代人物
分类号:
K820.2
页数:
8
页码:
491-498
摘要:
本文介绍了汉代的刘陵、南北朝的周续之、南北朝的司马暠、唐代的杨于陵、杨嗣复以及宋代的李常等古代人物的事迹。这些人物在各自的领域都有着卓越的表现和贡献,展现了古代中国文化的丰富多样和博大精深。
关键词:
古代人物
传略
永修县
内容
汉 刘陵
刘陵,字孟高,豫章艾邑人。后汉时,任长沙郡安成长。县境多虎,为祸乡里,邑人多逃亡。陵到任月余,清除虎患,使流浪百姓返回故里,安屠乐业。陵后官侍中。一日侍帝郊祭,帝登舆后欲小憩,陵跪谏:君王乃一国之主,于车驾上不正襟危坐,上为天地神灵鉴察;下被万民百姓观瞻,岂非有失威仪。帝赧然。“谨受教。”(事载<太平环宇记》)
南北朝(宋) 周续之
周续之,字道祖,生于东晋太元二年(377年)。其祖为雁门广武人,后代移居建昌。周八岁丧母,事兄如父。豫章太守范宁设学豫章,四方从者甚众。周12岁从范就学,数年间,精通“五经”“五纬”,号称“十经”,被同学誉为“颜子”。周后回乡闲居,攻读“老”“易”。不久,隐居庐山,与东林寺名僧慧远、彭城刘遗民、陶渊明等人,切磋诗赋,相互唱和,时人称周、刘、陶为“庐山三隐”。荆州刺史刘毅以抚军、参军、大学博士等职请周出仕,遭拒绝。江州刺史刘柳向刘裕推荐周,并授以太尉椽职务,周亦不受。刘裕镇彭城,以礼请周至彭城,不久仍南还。刘裕称帝后,再次聘周去建康(今南京)讲学,在东郭门设立教馆。帝(刘裕)亲临学馆,请教《周礼》中“傲不可长”“与我九龄”“射于矍圃”之含义,周一一予以精辟辨析。后周因患风痹养病钟山,卒于景平元年(423年),终年47岁。著有《毛诗》序义等传世。
南北朝(梁) 司马暠
司马暠,字文舁,建昌人。父名司马子产,乃梁武帝之内兄,曾任水部侍郎,岳阳太守。暠12岁丧母,哀戚难禁,二十余日不思饮食,悲啼时必致闷绝。后经父强劝,稍进饼粥,但面色憔悴,形容枯槁。梁武帝对暠父说。“昨见罗儿(司马暠小字)颜面憔悴,使人恻然,足见不坠家风,为有子矣”。暠从此有孝名。后任梁朝大学博士、累迁正员郎。
梁元帝承圣中(553年),梁受北齐、西魏夹击,失江陵等地,梁太子瘗殡之地遭兵燹。暠书抗表寄北周(时北周已取代西魏)求还江陵,改葬太子,措辞痛切,读者为之涕下。北周遂下优诏,以礼改葬梁太子于荆州。
暠后历任通直散骑常侍、上中大夫,著有文集十卷。
唐 杨於陵
杨於陵,字达夫,生于唐天宝十二年(753年)。父杨太清死于安史之乱。后裔迁建昌。唐贞元年间,杨18岁中进士,授句容县主薄,娶节度使韩滉女为妻。韩为宰相时,权倾中外。杨以避亲为名,不肯出仕,退归建昌,以诗书自娱。韩死后,杨入朝任膳部员外郎、右司郎中等职,后出任绛州刺史。唐德宗闻其名,拜为中书舍人。后调任秘书少监。德宗死后,遗诏杨任职太原、幽州。赴任时,节度使送来厚礼,遭杨拒绝。杨后改任华州刺史,再迁浙东观察使。时逢浙江灾荒,杨开仑出米30万石,赈济饥民。从此声名愈显,受诏入京,授京兆尹,户部侍郎。元和初年(806年),牛僧儒等以贤良方正对策,杨被诏呈文,名列第一。但宰相恶其言,调外任为岭南节 度使。
杨在岭南,咨访得失,见乡里多是茅舍蒲屋,易患火灾,教百姓改以陶瓦盖屋。监军许遂振,捍戾贪肆,惮杨刚正清廉,命人在京都散布流言蜚语。唐宪宗听信谗言,将杨罢归。杨去任后,许遂振领军,严刑逼供库吏,诬杨贪赃。吏说:“杨公对送上门的贿赂,尚且不受,何能贪污官钱!”宰相裴珀面奏朝廷,为杨洗冤,后授杨为吏部侍郎,惩治了许遂振。
杨於陵后任御史大夫、判度支,唐穆宗时迁户部尚书,东都留守。杨数次上疏,请罢职退仕,皆未许。不久授太子少傅、弘农郡公、尚书左仆射。太和四年(830年)卒,册赠司空,谥号贞孝,年78岁。
杨生4子:杨景复任同州刺吏,杨绍复任中书舍人,杨师复任大理卿,杨嗣复为唐朝宰相。杨於陵传载《新唐书》。
唐 杨嗣复
杨嗣复,字继之,8岁能文。擢进士后,历任右拾遗、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中书舍人。嗣复与牛僧儒、李忠闵相善,二人欲向朝廷推荐,嗣复恐自己在职位上超越其父,故仍就礼部侍郎。文宗嗣位,进户部侍郎。父死后,任尚书左丞。大和中期出任剑南东川节度使,转迁四川。开成初年(836年)被诏还京,任户部侍郎,领诸道盐铁转运使,不久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宗登基,杨出任湖南观察,为人所谗,贬为潮州刺史。宣宗时,改任江州刺史,后回京任吏部尚书,行至岳州时殁,年66岁。赠尚书左仆射,谥号孝穆。
宋 李常
李常,字公择,建昌人,生于宋天圣五年(1027年)。常警悟好学,文思敏捷,少年时,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僧舍(白石庵)读书。皇裕元年(1049年)举进士,将九千卷藏书寄存白石僧舍,供人阅读,人称“李氏山房”或“公择山房”。苏轼曾撰《李氏山房藏书记》赞之。
李常后任江州判官、宣州观察推官。发运使杨佐向朝廷推荐李常,常谦让给好友刘琦。杨深受感动,将二人一起推荐。宋神宗熙宁初年(1068年),常任秘阁校理,后改任右正言,知谏院。
李常政治上倾向保守,反对王安石变法。王创立新法时,常奏疏:“均输青苗、傅会经义,与王莽卑鄙而荒谬地分析周官,流毒全国,事有何异!”王安石闻讯,派子王赱传话:“所争皆为国事,望存朋友之义。”常说:“大义灭亲,况朋友乎!”不久,常因反对变法,贬为滑州通判,一年后复职为鄂州守,后又调任湖州、齐州。
李常前后任外职十五年。元丰六年(1083年),神宗召为太常少卿,后任礼部侍郎,哲宗时,改任吏部、户部尚书。有人对此持疑,司马光说:“用李常主持户部经济,天下人皆知朝廷已不急于征利,各种苛捐杂税,即可有所减免。”哲宗召常咨询,常奏疏七事:一.崇廉耻,二、存乡举,三、别守宰,四、废贪赃,五、审疑默,六、择儒师,七、修役法。其中尤以修役法为当务之急。常说:“法制无论新旧,利民者即佳;议论不分彼此,唯经长期验证者为正。现时役税法,一律出钱,贫者无措;令百姓出力,富家难为。使富者出钱,贫者出力,各从其愿,役税法方能持久。”哲宗封常为御史中丞,兼侍读,加龙图阁直学士衔。
李常后调任邓州,数月后调迁成都府,途经陕西阑乡县,暴病卒。时为己祐五年(1090年)二月二日,年64岁。
李常累勋至上护军,陇西郡侯。死后御赐紫金鱼袋,食邑1100户,实封300户。葬于建昌千秋之原。著有《元佑会计录》等传世。秦少游为其作墓记,苏轼作跋。
宋 洪师民“建昌四英”
洪师民,建昌人,在建昌雷塘创建书舍,广招学者,设馆授学。其家六世同居,至道二年(996年),太宗钦赐御书百轴,书“义居人”敕赐。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师民举进七,授石州司马参军。师民为人博学多才,娶黄山谷之妹为妻。生子朋、刍、炎、羽,俱有才名,人称建昌“四英”。
洪朋,字龟父。兄弟4人,皆受业于祖母文成君李氏夫人。朋从小好学不倦,手不释卷,、落笔成文,尤擅诗赋。舅父黄庭坚赞其“笔力扛鼎”。年36岁卒。著有《洪龟父文集》、《清非集》。
洪刍,字驹父。性格豪爽,放荡江湖,不求闻达。绍至元年(1094年)登进士,靖康中任谏议大夫,因坐事流放沙门岛。著有《老圃集》《豫章 职方乘》等若干卷。
洪炎,字玉父。洪羽,字鸿父。分别于元祐六年(1091年),绍圣四年(1097年)举进士。炎初任谷城县令。因元祜党人案,遭贬罢官,后复职累迁郢州守、著作郎、秘书少监。宋高宗时召为中书舍人。所作诗词,文风酷似黄山谷。著有《西渡集》、《尘外记》及手录杂家小说行世。
宋 李燔
李燔,字敬子,号弘斋,建昌人。绍熙元年(1190年)进士,授岳州教授。未赴任前,往建阳从朱熹学。朱熹以曾予“致远固以毅,而任重贵乎宏也。”授燔,遂以“宏”为斋名建“宏斋书院”。燔在岳州教学生古文六艺,并鼓励学生学文习武,开辟射圃,令众弟子习箭。
燔后改任襄阳教授,复见朱熹,熹倍加爱惜,凡新来弟子,皆命先从燔字,并说:“李燔为人爽直朴实,处事一丝不苟,交友有益,攻学勇而可畏,日后能传我道者,必李燔也。”朱熹殁,虽学禁森严,但燔仍与众人赴丧。九江太守向朝廷推荐李燔,燔坚辞不就。后郡守聘燔为白鹿洞书院堂长。燔著书立说,一时学者云集,讲学之盛,为其他书院所不及。
时值洞庭湖“草寇”作乱,燔对元帅李珏说。“所谓草寇,皆是贫穷百姓为污吏、苛捐重税所逼。邀功者重杀戮而忽视招抚,至使铤而走险,聚众为盗。诚以好言劝抚,即可招安。”李遂命善言辩士劝降,果获成功。
洪州赣江江堤失修,动辄成灾。燔禀请李珏、漕使王补之修复江堤。是时,南宋正实行“会子”(纸币),用于纳税和交易,三年换发一次,称“一界”。至此,已发14界,由此产生因发行过滥而贬值。燔与国子学李诚力争此法不足取应停发,被朝廷采纳。
从汉代起,朝廷普设“常平仓”,谷贱时收进,谷贵时卖出,以调济余缺,亦称“常平义仓”。燔见义仓多设州县,官吏怕事,往往长期封闭,至使粮食损坏;即使放贷,也仅对市民有利,对农民则无好处。燔倡议在乡里之间,设“社仓”集谷,有利农民借贷。
燔后任潭州通判,数月后,辞归,不再出仕。朝廷先后以隆兴府通判、参议官、大理司直、直秘阁主管等职相召,皆不就。
燔终年70岁,赠直文化阁,谥号文定。时人将他与黄干(朱熹高足弟子)并称为“理学黄李”,列享白鹿洞三贤祠、南昌正学书院十二先生祠、南昌名宦祠。《宋史>人物传列李燔为“理学”名人。
宋 李功懋
李公懋,字子勉,建昌人。建炎二年(1128年)进士,累官至江西提举。皇帝召对咨询’公懋以五事答对称旨,升为监察御史。高宗车驾驻节 建康(南京),金兵来犯,大臣秦桧等请驾回临安(杭州),公懋极力反对,三次上疏,皆留中未发。后调湖北提刑,再迁太府少卿。于湖南任漕运时病殁。
宋 李成大
李成大,字实夫,建昌人。宋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授镇江府金坛县令。元兵南侵,城破,成大与寄居金坛官吏潘大同、潘大本兄弟率兵民巷战。潘氏兄弟阵亡,李力竭被擒,复与胡用存设计重整军伍,谋复金坛。事泄,成大系狱。元军拷掠摧折,成大忠贞不渝,终不肯降。元军绑其二子至前,以杀子相胁。成大面不改色,不为所动。二予被害,成大仰天大笑。“子为父死、臣为君亡!”慨然赴义。朝廷追封为朝散大夫、直秘阁,谥号忠节 。
元 燕公楠
燕公楠,字国材,号五峰,建昌人。幼有俊才,10岁能文。南宋末,举乡贡,后降元,任赣州通判。元世祖平江南,公楠以功升吉州路同知。后因召对称旨,赐名,“赛因囊加带”(蒙名)。命参与朝政,公楠固辞不受。改任江浙行中书省事,后调任江淮尚书省。
江淮地区,宋代有大量荒地未开垦。公楠奏请朝廷,召集流亡百姓屯田垦荒,由于措施得法,数年间,屯垦颇见成效。公楠升任大司农、领八道劝农营田司事兼江淮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嗣后,朝廷封公楠为平章 政事,他坚辞不受,遂改任江浙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至元三十年(1293年),再任大司农,转升河南行省右丞,以厘正外法为民称颂。成宗即位,公楠入朝进觐,改任湖广行省右丞。大德五年(1301年),召回京都后卒。朝廷命大臣护丧南归,所经之地,皆命地方官祭奠,葬今德安高圹乡乌石山燕姓坟地。著有《五峰集》《唱论》等。
明 魏源
魏源,字文渊,号爱竹,建昌人。生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源自幼好读书,习礼节,13岁能文。永乐三年(1405年)受乡荐,翌年举进士,诏命回家修学待用,后应召赴京任监察御史。
魏源在任,克己尽职,颇有才干。松江知府黄子威被人诬陷,难以自白,源经理此案,为黄洗冤;浙东沿海渔民受渔税之苦,源上疏请减轻渔税;西安疾病流行,源督责地方官吏,具医往疗,被救甚众,并上疏朝廷:诸府仓库积粟1900余万石,足以支用10年,今因疾病流行,农民歉收,请减半税以钱币缴纳。朝廷准此奉行。
源任监察御史九年后,调任浙江按察副使,不久,奉召回京代理刑部左侍郎。河南旱灾,饥民纷纷外逃。朝廷任源为河南左布政使。源到任后即开仓赈济,并上表请免灾区赋税,减少徭役,百姓渐渐返回家乡,适逢河南普降大雨,旱情解除,粮食丰收,百姓纷纷赞颂源政绩。三年后,魏源奉召回京,任刑部左侍郎,从二品领俸。
四川边境军备松懈,魏源赴川整顿边防,严明纪律,申明罚规,使诸项边防事务得以振兴,回朝后升任刑部尚书。不久,西部边陲军情紧迫,源又赴西北督察,整顿边防,并授权便宜行事。魏到任后,调遣都指挥使李谦守独石,杨洪为副指挥,向朝廷弹劾指挥杜衡等人怠慢军令,处以死刑,边防将领肃然。源从天成至朔州,一路视察,凡险要之地,皆命将领防守,请朝廷增设威远卫;修开丰、龙门城墙;从独石至宣府之间,增筑嘹望敌情之土堡,增拨将士屯军;调拨大量铁铳、火药,加强防御,巩固边防。军营中有人依靠权豪庇护,逃避兵役,源命人搜出后,尽编入营伍,虽遭权豪侧目而不顾。时当宣、大两地军务久弛,源召还守将卢睿,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朝廷以于谦已守备山西、河南,未便调用。于是言官劾告魏源擅易大臣,在任御史时曾贪赃受贿。朝廷召魏源回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皇帝下诏,双方皆受责。
明正统八年(1443年),源因患足疾,恩免朝参之礼。同年二月,源上疏请求解职归养,英宗下诏,赐钱钞三千贯。源回乡一年后,于正统九年(1444年)闰七月二十七日病逝,年63岁,葬建昌县甘泉乡黎家山之高原(今易家河)。英宗钦赐御葬,谥号文忠。吏部尚书泰和王直撰写“御葬神道碑记”。
明 熊德阳
熊德阳,字日乾,号青屿,亦名熊清秀,建昌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曾任广东高明县、浙江德清县知县。后考选刑科给事中,继任兵科主事。天启初(1621年)擢御史。时值阉党横行,德阳上表熹宗,请先肃左右以正朝廷,弹劾中官诸不法者,下有司提问。
辽东经略熊廷弼与巡抚王化贞不合,德阳祭告北狱往还辽东,具知熊、王轩轾所在,回朝上呈辽东、河西军情。不久,辽东王化贞贪功冒进,兵败失守,王化贞逃遁,受到枢臣张鹤鸣庇护。德阳愤而将张一并参劾。后鹤鸣以它事将德阳谪归。崇祯初,魏阉失势,德阳复职,召还兵科。崇祯三年(1630年),升太傅少卿,后以疏参王冢宰事,被调浙江外任。甲申年(1644年)隐居建昌云门,朝廷屡召不就。清顺治九年(1652年)病逝,年58岁,著有《琐言》若干卷。
蒲秉权修《建昌县志>时,曾聘德阳为县志编纂校正。
明 淦君鼎
淦君鼎,字和之,别号四极,建昌人(今九合河头淦村)。崇祯末年,君鼎以岁贡授赣州府训导,代理通判事。在任克己尽职,从不言功,深得阁部杨廷麟及万元吉器重,正拟向上表奏提升,清军已兵临城下。顺治三年十月初四日,清军攻破赣州城,君鼎急谕长子宏斌脱身回乡,以存淦氏烟祀,自己决心与城池共存亡。宏斌恸哭不忍离去。君鼎整衣冠,悬梁自尽。君鼎次子宏佑率进贤乡民义兵冒暑热与清军作战,中暑而亡。城破后,季子宏祉在衙斋与敌拚搏战死。君鼎妻熊氏率二媳(宏佑妻熊氏抱其女,宏祉妻李氏抱两岁男)皆投儒学傍水井死;二侍女吕氏、端香也同时投井。阎门除长予宏斌以先遣得归,余皆亡。星子闻人宋惕惕为淦氏作传并赋诗一首:“孤身孤月赣城头,任作南冠只自由。气引千钧争一发,官无九品重千秋。剑怀过似丰城拂,冰性肯依章 贡流。欲赋招魂招未得,湘江风雨思悠悠。”
明 邹魁明
邹魁明,字彦先,建昌新城乡人,以文学见长。天启七年(1627年),由乡试出任永兴县教谕,颇受太守晏日曙、守道曾樱、司理万元吉的器重。不久移署道州,督办军务。后奉调贵州为分考官,由国子学正升兵部司务职方司主事,负责督理京都九门防卫兼管卹,武试。魁明主持武试,录取阎铎等三十五人,协守宣武门。其时朝政腐败,魁明上疏极言:”自军有籍无人,军中空额极多,请严旨追查。”魁明后升为督辅员外郎,提调武科会试。崇祯末年(1644年)请假南归,授河南按察司监军,签事。不久,丁外艰回建昌。魁明家资豪富,清军入关后,为抗清倾资以助军饷,后虽历尽艰辛,但忠贞之志至死不渝。著有《退藏集》《家书要言》传世。
清 雷发达
雷发达,字明所,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其十三世祖,为元代建昌进士雷起龙。起龙原籍县西四十里之千秋岗(今属白槎),后迁居梅棠耪庄雷村。元延佑初,移居县城新城乡北山社。生三子,长雷洪,次雷溥,季雷源。明末,雷洪第十代孙雷玉成,因避战乱携子振声、振宙,徙家于江苏金陵之石城。雷发达即雷振声之子。清初,雷发达与堂兄发宜(振宙子)以建筑工艺见长,应募赴北京。
康熙中期,修建故宫三大殿。相传建太和殿时,因缺少大木梁,发达建议拆取明陵楠木旧梁柱充用。上梁之日,康熙率百官亲临行礼,正当上梁时刻,大梁因卯榫不合,悬而不落。工部长官相顾愕然,唯恐有误上梁吉辰,授雷发达冠服,袖斧攀上屋梁。发达斧落榫合,上梁礼成,康熙大喜,面授发达为工部营造所长班。因此时人留下“上有鲁班,下有长班,紫微照命,金殿封官”的传说。
发达年70解役,著有《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工段营造录》。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卒,归葬金陵。长子雷金玉继承父业。
雷金玉,字良生,生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先以监生考授州同,后继父业为营造所长班,不久又供役圆明园,为样式房掌案,以内廷营造功钦赐内务府七品官。70岁时,太子赐“古稀”二字匾额。雍正七年(1729年)卒。所生5子,4子奉旨归葬雷金玉于江苏江宁府江宁县安德门外西善桥。第五子雷声澂独留北京继承父业,后为样式房掌案。
雷氏家族从康熙至光绪,两百多年间,上下七代——雷发达、雷金玉、雷声澂、雷家玮及家玺和家瑞兄弟3人、雷景修、雷思起、雷廷昌均在工部供役,从事宫殿、陵寝、园林等建筑工艺,世代为样式房掌案头目。从雷金玉起,遂有“样式雷”之称。清代经雷氏家族先后设计、承办的大型工程有:故宫三大殿、颐和园、万寿山、玉泉山、香山园庭、热河避暑山庄、昌陵、圆明园东路工程、定陵、惠陵、隆恩殿等建筑。因此,“样式雷”名声大噪,至雷思起、雷廷昌时期愈益彰盛。
清 李凤翥
李凤翥,字紫廷,号云湖,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月初三日生于建昌梅棠坂(今白槎)李村。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会试中101名,殿试二甲17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主持纂修《大清一统志》。后历任顺天、安徽学政。雍正元年,充浙江正考官,拔贡士70余名,所取者大都为名士,先后推荐百余人任知县。李任通政司参议时,皇帝召对询民间疾苦,因奏对剀切,升任鸿胪寺卿,兵部左侍郎,先后又任国予监祭酒,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工郎右侍郎等职。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乾隆七年(1742年),以年老致仕。乾隆二十二年(1775年)四月十七日卒,终年83岁。葬建昌县梅棠坂庄前垅(今白槎向阳李村)。
清 李凤彩
李凤彩,字廷仪,号铁船,李凤翥之堂弟。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由廪生考取武举。西藏骚乱哈密,李凤彩从征效力,以功升守备。官至陕西平凉副总兵官、都督签事等职。凤彩曾随军征沙漠达西藏,著有<西藏行军纪略》二卷。督办陕甘军需物资时,善于发现人才,提拔下级将佐,治军有方,且工诗,尤擅书法,字体颉颃苏、米,颇能乱真,有“铁船将军?称号,亦称“李夫子”。
清 叶一栋
叶一栋,字廷于,吴城人。家贫,苦读不辍,淹通经史,工古文诗词,兼擅骈体。乾隆元年(1736年)举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检讨,协办“起居注”纂修官。不久擢侍读、侍读学士,充任日讲起居注官,转升少詹、正詹、三朝国史纂修官和内阁学士等。后放外任为江南典试主考官,录取薛观光、顾我钧等名士。不久任顺天学政,丁父艰,守制三年。回京后,任左副都御史,后因遭诖误免职。朝廷赐鸿胪寺卿衔,并因叶母年迈,赏“慈耋延祺”匾额。
叶居家四十余年,犹存儒者风范,与同乡弟子会课于慈耋堂,引绳削墨,启迪不遗。叶姓中科举者,皆得一栋之力。著有<朴诚堂诗》、《古文集》行世。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85~2000年永修县的自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卫生、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阅读
相关人物
刘陵
相关人物
周续之
相关人物
司马暠
相关人物
杨于陵
相关人物
杨嗣复
相关人物
李常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永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