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卫生运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518
颗粒名称: 爱国卫生运动
分类号: R193
页数: 2
页码: 434-43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修县爱国卫生运动历经不同时期,从初期开展到文革停顿再到改革开放后的恢复发展,始终致力于改善城乡卫生环境。
关键词: 永修县 爱国卫生运动 卫生环境

内容

1950年,成立县、区、乡三级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1951年,成立县防疫委员会,内设防疫组织、防疫宣传、疫病预防、疫病管制4个组。1958年,成立县卫生防疫站。1981年,防疫站设卫生科、防疫科、化验室及财务室。有固定人员16人。1984年,新增卫技人员10人,行政人员2人;并在新城新建一座面积1,050平方米的防疫大楼。
  1951年,抗美援朝开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发动群众声讨美帝国主义在朝鲜战场上使用细菌武器的滔天罪行。1952年,普及防疫知识,发动群众捕鼠、灭蚊灭蝇,清扫室内外垃圾,订立爱国卫生公约,开展检查评比,城乡卫生面貌焕然一新。
  1953年,北岸乡爱国卫生运动成绩显著,出席了全国卫生模范会,荣获全国卫生模范乡称号和锦旗一面。
  1954、1955年,我县遭受严重的水灾,水源污染。县组织一支520余人防疫消毒队伍,分赴重点灾区,完成4.1万余人居住地区的消毒灭病任务。同时,对涂埠、吴城、白槎、柘林等集镇的饮食行业,加强卫生管理,控制和减少了灾区疾病流行。
  1958年,掀起一个除“五害”(鼠、蚊、蝇、蟑螂、臭虫)。灭“六病”(血吸虫、钩虫、丝虫、疟疾、头癣、性病)的新高潮。吴城公社被评为全省卫生先进公社,永兴公社永兴大队被评为全省先进大队,均出席了全省卫生英模大会。
  1959年,利用民间传统节 日,结合积肥。造肥、抢收抢种、兴修水利和湖洲垦荒,开展26次防疫除害突击战,采用机耕、锄草、火烧、药杀等措施,消灭钉螺面积达3万余亩,灭鼠14万余只,大量蚊、蝇、蟑螂、臭虫被消灭,清除垃圾近9,000万担,填平洼地8.3万平方米,疏通沟渠14万余米,废除和改建厕所3,700多个,修建牲畜圈栏3,100多个,改良与新建水井334口。吴城公社保持原卫生先进称号。评选出1个卫生农场(凤凰山垦殖场),16个卫生大队(农业生产大队),164个卫生村,7个卫生街。
  1960年,先后在元旦、春节 、元宵、清明、五一、端午、七一、八一、中秋、国庆等节 日,开展除害灭病的爱国卫生十大突击运动和三、五、八、十二月的四大战役,动员10万人参战。共积肥600万担,修建厕所316个,改建牲畜圈栏841个,修排水沟386米。
  “文化大革命”期间,爱国卫生运动处于停顿状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展治理“脏、乱、差”和建设文明乡镇的活动。1981年,成立县城市容领导小组,对县城环境卫生进行综合治理。并发布了<县城卫生管理问题的通告》和<县城养猪问题的通告》,基本上改变了县城脏、乱、差现象。同年夏季,部分地区发现副霍乱病,县人民医院组织有关单位进行副霍乱病的防治,成立技术鉴别小组,组织防治机动队伍进行复查;建立肠道病门诊部,收治病人。并完成150处水源卫生调查,有效地预防了副霍乱病的发生。县城采用“呋喃丹”消灭了大量苍蝇。县食品厂和白槎公社,被评为九江地区卫生先进单位。吴城镇自筹资金2万余:元,新建厕所8个,组织义务消毒员上门进行饮水消毒,大力开展“三管”(管饮水、粪便、牲畜)、“一灭”(灭病虫害)工作,成为九江地区爱国卫生红旗单位。
  1984年,全县广泛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的群众活动(简称五、四、三活动),重点进行文明村镇和文明单位的建设。全县涌现出先进文明村26个,先进文明单位55A。县食品厂、江益乡后槎村和艾城中学出席了全省“五、四、三”活动表彰大会。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永修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85~2000年永修县的自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卫生、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阅读

相关机构

永修县人民医院
相关机构
艾城中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永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