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城乡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362
颗粒名称: 第八章 城乡建设
分类号: F426.9
页数: 8
页码: 219-226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永修县城乡建设包括县城建设、建筑业、房地产管理、环境保护、乡村建设等情况。
关键词: 永修县 城乡 建设

内容

第一节 县城建设
  房屋
  县城涂埠镇,早在明代中叶,就已形成集市,为赣北重要商埠之一(参见<集镇·涂埠镇》章)。抗日战争前,涂家埠和山下渡房屋建筑总面积为6万余平方米。其中2层楼房面积仅有370多平方米。
  建国后,县治迁涂埠,经过30多年的建设,至1984年止,涂家埠、山下渡、新城所有房屋建筑总面积达65.4万平方米。其中平房建筑面积占54.28%,2、3层楼房建筑面积占41.92%,4至6层楼房建筑面积占3.8%。1984年,着手进行县城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同时进行)。
  在房屋总面积中,住宅建筑面积为35.6万平方米,使用面积为25.57万平方米,现住人口29,783人,人平居住面积为8.59平-米。非住宅面积为29.8万平方米。其中。工交事业用房12.6万平方米;商业服务用房8.7万平方米;教育、医疗、科研用房3.8万平方米;文化、体育、娱乐用房0.5万平方米;办公用房4万平方米;其它用房0.2万平方米。
  街 道
  人民路 为涂家埠正街。原为狭窄的麻石路面,高低不平。1961年,改为水泥路面。从王家街至永修汽车站,全长3,000余米,宽10米。
  铁山路 建于1970年。从铁桥北端东侧直达涂家埠火车站。全长620米,宽6米,水泥路面。
  跃进路 亦名跃进街,建于1974年。从五交化公司西侧,迂回延伸与铁山路相接。全长720米,宽7米,水泥路面。
  新城大道 是新城的主要街道。1956年开始兴建,曾一度停工。1980年重新建成。现长1,800余米,宽40米,为县城颇具规模的大街。
  沿河大堤
  1963年冬,兴建县城沿河防洪大堤。高21米,宽3米。1979年,完成扩建工程。堤宽由3米增至10米,高度增至23.5米。1980年,铺设沥青路面。大堤东北端接九合大桥,西接涂
  埠大铁桥头,全长1,980米,为县城公路、防洪两用工程。在铁桥以西,沿河建有混凝土防洪挡,顶宽50公分。在汽车站东边,接立新渡口马路,与人民路并列,能在23米高水位的情况下,确保县城安全。
  供排水
  供水 建国前涂埠镇居民少数饮用井水,大都饮用河水。建国后,五十年代末,有少数单位安装自来水,如永修饭店、涂埠贮木场、县立中学等,均分别建塔,掘井或抽河水饮用。1973年,成立县自来水厂,厂址设县水泥厂前。1974年投产。后因水质含锰量过高,不符合饮用标准,1979年5月,于新城潦河畔,新建自来水厂,改用潦河水源。投产后,日供水量最高达3,000吨,平均日供2,185吨。配有12个供水站,为县城群众生活提供用水。其设备有160吨/小时澄清池1座,160吨/小时沙滤池1座,800吨蓄水池1座,150吨水塔1座,120瓩发电机组1台,6B4-8离心式清水泵4台,JO2-72-4电动机配套4台。县城地下自来水管道有:250主管2,208米,105主管1,744米,100主管1,953米,300圆管1,500米,400主管350米。1984年改自来水厂为自来水公司。
  排水 建国前,涂埠仅在街道两旁辟沟排水。七十年代初,在拓宽、新建街道的同时,兴建地下水道。从人民路供电局以西至铁山路南,开辟宽1米、高80公分以上的石拱涵管,导污水入河。30多年来,全镇共建水拱管、砖砌盖水泥板管、水泥涵管等地下水道33条,总长度5,279.6米。从此全城污水畅流,街道无积水现象。
  供电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涂埠设有私营光华电厂,供应照明电灯约400盏。
  建国后,1950年,创办新华电厂。1951年改名永修电厂。照明电灯1,000余盏。1957年,电厂扩建,发电量55万度。
  1967年,县供电所以高压输电网输送的电流,供应全城照明用电。
  1981年,全年照明电量90.33万度。1982年为101.9万度。1983年为111.3万度。 1984年为213.5万度。
  第二节 建筑业
  队伍 设备
  个体建筑业 建国前,本县建筑行业,为个体经营。承建较大建筑工程时,在同行之间临时邀集工人,无固定组织。
  第一建筑公司 1952年成立,初为泥木工会建筑工程队。至1956年,有职工150人。嗣后逐渐增多,到1984年,有职工404人。
  第二建筑公司 属乡镇企业管理局管辖。为乡镇企业集体经济性质,有泥、木、钢筋、木模、电焊、吊装粉刷等工种,共83人,并设预制构件厂。其设备有汽车两辆、花板机1部和其它价值上万元的零星施工机械。流动资金8万元。1984年开始承包工程。
  第三建筑公司 1984年由县劳动服务公司组织建立。当年开始承包建筑工程,有固定木工、泥工、机修工、电工等83人,承建大型工程时,招聘、雇请临时工。
  乡镇建筑队 是乡镇管辖的乡村建筑队伍。其中包括房地产公司直接管辖的房管所建筑工程队。1984年,经九江市建设局审核批准发照的有:马口、立新、江益、燕坊、九合、三角、永兴、城丰、永丰、艾城、吴城、白槎、梅棠、房管产建筑队和涂埠第1、2建筑队等16个,均批为四级建筑企业。有建筑工人1,155人。其中固定职工为720人。都配有泥、木、钢筋、机修、灰、油漆、电焊、安装等20多个工种。共有施工机械93台。承建各该地乡村住房、办公楼、仓库、宿舍等建筑工程。
  建筑设备 第1、3建筑公司有较大型的施工机械,计:井架l台、龙门吊3台、卷扬机6台、混凝土搅拌机8台、汽车4辆、电焊机3台、发电机3台、搅合机1台、柴油机3台、电动泵4台、预制自动拉模机1台、车床1台,粉碎洗灰机2台、电动机7台。
  设计
  1983年于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下设设计室,有中级技术人员1人,初级技术人员2人。县内各建筑公司和下属建筑队承建工程,均由该设计室设计;外地来此承包的建筑工程,由设计室设计或审核施工方案。该室新设计的“新型农村住宅设计方案”,获九江市1982-1984年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第三节 房地产管理
  机构
  房地产公司 1950年成立,原属财政局,1979年,划属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现有职工28人。
  公房管理
  1984年,房地产公司管理的公房173栋,面积3.8万余平方米,出租给746户居民。1984年房租收入2.47万元,地租收入2.43万元。
  除县房地产公司所管的公房外,历年来各单位集资自建和国家拨款兴建的单位职工宿舍由各单位自管。管理的方式:一、房管部门经管的公房,由房管部门按月收取房租并维修;二、单位管理的职工宿舍,由本单位收取房租并维修。单位之间房屋的转拨,通过财政局作固定资产转移。
  土地征用
  建国以来,土地征用系民政局管理。从1979至1983年,各建设单位征用荒山荒地和其它不能耕种的土地计3,524亩。1983年对19 58年以来各垦殖场征用的山场荒地,由征用方向被征用方交一定的土地费,并确定土地、山林使用权限。1984年后,在农业畜牧局设有土地管理站,负责贯彻土地法规和管理土地征用审批工作。
  第四节 环境保护
  污染
  废水 1984年,经县城镇监测站测定,由于众多工厂濒临修河,年排出废水量达825.1万吨。其中工业废7为708万吨,占总量85.8%;生活废水占14.2%。总废水量中,含汞毒80吨,含氯化铬91吨,含酚7,800吨。
  废气 1984年,县城各工厂从烟囱冒出来的废气为32,278年万标立方米。
  废渣 1984年各工厂燃烧过的废渣年7,740吨。
  噪音 各种机动车辆发出的噪音,1984年经监测l新城为60分贝,老城为65分贝。
  治理
  废水 星火化工厂、云山医院、县人民医院采取放药、过滤、建净化池等措施,进行处理。1984年处理率为12%。
  废气 采用改造锅炉、清烟除尘办法。1984年,已清除7,000年万标立方米。
  废渣 采取将工业废渣经过冶炼做成煤渣砖,或用废渣铺设路基、路面、垫坡等办法,变无用为有用,变害为利。
  噪音 由交通部门广设标志牌,并严格规定,一切机动车辆,均在沿河大堤行驶,不准进入涂埠人民路;夜晚不得鸣喇叭。街道两侧,广植树木。到1984年,减弱噪音,初见成效。
  清除垃圾 1958年,成立环境卫生管理所。1984年,有清洁工34人,垃圾板车8辆。翻斗垃圾车4辆。设置水泥垃圾箱20个。日清除垃圾20余吨。洒水车一辆,日洒水3次,经常保持街道清洁、凉爽。
  第五节 乡村建设
  自然村建设
  全县有2,129个自然村。大部依土地大小和族姓聚合形成。村庄房屋多数坐北朝南。平原地区,基地平坦,比较整齐。丘陵或山坡地段则分层建造。有如梯田形式。多数村前有池塘或小溪。屋前开一块平地,四周栽种果木。少数村庄有夯土围墙,用以防止牲畜出坂。
  经过房屋普查,全县自然村有房屋38,515栋,建筑面积3,818,342平方米。
  建筑结构,砖瓦房占89%,土草房占5%,其它结构占6%。
  1984年,全县农村建房面积101,840平方米。砖木结构占52%,混合结构占48%。其中生产性建筑(农村公共建筑)占7.1%(集镇建设参见《集镇》章)。
  建筑特点
  建国前,农村除少数人的住宅为砖瓦房外,一般农民住宅结构简单。大都是用土砖坯砌墙。用土瓦盖的称瓦屋;用茅、稻草盖的叫茅屋。有的贫民还有夹板筑土墙,上盖茅草。八十年代以来,茅屋已不再建。住宅类型格式,大致有如下几种:
  店面间 正面狭、纵深长、隔成几个房间。前为店面,后做住房或用房。多数是木板壁楼房。上有吊楼,楼沿有木栅。这种房屋占地面积不多,但瓦沟长,排水能力较差。
  四合院 1排3间房屋,左右各加1间对向厢房,呈“冂”形,前面装板壁或砌墙,正中开门,中有天井排水。这种房屋水气重,湿度高。多数为建国前建造。
  串堂2进或3进 由2排1字3间,中间两侧加厢房,有1个天井的叫2进;3排1字3间,加4个偏房,有2个天井的叫3进。前正中开大门,后面和两侧均开偏门。此类一般是豪门大宅。全县此建筑极少。这种古老式样的建筑型,由于深邃,大堂和正房显得灰暗,现已废。
  三间三拖 在1排3间的后墙,紧接着披下顺水檐(不另起脊)叫3问拖步,全县最为普遍。特点为千爽、光亮,大小自如。过去用木料撑架。后为节省木料,均改用青、红砖平砌4个山头,承受椽桁。正屋中间为堂屋,两厢作卧室,拖屋作厨房和杂用间。近年来,人们为着节省地基争取空间,以1排3间作基点,建起2层或3层楼房。有的将3间格局放大放宽,层层4面开窗,上下均可按需要隔大小房间。随着生活提高,人们对居住条件更为讲究。少数人还把4只屋角起翘檐仿宫殿式,显得更加堂皇。
  风火墙 即将山墙砌得高出屋脊,多建于滨湖沿河地区,能起到防风、护瓦、防火作用。
  饮用水
  建国前沿河各村居民饮用河水,其它绝大多数是饮用塘水。六十年代后期,有的掘井用水泵压水。七十年代,部分地区采用机器把钢管钻入地层,机械压水。部分地区,陆续建起了自来水道。1984年,全县集镇饮用自来水的占47%,自然村饮用自来水的占2.3%,用自来水的农村人口占人口总数5.8%。
  照明
  1984年,全县各集镇均用上了电灯照明。八十年代以来,随着高压输电网的扩大,全县自然村中,有68%的农户,用上了电灯照明。
  附:湾头村典型调查
  湾头村属滩溪乡,位于南九公路西侧凤凰山汽车站附近。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该村91人,有房屋22栋,大小521EJ,面积为468平方米,人平面积为5.1平方米。其中砖木结构的2进房屋1栋,木结构的2进房屋3栋,四合院1栋。5栋房屋,住有35人,人平占有面积为12.5平方米;土砖盖土瓦房屋10栋,茅屋2栋,住56人,人平居住面积为7平方米。
  1984年,实有人口189人,有房屋36栋,计117间,面积为1,944平方米,人平住房面积为10.3平方米。36栋房屋中有30栋为砖木结构。
  人们对住房的造型和结构要求,因时而异。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发展。五十年代是“能住即可”;六十年代希望“住得宽敞”;七十年代注重“造型艺术”;八十年代讲究“雕塑和绘画”。
  1975年后,实行猪圈、牛栏、厕所,统一建在住房后较远的隐蔽处;厨房全为烟囱灶,环境卫生大为改善。有40%房屋做了三合土或水泥地面,30%人家浇灌混凝土晒场。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永修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85~2000年永修县的自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卫生、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阅读

相关地名

永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