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电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36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电信
分类号: F626
页数: 2
页码: 215-217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本县电话和电报事业的发展历程。文章从民国时期开始,一直写到1984年的电话、电报设备、线路和发报量等情况,详细记录了本县电信事业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 电信事业 发展史 永修县

内容

电话
  电讯网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本县在县城(今艾城)、山下渡,设电话营业所。建艾城至白槎、涂埠两地通话线。长途电话可通南昌、九江两地。但因线路质量差,长话几同虚设。抗日战争胜利后,三十六年,南昌与咸宁16绥靖区电讯线路途经我县,本县开始同南昌、瑞昌、武宁3县通话。
  1950年,全县7个区开辟电讯线路205公里。1953年,建立了以县城为中心的电讯网。1955年,电线杆路增至345杆公里,全县92个乡,乡乡通电话,基本上普及电讯网。
  1960年,扩建和修整的电线杆路达348杆公里。1973年,起用水泥杆取代木杆。1984年,县城直达各乡(镇)和各乡(镇)相互之间中继线路有25条,水泥杆程110公里,木杆程36公里,线条长度3,364对公里。县城直达各厂矿和厂矿相互之间中继线路17条,杆程64.7公里,线条长度445.2对公里。总计杆程长度174.7公里,中继线条长度380.92公里。
  附。农村电话网路图。
  设备 1984年,交换机总容量740门,已装交换机容量460门,已装容量中实占容量350门。用户交换机容量550门,接入邮电局交换的话机317部,接入用户交换机的话机378部。
  农村交换机总容量840门(其中乡镇经营的270门),实占容量375门(乡镇经营90门),电话机总数303部(乡镇经营79部)。
  已装农话交换机的乡镇19个。已装载波终端机的(含环路)3个。已通电话的行政村79个,村民小组90个。农村电话中继电线路总数(含环路)46路,其中县城至乡(镇)的直达中继线20路。农话交换点总数23处。
  长途电话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去话745次,来话644次。1935年,去话540次,来话485次。
  1949年,发话7,764次。1952年为8,631次。1957年-5,916次。1962年2.22万次。1975年2.42万次。1980年4.17万次。1982年4.36万次。是年实行对外开放,曾与港商通话1次。1984年达5.3万次。
  市内电话 1949年124户。1957年93户。1962年161户。1974年5月,用手摇磁石式电话机,全部改装为共电式电话机。1980年259户。1982年252户。1983年295户。1984年317户。递增10%。
  农话 1957年有102户。1960年256户。1965年397P,为1960年的1.55倍。1970年为284户。1975年增至409户,比1970年增44%。1980年231户。1982年226户。1983年217户。1984年为224户。
  电报
  设备 建国前,县电信局仅有1台美国产的发报机。
  建国后,设备逐步更新。至1984年,有BD055型电传打字机5部,双轨头自动发报机2部 自动报时单机头发报机1部,3路载波机3部,单路载波机2部,短波发信机1部,15瓦以上发信机1部。
  发报量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834份。1950年3,129份。1952年2,453份。1967年1.64万份。1970年2.21万份。1975年4.89万份。1980年5.5万份。1982年5.05万份。其中,发给国际及港澳同胞电报6份。1984年5.28万份。
  附 集邮
  本县少数群众有集邮习惯,其中个别人有较长集邮历史。
  1984年10月1日,开办县集邮门市部,设兼职、专职营业员各1人。至年底,销售邮票3,215元。门市部采取集邮者交预订费、领取预订卡的方式,向集邮者定向、定量供应新发行的邮票。全县共有集邮爱好者500多户,其中办卡人员46户。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永修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85~2000年永修县的自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卫生、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阅读

相关机构

永修县电信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永修县
相关地名
艾城镇
相关地名
南昌市
相关地名
九江市
相关地名
咸宁市
相关地名
绥靖区
相关地名
瑞昌市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