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邮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36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邮政
分类号: F618
页数: 3
页码: 215-217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永修县邮路和邮传的发展历程。文章从民国初期开始,一直写到1984年的邮路和邮传情况,详细记录了本县邮电事业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 邮政业 发展史 永修县

内容

邮路
  民国初期,我县邮路为:县城(今艾城街)至杨家岭、涂埠、白槎、马口、滩溪,计133华里。每一邮路设邮递员1人,日步行60华里,邮包不超过58市斤。白槎以西,由白槎邮递员转送柘林;马口以西,另有邮递员转递安义、万埠。
  抗日战争时期,我县沦陷,邮路被切断。政府迁驻燕山,于交通要道设交通站。开辟由日军占领区至燕山以乡为单位的地下交通网,每乡派1人传递信件和日军活动情报。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邮路。
  建国初,本县邮路有县城至武宁线,县城至新建县老鹳嘴线;县城至杨家岭线。1950年至1954年,先后增设县城——马口——城山班;县城——恒丰班;县城——三角——九合班。1956年,撤销县城至老鹳嘴班,改由新建县投递。开设县城——长兴班,虬津——宝田——张公渡班;县城——梅棠班。1958年,增设县城——江上班。1970年,增设县城——立新班。1978年,增设县城——燕坊班。至1984年止,邮路单程长度达972.2公里,邮路总长度1,399公里。
  邮传
  邮传 民国初,邮件传递,铁路沿线利用火车,如县城——杨家岭班、县城——新祺周班。通河道者由航运传递,如县城——吴城班。不通铁路、航运地区,以步班邮运,邮件不多者开隔日班。
  建国后,邮政设备日趋更新。从1957年起,全县有7个自行车班。1962年,自行车班增至15个,仅保留1个步行班。1980年,自行车班增至27个,同时有邮政汽车1辆,北京吉普1辆,三轮摩托4辆,永久牌自行车54辆,SBR-4A上海牌包裹收寄机1部。
  邮传数量 1937年,本县发信6.17万件。
  建国后,1949年至1962年,邮政业务函件交换量由8万件增至11万件;包裹由159件增至14万件;增加88倍,年递增6倍多。1963年,对邮电通信网进行了改革,加强农村通信工作。
  1984年,业务总量由1963年的21万件增至43万件,计费量由1963年的2万元增至56万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对外开放,我县同港澳地区及国外进行邮电交往。1982年,出口邮件277件,进口邮件1件,包裹31件。
  报刊发行 建国前,县内仅发行《民国日报》(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机关报)40份左右,《(中国新报》(南昌出版)《新闻日报》《中央日报》等40余份;《观察》《新闻天地》2种杂志,发行量不到100份,仅为公务人员订阅。建国后各类报刊发行数逐年递增。1979年后,农村订阅报刊又有较大增长。村民小组大都订有《人民日报》、《江西日报》、《九江报》、《江西科技报》、《江西法制报》和《红旗》、《中国青年》杂志。生产责任制实行后,全县村民小组又增订了300多种4,000多份文化、科技杂志。
  1984年 全年报纸期发数330多种计3万多份,平均每10人达一份,年累计463万份。杂志期发数1,165种计4.1万份,年累计45.6万份。其中《人民日报》1,055份,《江西日报》3,223份,《九江报》1,334份,《江西青年报》452份,《江西科技报》2,550份,《红旗》1,024份,《半月谈》1,550份。报刊投递率日渐提高。有20个乡(镇)机关、172个村民委员会、955个村民小组,能看到县局当天发出的报刊,20个村民委员会、692个村民小组,大都能看到隔天报刊,最偏远的山区,也不超过3天。
  附:建国前夕邮资暴涨简况 抗日战争前,平信每封为法币五分。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以后,邮资一年一变。三十六年,一年两变。三十七年.一年十变。三十一年十二月为5角。三十二年为1元。三十三年为2元。三十四年为20元。三十五年为100元。三十六年七月为500元,十二月为2,000元。三十七年初为5,000元,七月为1.5万元。印刷品为1万元,快信6万元,航空为7万元。双挂号为14万元,平快为3万元,单挂号为4.5万元,双挂号为8万元,双挂号快信为9.5万元。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永修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85~2000年永修县的自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卫生、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阅读

相关地名

永修县
相关地名
柘林镇
相关地名
安义县
相关地名
燕山乡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
城山镇
相关地名
长兴县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南昌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