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水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27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水灾
分类号: P426.616
页数: 4
页码: 99-102
摘要: 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修水县在历史上遭受的各种自然灾害,包括水灾、旱灾、虫灾、风灾以及其他灾害。从宋、元、明、清时期一直到建国后,修水县经历了多次灾害的袭击,其中包括大水冲毁民屋城郭、大旱导致大饥饿、大雹伤害庄稼、大风袭击导致倒塌民房等。这些灾害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严重的财产损失和粮食减产。整个文段着重描述了历史上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对修水县的影响,反映了当地灾害防治的重要性和挑战。
关键词: 永修县 水灾 自然灾害

内容

宋、元、明、清时期
  宋 嘉定十七年(1224年),大水冲毁民屋城郭,淹没庄稼。
  元 至治二年(1322年),大水,山崩。
  明 洪武元年(13 68年),修河水暴溢。永乐十年,夏涝,漂没民房;十三年,夏水冲坏民房,淹没庄稼。洪熙元年(1425年),夏水浸伤庄稼。宣德八年(1433年)水灾。正统五年(14 40年),初夏霖雨;十二年水灾,民饥。弘治六年(1493年)、七年、九年皆大水。嘉靖元年(1522年),五至八月大水,“舟航入市,漂没民舍不计其数”;十二年,二至五月淫水。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六月大浸,漂没县门屏墙十余日,居民架木以渡,庐舍、场谷,一皆漂散。三十七年,大水入城,淹没县堂40余日。
  清 顺治四年(1647年),大浸,米石银7两,道瑾相望。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夏,大水。雍正三年(1725年)秋,水灾。道光三年(1823年)、七年、十一年、十四年、十七年、十八年、十九年、二十年、二一年、二二年、二四年、二八年、二九年、三十年,均遭水灾。咸丰元年(1851年)三年、六年、八年、皆遭水灾。其中八年五月,城内水深丈余,圩堤溃决殆尽。同治元年(1862年)、二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九年,均遭水灾。光绪元年——五年(1875-1879年),连年遭水灾。其中光绪三年特大洪水冲毁县城东、北两楼;八年,大水冲决圩堤;二十七年,洪水浸入县城。
  民国时期
  民国六年(1917年)大水灾。八年,水灾。二十年,发生六十年内罕见的大水灾,全县六个区均遭灾害,尤以一、二、三、五区遭灾面积最广,灾区面积约100余市方里,淹及240余村,8,000余户,冲倒房屋9,000余间,毁坏庄稼,淹没洲地田园469,094亩,溃决圩堤约40余座。其中一区有何公、朗湖,郭东等10余座,二区有三角、青湖、原槎等20余座,三区有鸦雀、下洋等10余座,六区白京圩亦溃决。损失财产约600余万元。全县歉收约在七成五分以上。二十一年,水灾。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五月,一、二、五、六区均遭水灾。
  二十四年,六月二十六日,大雨倾盆,洪水泛滥成灾。一、=、三、五各区全部受淹。四区被淹四分之一,六区被淹二分之一。全县被灾农田261,189亩,人口20,054户,78,972人。粮食作物损失概数为.早稻歉收十分之九;一季晚稻歉收十分之八;杂粮歉收十分之八。家畜死伤4,832头。房屋倒塌2,371栋,冲去37栋。溃决圩堤38座。财产损失3,229,975元。
  三十八年(1949年),本县发生历史上罕见洪灾。修、潦两河沿岸白浪滔滔,一片汪洋。洪水漫决全县所有圩堤。是年不但水位高,且时间长,造成了严重饥荒。
  建国后
  从1954年起,严重或比较严重水灾共13年。其中以1954、19 55、1983年灾情最为严重。1954年漫毁圩堤14座,倒塌决口264个;冲毁农田2万余亩。1955年漫溃圩堤14座,倒塌决口257个。两年中,南浔线二度中断交通共125天。1983年,全县受灾大队178个,生产队1880个;冲毁农田4150亩。艾城公社境内冲毁南浔铁路146米,中断通车半个月。
  1969、1970年,也属严重水灾年。
  1969年6月28日-30日,修、潦河上游出现暴雨,洪水猛涨,山下渡水位达22.01米。我县部份地区遭受了不同程度水灾。受灾大队90个,生产队569个;受灾人口17,603户,86,853人;受灾面积16.22万亩;倒塌圩堤12座。圩内被淹面积6.19万亩,圩外被淹面积5.32万亩,内涝面积6.19万亩。受灾作物13万亩。其中早稻7.3万亩,中稻2.4万亩,一晚1.68万亩,棉花1.3万亩,其他作物7,979亩。受灾严重的为马口、立新、艾城、永丰等社场。全县损失粮食达5,350万斤,棉花110万斤。
  1970年7月13日起,连降暴雨数日,山下渡水位高达22.10米,有8座圩堤(包括4座圩垱)溃决成灾,内涝外淹较为严重。倒圩受灾面积3万亩,圩外受淹面积3.162万亩,圩内受涝面积6.75万亩,合计13.57万亩。其中被淹早稻5.8万亩,中稻2.27万亩,一晚3.54万亩,棉花0.92万亩,双晚稻苗3,085亩,其它作物7,324亩。被淹颗粒无收的作物面积9.565万亩。其中早稻3.39万亩,中稻1.48万亩,一晚3.2万亩,棉花7,096亩,双晚秧苗2,106亩,其它作物5,748亩。约损失粮食三、四千万斤。
  1972年,柘林水库大坝建成后,修河流域减轻了洪灾,而潦河洪水对圩堤的严重威胁依然存在。1974和1975年,城山、马口圩全部溃决。立新联圩虽然基础较巩固,但当洪峰高潮时,多次脱坡或穿漏,险遭溃决。
  1983年7月上旬,连降暴雨,10日10时至14时,山下渡水位高达22.91米,为建国以来最高水位。柘林水库下泻流量每秒3400立方米;潦河下泻流量每秒3900立方米。全县决堤28座,受灾农田25.15万亩,受灾人口20.5万人。农、工、商各业总损失达4597.8万元。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永修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85~2000年永修县的自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卫生、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阅读

相关地名

永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