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图书馆
九江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九江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农业气象灾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268
颗粒名称:
农业气象灾害
分类号:
P423.4
页数:
6
页码:
92-97
摘要:
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了修水县农业生产中主要的灾害性天气和对农作物的影响。
关键词:
永修县
农业
气象灾害
内容
影响本县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有“春寒”、“小满寒”、“寒露风”、“暴雨”、“干旱”、“高温”、“冰雹”、“烂秋”、“霜冻”、“大风”等。
春寒 春寒因出现时间不同可分为春分寒(出现在3月下旬初至下旬后)和清明寒(出现在3月下旬末至4月上旬)。1956——1981年间,大部分地区(平原)有21年14春寒,频率达81%。按本县早稻播种实际时间(3月下旬至4月上旬)统计,21年中只有l4年出现春寒,频率为54%,两年一遇。这14年中,有9次春分寒,6次清明寒,分别占总年数的35%和23%,平均3年一遇和4年一遇。
清明寒对我县早稻春播育秧影响最大,六十年代初期至七十年代后期,因春寒造成全县大面积烂种,烂秧共5次(1962、 1963、 1969、 1972、 1976年),其中1972年,损失最大。
小满寒 小满寒对水稻分蘖期的早稻早熟品种正常生长发育有明显危害。
本县大多数地区1956——1981年有13年出现小满寒,两年一遇。小满寒结束期变幅较大,最早为5月14日(1973年),最晚在6月20日(1978年),相差19天。在出现小满寒的13年中,有5年在5月23日之后,5月27日之后出现的频率仍有8%。
寒露风 在9月中旬二季晚抽穗期间,连续3天日平均气温低于20℃或一天最低气温低于16℃,为重型寒露风。1956-1981年间,重型寒露风在9月30日前出现的频率为62%,9月20日前出现的频率为l6%。最早出现在1981年9月12日,对正在抽穗的二晚造成严重减产。此外轻型寒露风(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小于或等于22℃),历年平均出现在9月20日。因此,这天为二晚安全齐穗期。二晚若在9月20日以后抽穗,寒露风早到就会造成严重减产。
高温凡当天同时符合“日最高气温”≥35℃,日平均气温≥30℃,14时空气湿度<50%的即为高温日。
我县历年高温日于6月下旬开始出现,出现天数以8月上旬为最多。出现月次以7月下旬、8月上旬为多,频率均达35%,即不到3年就会分别出现高温日。我县早稻’中稻及一晚抽穗、开花期均可能遇高温日。尤其是中稻正值7月下旬至8月上旬开花,易遇高温逼熟,导致谷粒不实或稻秆枯萎而减产。
干旱 每当蒸发量大于降雨量时,则发生干旱现象。而这种现象多发生在秋季。故我县素有伏秋千旱天气出现。
1956-1981年间,仅有两年(19 72、1975年)未出现干旱,干旱频率达92%。在发生干旱的24年中,严重干旱为10年(1959、1960、19 64、1966、19 67、1971、1974、1976、1978、1981年),占干早年数的42%,占总年数的38%。全县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100米以下的丘陵,平原),严重干旱为五年两遇。8-9月秋旱频繁。发生干旱的24年中,秋季占21年,占干早年的88%,占总年数的81%。
近三十年来,以1978年干旱最为严重,出现伏早及秋早,10月至12月又继续冬早,当年中、晚稻严重减产,无收面积达3万余亩。
本县西部山区丘陵地带林木茂密,植被良好,夏秋易出现雷阵雨,伏、秋千旱的次数少于东半部。西部山区的后八筒较涂埠之季度雨量历年平均偏多42%(为128毫米),相应减轻了干旱的威胁。
暴雨洪涝 每年4-6月,为本县雨季集中日期,易发生暴雨和大暴雨。梅雨季节有时整月下雨,故易发生洪涝灾害。加上修、潦两河上游同时集中降水,洪涝灾害对本县(特别是对低洼地区)的威胁更大。
按我省洪涝标准,用县气象站资料统计,本县1956-1981年,共有9年发生洪涝。其中1973,1974、1975三年连续为特大水年,出现频率达35%。出现大水和特大水年频率达总年数的12%和23%。历年洪涝情况如表7-9。
按九江市洪涝标准,用同一资料统计,26年中,出现洪涝14年,频率达54%,即不到两年就会遇到洪涝。
洪涝时间与程度变化 从九江市洪涝标准统计结果表明,在1956-1981年间发生洪涝的14年中,出现大、中、小涝19次。以1970年和1973年涝灾最重(1970年出现3次、1973年出现两次大涝)。历年发生洪涝最多的月份为6月,26年发生11次,其中上、中旬发生8次;其次为7月上、中旬发生4次;5月上、中旬发生3次。
根据不同洪涝出现次数,本县东部各级涝灾和不涝年份出现频率分别为:有涝年份占54%,不涝年份占46%。大、中涝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按历年大、中涝出现年数分别统计其不出现的保证率为81%和63%,即10年中有8年无大涝,6年无中涝。
本县洪涝灾害发生及不发生的保证率和修、潦河上游地区降水及地面迳流密切相关。历史上有记载的最大洪峰流量达13,000秒立米。柘林水库建成后,最大下泄流量为10,382秒立米,比历史最大流量还少2,618秒立米。这说明利用柘林水库进行调洪以控制洪峰对改善本县防洪条件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潦河上游目前尚无较大控制工程,其洪水特性尚无很大变化。凡潦河上游各县汛期3天雨量达200毫米以上,潦河下游的城丰、马口、立新地区则有决堤危险。1978年完成治潦工程后,洪水对圩堤威胁有所减轻。
本县洪灾与长江中、下游水位有关。长江水位过高,从湖口县倒灌入鄱阳湖,湖水上涨,顶托修河洪水不能下泄,使修河水位抬高。1983年特大洪水就是因为修、潦河上游连降一星期的暴雨加上江湖水位高托而发生的。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85~2000年永修县的自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卫生、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阅读
相关地名
永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