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图书馆
九江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九江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223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P942.5
页数:
6
页码:
1-6
摘要:
永修县位于江西北部,鄱阳湖西岸,历史上曾多次更名。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有“二分山地二分水,一分丘陵五平原”之称。县治初设吴城,后因地壳下沉迁至艾城,再迁至涂家埠。1980年建设新城,县城面积扩展。全县行政区域划分为3个县属镇、17个乡,2个省属垦殖场,人口约31.7万。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但易受洪涝和旱灾影响。
关键词:
永修县
地形
气候
内容
一
永修,古艾地,秦隶九江郡。汉高祖六年(前201年)置海昏县,为建置之始。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废海昏,移建昌居焉”,改称建昌县。后随朝代更迭,兴废频繁,先后析出武宁、奉新、靖安、安义等县。民国三年(1914年)因与四川建昌道同名,改称永修。取其“泮临修水,永蒙其利”之意。
县境地处江西北部,鄱阳湖西岸,南瞰西山,北望匡庐,东邻鄱湖,西挹云居。系赣省南北通衢之要道,古有“洪都门户”之称。县境与都昌、星子、德安、瑞昌、武宁、靖安、安义、一新建8县交界。境内总面积2,035平方公里(合305.2万亩)。东部平原,河湖港汉,田园阡陌,星罗棋布;中部丘陵,绵亘起伏,岗垅连接,宛似虬龙;西部云居山,重峦叠嶂,青葱笏立,林木繁茂。形成“二分山地二分水,一分丘陵五平原”的地形。云山最高峰高山尖,海拔969米,蚱崿峻峋,领诸峰之冠;五脑峰、大马颈、磨子崖、飞飏盘礴,列岫崔嵬,纡回峻极。修河似玉带横陈,飘逸潇洒,蜿蜒104公里;潦河自西南入境,在山下渡与修河交汇,东泻鄱阳湖。河流总长度180公里,流域面积遍及全县。
县治,初设吴城芦潭西北(今江益红星贾家山附近)。后因鄱阳湖南移,地壳下沉,迁海昏县治于艾城。因此,民谣有“沉了海昏县,立起吴城来”之说。1949年,迁治涂家埠。涂家埠,明代是修河中下游商业重要圩镇。清代帆樯林立,商业繁盛。抗日战争中,毁于兵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医治战争创伤,加快基本建设,全镇建筑面积达65万平方米,层楼广舍,鳞次栉比。1980年建设新城,架浮桥沟通南北,县城面积扩展为5.97平方公里,人口2.9万有余,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往之中心。
全县行政区域划为3个县属镇、17个乡,2个省属垦殖场,184个村民委员会.12个居民委员会,1个街道办事处,1,517个村民小组,130个居民小组。有自然村2,129个。1984年人口为316,973人,少数民族160人,占总人口0.05%。
全县地处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过渡区,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9℃。一月份平均气温4.3℃。七月份平均气温29℃。极端气温最高30.8℃,最低-11.9℃。寒冬日出则暖,盛夏雨过便凉。年平均降雨量1,486毫米。4至6月,雨量较为集中,东部平原易受洪涝。建国后最高水位为1983年的22.91米。其他灾害性天气有秋早及“寒露风”等。1978年,夏秋连早106天,十月至十二月又连续冬早,为建国以来最严重之旱情。全年无霜期平均为260余日。
复杂的地形和良好的气候,形成丰富的自然资源。古人赞曰:“有水名修,有鱼名修鱼,天下大早,此地薄收;天下大乱,此地无忧。”“土产丰饶”的永修,赢得了“鱼米之乡”和“赣北粮仓”的美称。
全县宜农耕地61.6万亩,已开发耕地42.8万亩,占69.5%。粮食以水稻为主,薯、麦、豆次之;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花生、芝麻、西瓜、大板瓜子、红花草籽、药材等。全县宜林山地89.1万亩,森林植被46.9万亩,覆盖率占17.7%,遍布松.杉、竹、樟、梓、槠、油茶等林木资源。其中百乐树为国家一类保护树种,银杏、柳杉、云南松、双季板栗为稀有树种。珍奇动物有虎、鹿、大小灵猫、穿山甲、猕猴、獐、白鹇、彩鼠、蕲蛇、吃蛇龟等,时有所见。占总土地面积22%的67万亩水域,水流平缓,饵料丰富,水产资源种类众多。如“春鲇、夏鲤、秋鳜、冬鳊”和银鱼、鳙鱼、鲫鱼、鲥鱼和稀有珍贵鱼种中华鲟,以及芦苇、芡实、莲藕等,为全省重点水产产区。十六万亩湖洲,土肥草嫩,沼泽植物,根茎丰茂。大量鱼虾、螺、蚌,于枯水季节滞留浅滩。1980年以来,每逢冬季,在吴城大湖池等地有白鹤、白枕鹤、白头鹤、白鹳、黑鹳、天鹅、大鸨、鹈鹕以及数以万计的大雁、野鸭等在此追逐嬉戏,信步瞠涉,迎风展翅,翩然起舞,组成壮观的珍禽奇景。其数量之大,种类之多,栖息时间之长,实属罕见。国际友人惊呼为“天下奇迹!”该地已成为世界珍禽——白鹤越冬的最大栖息地,也是世界候鸟越冬的最大栖息地。1983年,划为鄱阳湖侯鸟自然保护区和以鹤类珍禽为主的候鸟观赏旅游区,广接中外游客。矿产资源有贫铁高钒矿、石煤、石英砂、型砂、瓷土及耐火粘土等。土特产中吴城大板瓜子、攒林茶、均久负盛名。其中尤以吴城大板瓜子粒大仁厚,味美爽口,驰名中外。滨湖地区所产水牛,膘肥体壮,繁殖率高,抗病力强,为本省水牛之良种。此外,还有云居山无心杏、猕猴桃、马湾沙田李,周田脚板薯以及四季不断的瓜果蔬菜等。
本县江山毓秀,风景旖旎,古有“修江八景”,遐迩闻名。雄踞县境西南的云居山,方圆三百里,突兀峥嵘,奇秀天成。“不到此山游,不知此山美,此山雾腾云,明月一湖水”。山上奇峰幽洞,嶙峋桀石,如蜡烛台、欢喜石、九曲嗣、谈心石、石船、石龟、石屋、石鸡,山石荦确、峥嵘峻峭;无心杏、罗汉竹、罗汉松,香果树、幽兰、双瓣梅花、茂林修篁、瑞草名葩,连屏如画;明月湖、五龙潭、温泉、惹泉、马喷水,流泉飞瀑,澎湃多姿;云海雾岚,变化神奇;湖光山色,雄奇挺秀。盛夏酷暑,气温仅为22℃左右,天风琅琅,智爽神怡,古有“与匡庐相埒”之谓。历代名人白居易、苏东坡、黄山谷、秦少游、晏殊、朱熹等,均来此蹑访驻足,誉此为“云岭甲江右,名高四百州”,“冠世绝境天上云居”。
坐落在山巅的真如禅寺,是中国佛教禅宗著名道场。该寺开山于唐宪宗初年,至今已有一千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历代高僧辈出,如道膺、佛印、颛愚、圆通禅师以及全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虚云长老,皆声振佛坛,驰名中外。真如寺,梵宇庄严,清幽绝俗,古建筑面积八千多平方米。唐宋鼎盛时期,僧众达1500余人。为禅宗曹洞宗之发祥地。现已成为全国对外开放重点寺庙。云居山、真如寺,名山古刹,相互辉映,蜚声海外,在东南亚以至北美大陆,也颇具声誉。
二
永修,古有‘海昏秀域,地灵人杰’之誉。千百年来,群星灿烂,人材辈出。东晋有“庐山三隐”之一的周续之。唐有尚书左仆射杨于陵,清廉刚正,列传于《新唐书》。宋有文苑名士李常、理学家李燔和宋末民族英雄镇江金坛县令李成大。李坚守孤城,兵败被俘,元军挟其二子逼降,李宁死不屈,父子同赴国难。元有大司农燕公楠,为开发淮河流域作出了贡献。明有“一门忠烈”的赣州府训导淦君鼎,率军抗清,城破,阖家九口尽忠死节 ,留下“气引百钧争一发,官无九品重千秋”的正气歌。清代举世闻名的建筑大师雷发达,先后设计了故宫三大殿与颐和园、香山庭园、昌陵、定陵等宫廷建筑。父子七代创建了“样式雷”的建筑风格,被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伟人。此外,还有纂修<大清一统志》的礼部侍郎李凤翥,农民起义军领袖刘往七、戴朝晓等。他们都以自己悲壮的事迹、感人的遗篇,对祖国、对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而载入史册,令后人敬仰。
尤其是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富有革命传统的永修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流血魉牲,前仆后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五四”运动,狂飚骤起,永修旅南昌学生张朝燮、王环心、王弼、曾去非等,组织“反帝爱国讲演团”,在家乡举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旗。1921年,成立“永修教育改造团”,创办“含英”、“承德”小学和“云秀”女校,进行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1924年底,“上海大学”的王环心,寒假回乡,发展曾去非、王弼、淦克鹤等加入团组织,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永修支部”。1925年6月,在武昌师范大学毕业的张朝燮回南昌发展曾去非、王弼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成立中共南昌特支永修小组。在党的领导下,永修工农运动,如燎原烈火,蓬勃发展,成为江西农运开展最早、最好的县份。“四·一二”惨案不久,国民党右派制造了柘林惨案,中共柘林区委书记程世辉等48位同志惨遭杀害。4七·一五一蒋、汪合流,永修陷入白色恐怖。县委书记王环心和他的妻子共产党员淦克群,先后遇害。张朝燮的爱人(留苏学生)王经燕临危受命,继任县委书记,领导全县四百多名党员和群众开展反“清乡”斗争。土地革命时期,淦克鹤、曾文甫等领导的云山游击队,奔袭靖安仁首街,捣毁杨家岭接兵站,马源智取敌军火,粉碎敌军三次“围剿”……威慑敌胆,所向披靡,动摇了国民党反动派在赣北的统治,对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斗争起了重要的配合作用。
1928年底,云山游击队失败后,红旗不倒,后继有人。湖南宁乡县共产党人徐上达,组织成立中共南浔铁路特区委(后改名永修县委),先后隶属闽浙赣、湘鄂赣省委,开展地下斗争。1934年,成立永修工农游击队,以旸岭山为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先后配合湘鄂西第一作战分区司令员舒金堤,湘鄂赣军区红十六师师长徐彦刚,赣北游击大队喻照光等部,活动在永修、武宁、瑞昌、德安交界之地,打击和牵制敌军一万余人,有力地支援了中央红军突破敌人的第五次“围剿”,北上长征。
抗日战争中,国民党薛岳兵团于1938年11月退守修河南岸,布防在吴城至箬溪一线,抗击日军三个多师团的进攻,展开了修河保卫战。1939年3月下旬,日军使用化学武器,并以飞机、大炮配合,在虬津附近突破我军防线,横渡修河,永修全县沦陷。在饱受侵略者铁蹄蹂躏的七年中,永修人民奋起抗击日军暴行,三次打退日军向云山地区的进攻,杀日兵,除汉奸,擒敌寇,抗强暴……表现了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中,以江西工人运动的领导者,中共江西地委负责人张朝燮,省委代理组织部长巾帼英雄王经燕,省委委员,第一任县委书记王环心,省妇女协会主任干事淦克群,方志敏的得力助手省农协常委自卫军部部长淦克鹤,赣东特委组织部长、临川县委
书记曾去非,中共“六大”主席团成员、县委书记曾文甫等共产党人为代表的二百多名烈士,将自己短暂的一生,无私无畏地献给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换来了革命胜利的硕果。烈士们崇高的气节 ,坚贞的品质,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迹,至今四处流传,光照后人,彪炳千秋。
三
在黑暗的旧中国,永修人民饥寒交迫,苦不堪言,百业萧条,满目疮痍。“一唱雄鸡天下白”,1949年5月,永修解放。从此,永修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建国三十五年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完善,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各条战线捷报频传。
永修,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县。粮食产量居九江地区之首位。1984年(下同)农业总产值9,871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9.8%,比1949年(下同)增长41.6倍。全县水稻实现了良种化,农业机械得到广泛应用,总动力为9.1万匹马力。粮食总产3.26亿斤,增长5.8倍。棉花4.2万担,增长102倍。油脂3.67万担。生猪存栏12万头,增长6.7倍。水产4.4万担,增长6.8倍。经济作物中的大板瓜子、花生、药材、蔬菜、瓜果以及8类21种家畜等,分别有数倍、数十倍地增长。
清末至民国时期,永修水患频繁,“永修,永修,十年九不收,难得收一年,亩产二、三斗”。1949年冬,永修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以治水为中心的规模宏大的农田基本建设工程。三十五年来,共投资水利建设资金4,887.5万元,投入人工4,906万个,动用土石方9805万立方米。将士石方按一米见方排列,总长度可绕地球2.9圈。加固和兴修了受益千亩以上圩堤28座,永久性防洪堤坝总长度达293.6公里,保障23万亩农田稳产高产。先后修建机械排灌站六座,共937匹马力。电力排灌站105座,装机容量12,689瓩。小型水利发电站10座,装机容量2,482瓩。引水工程44座,中小型水库54座,库容合计为7,398万立方米,可灌溉农田8.7万亩。位于县境西部的全国最大土坝蓄水工程——柘林水利水电枢纽工程,是省内大型水利工程之一。库容量71亿立方米,发电量18万瓩,有效地控制和调节了修河的水位。其配套工程柘林灌溉区主干渠最大流量每秒30立方米,可灌地32万多亩。长期以来,威胁永修的早涝灾害已基本得到控制。
建国后,我县为国家提供了50多万立方米的木材,500多万根茅竹。但由于受“左”的错误以及其它各种因素影响,1984年全县森林面积从五十年代初的79万亩减少到46.9万亩。林木积蓄量从260万立方米减少到69.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36.4%下降为17.7%。1984年,稳定了山权、林权,落实了林业生产责任制,林业发展趋向稳定。人工造林保存率由五十年代的5.8%提高到18.4%,历年保存面积为13.5万亩,占现有森林面积的28.7%。
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我县工业起步较快。1984年全县工业总产值3817万元,较1949年增长57倍,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0.2%(其中国营工业占75.4%,县办集体工业占12%,乡镇工业占11.6%)。产品有:机制纸、电扇、水泥、机砖、锁、羽绒制品、钳工锤、钢锹、铁窗纱、柴汕机调速器、棉布、乳白胶、食品、铁木农具等20多种。五洲电扇厂生产的五洲牌1400毫米吊扇获国家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驰名省内外;县锁厂生产家具橱门锁连续六年在全省同行业质量评比中,独占鳌头;县钢锹厂的飞燕牌二号钢锹、五洲电扇厂的900毫米、1050毫米吊扇、县锁厂的庐山牌30毫米铁包锁、永兴粉丝厂的绿豆粉丝、云山凤凰山酒厂的凤鸟牌半干红葡萄酒、恒丰酒厂的牛头牌纯粮大曲均获省优质产品的称号,誉满洪都,畅销江、浙、鄂、皖等地。钻石牌钳工锤、飞燕牌钢锹和县羽绒厂生产的羽绒制品已打入国际市场,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本县地处要冲,交通方便,古有修河舟楫之利;近有南浔铁路纵贯南北。建国后,在改建原有公路的同时,修建了25条公路,通车里程由91公里增至203公里。水路通航140公里。水陆交通,交织成网,四通八达,通车通航达372公里。建杨柳津、九合等公路桥梁80座,其中虬津大桥为赣北陆路交通之枢纽。1984年邮路总长度1,399公里,邮电营业额52.8万元,报刊发行7.1万份。工农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经济的繁荣。1984年,全县商业网点3,297个,社会商品贸易额6,912万元,农村产品收购额5,226万元,外贸收购总值227万元,商品贸易额为1956年的6.8倍。1984年财政收入1,541.1万元,上缴国家579.5万元。名列九江市诸县之首。此外,古以养柘蚕而闻名的柘林镇,以白居易泛槎得名的白槎街,河道盘曲状如虬龙的虬津街,文物古迹荟萃的艾城街,曾誉为“江西四大名镇”之一的吴城镇,集镇建设均相应地有所发展。
永修,历史悠久,文化发达。自宋以来,相继建有“学宫”、“社学”、“书院”,历代擢进士者170多名,仅清代就有贡生330余名,武状元1名。清光绪末年设高等小学堂。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创立县立初级中学。建国前夕,全县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36所,教职员工149人,中小学生1,650名。建国后,教育事业突飞猛进。1984年全县有高级中学10所,初级中学29所,小学254所,教职员工2,768人,在校学生7.3万名,约占全县总人口的四分之一。1979年以来,录取大、中专院校学员l,344名,为四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材。此外,科技、文化、广播、计划生育、卫生等事业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建国以来,在全国省以上报刊发表自然科学的论文著作有124篇;社会科学著作22篇;多项科研获省、市奖励。其中林业科研“土栖白蚁分飞与防治”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4年,全县有18个乡、镇、场建立了文化站,先后开展了文物、戏曲、民歌、民舞、民间文学普查。建国以来,在省以上报刊、电台、展览会发表文艺作品223件。全县有电影放映单位51个,城乡电影院8座,年平均每人看电影26场。建电视差转台四座,县乡广播站19个,县乡两级广播专线425公里。年销售图书300万册,营业额58万元。全县有医疗机构55个,病床1,158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763名。12个乡场镇消灭了钉螺,9个乡基本消灭了血吸虫病,全县有螺面积下降了58%,血吸虫病已基本得到控制。其它流行性疾病如鼠疫、天花、性病、头癣等早已根绝;霍乱、疟疾、小儿麻痹症等已极少发生。近年来结合“五讲·四美·三热爱”,开展治理“脏、乱、差”活动,逐步提高了人民身体健康素质,卫生面貌焕然一新。实行计划生育后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79年的160/o下降至1984年的8.1‰。建国以来,有两人先后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4人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人获全国“新长征突击手标兵”称号,1人获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获中央及省级表彰的先进人物达数十名。1984年,全县有4,238户被评为“五好家庭”。
建国前,永修人民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镰刀挂上壁,马上没饭吃”。山乡匪患不息,平原灾害频仍,饥馑兵燹,民不聊生。建国三十五年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4年,全县农民人平收入由1957年的67元提高到283元;职工人平收入由1952年的303元,提高到858元;全县储蓄总额达2,525万元,比1957年增长了163.9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老四件”已基本普及;“新四件”中的电视机、收录机在职工家庭中基本普及;洗衣机、电冰箱已开始进入居民的消费领域。
四
永修,地理位置优越,地貌类型多样,地上、地下资源丰富。永修人民,勤劳朴实,富有开拓精神,现已拥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因此,永修的经济腾飞,变潜在优势为现实优势,有着巨大的潜力。
智力资源:全县有高级技术职称者1人,中级技术职称者59人(包括中央、省、市驻县场、厂。下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471人。大学毕业971人,大学肄业80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12,334人,此外,还有大批自学成材者,可谓人材济济,巨擘累累。他们是开发永修,建设永修的一支重要骨干队伍。
地上资源:全县尚有未开垦的宜农耕地19万亩,宜林山地42.2万亩,宜牧草地22.5万亩,以及水力资源(实际开发量1.7万瓩,目前仅利用8%)和47万亩辽阔的水面尚未充分开发利用。各种野生植物资源,木竹采伐剩余物的综合利用,都蕴藏着极大的经济潜力。云居山的风景资源,吴城的候鸟观赏旅游资源,举世瞩目,可谓得天独厚。
地下资源:有待进一步勘探的有色金属贵重稀有元素矿有:锑矿、铜矿、沙锡矿以及贮存于细晶岩脉,工晶岩脉中的铜、锡、铌、锂、镍和水晶,六棱石等。可开采加工的有花岗石、青石板、陶土、瓷土、矽砂等建材及工艺装饰品资源。
现有资源的深度加工,变产品优势为商品优势,潜力无穷。全县农作物品种55类,316种,中草药材130余种,林木品种115种,水产资源25科118种,农村种植业产品达7亿多斤。这些资源,只要搞好深加工,进行综合利用,多次增殖,经济价值将会成倍增长,社会效益不可估量。
此外,围绕农业,发展饲料工业、食品工业和其它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必将促进畜牧业,养殖业等多种经营的蓬勃发展。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永修的干部和群众积极进取,勇于开拓,重新认识山和水,正在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把产品优势转变为商品优势,把商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展望未来,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永修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改革开放,外引内联,全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必将进入振兴,腾飞的崭新阶段!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85~2000年永修县的自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卫生、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阅读
相关地名
永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