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民证》引起的回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文史资料选辑 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189
颗粒名称: 《难民证》引起的回忆
分类号: K265
页数: 2
页码: 229-230
摘要: 本文回忆了作者在抗日战争期间随家人逃难的痛苦经历,描述了难民证的用途和发放情况,以及逃难途中的艰辛和苦难。
关键词: 抗日战争 逃难 难民证

内容

我从藤箱中偶然翻到了已经旧得发黄的两张抗日战争期间的《难民证》,使我立刻引起了在抗日战争中随父母逃难的一段痛苦的回忆。
  一九三八年七日,日本侵略者的战火烧到了九江。为避免鬼子兵的蹂躏,我家也随着市民们外出逃难,逃难之前,先要领难民证,有了难民证,就可以到所逃难地点的官办难民收容所住宿,每天还可以领到很少的一点粮食充饥。我现在保存的有两张《难民证》,一张是我自己的,两寸宽的一白布长条,上面盖了九江县第二区第一保联办公处的长形红印,旁边写了“难民陈尚秋”的字样。另一张是我祖母陈胡氏的难民证,编号是22482号,由“赈济委员会运送配置难民吉太总站”发给,当时她老人家已经有六十二岁了。
  我们全家每人都佩着这样一张显示难民身份的白布条子,挑着二十多付锅瓢碗铲,衣服被褥,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家园,徒步走到湖北省阳新、成宁、汀泗桥等地。头上敌机轰炸,背后鬼子兵追,我们担惊受怕,不分日夜地赶路,到处战火燃烧,没有一个安身的地方。有一次,我们胡乱闯进了战争的前沿阵地。埋伏在树林里的中国兵已拉开了手榴弹的导火线,向前面的鬼子扔去。我们吓得掉头往回跑,跑不动就扔包袱,二十付挑子扔光了,每人只带一个有几件随身洗换衣服的小包袱。
  我家逃难时,最累赘的是祖母和我。我那时只有六岁,走不惯长路,要我父亲和叔叔驼;我祖母只有三寸金莲,小脚一天走不了几里路,只好走走歇歇,掉在逃难队伍的后面。
  在逃难的队伍中,我看到有不少人染上了疟疾,抖抖索索的由家人扶着走。走着走着,就倒毙在路边,再也起不来,一家人哭成一团,那种生离死别的伤心痛哭景象,至今我想起来都觉寒心。逃难主要是步行,很难乘到车。有一次到长沙,我全家好不容易挤上一辆敞莲火车,装过军马的车厢,满地马粪,臭气熏人,车厢后面就是火车头,浓烟滚滚,扑面而来。我们实在太疲乏了,顾不得许多,倒头便睡,一觉醒来,身上沾满马粪,脸上被煤烟熏得象个大花脸,令人哭笑不得。
  回想八年逃难的日子,备尝颠沛流离之苦,充满国破家亡之恨。我祖父在逃难时常说,国难就是家难,没有国就没有家,我要将这两张难民证教育我的后代,不忘日本侵略者给我们民族带来的苦难,要努力建设和保卫我们的国家。

知识出处

九江县文史资料选辑 第三辑

《九江县文史资料选辑 第三辑》

本辑收录了关于九江县的历史沿革、文化资料和人物事迹等内容,有助于深入了解九江县的历史和文化。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九江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事件,以及当地的风景名胜、风俗习惯和民间传说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尚秋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九江市
相关地名
湖北省
相关地名
长沙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