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庐山孤军奋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文史资料选辑 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158
颗粒名称: 忆庐山孤军奋战
分类号: E297.3
页数: 7
页码: 84-90
摘要: 本文介绍了庐山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江西九江地区对日军的一次防御战役,战斗激烈,中国军队英勇顽强,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庐山战役 中国军队

内容

抗日战争时期,在上海由谢晋元团长率领的固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名扬全国,称为“四行孤军’’。它为全民抗战激励士气,立下了不小功勋。随后,在中外闻名的庐山,也曾由两团国军固守名山,与敌人周旋了八个月零二十三天,打击了敌人锐气,牵制了敌人西进力量,阻遏了敌军西攻武汉,南取南昌的日期,也为抗战救亡,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这段史实,鲜为人知。笔者曾亲身经历了这一战斗全部过程。现就记忆所及记载如下,事过境迁,记忆不全,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一九三七年“八,一三”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攻陷南京,溯江西上,据芜湖,陷安庆,来势汹汹。国民党政府仓惶西撤,到~九三八年五月,号弥长江天险的马当要塞,陷入敌手。这时江西省门户—一九江,即暴露在敌军的炮火之下。从下江各地以及本市的难民五六万人都麇集庐山。当时白崇禧来九江视察,曾决定把庐山划为国际难民区。(那时山上有外侨九百人),到六月初,陈诚又来九江视察,改变原计划,定庐山为游击根据地,由江西省派地方部队防守,属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指挥。江西省主席熊式辉就派了保安第三、第十一两个团进驻九江,准备一旦九江失守,就退上庐山打游击,用来牵制敌军西进。
  一九三八年七月二十心日,敌军由姑塘登陆包围九江,二十五日上午敌舰已达张家洲,并向九江开炮。驻守九江的陆军新编第一师李玉堂部同敌军进行了激烈战斗。这时南浔铁路已经彻底破坏不通火车,我们两个团在下午撤离市区分路退上庐山。敌人的飞机在市、郊区狂轰滥炸。当我们走到妙智铺时,敌机投下一弹。我们一行五人,一人被炸重伤,来不及抬到半山就牺牲了,另两人受伤,我还好只受轻伤。傍晚即到山上,我同一个连驻在黄龙寺,住持青松和尚,给了我们不少方便。
  江西省二十八个保安团,是在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根据蒋介石的“剿匪”计划中的三保政策而建立的(三保即“保甲”、“碉堡”和“保安”)。熊式辉也借此建立自已的武装力量,所以保安团的经费充足,装备也好,不逊于正规部队。其中以第三、第十一两个团更强,第三团团长邓子超是湖南人,黄埔军官学校出身,较有作战经验。第十一团团长胡家位,江两安义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是熊式辉的亲外甥。这时我是十一团第二大队第五中队的政治指导员,因为第四中队指导员在山下即缺员未补,第六中队指导员在妙智铺被敌机炸死,所以我一人就负责整个大队的政治工作,大队长余寰是靖安人,知识分子出身,为人沉着,善应变,与我相处比较融洽。
  我们上山时,庐山管理局和警察局等行政机构,已于一星期前撤退到南昌去了,庐山上巳处于无政府状态。几万难民无人过问,惶惶不可终日,加以汉奸造谣破坏,物价高涨,社会秩序混乱不堪。上山后,团领导即召集两团政工人员联合办公,决定主要办两椿事:第一是安定社会秩序,先抓获一些奸商,平抑物价;枪决了一些汉奸特务,社会秩序稍有好转;其次是疏散难民。因为庐山是个消费的山城,山上不生产任何生活必需品,而且既已定为游击根据地,绝不能届‘集这过多的难民,加重负担,所以必须动员他们下山。听说山上要打仗,难民也不敢逗留,十天工夫,绝大部分难民就由我们派部队护送到山下隘口,转去后方。八月中旬,江西成立“全省游击总指挥部”由保安处参谋长熊滨任总指挥,杨遇春为付总指挥,(杨是江西瑞金人,听说以前曾参加过红军),负责在庐山打游击。杨于八月底偕同撤到南的庐山管理局,局长甘豫立)和一个民众组训队(队员多是上海流亡的青年学生,队长徐敬恩)上了山,将指挥部驻在河东路朱培德私宅,并划分了两团的防务。系三团负责防守山的西部土坝岭、汉阳峰、铁船峰等处,团部设大林路。保安十一团防守山东部芦林、女儿城、五老峰、三叠泉等处,团部设庐山图书馆(即今博物馆)。我所在的第二大队部设在含鄱口;第五中队驻五老峰青莲寺,我在两地奔跑指挥。这时难民已基本疏散完毕,日军还没有攻占庐山迹象。山上较为稳定。当时任江西省保安处付处长的蒋经国曾上山慰问过我们一次。大家都下了死守庐山的决心。
  庐山作为游击战区面临的问题很多。'先是粮食问题,几千人吃饭是件大事。九江沦陷后,庐山成为孤山,所有通路都遭敌人严密封锁,山上又没有田地可以生产。感谢山下周围的人民群众,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利用夜晚和地形熟悉的有利条件,把粮食和必需品偷运上山。所以我们在山上战斗二百多天,始终没有缺过粮食,使防守能坚持下去。从这里使我深深体会到战争必须依借人民群众的深刻涵义,体会到全民抗战的力量。
  庐山游击队的具体任务是:破坏敌人的交通、仓库、扰乱敌人,惩办汉奸、破坏汉奸组织,遏阻敌人西进力量。在人民群众的大力配合下,我们较好地发挥了游击战的效果。有一次我们的一个排,奉命去破坏九互到星子公路上的一座桥,同大股敌人遭遇,不及撤退,被敌人包围,我们牺牲了二十多位弟兄,排长也阵亡了。还有一次,我们派六个人到黄土岭下捉一个姓吴的铁杆汉奸,到敌军的一个哨所,活捉一个敌人准备把他俘虏上山,但由于敌人殊死挣扎,没法弄到活的,只好将他的头割下连同汉奸一道带上山来,在牯岭街上示众,大大激发了民众和士兵的战斗热情。
  我们上山时,山上住有一百多名外侨,英美德法苏联各国都有,他们大半是上山避暑。因为战争爆发,交通隔阻而留在山上。他们大部集中居住在九十四号即仙岩饭店,还有一家美国人开的商店,叫都约翰洋行,老板都约翰在这次战争中,倒发了一笔横财。因为他集中历年积压滞销的货品,都销售一空,而且卖了好价钱。这批外侨,后经我指挥部同敌军协商,在一九三九年元旦那一天,双方在莲花洞一线,各让出岗哨让他们下山到九江,由日方安排送他们回国。
  敌占九江后即在九江修筑一个小型飞机场,敌机经常在庐山上空盘旋。因为一起飞就到山上,所以空袭警报也不发生多大作用了。不过敌机投弹轰炸的次数倒不多,估计是下面的几种原因:①山上的房子多是石头建的,除窑洼外,东西谷的房屋,大多是外侨产业,敌人不得不有所顾忌;②山上到处都是石穴、石洞,投掷炸弹既难伤人,也不易毁屋,效果不佳。所以在前一段时间,几乎没有什么轰炸。外侨撤退以后,才常来骚扰,投些燃烧弹,指挥部曾中一弹,但损失不大。五老峰曾投三弹,仅仅为我们挖了三个大水坑。
  庐山本为风景游览区,解放前,是供达官贵人、中外巨贾们避暑取乐的场所,因此消费商品较多。山上除部队两三千人外,居民也不太多,所以一些生活必需品,并不显得紧张,但到后来,坐吃山空,货源不继问题,逐渐严重起来。军饷每月可以由后方送来,但经常饷发到手,都买不到东西,特别是副食品缺乏,几乎天天吃马铃薯和榨菜,香烟买不到,不少士兵熬瘾不过,卷柳叶当烟抽,辅币缺乏,无法找零,指挥部曾自印一批辅币券流通使用,后来随着队伍的撤退,这笔账也不了了之。
  三九年元旦以后,敌人加强了封锁,来往于南昌的交通频于断绝。一二月份的饷运不来了。向山下群众买粮又必需现金,这就引起了恐慌。后来九战区长官部派飞机投了一次钱,用麻袋包装,投在图书馆前广场,敌机跟踪而至,但我机已离去,扑了个空。军饷送到后,军心大振。
  庐山孤山独处,难于扼守。周围无回旋余地,所以必须紧密配合山下群众,方能长期坚守。杨遇舂也懂得这一点,曾派徐武为游击大队长,负责在山下组织群众,世因为绌于经费,决心不大,所以成效不显著。敌人在严密封锁我们的同时,曾两次投函威胁劝降,均遭我方拒绝。
  到了一九三九年三月份,庐山形势更加严峻。这时武汉、广州、南昌相继失守,军饷供应来源断绝。五月十四日派往后方领取军馈的杨副官,几经险,在群众掩护下。着军,绕道到达山上,大家兴高采烈忙于发饷。十五日晚,敌人以一个旅团(两个联队)的兵力,配合飞机、大炮进攻庐山。十六日整天牯岭落弹如雨,那天阴天小雨,大雾蒲山,敌机在上空盘旋,无法投弹。十六日激战整天,在莲花洞一线,敌人利用汉奸作向导,到晚九时,我军即撤到小天池一线固守。我方最大困难是弹药的补充,我们用的是中正式七九口径的步枪,只有工兵连是三八式六五口径步枪,而我们缴获的子弹都是六五的,所以最后把工兵连也拉上了。
  十六日晚,形势已极端危急,已濒临弹尽粮绝境地。我们都是集中在指挥部,(这时我已调在指挥部担任军法工作。)听候第九战区长官部的命令。(杨遇春已去电长官部请示是固守还是撤退。)到午夜一点多钟电报来了,要我们撤出庐山向岷山转进,并已派保安第四团钟石盘在铁路附近接应。这时准备工作早巳就绪,得电后我们立即出发。队伍里有指挥部的非战斗人员、庐山管理局的行政人员、警察局的员警,军官们的家属和一些不愿留在山上,甘愿冒险和我们一起突围的难民。我们退到仰天坪时天已大亮。这时全山到处枪声阵阵,战斗异常激烈,上午十时,敌人进入牯岭,我方退到芦林一线,杨遇春用五个连兵力作掩护部队,令他们要抵抗到下午五时,以便部队在黄昏后突围下山。
  我们一行人偃卧在下山的山道上,静候天黑突围。指挥部决定两个团分从庐山垅和黄土岭两条路下山。得来的情报是黄土岭方面没有敌人,庐山垅下面有敌扼守。杨遇春考虑到胡家位没有作战经验,派他率领十一团走黄土岭。杨本人率第三团及指挥部人员由庐山垅下山。一由马回岭过铁路,一由黄老门过铁路,在岷山会合。
  我们在山间小路静等到下午三时左右,后面队伍忽然慌乱起来,向后一看,太阳旗已在山头升起,子弹象雨点向我们射来。原来掩护部队子弹用完挺不住,提前退了。我也随着人流向山下跑去,好在山路穹曲,一拐弯就躲过射线。抵达山下,天已昏黑,奇怪的是在山下竟没遇到一个敌人。是情报错了呢?还是其他原因,至今在我还是个谜,令人费解。
  站在山下,回望浓雾裹着的庐山,灯火闪烁,不时传来零星枪声,记得那天是三月初二,在农村正是春耕大忙季节。可是这里却一片阗寂,团里干涸,立着的还是去冬的稻茬,没有一点春耕样子。我们沿着蜿蜒的田埂向前摸索,不多会队伍就分成东一段、西一段各走各的了。清理一下,我们这一段有二十几个人,其中有管理局的干部,警察局的警察,军官的家属,杨遇春韵爱人胡月珍和他的姐姐、姐夫也在其内。还有士兵和群众等,一问起来,没有一个认识路的,大家公推我当临时指挥。在向前摸索中,我们曾两次误闯敌军哨所,碰到他们的铁丝网和上面所系的铃铛,幸亏那是在深夜,月黑星稀,敌人不敢出来,只是乱放空枪壮壮胆子。
  我们瞎闯到天快亮时,走到一个傍着小丛林的一条水沟,沟是干的,可以容纳二三十人,并有丛林掩蔽,倒是个不显眼的较安全地方。我们决定在这里隐伏起来,度过白天,夜晚再走。天大亮后,我看到离我们约二百米左右是条道路,只见日本兵、蒙古兵,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我们屏住呼吸,不敢出声,渴了仰头喝几口从树枝上滴下来的雨水。浑身上下湿漉漉地,又冷又饿,也只好挨着,好容易盼到天黑,大家松了一口气,向着白天认清的方向前进。半夜时走到一个小山峦,只见山上丛生着小松树,地下满是坑坑,想必是原来军队挖的散兵坑了。大家已经精疲力尽了,就在小林中休息,可喜的是已听到孩子啼哭声、狗叫声、火车声音,晓得已离铁路不远,而且附近有人家了。
  天亮后,大家枯坐林中,计划晚上怎么行动,不久附近有脚步响声,只见两个老人拿着扁担柴刀向我们走来,知道是上山砍柴的,我们把他们留下了。从他们口中得知,山下不远就是铁路,他们家就在山下小村里.日本人已在此组织了维持会。他们并不真心为日军办事,听说庐山孤军下山,维持会暗里煮了不少稀饭,招待孤军,这两夜护送了不少战士过铁路去了,他俩答应天黑后带我们过铁路,并说为我们送点菜饭来。这时我们心里非常矛盾,我们一放他们走,如果他们是汉奸,我们就没U了,不放他们走又不行,我们需要食物。看这两位老人面目慈祥,不象奸险之辈,就派一位同志跟他们一起下山。不久,他们果然挑了一担饭和水来,我们已整整三天粒米未沾了,大家狼吞虎咽后精神为之一振,养精蓄锐,准备天黑下山。
  黄昏时,两位老人来了,他们一前一后,我们二十多人,排成一字长‘阵出发了。下山疾走,不久就经过两个村庄,不敢逗留,不远就看到了铁路。我们急速穿过铁路,只见前面不远的路轨左侧一个日本兵扛着枪在那里散步,大概是铁路巡逻的。我们队伍过完,敌人并没发觉,忽然啪的一声枪响,我大吃一惊,原来我们中间的一位小战士突然向敌人开了一枪。幸亏这时已经天黑,否则这一枪可能会引起大麻烦了。过铁路后,我们进入山里,大约四五里路到了一个村庄,两位带路的好心人,向我们告辞说:“到了这里比较安全,我们不能再送了。你们可以找此地老乡带路。”我们送了他五十块钱,彼此都千恩万谢地道别。
  翌日中午抵达岷山,与先到的同志们相会,悲喜交集,恍如隔世。经他们介绍方知道,由黄土岭方向突围第十一团遭到敌人伏击,又被对面张家山的敌人炮轰,伤亡两连多人,敌人也伤亡惨重,团长胡家位被围生死不明。指挥部又派人过铁路去寻找了,直到那天傍晚胡才脱险归来。这支部队后来自瑞昌经武宁、阳新、大冶转到修水休整补充。
  前不久,我重游庐山,山容已焕然一新,回首孤军困守之日,不禁感慨系之。

知识出处

九江县文史资料选辑 第三辑

《九江县文史资料选辑 第三辑》

本辑收录了关于九江县的历史沿革、文化资料和人物事迹等内容,有助于深入了解九江县的历史和文化。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九江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事件,以及当地的风景名胜、风俗习惯和民间传说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叶在增
责任者
邓子超
相关人物
胡家位
相关人物
余寰
相关人物
熊滨
相关人物
杨遇春
相关人物
甘豫立
相关人物
徐敬恩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九江市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