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感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115
颗粒名称: 八十感言
分类号: K825
页数: 2
页码: 159-1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作者以九江人身份,在美国从事新闻工作和文化交流,积极参与华人社区权益保护和推动华语教育。他在美国创办报纸、设立文化中心,并为东方人发声。回国后,他在九江投资,积极支持抗洪救助工作,并与当地名人展开交往和合作。
关键词: 九江 美国华人 新闻工作

内容

我今年八十岁了,八十年来,我也许有些不平凡的经历,但我自认为并不是什么名人,虽然在纽约为了争取亚裔少数民族的权益,为了对抗美国警察对华人不公平的待遇,我曾经推动了几次大型的示威活动,几次都有上万人参加。因此,群众都知道我的名字。
  老实地说,无论我从事什么职业,基本上我却是一个报人,是美国作家和编辑人协会的成员,也是在美国推动华语教育的创始人之一。纽约市政府曾经以每年一美元的租金,把纽约市第一大道51街,原国际中学的旧址租给我,创办东方文化中心。在七十年代,该中心曾为东方人活动的大本营。也在这时,我创办了以东方人为对象的唯一的一份英文报纸《东方时报》:ORIENTTIMES,甚受美国新闻界的瞩目。为东方人(尤其是越南难民)、少数民族的利益作了大力的宣传。在中美两国领袖(邓小平与卡特)的会见,我还特别增加出版了特刊。我和我的一些朋友也几乎成为中美之间的桥梁。
  在1979年以后的美国国务院所召开的多次亚洲政策会议,我被邀请参加发言,这是我最忙的一段时间,除了我的报纸要我看大版和编排,同时我还是南加洲大学的教授。有时我要从洛杉机赶回纽约联合国参加国际事务的会议(自1961年-1985年,我是独立时事评论员)。几乎有三年的时问,中国许多领导人访美,我都是欢迎和出面接待的成员。在陈翰伯新闻总署署长所率领的“两报一刊”的领导人访美,我在酒会中以主席身份致词,并发表了“21世纪是中国的”一说,为实现这一目标,我这20余年里在海内外到处奔走,宣传中国文化,和宋希濂将军及潘维疆等首倡纽约和平统一促进会。
  直到1991年到北京参加亚运会的开幕式之后,我才在中国留下的时间较长,并在香港、上海作了投资,希望能在港、沪之间安居下来。
  这段时间,我常往返内地,并在九江买了一栋别墅。直到1998年九江水灾为患,政府各级领导人和全体人民的抗洪精神令我无比的敬佩。作为一个九江人,我毫不犹豫地发动全家参与抗洪的救助工作。而我自己也坐上满载大米的卡车里,到九江县港口镇亲自发放大米,这里是我母亲出生的地方。一星期后,我又到沙河——九江县政府所在地,捐赠两万元的大米,当时接待我的是以书法著称的常务副县长(后来任县政协主席)徐隆风。也在这时我认识了一位勤奋、思维敏捷、很有写作能力,并已取得了可观成绩的青年,而且他也是一位收藏名人名迹的收藏家——胡荣彬先生。我第一次见到他时,他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几乎把我在世界各地活动的资料、杂志、报章剪稿一一列出简表,这使我很是感动。当然,除了我以外,他还收集了九江很多的名人名史,我是一个不太珍惜自己文章的人,随写随丢。别人为我作的介绍专栏,我也没保存下来。例如:北京、上海的杂志,《人民H报>和其他报章的文章和图片。在我和他的接触中,我还要时常问他,他必然很肯定的告诉我。因此,多次的交谈、接触,我们也成了忘年交。
  现在他想把他花了几乎所有业余时问收集来的资料,编一份《九江名人报》,这是他的艰苦劳动,不懈努力的成果,也是他的夙愿。在这里我要衷心祝愿我的朋友,同时也希望社会各界同仁对他的<九江名人报》给予理解和大力的支持。
  二00四年三月
  [本文作者系美国纽约<东方时报》社社长,美国东西方关系协会主席、九江市政府高级顾问,江西九江人。热心家乡公益事业,曾为涌泉洞维修出资120万元。]

知识出处

九江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

《九江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

本书收录了九江县的文史资料,其中包括了抗日文存、土改回忆、古今乡贤、往事钩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殷有为
责任者
陈翰伯
相关人物
宋希濂
相关人物
潘维疆
相关人物
徐隆风
相关人物
胡荣彬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九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