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老战士张玉良的朴实人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089
颗粒名称: 抗日老战士张玉良的朴实人生
分类号: K265
页数: 4
页码: 22-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张玉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表现出色,多次立功。他经历了多次战斗,包括在南阳湖畔与日军周旋、在济宁地区郑庄的战斗等。在战争中,他表现出了英勇和机智。在解放后,他响应党的号召,转业到农村开垦荒山,发展农林牧副渔。
关键词: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内容

1927年2月17日,张玉良出生在山东省邹县平阳镇一个小山村。父母以农为业,生育3个子女。女张玉兰,长子张玉栋,次子张玉梁。父母期望儿子将来成为国家之栋梁。后图简单,而写成“张玉良”。因家穷,3人均未进过学堂,个个目不识丁。
  1938年日军入侵中国,山东乃遭日军践踏蹂躏受害较大的省份之一。之前日本鬼子在山东制造“济南惨案”,传遍山东乃至全国各地,凡有爱国之心的人,无不义愤填膺。张玉良自幼就在大人的教育下,深知爱国爱家,赶走日本鬼子,才能过上安稳日子。
  1944年夏历8月15日中秋节,八路军鲁南军区在邹县抗击日军,战斗场面激烈,英姿飒爽的八路军战士,一下吸引了这位年仅17岁,且长得高高大大、英俊威武的热血青年,他自告奋勇地投入战斗。部队首长见其是块好料,立即批准其入伍。军人的天职就是保家卫国,说通俗点就只两个字“打仗”。他初入伍时,为鲁南军区凫山独立营步兵,八路军纪律很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穿的衣服是自已身上原有的,吃的是玉米、小米、红薯之类,已当了几个月的步兵,连枪都没有,外出战斗,全靠身上背3、5棵手榴弹。手榴弹用光了,就搞运输,或运弹药,或运伤员。这年12月已进入寒冬,战士们还穿着单衣,依然英勇顽强,与小鬼子拼刺刀。在凫山郭李集战斗中,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县中队伪军近3千人慢慢向红军驻地靠拢,欲成合围之势,由于我方侦察人员早已侦得这一战情,部队首长也已筹划战略战术,敌欲合围,我即反合围,利用地形地貌,仅凭手中的大刀、套筒、土铳、汉阳造步枪等打了一个漂亮仗,消灭日寇和国民党伪军1000多人,缴获长短枪近千支。部队首长从战利品中发给张玉良一支步枪。张玉良有了枪,日夜摸抚擦洗,像爱惜自己生命一样,爱惜这支戎马伴侣。1945年,部队驻南阳湖畔,利用水域和近铁路交通与日军周旋。他所在部队编入铁道游击队三营,南阳湖东北为溢山湖,西南为微山湖,津浦线沿微山湖边穿越,临城火车站八路军驻鲁南军区独立三营7个连,他们昨天拦截日军供给物,今天攻日军驻地,明天又计划烧日军弹药库,搅得日军晕头转向。一次在济宁地区郑庄,庄主有庄园千多亩,很富有。这个庄主是个开明人士,积极抗日,见到抗日八路军部队到来非常欢迎。他为每位战士发鞋1双,毛巾1条,并买通日伪狗腿子,吐露日军人数、弹药、武器装备等情况。那次战斗虽独立营武器太差,唯一的一挺机枪临战时枪管破裂,但战士们英勇机智,打死打伤鬼子兵20多人。
  1945年日军投降,赶走了小鬼子,张玉良又积极投身于解放战争。1946年~1949年,他先后参加黟县、枣庄、洛阳、开封、睢杞、济南、宁波、莫干山、合肥等地战争,从鲁中打到鲁南,再从山东打到浙江。电影《南征北战》中描写的张、李军长,当时带60个旅进山东,而鲁南军区仅留下7、8两个师和华中野战军第三纵队,兵力敌强我弱,装备敌有飞机、大炮,我们仅步枪、手榴弹,最后终于以弱制强,打败了国民党。攻克洛阳时,张玉良任骑兵连通讯员,地面到处是国民党伪军埋的磨盘雷。因他是山里人,会走山路,次次都绕过了地雷阵,出色地完成了通讯任务。在淮海战役中,他依然是骑兵通讯员,翻山过河他是高手,从未因送信而误战机。一次在江苏淮阴送信到后勤部,过运河时,被敌5架飞机发现,他灵活地连人带马躲进树林里,马也很通人性,和他一起匐伏在林中,由于目标不明,敌机虽用排扫法,子弹还是没有射中他,他终将信送到了后勤部。一次送急件到作战部,由于运河水太深,半小时前通信兵王济权被淹死,总部又派张玉良去送急件,河边一老汉因亲睹半小时前的事,就强拉住张的马缰,不让他过河。张急中生智,卸下马鞍,减轻马的负荷,脱掉身上衣服,赤条身骑在马背上,双手抓住马鬃,一吹口哨,马驮着他跃进深水中,当时人马都沉入水底,马奋力地跃了几下,由于河面不宽,上岸了,信也送到了。回来时,用同样的办法又过来了,岸边老汉还在原地守着他的马鞍和衣服,拉着张玉良的手说:八路军真英勇,连死都不怕,还怕打不垮国民党。淮海战役后,又转战南下,驻扎安徽肥东,1949年4月21日胜利渡江,解放军渡江,就意味着国民政府的灭亡。南京解放后,部队的使命是守好南大门,张玉良所在的部队驻守舟山群岛。1955年6月其未婚妻从山东赶到浙江淀海,由于当时通讯条件差,适遇张送复员军人返家,不在浙江,半年后方回。直到1956年农历正月初六才简单地举行婚礼。他在部队天天打仗,十几年出生人死,多次立功,因文化基础差,一直没有官职,渡江前才提为副班长,1951年4月为班长,同年7月为副排长,直至1958年转业时,才是个副连长。
  1958年党中央、中央军委号召转业军官上山下乡,开垦荒山,发展农林牧副渔。同年5月5日,他随500多名军官来到九江县赛城湖垦殖场,当一名普通农工。来的大都是连排级干部,最大团级也只有石光存、魏和太几个人。1960年调到沙河供销社白畈分店任营业员。从玩枪杆子到玩秤杆子,张玉良有点无所适从。但他坚信服从组织分配,党叫千啥就干啥。后又调到沙河供销社,他在供销行业里,卖过菜、打过烧饼、养过鸡、喂过猪、送过煤,凡脏活、累活他都干得很好。那时,人们只知道这个山东佬是个军人,谁也不知他多次立功,且是九江县老资格的离休干部。他生有3男1女,大儿原在企业部门工作,已下岗多年,自谋职业,小儿因病19岁时离开了人间,女儿在九江市城区工作。妻虽一直跟随其身边,张从未提出为其安排工作,所以未有养老金,他因离休早,工资也只有2100元。因此,离休后,他还在县城边东风村自种菜地3处,除蔬菜外,还种了红薯、玉米、高梁等,他的自行车上挂有挖锄、粪桶、柴刀之类,身上穿的、锅里煮的,还是农家人一样的模式。老两口住九江县城庐山西路16支巷39号。他说,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儿女未就业,能不能得到照顾,以及自己待遇是否全部到位,都相信组织。有两件事使他久久回味,且又最欣慰:一是几枚纪念章,即南京军区发的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纪念章;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发的1949年4月21日渡江胜利纪念章;1945年~1950年解放奖章,编号为26481;1950年解放华中南纪念章;1956年4月解放奖章。他用一块红布把纪念章包好,放在厨内,有人来就拿出来欣赏品味,他说,一枚纪念章,就是一段历史画面。二是《南征北战》、《铁道游击队》两部战争故事片中的事例,他都亲身经历过,只要电影院或电视里放这两部片子,他连饭都不吃,一定要看完。
  这位80岁的山东老汉,现在他依然高大、耿直,待人友好,衣帽穿着、为人处世依然是那样朴实、敦厚,令人可亲可敬。
  二00八年五月
  (作者单位:九江县政协办公室)
  补白………

知识出处

九江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

《九江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

本书收录了九江县的文史资料,其中包括了抗日文存、土改回忆、古今乡贤、往事钩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文夫
责任者
张玉兰
相关人物
张玉良
相关人物
张玉栋
相关人物
张玉梁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