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莲牯路旧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074
颗粒名称: 庐山莲牯路旧话
分类号: K295.6
页数: 5
页码: 188-19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庐山上的古道莲牯路及其历史演变过程。从莲花洞上山的莲牯路是一条古道,自古就有人去走,形成了这条上山路。
关键词: 九江县 历史 文化大革命

内容

任何无人去过的地方,只要有人去走,就有了路。庐山的路就是古人发现庐山,探索庐山而走出来的。从莲花洞上山的莲牯路当然也是一条古道。它从莲花洞经佳山头、竹林窠、塔水河、月弓堑、小天池,到达终点牯牛岭,全程古称“十八里”。
  庐山有很多条上山小道,分布在环山四周。现代写九江历史的许多文章都说早在五千年前,黄帝曾上过庐山;大禹治水到九江,上庐山。据《图经》载:庐山“紫霄峰有石室,昔大禹治水时常登此紫霄,以眺六合,望水湍,因刻石于室中”。《图经》还记载:“始皇至庐山,歇马于此。”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也专程登上庐山汉阳峰,观禹疏九江的史迹,留下“禹王崖”史鉴。之后,各代帝王名士不断来庐山,可见庐山多条古驿道,从黄帝时期开始,就已逐步形成,连接山上和山下。莲牯路则是这些古驿道中行人最旺的一条主要上山道路。不管古代和现代,尤其是从近代开始,由于邻近黄金水道的古浔阳,的确繁华了一段时期。我们从沿路倒塌的残墙乱石,就可想象出昔日的辉煌程度。
  山道变迁
  清代光绪之前,莲牯路仍为羊肠小道,即古驿道。没有凉亭茶铺,但行人很旺。到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英国传教士李德立盗租牯牛岭,紧接着于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又在庐山“月照松林”兴建庐山第一栋外国人别墅之后,外国人不断入侵庐山,从而也改变了这条古驿道的命运,路面拓宽并修成石阶路,其修建的过程和时间,立在莲牯路莲花洞上坡起步处的石碑《好汉坡山道记》作了较好的记述。
  ……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九江辟为通商口岸,浔阳城出现英租界。1886年,英国传教士李德立闯入庐山,贿赂九江府同知威某,以贱价“永租”山上牯牛岭大片土地,将其分号出售,建西式别墅群,并斥资拓樵径为登山道。1895年,山道竣工,它起自莲花洞,经竹林窠、剪刀峡、窑洼,终达牯牛岭。
  辛亥革命后,牯岭风光不再为外国人所独享;湘籍慈善家梁和甫兄弟在小天池造别墅新村,并修新道,连结小天池与月弓堑,原由月弓堑经剪刀峡一截旧路遂废。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洋人“租借地”收回,庐山成为蒋介石政权的“夏都”,小道屡经整修,牯岭一应物品,多由此道运送。抗战胜利,山道进入鼎盛时期,商贾挑夫,熙来攘往,轿马上下,高官往返,倍显繁忙,仅轿夫就两千有余。
  1949年蒋记政权覆灭,庐山步入新时期。五十年代初,北坡登山公路通车,好汉坡山道因此日渐萧条,茶亭坍塌,行人稀疏,渐不为外人所知。
  2006年6月,好汉坡凉亭重建,在平整施工场地时意外发现一块很珍贵石碑。石碑记载民国时期莲牯路的整修记录:
  登高履坦
  莲牯路十年未修民国三十三年择其险峻处自好汉坡以上复修之庐山特别区长李世英、警察局长程忠贞董其事工竣立石。
  高冠吾祥书
  此碑的发现,多少见证莲牯路历史点滴,它是目前发现莲牯路整修历史的重要实物。现存放在好汉坡上坡的路旁,笔者认为这很不妥。建议相关部门尽早予以固定一个适当地方,加以保护,遗失可是罪过。
  凉亭茶铺
  凉亭茶铺是莲牯路的特色之一。当我们漫步登山走在这条古道中,感触最深莫不过眼前沿路坍塌的断墙乱石。不由从中联想到这里旧时的风光和繁华,联想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那些政治风云人物、蒋介石之类的豪门贵族坐在轿夫抬着他们的轿椅上,轿夫汗流夹背,一步一步向上艰难攀登而发自内心的感叹。今天,当人们即兴登山空着两手走过这条路,都觉得好累好累,真是难以比拟。
  笔者也是登山爱好者,登山之余,与祖世深住莲花洞的老人闲聊,得知点点,这里淡淡记述,没有细考。
  凉亭,它除了给行路人休息纳凉之外,更有它美的点装。据悉,凉亭的建造都是在民国时期。莲花洞本土刘振华老人回忆,民国廿一年(公元1932年)建有望江亭、半山亭、好汉坡中间亭、好汉坡下百米处一个亭、佳山头(第一个二里半)亭。民国廿五年(公元1936年)又兴建佳山头扇子亭(用于茶铺)、竹林窠、塔水河(好汉坡起步处)三个亭,塔水河:即好汉坡起步处一条溪流。古时其上流石壁层,每层高度较为均匀,水从上面流经石壁层,上窄下宽,酷似宝塔,极为壮观,故称塔水河,现已看不到此景)。其中佳山头扇子亭是将茶铺改成扇子形与民国廿一年所建凉亭相应形成中间一条通道。塔水河凉亭建造时,也将河桥北茶铺迁到桥南与凉亭相对应。这些凉亭的修建,均由国民党庐山管理局(1927年成立)出资。其中半山亭由原园府主席林森建,现亭门左侧刻石“民国念一年青芝老人重建”,念:一念二十年,即民国廿一年。青芝:据说林森福建家乡有一青芝山,故林森自称青芝老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入庐山,莲牯路遭到重惨。佳山头凉亭首先被毁,以后一直未修复;好汉坡下百米处凉亭和好汉坡中间亭也相继被毁,以后也未恢复;竹林窠和塔水河凉亭,解放后仍存在,因年久失修,到七十年代木头腐烂也相继倒塌。只有半山亭和望江亭因得到维修,而且一直为庐山主要景点,得到很好保护。
  茶铺都是由私人投资经营的,民国初期就已逐渐形成。除新老莲花洞街先后发展到鼎盛时期百余家店铺外,上山路上有佳山头、竹林窠、塔水河、月弓堑四处开有店铺。佳山头茶铺三家,分别为:黄梅人吴学士开,日军来时杀害他父子二人,茶铺关闭;莲花镇太平村吴家新屋人吴仕先开,日军人山茶铺关闭;莲花洞本土人陈科嗍开,日军来时遭杀害茶铺关闭。竹林窠茶铺二家,由莲花洞本土人刘愈和兄弟二人各开,日军到时关闭。塔水河茶铺二家,由莲花太平村吴学松叔侄二人各开,日军来时关闭。月弓堑茶铺有七家,分别为:好汉坡上路口三家,由莲花彭家河人彭兰宾、彭贵贞、彭木水开设,日军来时关闭。月弓堑前行拐弯过桥前50米处有四家,分别由黄梅张家河人张××(不知名)父子各开、湖北人(具体地不详)劳××(女,不知名,无丈夫)母子开、东林寺附近人陈尚银开,都是日军来时停业。这些茶铺主要经营行人需要的茶水、糕点、饭菜以及烟酒等副食商品。
  日本投降后,佳山头只有陈科明的老婆重新开业,吴学士和吴仕先两家没有再开业。直到解放后庐山北山公路建成通车,行人减少,生意无法做下去,就逐渐撤离下山,店铺没人住,必然渐渐倒塌。紧接着国内形势变化,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更很少有人光顾这条路,全路萧条至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复苏,莲牯路也开始有人往来。农户也开始肩挑手提做起小买卖往返于山上山下,也有人出于好奇尝试徒步上山的滋味,登上莲牯路。八十年代初,就有竹林窠的刘愈和后人刘振华老人,兼林场护林员,又兼卖点茶水糕点等食品,方便行人一开就是三年。塔水河茶铺吴学松的后人吴仕元,在山上也开了好几年,后由于老伴生病才下山。现好汉坡上坡起步处设有署名的“好汉坡”三字石刻,就是吴仕元在闲时书写并自刻(吴仕元,莲花镇太平村吴家村人,为原国民党庐山警察局督察长,对维护庐山解放时的社会治安起了一定的作用,镇反时定四类分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离休待遇;2002年病逝,老伴仍健在)。
  莲牯路除了茶铺凉亭外,国民党庐山警察局还在月弓堑、竹林窠,上莲花洞处设有3个派驻所,每所3-5人,维护全路的社会治安。月弓堑派驻所设在上好汉坡口第二家茶铺和第三家茶铺之间;竹林窠派驻所址就是现在收费处的居住屋;莲花洞派驻所即现仍在的蒋介石休息室对面的小屋。
  迎来新的繁荣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深,上世纪九十年代,九江老年人就看中了莲牯路,开始登山健身,打破了这寂静的山林。十多年来登山队伍不断扩大,青年人、小孩都加入登山行列。老年人健身,青年人减肥,小孩锻炼毅力。饱览大自然,拥抱大自然已成为当今人的时尚。每逢双休日,成千上万的九江人一涌而上来到莲花洞,登上好汉坡,返回进农户、休闲娱乐,多好啊!昔日静静莲花洞、莲牯路一下子热闹起来,莲花洞的老店新屋又开起茶铺饭店,虽有逊当年,但势头良好,不是吗!看来恢复莲牯路上的茶铺也不是没有那么一天啊!
  社会变了,对象变了,档次变了,需求变了,莲花洞的老百姓也变了,他们变富了。莲花洞生机蓬勃、山庄热闹。去年,莲花洞划归庐山管辖,今年,投资百万,山道全面整修,塔水河、竹林窠凉亭重建,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再现世人眼前。没有走过的朋友,不妨去走一走,看一看,体验一下登山的风采。

知识出处

九江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

《九江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

本书收录了九江县的历史、名家文苑、历史人物、往事钩沉及相关照片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孔令炉
责任者
司马迁
相关人物
李德立
相关人物
梁和甫
相关人物
蒋介石
相关人物
李世英
相关人物
程忠贞
相关人物
祖世深
相关人物
刘振华
相关人物
陈科嗍
相关人物
吴学松
相关人物
彭贵贞
相关人物
彭木水
相关人物
陈尚银
相关人物
陈科明
相关人物
吴仕元
相关人物
林森建
相关人物
刘愈
相关人物
彭兰宾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九江县
相关地名
庐山市
相关地名
九江市
相关地名
浔阳区
相关地名
牯岭镇
相关地名
佳山乡
相关地名
石壁乡
相关地名
河桥镇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黄梅县
相关地名
莲花镇
相关地名
太平村
相关地名
湖北省
相关地名
吴家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