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红军陈凤英传奇生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066
颗粒名称: 老红军陈凤英传奇生涯
分类号: K825
页数: 3
页码: 169-171
摘要: 本文介绍了九江县的老红军陈凤英的生平故事。
关键词: 九江县 陈凤英 传奇生涯

内容

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2006年10月27日我到九江县沙河街镇东风村4组走访了九江县老红军陈凤英,这位从战火中走出来的高龄老人,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年高、体健、豁达、机灵。她的事迹知者不多。为了重温革命斗争史,不忘求和平求解放的艰辛岁月,故将她的生平整理成此文,以昭后世。
  陈凤英,原名黄青菊,女,1917年3月27日出生于湖北省大悟县吕王徐湾肖家岗(今红安县老君山林场)的一个贫农家庭。祖辈以种田为业。1929年刚满12岁的黄青菊,在当地参加少年先锋队,并在“生活改善委员会”工作。1930年8月加入共青团组织,不久担任团支部书记职务。1933年8月由当地苏维埃政府支部书记徐文灿同志介绍,在熊家畈的一块地里举行了入党仪式,成为一名中共正式党员,同时入党的仅两人,另一位名叫叶子清,据说后来当上了军区司令。当时加入党组织是秘密的,怕敌特破坏,不准公开,对外称cpcy。她入党后在区苏维埃政府担任妇女主任工作。1933年敌人疯狂地进犯苏区,区苏维埃政府机关人员统统编人红军,在大别山进行反围剿斗争。黄青菊编人红安独立师7师19团任宣传员,7师长姓夏,19团长姓熊,他们作战非常英勇,且足智多谋,经常打胜仗。战场主要在麻城、红安老君山、七里坪、天台山一带。斗争非常残酷,有时一个连近100人出战,回来还不到半数,饥寒、流血是常有的事,可他们只有一个信念,“跟共产党走,解放全国人民”。1935年10月在红安天河口战斗中,19团和特务连部分红军被100多名敌人包围,且包围圈越缩越小,最后剩下的30多名红军战士,只好躲进一座小庙,庙被敌人炮火炸毁,炸死红军战士10几人,剩余的10余人,又被敌人团团围住,红军个个粮绝弹尽,敌人要抓活的,红军就和他们拼肉搏,终因寡不敌众,全被敌人抓去。和黄青菊一起抓走的还有两名女战士,一个名叫刘凤英,一个名叫刘汉初,其他男战士因时间久远,黄青菊无法一一记清。被捕后,黄青菊等被押到河南省宣化军人监狱。在监狱里过了3年非人的生活,小麦、玉米、大豆是主粮,睡地板,咽草垫,生活卫生条件极糟,并常遭打骂。三年后监狱来了个监狱长,名高泽,是江西省九江县永安高家湾人,他见黄青菊和刘凤英长得漂亮,且又年轻,有志向,就借故把黄、刘两女红军押出监牢,并私自从河南带到九江。原来高泽的私心是把黄、刘安排给其侄儿和妻弟做老婆。黄青菊至死不从,高低不嫁给民国监狱长的侄儿,她恨这种有钱有势的土财主(高泽,就是罪恶昭昭的大恶霸高传贤。1950年被人民政府镇压。)在高家湾种地期间,黄青菊却发现了一个青年汉子很勤劳,且身高力大,很和善,他是高家湾一个大户的长工。在广阔的田地劳作时,他俩偷偷地约会,谈地主可恨,谈贫雇农受压迫。长工告诉她,自己是沙河人,名叫胡克澡,不想在这里为地主打长工。长工尚未离开高家湾,黄青菊乘机离开永安,因思念战友,在外地流浪,总想找点苏维埃政权的消息,找到共产党,找到自己的同志。在外流落好几年,一直未找到红军。此时,他又想到沙河那个长工,因此又辗转到沙河,左探右听,一个外地人,口音又不通,又不敢暴露身份,只有改名换姓,改名时又想到难友刘凤英,不知其生死如何,无意中竞将自己姓名改成陈凤英。1945年日寇投降后,才找到沙河长工胡克澡,两人一见如故,悲喜交集,泣不成声。后按农村习俗,请了当地的保、甲长作证,办了两桌饭,二人算是成了个家。
  1949年5月17日九江县解放了,陈凤英欣喜非常。她找到区政府要求参加新政权建设和土地改革工作。新区委对积极要求工作的人都热烈欢迎。由于陈凤英工作出色,不久担任了罗塘乡副乡长,两次出席全省人民代表大会。终因小孩拉扯,加之身体不好,更可恶的是当地人有排外思想,后来就一直在家种田。此时,陈凤英老家湖北红安政府因猜定黄青菊在战火中已牺牲,就在其家门头挂了“红军烈士黄青菊”匾额。其弟也是老红军,其家门头另一块匾额是“红色之家”。1962陈凤英试探性地向老家写了一封信,家乡人接信后欣喜欲狂,她二弟很快为她写了回信。因此当地民政部门在其家摘下了烈士匾额,换上“革命红军黄青菊之家”之匾。
  1967年文革期间,在“三查”运动中。九江县当地有那么几个人,因曾传闻陈蹲过国民党监狱,故说陈凤英是叛徒,并揪出来斗争。斗争会上陈风英总是那么一句老话,“我13岁参加革命,出生人死,一直到今天,从未做过半点对不起党和人民的事!”。后造反组织派人到湖北调查,对方证明是“革命红军”。“三查”斗争狂风恶浪总算是漫漫平息了。文革结束后,全国到处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陈凤英百思不得一解,为何不可为自己的身份正名。她儿子胡宝华三次到湖北,次次取回的证明,均如毛牛人海,毫无消息。她觉察到可能是基层有人从中捣鬼。于是,第四次到湖北省委组织部,要求他们把证明材料交到江西省委组织部。直至1985年6月,经江西省委组织部认定陈凤英为“红军失散人员”,并应享受优抚待遇。九江县根据省委批复,为其办了优抚。由初每月补助30元、50元、80元,直至2006年每月补助240元。同年10月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九江县政府为其另发生活费4000元,常务副县长孙朝辉亲自送到老人手中。
  陈凤英已是90岁高龄,身体较健,满头漆黑的乌发比其50多岁儿子头发还绸密,还要有光泽;除其耳有点背外,别无他疾;手脚灵敏,眼视力极佳,尚能穿针引线。她每天下午步行1华里路到沙河街打牌,从不戴眼镜;她喜欢看电视,特别是战争片,她非要看完不可。她生有三女一男,三女都出嫁成家,儿子胡宝华子女也成了家,陈风英和儿媳三人一起生活,房间卫生其自理,一日三餐儿媳吃什么她吃什么,从未向儿媳提出什么什么。她所得的生活补助费儿子不取1分,全由她自理。
  在与笔者交谈时,陈凤英滔滔不绝,且言词有序。最后笔者要求照个像合个影,她扬开两眉,连说:“好!好!”。当我准备离去时,她拉着我的手,连续说了三遍:“共产党没忘记我,政府没忘记我,人民没忘记我!”。是的,党和人民永远不会也不能忘记像陈凤英这样的老红军。

知识出处

九江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

《九江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

本书收录了九江县的历史、名家文苑、历史人物、往事钩沉及相关照片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文夫
责任者
陈凤英
相关人物
黄青菊
相关人物
徐文灿
相关人物
叶子清
相关人物
刘凤英
相关人物
胡克澡
相关人物
孙朝辉
相关人物
胡宝华
相关人物
陈风英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九江县
相关地名
东风村
相关地名
湖北省
相关地名
大悟县
相关地名
河南省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沙河市
相关地名
罗塘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