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画家文徵明九江作《(莲社图)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060
颗粒名称: 明代画家文徵明九江作《(莲社图)跋》
分类号: K820
页数: 3
页码: 155-157
摘要: 本文介绍了明朝书画家文徵明在九江创作《莲社图》的背景以及跋文的内容。
关键词: 九江县 历史 人物

内容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春,文徵明在江西九江为好友李伯时所作的《莲社图》写了跋。跋文洋洋洒洒,以1400余言详尽而生动地介绍了白莲社首领慧远大师与其时散居在庐山附近各界名流聚首情况。莲社即白莲社,为慧远所创,是一处传徒讲经、开发经学活动、著书立说的专门佛学文化机构。白莲社学术研究之风影响深远,对东林、庐山乃至全国佛寺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慧远为何创建白莲社,白莲社又是由哪些人员所组成?人们想了解个究竟。
  东晋太元六年(381),山西高僧慧远偕弟慧持和门徒10余人,从荆州至寻阳,拟邀早年同门师兄慧永去罗浮修行,“见庐山闲旷,可以息心”,于是决定在东林筑庐住下来收徒传教,其后在慧永的进言下,新任江州刺史桓伊为之建寺传徒,开佛门创宗立派先声,由于慧远落发前多年研究儒学,智慧超常,学问宏富,驰名朝野,先后投其门下弟子近3000之多,世称高贤者亦有18名之众,连文坛高傲首领谢灵运和擅权跋扈将军桓玄均为之倾倒。如桓氏在“汰沙”禁令中却提出“唯庐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简之列”,使以东林为中心的庐山地区寺院非但免遭涂炭,反获相对稳定的发展,竟成为当时南方少有的佛教圣地,慧远亦成为一代著名的佛教领袖。由此看来,白莲社确实存在过,白莲社成员尤其是十八贤对东林寺的建设和发展曾作出过积极贡献,以至东林寺名声远播,香火绵延,高僧大师迭出不穷。然而东林寺的白莲社及十八贤的活动情况,有图形表述和文字记载还是自李伯时及文徵明始,此时至十八贤时代已相去千余年。
  龙眠李伯时非常仰慕白莲社十八贤人品道德,经略文章,遂于宋元丰庚申年(1080年)花了三十八个日日夜夜,数易其稿,终于把十八贤及其追随者聚首时的鲜活面容,种种姿态、神态再现于纸上,使有幸目睹者有如身临其境,由想象变为直观,灵魂受到感染和薰陶。当然,李伯时也了却多年宿愿。文徵明把玩此图后,灵魂为之震撼,不仅为栩栩如生之丹青拍案叫绝,同时也为图形、内容感动和感悟,之后伏案疾书,工笔抄写——这就是《莲社图跋》。《莲社图》和《莲社图跋》都是弥足珍贵的墨宝。《莲社图跋》现藏于山东博物馆。《莲社图跋》择要叙述于下:“龙眠李伯时为余作莲社十八贤图,追写当时事,按十八贤形状。沙门慧远初为儒,因听道安讲般若经豁然大悟乃与其弟慧持俱弃儒落发,太元中至庐山,时沙门慧永先居香谷,远欲驻锡是山,一夕山神见梦,稽首留师,忽于后夜雷电大震,平旦地皆坦夷,材木委积,江州刺史桓伊表奏其异,为师建寺,是为东林。因号其殿为神运。时有彭城刘程之、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南阳宗炳、张诠、张野凡六人,皆名重一时,弃官舍缘来依远师。复有沙门道呙、昙常、惠椒、昙诜、道敬、道生、昙顺凡七人。又有梵僧佛驮跋随罗、佛驮耶舍二尊者相结为社,号庐山十八贤。时阵郡谢灵运以才自负,少所推与及来社中见远师,心悦诚服,乃为开池种白莲求预净社,远师以其心乱拒而不纳。陶潜时弃官居栗里,每来社中或时才至便攒眉回去,远师爱之欲留不可得。道士陆修静居简寂观亦常来社中与远师相善……”跋文后半部分描写了十八贤及谢、陶、陆等人聚首时或立、或坐、或曲身、或侧卧、或静听、或沉思种种姿式、神态,无一处雷同。此外对清流激湍、溪回路转、拱桥异石也都作了生动地描述。《莲社图》总共表现人物三十有八,还有一马、一鹿、一猿、一器具,花草树木不复以数计,真是一幅难得的佳作。更为有趣的是陶潜竟然是以竹篮子当肩舆,让儿子与门生抬着来的,因为渊明有足疾,一位相貌古怪的捕蛇老汉居然也夹杂在人群中听佛经,而且神情是那样的虔诚凝重,诚所谓佛法广大,苍生皆能普渡。
  文徵明为《莲社图》作跋不是随意为之或即兴之作,而是有一定思想根源的,试作如下分析:文徵明(1470-1559年),明朝大书画家,初名壁,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与祝允明、唐寅、徐桢卿号称吴中四才子,然而一生科举不顺,五十四岁那年被人向朝廷推荐,到了北京,授职为翰林院待诏,参加编写《武宗实录》,虽然岁时颁赐和翰林们一样,但由于他不是进士出身,在那里不免受到同僚们的歧视和排挤,他意不自得,连年乞归。在这段时间里,他写下了不少《京邸怀归诗》以见志,他在三年中辞了三次,最后才算获准。回乡以后,他一直住在苏州。四方八面向他求学求画的人极多,但是越是名流显贵越是求不到他的作品,尤其不肯给王府的人与宦官们作片纸字画,他没有半点媚骨。文徵明在京城三年虽然也违心地给皇家写了些歌功颂德的东西,如“青林迤逦转回塘,南去高台对苑墙,暖日旌旗春不动,薰风殿阁昼生凉,别开水榭观鱼鸟,下见平田熟稻粱,圣主一游还一豫,居然清禁有江乡。”然而文氏大量诗作还是讴歌大自然美好风光或泳史抒怀一吐胸中块垒。他极为推重陶渊明,景仰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他多次摘录《归去来辞》送友,赋诗称许陶公不事权贵的锋锋傲骨:“雨晴秋色满陂塘,风猎平畴晚稻香。白发又逢吹帽节,夕阳来上振衣岗,短蒲衰柳俄惊晚,黄菊茱萸总待霜,长笑渊明缘不浅,一年一醉远公房。”文徵明活了快九十岁,搁在今天也算高寿,文微明离京后忘情山水,热爱故乡,热爱生活,亲近父老乡亲,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天池日暖白烟生,上已行游春服成。试共水边修禊事,忽闻花底语流莺,空山灵迹千年秘,胜日良朋四美并,一岁一回游不厌,故园光景有谁争。”
  文微明很多好的诗作或文章多是出自晚年,三年供职京城给了他太多的启发和感悟:官场尔虞我诈,最为肮脏,层层光环下遮掩了许多罪恶。而慧远创建白莲社、陶潜作“桃花源记”、李伯时作《莲社图》,恰与自己心理共鸣,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于是便有《莲社图跋》问世。(本文参与资料:上海《书法》杂志一九八七年第一期:《莲社图跋》、《文徵明的书法艺术》、《文徵明行书诗碑》等)。

知识出处

九江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

《九江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

本书收录了九江县的历史、名家文苑、历史人物、往事钩沉及相关照片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仁彦
责任者
李伯时
相关人物
谢灵运
相关人物
刘程之
相关人物
周续之
相关人物
张诠
相关人物
张野凡
相关人物
陆修静
相关人物
祝允明
相关人物
徐桢卿
相关人物
陶渊明
相关人物
许陶公
相关人物
黄菊
相关人物
文徵明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九江县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九江市
相关地名
庐山市
相关地名
山西省
相关地名
荆州市
相关地名
罗浮镇
相关地名
江州区
相关地名
中至镇
相关地名
彭城镇
相关地名
南阳市
相关地名
衡山县
相关地名
长洲区
相关地名
江苏省
相关地名
孙吴县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
苏州市
相关地名
高台县
相关地名
天池镇
相关地名
空山镇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