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晋、南朝时期寻阳、柴桑的具体方位在现今的何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053
颗粒名称: 一、东晋、南朝时期寻阳、柴桑的具体方位在现今的何处
分类号: K928.656
页数: 2
页码: 137-138
摘要: 本文通过对史书和陶诗中关于寻阳、柴桑的描述进行梳理,结合新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和相关文献资料,确定了东晋、南朝时期的寻阳、柴桑城的具体方位在今九江市西南16里赛湖村旁的七里湖(八里湖)滩的“六朝寻阳城遗址”上。
关键词: 九江县 历史 地理

内容

史书和陶诗中多次出现寻阳、柴桑的描述,搞清了寻阳、柴桑城的现今方位,也就可间接考证陶渊明的故里何在。
  颜延之《靖节征士诔》称:“有晋征士寻阳陶渊明,南岳之幽居者也。”
  萧统《陶渊明传》,“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寻阳柴桑人也。”
  沈约《宋书·隐逸传》中记载“陶潜……寻阳柴桑人也。”
  李延寿《南史·隐逸传》也依此说。
  经过千百年的沧桑巨变,寻阳、柴桑的具体方位又是现在的何处呢?
  新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三、四册中都标有柴桑城名,位置在九江市西南方向8至10公里的地方。《汉书地理志》载:“豫章郡,高帝置”。“县十八,‘柴桑’,莽日九江亭。”
  唐《元和郡县图志》“柴桑故城,在县西南二十里。”
  臧励和1931年《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柴桑县,汉置隋废,故址在今九江县(即今九江市)西南二十里”。《嘉靖九江府志》:“寻阳城在府西一十五里,本汉寻阳县。隋开皇间,因水患移人,城为附廓,今鹤问赛是其处。”
  考寻阳县,西汉置,因处寻水之阳得名。
  永兴元年(304),分庐江之寻阳,武昌之柴桑二县置寻阳郡,隶属江州,咸和中(328),温峤始将江北之寻阳移于江南湓城之南鹤问赛(今江西九江市西南18里)。晋安帝义熙八年(412年)省寻阳县人柴桑县,柴桑乃为郡。《晋书地理志》说明义熙八年(412年)前后,柴桑城仍是江州和寻阳郡治所在,其址在湓城之南鹤问寨。
  柴桑(寻阳)城遗址坐落在九江市七里湖(又名八里)湖滩。东临七里湖,西依鹤问湖(赛城湖)。文化遗存面积约3平方公里,布满了裸露的砖瓦陶瓷碎片,十分丰富。鹤问赛,今名赛湖村,1958年改今名。这是一处狭长的丘陵地带,南北走向,长约14里,平均海拔不到30米,最高处叫玉兔山,海拔才38.6米。这一带已发现有东汉、三国、两晋、南朝、隋、唐、宋墓近50座,其中纪年的有“永昌二年(324年)墓”,“大兴四年(321年)墓”,“咸和元年(326年)墓”,以及“晋梁州刺史梁使君”墓。
  遗址地势低洼,文化堆积层在海拔14至15米之间。涨水季节浸泡在水中,冬季水涸可观全貌。1985年1月江西省考古队对“六朝寻阳城”城址又进行了考查,结论是:“城址曾经是县、郡、州的治所。”即柴桑县,寻阳郡江州的治所。东晋与南朝、寻阳郡治柴桑,江州又治寻阳郡(《江西地名通讯》30期、1988)。
  1989年“六朝寻阳城遗址”被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通过以上的考据可得知东晋、南朝时期的寻阳、柴桑城的具体方位在今九江市西南16里赛湖村旁的七里湖(八里湖)滩的“六朝寻阳城遗址”上。

知识出处

九江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

《九江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

本书收录了九江县的历史、名家文苑、历史人物、往事钩沉及相关照片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吕乐群
责任者
陶渊明
相关人物
颜延之
相关人物
萧统
相关人物
云潜
相关人物
沈约
相关人物
隐逸
相关人物
李延寿
相关人物
臧励和
相关人物
梁使君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九江县
相关地名
柴桑区
相关地名
南岳区
相关地名
九江市
相关地名
故城县
相关地名
柴桑县
相关地名
九江市
相关地名
阳城县
相关地名
寻阳县
相关地名
永兴县
相关地名
庐江县
相关地名
武昌区
相关地名
江州区
相关地名
江北区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赛湖村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