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专家指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037
颗粒名称: 五、专家指导
分类号: P315.9
页数: 5
页码: 74-79
摘要: 本文报道了地震专家亲临九江县灾区实况,对震灾区实施全天候24小时监测,并设立了多个监测点。同时,房屋安全鉴定专家也组成“红马甲”队伍,对桥梁、隧道、房屋等建筑物进行排查鉴定,给出明确的安全标识。
关键词: 地震 抗震救灾 专家指导

内容

本节叙述两类专家亲临九江县灾区实况:一是地震监测专家,二是房屋安全鉴定专家。
  11.26地震后,国家地震局、省地震台迅速派出地震专家奔赴九江,当晚9点,第一批地震专家到达九江震灾区,并与随后赶到的第二批专家们立即组建了抗震救灾指挥部。由于此次地震级别是我省200多年以来最大的,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巨大的,为及时了解地震灾区情况,便于抗震救灾,专家迅速分组设点,寻找有利基岩,对震灾区实施全天候24小时监测。江西发生地震,牵动着众多兄弟省市地震台的心,福建、安徽、湖南、湖北都在第一时间内自动请缨,除全力监测九江地震灾区外,还迅速组织地震专家到达震灾区,帮助开展地震监测工作。
  据悉,为确保灾后重建安全,抗震救灾指挥部共设立瑞昌一中、赛湖、港口街镇3个重点监测点及武穴、小池、狮子洞、范镇、武焦、岷山、洪岭7个地震监测基岩。11月29日前,经地震专家全天候24小时监测,10个监测点共监测到地震498次,均在2.5级左右。据专家介绍,地震在3级以上,人们才有所感觉,预计超过26日5.7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11月28日至12月4日,九江县地震灾区有一支支身穿印有“EMCSB”字样红马甲的小分队,深入灾区每个角落,对桥梁、隧道、房屋等建筑物进行认真细致的排查鉴定,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EMCSB”是“中国地震局应急管理”的缩写,“红马甲”是应急现场工作人员的统一标识。
  据了解,这些“红马甲”由江西省政府、中国地震局、中国工程力学,研究所、上海地震局、山东地震局和江西省地震局等共120余名地震方面的专家组成,并分成科学考察组、灾情评估组、震情分析组、震情监测组、房屋安全鉴定等小组。自11月28日至12月3日以来,这支“红马甲”队伍活跃在灾区的每个角落,完成了九江县161所学校、37所医院、28个生命线工程(桥梁、隧道、电厂、自来水厂等)建筑物的鉴定排查,并给出了明确的“安全建筑”、”暂不使用”、“需要拆除”等标识。另外,他们还对震区的房屋进行鉴定排查,总建筑面积达63万平方米。
  不少来自北方的“红马甲”,不服江西的湿冷气候和饮食习惯,但他们努力克服身体上的种种不适,每天工作16个小时,连续多日对建筑物进行排查,并及时给出科学的鉴定。“红马甲”工作人员的工作精神、工作效率得到了政府和群众的肯定。省地震局应急救援处处长张波讲述,中国工程力学研究所年逾60岁的丁世文教授,在九江县港口街镇合桥村跃进桥检测时,不慎落人深水中,被大家救上岸后,不顾浑身湿透,又重新投入工作,其言行感动了在场的群众。
  12月1日《人民日报》载记者叶薇访地震专家周大为(江西地震局高级工程师)、刘文龙(上海地震局地震预报研究所所长),访谈主要内容是:
  过渡地带为何也发生地震?
  叶薇:在我们的记载里,江西等中部地区历史上的地震好像不多,是这样吗?
  周大为:我国是震灾严重的国家,地震活动频率高、强度大、分布广。我国每年5级以上地震达50次之多,大部分集中在西部地区。据史料记载,江西省历史上曾发生过30多次中强以上破坏性地震,其中最大的一次是1806年的会昌6级地震。自1970年8月江西共发生4级以上地震18次,1987年8月寻乌连续发生3次5级以上群震,其中最大的一次为5.5级,造成2人死亡、87人受伤、受灾人口近10万。当时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625万元。但从总体上说,江西不属于地震多发区域。
  刘文龙:我国中部地区是历史上少震、弱震区。但也有例外,如: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造成24.2万人丧生,整个城市成一片废墟,经济损失超过百亿元;1995年1月17日日本大阪、神户7.2级地震,导致了近10万栋房屋毁坏、5500多人死亡和约10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历史上没有强震记载不等于今后也不会发生强震。
  叶薇:此次九江发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周大为:任何地方都不排除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总的来说,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地下岩层需要释放能量。
  刘文龙:这次地震确实出人意料,因为发生在华北地震块体到华南地震块体的过渡带,而过渡带一般不会地震。这次地震主要是因为断层面的错动。断层在长期缓慢蠕动、互相挤压,经过一段时间,几年、几十年或者几百年,最后挤压力度超过岩石强度,就产生地震。
  震前何以没有预报?
  叶薇:地震前早预报我们能做到吗?
  周大为:迄今为止,地震预报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从世界范围来说,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人们对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规律有所认识,但还没有完全掌握,仅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特别对较大时间跨度的中长期地震作出的预报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
  前兆观测是地震预测的主要方法之一,但人类目前对它的认识程度还非常有限。异常变化都是很复杂的,往往并不一定是由地震引起的。例如地下水位的升降就与降雨、干旱、人为抽水和灌溉有关。再如动物异常往往与天气变化、饲养条件的改变、生存条件的变化以及动物本身的生理状态变化等等有关。如果仅仅凭某些异常现象就判断为地震的前兆,从而发布预报,有可能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叶薇:地震发生后,有关方面报告截至11月30日11时已记录到发生了586次余震,余震预报为何如此准确?
  刘文龙:多数情况强余震预报较为准确,原因可能有两个。首先,主震后短期内会有大量余震发生,我们现在主要用统计方法,样本多,提供的信息就丰富。其次,地震预测要报准时、空、强三要素,而对于强余震预测而言,震中可不必考虑就在当地,发震时间和震级大小根据不同地震序列类型也有一定的范围,因此相对容易。
  周大为:不是所有地震都会有余震,这要看当地的地质构造和历史数据。根据此次地震的特点和以往经验,经综合判定作出了余震预报。
  叶薇:目前,我国地震预报有哪些规定?地震过后往往传闻四起,如何识别真伪?
  周大为:国务院规定,只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才有权向社会公开发布地震的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其他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对外发布地震预报。凡是能“精确”预报到几点几分、在某个具体地点的肯定是谣言,因为目前全世界的地震预报水平都无法达到这样的精度。凡是说国外某专家已经作出预报肯定也是谣言。因为不可能也不允许进行地震的“跨国预报”,也从来没有外国专家预报过中国的地震。
  我们该有何作为?
  叶薇:历史上的地震少发区有没有必要在防震上花大精力?
  刘文龙:这是肯定的。有没有防震抗震准备后果是大不一样的。
  1986年在日本东京城底下,发生了6.2级地震,一座上千万人口的城市只死亡两人,整个城市运转正常,这是日本政府以及各界长期以来致力于把东京建设成一个能抗御8级大地震城市的结果。同在日本,在认为没有发生大地震危险的日本第二大港神户市,其抗震设防要求比东京低得多,7.2级地震就造成了巨大灾害。
  周大为:任何城市都应该加大防震建设,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另外,灾难造成损失的大小,不仅跟地震发生的强弱有关,也跟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有关。
  叶薇:灾难发生的时候,老百姓该如何自救?
  周大为: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千万不要惊慌,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楼房,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较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顾瑾萍说:11月26日5.7级地震属主震——余震类型,短时间内一般再次在原震区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但余震活动将持续一段时间。5.7级地震根本不算什么大地震,像这种级别的地震,在西北地区,平均每年要发生12次,但由于西北部土地辽阔,人口稀少,一般不会造成大的灾难,但对于人员稠密的东部城市来说,造成的损失当然要大得多。
  我曾先后参与过邢台、唐山等大地震研究。1966年发生在河北邢台的大地震为7.2级,有的地方几乎整个村庄的人员全部死亡。1976年唐山那次地震为7.8级,后又发生一次7.2级余震。结果也是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这次地震是江西百年来最大的一次,地震给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损失,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一是人员的伤亡。从地震灾区所产生的伤亡事故来看,很多灾民或接受治疗的伤者都是因为防震知识缺乏,以致在地震来时无所适从,最后被砸伤或者被摔伤;有些死者也是在逃生中慌不择路不幸死亡的。在地震发生时,真正由于灾难本身原因而死的并不多(毁灭性地震除外),而由于逃生本能的促使,仓皇跳楼而死的较多。二是人们在灾难面前突然失去了理智的判断能力。危机发生的最初几秒种,大多数人只会随别人行动,而不能冷静地思考。能够大难不死的人,首先要有几秒钟思考时间,对危险的性质和对待的方法作出正确的判断。三是人们对防震知识知道不多,不能自我保护。这次地震再一次提醒我们,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市民进行经常性的危机意识教育和培养,帮助公众掌握基本的识灾、防灾技能,尽可能使绝大数公民具备在灾难面前“几秒钟”的思考能力。否则,这种由于居民“几秒钟”思考能力的普遍缺乏,将会不断放大“天灾”的威力,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四是这次地震灾害给九江人民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影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仍然有部分居民担心还会有大的余震发生,甚至还听信一些谣言。居民存在这种心理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还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灾区居民关于抗震防震知识的宣传。当然,发现大部分灾区居民的情绪还是稳定的,大多数人已经各自投人到灾后自救重建的工作中去。但震灾仍是留给当地百姓一个抹不掉的伤,因为在这次灾难中反映出的一些问题,有必要让灾区内外的居民反思,即如何科学应对灾难。

知识出处

九江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

《九江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

本书收录了九江县的历史、名家文苑、历史人物、往事钩沉及相关照片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文夫
责任者
张波
相关人物
丁世文
相关人物
叶薇
相关人物
周大为
相关人物
刘文龙
相关人物
顾瑾萍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九江县
相关地名
九江市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安徽省
相关地名
湖南省
相关地名
湖北省
相关地名
武穴市
相关地名
岷山乡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会昌县
相关地名
寻乌县
相关地名
唐山市
相关地名
神户市
相关地名
邢台市
相关地名
河北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