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九 文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修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1169
颗粒名称: 卷二十九 文物
分类号: K854.2
页数: 21
页码: 532-546
摘要: 修水县已发现的古文化遗址有116处,其中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8处,商周遗址85处,春秋战国遗址22处,汉代遗址1处,现选取部分遗址简介如次: 上奉山背跑马岭遗址。位于上奉乡山背村,是中国长江中下游Jl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关键词: 遗址 文物

内容

修水县已发现的古文化遗址有116处,其中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8处,商周遗址85处,春秋战国遗址22处,汉代遗址1处,现选取部分遗址简介如次: 上奉山背跑马岭遗址。位于上奉乡山背村,是中国长江中下游Jl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1961年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试掘。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800年。在遗址中发现圆角长方形地面房屋基址一座,墙基内摆放柱础,用红沙土掺入稻秆和谷壳,并经烧烤。室内面积约30平方米,屋门朝南,北墙处设置灶坑。屋内西南角围筑有一小套间,显示出建筑技术的进步,也使住房更为适用,此种套间式建筑形式,迄今尚流行于江西的部分山区。屋内遗存的大批生产工具和日用器皿,完整或可辨者达183件坯发现4颗花生种子和一颗山核桃果核,均已碳化,学术界有人对花生尚存疑问。石器以锛最多,石镞次之,普遍为长条形有段石锛和菱形有铤或无铤石镞,还有很少的穿孔半月形石刀、梳形穿孔石刀、双肩石斧、穿孔石铲等。陶器主要是夹沙红陶,盛行装饰凹凸弦纹,出现很少的几何印纹,代表性器形为罐形鼎、细颈瘦袋足鬻、球腹圆底罐、圈足壶、子母豆等。尚有独具一格的杯形豆。有的陶器与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和石峡文化的同类器物近似。
   湖嘴里商代遗址位于上奉乡湖嘴里斜对面山头。长80米,宽50米,文化堆积层50厘米左右,夹沙黄土。遗物有鬲足、石斧、木炭、罐、灰褐色泥质陶片等。陶片分软硬两种,软陶饰有S、绳、篮、方格等纹,以绳纹居多;硬陶饰有弦、篮、稻穗、方格、附加堆纹等。
   长隶源商代遗址位于何市乡湴浆村。长50米,宽30米,文化堆积层80至90厘米。遗物有陶片和石器,陶片为泥质,淡黄色,中含粉末状云母片,硬陶居多。硬陶饰S纹、方格纹、曲折纹、凹弦纹、水波纹、附加堆纹。软陶饰绳纹。石器有长条形无段石锛、菱形石镞、刮削器等。
   方家嘴商至西周遗址在上奉乡石街东北方家嘴丘陵头上,长150米,宽80米,文化堆积层约50厘米,夹沙黄土,硬陶片占95%以上,呈灰褐色,饰回字、方格、蕉叶、剔刺、变体云雷、方格填线与曲折组合纹等。还发现磨制较粗糙的长条形有段石锛一件。
   木家塘山埂商周遗址位于何市乡松林村东北刘韵智屋后左侧200米的山埂上,长50米,宽30米,夹沙红土,文化堆积层80厘米左右,遗物以泥质灰陶、印纹硬陶为主,还有能辨明器形的罐、南瓦、鼎足等。饰方格、剔刺、回字、云雷、锯齿状附加堆纹,石器有石矛、石刀坯子、菱形石镞等。
   牛牯洞商到西周遗址在黄沙港安全村林握如住宅后右侧山头,遗物多为泥质灰陶。饰拍印方格纹,刻划绳纹、剔刺纹、锯齿状附加纹。还发现石刀2件,一呈屠刀形,穿双孔,一面刃;一残,钻孔未穿。
   姜家园商周遗址在黄沙港南坪村北面丘陵上。地表遗物有陶片、陶足鼎、石斧、石刀等。陶片分泥质灰陶、泥质红陶、夹沙红陶3种。灰陶又分素陶和花纹陶两种。花纹有弦纹、方格纹、叶咏纹、附加堆纹等。红陶多为素面,极少数饰方格、绳纹。夹沙红陶器壁浑厚,饰绳纹,绳状附加堆纹。还发现石斧坯子、菱形石镞各1件、石刀2件,均残。
   楼下窝西周遗址在黄沙港东源村白岭熊姓住宅后山坡上,长100米,宽20米。夹沙黄土,文化堆积层40至60厘米,遗物有陶片、鼎足、石器。陶片分泥质灰陶、夹沙红陶两系。灰陶火候高硬度大,多饰方格纹,剔刺纹次之。夹沙红陶较灰陶厚重。饰方格纹绳纹,还发现鼎足3件,石器5件。龙岗坪商周遗址在渣津下街河对岸台地上,地面遗物石器较多,陶片次之。陶片有泥质灰陶和泥质红陶两系。灰陶饰方格纹、绳纹、弦纹、剔刺纹与弦组合纹。红陶饰绳纹、方格纹,石器有石斧、石锛、鱼网坠等,均以砾石为原料。附近有商代艾侯国都遗址。
   大窝里西周遗址在山口乡柘蓬村大埚里小山头上,遗物有陶片和石器。陶片分灰、红两系。灰陶饰方格纹、附加堆纹与方格组合纹,红陶分泥质陶和夹沙陶两种。还发现鼎足8件、泥质扁平陶纺轮2件、石器7件。
   寅卯埂西周至春秋遗址位于全丰乡塘城村寅卯埂,长宽各200米,文化堆积层1.5米左右。遗物有穿孔石刀、穿孔石斧、有段石锛、菱形镞、三棱镞、石网坠、陶纺轮、鼎足等。陶片夹沙红陶居多。泥质灰陶次之。多饰方格、绳纹,少数饰米字纹,也有素面陶片。汉代西平县治遗址在其附近。
   寨上春秋遗址在三都坳头村北面寨上,长50米,宽20米,文化堆积层约40厘米,夹沙黄土。遗物有泥质红陶、灰陶两系,多饰米字纹、方格纹,少量饰云雷纹。
  附山背文化简介 山背遗址位于修水上奉乡山背村。1961年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工作组发掘证实,山背跑马岭遗址系公元前28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山背发掘的原始人类遗存文物以有段石锛和红沙陶为主要特征。石器磨制精细,粗大厚实,以大型厚重的长条形有段石锛、扁平长方形石斧和半月形带孔石刀为代表,其中石锛居多,占出土石器34.3%。其次为石镞,、是当时人重要的生产工具和武器,占出土石器24.2%。陶器有夹粗沙和泥质红陶、夹细沙和泥质灰陶、黑陶3种,以夹沙红陶最多。尚有极少数薄脸黑陶,厚约0.1至0.2厘米,几可与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媲美。
   陶器造型多为三足器和圈足器,也有少数圜底器和小凹底器。三足器多数敞口折唇鼓腹圆底的罐形鼎,鼎腿有侧扁、扁平、圆锥、羊角式诸种,以侧扁式罐形鼎足为多,奩直细长颈,稍捏扁带底,无腹。圈足器以侈口腰瘦圜底高圈足杯形豆、直唇浅盘、喇叭形高圈足盖豆、浅盘圈足豆、侈口高颈鼓腹圈足壶、直口高颈扁圆腹圈足壶以及侈口矮圈足簋为最普遍,其中杯形豆独具一格,在江南其他地区尚未发现’,圜底器多为侈口圜腹圆底罐,敞口短颈深腹圜底罐。小凹底器,有直口高颈鼓腹罐。这些陶器组成山背文化特有的器物群。
   陶器为手制,少数器物的口沿或局部有轮修痕迹,表面粗糙或挂有一层红陶衣,通体磨光。90%的器身唇外或腹部饰一二道凹凸弦纹,极少数器物拍印有方格、编织纹及圆圈等花纹。
   山背发现的43处遗址可分两类,一类是下层为红沙陶,上层为冲刷殆尽的印纹硬陶。一类是单纯的印纹硬陶,但以前者为多。从采集的陶罐、陶盆、鞍形石刀及器物上的云雷纹、s形纹、回纹、附加堆纹等印纹看,实为商代吴城文化。这种下层为新石器晚期文化,上层有商代文化堆积的情况与江南其他地区发现的情况大体一致。如武宁澧溪、南昌市郊青云谱砖瓦厂、鄱阳湖滨的王家咀、清江的筑卫城诸遗址,均以有段石锛和红沙陶为主要特征,但在制作上,山背多为手制,筑卫城出现较多的轮制和模制。
   以山背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存,是古代分布在鄱阳湖和赣江中下游地区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原始文化,与江汉平原屈家岭、浙江良诸、岭南石峡、闽省昙石山等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较多近似点,可见这些地区的原始居民有密切的交往。
   山背还发现一座南北长6.5米,东西宽4米的圆角长方形住房建筑,内有石制锛、斧、镞、刀、铲、网坠、纺轮等生产工具115件,有陶制奩豆、鼎、壶等生活器皿68件,还有石球、石蛋等艺术品及草拌泥中夹有谷壳、稻草痕迹。证明原始人在此定居,从事耕作和渔、猎、采集等活动。
   山背遗址具有本身独有的文化特征。有别具一格的器物群,又有一定的分布地域和自身文化发展序列。1978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鉴定,将修水山背、鄱阳湖及赣江中下游地区的以有段石锛和红沙陶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单独命名为“山背文化”。
   山背文化和石峡文化、昙石山文化并列为东南地区3种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第二节古建筑及胜迹 一、桥 程山高桥在桃里乡范塅程山,系麻石结构的一孔横连石拱桥,长12米、高10米、宽4.4米,不用石灰浆勾缝,拱下端无架眼。明嘉靖《宁州志》载,相传唐代禅尖寺高僧持缘修建时,仙人助其成,故又名神仙桥。后有一桥石补之辄坠。清乾隆十九年(1754)整修高桥之石碑尚存。198】年在高桥上侧新建一座宽4米的石拱桥。
   南坪桥在黄沙港南坪村。建于南宋淳佑元年(1241):一孔石拱,跨度9.24米,拱高4.76米,高5.36米,宽6米。
   西摆南宋桥在县城西摆老渡口,鸡鸣山溪水和严家冲溪水汇合处。桥拱一孔,以青石条垒砌。长6米、宽2.4米、高4米,桥下流水沟用不规则石板铺底,保护桥基,桥拱顶阴刻“大宋宝佑l四年丙辰太岁建”(宝佑四年公元1256)。清代在桥南沿建单孔石拱桥,长6米,宽1.36米,高4米。桥拱顶上阴刻“大清同治甲戌龚纯圃建修”。
   宝善桥又名广济桥、杭口桥,在杭口上街头,石拱2墩3孔,长50米、宽6.5米、高lO米。南宋右丞相章鉴始建,明弘治十八年(1505)重修,清乾隆初年复修。旋被毁。州绅陈密独力捐建,改名宝善桥。1980年用水泥铺桥面,增设栏杆,作公路桥。
   汤桥在汤桥乡,桥头南岸河下有温泉,故名。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3墩4孔,长35.5米,宽1.32米,高5米。用麻石垒砌,墩上都安置挑石,每节桥面以3根长条石平铺。万承风撰有《长茅汤桥记》。
   石坳桥在黄沙港,石拱l孔,长12米,高8米。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陈云门兄弟子侄修建,乾隆三十八年,陈玉孙裔在桥上修建凉亭。桥拱及凉亭上有建桥铭文。
   艾城桥在司前乡,桥西龙岗坪为古艾侯国都遗址,故名。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重修。桥10墩11孔,长50米,宽4米。桥墩以麻石建造,桥面铺木板,1981年维修改为水泥桥面。
   万福桥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建,在漫江杜家庄上街头,长44米,宽1.5米,5墩6孔.平板桥。
   景云桥在上奉乡观溪,4墩5孔,长?5.5米,宽1.2米,高2米。桥墩用条石垒砌。桥面每节用3根长条石平铺。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张凤翔裔修,凤翔字景茂,号云亭,故名景云桥。
   渣津桥又名福星桥,在渣津下街,16墩17孔,长120米,宽2米,高5米,桥面每节用6根长条石平铺,靠北第5、第7桥墩侧嵌小石碑,上刻“清道光丁未年建”(1847)。
   查林桥在上杭查林桥村,2墩3孔石拱,长24米,宽2.58米,高5.2米。桥西竖有石碑,上刻清同治十三年(1874)查东林、陈居仲裔重修桥序。
   红旗屋桥在新湾乡回杭村。两墩3孔木梁,长30米,宽3.7米,高4米。桥上建有木亭,亭顶呈金字形,重檐青瓦,构造新颖。两头砖墙壁镶嵌石碑,上刻“清光绪癸巳年建”(1893)。
   沙坪桥在白岭乡沙坪、荣春、向阳三村交界处,全麻石结构,l2墩lI孔,长79.73米,宽1。2米。创建于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被洪水冲毁,翌年,由东岳殿5个戏班集资重建。
   二、住宅 洞下屋在白桥乡洞下村,原宅创建于明末,清咸丰四年毁于兵。同治五年,冷在容、在中兄弟重建。光绪年间冷在中登武进士第,钦点御前侍卫,加建,称钦点御前侍卫府,浩封昭武大夫第。全宅砖木结构,一正二横三重,由屋宇、庭院、巢门、池塘、库房5部分组成,占地2718.3平方米。正屋分上下两重,共有大堂‘6个,寝室32套,共64间,客厅8个,天井5个,中央大天井面积59.7平方米。上下两重寝室与客厅之间,各有2.5米宽的过巷,从南端第一间直通北端第十六间。客厅前为连通上下重宽度1.5米的走廊。正屋两边为横屋。南北相向,壁连正屋。第一、二重各有厅堂2间,房15间,两堂之前为1.5米宽过巷,东西贯通,西头开门通庭院,东头开门通正屋后。第三重自东至西排列杂用房10间,共占地216平方米。厨房、猪圈、马厩、厕所在两边横屋之第三重。全屋外墙基石皆砌三轮,高l米余。屋内天井皆用白净花岗石铺成,凿工精细,与大红、金黄等彩色交映生辉。整座府第,大小梁柱架格,门户窗牖均饰穿花雕刻,艺术精美,物态生动逼真,朱底金面,富丽堂皇。
   胡家大屋在程坊乡,建于明代。屋分正屋,左右耳室(废)、保家楼3组。正屋三进六重,现存二进,保家楼在正屋右3层,面阔7.2米,进深10.8米,门口有7步台阶,两侧有抱豉石,建筑结构为穿斗式,砖为三六九规格,2面磨光,屋柱长2.4米,柱础石雕莲花瓣鼓子形、屋内原有九井,现存三,水清可饮。
   刘彦暂故宅在黄沙港朗田狮子门,原规模较大,面阔60米,进深80米,高11米。现偏屋已毁,正屋尚存后进天井和上重。建筑结构为木柱穿斗式。部分为斗拱,磨光眠砖墙,木柱,柱础石质,有扁圆形、鼓架式2种,正屋进门后侧有保家楼。刘彦哲明洪武年间任北京御马监,后授金银监。
   徐家大屋在崇河雷溪,建于清代中叶。正屋2进4重,面阔25.3米,进深43.2米,高6.45米。第1重面阔5间,第3重有巷道与第4重相隔。第4重地基稍高,有台阶。正屋右侧为书斋,面阔3间,宽20.6米。大屋门窗分格子门、雕花门2类。
   张氏祖堂在上奉乡湖山村,砖木结构,面阔19.84米,进深26.21米,高7.47米,分上下两重。圆木柱,柱与础之间有鼓状木木质,多雕花纹,柱础石质。上呈鼓形,下为鼓架式6边形石座,底座为四形石础,有纹饰。门窗多雕花瓣纹,镂空。上下堂前屋顶下面明本栿上雕饰鲤鱼,木架穿斗式。屋顶人字形,小青瓦。建于清末。
   陈宝箴父子故居在桃里乡竹塅村,相连2栋砖木建筑瓦房。右为老屋,建于清嘉庆年间,一进2重.面阔3间,宽17.42米,进深17.41米,高6.35米。天井两侧厢房为客厅、官厅、上下堂厅房为卧室书房。陈宝箴居住上厅房,三立生于此,左边是新屋,建于清光绪年间,布局结构与老屋相同,宽
  12.7米,进深15.61米,高6.33米。前有围墙,墙内有陈宝箴中举时竖立的旗杆石和陈三立中进士、授吏部主事后建立的旗杆墩。
   三、寺殿坊塔祠 解放前,本县寺、院、观、庵、殿、坊、塔、祠等甚多,民国时期逐渐失修倒塌,解放后通过土改破除迷信,1958年毁灭神像和“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等运动几乎摧毁殆尽,尚存的主要有:普济寺在山口金鸡桥。地极幽静,临水背山,单体建筑。清道光年间重修。
   讴歌殿在东津大场,1进2重,面阔7.1米,进深32米,高7米。下重有戏台,天井两边有酒楼,是迎神赛会的傩舞场所。清道光二年(1822)建。
   许氏祖堂牌坊在黄沙港龙星许氏祖堂门首。上截残。为门楼式结构,宽5米,4柱3门,坊前置石狮一对。
   百寿牌坊在路口乡柏林塅百寿屋前。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丁容士寿登百岁,皇帝钦赐“升平人瑞”四字,并赏银建坊以示旌表。坊为门楼式结构,分5层,宽9.02米,高9.7米,上有八仙过海、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野鹿衔花等石雕,两旁置石狮、石象各2对。咸丰七年(1857),丁容士孙丁作孚百岁,又在熊家湾建百寿坊。
   文峰塔在桃坪乡下桃村。建于清光绪年间,楼阁式石塔,底平面呈六方形,5层,高约10米,实心,无门窗,不能攀登。
   八贤祠始建于元,明永乐十二年(1414)毁于兵,民国II年(1922)重建。祠址在县城东北原云岩禅院右后,现义宁镇第二完小之后。坐北朝南,建筑面积971平方米,一正二横三重。正屋分下、正、寝3堂,中以两天井隔开。寝堂设神台。正堂祀北宋诗人黄庭坚、御史中丞徐禧、南宋礼部尚书莫将、学士广南经略安抚使冷应徵,、四川安抚置制使余玠、右丞相章鉴、兵部尚书宋朝寅、元翰林国史编修祝彬8位乡贤牌位和画像。两边横屋各有两天井,每个天井边有一厅室,陈列八贤文物,另有从房14间。民国26年(1937)《八贤祠志>编修告成,蒋中正、孙科为之题词,李烈钧撰序,林森、冯玉祥、居正、戴传贤、于右任、李宗仁、邵力子、叶楚伧分别为八贤题像赞,赞文见《艺文卷》,现八贤祠保存完好,但已作居民住房,祠内文物无存。
   四、南山崖胜迹 南山崖位于县城修河南岸。宋代开始营建,历代多次修葺。清光绪二十年(1894),知州黄寿英集资修整,将原建筑物重新调整布局。抗日战争期间遭受破坏,旋即草修。1959年,南崖黄庭坚书法碑刻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拨款维修,1967年遭受“文化大革命”洗劫,文物摧毁殆尽.1982年全面修复。南崖曾是黄庭坚读书处,1985年辟为黄庭坚纪念馆。山上仿古建筑及名迹有:山谷祠在东南山腰,系砖木结构单间建筑。正面须弥座上塑黄庭坚立像一尊,旁有集黄体字“芳草有情牵戏蝶,飞花无主寄骚人”石刻对联,墙壁上镶嵌山谷年表碑刻4块。山谷祠曾先后建于马家洲、旌阳山、濂溪书院、鹦鹉桥、南山崖等处,皆毁,此祠系1983年重建。
   九曲回廊紧接山谷祠,始建于明,原称“长廊”,清光绪年间重建,改名“九曲回廊”。1966年“文化大革命”彻底摧毁,1983年重修。廊长31.89米,宽2.76米;廊顶盖绿色琉璃瓦;外侧竖木柱,柱间上有格子挂落,下设水泥长凳;内侧墙上嵌有黄山谷书法碑刻29通;全廊傍山依地势建造有九曲。
   溪山自在楼是南山崖主体建筑,1985年重修。座落于江边悬崖之上,隐约于古木葱茏之中,分2层,下层陈列黄庭坚文物,上层为修水历史文物陈列室。后墙内外壁分别镶嵌黄庭坚手书碑刻《幽兰赋》、山谷先生小像碑刻及“看黄庭有味,笑白发无闲”楹联。楼创建于明,原为南山僧楼,清乾隆初,知州许渊以自撰《跋溪山自在楼》中“溪山不可不自在”句名之,今人赵朴初书“溪山自在楼”匾额。
   顺济亭立于溪山自在楼前,下临修河,东接石门、薜荔崖。清光绪二十年(1894)重建,内嵌黄庭坚撰书的《顺济龙王庙碑》,因以为名。1985年重修将复制的碑刻镶于亭下石座。今人叔亮书“顺济亭”匾额。
   石门』在顺济亭东,原为进山门径。黄庭坚《石门寺题名记》载“韩城沅聿,双井黄某,同游石门。霜清木落,山川高明,扫径上冠云亭,可以忘归”。明嘉靖六年,宁州同知林春泽书“石门”,刻于顺济亭东面座基石上。
   藏龙洞进口在石门左侧石壁上。摩崖石刻《藏龙洞歌》毁于“文化大革命”,林春泽题书“藏龙洞”石刻尚存。
   跨浦桥一孔石拱桥,宽5.1米,长18米,高6米,过桥即入石门。桥始建年代不详,明弘治十八年(1505)重建,翌年竣工。明进士周季麟撰有《跨浦桥记》,桥头有鸳鸯树两株,躯干粗长,枝叶繁茂,古桥奇树,互相辉映。
   薜荔崖在溪山自在楼左侧,相传黄庭坚手植薜荔一株于此,故名。1985年重刻“薜荔崖”镶嵌崖下。
   澄秋阁在溪山自在楼左后侧。清光绪二十年建,后经多次维修。今人有“澄江静练穿山去,秋月推诗入阁来”楹联。
   冠云亭在南山崖顶峰以“秀起特拔,高出云表,以云为冠”而得名,始建于宋,黄庭坚书“冠云亭”匾额,明郡侯杨信撰《冠云亭记》。
   一翠亭在南山崖西坡,宋分宁知县赵崇和首建,1983年重修。
   五、黄龙山古迹 黄龙山在县西北部,湘鄂赣三省交界处,周围数十里古迹颇多,兹选数处简介如次。
   黄龙寺在黄龙山麓白桥乡。创建于唐,原规模宏大,宋代为江西四大丛林之一,中国佛教禅宗七宗之一黄龙宗发源于此。宋淳熙14年(1187),日本僧荣西从五台山黄龙宗八世虚庵受法传入日本,现日本有妙心寺派等15个黄龙宗支派。曾有黄庭坚手书“三敕崇恩黄龙禅院”匾额,明刘基撰书“吕祖参禅到此间,始识修行奥妙;黄公访道登斯地,方明出世因缘”对联。清代以来,黄龙寺院渐衰。1958年毁去观音堂、大佛像和巨型铜钟。现仅存西方丈一角。附近现存历代僧侣墓塔数十座,寺右有翠云洞、浴池、上天梯,寺前有灵源桥,三塔矶等胜迹。三塔矶上现仅存黄龙开宗禅师慧南墓塔,为清乾隆年间重建。
   观音井在寺左100米处。井沿一石,名试心石,露出水面,人立其上摇晃欲坠。俗传心术不正者石摇生恐,光明磊落者虽晃不惧。观音井上建有一大型石亭,六柱斗拱结构,柱上有2指掐入之痕,井沿有一深深足迹。相传吕洞宾与黄龙寺一代祖师超慧斗法败北,宝剑被佛尘打入井中,超慧令其接客3年,方可取剑下山。3年期满,吕洞宾以2指掐亭柱,脚踏井沿,运气背剑,故留痕迹。前人留咏有“井号观音盖石亭,洞宾遗迹果然真”之句,宛见当年情形。
   玉皇殿遗址距湫池塘约500米,已倒塌,地面尚存部分麻石瓦和条石,其中石房2间,房基保存完好。
   石马龙王井玉皇殿址北侧有一石亭,亭中一井,井水清澈,井下一弘清泉,常年涌流不息。亭门联日“石马驮经通三界,龙王引水润十方”。该亭为民国8年(1919)重建。
   第三节古墓葬 长窝岭西汉墓在上奉山背村长窝岭,1961年江西省博物馆派人清理。出土簋、钵、杯、盒、罐、斧:壶等陶器16件,矛、刀等铁器3件,考究器物具有西汉墓特征。
   山背东汉墓两座。均在上奉山背村,l号墓在养鸭场北面斜坡上,2号墓在张家坳村背山墩上。1961年江西省博物馆发掘,出土器物有罐、壶、斧、钵、碗等,以泥质灰陶居多,具有东汉早期墓葬特点。
   寅卯埂及其附近汉墓群在全丰寅卯埂及附近黄沙塅村、南峰村所属山坡上。均无封土堆,座数不详,已清理的多属单顶砖室墓。墓砖长短宽狭不一,一般长32厘米,宽16厘米,厚3厘米,有楔形、扁平长方形、公母榫、四方柱形等,青灰色,火候高,饰同心圆或对角几何纹。墓内器物有陶罐、陶仓、陶灶、鼓腹长颈陶壶、铁斧、铁剑之类。1981年南峰村桥亭屋后,从一砖室墓内挖出新莽货币“大布黄千”、“货泉”若干枚。
   坪上汉墓群在渣津街南500米处,北距龙岗坪古艾侯国都遗址2100米。坪上系小丘陵山坡,原为耕地,现为267地质队驻地,墓葬大都压于房下,无封土堆,座数不详。墓砖分楔形、长方、四方柱状、公母榫4种,饰同心圆纹和对角几何纹,少数墓砖侧面刻有“凡千三日”4字。1976年,江西省博物馆考古队在此清理东汉墓1座,墓室平面呈凸字形,砖室,分甬道和主室,全长5.7米,宽3.2米,高2.2米,以砖两纵一横铺底,墓壁平铺纵砌,花纹向内并结成无数组相同的几何形图案。出土陶器有罐、盂、壶、坛、盘及铁斧、铁刀、黛砚等。
   跑马场汉墓群在上奉石街村跑马场。近年,养路工人在此取土挖出不少花纹墓砖和陶片,1982年文物普查,在此清出东汉时砖砌券拱单室墓1座,墓砖青灰色,饰蕉叶、方格、对角几何纹。出土器物有陶罐、铁矛、带三足架铁斧、铜钵。墓葬均无封土堆,座数不详。
   董家坳南朝墓在三都董家坳,1959年,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清理,系单冢顶砖室墓,内有两个小陶碗。米黄色,透明釉,砖侧反文隶书“永初二年吉”,饰网线、篱笆纹。“永初”系东汉安帝、南朝宋武帝年号,从器物判断,为南朝墓。
   徐禧衣冠冢在县城东2公里梅岭西麓鹅形。墓葬封土堆高l米,直径2.5米。墓后长方形墓碑阴刻“敕葬龙图阁学士吏部尚书忠愍公徐禧墓”,墓前上下以卵石垒砌拜坪5个。
   黄庭坚墓在黄庭坚故里杭口双井村。陵园占地600平方米,宋代以来多次维修,1959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修复后的陵墓高1.93米,直径2.76米。墓前有4柱3碑,中碑刻“宋谥黄文节公之墓”,两边碑刻其传略,墓左右为石垒弧形护坟墙,有墓道回环,墓外筑有围墙、门楼。陵园内竖山谷先生小像碑刻及楹联,增植花木。陵园附近有黄氏宗祖墓群和月池、钓鱼台、明月湾等胜迹。
   南宫氏墓在桃坪乡政府驻地,1975年在此处基建清理地基时发现。墓室用麻石条垒砌,离地表2.5米,长3.3米,宽1.7米,有朽棺木屑,无尸骨,内有发饰、铜钱、石碟、银盘、金质发簪、金耳环、影青瓷罐、四方形菊花纹铜镜及墓志铭。墓主南宫氏,为北宋分宁人徐子隆妻,大观三年(1109)终于芜湖县,翌年归葬故里。
   周期雍墓周期雍字汝和,别号泉坡,西港湾头人,明正德三年(1508)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去官归里10年卒,年68,葬溪口乡北岸黄土湾。墓前有高2米,宽1米的龟座碑2块,其一阴刻“明资政大夫刑部尚书周泉坡公墓”。右侧为其妻车氏夫人墓和碑。
   陈伟琳墓陈伟琳,字琢如,号子润,桃李乡竹塅人,系陈宝箴父,名中医,诰赠光禄大夫。清嘉庆三年(1798)生,咸丰四年(1854)殁,原葬竹塅,迁葬下坑杨坊塅。墓后立有青石碑3块。上书墓主人生平事迹。广东巡抚郭嵩焘撰文,南昌府太学生张步青书写。
   第四节石刻 一、石刻像 黄山谷小像。碑高1.36米,宽62厘米,像右上刻题“黄山谷先生小像”及“似僧有发,似俗无尘。作梦中梦,见身外身。山谷先生自作像赞后学翁方纲书”。
   二、摩崖石刻 黄龙寺石刻黄龙寺附近珍贵石刻有7处,寺前有黄庭坚手书的“灵源”、“法窟”、“黄龙山”。“灵源”行书阴刻于灵源桥头;“黄龙山”正书阴刻于下马前,字径85厘米;“法窟”阴刻于三塔嘴左侧山崖上,字径约80厘米;寺右有“翠云洞”3字,洞内崖壁有宋人题刻“张颜几、黄叔豹、叔敖、茂来谒长老请公,时堂中有众五百人,建炎已酉二月甲子”,其侧有江西诗派诗人韩驹题刻“韩驹马丕驰来游”;寺右上天梯处有“南无阿弥陀佛”;化人坑路壁有“三关”摩崖石刻,字径100厘米。
   清水岩石刻清水岩在距县城15公里的清水岩乡,内有摩崖石刻8处,其中有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的题名石刻2处。
   南山崖召刻南山崖临河绝壁间有黄庭坚手书“钓矶”和“佛”字石刻。“佛”字高3米,宽2.5米,右侧有咒语,左边款识“黄庭坚敬书”。溪山自在楼前有“薜荔崖”、“藏龙洞”、“石门”等石刻。
   双井石刻黄庭坚故里明月湾山腰,有黄庭坚行书阴刻“双井”2字,字大23X15厘米。保存完好。
   三、法书碑刻 南山崖黄庭坚的法书碑刻在“文化大革命”中全被毁灭,1982至1984年,搜集拓片复制的碑刻主要有: 戒石铭,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黄庭坚知泰和县,取蜀主孟昶文“尔俸尔禄,民膏民脂,F民易虐,上天难欺”句,勒石立衙内。南宋高宗诏令将黄庭坚所书戒石铭勒立天下郡县。幽兰赋.唐韩伯庸撰文,行书阴刻。
   赠丘十四。十四即敬和,北宋人,善书法。山谷知泰和时,以王右军法书数种及自作诗书赠丘。手迹原藏双井,清乾隆时其后裔黄榜模印勒石,清嘉庆元年(1796)万承风审定的《宋黄文节公法书》收录。
   南山顺济龙王庙碑记。书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
   赤壁怀古。草书,竹筒形雕刻,苏轼撰,黄庭坚于哲宗元佑二年(1087)书。诗送四十九侄。宋哲宗元佑二年(1087)书。原件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墨竹赋,黄庭坚于宋哲宗元佑三年书。
   寄贺兰铦,唐杜甫诗,黄庭坚书。原件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茶宴赋。宋哲宗元佑四年书。
   奉同公择尚书咏茶碾煎啜三首。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8月书。
   松风阁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在武昌松风阁撰书,原件现存台湾。
   经伏波神祠诗。共6通,高114厘米,为黄庭坚晚年得意之作。原件存日本。
   七律。黄庭坚撰书。
   四、石雕 狮子门石狮黄沙港刘彦哲故宅门首有一对明代雕刻的石狮,高70厘米。雄狮脚踩球,颈系铃,昂首吐舌;雌狮胸抱小狮,紧相依偎。两狮相对棚向蹲踞石上,栩栩如生。
   黄潭寺石雕黄潭寺在本县溪口,明刑部尚书周期雍倡建。寺内尚存较完整的石雕像21尊,均为石胎妆彩菩萨,其中大厅大士像高2米,其余皆在52至80厘米高度之间。造像体态朴实深厚,衣饰飞动而简洁概括,具有浓重的世俗感情和随意自然的艺术特色,在鄂赣边区罕见。
   西港人物浮雕西港乡楼前村周六雄祖堂天井围墙上,有创于清康熙年间的八仙等人物浮雕18通。单个雕刻于18块青石碑上,碑高100厘米,宽70厘米,刻痕深1厘米,人物造型逼真,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汤桥石雕清宣宗侍读、礼部尚书万承风嘉庆十八年(1813)逝世,归葬故里。其墓前有石雕多件。现存石马2匹,各高110厘米,长130厘米,完整无损;石俑2具,肩高120厘米,胸围60厘米,解放后毁去头部,现置汤桥小学前面;石狮2只,雄雌各一,置汤桥卫生院门首。上述石雕,形象生动,技艺较高。
   山水人物石雕石坳粮站小花园内有一块从民间购来的山水人物石雕,高70厘米,宽45厘米,青石质,镂空浮雕。画面有厮杀、摇船抬桥、坐观等人物形象,有城楼亭阁山水等景物。刀法细腻,形态逼真。石雕底部刻有“道光十七年”字样。
   五、墓志铭 王文叔墓志铭王官杭州司户参军、鼎州桃源令、著作佐郎等职,宋哲宗元估元年(1086)卒。翌年归葬故里(修水),黄庭坚为其撰书墓志铭,共768字,行书阴刻。1973年在马坳乡街背北宋石窟墓中出土,现藏黄庭坚纪念馆。
   徐纯中墓志铭纯中,黄庭坚姑母长安县太君之子,赠宣德郎,宋元估六年(1091)卒,年50,庭坚为之撰书墓志铭。墓碑高80厘米,宽75厘米,544字,行书阴刻。1989年元月在何市关山咀村出土,藏黄庭坚纪念馆。
   周季麟墓志铭志首载“赐进士及第,太子太保.户部尚书铅山费宏撰文”,“赐进士及第、礼部尚书太仓毛澄书”,“赐进士及第、刑部右侍郎鄱阳胡诏篆盖”。季麟,西港乡湾头人,明成化八年(1472)中进士,官至左都御史。卒葬六都彭姑逸山,嘉靖三年(1524)改葬四都石当坑山。墓志铭于1973年在原葬址出土。
   第五节库藏历史文物 本县库藏文物在1966年破“四旧”中摧毁殆尽,现藏文物大都是1983、1984年文物普查时收集的,现选取其中较完整有代表性的一部分简介如下: 一.石器 有从上奉乡山背村跑马岭、石街方家嘴、黄沙港的柘坑爱关山、游家坪、司前乡的龙岗坪、何市乡的锯板桥、岭源埂、松林木家等地采集的斧、锛、镞、凿、钟、刀、铲、网坠、励石等共23件,多数由省博物馆珍藏。
   二.陶器 西汉的瓮、罐、东汉的杯、仓、罐、灶、双系盘口壶、釜各1件,藏黄庭坚纪念馆。1961年江西省文物馆管理委员会,在跑马岭、杨家坪、养鸭场试掘出土的责误形器、豆、簋、鼎、壶、盂等共9件,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三,铜器 东周的空首俑钟,春秋时期的矛、锛各1件,斧2件,战国时期的矛、汉代的尹氏作镜,日月照明镜,剑、弩机各1件,新莽布币25件,唐代海兽葡萄镜l件,宋代湖州石家作镜3件,南宋方棱形带柄镜2件,另有占国时期的錞于、钟各1件,藏省博物馆。
   ’四.铁器
  1964年,从古市张坶横山出土的新莽时期的斧、铲、锄各1件,车辖(军器)4件,锸4件,镘13件,另有明代钟l口,藏省博物馆。
   五.瓷器 东汉的双系罐、西晋的碗、蛙形水盂各1件,隋代的黄釉磨钵1只,唐代的双系瓜棱罐、碗、枕、带柄绿釉壶各l件,宋代三彩俑、皈依瓶、盘、梳妆粉盒、梳妆粉罐、高脚炉、瓜棱壶各1件,青瓷碗2只,清代黑釉粉彩飞鹤瓶、粉彩花瓶各1只。
   六,砚台 西晋砖砚、晚唐四脚砚、宋代抄手砚、清代鹅形砚、半叶形端砚、兰亭砚(清仿)、长乐未央瓦当砚(清仿)、铜雀瓦砚(复制)、黄庭坚端砚(复制)各1件。
   七.印章 清代晚村田黄印、雕花田黄印、万方雍田黄古印各1颗。
   八.太平天国文物 清咸丰六年(1856),翼王石达开率军攻克义宁州后,元勋殿左贰拾柒检点赖某和土拾伍副将加三等黄某发布的布告各1张(藏省博物馆)。
   太平天国失败后留下的铁炮1门。现藏县烈士馆。清末九华山公议堂文物4件:三角形布旗l面,含筒白布上书:九华山公议堂本部第字号,左侧盖“太平天国”朱印l方。长方形条幅2块,一为绿色,长33厘米,宽23厘米,对角线两侧各墨书“保家令陈老法师”;一为白色,长3l厘米,宽21厘米,中央盖“太平天国”朱印,条幅上墨书九华山公议堂内外口号、字号、诗具及“黄广贵本部第字号九”等内容、纸-捌1件,内书九华山公议堂内外口号、字号、诗具接头暗语和“甲午年冬月立”字样。皆为太平军余部所遗文物。现藏黄庭坚纪念馆。
   九.书画 (一)法书。1.字联:清乾隆进士官至工部右侍郎李宗瀚的纸本行书“截来云锦花无样,采得灵根手自裁”。乾隆进士广东按察使胡克家的木板镶嵌青花瓷行书“胸无畦畛心常坦,腹有诗书气自华”。陈宝箴的行书“文学纵横乃如此,金石刻画臣能为”。乾隆岁贡书法名流陈光裕的“闲看山谷字,笑读石公书”。书法名流曾煦的“于人观所与,惟义协乎中”。皆为纸本。
  2.扇面字。县人万承风的行书扇面字1件。万氏手书自咏桃源洞长诗1首。陈宝箴行书录黄庭坚《次韵子瞻和子由观韩斡马因论伯时画天马》诗l件。道光拔贡临川县令李士弅行书自撰《七律》1件。咸丰拔贡官德兴知义宁州张鸣珂的行书录《倦圃尺牍》1件。陈三立的立轴1件。均藏黄庭坚纪念馆。
   (二)法贴。《宋黄文节公法书》4卷,清嘉庆元年,县人万承风审定,木刻本。经析装。第一卷高35厘米。总长405厘米,收《松风阁诗》,第四卷高31.4厘米,总长510厘米,收《廉颇蔺相如传》、《花气诗》。仅存此2卷。藏县图书馆。
   (三)黄庭坚书法石刻拓片有《西山碑》,纸质,黑底白字,行书,字大4X:6.5至11×12厘米,长102厘米,宽248厘米。1985年拓自四川万县;《荆南承天僧伽妙应塔记》,纸质,黑底白字,行书,字大3.5×4厘米不等,长234厘米,宽114厘米,1985年拓自湖北荆州博物馆收藏的元代石刻;《书摩崖碑后》共50张,每张2行,每行2、3字不等,宽27.2厘米,高17.6厘米,清拓宋碑。藏县图书馆。
   (四)绘画.1.清代八大山人鱼雀图。绢本。水墨画。高143厘米,宽44.5厘米,绘雀立悬崖,凝视游鱼,画面简朴庄重,沉郁。右上角题诗曰:“目尽南天日又斜,时人莫向此图跨。是鱼是雀兼鸲鹆,午饭晨钟共若耶”。落款“八大山人书画并题”,钤盖朱印2方。
  2.清童二树浸月梅花图。纸本水墨画,高168厘米,宽46.5厘米,画梅树一珠浸于朗月中。画面顶上隶书“浸月”2字,右侧题《七律》l首:“一天碧水洗旧昏,几树疏花露远村。悟彻冰壶凝有影,照来霜镜淡无痕。最宜仙子弹瑶瑟,当留其人共玉轮。皓魄素枝浑不识,更从何处觅香魂。”诗后署名二树。
  3.清卢坞卧鹿图。纸本,水墨画,高117厘米,宽.57厘米,绘一伏鹿卷卧悬崖下。画右上侧题云:“庚寅秋偶仿天池山人笔法,卢坞鸿墨”。钤盖篆书“龚鸿”、“卢坞”朱印各1方。龚鸿号卢坞,修水汤桥人,清道光八年举人。
  4.矩亭兰花图。纸本,水墨画,高128厘米,宽98厘米,绘兰花2株,花篮1只。右上角题“采入筐篮花草满,好风一路送香回”。落款“矩亭”。
  5.周斡群猴图。纸本,墨书,高116厘米,宽63厘米,绘群猴嬉于嶙峋崖石之上。右上角题:“笋石岩岩碧藓干,数枝风尾晓风寒。野宾猴客争相戏,老眼浑忘画里看。时光绪甲申秋射后二日,遵馥高仁兄大人索画墨猴,因拟研耕子法聊以持赠,工拙非敢计及,恐不免贻笑方家耳。文水周斡群口口氏。时年七十有八”。
  6.陈师曾梅花轴。绢本,水墨画,高52.6厘米,宽40.9厘米。右下角钤有“师曾画梅”印。7.陈师曾兰花立轴。绢本水墨画,高51.2厘米,宽41.4厘米,画面绘兰花2株。钤盖篆书“师曾书画”朱印l方。
   第二章革命历史文物 第一节旧址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旧址在县城东风路40号原商会办公地,上下两重,中间天井,两边厢房,占地1200平方米。民国16年(1927)9月上旬,以毛泽东为前敌委员会书记,卢德铭为总指挥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秋收起义部队主力)师部驻此。具有革命历史意义的工农革命军的红旗在此设计制作并首先打出。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旧址在县城北面凤凰山下,原凤巘书院现为县政府招待所),面阔15.3米,进深21米。占地面积350平方米。民国16年(1927)9月上旬,以钟文璋为团长,黄坚为参谋长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驻此。
   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在上衫乡新屋村,砖木结构瓦房,占地6000平方米。民国20年(1931)3月,中共湘鄂赣特委、鄂东特委、赣北分区委负责人40余名在此开会,成立湘鄂赣特区委。7月在此改组湘鄂赣省委。9月23日.湘鄂赣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此闭幕,正式成立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
   修水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旧址在渣津街牌坊下原延寿药店。
   中共赣北特委旧址在渣津乡黄泥湾。民国20年(1931)1月,中共赣北分区委和少共赣北分区委在此成立。
   湘鄂赣省总工会旧址在上衫乡城隍湾。民国20年(1931)9月湘鄂赣省总工会成立于此,驻于此。
   少共湘鄂赣省委旧址在上衫魏家湾。民国20年(1931)9月,少共湘鄂赣省代表大会在此召开,选举产生湘鄂赣第一届团省委。
   新四军驻修水通讯处旧址在马坳乡老街原协丰烟店。民国26年(1937)10月,李成铁等人奉中共湘鄂赣省委指示,在此成立新四军驻修水通讯处。
   修水中心县委旧址在水源南峰岭。民国27年(1938)2月,中共修水中心县委在此成立。台庄会议旧址在东港乡台庄。民国17年(1928)10月和翌年3月,湘鄂赣边特委.在此召开两次重要会议。
   中共修水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旧址在朱溪乡黄泥塘。民国19年(1930)9月,中共修水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在此召开,商讨组织苏维埃政府,武装工农,实行农村暴动,分配土地等问题。黄坊麟斗遗址在渣津黄坊。民国20年(1931)11月16日,红16军1个团和独立3师2000余人,在此歼敌1000余人。
   漫江战斗遗址在山口漫江乡。民国23年(1934)初,红16,师师长肖克率都在此击溃敌50师2个团,歼敌4个营。
   大源战斗遗址在港口大源。民国24年(1935)1月,红16师在此歼敌50师2个团,1个营,俘敌200余人。
   [=此处为表格(部分革命旧址、旧居)=] 第二节纪念建筑 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在县城凤凰山路。建于1977年,钢筋水泥结构,一幢二层楼房,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馆内珍藏修水各个革命时期文物资料750余件。
   革命烈士纪含馆在县城中心,1953年始建,1974年扩建。钢筋水泥结构三层楼房,占地面积1192平方米,其中庭院面积636平方米,院正中塑中国工农红军像一尊;屋内面积554平方米,内有纪念堂、前厅、展览厅、办公室,珍藏革命历史文物资料300余种。
   渣津烈士亭在渣津下街河对岸桥头,始建于1952年,1962、1985年重修。亭后有革命烈士公墓,安葬烈士1004名。烈士亭名碑上刻有徐光华、陈秋光、方幼梅等1575名烈士的姓名职务。白岭烈士亭在白岭区白岭上街头,建于1959年。由烈士亭和烈士公墓两部分组成,外筑围墙,围墙内总面积1068平方米。烈士亭分三层:第一层镶有青石碑刻13块,上刻余经邦、杨达、杨碧环等2084名烈士的姓名职务;第二层为楼亭;第三层可作会议室。亭后烈士公墓安葬烈士73人。烈士亭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曾遭破坏。1979年已整修,在亭前墙外增建护亭间。
   烈士墓全县有烈士公墓31座。其中渣津区6座,白岭区3座,大桥区15座,溪口区4座,山口区1座,黄沙港区2座。著名烈士另有单人陵墓。
   徐光华墓在其故里渣津黄坊圳下屋西南侧,土名杉树场。1960年,修水县人民委员会为其重建陵墓,墓前镶嵌有烈士生平事迹青石碑刻2通。
   甘特吾墓在其故里马坳乡马坳村。墓葬坐南朝北,墓堆长4.5米,宽3.3米。
   第三节库藏革命文物 珍藏于革命烈士纪念馆或秋收起义纪念馆的革命文物有700余件,选其数件简介如下: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一面,布质,长方形,长150厘米,宽120厘米。(1977年根据原设计制作人师部参谋何长工、副官杨立三的回忆复制)。
   望远镜1架。铜质,双管组合,系秋收起义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副师长余贲民使用的原物。《平江东北第2区区部紧急通知》一件。系1927年3月12日,湖南平江东北第2区区部根据毛泽东指示,下达给修水西特二区的紧急通知。
   《修水西特二区第一支部诞生和第一次会议记录》一件。系秋收起义前夕,修水西特二区第一次支部会议诞生支部的记录。
   湖南省工农兵苏维埃政府颁布的《暂行婚姻法》1件。
   青花瓷碗2只。其一为民国20年(1931)石门瓷厂产品,碗外书“工农专政”4字;其二为同年古市瓷厂产品,碗壁书“到世上革命“打倒王皇”等字。
   附一文物保护单位 一、省级保护单位 杭口双井黄庭坚墓、南山崖碑刻,于1959年I1月经江西省人民委员会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处为表格(一、县级保护单位表)=] 附二名存实亡的重要文物 云岩寺古称云岩禅院,创建于唐德宗贞元年间。传云“先有云岩,后有州城”。解放后尚存正殿三大佛祖等塑像。1966年“文化大革命”捣毁,故址现建义宁镇二小校舍。
   无住祖师塔又称来凤庵、金龟庵。宋大德年间建,后多次维修。解放后被毁,遗址在县第一中学后的凤凰山麓。
   鸡鸣寺在县城西鸡鸣山,明隆庆年间建。解放后逐渐毁坏,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全毁。义宁州官署原址在今县城武装部驻地。始建于唐贞元十六年(800),署分头门、仪门、宅门、内堂、捕厅、军厅等计60余间,历代均有维修或扩建。民国时为县衙门,解放后拆毁改建县人民武装部。
   县城城墙唐末始建土墙,明万历初改建石城,周长约6公里。清代多次维修,抗日战争期间拆毁,部分城基尚存。
   濂山书院又称景濂书院、濂溪书院,在县城东门河对面旌阳山麓,宋周敦颐始创。明嘉靖中迁建山谷祠于其侧。清塑山谷像与濂溪像合祠同祀,故称濂山书院。民国时期逐渐毁坏,解放后全部拆毁。
   南山院在南山崖后面,宋创建,元末毁于兵,明成化年间重修,清康熙年间又重修。内有碑刻多通。有山谷读书台。解放初作石油仓库,后拆毁,建造宁州供销社用房。
   铜锅明初孝廉周尚信因运粮有功获赏赐铜锅2口,原藏溪口独石老屋。明弘治二年(1489),毁其一,解放后毁另一口。
   文峰塔位于南山崖南面山头,清嘉庆九年(1804)动工重建于原塔基上,越2年落成,7级,塔旁建文昌阁,1966年“文化大革命”被炸毁,塔基尚存。
   天马塔在三都天马山,清嘉庆八年(1803)建;1966年“文化大革命”炸毁。
   状元桥建于清,在县城东。桥下有泮池。桥前有大成坊~大成殿各1座。民国28年(1939)被日本军飞机炸坏,解放后全毁,今建林业局办公大楼于此。
   爱莲池故址在今电影院前广场右侧,北宋理学家周濂溪庆历年间曾任分宁主簿,有政绩,去职后县人凿池以纪之。民国28年(1939)遭日机轰炸,解放以后逐渐填为平地。
   [=此处为插图页:(黄龙寺石刻(一)),(黄龙寺石刻(二)),(黄龙寺石刻(三)),(黄龙寺石刻(四)),(黄龙山石马龙王井),(黄龙寺观音井)=] [=此处为插图页:(黄庭坚撰书墓志铭),(黄庭坚著作),(黄庭坚书法《松风阁》局部),(黄庭坚书法《经伏波神祠>局部)=] [=此处为插图页:(万承风手书扇面),(陈宝箴撰书对联),(陈三立著作),(陈三立墨迹)=] [=此处为插图页:(陈师曾扇面画(一)),(陈师曾扇面画(二)),(陈寅恪书稿),(县图书馆藏国家级善本书)=] [=此处为插图页:(石器),(田黄印),(瓷器),(铜器),(万承风故里石雕)=] [=此处为插图页:(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旧址),(台庄会议旧址),(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驻地旧址),(革命烈士纪念馆),(渣津烈士陵园)=]

知识出处

修水县志

《修水县志》

出版者:海天出版社

修水县具有优良的修志传统。宋初即草创分宁《邑图》、《修川志》,南宋分宁知县徐筠主修《修水志》10卷,其后曾10余次编修州县志,至今尚存6种,清同治版《义宁州志》为最后一修旧志。《修水县志》四历寒暑,三易其稿。蔚成大观。可贵者,县志资料丰富,体例规范。而发凡起例,每依县情,故“茶叶”、“环境保护”之设专卷,颇具地方及时代特色,独见编者心裁;推及各卷,条分缕析,笔墨精当,贯穿古今,首尾完备,足证经营之苦心。展卷一读,全县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貌、人物干百年事,史实纷呈,实故乡资治之鉴,教化之书,存史之册,将使莅兹土及产兹土者,无不爱修水而顿生振兴修水之志,从而认识县情,探求规律,正确决策,功莫大焉。

阅读

相关地名

修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