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交通邮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修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1152
颗粒名称: 卷十二 交通邮电
分类号: F239.62
页数: 21
页码: 223-241
摘要: 自县城经湘竹、黄沙桥、沙窝里、姑嫂桥、寒婆坟抵靖安、奉新县境的乡道长52公里。宋治平年间县人余爽开凿毛竹山路,时为入省要道。
关键词: 交通 邮电

内容

一、县际乡道 解放前,本县有县际乡道9条364公里。
   自县城经湘竹、黄沙桥、沙窝里、姑嫂桥、寒婆坟抵靖安、奉新县境的乡道长52公里。宋治平年间(1064—1067)县人余爽开凿毛竹山路,时为入省要道。
   自县城经安坪港、梅岭、抱子石、梁口、三都抵武宁县境的乡道长23公里。
   自县城经雷鼓岭、双井、杭口、七里山、燕子崖、马坳、司前、渣津、石坳、朱溪、庙嘴上抵湖南平江县境的乡道长58.5公里。
   由司前经躁口、茶埠潭、朗田、古市、路口、白沙岭、桃树港、南楼岭抵湖北通城县境的乡道长32.5公里。
   由白沙岭经凉岭、饶家岭、官田桥抵平江县境的乡道长13公里。
   从杭口、大石口、溪口、蒲口、港口、楼下、南疆抵湖北崇阳县境的乡道长50公里。
   从县城经良塘、征村、梅坑口、来苏、山口、羊角滩抵铜鼓县境的乡道长37公里。
   从县城经洪坑源、车田、石家磉、田铺、何家嘴、郭城、东岭、观前、石街抵铜鼓带溪的乡道长54公里。
   从县城经吴都,、岗上、大路铺、安峰、黄坳、塘排、潭溪抵武宁县石门楼的乡道长44公里。
   二、县内乡道 本县有县内乡道37条,连接全县各乡村,共长354.5公里。
   第二节公路 民国21年(1932)11月,国民政府在汉口召开豫、鄂、皖、赣、苏、浙、湘7省公路会议,决定兴建通过修水境内支线2条:即永通支线(永修一武宁一修水一湖北通山)和咸宜支线(湖北咸宁一修水一铜鼓一万载一宜春)。永通支线县境内一段,东接武宁西抵平江龙门厂,长105.3公里,于23年建成,在本县三都、县城、马坳、渣津、朱溪设汽车站。咸宜支线24年完成良塘至山口35公里土方工程。25年建成沙滩、风古泉2处横板公路桥、逾二年日本侵略军入境,县内路桥全毁。35年,复建永通支线县内段,仅完成部分土方工程而废。
   解放后,公路建设发展很快,至1985年全县共有公路143条,长1072.51公里。
   一、省道 通过县境的省级公路有3条,长208.24公里,占全县公路总长的19.41%。柯龙线起武宁县柯龙、经南皋、宋溪、澧溪、太阳升、清水岩、县城、竹坪、渣津、朱溪、界上至平江龙门厂、全长186.08公里。县境内(长坪坳至界上)长109.83公里,是横贯修水东西、联络全县区、乡的主要干线,1973年10月建成全线通车。
   羊南线起柯龙线的羊姑塅经石坳、古市、路口、白岭、桃树港至南楼岭抵湖北通城县境。长33.34公里。1969年建成通车。
   铜修线起铜鼓,经修水县境内的上奉白杨坳、石街、观前、郭城、沙窝里、黄沙桥、至宁州蛇形嘴接修(水)三(都)线,县内长65.7公里,于1964年通车。
   一二、县道 有县道27条,长388.13公里,占全县公路总长的36.20%,运输效益较大的公路有12条。修三线起县城经下坑、岗上、庙岭至三都梁口,全长28.5公里,与武庙、铜修线衔接。武庙线起武宁经万家坳、潭溪、塘排、黄坳街、小山口至庙岭乡范口,与修三线相接,全长79公里,县境内长27公里,1969年通车。
   良复线起柯龙线的良塘,经赤江、征村、桃坪、山口、漫江、雅洋、中坪、湖州至复原,长68.65公里,1978年建成通车,是最长县道,也是林区开发的重要公路。
   茅港线起柯龙线茅坪,经黄沙坑、北岸、溪口、蒲口、童家至港口,长37.48公里。1970年12月5日通车。
   溪杨线起溪口经虞家、胡家、大椿、龟嘴、千斤坪、杞林坪至杨津,长25.58公里。溪口至大椿段系赣西北地质队于1970年建成,长15.58公里,原为矿山专用公路,同年,增修大椿至杨津段,1977年1月全线通车。1980年,国营724矿加建涵管、改弯、降坡、设置里程碑和标志牌。1981年由矿养转为县养。
   白朱线起白岭经洞上、白桥、水源、鸣水至朱溪,长22.7公里,1957年建成通车。1977年由水源延伸至中塅。1974年,中塅接通平江县浆市乡。1978年,中塅接通黄龙乡,形成本县西陲公路网。沙毛线起沙窝里,经南坪、山下至毛竹山,长13公里。1978年建成通车。1985年1月1日,开始修建毛竹山至靖安县的沙坪公路长12.87公里路段,全线竣工后将成为省道,可比修水经武宁至南昌运距缩短71公里。
   窑杨线起铜修线窑凼里,经谷皮洲、大竹园至杨家坪,长8公里。1974年建成通车。古画线由古市至画坪,长10公里。1983年2月建成通车。
   黄靖线起黄坊经桂坳、东港、靖林岭至靖林乡,长19.62公里。于1975年通车。塔头至上衫线经鹅公塘、杨官庄,长6公里。1967年开工,同年建成通车。
   下潭线起下朗田经汤桥、窑村、安居坳至潭溪长19公里。1960年建下朗田至汤桥段,长3公里,1964年续建汤桥至窑村段,长4公里,至1982年全线建成通车,沟通铜修、庙武干线公路,形成黄沙港区乡公路网。
   三、乡、村道 从1958年建机耕道起,后逐年修整,形成乡村公路。至1985年,全县有乡村公路92条,长 [=此处为插图页=] [=此处为空白页=]
  409.64公里,占全县公路总长38.19%。本县53个乡镇,除崇河乡外均已通车。较长的有港口至界上公路,长10.51公里,围丘至上庄公路长12.5公里,雅洋经界牌至港口公路,长4公里。
   四、专用道 本县共有专用道21条,长66.5公里,占全县公路总长6.2%。较长的有粮食部门兴建的石街至石坪公路长8公里。林业部门投资兴建的沙窝里至毛竹山林场公路长13公里,月山至龙港公路长5公里,杨家坪至磉港公路长8公里。水电局兴建的赤江至车联堰电站公路长10.6公里,柘蓬至山口电站公路长4.2公里。724矿在茅坪、溪口、大椿线上兴建的3座公路桥。修水钨矿兴建的南坪至昆山公路长14公里。
   第三节桥梁 一、古桥
  1985年全县存有古桥1845座,其中石平板桥766座,石拱桥309座,石墩木梁桥76座,木平板桥604座,另有木横桥85座。(古桥详见文物卷) 二、公路桥
  1985年止,本县有省、县公路桥169座,共长51684.55米,其中永久性桥166座,共长5124.46米,半永久性桥3座,共长44米。永久性桥以拱桥为最多,有146座,共长4419.26米,钢筋混凝土梁式和板式平桥20座,共长705.195米。
   主要公路拱桥有: 姜家渡桥清乾隆年间建姜家渡口,沿至解放后。1958年设临时性木质结构码头,有人力汽车趸船1艘,常因洪水停渡。1967年,于良塘村下塅西兴建钢筋混凝土7孔双曲拱桥。l孔跨经20米,6孔跨经18米,跨武宁水,长153.5米,宽6.5米,高12.5米,泥结碎石路面,下部浆砌重力式片石墩台,载重汽-13。总投资18.9万元,1969年4月10日竣工通车。
   东津桥1958年,建成临时性低水位活动木桥。1970年1月,省投资17.8万元在原活动木桥上游兴建钢筋混凝土4孔-30米跨径双曲拱桥。桥长141米,宽7米,高11.5米,载重汽一13.1971年10月竣工。
   茅坪桥1965年3月,在杭口乡坪下村高士段设汽车人力渡口和临时性木质结构码头,有木质双车汽车趸船一艘,1973年I1月,724矿投资32万元,在原渡口上游0.5公里处兴建永久性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1孔跨径48米,2孔跨径45米,桥长171米,净宽7米,高17米,沥青桥面。属县境内第二座大桥,载重汽-15,1974年10月竣工。
   赤江桥1962年建赤江人力汽车渡口,临时性木质结构码头,木质双车趸船一艘。1974年,投资27.5万元,1975年10月建成长146.8米、宽7米、高13米的4孔-30米跨径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载重汽-15。
   马坳桥位于柯龙线马坳汽车站至老街公路上,跨修河,为4孔-30米跨径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桥长160米,净宽4.5米,高12.41米,载重汽-13。马坳乡自筹资金7.3万元,省县投资5.11万元。1976年10月施工,1978年12月竣工。
   龙门桥位于修水、平江两县交界处,又名界上桥。1967年5月两县共同投资18.98万元,兴建4孔20米跨径石墩双曲拱桥,长95.6米,宽7米,高6米,载重汽一13。1969年3月竣工。
   漫江大桥乾隆二年(1664)建成漫江渡口,立有渡会,置田租26.4石作渡船费用。1977年,建临时性木质结构码头,人力汽车渡口。1982年省投资15万元。本县财政、林业、交通局和复原、漫江公社共集资25万元。修建2孔-65米跨径钢筋混凝土空腹斜箱肋拱桥,长188.43米,净宽7米,高4米,载重汽-20,挂100。该桥结构严密,桥形新颖,是九江市最大跨径新型桥梁。1985年5月4日竣工。
   石拱桥分乱石拱桥和条石拱桥,主要有: 征村桥位于良复线上,征村乡北,跨武宁水,4孔20米跨径乱石拱桥,长100米,宽5.6米,高7米,载重汽-20,1969年5月竣工。
   湘竹桥位于湘竹电站南铜修线上,跨安溪水。1965年建成5孔石拱桥.长96.5米。1979年4月,改建为7孔15米跨径乱石拱桥,长133米,宽6米,高7.69米,载重汽-13。
   中塅桥位于中塅乡水(水源)黄(黄龙)线上,2孔18.2米跨径条石拱桥,长47米,宽5.4米。1976年竣工。
   重要板梁桥有: 修水大桥位于县城青云门外,跨修河,是柯龙线重要桥梁之一。属钢筋混凝土悬臂式T形梁9孑L平板桥。两端跨径各25.22米,中间7孔跨径各30米,梁高1.35米,梁肋宽0.16米,梁翼1.65米,载重汽-13,拖-60。桥面标高134.203米,(洪水位标高131.38米),桥长286.365米,宽10米(净宽7米,人行道1.5×2),桥高16.93米,1969年10月由省投资120万元开工兴建,1971年5月1日建成通车。
   张仙桥在羊南线上,2孔10米跨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桥。长33米,宽7米,高5米,载重汽-20,1985年竣工。
   司前桥位于黄司线上,11孔6米跨径低水位钢筋混凝土板梁桥,长90.63米,宽4米,高7.2米,载重汽-20,拖-100,1984年竣工。
   此外,跨径20米以上或桥长50米以上的桥见表12---1。
   [=此处为表格(部分公路桥)=] [=此处为表格=]
  三、涵管
  1985年止,省、县、乡道建有公路涵管2521道,共长18061.1米。省道涵管全部属永久性,县道涵管永久性的占86.6%。
   第四节养护 公路分省、县、乡三级养护。村道无专业养护队伍,农闲进行季节性补修。
   一、队伍
  1958年,设三都渡口至大路、大路至修水县城两个养路队,职工15人。1959年9月,九江公路总段修水养路段建立,并设三都、大路、走马、南姑桥、坑口、东津、渣津7个养路队,职工增至50多人,养护三都至渣津公路。管理三都、南崖、姜家渡三个汽车渡口。1964年成立修水养路队。70年代采用民工建勤养护,1973年全县民工养护劳动日47800个。
  1985年,修水公路段职工增至283人,其中养路工人220人,司机、修理工20人,苗圃工3人,工程队5人,管理人员25人,养护县境柯龙、铜修、羊南.3条省道和武庙、修三、良山、茅溪4条县道。
   二、经费 养路费本着“取费于车,用费于路,应征不漏,应免不征”的原则征收。
   汽车养路费,各个时期养路费征收标准不一,1985年,营运车辆按营运总收入11%计征,非营运车辆按每月每吨位88元计征。共征收汽车养路费121.7万元。
   拖拉机养路费根据农忙免收,农闲征收,农用少收,营业多收的原则,1983年以前按台征收,1983年起改按吨位征收。1985年,每月每吨厂矿车辆收67.5元,手扶拖拉机收15元。
   三、绿化
  1970年起,县革命委员会以柯龙线为重点,每年向公社下达公路绿化任务。1972年,植行道树10余万株。1974年,公路段苗圃育苗6.82亩,省拨育苗费3454元,植树4953万株。1978年,全县公路两旁植树17万余株。县公路段配备100名林管员,专管公路绿化,因工资负担重,仅维持1年。1985年,省道有行道树9.72万株,绿化l18公里。县、乡道有行道树1077万株,绿化359公里。
   义宁镇街道公路绿化由居民委员会和城镇机关负责,实行“包栽、包管、包抚育、包成林”的绿化责任制。除西摆街外,全城公路两旁绿树成荫。
   四、管理1955~1959年,公路养护由九江公路总段武宁分段统一管理。80年代,公路养护实行全面定额管理。定人员、路段、等级、材料、经费,年初签订合同,一年不变,节余归承包队分红,超支自负,县下属养路队实行浮动工资制。1984年,县公路管理站根据“民办、县管、乡养”的原则,用合同形式承包给乡养护,并制订养护质量标准,奖惩办法等规定。发挥了公路乡养的积极性。
   第二章水路 第一节航道 一、通航航道杭口水从新湾经上杭至杭口入修河通木排,航道长29.6公里。
   北岸水由溪口至焦驳滩,解放前仪能流放木排,解放后木帆船和鸟筏可由溪口通杭口,航道长29公里。
   杨津水解放后经炸崖疏导,从大椿至司前能流放木排,航道长15公里。
   修河自渣津以下通鸟筏、小木船至县城,长33公里。从县城至三都,通木帆船,长30公里。东渡港从东港至渣津,丰水季节能流放木排,长14公里。
   东津水从铜鼓经本县复原、程坊、东津,全程可运木材,程坊以下通小木船和鸟筏,县境航道长70公里。
   武宁水从铜鼓大塅以下通小木船、鸟筏、县境航道长50公里。
   奉乡水解放后何市以下通鸟筏,长34公里。
   安溪水黄沙桥以下通鸟筏,航道长25公里。
   洋湖水黄坳以下能放木排,长26公里。
   二、航道整理与疏导 解放后,修水县政府组织航运部门整治旧航道,开壁新航道,1954年,修水县疏河委员会成立后,至1957年,整治与伸延旧航道,开辟新航道共6条。即司前至渣津5公里,县城至黄沙桥25公里,县城至何市52公里,港口至程坊桥头23公里,山口至大塅35公里,马祖湖至溪口52公里,共计192公里,并对县城至司前和县城至山口旧航道进行了整治。
   第二节渡口码头 一、古渡
  1985年,本县尚存古渡口87处,有渡船者73处,.较有名的有: 来苏渡位于漫江乡寺前村,跨武宁水,建于宋朝,属县境留存最早渡口。宋苏轼赴高安看望苏辙过此渡,故名。清乾隆年间县人许圣伯妻阙氏捐宝珠湾水田II亩,在渡口建来苏亭和房屋2间,供人歇息,后亭屋俱毁,渡船仍存。
   寒潭渡位于马坳乡寒水村燕子崖下,跨修河,建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县人王恭乡等置田租30余石和屋租若干,为支付船工工食和修船之用。1985年有渡船一艘。
   悠津渡位于山口乡,跨武宁水,为连接崇武两乡要冲。
   二、浮桥渡口 三都浮桥渡口古称梁口渡,位于梁口之北,三都街之南,跨修河。古设舟渡,咸丰四年(1854)设浮桥,置护渡田租。解放后,县交通局于三都设梁口渡管理站,有浮桥船46艘,机动船和木船各1艘。1968年设洪水钢丝渡船。该渡水面达200多米;1985年日均行人达2000余人次,为修水最宽的浮桥渡口。
   青云门渡口《义宁州志》载,县城青云门外,跨修河,古有浮桥船70艘。后被洪水冲毁,清嘉庆十五年(1810)至十七年,复建浮桥船24艘,网船2艘,配水手4人,在南崖建屋3间,置田租36石。1951年增设人力汽车渡。1965年,增建钢丝绳渡船。1971年建成修水大桥,渡口即废。
   西摆渡口位于县城西摆上街口,跨修河,古名西郭渡。解放后专人专管,有浮桥船26艘,渡船1艘。
   三、汽车渡口 民国22年(1933),修筑永武修公路时,曾于三都下陈跨修河修建汽车渡口。28年,公路毁,渡口废。1951年,复修德武修公路,重建渡口。1957年由人力渡船改设机轮渡船,至1970年机轮渡船增到2艘。昼夜装运200余车次。
   四、码头 明清和民国时期,修水茶叶、木材、粮食等土特产品的运输全赖水运。修河沿岸主要商品集散地均设码头。重要码头有县城南门、东门以及彭姑、城坳、杨梅渡、三都等6处。后增设马坳、何市、赤江、山口、漫江、程坊6处。年吞吐量约21700吨。解放后,县城南门、三都两处码头设装卸货卷扬机,“文化大革命”期间废。
   第三章水陆运输 第一节水运 一、船民
  1952年,修水内河运输,有个体户420户,2917人,木帆船420艘,鸟筏25只,劳动力1260人,并成立修水船民协会。1953年水上民主改革后,实行定港、定籍管理,人员、船只、业务统一登记,修水定籍365户,2619人,劳动力1000余人,木帆船365艘,载重3650吨。有250户组成41个临时互助组。1955年转为长年互助组。1956年,木帆船和鸟筏全部组成初级社。1957年,成立宁红、宁州2个木帆船高级社、实行社、队、组三级管理。1958年,高级运输社转为地方国营修水航运公司,1962年,航运公司改为集体性质的水上人民公社。同年12月撤销水上人民公社,成立修水县运输生产联合社,单独核算,自负盈亏。1969年,建立水运站革命委员会。1977年,水运站改称“修水县航运公司”,主管航运事业。
   二、船只 据《全善局志》记载,清雍正年间,客籍怀远人打造河舡不下千余艘,日“古城船”,头艄莫辨,操挽随人。民国34年(194r,)有修水港籍木帆船52艘,260吨。民国25年,航行修河各港口木帆船623艘,船种有上饶、广丰、玉山之刁子船,修水之宁船,赣州沙排子,余江.都昌之罗堂子,南昌、新建之土狗子、永修、安义之麻雀子、宜春之火铲子、万载之万载老等8种。
   解放后,水运工具曾进行4次改革。1956~1962年,将156艘大船改成3至6吨小筏,实行鸟筏入小溪、筏子进支流,木帆船驶入干流的三结合接力运输。1968~1972年,因兴修水利.拦河作坝,多数支流水运中断。航运部门以修河干流运输为主,故将小船改大,以慢改快,制造木质机帆船51艘,1183吨位。经营修水县城至永修涂家埠运输业务。1983年,把所有船只再次改为50吨到70吨,至1985年机动船发展到37艘2853吨位,为发展援外运输,将船只改成80~120吨铁质机动船,从而运量大增。
   [=此处为表格(几个年份水运工具统计)=] 三、客运 清代和民国时期,商贾、学生往省城经商、读书,多乘舟东下,抵永修涂家埠后,改乘火车至南昌或九江。解放初公路尚未全线通车前,赴南昌、九江,亦乘船至涂家埠。
   四、货运 清朝时期,义宁州漕粮由水运抵省城漕仓。民国35年(1946),修水有木帆船623艘,3287吨位,是外运粮、茶等土特产品和运进工业产品的主要运输工具。50年代,木材和进出货物仍依赖修河运输。随着汽车运输事业发展,水运量比例逐年减少,70年代后,内河航运转向外港滨湖,水运渐减。
   [=此处为表格(几个年份水上运输量)=] 第二节陆运 一、陆运工具 轿子清代和民国时期,达官贵人和少数老弱病残者乘坐轿子。轿式有竹轿、凉轿、暖轿、大轿、花轿、官轿等6种。解放后只有少数病人乘轿。
   力车50年代后期,县城、集镇搬运始用力车。其时有人力车74辆,畜力车8辆。1958年,提倡运输车子化。全县制造各种型号人畜力车912辆,其中单轮车748辆,双轮车83辆,大板车55辆,畜力车26辆。
   自行车50年代,仅政府工作人员下乡或赴省市开会有少量使用。70年代和80年代,城乡普遍使用,以“凤凰”、“永久”、“飞鸽”、“长征”、“飞鱼”牌居多。据商业、供销部门统计。1981~1985年,共销售24806部。
   拖拉机1985年,全县拖拉机保有量小型328辆,3896马力;中型216辆,5888马力;大型12辆,875马力。
   汽车民国24年(1935)本县有美制“雪福兰”26座客车3辆。解放后,汽车逐年增加。到1985年止,全县共有各种汽车625辆,1692.5吨,4011座。
   二、客运
  1954年,江西省汽车运输总公司修水分公司在修水建立修水汽车站,9月开始客运。至1985年,拥有客车48辆,2109座,经营线路39条。1963年4月,县工交局成立修水汽车运输公司,经营货运兼营客运。1967年停开。1982年政府提出搞活运输的方针。复经营客运,至1985年拥有客车23辆,604座,经营路线12条。
  1979年4月1日,由汽车站开设公共汽车班。初设客运线路2条,后增至3条,日发车15班。从县城发车,沿途设停车站35个,最长的终点站30公里。后因乘客少,于1982年6月停开。
  1984年5月。本县出现个体客运户。1985,个体户客车有4辆,144座,经营线路4条。1985年,有客运线路55条,客运量207.30万人,客运周转量975191万人公里。
   三、货运 肩运为本县解放前主要运输方式之一。解放后至60年代初运送公余粮,仍以肩挑为主。1959年,全县集并粮食33385吨,其中肩运15030吨,占总数45%,运木材67000立方米,其中肩运26800立方米,占总数40%。1961年,短途运输量256550吨,其中肩运104311吨,占40.6%,不通车辆地区,至今仍靠肩运。
   汽车运输50年代至70年代初,主要由省、地组织货车至本县运输粮食,牲猪以及生产和生活资料。县汽车队承运部分农业物资。先后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部队,南京部队和南昌汽车适输直属分局、九江汽车运输分局等安排各种型号货车235辆,完成货运量51725吨,货运周转量4660941吨公里。1973年,九江运输公司修水分公司成立,1985年,有货车18辆85吨位。县汽运公司至1985年货车发展到22辆143吨位。个体户由1979年的1辆2.5吨货车,增到1985年的101辆,355.5吨。
  1985年,九江运输公司修水分公司(即修水汽车站)、县汽运公司、个体专业户共有货车141辆583吨,共完成货运量21.97万吨,货运周转量1298.75吨公里。其中九江汽运公司修水分公司货运量占6%,货运周转量占47.83%;县汽运公司货运量占10.920/,货运周转量占36.72%,个体专业户货运量占82.98%。货运周转量占15.79%。
   修水中粮车队,1964年有营运粮食专车9辆22.5吨,至1985年增至19辆107吨,完成货运量2.15万吨,周转量295.59万吨公里,总收入达65.07万元;修水林业车队,1974年有营运木材专车9辆24吨,至1985年发展到14辆60吨,完成货运量1.05万吨,周转量234.08万吨,总收入46.32万元;拖拉机运输,承担粮油、农药、化肥、种子、水利工程材料的短途运输,运量仅次于汽车。搬运装卸解放前,搬运装卸全赖肩挑、背驮、进行繁重装卸作业,1949年12月,成立修水搬运工会,1953年8月,成立修水搬运队,职工80人,同年三都、渣津、山口相继成立搬运组织。1956年合作化高潮时,合并组成修水县搬运服务社,有社员152人,统一领导,统一调度,各负盈亏,1958年后又分开经营。1979年,全县有专业搬运组织16个。从事搬运的拖拉机48辆,工厂、矿山搬运队5个。1985年,修水装卸运输公司有职工79人,有手扶拖拉机24辆,产值8.7万元。
   第四章交通管理 第一节管理机构 清代,本县民间有路会或桥渡会等组织,管理路、桥、渡等。民国时期,民间管理机构仍存,政府则由建设科管理公路交通,民政科管理民间桥梁。
  1950年1月,县人民政府设建设科,兼管交通。1955年,成立修水县交通科(局),60年代设立修水县交通运输指挥部。70年代,设立修水航运站、修水高产运输大会战指挥部、交通安全领导小组、民间运输管理站。80年代,成立修水县交通运输三统办公室,皆属交通管理机构。1983年10月,县政府成立修水县运输市场管理小组,于交通局内设交通运输管理办公室,主要管理运输市场与交通安全。
   第二节管理措施 一、路政管理
  50年代和60年代公路建设初期,路政管理实行省养省管,县养县管,社养社管办法。‘70年代,明确国有制路权,严禁在公路挖沟引水,变路为田,严禁公路两旁堆放木竹、木柴、砖瓦,严禁砍伐公路绿化树木和毁坏公路标志。1984年,县交通局、公路段、公路管理站分别指定专人管理路政。同年县人民政府会同公安局和上述交通管理单位,组织专人上路查处路政违章问题。
   二、车辆管理
  50年代,车辆入户手续较简,用户只须持单位介绍信,填报机动车辆异动登记表即可。60年代要求具备车辆合格证。70年代,成立修水交通监理站,受理拖拉机档案,九江市车辆监理所受理汽车档案。1983年,新车核发牌照须凭国家计委供应证,购车正式发票,车辆出厂合格证,汽车生产供应证。进口车辆,还要凭商检局进口商品检验单办理。个体联户经营新、旧车辆凭当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证明,核发牌证。1984年8月起,车辆发证须加办保险手续。
   三、驾驶员管理
  1984年以前,汽车驾驶员培训是以老带新,以运代训,随车传授技术,由九江车辆监理所考核发证。1985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在修水监理站内以技校形式进行每期6个月的正规培训,规定新增驾驶员必须通过驾驶理论和实践的严格训练,经九江市监理所考核合格,方能发给汽车驾驶证。拖拉机驾驶员由农机站承担培训,如承担运输任务,须经县监理站考核,合格后,由九江监理所发证。手扶拖拉机驾驶员,由农机站考核发证,轻便摩托车驾驶证,由县监理站办理。
   四、城镇交通管理
  1984年6月起,由义宁镇管理,业务隶属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并由交通局建立停车场。
   五、航政监理 修水县航运站具体执行对新旧船只进行考核发证,组织船员到九江“船舶监理所”培训业务、维修码头,组织临时性和长期的航运整治,办理准运证,监督营运船只和渡口遵守安全法规情况。
  1973年7月,江西省九江船舶监理所修水航监站成立。主管船只登记、加期、检验、丈量、签证、考核船员、发放航行证、驾驶证、船牌执照、办理进出口手续和船只买卖过户事宜。同年举办5期300余人参加的船只安全学习班。1977年4月,对全县专业船只和农村厂矿船只,分4批登记,通过登记换证,促使船户修理船只,购置安全设备。进入80年代,水上派出所协助航监站管理航政。
   六、安全管理 年检年审从1976年起,九江车辆监理所委托县监理站每年对机动车辆、驾驶员进行一次年度检查和年审。年检要求是:车容整洁、装备齐全、机件完好、安全可靠、噪音和排气污染符合国家规定。驾驶员年审内容是:安全学习和安全生产,评价职业道德、身体状况、驾驶作风、驾驶技术。1985年,年检车621辆(台)次,年审合格驾驶员1624人。
   安全活动1972年起,组织公安、交通人员和有车单位安全员进行交通安全宣传,1972年宣传183场,听众2万余人,张贴安全标语、通告千余份。1974年,是全县发生汽运事故最严重的一年,当年召开有机动车辆负责人、汽车、拖拉机驾驶员、修理工参加的400余人交通安全工作会议,成立“修水县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有车单位成立了“安全小组”,开展四次安全宣传和检查,后逐年进行。1985年,组织6人上路检查,召开管车干部会议130人次,出动宣传车2台次广播23场次,放幻灯12场次,刷写标语150条,受教育者达l5万人次。
   交通标志从1954年起,在公路的急转弯、陡坡处设木质指示和警告标志,危险地段,建永久性的标志牌。1981年,县、乡道设立、调换木质标志牌160多块。
   交通事故解放后,交通事故由监理站处理,重大事故会同公安局处理,并限定24小时报告市监理所。1971年到1985年,共发生交通事故836次。其中重大事故49次。死亡211人。事故中属碰车事故170次,占20.33%,翻车事故177次,占21.17%,其他事故489次,占58.49%。(详见公安司法卷)。
   第五章邮政 第一节邮路 一、驿递 明洪武初年,宁州境内设邮递铺9铺,自州城往东南抵奉新县沿途设置,是本县通往南昌的重要邮路。洪武九年(1376),设3铺通武宁,万历五年(1577),设3铺通铜鼓营,共计15铺。其中州前铺习兵5名。山口铺习兵3名,其他铺兵2名。清同治十二年(1873),义宁州设20铺,习铺兵37名,邮路8条。有至武宁、奉新、新昌(今宜丰县)、浏阳、平江等线。水路自渣津顺修河65公里至武宁县斜石铺亦通邮。光绪二十七年(1901),修水邮政局成立,始裁驿归邮。
   二、邮路 干线邮路民国25年(1936),修水有县际邮路5条,通武宁、通城、平江长寿街、铜鼓、奉新。修水至武宁为汽车邮路,其余4条均为隔日步班。28年,至奉新改为每周2班,至铜鼓改为逐日班。37年,修水至武宁邮差2名,去程65.6公里,回程经杨梅渡,大路铺至修水86.7公里。
  38年(1949),江西省公路总局第二运输处开办德安一武宁一修水汽车邮班。途经白槎、柘林、箬溪、巾口、武宁、澧溪、三都至修水,并以武宁为中心,单日由武宁分开德安、修水,双日由德安、修水开回武宁。
  1950~1956年,修水县际干线邮路仍沿用原路线传递。1957年,省汽车运输公司客车负责运输南昌到修水邮件。机要文件传递由南昌市邮电局转运科派员押车至修水。1968年,仍按原路改由省邮车总站负责邮件运输。1970年,柘林水库蓄水,北线公路改线,省邮车总站改线将邮件发往附坝,船运至鸦雀山,由修水邮局派员接运邮件至茶棋,转运修水历时半月之久。
  1971年5月1日,省邮车总站改线由南昌、高安、上高、宜丰、铜鼓至本县,沿循至今。
   支线邮路解放前县内支线邮路有5条,一由修水县城出发经杭口、马坳、司前、渣津、大桥、白桥、白岭、桃树港、路口、古市、渣津、司前、马坳、杭口返回修水,往返4天,一由马坳出发,经游塅、东津、程坊、新民、复原、廖溪、桥头、程坊、东津回至马坳,往返2天。一由县城出发,经赤江、征村、来苏、漫江、山口、金鸡桥、晏公殿、上奉沙洲、石街、晏家桥、付山、槽里、何市、上下岭回至县城,往返
  2天。一由县城经黄沙桥、沙窝里、汤桥、马面嘴、塘排、黄坳、庙岭、大路、岗上回至县城,往返3天。另司前、路口各设代办所1处。
  1952年,全县有乡村投递步班邮路12条,投递员12人,乡镇设投递点212处。其中每天投递1次的32处,2天投递1次的34处,每3天投递1次的39处,4天投递1次的40处,5天投递1次的42处,6天以上投递1次的25处。县城和省会间每星期交换邮件7次,县城每日投递报纸、信函各1次。
  1960年,全县农村邮路总长2571公里,其中委办汽车邮路46公里,自行车邮路453.5公里,步班邮路2071.5公里。农村投递邮件步班路线长1485.5公里。17个人民公社中,当天到达的16个,每2天到达一次的1个,511个生产大队中,当天到达的327个,每2天到达1次的149个,3天到达1次的35个。使用自行车投递邮件的县到公社2个,公社到大队9个。1970年,邮路总长度(包括农村投递邮件路线长度)1975公里,其中委办汽车邮路255公里,自行车邮路834公里,步班邮路886公里。
  1985年,县境邮路总长度383公里,其中使用机动运输工具382公里。使用自行车1公里。农村投递线路单程长度2448公里,其中自行车2100公里,步班348公里。农村中,私人承包投递线11条,长度385公里。
   城市投递县城投递分甲、乙、丙、丁4段。甲段:物资局、县政府、西摆、二商场、邮电局等;乙段:东方红照像馆、北门、东门、万坊街等;丙段:书店、饮食服务公司、电影院、陈家园、黄土岭、卫前街、一商场等;丁段:南桥头、饮料厂、第三中学等。平均每天投递报刊2717份,邮件2052件(包括信函、包裹、汇票等)。投递员4名。
   第二节邮政业务 解放前,邮局经营业务有专营和兼营两类。专营包括信函、明信片、新闻纸、书籍、印刷品、瞽者所用之文件、快递挂号邮件、小包邮件、航空邮件等的收寄和邮递;兼营包括汇兑、代收包裹、代收货价、代订书刊、代集印花税票、代兑国际汇票、投递国际代收货价、国际回信邮票卷等。
  1949年,全县邮电业务总量为1.94万元。从1951年7月起增加报刊订销业务。1953年1月起,实行全国报刊定期定额计划发行预订制度,明确邮电局与书店分工合作关系,规定定期刊物(包括报纸期刊)总发行由邮局负责,业务总量4.4万元。1957年4月,开始办理机要邮件业务,后相继增加电报汇款,代购业务、特种挂号信函业务、保价信函、保价印刷品、征询业务、保价包裹业务,分为函件、包裹、汇兑、发行、机要邮件五大类,业务总量8.2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邮电业务飞跃发展,1981年起,绝大部分报刊不限额控制,订户可直接在邮局订到需要报刊,当年邮电业务总量达43.2万元。
  1985年,邮电业务总量为69.24万元,比1949年增长35.7倍,比1957年增长8.44倍。报刊发行量40137份,函件1085305件,机要文件837件,包裹13988件,汇票47406张,杂志32720份。
   第三节邮政机构 解放前,修水邮政、电信机构曾几度分合。民国20年(1931)6月,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在修水上衫成立湘鄂赣边特区赤色邮务总局。在渣津成立赤色邮务分局。28年,日本侵略军飞机轰炸县城,电报局一度迁转邻县铜鼓三都和本县南姑桥下路源,同年迁回县城。
  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邮局。1951年6月,邮政局、电信局合并。1968年4月,成立修水邮电局革命委员会,1969年II月14日,将邮政、电信分别设局,电信划归军管。1970年1月,成立修水县交通邮政局,1973年,邮电实行第二次合并,电信取消军管。1985年,县邮电局辖管邮电支局2处,邮电所19处,代办所6处,报刊门市部l处,邮票代售处71处,其中农村66处,信筒信箱186个,其中农村182个,农村信报站42处。
   第六章电信 第一节电报 清光绪三十年(1904)正月二十五日,义宁州同知林汝金奏请北洋电政大臣,要求设电报通九江。民国7年(1918)7月,修水至永修电报线路竣工,路长170公里,立杆2251根,横跨武宁,首次开通有线电报,同年,修水电报局成立,有人工莫尔斯报机1部,经建昌(今永修)报局转接对外电讯联络,主要传递商业、官方军政机密信息。23年2月,江西省保安处无线电第九台驻修水,担任县政府对外军政通讯、核收政令、情报、外界新闻和标准时间。27年电报局添设长途设备,更名“报话营业处”。解放前夕,仅剩通武宁电报电路。
   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邮、电两局。1950年,接管省保安处驻修水无线电第九台。1952年,无线电第九台设备移交省邮电局。1954年,邮电局正式接管地方电信。1956年,开通直达九江有线人工电报电路。1957年4月,省邮电局派报务人员携电台1部到修水防汛。后人机均留修水。1978年,开通对九江有线载波电报电路。撤销原来幻线电路。1985年将原对九江直达载波电路改为进入全国自动转报网。电传报路与南昌转报中心对开。全年发报100031份,比1978年增长19.77%。
   第二节电话 一、长途电话 民国28年(1939),架设修水至铜鼓双铜线电话电路。同时,省营长途电话利用修水至铜鼓线路,架设至武宁、奉新长途电话线路。抗日战争时期,地方电信曾一度借用驻军军用电话沟通与湖北通城、湖南平江毗邻地的通讯联络o可通话长途电路仅剩修水至铜鼓:武宁报话两用电路2条。1956年,始通直达九江长途电话电路。1959年,在原九江实线电路上,开一部TFC单线载波机(民主德国产品),增加1条载波线电路。1963年底,九江地区邮电局为修水安装省造301-2型3路载波终端机,TFC单路载波终端机同时拆除,长途电路由原来2条增至6条(含幻线电路)。1969年1月,邮电部属干线工程304工程郊外机务站竣工投产。增开对铜鼓3路载波终端机,修水长途电路由6条增至9条。1976年,拆除原修水至九江的301-2型3路载波电话机,重新开通TF-12台型12路载波电话终端机,长途电路由9条增至10条。1981年专设长话台。同时市话台与农话台分别设专台。1985年,增开修水县委、县公安局至九江市公安局直达专线电路。借部办304干线低通开通直达平江长途实线话路。
   二、县城电话 民国37年(1948),县城单机用户有县属机关、保警总队部、警察局、参议会、县党部、稽征处、无线电台、民教馆、县长室、秘书室、第三科、第四科、田粮科。
  1954年,县城始重建市内电话网。1955年,市内架设50对铅包出局电缆60米,市话杆路长度6.6公里,明线线条长度48公里,邮电局65门交换机市话容量占60门,计费用户56户。1956~1958年,两次装机扩大容量,新建和改造外线,交换机总容量增至150门,市话用户数135户,外线杆路长度10.44公里,电缆皮长2.48公里。同年建立市内电话用户号码簿,划定县城营业区域。1971年修水大桥竣工,沿桥体铺设50对架空过河电缆,使修河南岸市话营业区迅速扩大,县城容量增至300门。1981年出局电缆由400对增至600对,过河电缆由50对改为100对。县城分线箱达34个,并专设市话台、农话台、长话台,至此市话容量增至650门。
  1985年,增装50门磁石交换机,县城电话总容量达650门,实占容量623门,比1955年增加10倍,电话机总数478部,用户交换机中继线4对,杆路长度46.88公里,电缆皮长15.55公里。1980年起,县城内电话收费标准为装机费500元,月租费党政军机关单位每月8元,企事业每月13元。
   三、农村电话 民国23年(1934),修水县政府设总机房,装15门磁石交换机1部,通部分区、乡公所。25年,岗上、山口、马坳、渣津、沙窝里各装5门总机,有农村线路385公里,电话机15部,通话乡镇32处。37年,县内电话交换网点有:渣津、马坳、路口各设总机1座。三都、安峰、走马、赤江、黄沙、征村、奉先、漫江、白沙桥、古市、塘城、大椿、西港、溪口、港口各设单机1部。
  1949年农村交换机容量仅有5部100门,1954年农村电话网仍以原县政府地方电信网络为基础整理修复,并在三都装设容量为10门老式磁石交换机1台。1955年6月,成立渣津支局,原10门交换机更新为20门,并对修水至三都、赤江腐朽杆路线条更新,蒲口、桥头、杭口、路口12.26公里部分更新。另架设七里山至马坳杆路21.5公里。1955年底农话杆路达238.51公里。线条总长度304.61公里。其中新架设挂线长度53.61公里。
  1958年,全县46个人民公社(镇、场)社社通电话,475个大队有193个通电话,占40.6%,生产队7个用上电话机。杆路全长1376.81公里,线条总长度17023公里(包括社队自办线路)。]978年,修水邮电局设农话载波室,县城至渣津、黄沙港、溪口直达中继线上对开3部单路载波机。1977年,增加县至区、社中继线,购单路载波机10套,分别在县、区、乡中继线上开通10条载波电路。
  1985年底,县邮电局至各分支机构直达中继电路28条,迂回电路6条,区、乡、厂矿小交换机中继电路47条,自办交换点14处,乡办交换点42处,厂矿用户小交换机3部。农村交换机总容量7970门,其中实占容量878门,比1949年增长19.7倍。
   [=此处为表格(几个年度电信业务)=] [=此处为表格(几个年份汽车保有量)=] [=此处为表格(几个年份汽车客运量)=] [=此处为表格(几个年份汽车货运量)=]

知识出处

修水县志

《修水县志》

出版者:海天出版社

修水县具有优良的修志传统。宋初即草创分宁《邑图》、《修川志》,南宋分宁知县徐筠主修《修水志》10卷,其后曾10余次编修州县志,至今尚存6种,清同治版《义宁州志》为最后一修旧志。《修水县志》四历寒暑,三易其稿。蔚成大观。可贵者,县志资料丰富,体例规范。而发凡起例,每依县情,故“茶叶”、“环境保护”之设专卷,颇具地方及时代特色,独见编者心裁;推及各卷,条分缕析,笔墨精当,贯穿古今,首尾完备,足证经营之苦心。展卷一读,全县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貌、人物干百年事,史实纷呈,实故乡资治之鉴,教化之书,存史之册,将使莅兹土及产兹土者,无不爱修水而顿生振兴修水之志,从而认识县情,探求规律,正确决策,功莫大焉。

阅读

相关地名

修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