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水利水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修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1148
颗粒名称: 卷八 水利水电
分类号: F407.9
页数: 20
页码: 157-174
摘要: 明清以来本县先后修建了塘、堰、圳等一批水利工程,著名的有渣津乡五里圳、东西堰、黄大塘,石坳乡李源村的大河塘,西港乡官陂堰,全丰乡洞井堰,太阳升乡黄塘等。
关键词: 水利 水电

内容

明清以来本县先后修建了塘、堰、圳等一批水利工程,著名的有渣津乡五里圳、东西堰、黄大塘,石坳乡李源村的大河塘,西港乡官陂堰,全丰乡洞井堰,太阳升乡黄塘等。民国时期,县府有时征集劳力,由工程受益地区群众自筹费用,整修少量的塘、坝、堰、井、筒车等水利设施。民国’32年(1943)实做工日48128个,疏通旧圳11712丈,挖新圳58563丈,挖水塘645口,建陂、坝211座。筑圩堤182公里,制筒车8部,受益面积60050亩;34年,挖修水塘77口,修陂、坝20座.修沟渠9道,打水井18口;36年,已完工程43处,受益面积9060亩。其灌溉形式河道灌溉占35%;池塘灌溉占45%;水井灌溉占5%;其他灌溉占15%。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发动群众,于每年冬、春开展以蓄引为主、提水相结合的农田水利建设。至1985年,全县计建成中型水库2座,相应有效库容1913万立方米,小(一)型水库32座,相应有效库容5174万立方米,小(二)型水库111座,相应有效库容2531万立方米;灌溉500亩以上堰坝工程29座,引水流量16.03立方米/秒;灌溉500亩以下引水堰坝5064座,引水流量24.51立方米/秒。35年来,全县水利建设总投工11389万个,完成土石方13741万立方米,水利工程总投资3257万元(其中水利基建投资500.8万元),平均每亩耕地水利投资50.1元,至1985年底,全县蓄、引、提工程的有效灌溉面积46.25万亩,占现有耕地面积71%;旱涝保收面积35.49万亩,占现有耕地面积54.5%。
   第一节蓄水工程 一、水塘 本县著名的古塘有二,一是黄大塘,建于明末清初,位于渣津乡高庄境内,面积40亩。民国时期,因年久失修,漏水严重,只能灌溉农田50多亩。1958年高庄大队发动群众,自筹资金,维修加固,可灌溉农田300亩。二是大河塘,位于石坳乡李源村杨古±段,清道光年间建,面积18.6亩,可灌田300亩,现仍保持原状。
   清末和民国时期,本县有水塘541口,可灌田37928亩,分别为:高乡78口,灌田6925亩;崇乡73口,灌田5160亩;奉乡57口,灌田4164亩;武乡103口,灌田6445亩;仁乡40口,灌田238D亩;西乡17口,灌田1390亩;安乡52口,灌田4110亩;泰乡121口,灌田7354亩。
   解放后,新增水塘不少,至1985年底,全县有塘7656口。其中白岭区988口;大桥区1520口;渣津区1197口;马坳区1173口;山口区196口;溪口区245口;宁州区643口;黄沙港区613口,太阳升乡706口;清水岩乡375口。
   二、水库 解放后,本县先后兴建了蓄水量大、效益高的中型、小(一)型、小(二)型水库145座,有效库容9618万立方米。大跃进的1958年,全县15万人投入水利建设,开工兴建红色、五宝洞、上游、跃进、洞上、官塘、河坑、北坑、先锋、东风等10座小(一)型水库和太平源、新华、中心等32座小(二)型水库工程。为本县水利建设打下了基础。
   (一)、中型水库 红旗水库位于县东北部清水岩乡窝头村境内,源出修河彭姑水,是一座灌溉、防洪、发电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始建于1970年夏,至1972年春大坝竣工蓄水,属公社管理,管理所人员21名。水库集雨面积10.9平方公里,相应库容1235万立方米,相应有效库容1031万立方米。大坝为粘土心墙,高28米,坝顶长172米,宽5米,正常高水位152.68米;涵洞直径1.2米,引用流量1.4立方米/秒;溢洪道为开敞式结构,坝顶距溢洪道底高3米,宽14.7米,过水深度2.2米,最大下泄流量73.2立方米/秒。渠系工程仃总干渠1条,长960米,下分北、中、南3条干渠,建成通水的11.3公里;支渠建成6条,长8公里;渠系上建成渡槽6座,长555米;涵洞1个,长40米;分洪闸3座,泄洪闸2座。该工程在施工和运行过程中,曾发生两次大滑坡(坝),滑下土方约8万立方米,封堵了原坝下涵管,原发电厂房被废弃,另移建新厂房。水库枢纽及渠系工程共完成土、石方110万立方米,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4564立方米,投资157万元,拆迁房屋522间,移民525人,淹没耕地700亩。建成达到实际效益:灌溉0.7万亩,防洪0.38万亩,发电装机容量200千瓦,年均发电量8~10万度,1984年最高年发电量II万度,年产鲜鱼10吨左右。
   石咀水库位于县东部汤桥乡小洞村境内,是一座灌溉、防洪、发电综合利用水库。大坝拦截安溪水黄沙港分支径流,始建于1975年9月,1980年元月大坝竣工,坝后式电站同时发电。水库集雨面积15.5平方公里,相应容量1085万立方米,相应有效库容882万立方米,正常高水位海拔272.31米,正常高水位水库面积0.6平方公里。大坝高37米、坝顶长132.7米,坝顶宽6米,涵洞直径1米,引用流量0.22立方米/秒。坝顶距溢洪道底高4.708米,底宽13.8米,过水深度3.31米,最大下泄流量118立方米/秒。枢纽工程共完成土、石方146万立方米,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3446立方米,总投资35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33万元,群众自筹123万元。库区内迁移87户,367人,拆迁房屋758间,淹没耕地726亩。实际效益:原设计灌溉面积1.1万亩,达到沿河港自流灌溉0.2万亩,坝后电站装机320千瓦,年均发电量20万度,年产鲜鱼15吨。
   (,二)、小(一)型水库 全县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为兴修水利工程创造有利条件,1958年与1965年,出现两次兴修水库的高潮,跨乡、跨村的水库相继建成,分布全县23个乡的小(一)型水库有32座,集雨面积284.76平方公里,设计总容量6917万立方米,实际容量5174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24160亩,实际灌溉面积65950亩。五宝洞水库为建时早、效益高的小(一)型代表水库,位于沙湾乡南峰岭下五宝洞,属泪罗水上游,开工于1958年10月,主体工程于1962年4月竣工。库内集雨面积为2.3平方公里,总库容138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17万立方米,正常高水位233.6米,大坝高19米,长96米,宽1.5米,坝下输水管长8】米。引用流量0.3立方米/秒,1962年改为混凝土分级平管放水;溢洪道为宽浅式结构,坝顶距溢洪道底高2。3米,底宽11.8米,总干渠1条1公里,上芳等5条支渠,长13公里。配套工程完善,专人管理。原设计有效灌溉面积3000亩,实达到3200亩,其中旱涝保收2600亩。
   [=此处为表格(小(一)型水库情况)=] [=此处为表格=] (三)、小(二)型水库全县有小(二)型水库111座,分布于34个乡,集雨面积139.12平方公里,相应库容3190万立方米,相应有效库容2531万立方米,灌溉面积45400亩。
   [=此处为表格(小(二)型水库情况)=] [=此处为表格=] 第二节引水工程 一、堰坝工程 本县山地多,耕地分散,利用其自然条件,在山垄小溪河港上修筑临时性柴坝堰、三合土砌石堰灌溉附近农田。晚清有陂(堰)666座,可灌田35333亩。高乡69座,灌田4338亩;崇乡63座,灌田2950亩;奉乡84座,灌田9092亩;武乡168座,灌田1276亩;仁乡30座,灌田2139亩;西乡30座,灌田4823亩;安乡123座,灌田6672亩;泰乡99座,灌田4】03亩。
   解放后,除兴建蓄水工程外,全县各地还修建了许多堰坝引水工程。截至1985年底,有灌溉500亩以下陂(堰)3093座,灌溉面积11.17万亩。其中白岭区473座,灌溉2.14万亩;大桥区162座,灌溉0.37万亩;渣津区611座,灌溉1.22万亩;马坳区490座,灌溉】.12万亩;山口区408座,灌溉1.19万亩;溪口区240座,灌溉0.99万亩;宁州区107座,灌溉0.74万亩;黄沙港区533座,灌溉3.14万亩;太阳升乡8座,灌溉0.13万亩;清水岩乡56座,灌溉0.11万亩;县农科所5座,灌溉0.02万亩。灌溉500亩以上引水工程29座,有效灌溉面积31592亩,旱涝保收面积3J092亩,并装机2610千瓦发电。分布于14个乡,即:太阳升乡洋湖的东升堰和小港堰,灌田1600亩;清水岩乡彭姑刘家堰,灌田1480亩;庙岭乡上坪的上堰、下堰,灌田1000亩;竹坪乡南圳、红星、圳下堰,灌田1700亩;赤江乡车联堰,灌田5300亩;何市乡关山、红光、双港堰,灌田4700亩;上奉乡唱歌陂、青塅、枫林堰,灌田2250亩;黄沙桥乡神潭岩堰,灌田700亩;上杭乡青山堰,灌田1400亩;溪口乡北岸解放堰,灌西港乡农田2600亩;渣津乡富堰陂、莲花、四方塅、苏区、黄坊堰,灌田9680亩;司前乡高陂堰,灌田500亩;朱溪乡幸福、麻子坪、狐狸岩堰,灌田2900亩;古市乡汪坪、东山堰,灌田2083亩。
   二、主要堰圳 解放后,对古代遗下的著名堰圳工程进行了维修和扩建。1954至1973年,又兴建2000亩以上水堰工程5座。
   五里圳座落渣津乡境内。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莲花塅曾家洲熊托芳主修。从店前的仰天螺丝岩(今莲花堰地址)起,流经店前、莲花2村,全长5华里,宽1米,可灌溉莲花土段农田1300亩。解放后曾维修2次,可灌店前、莲花2村农田2200亩。
   黄坊堰原名东西堰,明代东、西两边共一条堰,故名,清嘉庆末年以来,有效自流灌溉面积800余亩,加上沿圳车水、戽水荫注可达2200亩。堰基牢固,一直使用到解放初期。遭1954年洪水后,又分为东、西2堰。1969年维修扩建,1970年,东、西堰为黄坊堰,有效灌溉面积2400亩,建有装机220千瓦黄坊电站。
   官陂堰座落于西港乡官塅境内。清同治年间由楼前大学士梁蔼荣主修。老堰址先在东岳寺前,后移至大石口,引水渠全长5华里,可车灌湾头、山下、楼前等村农田1300余亩。
   洞井堰座落在全丰乡碧环村境内,清道光年间由该乡坪塅村绅士曹祖烈主修,可灌溉坪塅、塘城、碧环、塅垄大屋咀、黄沙塅等8个村农田800亩。民国23年(1934)复修,曾得到国民政府驻军50师某团300多名士兵支援。1968年,县人民政府拨款,组织群众进行大规模维修,使8个村1200亩农田达到旱涝保收。
   苏区堰位于渣津乡西北部岛山尖臊口的铁门堑。始建于1957年12月,1958年7月1日竣工。土地革命时期,此地为主要苏区,故名苏区堰。是全县首建最大堰坝工程,坝高4米,长48米,堰坝两端分东西两干渠,全长38华里。西干渠通过菜花潭、樟树咀、水达潭堰、坑背;东干渠通过三关:青窝里、五里岭、夏家坳,灌溉磉口、郑家塅、龙坪、兴隆等4个大塅农田5300亩。1963年和1964年,又进行全面整修和扩建。
   双港堰位于奉乡水上游的何市乡双港口,建于1957年冬,堰坝高2米,坝长35米。因干砌石块,堰基不固,1959年6月被山洪冲毁。1963~1964年修复,坝址下移,改为水泥浆砌块石结构,坝高2.5米。在堰址以上鹅颈坳下打1条146米长的隧洞,引来上奉水,增加124平方公里的来水面积。挖4米宽的渠道12华里,自流灌溉火石、红卫、松林3个村农田3500亩。1975年建200千瓦水电站1座,解决了2800户农民照明用电。
   解放堰堰址位于溪口乡北岸,引北岸水。1964年经修水县人民委员会决定修建,工程由拦河坝和灌溉渠组成。拦河坝以上集雨面积410平方公里。灌溉渠是西港乡骨干引水工程,国家投资12.25万元。其工程特点是:渠道线路长,沿渠附属建筑物多,工程量大,总投工11.3万个,可灌溉西港乡湾头、赤土岭、西港、楼前、罗塅5个村农田2600亩,旱涝保收面积2200亩。
   车联堰堰址在赤江乡,开工于1973年8月,费工日138万个,于1978年8月竣工。引修水支流奉乡水,集雨面积412平方公里,坝高13.7米,坝长78米。是本县水利工程建设史上第一座轻型平板溢流坝。工程总投资433.68万元,其中大坝投资78.45万元。
   车联堰一是发电(装机发电见水电章第一节之二),二是灌溉,受益农田有赤江乡车田、吴坑、吴坪、白沙、熏衣5个村及宁州乡的福湾、良塘、下路源3个村。总干渠3835米,在总干渠末端分为东、西干渠。1985年底止,东干渠实挖24公里(通水21公里),灌田3730亩;西干渠实挖通水7.1公里,灌田783亩。整个渠道附属建筑物有渡槽16座,总长1396米,隧洞8处,长462米,闸门20座。
   第三节提灌工程 一、传统提水工具 本县的传统提水工具有戽水桶、水车、筒车3种。
   戽水桶是用两根绳子系着木桶,靠两人拉绳提水的提灌工具。其效率高,有“一戽当三车”之说,故普遍使用。自提水机械发展后,只有少数地区还在继续使用。
   水车分手车、脚车两种。手车有1人2人操作的,提水高度均在l米以内;脚车有2至4人操作的,提水高度不超过2米。本县利用水车提水历史较早,“络纬声转急,田车寒不运”,即为宋元丰六年(1083)十二月黄庭坚回修水时所写《过家》一诗的首联。其时,水车为山区农村主要提水工具。这类水车在水田较集中的田塅较盛行。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全县有大小水车5470部。60年代以后,提水机械兴起,水车逐渐闲置。1981年,全县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一些边远地区农民,仍沿用水车灌溉分散农田。
   筒车是一种竹木结构大型传统提水工具,车盘周围装置若干个木制或竹制的贮水筒。筒车安装在河边,利用水的冲力,带动车盘转动,车上贮水筒,与水流向成一定角度,此起彼落不停地从河里提水到圳里来。每部筒车提水一昼夜约可灌田50亩。清朝到民国时期,渣津、司前、马坳、西港、黄沙港等地,筒车较为盛行。解放初期,全县有筒车120部,可灌溉农田6000亩。
   二、抽水机
  1956年4月,在太阳升乡梁口塅牛背脊建成全县最早的梁口抽水机站。装置煤气机4台,共80匹马力,灌溉农田3500亩。同年,先后在全县各地建立抽水机站6处,装机9台,共150匹马力,灌溉农田4600亩。1974年以后,不少机灌站改造成为电力排灌站。
   [=此处为表格(1956~1985年抽水机灌溉情况)=] 三、电力排灌
  1974年9月,本县第一座电力排灌站在上奉乡观前村建成,装机2台,容量28千瓦,灌溉面积400亩。继之,全县各地又先后建立电力排灌站8座,装机8台,容量97.5千瓦,灌溉农田2264亩。1978年后,电力排灌发展较快。到1985年终,全县共建立电力排灌站166处,装机177台,容量2544千瓦,灌溉农田25370亩。
   [=此处为表格(1974~1985年电力排灌情况)=] 四、喷灌
  1981年,在三都茶场建成两级喷灌站,架设10千伏高压线路3条,装设320、75、50千伏安变压器各l台。建立蓄水池3个,蓄水量1000至1500立方米,安装水管长11390米,喷头203个,一级泵站从修河提水,分别运送到3个水池,对全场600亩中心茶园实行喷灌。
   杭口苗圃喷灌站有育苗面积110余亩,1983年5月,建了一座16平方米的一级泵房,安装7.5千瓦电动机1台,用以提水,泵房侧建水池1个,又建立20平方米二级泵房l座,安装14千瓦机组2台,安装主水管560米,铺设1.5至4时支水管共计2535米,喷头25个,喷洒半径22.9米,每小时可洒水量4.43立方米。自实行喷灌以后,育苗任务如数完成,曾评为省先进单位。
   五、水轮泵
  1965年3月,成立修水县水轮泵推广领导小组,并组织水轮泵普查规划队,对全县河流进行普查规划,为安装水轮泵提供资料。1966年,全县建成水轮泵站105座,装机116台,灌田8990亩。1970年共建成水轮泵站147座,装机158台,灌田13690亩。1980年以后,随着农村电力事业的发展,水利条件不断改善,加上水轮泵站耗水量大,而枯水期流量不足,故逐渐被淘汰。至1985年,水轮泵仅剩6座,装机7台,灌田2465亩。
   六、水锤泵
  1965年4月,本县派技术员赴浙江新昌参观水锤泵的制造、安装和使用,引进水锤泵的制造图纸,由县农机厂仿造水锤泵1台,于同年6月施工,安装在黄沙桥乡北垄坪,落差2米,提水扬程28米,灌田40亩。为九江地区安装的第一台水锤泵,同年8月,九江地区在本县召开发展水锤泵现场会,研究了水锤泵的制造、安装、推广等问题,并参观了该水锤泵站。
   第四节河道治理 本县河道治理自古有之。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宁州同知林春泽兴筑州城南门外堤,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知州周澍率士民重修南门外堤。民国时期,未修建较大河堤,原有水堤亦多为洪水所毁。解放后,以区(乡)为单位,进行河堤加高加固,河道疏通,截弯取直,砌石固岸等工作。1950年,山口区山口河进行改河修堤工程,区政府动员500人参战,2月上旬完工,共投工7800个。
  1952年3月,全县新修河堤39座,到1985年止,全县加高加固保护千亩以上农田的河堤10处,长42.78公里;保护千亩以下农田的河堤75处,长103公里;疏通河道85处,长145.8公里。国家及地方财政投资69.9万元,劳务投工1343万个(折价1611.6万元),完成土、石方1333万立方米,防护耕地面积达41591亩。
   [=此处为表格(全县主要河堤治理)=] 第二章水电 第一节水电站建设 一、建设概况 解放前,修水无水电事业,解放后水电建设事业发展较快。1957至1965年为试办阶段。1957年9月,县科委在西茗坑口建成一座300瓦微型水电站。1958年12月,县委、县人民委员会决定建设安坪港电站,组织1600名劳力围堰、清基,由于设计不周,资金、器材不足,1959年5月又逢山洪暴发而停工,浪费资金2万余元。1960年6月,本县自行设计制作木制水轮机和木制压力管,在庙岭公社安峰大队建成修水第—个水电站一一安峰水电站,装机12千瓦。1963年II月,经省水电厅批准,省、县分别投资4万元和4.4万元,在上衫红色水库坝后兴建电站1座,装机48千瓦,l964年4月正式发电,第一次用6.3千伏高压送电到上衫、大桥。到1965年止,全县装机容量发展为103千瓦,平均每年为12.88千瓦。
  1966年至1976年,为普建阶段。随着全县小(一)型水库和水轮泵站的普遍修建,利用水库坝后或渠道落差和水轮泵站的动力建办小水电站,到1976年止,小水电站发展到41座,装机总量3096千瓦,年均为300千瓦。
  1977年到1985年,为本县水电事业的发展较快阶段。1981年底,装机1760千瓦的车联堰电站和实际装机3200千瓦的山口电站建成,形成一个以山口、车联堰、湘竹3个水力发电站为主体的发、供、用电网,改变了全县工农业生产用电的紧张状况,跨入了全国小水电装机1万千瓦县的行列。9年时间内,全县水电装机容量增加到11532千瓦,年均增加1153.2千瓦。至1985年底,全县共有水电站119处,装机150台,容量142J4千瓦。年发电量为2766.77万度,其中县办电网发电1692.7万度。全县52个乡,已用电的51个,占乡总数的98.1%;已用电的村380个,占村总数的64.7%;已用电的村民小组3390个,占村民小组总数的54.3%;已用电的户68962户,占总户数的52.2%,其中县电网供电的乡16个,村61个,村民小组574个,计12330户。
   二、主要电站 自1966年冬至1985年止,全县建起100千瓦以上电站30座,装机68台,总容量11928千瓦。主要电站有: 湘竹电站位于县城东南7.5公里,宁州乡湘竹村金盆里,地处安溪水下游,站址上游集雨面积405平方公里。大坝位于穿凤坳关猪潭,高24米,顶长140米,底宽22米,顶宽3米。总库容130万立方米。隧洞长53米,宽、高各3.1术,拱形。隧洞的进水闸门电动启闭。引水渠道全长1250米。机房建筑面积390平方米,装机4台,总容量1000千瓦。架设至县城变电站10千伏输线电路6公里,水泥杆塔57基,配有电话专线和载波通讯工具。该站于1968年10月动工,1971年元旦竣工发电。整个工程省、地投资50万元,县自筹74万元,共124万元。总投工100万余个,共挖、填土、石方69900立方米。该站建成后,县城不再用火力发电。
   车联堰电站是一座以灌溉发电相结合的引水式电站 ,位于奉乡水下游,赤江乡车田村境内。大坝于1973年8月动工,1975年7月建成,是本县唯一的一座轻型平板溢流坝,坝址以上集雨面积412平方公里,净坝高13.7米,坝内蓄水库容303万立方米,引水总干渠全长3835米,渡槽2座,共长316米,过流量11.5立方米/秒,灌溉耕地4513亩。该站于1975年冬开工,1978年的“七一”、“八一”和1979年3月,一、二、三号机组相继发电。总投资433.68万元(1980年底止),总装机3台,容量为1760千瓦。发电厂房724平方米,内装15吨吊车1部。厂外自建35千伏升压站1座,设有变压器、隔离、多用开关,运行设备装有差动、过流、过压、自动灭磁等保护设施和载波通讯工具。
   山口电站1978年9月动工,1981年12月竣工发电,属武宁水系梯级开发的引水式电站。全工程完成土、石方115万立方米,其中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1.16万立方米。到1985年底止,总投资61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80万元。坝址以上集雨面积899平方公里,终期设计装机3台,单机1600千瓦,总容量4800千瓦。1981年12月l号机组发电,1983年2号机组投产,总容量3200千瓦,到1985年止,单机年发电量456万度,是本县最大的水电站。
   山口电站大坝建于山口乡滩头,高15米,顶长136米,基宽14.5米,总库容224万立方米,调节库容为118万立方米,引水渠全长7000米,过流量26.4立方米/秒。渠道衬砌5600多米,渠道建有消力池、冲沙闸、节制闸,沿渠建有长114米,宽4米的波槽l座,大涵管3个,公路桥4座,人行桥8座,安装灌溉涵管12处,可灌溉农田6千余亩。
   发电厂房建于漫江乡来苏河畔。主、副厂房面积共525平方米,内装20吨电动行车1台。厂外建有升压站l座,布有主变压器2台和24米高的高压线起点铁塔1座。
   郭家滩电站属区管联乡办集体所有制重点电站。开工于1969年9月,1978年11月竣工,装机6台,总容量720千瓦。站址位于马坳区杭口乡中高土段村境内。地处修河干流,坝上集雨面积2601平方公里,常年流量24立方米/秒。大坝高8米(抬高水位4米)长127米。在大坝南北两边分别于1974年和1978年建机房2座,总面积380平方米。总投资91.11万元,自筹资金26万元。
   [=此处为表格(100千瓦以上电站情况)=] [=此处为表格=] 第二节输电变电供电 一、输电 本县高压线路有6.3、10、35千伏3种。1964年4月,上衫乡红色水库电站建成4公里6.3千伏高压输电线路,1973年开始改建第一条从湘竹到县城6公里10千伏输电线路。1978年7月车联堰水电站全面投产后,架设了第一条从车联堰电站至县城,全长11.15公里35干伏高压输电线路(全水泥电杆)。到1985年止,全县已建成高压线路1009.56公里,其中35千伏线路56.6公里,10千伏线路946.96公里,6.3千伏线路6公里,低压线路2039.65公里。
   [=此处为表格(35千伏线路分布)=] [=此处为表格(区、乡城郊10千伏线路)=] 县城至郊区的46条线路中,长度5公里以上线路4条,64.95公里。即:修湘主线,起点县变电所(下各线同),止湘竹电站,5.7公里;修南主线,止点南岭变电所,28公里;修郭主线,止点郭家滩电站,18公里;修龙线,止点龙岸,13.25公里。
   二、变电 随着各种输电线路的架设,变电设备也相应发展。1985年止,全县共装变压器656台,容量51040千伏安,其中35千伏安变压器5台,容量11500千伏安。
   [=此处为表格(1985年全县变压器统计)=] 本县较大的变供电机构有县变电所,渣津供电所。
   县变电所位于宁州乡堰上,距县城1.5公里。1975年冬动工兴建,1977年3月建成投产,初为10千伏开关站,仅湘竹、郭家滩并网,1978年7月车联堰电站投产,35千伏线路输电到县城,始改为变电所。1981年山口电站投产,河洞、石咀水库、沈坊电站逐步并网,变电所规模扩大。1985年止,有生产场地1554平方米,装变压器2台,5150千伏安。变电所35千伏线路有车联堰、山口、南岭共3回;10千伏出线有湘竹、郭家滩、庙岭共8回;10千伏供电范围,东起杨梅山茶场,西至724矿,南起黄沙港乡,北至上杭、西港等乡,供电范围半径为35公里。
   渣津供电所位于渣津区坪上。全区有9个水电站,装机容量848千瓦。1980年10月开始,将装机容量较大的石门堰、黄坊、卫红3个电站630千瓦联成电网,1983年12月正式运行,供渣津区属机关、企业和3个乡的乡办企业用电。全所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房屋面积161.3平方米。有高压开关室和控制室。高压室有配电盘8块。整个电路为4条进线,3条出线(预备线1条),高压输电线路与县网联网 。控制室装有低压控制屏4块,控制高压开关合跳闸,装有10门电话总机,对各站通讯联络。输出线路5条,全长29.8公里,装变压器10台,容量为1000千伏安。
   三、供电 自发供电1977年2月前,所有水电站都以自发自供的形式向用户供电。3月县变电所投产,与湘竹、郭家滩电站并网后,自发自供电站逐渐减少。到1985年底,全县自发自供电站112座,装机129台,总容量6689千瓦,占全县总装机容量的47%。
   电网供电1977年7月,车联堰电站建成,并以35干伏线路送电入县电网,1978年10月与东津乡河洞电站联网,1981年12月山口电站架通35千伏线路与县联网,1982年与红旗、石咀水库电站联网。截至1985年止,与县电网联网电站7座,装机21台,总容量7525千瓦。供电量1354万度,比1975年的175.51万度增长6.7倍。
   电热服务1982年起,县水电局开展电热服务活动,1983年推广。到1985年底,已有电热用户164户,使用热具有蒸饭锅、热水箱、电饭煲、电炒锅、电炉等,总容量25】2.6千瓦,耗电量239万度,收入14300元。使用电热规模较大用户有食品厂、瓷厂、玻璃纤维厂,共计容量1134.8千瓦。(表8-10见本卷附表) 第三章管理 第一节水利管理 全县中型、小(一)型、小(二)型水库管理人员242人。除红旗、石咀水库由县劳动局分配8名大集体工外,其余大都由农民兼管。
   管理方式小(一)型水库较集中地区,则划为若干管理区,每个管理区都配备管理员管理1个到几个水库。为充分发挥灌溉经济效益,对受益村组还建立“一把锄头接放水”为中心的6条放水制度。
   较大的引水工程,大都成立管理机构,一般配备4-7人。其职责是堰坝渠道的维修养护、科学用水管理和收取水费等。从1963年开始向用户收取水费,最初征收水费标准自流灌溉每年每亩0.3元,提水灌溉每年每亩0.15元。后改为每亩征收0.15元、1元、3元不等,有的每亩征收稻谷5斤。已实施征收水费的工程有上衫红色水库,征收面积4000亩;沙湾五宝洞水库征收面积3000亩;太阳升乡的先锋、东风水库,征收面积8000亩。1963至1985年,累计征收水费22万元。
   综合经营1963年,水利工程经过清查整顿,红色水库、火马咀、帅家塅、茶子冈机灌站收归县水电局管理,多种经营活跃,库站养鱼、发电、加工等年收入2.5万元。1969年有的库、站下放地方管理,缺乏管理经验,水库养鱼大都属于“人放天养”状况,鲜鱼产量低,经营日趋冷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水利综合经营才提到议事日程。1984年黄沙港乡峡颈水库承包给私人经营后,实行科学养鱼,由原每亩水面产鲜鱼30~40斤,发展到1985年的130斤,为水库养鱼全县最好水平。
   第二节水电管理 一、国营电网管理
  1977年由县计委、经委、工业局、水电局等单位领导组成了“三电领导小组”,是国营电网管理的领导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加强电网管理,制订用电制度,保证重点工农业生产用电需要。水电公司专门设立的电网管理机构,管理电网内有关发、供、用电等问题。
   二、农村电站管理 本县农村电站曾一度存在“重建轻管”偏向,不少群众盲目私拉乱接电线,不按规程办事,以至触电伤亡事故不断发生。对此,1980年5月20日县革命委员会颁发了《农村电站管理办法》,使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管理机构本着“谁建、谁管、谁有、谁受益”原则,凡40千瓦以上电站,均成立有乡,村电站领导、技术工人、管理员参加的管理领导小组或电站管理委员会,1985年全县有管理领导小组30个。其主要任务是负责对专职人员和用户进行安全教育,所辖区域内低压线路变压器检查维修以及财务管理等。其次,是乡、村的群众管理组织。行政上由乡政府、村民委员会领导,业务上属上一级水电部门领导,管理领导小组成员有副乡长(村长)、公安员(民兵连长)、会计、电工等人,固定1~2人为专(兼)职农电管理员,其主要职责是本境内安全用电,用户接线,安装电器设备及收取电费等工作。
   管理制度全县乡属电站,普遍建立了以“不准私自乱拉乱接电线”为中心内容的安全用电制度,对用户订立供、!用电合同。朱溪乡鸣水洞电站还实行以“定指标、定质量、定出勤”为中心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实行超产者奖,减产者扣,违章者罚,月奖月赔制度。
   [=此处为表格(电网供电量分类)=] [=此处为插图页=] [=此处为插图页: (车联堰渡槽),(杭口苗圃喷灌),(山口电站机房),(手摇水车),(筒车)=]

知识出处

修水县志

《修水县志》

出版者:海天出版社

修水县具有优良的修志传统。宋初即草创分宁《邑图》、《修川志》,南宋分宁知县徐筠主修《修水志》10卷,其后曾10余次编修州县志,至今尚存6种,清同治版《义宁州志》为最后一修旧志。《修水县志》四历寒暑,三易其稿。蔚成大观。可贵者,县志资料丰富,体例规范。而发凡起例,每依县情,故“茶叶”、“环境保护”之设专卷,颇具地方及时代特色,独见编者心裁;推及各卷,条分缕析,笔墨精当,贯穿古今,首尾完备,足证经营之苦心。展卷一读,全县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貌、人物干百年事,史实纷呈,实故乡资治之鉴,教化之书,存史之册,将使莅兹土及产兹土者,无不爱修水而顿生振兴修水之志,从而认识县情,探求规律,正确决策,功莫大焉。

阅读

相关地名

修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