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修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1144
颗粒名称: 卷四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分类号: P931.2
页数: 16
页码: 92-103
摘要: 卷四主要对修水县的土地分布、水利资源、水力资源、矿藏资源、生物资源等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的相关介绍。
关键词: 自然资源 自然灾害

内容

修水县土地总面积为4504平方公里,折合675.6万亩。其中林地373.7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55.3%;农用耕地65.13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9.6%;茶园、桑园、果园10.95万亩,占总面积的1.6%;适宜开发利用的荒山荒地123.94万亩,占总面积的l8.4%;河流、水库、池塘等水域面积13.63万亩,占总面积的2.1%;城乡建筑用地11.23万亩,占总面积的1.7%;交通用地9.42万亩,占总面积的1.4%;工矿企业用地0.19万亩,占总面积的0.03%。此外,还有占总面积9.87%的裸露岩山、高山草甸、河滩沙洲,难以开发利用。
  在农用耕地中,水田占72%,旱地占28%。历年来,由于洪涝灾害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公路建设、房屋建设,耕地面积愈来愈少,1950至1985年36年间,耕地面积减少28470亩,加之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由1950年的1.88亩减少到1985年的l亩。
   第二节土地分布 本县林地所占比例大,分布较为集中,主要有东南部、南部、西北部三个林区。东南部林区包括黄沙港林场、毛竹山林场、共荫林场、黄坳林场以及黄沙港、塘排、上奉、何市等乡的部分山村。南部林区包括东港、靖林.程坊、崇河、复原、雅洋、漫江等乡及山口、桃坪、征村的部分山村。西北部林区包括新湾、布甲、港口、上庄、杨津等乡及溪口、大椿、画坪、全丰等乡的部分山村。
  ~耕地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区和河谷阶地,部分旱作耕地在低山地区也有分布。从分布密度看,沿修河一线及西部、东南部较为集中,西北和南部林区、九岭山脉沿线分布较少。从人均拥有量看,东南部黄沙港、宁州、山口山区及太阳升、清水岩乡耕地较多,每人拥有量一亩以上,最多的上奉乡人均占有耕地2.15亩。西北部大桥、白岭、渣津、溪口、马坳5区耕地较少。人均占有量不足1亩,耕地最少的画坪乡人均占有量仅0.52亩。水田与旱地分布也极不均匀,东南部与沿河地区水田多,黄沙港区、太阳升乡水田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达90%,西北部旱地多,溪口区旱地面积大于水田面积。
   本县适宜开发利用的荒山荒地较多,数量上2倍于耕地面积,这类土地各地均有分布,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第二章水利资源 第一节水资源 一、地表水 本县拥有丰富的地表水资源,全县平均年降水深1617毫米,平均年降水总量728200万立方米,平均年径流深880毫米,平均年径流总量396300万立方米。人均年占有地表水量约6000立方米,高于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
   全县径流量的区域差异显著,沿修河干流及武宁水、东津水一带有上游河流补给,径流量较大,西北部其它地区靠大气降水补给径流量偏小。
  河川径流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故季节变化显著,汛期河水暴涨,易泛滥成灾,枯水季节径流减少,又觉水量不足,具有夏季丰水、冬季枯水、春秋过渡的径流特征,据高沙水文站观测记载,径流的年内分配如下表,其中1至3月占12.5%,4至6月占67.4%,7至9月占11.1%,10至12月占9%。
  (修水县高沙水文站径流年内分配表)径流的年际变化也很明显,高沙水文站历年实测最大年径流量为939800万立方米,最小年径流量为223300万立方米,最大年是最小年的4.2倍。全县径流的年际变化与高沙水文站大体相同。
   二、地下水 本县地下水量较少,年地下水总量48158万立方米,日产水量约132万立方米,每平方公里每日产水量293立方米。其中强富水区面积约90平方公里,仅占全县总面积2%,日产水量18.9万立方米,占总产水量的14.3%;中等富水区面积约354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8%,日产水量19.01万立方米,占总产水量的14.4%;其余90%的地区均为弱含水带或隔水带,其产水量约占总产水量的70%,但出露分散、埋藏深,产水量小,不具集中开采价值,仅宜人、畜饮用。
   三、地下热水 本县有泰清、司前、汤桥三处温泉,均出露在复活断裂带上,大气降水沿岩石裂隙或断裂破碎带渗入地下深处。在地热作用下水温增高,于适当部位涌出地表,其地热作用主要为岩浆余热和构造挤压扭动产生的机械热。
  白岭泰清温泉出露于燕山期花岗岩和第四系冲积层中,出流量约每日143吨,水温40℃以上,泉水无色透明,略具硫味和咸味,含放射性铀1.3×10-5克/升,镭2XIO矗12居里/升,属重碳酸钾钠型水。
  司前泉坑温泉出露于震旦系砂页岩、寒武系泥灰岩、第三系红岩与第四系冲积层中,出流量约每日1715吨,水温21.5℃,泉水无色透明,无味,含铀2.6×l0-7克/升,属重碳酸钙型水。汤桥温泉出露于晋宁期黑云母花岗岩与第四系冲积层中,出流量约每日259吨,水温62℃,泉水无色透明,略具硫化氢味,PH值8.4,含放射性天然铀2.6×101克/升,属重碳酸钾钠型水。
   第二节水力资源 水力资源是本县主要的潜在能源,本县水文网河道众多,自然落差大,且雨量充沛,水力资源极为丰富。据初步勘查,全县理论蕴藏量达40万千瓦,可开发量达20万千瓦。蕴藏量在1000千瓦以上的河流有13条。
  理论蕴藏量最大的河流为武宁水和东津水,分别为8.7万千瓦和8.5万千瓦。东部奉乡水、安溪水、洋湖港五条河流蕴藏量也较多,合计接近10万千瓦。西部白岭、大桥、渣津3区境内的渣滓水、东渡港、上衫水、泪罗水4条河流蕴藏量较少,共4.8万千瓦。
  在可开发的20万千瓦中,有1000千瓦以上的开发点38处,可开发量18.27万千瓦,占可开发总量的86%,利于集中开发。在这些开发点中,一般都具有淹没面积小、投资省、动能指标优越的特点。可开发量以东津水最大,有1000千瓦以上的开发点4处,开发量达7.12万千瓦。武宁水、奉乡水、安溪水开发量也很可观,3条河流有1000千瓦以上开发点20处,开发量达5万千瓦。且该地区有利地形多,开发工程量小,流域内植被良好,蓄水调节能力强,开发价值大。西部渣津水、东渡港、上衫水、洲罗水4条河流可开发量较小,合计0.45万千瓦,且该区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开发价值低。修河干流蕴藏量与可开发量均较多,但工程量与淹没损失较大。
  据江西省水利厅水利规划设计院勘测设计,本县可在东津水上建设一座多年调节的中型电站,设计的东津电站在东津乡拦东津水筑坝,上游流域面积1080公里,多年平均流量30立方米/秒,设计最大坝高80米,正常蓄水位190米(死水位165米),总库容7.5亿立方米,有效库容3.8亿立方米,可装机6万千瓦,年发电量11440万度,是本县最大的开发点。
  本县四周山区溪河密布,植被良好,雨量充沛,河道落差大,约有可开发量2.5万千瓦,易于开发利用。在山区建1000千瓦以下的小电站,基本上没有淹没损失,且投资小,收益快。
  (各河流水力资源分布情况表)
   第三章矿藏资源 本县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地层出露齐全,岩浆活动强烈,成矿条件好,矿产类型全面,矿种众多。岩控热液型、沉积层控型、变质型的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均有产出。经地质部门普查勘探,已发现矿产28种,产地40处(不包括伴生、共生产地)。已发现矿藏中,有大型矿4处,中型矿5处,利于集中开采和建成系列产品开发基地。并有分布面广、规模大、贮量丰富、品位高、易于开采等特点。全县52个乡中,有42个乡有矿产分布。
   第一节金属矿产 钨已查明全县5个乡有钨矿分布,主要分布在港口香炉山一套寒武系沉积地层中,为岩控角岩型高温热液白钨矿,伴生铅、锌、铜、铋、金、银、硫、碲等副矿物。属超大型矿藏,贮量达18.2万吨,居全省首位,品位0.668%。按现行价格计算,总价值可达60亿元以上。此外,在黄港昆山至塘排蓑衣洞一带有一小型石英脉钨矿,钨砂贮量2223吨。
  金初步查明全县15个乡有黄金矿分布,产金矿点有24个地区50多处,有原生金和迁积金2种类型。原生金主要分布在土龙山、杨梅尖和画坪等地的前震旦系变质岩地层中,属石英脉硅化破碎带热液充填金矿。多为小型金矿床。土龙山金矿矿石品位24.81克/吨,纯金贮量1吨以上,迁积金主要分布在古市、渣津、马坳、上衫等乡的第四纪松散堆积物中,属中小型迁积金矿。全县已经详查的砂金矿有4个,最高品位为0.32克/吨,纯金贮量达3.76吨。
   铀集中分布在东津白土的上震旦系与下寒武系地层中,属沉积型矿床。
  铍主要分布白岭花岗岩体中,属花岗伟晶岩型铍矿,小型规模,伴生石英、长石等副矿物。钒分布在修水盆地边缘下寒武系地层中,属沉积层状矿床,地质贮量1536万吨。
   此外,还有银、铜、锌、钽、铌、铝、钼、铅、黄铁矿等小型矿床。
   第二节非金属矿藏 石煤全县有21个乡有石煤分布,主要分布在修水盆地边缘下寒武系地层中,东西走向140公里,总面积1500平方公里,属沉积层状矿床,地质储量47亿吨,伴生钒等副矿物,有远大的开发前景。
   烟煤主要分布在清水岩西坑二迭系栖霞阶底部,据赣西北地质队勘探,可采量为8.55万吨,全县还有少量零星矿点,均为小型规模。 石灰石分布非常广泛,富存于中、上寒武系与上二迭系地层中,港口、全丰、大椿、东津、司前、县城、清水岩等地均有产出,全县蕴藏量超过50亿吨,可完全满足民用石灰之需,清水岩乡上二迭系茅口阶石灰岩质量较好,可烧制民用水泥。
  瓷土与陶土瓷土藏量约2500万吨,分布较为集中的有桃里瓷土矿,由燕山期花岗岩风化而成,小型规模,出露地表,便于开采。此外,还有司前石门、汤桥、靖林等地有瓷土矿化点10余个。全县陶土测算贮量8000万吨,主要分布在古市一带。
   长石与石英为伟晶岩脉或石英岩脉状矿床,主要分布在白岭花岗岩区和九岭双桥山群分布区,脉体中常有绿柱石或黄金产出,规模较小。
   此外,还有磷矿、石膏矿、水晶云母绿辉岩、瓦板岩等小型矿床,大理石、花岗岩藏量较丰富,有待开发。
   第四章生物资源 第一节野生植物 一、经济植物 用材、薪炭植物杉、马尾松、毛竹为本县主要用材树种,也是本县林业资源三大宗,全县各地均有分布。杉、松占活立木总蓄积量的85%,杉树分布最广,产量最大,材质优良;马尾松广布山地丘陵,生长快,为用材、薪炭多用树种;毛竹是编织农具、家具及工艺品的主要原料。此外,尚有柏类、竹类及众多的阔叶乔木、灌木,组成用材,薪炭植物资源。
  食用植物本县主要食用野生植物有油茶、板栗、锥栗、猕猴桃等品种。油茶、板栗、锥栗分布面广,尤以溪口为最,甜橙以西港栽培者为佳,猕猴桃分布广泛,蕴藏量丰富(详见林业卷)。此外,尚有 [=此处为插图页=] [=此处为空白页=]杨梅、枣、李、梅、花椒、柿、枇杷、香榧等果树,野生数量较少。薜荔、苦楮、栓皮栎、石栎、野山楂、水青冈等也有分布,果实可提制淀粉,葛藤、何首乌、野百合等根茎也富含淀粉。 油脂、纤维植物油脂植物主要有油桐、乌桕、漆树3种,可提制桐油、乌桕油、生漆。山苍子、樟树可提制芳香油.牡荆、野茉莉、马尾松、油杉类、柑桔类植物等均含脂肪物质,可提制工业用油。.马尾松还可提制松脂。棕榈遍布全县,其叶鞘纤维拉力强、耐磨、耐腐蚀。芒、龙须草、构树皮均为很好的纤维植物。 药用植物本县山多林茂,药材资源丰富,尤以幕阜山脉最多,据县中药普查小组1984年普查,目前已知药用植物299种,其中大宗地道药材41种(详见医药卫生卷)。
   二、珍稀植物 本县有国家和省级保护植物54种,占省级保护品种数40%.单科单种有银杏、杜仲、伯乐树,单属单种有金钱松、香果树、青钱柳,江西特有种有柳叶腊梅、铁坚油杉、南方红豆杉、方竹等。一类保护植物金钱松黄龙山、太阳山有少量树种。伯乐树和香果树分布于九岭山脉一带。
  二类保护植物铁坚油杉桃坪、何市等地可见穗花杉、紫花含笑和山拐枣产于杨家坪等地。香榧矛银杏产于二五梅山、大龙山一带。青钱柳山门峡、五梅山等地可见。青檀各地均有少量分布。连香树严黄龙山。鹅掌楸分布于五梅山等地。杜仲分布于黄沙港、雅洋等地。红乇椿产塘排。银鹊树产山口、杨家坪等地。天师栗产于塘排山门峡。黄山杜鹃分布于布甲等地。
  三类保护植物有柳杉、粗榧、三尖杉、南方红豆杉、野核桃、亮叶桦、青皮木、猫儿屎、凹叶厚朴、玉兰、金毛含笑、柳叶腊梅、细叶香桂、天竺桂、黑壳楠、红楠、闽楠、湘楠、牛鼻栓、紫荆、花榈木、香槐、黄杨、猴欢喜、省沽油、中华猕猴桃、毛花猕猴桃、井冈山厚皮香、紫树、江西山柳、云锦杜鹃、厚壳树、方竹、实心竹、人面竹、紫竹等36种,散布于全县各地,多为良好的用材树种,有些还是观赏植物。
   第二节野生动物 一、经济动物 食用动物本县食用动物以鱼类为主,尤以鲢、鲤、草鱼、鲫鱼、刺鱼巴、黄鳝居多,食用价值高;两栖类可食动物主要是蛙类;爬行类有龟、鳖和蛇类;鸟类主要有野鸡、斑鸠、竹鸡、麻雀等;哺乳类以华南兔为主,狗獾、野猪、果子狸也有捕猎食用。 毛皮动物主要毛皮动物有华南兔、黄鼬、狗獾、猪獾、果子狸等,松鼠、鼬鼠、水獭、豹、灵猫、食蟹獴等动物毛皮也有少量收获。野猪等动物毛皮还可供制革。 药用动物本县药用动物种类较多,主要有鱼类中的鲫,鲤、泥鳅和黄鳝;两栖类中的蟾蜍;爬行类中的龟、鳖和多种蛇类;鸟类中的鸢、斑鸠、杜鹃、翠鸟、啄木鸟、乌鸦、麻雀、家燕等;哺乳类中的穿山甲、大灵猫、小灵猫等。
   二、珍稀动物
  1、一类保护动物 金钱豹又称豹。俗称豹虎。本县分布广泛,但近年数量锐减。
   云豹又称荷叶豹,本县广泛分布,由于大量捕杀,近年数量大减。
   鬣羚又称苏门羚,俗称野牛。由于其繁殖率低,加之滥捕滥猎,已濒于灭绝。
   獐又称河鹧,栖于水边芦苇或草地。近年趋于匿迹。
  2、二类保护动物 金猫又称野猫、山猫。黄沙港、山口、渣津等山区有分布,但数量较少。
   水獭又称水猴。本县数量很少。
   水鹿又称黑鹿,本县仅于1985年发现一只。
   穿山甲俗称鲮鲤甲,本县丘陵、山地均有分布,但近年日趋减少。
   蟒蛇栖息于毛竹山等森林中,为数不多。
   白鹇俗称角鸡。南部分布很多,但多遭猎杀。
  3、三类保护动物 有豹猫、大灵猫、小灵猫、草鹗、鸺、苍鹰、鸢、雀鹰等8种。
  4、省级保护动物 有黄鼬、大杜鹃、四声杜鹃、绿啄木鸟、灰喜鹊、大山雀、棕背伯劳、画眉、黑枕黄鹂等9种。
   第五章自然风景资源 修水自古“山川深重,可供游览”,“大江以西山水之秀甲天下,洪州分宁县钟秀居多”,自然风景资源丰富。古有风谳朝阳、犀津夜月、濂溪书院、山谷钓台、旌阳剑池、黄龙法窟、石壁温泉、栖霞柱石八景。现可资游览的有黄龙山、清水岩、南山崖、双井村等风景胜地。
   第一节黄龙山 黄龙山位于县境西部,为湘、鄂、赣三省的天然屏障。黄龙山风景区方圆数十里,风景美丽壮观,引入入胜。 龙王峰位于黄龙山顶部,海拔1511米,驻足峰巅,环览群山,脚下云飞雾走,天高气爽之日,放眼西眺可观洞庭碧波,极目东望能见鄱阳湖光,令人心旷神怡,如入仙境。 龙湫池位于龙王峰西北约300米处,为一口2尺见方的水井。亦即石马龙王井。井水清澈甘甜,终年不涸,《义宁州志》载:“山顶有龙湫,中有黄鱼二尾,能致风雨。”黄龙山因此而得名。 太史幕、试剑石太史幕位于龙湫池南约50米处。三国时吴太史慈拒刘表从子刘磐建营幕于此,幕阜山因此得名。有列仙台、系舟峰二巨石,其下约50米处,试剑石倚山而立,传为仙人吕洞宾欲与超惠禅师斗法,劈石试剑,巨石开裂,有鬼斧神工之妙。 犀牛望月龙王峰东500米处,有巨石状如犀牛回首,四周峰隘相连,绝壁临川,与龙湫池翘首相望,其后有石龟探头欲出,名神龟驮经,石龟之后二峰之间,有二险要关隘,谓锁云关,掠燕关。仔立二关之间,遥望龙王峰下的崩云石瀑一泻千丈,壮观非凡,关下有石龟问松,向谷而出,关上玉女梭被巨石托起,欲坠不坠。犀牛望月之前,峥嵘绝壁上千年虬松倒挂,夺天地日月之精华,熬风霜雨雪之洗礼,顽强扎根于石缝,展枝系郁,雄姿傲然,若从龙王峰俯瞰或从鲤鱼朝天仰望,犹如一幅虬松倒挂绝壁图,更令人叫绝。 鲤鱼朝天位于犀牛望月东约1000米处,远望酷似一尾巨鲤跃出,高耸的山脊上一巨石崩为两半,状如鱼口,欲开欲合,直向苍穹,名金鲤承露,人立鱼口之中,不过一只鱼牙大小,金鲤承露旁有一关隘,名鱼口关,二者之间的唯一通道,是一条只能侧身通过一人的石缝。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鲤鱼朝天之景,以奇险为胜,其下之青石坡,是从山下入关的必经之道,陡峭险峻,非好汉不敢攀登。 滴水崖位于龙湫池北面约2公里处,山间小溪在此处突然跌落,形成高40余米的瀑布。瀑布落处,珠飞玉溅,白浪翻花,一潭碧水涟漪荡漾,人立潭边岩石之上,碎影飘摇,颇为壮观。滴水崖东200米处为黄龙山林场驻地,四周绿林掩映,鸟鸣山幽,清风习习,为避暑佳处。
  瀑布坑位于犀牛望月东北面约1公里处,为一条深长峡谷,修河发源于此。峡谷末端与犀牛望月相连,一线瀑布从左翼200余米高处飞流而下,右翼有一高100余米的峭壁,与瀑布相对遥望,有苍鹰栖于悬崖,故又称鹰窝崖,峡谷怪石嶙峋,石松挺拔,苍鹰盘旋,松风流韵,百瀑飞挂,林鸟啭鸣,最是幽静宜人去处。
  泰清温泉位于黄龙山东北麓,终年热泉喷涌,泉上有前清和民国时期所建石室石亭。1985年又新建一排9间单人浴室,至此热浴者能健体祛病,诚旅游休养之胜地,年接待游客2万余人。 鸣水瀑布位于黄龙山东南水源乡境内。溪水至此居高泻下,形成瀑布,高30余米,拍浪飞花,气势磅礴,宋代诗人韩驹有“未流乘半山,十里见佛白”句。
   黄龙山东麓还有宋代江西四大丛林之一的黄龙寺,寺侧有观音井等胜迹(咩见文物卷),龙湫池东面的湘鄂边界上,还有只角楼等诸多胜景。
   第二节清水岩
  清水岩位于县城东北15公里,为两个天然巨形溶洞。洞内涓涓清流终年不息,故名清水岩,历朝文人墨客,多有留咏。
  南洞进洞处似一大厅,面积约600平方米,高约20米。正中一石台,名观音台,原立有观音石像。台后双龙泉双双流入台下双龙洞,洞狭小幽深莫测,传说水出武宁县糠滩。洞顶倒悬着许多钟乳石,状如各样水果,其下一石如袒肚弥勒,景如仙果供佛。旁挂石鼓、石锣,击之有声。大厅右边一支洞为东洞,从仙果供佛绕行便登上山谷台,相传为黄山谷少时读书之处。再往前行,可见雪伞、雪莲、乌龟吐涎等景观。出洞处直通后山,大厅左边为西洞,至观音台后见一巨石,名白鹤入地,下一小洞,似白鹤入地之路。左方支洞岩壁上一团金色的钟乳石,名金狮登天,状若欲向洞顶天窗跃出。金狮登天之前,地上一石名中子墩,左壁上2小洞叫中子洞,旧时向观音求子者,均站在墩上向小洞投石,并求投中。中子洞对面又一支洞,这里堆积有许多高大的钟乳石,形成寿星戏鹤、观音下凡、玉帘水瀑等景致,再往暗处走去,即至鳌鱼翻身。稍前一簇晶莹剔透的钟乳石,是为仙女淋浴。
  北洞比南洞更为险峻。从岩丛中侧身而入。下一段约30米的陡坡,再翻一道陡坎才入洞内。洞右壁有几块岩石如人端坐,还有石砚、石桌、石笔架。传为黄庭坚读书之处。下临一道深涧,对面崖壁上从洞顶泻下一串约5米长的钟乳石,洁白无瑕,俨如朵朵含苞玉兰。往前10步,便一片漆黑,再行20步稍辨虚实。沿九曲羊肠之径,摩崖接壁约行半里,才见微光从一天窗透入,路渐宽展,前行3步一小景,5步一大景,目不暇接。手电光照在“雪山”上,熠熠生光。“雪山”对面岩洞高约30米,中央悬着簇簇钟乳石,若仙人聚会,形状栩栩如生濛濛薄雾缥缈其间,如履仙境。再行数步,左有几米长的倒挂金钩,前有昂头摆尾的石狮挡路,绕过石狮,就是半张半卷、千皱百褶、五彩纷呈的五层华盖。华盖右上方的石台上,或立或坐的人形钟乳石,似欲擎华盖的仪仗队,地面铺垫着无数石笋、石菊花,如图案精美的地毯。再往前走,洞渐弯曲狭小,约行数十米到“观且止”石,方为尽头。 清水岩一带溶洞遍布,有名称的即20多个。其中以龙岩洞最长、最神秘。有说它长近万米,或说它一进几幢,各有天生关卡,不容钻通。洞口清水长流,洞顶怪石嶙峋,钟乳石形态各异,尤以普贤反骑象最为逼真。
  东岭石林位于清水岩东面3公里处,面积约2.5平方公里,是一片奇特的地面溶岩景观。景区奇岩怪石林立,摩肩接踵,形态各异,高者耸立20余米,低者匍伏地面。岩石之问或裂出缝隙,或形成洞门,犬牙交错,参差起伏,绕行其间,似九曲幽径,从不同角度欣赏石林景致,变幻莫测,蔚为奇观。
  抱子石位于东岭南面约3公里处,一岩石兀立于修河之中,高20余米,呈圆锥形,底部直径约10余米,东面傍山,三面环水,岩石腰际一小石隆起,高3米左右,酷似一位深情的慈母,怀抱婴儿仔立江边,翘首企盼久别的丈夫乘舟归来。民间有诗流传云:“梅岭东驰十里余,江边抱子是准妻?东南西北云为帐,春夏秋冬草作衣,终日不闻儿子哭,何时盼得丈夫归,我欲与之传消息,又恐旁人说是非”。
   第三节南山崖双井村 南山崖又名南崖,位于县城修河南岸,傍水而座,风景天成,人文荟萃,绝壁耸立,古树参天.西坡一翠亭高踞修河大桥南端之侧,倚亭俯瞰,车水马龙,行人如织。沿小径上冠云亭,城郊全景尽收眼底,夜游山顶,则见万家灯火,一派银光。
  南崖人工建筑始营于宋,历代多次修葺,现已辟为黄庭坚纪念馆。有溪山自在楼、山谷祠、九曲回廊、澄秋阁、顺济亭、一翠亭、冠云亭等仿古建筑物及石门、薜荔崖、藏龙洞等胜迹,布局新颖别致(详见文物卷)。
  双井村位于县城西7公里处,是黄庭坚故里,其故居在村西端,房屋早巳无存,故居前尚有月池、印墩,依稀可辨。村中还有黄庭坚陵墓(详见文物卷)。双井村后倚杭山,前临修河,山青水秀,风景幽静雅丽。
  明月湾修河曲折多弯,水流湍急,流至双井村南,忽恬静平展,环山轻流,水平如镜。两岸翠柳修竹掩映,绿影扶疏,素有十里秀水之称。泛舟其上,顿觉心旷神怡,入夜明月当空,波光粼粼,别有一番韵味。山腰还有黄庭坚书摩崖石刻“双井”二字,秀逸道劲。 钓鱼台明月湾边一石临江突起,高30余米,其上平整如台,可蹲二三人,传为黄庭坚少时垂钓之处,台上还有放钓杆的痕迹。台下崖壁上曾刻黄山谷书“钓矶”,相传里人为保存其墨迹,连石带字凿去。
   第四节其他景点 祥云瀑布位于上奉乡观前村东南4公里处的九龙尖西麓。东接祥云水库,下临祥云电站。瀑布全长307米,分七叠飞泻而下,磅礴壮观。《义宁州志》载:“瀑布飞流,闻声数里”。清代县人《祥云山瀑布》诗云:“峰高六月寒,飞瀑泻云端,浪打花干叠,波翻雪一团……” 汤桥温泉位于汤桥乡东北秀水南岸石桥下,用条石垒砌的水池中,热水从数十个泉眼汩汩涌出,水面热气腾腾。同治《义宁州志》载:“以鸡卵投之,须臾烂熟”。池边建石屋2间,供游人入内洗浴。
  插图页: (1、黄龙山滴水岩),(2、黄龙山千年松),(3、泰清温泉),(4、汤桥温泉)
  布甲溶洞位于布甲乡政府驻地西南约500米处,开口于布甲河边约30米高的山腰上。1985年采石爆破发现该洞。涉布甲河攀山而上,可见一窗户大小洞口,弯腰入内几步,约1米高处有个能钻进一人的小洞,钻过小洞,再下约2米高的陡壁,为一大厅,面积约30平方米,左壁溶岩似一浮雕画屏,右侧一石柱直上洞顶,柱后钟乳石错落有致,蔚为奇观。沿“厅”后上坡入内,穿过一条长长的甬道,甬道两侧溶岩飞瀑,似一大型画廊。画廊尽头,又一厅堂,较前稍小。厅中一巨石从右壁斜剌而出,似仙鹤展翅欲飞。仙鹤后的钟乳石雪白晶莹似簇簇冰凌。再往后是一条弯曲狭道,最窄处只能侧身穿行,洞底一弯清水,深可漫膝,置身其间,如入水晶宫幽深莫测。涉水后爬一道陡坡,转两道曲径,沿壁而下,左侧一排石笋如楼梯栏杆,扶栏攀下约2米高的陡壁,通入第三厅堂,此处为溶洞佳绝处,但见满目钟乳石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厅后三柱石笋如三尊菩萨端坐,其中一尊酷似观音坐莲。游完该厅,钻壁间一长约2米弯曲狭窄的小洞,体态稍富者难以穿过。穿过小洞入翠微洞,翠微洞纵深近百米,宽敞高大,洞口阳光熹微,疑为仙境。出洞回顾,幻景犹萦回脑际。布甲溶洞长约400余米,有险要关卡4处,洞内景物较清水岩更佳,诚为旅游胜处。
   第六章自然灾害 第一节灾害特征
  一、水灾 水灾为本县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多由暴雨导致山洪而造成。由于本县降水强度大,溪谷及上游河流降坡大,山洪暴发时溪河流量大,流速快,冲击强烈,洪水常溢出河道,危及修河及其一级支流两岸的农田和建筑物。从唐元和十五年(820)至清同治八年(1869)的1050年间,有记载的水灾共71次。据解放后30余年资料分析,水灾多出现在夏季,尤以6月居多,频率约为4年一遇。
   二、旱灾 旱灾是本县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一般以伏旱和秋旱形态出现,尤以秋旱严重。由于降水时间分配不匀,夏末及早秋降水稀少,导致农作物缺水歉收或无收,并给人类生活带来困难。旱灾影响面积大,有“涝一线,旱一片”之说。从唐元和三年(807)至清同治五年('1866)1053年间,有记载的旱灾46次。据解放后30余年资料分析,80%的年份有旱象,其中15%的年份出现大旱。如1951、1963、1964、1978年,受灾面积均在35万亩以上。旱灾有一定连续性,如1951、1952连续两年干旱,1962、1963、1964连续三年旱灾。
   三、大风、冰雹 大风、冰雹常与雷雨同时出现,多发生在4至8月。清康熙元年(1662)至同治十年(1871)的210年间,有记载的雹灾8次,风灾4次。据解放后资料统计分析,25%的年份有降雹,70%的年份出现8级以上大风。最大雹块重达6斤,最大风力12级,其破坏力很大,如1983年4月25日发生的大风冰雹,致死7人,伤219人,毁房2万余间,3万亩作物无收。月塘乡一农家一块52斤重的木板从地面卷上5米高的屋顶,属历史罕见。
   四、低温冻害 低温冻害可分为春寒、小满寒、寒露风和严寒冰冻4种类型,均为农业灾害性天气。
   春寒3月中旬至4月上旬常有冷空气入侵而产生阴雨低温,导致早稻烂种烂秧。本县45%的年份出现严重春寒。
   小满寒5月中旬至6月上旬,易遇上连续3天以上平均温度低于20'C的情形,对早稻孕穗带来危害。本县70%的年份有小满寒出现。
   寒露风9月中下旬晚稻抽穗扬花时易遇上低温,导致空壳率提高而减产。本县20%的年份有重型寒露风出现。
   严寒冰冻本县冬季长,常出现0℃以下的严寒,给越冬动植物带来危害。20%的年份有冻雨、大雪,最大积冰厚度达36毫米。
   五、地震 修水地层厚度大,地震稀少。明嘉靖以后有记载的地震或类似地震现象共13次,且多为轻度地震。明万历三年(1575)和清同治二年(1865)两次地震规模较大,推算为6至7级。
  此外,还有兽害、鸟害、鼠害、虫害等灾害。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兽害与鸟害逐渐减少,鼠害日益猖獗(详见卷五·环境保护)。农作物病虫害也逐渐增多(详见卷六·农业)。
   第二节重要灾害 本县最早有记载的自然灾害为唐元和二年(807)的大旱灾,从唐元和二年至清同治十年(1871)的1065年间,有记载的各种重要自然灾害共110次。但这期间的记载多有间缺,很不全面,本节不再收录,仅将本世纪以来的重要自然灾害按年序列于后: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大水,渣津杨树坪水位195.3米。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大水,湘竹水位111.8米。
  民国18年(1929)旱灾。
  民国21年(1932)旱灾。
  民国22年(1933)大水进城。
  民国23年(1934)6月山洪暴发,河流泛滥,冲决道路,漂没田地房屋,是年秋旱。民国24年(1935)6月24日山洪暴发,县城及修江一带受水灾,淹没田地2万余亩,是年秋大旱。
  民国26年(1937)8月台风,大雨成灾。
  民国28年(1939)5月中旬连日大雨,山洪暴涨,河流水位增高丈余,淹没田地8千余亩。民国38年(1949)3月山洪暴发,造成10余年未有之水灾。4月雹灾,上衫、黄坊等地尤甚。1951年7月15日后一个多月不雨,溪港断流,井水干涸,晚稻损失严重。
  1954年6月15日至l8日总雨量438毫米.16日降水202毫米,洪水进县城,最高水位102米。全县6万余人受灾,69人致死,倒塌房屋6千多栋,毁坏田地10万余亩,冲毁水利设施3千多处,庄稼、牲畜损失无数。
  1955年4月15日下午6时许,黄沙、何市、山口等37乡遭受雹灾,损失房屋千余间,2千亩春收作物受灾,773亩无收,早稻秧苗损失很大6月20夜暴雨,山洪猛涨,高沙水位95米,县城西摆及沿江路淹没。
  1958年4月l7日上庄降冰雹,持续20分钟,最大雹块重3斤,房屋被击穿,农作物受损。1959年6月3日大暴雨,雨量227毫米,高沙水位95米,全县5千亩农田被淹,倒房7百余 间,冲毁水利设施千余处,冲毁大小桥梁6百余座,冲走木材万余根,死亡6人。1961年6月8日至9日山口、黄沙港二区降暴雨,造成水灾。
  1962年7至8月中旬全县大部分地区受旱。8月16日至18日白岭、港口、山口、南岭等地遭受大风雷雨袭击,港口降冰雹半小时,损坏房屋6百多间,8人致死,千余亩农作物受损。
  1963年4月6日强冷空气入侵,早稻秧苗受害严重。8至10月总雨量仅140毫米,受旱面积37万余亩。
  1964年2月16至25日连续下雪,18至20日降冻雨,白岭积雪2尺多深,交通阻塞,5万亩冬作物受损。4月5日半夜大风、雷雨、冰雹袭击,最大雹块重达6斤,全县大部分地区受灾,损坏房屋近4千间,倒房513间,7人受伤,6万亩春收作物受损,早稻秧苗受灾严重。6月24日至25日又降暴雨成灾。7月2日夜雷雨大风,吹倒房子375栋,3人受伤,2万亩早稻受灾。7月中旬至10月少雨大旱.35万亩农田受灾。
  1966年2月21日至23日大风、大雪夹冻雨,山区冰冻持续7天,60%的春作物受损,损坏房屋于余间,倒房237间,冻死耕牛45头,西边区损失尤重。6月底至7月初,夏雨连绵,曾下三场暴雨,受灾严重。
  1967年6月15日至]9日连降大暴雨,总雨量221毫米,4万亩农田受灾。
  1969年5月11日降雨9l毫米,局部发生水灾。
  1973年5月1日、17日、31日三次发生局部水灾,6月24日全县大水,高沙水位99米,致死94人,伤148人,倒房2万余间,有28个生产队房屋冲光,农田被淹26万亩,冲毁7万亩,冲毁水利设施36000处,冲坏公路250公里,冲走木材26000立方米。1974年7月15日大暴雨,雨量105毫米,造成水灾。25日大风雷雨,画坪受灾。
  1977年1月29日至2月10日大雪冰冻,交通中断。4月14日晨雷雨大风,局部受灾。6月15日全县降特大暴雨,雨量225毫米,高沙水位97.3米,19万亩农作物受灾,冲坏水库9座,电站18所,其它水利工程万余处,倒房4千间,死亡21人。
  1978年6月下旬至lO月少雨,受旱面积35万亩。
  1979年3月29日大风雷雨冰雹,致倒房2853间,损失早稻种75万斤。
  1980年4月23日强冷空气入侵,3万亩早禾冻死。
  1981年3月24日晨大风雷雨夹雹,致死1人,倒房22间,2千亩春作物受灾,损失早稻种1万斤。
  1982年4月3日至4日强冷空气入侵,半数地区下雪,晴后霜冻,损失早稻种187万斤。
  1983年4月13日夜大风雷雨冰雹,致20个公社受灾。l7日大风雷雨,山区霜冻,25、27日两天发生4次大风冰雹,最大雹块重3斤。吹坏房屋2万余间,致死7人,伤219人,15万亩农作物受灾,3万亩无收。28至29日高山下雪。5月30日突降暴雨142毫米,倒房1432间,死亡12人,伤43人,死牲畜445头,16万亩农田被淹,毁坏水利设施多处。7月5日至]0日连降大暴雨465毫米,7‘日降水?32.5毫米,全县受大水灾。1984年3月30日大风雷雨冰雹,倒房66间,致死2人,伤10人。
  1985年8至9月少雨,11万亩晚稻受损,其中2万亩发裂过白.5570亩禾苗枯死。

知识出处

修水县志

《修水县志》

出版者:海天出版社

修水县具有优良的修志传统。宋初即草创分宁《邑图》、《修川志》,南宋分宁知县徐筠主修《修水志》10卷,其后曾10余次编修州县志,至今尚存6种,清同治版《义宁州志》为最后一修旧志。《修水县志》四历寒暑,三易其稿。蔚成大观。可贵者,县志资料丰富,体例规范。而发凡起例,每依县情,故“茶叶”、“环境保护”之设专卷,颇具地方及时代特色,独见编者心裁;推及各卷,条分缕析,笔墨精当,贯穿古今,首尾完备,足证经营之苦心。展卷一读,全县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貌、人物干百年事,史实纷呈,实故乡资治之鉴,教化之书,存史之册,将使莅兹土及产兹土者,无不爱修水而顿生振兴修水之志,从而认识县情,探求规律,正确决策,功莫大焉。

阅读

相关地名

修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