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建制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修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1141
颗粒名称: 卷一 建制沿革
分类号: K901.9
页数: 13
页码: 38-50
摘要: 商代封艾侯国,都今县城西47公里司前龙岗坪。春秋为艾邑,先后属吴、越、楚国管辖。秦朝,艾属九江郡。
关键词: 修水县 建制沿革

内容

商代封艾侯国,都今县城西47公里司前龙岗坪。
   春秋为艾邑,先后属吴、越、楚国管辖。《左传·哀公二十年》载:“吴公子庆忌骤谏吴子日:不改必亡。弗听,出居于艾。”即此。
   秦朝,艾属九江郡。
  汉高祖六年(前201),始见文字记载置艾县:隶属豫章郡,仍治龙岗坪。新莽时改名治翰,光武帝时复名艾县。灵帝中平时立西平县,治今县城西87公里处全丰乡境内。献帝建安四年(199)立西安县,治今县城西黄田里(古称西安里)。艾、西平、西安县俱隶于豫章郡。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西安为豫章县。
   东晋艾、西平、豫章县属江州管辖。
   南朝陈永定三年(559),于西安县置豫宁郡,艾、西平县隶之。
  隋开皇九年(589),废豫宁郡和艾、豫章、西平县,其地并入建昌县,设治于今永修县艾城,属洪州总管府管辖。炀帝大业三年(607)复于西安故址立豫章县,属豫章郡。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复立西平县。武后长安四年(704)改豫章县为武宁县。景云元年(710)改武宁为豫宁县,徙县治于今武宁县甘罗村。宝应元年(762),避李豫讳,复改豫宁为武宁县,德宗贞元三年(787),西平县废。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二月,应县民邓广支、文靖等请求,观察使李巽上《奏置分宁县疏》允准。分武宁县西8乡置分宁县,治常洲亥市(今县城)初属豫章郡,后属洪州镇南军管辖。唐制分县等级为望、紧,其中又各分上、中、下3等,分宁属上望之县。开成三年(838)复立西平县。
  宋初改分宁为宁县,太祖开宝元年(968)西平县废。八年(975)复分宁县名,南宋建炎四年(1130),以知县陈敏识抗金有功,升县为军,改称义宁军,但废于何时,兼辖何地,失考。隆兴元年(1163)为分宁县,属隆兴总管府管辖。
  元初沿宋制。至元二十三年(1286)于武宁县置宁州分宁武宁县属之。大德五年(1301)升分宁县为宁州。八年徙州治于原分宁县治址(今县城所在地)。宁州、武宁俱隶于龙兴路。
  明初为宁州,先后属洪州府、南昌府管辖。洪武三年(1370)改宁州为宁县。弘治十六年(1503)准巡抚都御史林俊奏,复升宁县为宁州,仍属南昌府。万历五年(1577),于州南75公里处置铜鼓营。
  清代先为宁州。嘉庆六年(1801),因镇压县民刘联登起义,仁宗帝赐名义宁州。宣统二年(1910)正月初一,划出义宁州武乡、崇乡各半个乡,于铜鼓营设立铜鼓抚民厅,由义宁州管辖。
   民国元年(1912)冬,卅改名义宁县,与铜鼓县均隶于省。3年1月,避与广西义宁县同名,改称修水县,以境内修水得名。民国3年以后,全省分4道,修水县属浔阳道。15年道废,修水县直隶于省。21年6月,全省设立13行政区,修水属第二行政区,专署驻武宁。22年以后,曾手省、县边界设立找桥特别区政治局、天岳关特别区政治局和九宫山特别区政治局,本县北部及东部部分边区先后隶之。26年废。24年4月,全省改为8个行政区,本县属第一行政区,专署驻武宁。31年8月,全省设9个行政区,修水属第二行政区,专署驻宜春。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本县及部分边区先后建立过修水县苏维埃政府。修铜宜奉县,修武(宁)崇(阳)通(山)县,修通(城)县,修铜(鼓)县,平(江)修铜县,修武通(山)县苏维埃政府。
  1949年6月16日,本县解放。7月成立修水县人民政府。9月11日,修水县由袁州分区划归九江分区管辖,1968年九江专区改称九江地区,修水隶之。1983年7月,撤销九江地区行政公署,实行市管县制,修水县属九江市管辖。
  第二章行政区划第一节界域修水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修河上游。居幕阜山脉和九岭山脉之间,为江西、湖北、湖南省交界处。县北部之杨津、上庄、港口、布甲乡与湖北崇阳、通山县接壤;东部之新湾、清水岩、太阳升、庙岭、塘排、黄沙港乡与本省武宁、靖安县毗连}南部毛竹山林场、黄沙港乡、杨家坪林场、上奉、何市、桃坪、山口、雅洋、复原乡同奉新、宜丰、铜鼓县相邻;西部之靖林、上衫、余±段、沙湾、中塅、黄龙、白岭、全丰乡和湖南平江、湖北通城县交界。地理座标:东经113。56,至114。56,,北纬28°41'至29°22。县境南北距离76公里,东西距离97公里,总面积4504平方公里,为江西省幅员最广之县。
   第二节区划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分武宁县西部置分宁县,设泰平、安坪、奉仙、武宁、高城、崇仁、二义、西平8乡。
   元代升县为宁州,仍8乡。
  明代宁州行政区划,州城设3街2市4坊4图,州下仍设8乡辖59都83里(都非行政单位,仅指地域范围)。另在乡上设3区,泰安区辖泰乡、安乡、奉乡;崇仁区辖4坊并高、崇、仁、西4乡;武宁区辖武乡。
  清承明制,雍正三年(1725)增设怀远4都8图,安置外地迁宁耕山者,全州设3区8乡73都85图85里。宣统二年(1910)元月,划出武乡21至28都,崇乡53、54都及55都一部分,以界牌垄为界,归铜鼓抚民厅管辖。
   民国初期,县以下行政区划仍沿清制。
   民国20年(1931);实施联保制.全县设5区69联保572保5618甲。
   土地革命时期,县苏维埃政府下设台庄、万祥、大桥、光华、山漫、马坳、经邦、观前、大椿、卢坊、路口等区。
  23年设8区70联保446保4493甲。同年,曾划第二区和第三区一部分归找桥特别区政治局管辖,25年间归还。
  26年,为5区37联保402保4264甲。同年6月,划第一区之三十五、三十六保、第四区第七保联9保归九宫山特别区政治局管辖、次年该局撤销,管地收回;同时划第四区二、六保联所属各10个保,第五保联2个保,第五区所属8个保联88保共110保之地,归天岳关特别区政治局管辖,不久该局撤销,其地收回。
  27年辖5区37乡,另设义宁、山口、三民、马坳、渣津5镇,全县共409保。
  30年,设5区5镇38乡401保3250甲。
  31年2月设山谷、黄龙2区,义宁镇、杭口、高城、上杭、南姑5直属乡镇和31区属乡。
  35年撤区,全县设l镇35乡329保4022甲。
  38年6月,修水解放,时有34乡(镇)306保。
  1949年9月,县人民政府设立义宁、三都、山口、渣津4区;11月增设黄沙、石风、高崇(后改名程坊)、马坳、路口、溪口6区,年底全县共10区182乡。
  1950年4月,增设杭口、大桥2区。
  1952年4月,增设黄坳区,5月,义宁镇从义宁区划出成为区级镇。8月,增设古市区,时全县共14区1镇214乡。
  1956年9月,调整区划,撤销程坊、黄坳、杭口、古市4区,全县设10区1镇94乡。
  1958年8月撤区并乡,建立人民公社,全县设三都、山口、渣津、白岭、溪口5个片区、44个公社,1个镇和2个垦殖场,公社成立管理委员会,实行政社合一体制。
  1959年3月,撤销片区办事处,设立片区领导小组,将公社调整为39个。
  1960年3月,撤销片区领导小组,全县设17个公社、4个垦殖场1个镇。是年,将武宁县东林公社南茶归划本县管辖。
  1961年9月,恢复义宁、黄沙、山口、杭口、马坳、渣津、大桥、白岭、古市、溪口10个区。全县设10个区、3直属公社、2垦殖场、1直属镇、56个区属人民公社。次年5月,撤销古市区,其地悉归白岭区管辖。
  1964年5月,撤销义宁、杭口区,其地分别划归黄沙、山口、溪口、马坳区管辖。同时,将庙岭、宁州、大坪3社列为县直属公社。至1966年4月止,全县共设立7区、6直属社、2场1镇、51个区属公社。
  1966年5月,增设宁州区,辖岗上、大坪、杭口、庙岭、赤江5社。同时,合并掉7个公社,全县共设8区、1镇1直属社2场、51个区属公社。
  1968年9月,撤区并社,全县设征村、复原、白岭、宁州、大椿、马坳、上杭、港口、白桥、全丰、大桥、程坊、溪口、古市、山口、东港、渣津、黄坳、新湾、黄沙、何市、上奉、太阳升、南岭、义宁镇和黄沙港垦殖场。1970年10月经省地革命委员会决定,将县东黄坳公社划归武宁县管辖。后应该社干部群众要求经省、地革命委员会批准,于1972年9月划回。
  1972年1月,重新调整区划,设白岭、渣津、马坳、溪口、山口、太阳升7个片区,并从太阳升公社分出庙岭公社,宁州公社分出大坪公社,渣津公社分出石坳公社,大桥公社分出余塅公社,港口公社分出横山公社,全县共7片区31公社(场)l镇,同年9月调整为7片区48公社,2直属社、1镇。1973年2月,恢复宁州、黄沙港、山口、马坳、渣津、大桥、白岭、溪口8区。1979年,山口区增辖桃坪垦殖场,宁州林场由县直接管辖。全县共有8区48社1镇2场2直属社。
  1984年6月,进行机构改革,政社分开,全县设8个区公所,将50个公社管理委员会悉数改为乡人民政府。1985年6月,析复原乡为复原、雅洋两乡。析程坊乡为程坊、崇河2乡。并改南岭乡为清水岩乡,大坪乡为竹坪乡,黄坳乡为塘排乡,横山乡为布甲乡,莲花乡为渣津乡,黄沙乡为黄沙桥乡。至年底止,全县共8区2直属乡、50乡1镇2场,587村,6242小组。[=此处为表格(几个主要年份区划变迁)=][=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1985年行政区划)
  第三章城乡概况第一节县城修水县城义宁镇,位于县中偏东部修河上游,东南西三面环修河,北靠凤凰山。地理座标:东经114°32',至114°35' ,北纬29°至29°4',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总面积13.4平方公里,最高点为鸡鸣尖,海拔450米,最低点箬坑,海拔107.5米。民国32年(1943)12月,县城面积1.11平方公里,1985年2.4平方公里。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义宁镇所在地,唐代名常洲亥市,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建分宁县,即设治于此,后历代为县、州治所。民国元年建义宁镇,中后期曾为义宁区和山谷区属镇。设12保,卫前街为1-3保,万坊街为4-7保,黄岭街为8-9保,西摆街为10-12保。解放初属义宁区属镇,1952年改区级镇。1958年成立城镇人民公社,1962年改为义宁镇人民政府,1966年改永红镇,1971年恢复今名。1985年辖西摆、黄岭、万坊、卫前街和宁红、安坪、南门3个蔬菜村。
  民国30年(1941)县城有人口7972人,33年8576人,37年8231人。1953年1200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4%,1964年18990人,占总人口的4.32%,1982年25965人,占4.04%,1985年有7662户30995人,其中农业人口5072人。
   民国28年(1939)有英国传教士1人居住。32年有英传教士2人居住,1男1女。
  1985年,县城有县办工厂43家,镇办工厂20家,有中专1所,中学3所,小学6所,医院2所,剧院、电影院各1座。柯(垅)龙(门)公路与修铜公路在修江大桥南端交接,距省会南昌274公里,距九江市210公里,距武汉市328公里,距长沙市240公里。县城每天有通往本县各乡、邻县及上述城市的班车。
   第二节区乡概况1985年,全县有8区1镇52乡587村。[=此处为表格(1985年各区、乡概况)

知识出处

修水县志

《修水县志》

出版者:海天出版社

修水县具有优良的修志传统。宋初即草创分宁《邑图》、《修川志》,南宋分宁知县徐筠主修《修水志》10卷,其后曾10余次编修州县志,至今尚存6种,清同治版《义宁州志》为最后一修旧志。《修水县志》四历寒暑,三易其稿。蔚成大观。可贵者,县志资料丰富,体例规范。而发凡起例,每依县情,故“茶叶”、“环境保护”之设专卷,颇具地方及时代特色,独见编者心裁;推及各卷,条分缕析,笔墨精当,贯穿古今,首尾完备,足证经营之苦心。展卷一读,全县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貌、人物干百年事,史实纷呈,实故乡资治之鉴,教化之书,存史之册,将使莅兹土及产兹土者,无不爱修水而顿生振兴修水之志,从而认识县情,探求规律,正确决策,功莫大焉。

阅读

相关地名

修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