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修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1139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5.6
页数: 7
页码: 4-10
摘要: 修水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修河上游。居幕阜山脉和九岭山脉之间,与湘、鄂毗邻,新石器时代晚期即有人类在此生活。商封艾侯国,春秋为艾邑,先后属吴、越、楚国管辖。元代升为宁州;清嘉庆六年改名义宁州。
关键词: 地方史 地方志

内容

修水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修河上游。居幕阜山脉和九岭山脉之间,与湘、鄂毗邻,新石器时代晚期即有人类在此生活。商封艾侯国,春秋为艾邑,先后属吴、越、楚国管辖。汉建艾县,隋代并入建昌县,唐代为武宁县,德宗贞元年间析武宁县西八乡置分宁县,唐、宋两朝均为上望等级的泱泱大县。元代升为宁州;清嘉庆六年(1801)改名义宁州。宣统二年划出县南一部分另设铜鼓厅,民国元年(1912)称义宁县,3年改名修水县,1985年属九江市管辖。全县总面积4_504平方公里,幅员为江西各县之首,是“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县。1985年全县有8区1镇52乡587村,6242个村民小组、7533个自然村。有131995户650446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4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2‰。
   县城义宁镇,位于县境中偏东北部,三面临修河,北依凤凰山。自唐以来为历代县州治所。1985年,城区面积2.4平方公里,人口3万多,房屋建筑面积58.5万平方米,为解放前的4.3倍,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县境四周群山环绕,向中部依次低山起伏,丘陵广布。最高海拔为东部山门峡1716.5米,最低在东北部修河出境处海拔75米。地势周围高中部低。西北幕阜山脉和东南九岭山脉呈合抱之势,使腹地构成一向东北开口的盆地,幕阜山脉从境内西部黄龙山逶迤至北部太阳山,有海拔1000米以上跨界高峰28处,构成江西与湖北的天然屏障,东南九岭山脉为修河与锦江分水岭。有27座海拔1000米以上跨界高峰,山势险峻,林木丰茂。修河为江西五大河流之一,发源县西黄龙山,自西向东流贯全境,经武宁、永修注入鄱阳湖,全长354公里,在本县境内河长134公里,西部沁渎水和泪水分别发源黄龙山,流经本县数乡后过湖南平江汇汨罗江入洞庭湖。故古人有诗云:“西接洞庭开晓楚,东倾彭蠡浸晴吴”。
   修水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5℃,1月平均气温4.1℃.7月平均气温28.3℃,极端最低气温-11.6℃,极端最高气温44.9'C,为全省有记载气温最高值。年均日照1680小时,为可日照时数的38%。平均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02.7千卡/平方厘米。平均地温19℃.大于0℃积温6050℃,平均无霜期247天。年均降水量1617毫米。有水、旱、大风、冰雹等灾害出现。
   修水县地貌形态多姿,气候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全县有373万多亩林地,植物资源可观。有种子植物2000多种。其中木本植物870余种,有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植物54种,包括银杏、金钱松、伯乐树、香果树、柳叶腊梅等珍稀和特有树种;有白术、白花茵陈、麦冬、半夏等中草药300多种;野生中华猕猴桃、板栗、杨梅、枣、柿、棠葛、油茶、油桐、乌桕等经济植物分布广泛;连同杉木、马尾松、毛竹等优良品种构成本县丰富的林业资源,野生动物种类繁多,现有脊椎动物200多种,其中哺乳动物30多种,鸟类41种,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华南虎、云豹、金钱豹、鬣羚、獐、蟒蛇、臼鹇等18种,省级保护的黄鼬、大杜鹃等8种,此外有众多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均具很高的经济价值。
   本县河道众多,自然落差大,雨量充沛,水能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40万千瓦可开发量20万千瓦,以东津水和武宁水蕴量最大。水利资源多,50%保证率年地表水总量374576万立方米,年均地下水总量48158万立方米,人平均拥有水量6500立方米。有泰清、司前、汤桥3处温泉。
   修水矿藏类型齐全,矿种多,分布广,规模大,品位高,尤以金、钨、石煤、瓷土最具特色。古市等地砂金以精纯闻名海内外,土龙山等地原生金藏量亦富。香炉山钨矿品位为全省之冠,储量居全国第。广泛分布的石煤总储量达47亿吨。此外,还拥有铀、钒、磷、黄铁、烟煤、石灰石、绿柱石、长石、大理石、石膏、铌、钽、银、铜、铅、锌、石英、云母等矿藏。
   修水自古“山川深重,可供游览”,“大江以西山水之秀甲天下,洪州分宁县钟秀居多”,自然风景资源丰富。雄伟博大的黄龙山,岩奇石怪,飞瀑如虹,古松虬屈,云蒸霞蔚,景色壮观,登临顶峰,三省界地双脚踏,鄱湖洞庭一望收。山下有佛教黄龙宗祖庭黄龙寺、泰清温泉、鸣水瀑布等风景点。日新月异的县城,“道山屹其南,凤山蹲其北,修水浤澄,秀水萦带”。“修江第一山”南山崖傍水而座,悬崖危立,古木参天,藤蔓披地,佳景天成,还有神秘莫测的清水岩溶洞,千奇百怪的东岭石林,鬼斧神工的布甲溶洞,磅礴壮观的祥云瀑布。兀立修江的抱子石,绿影掩映的双井秀水,碧波粼粼的明月弯,把修水山河装点得美丽如画。
   修水是江西西北门户,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汉代以来,屡有重大兵事发生。明、清时期,多次高悬过李自成、石达开、李秀成等王师义旗。土地革命前后,修水的革命斗争更是如火如荼,中国共产党组织在修水的建立,秋收起义在修水的首先爆发和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的驻节修水,使本县成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著名苏区,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早在“五·四”运动爆发时,修水在外地求学的进步青年丁健亚、胡思先、余经邦等人,即参加了爱国学生运动。本县在九江读书的卢成宝、樊益清等则利用暑假回乡机会,带回《向导》、《中国青年》等革命书籍,在城乡传播马列主义,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修水支部,培养革命力量。民国15年(1926)夏,中共江西地委派胡思先以省党部特派员身份回修水秘密建党,发展甘特吾、王希圣、徐光华、张赤子等人入党。7月下旬,中共修水县第一个支部干事会成立。胡思先任书记。9月.11日,北伐军光复县城,建立国共合作的修水县公署。至年底已发展中共党员24名。次年6月7日,本县土豪劣绅和反动派纠集暴徒袭击国共合作的县党部,杀害共产党员卢守谦、陈志铁等,制造了“六·七”惨案。7月21日,党支部在马坳北山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将党的工作重点转入农村,发动农民起来斗争,党组织迅速发展壮大,全县已有100余名党员。同年冬,成立中共修水临时县委。
   民国16年(1927)8月7日,中共中央决定在湘鄂赣边区组织秋收起义。8月12日,由共产党员卢德铭任团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和平江工农义勇队到达修水县城,并与8月下旬抵修城的崇阳、通城农民自卫军在本县山口统编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余洒度、余贲民任正副师长,下设4个团,1、4团驻修水,毛泽东任前敌委员会书记。卢德铭任总指挥,总指挥机关设在县城,修水地方党组织积极配合,发展武装,组织群众支持起义军。师部参谋何长工、副官杨立三,根据前敌委员会指示,在修水设计并制作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和臂章。“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9月9日,震憾世界的秋收起义首先在修水爆发,起义部队在修水县城举起义旗,向长沙挺进。途经渣津,与收编的邱国轩4团汇合,并攻克了敌盘踞的朱陂厂,在进攻长寿金坪受挫后,返回修水台庄,后接毛泽东指示,挥师浏阳文家市,与2团和3团会合
  后,跟随毛泽东踏上前往井冈山的道路。
   民国17年(1928)3月,修水县杨祠暴动委员会成立,行使政府职能。8月6日,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等率领平江起义后成立的红5军,由平江龙门转战修水,在修水党组织配合下攻克修水县城,并于上旬正式建立了中共修水县委,领导修、武、铜3县党组织,同时成立修水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l5日红军退出县城,县苏解体。9月中旬,黄公略帮助重建县苏政府。不久复遭破坏,次年1月,恢复县暴动委员会。民国19年以后,曾先后5次选举产生县苏维埃政府。19年至22年间,本县曾建立中共修水中心县委,领导修、武、铜、宜、通等县党组织。并先后成立过修铜宜奉县、修铜县、修武崇通县、修通县、修武通县、平修铜县委和苏维埃政府。县苏先后在各区、乡进行土地分配,有5万多农户分得土地。20年(1931)7月,中共湘鄂赣省委在本县上衫改组。9月23日,湘鄂赣省工农兵代表大会在上衫闭幕,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使修水的革命斗争达到了鼎盛时期。在此期间,省苏先后在修水成立省总工会、妇女联合会、红军学校、法庭等,并先后驻有苏维埃医院和红军医院1 1所。至21年止,县苏维埃政府共建立10个区,97个乡苏维埃政府,苏区版图占全县总面积的2/3以上。为粉碎敌人对苏区的经济封锁,县苏维埃政府先后开办了陶瓷厂、兵工厂、被服厂、铸锅厂、工农银行、造币厂等企业,并开办众多列宁小学。21年4月,湘鄂赣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迁驻万载县小源。
   在粉碎蒋介石对江西苏区的五次“围剿”战斗中,修水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红1 6军指战员和肖克率领的红17师,在修水的山山水水留下了战斗的足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修水的革命斗争渐趋低潮,党组织遭严重破坏。土地革命时期全县有一万多名烈士为革命捐躯,修水人民为发展和巩固苏区革命成果作出了重大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修水成为南昌会战、上高会战和几次长沙会战的重要防线,日军曾3次侵入r本县,均被抗日军民击退。境内驻有国民政府第九战区王陵基30集团军总部及4个师、湘鄂赣挺进军总指挥部等军队,国民政府还先后在修水设有西南游击干部训练班、中美合作所第二分班等机构。 民国38年初,遵照中共华南分局指示,中国民主同盟江西省临时支部和农工民主党江西省委,派人到修水发展组织,建立革命武装,分化瓦解敌军,迎接解放军进城。5月中旬,中国为数不多的由民主党派领导的武装——江西民主自卫军第五纵队在本县诞生。6月1 6日由唐占印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129师386团在民主自卫军配合下进驻县城。修水得到和平解放,修水人民终于重见天日,成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政权。
   解放前,修水经济发展比较缓慢,194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仅3555. 06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和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大地解放了生产力。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7962. 57万元,比1949年增长1.24倍。在农业合作化基础上,1958年8月,本县太阳升人民公社成立,被称为“江南第一社”,9月全县实现了人民公社化。从1958年起,大跃进浪潮席卷全县,片面追求高指标,高速度,大炼钢铁,大放“卫星”,大办公共食堂,“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违背了客观规律,阻碍了经济发展,又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62年工农业总产值只有7928. 51万元,比1957年下降了0.43%。之后,经过三年调整,工农业总产值略有回升。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又使经济受到严重挫折。1976年,工农业总产值仅11765. 93万元,比1966年只增长31.6%。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
  后,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先后在农村、城市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粮油、林业、茶桑、水电、矿业已成为本县经济最主要的优势。1985年,全县社会总产值31241万元,国民收入20184万元,工农业总产值22247. 22万元(含村以下工业产值),工农业总产值比1978年的13859. 18万元增长60. 5%,比1949年上升5.26倍,36年来平均每年递增5. 2%。
   解放以来,党和政府注重水利建设,充分利用水利资源,大搞以治山、治水、治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兴建了各类农田水利工程,至1985年,全县已建成蓄水工程7493座,有效灌溉面积25. 13万亩,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32座,小(二)型水库III座,水塘7656口。有引水工程5093座,灌田16. 78万亩。有提水工程255处,灌田4.32万亩,全县有效灌溉面积共46. 2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1%,旱涝保收面积35. 4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4. 5%。
   修水是个古老的农业县,农作物以水稻、红薯、小麦、大豆为主。解放36年来,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1949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仅145. 56万担,1985年,总产达到558.2万担,增长2.84倍,比1978年增长56. 62%。生猪存栏数由1949年的8.7万头上升到1985年的33.6万头,增长2.86倍,耕牛存栏数在此期间由1.7l万头上升到2. 58万头,增长50. 9%。茶园面积从2.24万亩上升到8. 77万亩,增长2.92倍,桑园面积由0.11万亩上升到1.47万亩,增长12.4倍,水产产量从4800担上升到10055担,增长1. 09倍。194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仅3431. 14万元,1978年为10167. 27万元,1985年达到17106. 37万元。
   修水是江南48个重点林业县之一,共有林业用地面积497.7]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73. 7%,人均有山7. 65亩,活立木蓄积量736万立方米。杉木占森林蓄积量组成比例的56. 92%,马尾松占森林蓄积量组成比例的28. 19%。毛竹有3.92万亩,蓄积量为588万根,主要分布于东部和南部。解放以来,各种林业投资2310万元,造林保存面积49. 64万亩。保存率20. 3%,四旁植树168万株,到1985年止,除上缴国税外,为国家积累资金301万元,提供商品材259万立方米。1985年林业产值1464.1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56%,是1949年的9.5倍。60年代,本县林业工作者创造革新的立木剥皮、油锯伐木、木轨平车、木轨滑道和木材一次检尺法等成果,先后在地区、省和全国推广。但本县森林亦遭破坏,解放前屡遭战火焚烧。解放后在“大跃进”和“农业学大寨”期间,森林又遭空前破坏,50年代,本县森林覆盖率为80.3%,到1985年,已下降为49. 2%,且分布极不均匀,高的覆盖率达到86. 78%,低的只有16. 91%,森林蓄积量亦下降极快。1960年,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1095万立方米,20多年竞下降了360万立方米。由于森林被破坏,林相毁坏严重,加剧了西部地区水土流失,全县流失面积达178万亩,占山地总面积的35. 77%,使本县成为全国1 3个水土流失严重县之一。近年本县已注重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严禁乱砍乱伐,大力开展植树种草的群众运动,绿化自己的家乡。
   修水自古地沃物阜,《太平寰宇记》说分宁“豪富物产充之”。本县是全国著名茶乡。五代时双井茶即“制造极精”,宋代称“绝品”、“草茶第一”,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叶梦得等人著作均有记载吟唱。1982年双井绿茶评为江西省八大名茶之一。闻名海内外的宁红茶,清光绪年间曾年出口30万箱,获外商“茶盖中华,价高天下”奖匾。民国29年,宁红茶在香港口岸享有“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的盛誉。抗日战争爆发后逐渐衰落。解放后,宁红茶得到恢复发展,远销美、英、苏、日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5年,越海牌特级宁红工夫茶,获国家银质奖和农牧渔业部金杯奖。宁州丝绢自古闻名遐迩。解放后得以继承和发展。1985年,全县年产蚕茧4897担,居全省各县之首。1985年出口白厂丝18. 09吨。修水杭猪为全国48个著名地方猪种之一。茶油年产2万多担,而溪口茶油以
  清澄香甜著称。溪口板栗个大肉肥,西港甜橙皮薄香甜。猕猴桃蕴藏量多,肉质甜美。本县是江西省主要白术产地之一,最高年收购量7700担,贡砚始产于唐宋,清代列为贡品,现出口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孔雀牌石楠木梳,以造型奇特,制作精巧闻名海内外,1984年评为江西省优质产品,其他如修水苧麻、花椒、棕片、板笋、松脂、野生皮张、水竹席、香菇、木耳、红枣等山货亦闻名省内外。
   解放前,修水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全县仅有几家私人开设的小厂和一些手工业作坊。解放后,工业有所发展,50年代后期,全县兴办了一批工业企业,为修水工业打下了一定基础。60年代初撤销了一些企业,“文化大革命”期间,修水工业企业受到影响,多数亏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工业企业实行财务包干和经济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工人积极性,生产得以迅速发展。至1985年止,全县工业门类有森林、机械、电力、建材、陶瓷、采矿、丝绸、造纸、印刷、医药、酿造、食品、缝纫、化学、工艺美术、文化日用等。出口创汇产品主要有宁红茶、白厂丝、精钨砂、猪肠衣、蜂蜜、皮张、绿柱石、贡砚、石楠木梳、伐木斧、六面花幼教玩具、旅游手杖等。解放后,电力工业飞速发展,1 981年即已跨入全国小水电装机1万千瓦县的行列。至1985年,全县有水电站1l9座,装机150台。容量14214千瓦,已形成一个以山口、车联堰、湘竹3个水力发电站为主体的发、供、用电网。198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514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4%,比1949年增长40倍,乡镇工业产值1761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4. 26%。
   解放前,修水曾建过一些公路,但时断时复,交通运输基本上靠修河水运和肩挑。解放后,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较快。1985年.全县有公路143条,全长1072. 51公照。其中有省道3条,长208. 24公里。通南昌、九江、武汉、长沙等大中城市;县道27条,长388tl3公里。乡村道92条,长409. 04公里;专用道21条,长66.5公里。全县有古桥1842座。公路桥i 69座。有运输汽车625辆,货运量25. 93万吨,货运周转量2144. 83万吨/公里。货运收入420. 98万元;客运量207。3万人次。客运周转量9751.91万人公里。但修河淤塞严重,水路仅能放木排,汽车运输线长,到大中城市均有200多公里路程,且山路多,坡陡路弯,是不利因素。邮电事业亦得到长足发展。1985年邮电营业总额69.24万元,比1949年增长36倍。
   清末和民国时期,修水大宗出口商品是茶叶和丝绢。光绪年间每到茶季,中外商人纷至沓来,在本县开设茶庄,仅国内茶商即有8帮。产茶区漫江码头和县城码头,运茶商船常数以百计,此外出口商品还有木竹、茶油、药材、芋麻、蜂蜜、.猪肠衣、皮张、猪鬃等。解放初,实行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许多商户纳入了社会主义商业轨道。但“文化大革命”期间,集市贸易被取缔,供求矛盾突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搞活市场的政策,商业贸易繁荣,集市兴盛。山口、三都等传统的赶集得以恢复,至1985年,全县有零售商业网点3782个,其中国营和供销合作社网点1017个。1985年,全县农副产品收购额4654万元,外贸商品收购额566. 43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0556万元,比1949年增长25.6倍,比1978年增长1.07倍。
   明、清和民国时期,本县人民生活极其艰苦。平时多以红薯等杂粮为食,倘遇灾荒,则以草实和观音土充饥,苦不堪言。解放后,人民政府注重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城乡实行经济责任制,生产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85年,全县职工年人均工资835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55元,比1949年的39.16元增长5.51倍,比1978年的54元增长3.7倍。人均占有农房18. 63平方米,比解放初增长40%。农村年人均口粮71 4斤,比1949年增加383.1 8斤,年末城乡储蓄余额1556万元,比上年增长25. 24%,户均145元。不少农民盖起了砖木结构乃至钢筋水泥楼房,1985年每百户农家拥有自行车22辆,缝纫机25架,收录机4台,大型家具321件,有些居民购买了电视机、摩托车、洗衣机、电冰箱等高档用品,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然而,修水是个著名老区,还有26个特困乡,近年市县机关均派干部下队扶贫挂钩,支援老区建设,使
  老区人民逐渐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四
   修水县向称“文章奥府”,为“濂溪弦铎之地,山谷桑梓之乡”,文化教育比较兴盛。宋代黄庭坚的曾祖父黄中理曾开办樱桃书院和芝台书院。延引四方学子,宋郊、宋祁兄弟和黄庭坚等曾就学于此。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任分宁主簿时,曾开办书院,后称濂溪书院,徐、祝等大姓亦办有书院,培养众多人材。自唐宋至清代,本县共有进士201名,举人317名,仅宋代即有进士160名。北宋一朝,双井村出进士48名;历代有丞相2名,尚书16名,正一品官员3名,从一品1名,正二品5名,从二品4名;知名文学艺术家21名。宋代名臣徐禧布衣腾达,胸蟠甲兵,殉节永乐城,有“宋殒长城”之叹。黄庭坚开创江西诗派,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也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徐禧子徐俯,官至参知政事,又是江西诗派著名诗人,名句流传至今。南宋政治家、军事家、四川按抚置制使余玠,治蜀10年,屡挫蒙军,励精图治,功勋卓著。明代周季麟、周季风兄弟,均官至左都御史,史称“双凤”。清万承风,为宣宗侍读,朝廷重臣。近代以来,更是名人迭出。桃里陈氏一门,有4人名载《辞海》,陈宝箴,官至湖南巡抚,支持维新变法,向光绪帝推荐维新人才,在湘办新学兴新政,为全国封疆大吏中唯一支持和从事变法者。其子陈三立,为同光体诗派领袖,清末民国初诗坛泰斗。三立长子陈师曾,近代著名画家,与齐白石齐名。三子陈寅恪,闻名海内外的史学大师,著名教授,曾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古琴大师、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查阜西,曾参与组织著名的“两航起义”。著名中医徐瀛芳,民国期间,是全国中医委员会七委员之一,被医界誉为“中医科学化先锋”。当代著名作家胡旷,所著《潘虎》等文已成为当代文学史上文艺性革命斗争回忆录的代表作。在世名人有著名科学家,原华南植物研究所所长陈封怀,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黄绮和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黄蜚秋等。古代和近代县人留下各类专著272部1198卷,这些都被修水人民引为骄傲。1985年,县内有完全中学6所,初级中学42所,农业高中3所,在校学生21420人,修水一中为全省重点中学。有小学11 35所,其中完全小学444所,在校学生108950人。幼儿园100所,入园幼儿2885人。全县教职员工共6025名。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全县有1039人考取大学,1410人考取中专,有1人考取科技大学少年班,有49名修水籍学生考取研究生,其中有2名出国留学。
   修水中医源远流长,名医迭出,已载入<江西医林人物录》的名医有48人。解放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1985年,有县级医疗卫生机构5个,区级11个,乡级41个,村级186个。全县有病床554张,医疗卫生人员1 421人,各种传染病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头癣、丝虫病、地甲病等地方病已基本得到根治。
   县人向来重视体育锻炼,尤以武术较兴盛。清乾隆至光绪一百多年间,本县共有武进士4名,武举人86名。解放后,先后有5人次在全国武术观摩比赛中分别获二、三等奖和优秀奖。1985年,有篮球场79个,灯光球场2个。1974年以来,有2人次破省纪录,41人次破市纪录,在1985年全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县代表队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并获18个项目的第一名。同年,在九江市第六届运动会上,17名运动员在29个单项中,获38个名次,并获团体总分第一名。
   解放后,科技事业得到发展,全县建立多种科技机构,开展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工作。1985年,有自然科学科技人员2336人,有743人评定了技术职称。有专业学会16个,1 978年至1985年获部、省级科技成果奖6项,市级科技成果奖22项。
   30多年来,修水文化、广播、电税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具有地方特色的灯彩、歌舞、传说等得
  以搜集整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本县籍专业和业余作者在省级以上出版社、报刊、电台上发表各类文艺作品500余件。宁河戏有500多年历史,为本县独有的古老剧种。全县乡乡普及文化站,有图书室157个,县图书馆藏书8.4万册,其中古籍1.1万册。馆藏善本1 58种1 472册,国家级善本1 2种176册。《修水报》是省内外较有影响的县报,新华书店年营业额92万元。全县有电影放映单位100个,电影院5座,已建立50个区乡广播站,有电视转播台1座,电视差转台l3座,电视机5305台。
   修水是个古老县份和著名苏区,历史文物、革命文物和风景名胜甚多。有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结束的全县文物普查中,收集流散文物750件,全县有古文化遗址116处,其中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8处,商周遗址甚多,尤以上奉山背跑马岭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最著名。1978年被命名为山背文化。黄龙山黄龙寺,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黄龙宗的发祥地,是宋代江西四大丛林之一。黄龙宗宋时传入日本,现在日本犹有15个支派,黄龙山有晋葛洪,宋黄庭坚等名人石刻和众多名胜古迹。县城南山崖曾是黄庭坚读书之地,现已辟为黄庭坚纪念馆,馆藏文物丰富,其中以众多黄庭坚碑刻、墓志、著作等资料,最为著名。自宋代以来闻名朝野的双井村,有黄庭坚陵园以及石刻等遗址遗迹。清水岩内有周敦颐等名人题刻。近代陈宝箴父子故居及遗迹,保存完好。革命历史文物和遗址,以县城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旧址和上衫乡的湘鄂赣省委省苏饵址最著名。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和烈士馆,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修水10324名革命烈士树起巍巍丰碑。
   五
   加速老区建设,振兴修水经济,有着巨大的潜力和较好的条件。
   修水人民勤劳、勇敢、聪慧,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逐渐摒弃过去“薯丝饭、茶壳火,除了神仙就是我”的陈旧观念和落后意识,不躺在过去光荣簿上过日子,正视贫困,勇于进取,勇于开拓,这是振兴修水经济的主要动力。
   经过解放后30多年的努力,修水的工农业已有了一定基础。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粮油等农作物不断增产增收,工业生产已逐渐形成一批拳头产品和出口创汇产品,企业的后劲和“造血功能”不断增强,为修水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
   修水有充裕的劳动力资源。全县有农村劳动力26.7万个(其中农业劳动力24.3万个)。耕地面积65.1万亩,每个劳力仅负担2.7亩。有60~70%的劳力剩余,可从事乡镇企业,走进流通领域和上山下水搞开发,组织劳务输出。
   全县有自然科学科技人员2336人,有大学文化程度者699人,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者22864人。此外,全县还有大批自学成才者和实干家。这是建设修水,振兴修水的宝贵财富。
   修水已吹响了向粮油、林业、茶桑、水电、矿产五大系列开发的进军号角,全县人民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生产有特色的拳头产品。朝着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变商品优势为经济优势的目标奋进。
   近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横向经济联系的进一步加强,外引内联、大开门户、引进技术、引进资金、引进人才、开展边界贸易,开放推动了开发。
   《职方乘》中说,修水之得名,取其修远悠长之意。今天,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修水人民,更有其高远志向,精心描绘出2000年实现社会总产值10亿元的宏伟蓝图,决心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指引下,乘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奔向光辉灿烂的前程。

知识出处

修水县志

《修水县志》

出版者:海天出版社

修水县具有优良的修志传统。宋初即草创分宁《邑图》、《修川志》,南宋分宁知县徐筠主修《修水志》10卷,其后曾10余次编修州县志,至今尚存6种,清同治版《义宁州志》为最后一修旧志。《修水县志》四历寒暑,三易其稿。蔚成大观。可贵者,县志资料丰富,体例规范。而发凡起例,每依县情,故“茶叶”、“环境保护”之设专卷,颇具地方及时代特色,独见编者心裁;推及各卷,条分缕析,笔墨精当,贯穿古今,首尾完备,足证经营之苦心。展卷一读,全县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貌、人物干百年事,史实纷呈,实故乡资治之鉴,教化之书,存史之册,将使莅兹土及产兹土者,无不爱修水而顿生振兴修水之志,从而认识县情,探求规律,正确决策,功莫大焉。

阅读

相关地名

修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