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军政名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111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军政名人
分类号: K825
页数: 9
页码: 751-759
摘要: 访少沈毅谦让,周穷振乏,家无余财。及元帝渡江,举孝廉,命参镇东军事。督兵与甘卓等讨平华轶,拜振武将军、寻阳太守。未几,又破杜弢反晋武装,进龙骧将军,赐爵寻阳县侯;继平杜曾,迁南中郎将,督梁州诸军、授梁州刺史,屯襄阳。访在襄辅农训卒,勤于采纳,智能过人,威风远著,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号称中兴名将。王敦怀有篡晋之心,访切齿痛恨,故终访之世,敦未敢为非。东晋大兴三年卒,赠征西将军,谥日壮。逵深感“有此母必有此子”,遂向庐江太守张夔荐侃。后补武冈令,因与太守不洽,弃官归。继奉召击破杜弢反晋武装,拜使持节、宁远将军,南蛮校尉、荆州刺史,镇沌口。
关键词: 人物 军政名人

内容

周访(260~320)字士达。其先本汝南安城人,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寻阳(今江西九江)。访少沈毅谦让,周穷振乏,家无余财。及元帝(即司马睿,时为琅玡王)渡江,举孝廉,命参镇东军事。督兵与甘卓等讨平华轶,拜振武将军、寻阳太守。未几,又破杜弢反晋武装,进龙骧将军,赐爵寻阳县侯;继平杜曾,迁南中郎将,督梁州诸军、授梁州刺史,屯襄阳。访在襄辅农训卒,勤于采纳,智能过人,威风远著,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号称中兴名将。王敦怀有篡晋之心,访切齿痛恨,故终访之世,敦未敢为非。东晋大兴三年(320年)卒,赠征西将军,谥日壮。
   陶侃(259-334)字士行(一作士衡)。其先鄱阳人,吴平徙家庐江之寻阳(今江西九江)。早孤贫,赖母湛氏纺绩、教读。少为寻阳县吏,监渔梁,曾以一罐腌鱼寄母。母封还并以书责侃:“你以官物寄我,非但不能悦我,反增我忧!”鄱阳孝廉范逵过寻遇大雪,寓侃家,母仓促无以待宾,乃密截其发易酒肴,剁所卧新草垫喂客马。逵深感“有此母必有此子”,遂向庐江太守张夔荐侃。夔召侃为督邮,领枞阳令;又察侃为孝廉,至洛阳,除郎中。后补武冈令,因与太守不洽,弃官归。
  晋太安二年(303年),荆州刺史刘弘辟侃为南蛮长史,大破逆首张昌于襄阳,功封东乡侯。陈敏之乱,以侃为江夏太守,加鹰扬将军,与诸军并力讨敏。母丧服阙(守孝期满),迁龙骧将军、武昌太守。继奉召击破杜弢反晋武装,拜使持节、宁远将军,南蛮校尉、荆州刺史,镇沌口。后为杜曾所袭,坐免官。旋复职如故,大破桂弓叟部将王贡精锐,贡遂降。王敦深忌侃功,将其左迁广州刺史。进至始兴,而杜弘与王机等谋反,拒侃入广,侃设方略击破之,封柴桑侯。侃在州稍闲,常朝运百甓于外,夕运于内,以励志习劳。
  太宁二年(324年),王敦死,其乱平,迁侃都督荆、雍、益、梁州诸军事,领护南蛮校尉、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余如故。侃勤于吏职,远近书疏,莫不手答,笔翰如流,未尝壅滞。他常勉人日:“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凡参佐有以酒赌谈戏误事者,取其具投于江,吏将加鞭扑。一日,路见一人玩弄一束未成熟稻穗,便加呵斥:“汝既不田,而戏践人稻!”令“执而鞭之”。所部造船,命将木屑、竹头收藏,众不解其意,后积雪方晴,厅前泥泞路滑,即以木屑布地;及桓温率部伐蜀,造船缺钉,又将所貯竹头济急,其综理微密如此,咸称之。咸和二年(327年)冬,苏峻、祖约联兵反,次春京都不守。当朝辅政度亮与江州刺史温峤共推陶侃为盟主,侃捐弃前嫌,率师合攻石头,斩竣及其弟逸于阵。叛平,诏以侃为侍中、太尉,改封长沙郡公,加都督交、、广、宁共7州军事,移镇巴陵。五年夏,以讨郭默功加都督江州、领刺史。七年秋,以遣子侄与诸将克樊城、拔新野、定襄阳功拜大将军,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参拜不名,侃上表固让。九年六月疾笃,又上表逊位,并将后事付右司马王愆期,拟于临津就船退居长沙,次日薨于樊谿途次,时年七十六。追赠大司马,谥日桓。有文集二卷行世。
   周罗睺 (542~605)字公布,南朝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少任侠,善骑射,暗习兵书。初仕陈,以军功授开远将军、句容令。后从大都督吴明彻与齐师战于江阴,为流矢中左目,尚跃马突进、斩获不计其数;进师徐州,与周将战予彭城,勇冠三军,拜光远将军、钟离太守。
  太建十一年(579年),以功授使持节、都督霍州诸军事,继除右军将军、始安县伯、总管检校扬州内外诸军事。所赐金银三千两,尽散之将士、分赏骁雄,陈宣帝深美之,出为晋陵太守,进爵为侯,除太仆卿。不久,除雄信将军、使持节、都督豫章十郡诸军事、豫章内史,狱讼庭决不关吏手,民怀其惠立碑颂德。至德中,除使持节、都督南州诸军事,江州司马吴世兴密奏“罗喉甚得人心,拥众领表,意在难测”,萧摩诃等保明之。外有知者,或劝其反,遭罗睺拒绝。军还,除太子左卫率,信任愈重。旋出督湘州诸军事,拜散骑常侍。
  隋伐陈,督巴峡、绿江以拒,相持逾月,至陈后主被擒,上江犹不下。隋遣后主手书招降,乃与诸将痛哭三日,释散兵士以归隋。高祖面慰,许以富贵,罗喉垂泪对日:“臣荷陈氏厚遇,本朝沦亡无节可纪,陛下所赐获全为幸,富贵荣禄非所望。”帝甚器之,拜上仪同三司,后历幽、泾州刺史。开皇十八年(598年),隋伐辽东,任水军总管,无功而还。十九年,破突厥进犯,进位大将军。仁寿元年(601年),为东富右虞侯率,赐爵义宁郡公,未几转右卫率。
  炀帝即位,授右武侯大将军;汉王谅反,从杨素讨平之,进位上大将军。同年冬,陈后主死,素服扶柩至葬所,时人嘉其节义。后征汉王余党,诏行绛、晋、吕三州诸军事,阵前为流矢所中,卒于师。赠柱国右翊卫大将军,谥日壮。
  杨收字藏之,生卒年不详。其先世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带)人,祖藏器曾为江州都押衙,遂定居浔阳(今江西九江)。父维直始任蘭溪县主簿,终职濠州录事参军,初娶元氏,生发、假;继室长孙氏,生收、严。兄弟四人分别以春、夏、秋、冬为“义”,皆登进士第。
  收七岁丧父,家贫,赖母亲授。年十三,略通经义,善文咏,人称神童。及长,博闻强记,他艺无不通解。因仲兄假末第,收从不应乡试。唐开成未年(840年),假登第,收于是冬赴长安,来年一举擢第。宰相马植奏授收渭南尉,迁集努校理,改监察御史。收辞曰:“仆兄弟进退以义,当初仲兄杨假乡试未第,仆不敢出衡门;今仲兄杨假从事侯府,仆不忍先为御史。”马相极赞赏,任收为西蜀节度判官。未几,假自浙西观察判官迁监察御史,收亦由川人为监察御史,兄弟并居宪府。后收历任吏部员外郎、库部郎中、中书侍郎,咸通四年(863年)擢同平章事。
  收以交阯未复,“南蛮”常扰,请治军江西,以壮出岭之师。诏准于洪州置镇南军,屯兵积粟,以饷南海,因功进尚书右仆射。时杨玄价兄弟掌机务,招来方镇贿赂,屡有请托,收不能尽从,玄价以为异已,从中加害,致收罢相、流放灌州(今越南境内),继赐死。后追雪其辜,复官爵。
  万衣字章甫,一字浅源,生卒年不详,明中叶九江府德化县人。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初授南刑部主事,丁父艰(遭遇父亲丧事)去职。服阕,补北刑部郎中,奉命审理积案。衣对受株连者多平反,对量刑过重者则依律减轻,朝廷以其为官公正廉明,在考察官吏时定为“上考”,转任曲靖道副使。
  曲靖为汉、苗民杂居之区,民族矛盾时有发生,经衣调处三年,遂安堵无患。不久,迁福建布政使。时倭寇侵犯东南沿海,兴化告急,衣连夜抄小道赶至莆田,以重金招募敢死之士持械登阵,又巧设奇兵埋伏御敌,待倭迫近,两面夹击,斩获无数,从而保境安民,深受百姓爱戴。后累官至河南左布政使。衣勤政爱民,如收粮纳税必躬往,凡郡县输至即兑而去,不俟越宿;往例积羡(所征赋税加耗在抵补实际损耗后的盈余)万余金,不入私蓄,尽数充实常平仓,中州百姓称为“万公仓”。
  然而朝政腐败,歪风盛行,衣竟遭谗言罢官。但他洒然而归,筑草堂,开三径,教授诸子及孙;置义田500亩,以瞻宗族;建家塾,教养本族子弟及来学者。衣性淡泊,常种圃植蔬,粗衣素食,生活俭朴。病危时,取出众借贷人的凭据,悉焚之。享年八十有一。
   万衣学识渊博,著述颇丰,有<万浅源集>等行世(详见本志<艺文著述>卷)。
   赵光忭(1595—1643年)字彦清,号石谷,明九江府德化县人。天启四年(1624年)乡试中举,五年联捷成进士,。父赞化官至工部郎中。时同朝为官有位九江府彭泽县籍的曹钦程,以拜干父谄媚宦官魏忠贤,骤由员外郎擢升太仆少卿,光忭因与同乡好言相劝:“富贵一时,名节千古,君不可不审!”钦程反恶之,不日出赞化为南宁知府。南宁地处边远。赞化年老失意,忧郁而死,光忭以奔丧获免。
  崇祯元年(1628年),魏阉死,光忭起为工部都水主事,继任淮安清江关提举司副提举、兵部职方司员外郎与郎中、太仆寺少卿等职。他为官清正,秉公办事,喜谈兵,才气雄豪,出语无忌,光明磊落,为大司马杨昌龄所赏识,屡荐举。崇祯十年秋,被派往蓟辽巡察边务,周历数千里,尽得边塞形势和战守机宜,并择要上奏十二条良策。次年,出任密云巡抚,到职不久,便告发密云监军邓希诏奸谋通敌。朝廷召还希诏,派太监孙茂霖核查,不料茂霖与希诏向有私交,谎报“查无实据”,光忭反坐罪,充军广东。
  十五年,边境战事又起,京师多次戒严,形势危急,廷臣力荐光忭。光忭受召,迅即返里变卖田产,毁家纾难,携白银万两以充军资,授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州、永平、山海关、通州、天津诸军务。光}卞治军严谨,作战骁勇,临危不惧,指挥若定,时蓟州被围,光忭至命放大将军炮,无人敢应,便下马亲自燃放;旋将长须藏入囊内,率二骑疾驰人城,城上鼓吹大作,大呼“新督莅任”!清军望而惊叹,蓟州之围遂解。后清军分兵四出,气势凶猛,光忭援南闯北,“不释鞍甲者七阅月,斩虏首千六百有奇”,然力不从心,河间迤南皆失守,廷臣交相弹劾,崇祯帝令其立功自赎。十六年初夏,在截击清军归路的螺山战役中,明军将领各保实力,互不协同作战,所部被敌军各个击破,八镇兵皆败走。光忭无法挽回败局,仇家攻讦,柄臣索重贿不得,故被夺职候勘,系狱数月,最后含冤屈杀于北京西市。
  南明福王时,太仆少卿万元吉、给事中熊维典等为光忭申辩,言其受命于败军之际,身先被创,竟与误国督师范志完同骈首西市,无论文武贵贱莫不为之抱冤。弘光帝为苟延残喘,宠络人心,遂下诏平反昭雪,复其官。遗骨迁葬乡里。
  光忭勤于治事,善于著述,行文率笔直冲,自成一家之言。在宦海中,利用公余著有军政奏疏和诗文结集多种(书目详见本志《艺文著述>卷)。
  陈奉兹(1726~1799)字进若,号东浦,别号晴牧居士,清九江府德化县人。乾隆十二年(1747年)乡试中解元(第一名),二十五年殿试中进士。初授四川彭山、阆中等县知县,继擢茂州直隶州知州,皆有善政。时当金川之乱,清廷派大将领兵进讨,命奉兹佐军务,因劳绩甚著,晋嘉定知府及建昌道。五十一年五月,授四川按察使,后调河南、江苏按察使。五十六年十二月,擢江宁布政使;嘉庆元年(1796年)七月调安徽、十月又调江苏布政使,曾兼署江苏巡抚、护两江总督。
  奉兹为官四十年,每到一处均能熟谙民情,洞悉利弊,驭政以简靖宽厚,而民患渐除;从不以厉威为声名,却深得吏民爱戴。好士乐善,奖掖后进惟恐不及,嘉庆时试士江南,一科得钱大昭、胡虔、陈鳙等,皆当时特卓之士,因负海内清望重名。
  奉兹诗文卓然成家。其文如姚鼐为之所作<墓志铭>称“古文则所为不过十余篇,然实得古人之法,今世作者无能逾也”。其诗以学杜得骨入神著称,与蒋士铨齐名,著名诗人、学者章学诚、钱大昕、洪亮吉、吴嵩梁等几乎众口一词,称之为“有清一代学杜佼佼者”。
   嘉庆四年卒于官。有<敦拙堂诗集>行世。
  李鸿宾(1767~1846)字象山,号鹿苹一作睦平。其先世隶明九江卫屯军籍,后定居德化县白鹤中乡(今九江县沙河街镇)。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举于乡,嘉庆六年(1801年)中进士,初选庶吉士,散馆授检讨。九年、十二年先后充云南、贵州乡试副考官,十三年充湖南乡试正考官。
  十四年二月授山东道监察御史,稽察南新仓,疏言漕运“规礼”弊端;九月转掌广西道监察御史,次年巡视西域,获东字门命案凶犯,受嘉奖。十六年迁吏科给事中,十七年十月转工科给事中,十八年九月巡视东漕,屡“疏陈时政利弊”,又以“山东、河南、直隶毗连之地频年遭兵条上善后事”,尤其是参与访查前河督李亨特“食劣不职状得实以闻”,始受器重。十九年五月赏三品顶带,授东河副总河。时微山湖蓄水尽涸,运河淤塞,鸿宾以往巡漕讲求疏泉济运,至是却奏请拦河筑坝,引河水灌湖,使潴蓄充盈,足济来年漕运,被褒奖赏换二品顶带。二十年正月,擢河东河道总督,“由谏官不三年而膺方面,为时所罕”。同年五月丁母忧,嘉庆帝还特赐祭一坛,赏银三百两,由江西巡抚委官致祭。
  二十三年九月服阕,署礼部右侍郎,命往河南、山东审定狱案,并查勘黄、运河湖水情况。二十三年三月调署兵部左侍郎,四月授广东巡抚。二十四年五月授漕运总督,八月复授河东河道总督。十月,因河决兰阳封仪及对岸马营坝堵筑不力受饬,自陈不胜河督之任,遂革直以郎中衔留河南专司大工钱粮。二十五年初,命管山东运河事务兼署山东巡抚,专驻张秋办理钉桩、塔桥及堵筑事宜。十二月,授安徽巡抚。道光元年(1821年)六月,复授漕运总督。
  二年九月,改授湖广总督。先是湖广行销淮盐用封轮法,大商垄断而小商向隅,后改开轮又有跌价抢售之弊,鸿宾议设公局佥商经理,自是盐无私卖,价无私跌,试行二月余,商无亏本之虞,民无增价之忧,著令遵行。
  六年五月,调两广总督。时广州十三洋行允与外国商船贸易,获行甚厚,英领事颊地“欲以洋厮容阿华充商,诸商不允,乃贿鸿宾得之”。自是外人蔑视中国官吏,日益滋事,以致鸦片流行日广,漏银外洋,屡禁不止,贻患海疆。十年九月,朝廷反以鸿宾“屡疏陈查禁之法及禁种罂粟,并增筑虎门六角炮台以资控御”得法,授协办大学士,仍留总督任。次年八月,又以其“剿平崖州黎民起义”有功,人觐赏戴花翎。十二年,则以镇压连州瑶民起义“办理不善,耽延月日”,使“将弃兵勇多有伤亡”;加之钦差大臣禧恩等奏言“粤兵多食鸦片,不耐山险,鸿宾陈奏不实”等罪责,被拔除花翎,褫职逮治,次秋遣戍乌鲁木齐。十四年二月释回,七月低京,赏赐“编修”。十五年告老归籍,杜门著述(后因家道中落,历经兵燹,遗稿无存)。二十六年卒于沙河本宅。
   骆应炳(1764-1848)字光国,号蔚亭,谱名运炳,清九江府德化县人。出身耕读之家,父祖辈均为无功名的读书人,幼英敏,5岁授读过目成诵,初学八股文下笔惊长老。然科场失意,22岁取秀才,后屡试不第,遂以教读为业,而从其学登甲第并负时望者却不鲜见。
  嘉庆九年(1804年),应炳幸中江西乡试举人,次年联捷成进士,当即分发山东以知县见用,历宰长山、郓城、东阿等县。二十四年曾派充山东乡试同考官,荐卷所得多才名之士。
  试事结束圆任,不料河南武陟县黄河堤段决口,大水漫入东河,灾黎遍野,他旋即投入抢救,凡赈济财物不假手吏役,甚至亲乘小舟赴各村散发馒饼,民沾实惠。
  应炳为政清廉,但仕途乖剌。10余年来,除嘉庆帝赏赐两道“封典”(即授应炳本人正五品“奉政大夫”、封其妻黄氏五品命妇“宜人”诰命和赠其父母同等品位诰命)的虚衔外,未予擢用。二十五年,他深感宦海莫测,乃以疾引退,可囊空不敷还乡旅费,只得羁留省垣济南设馆授徒,收取学俸,以助川资。
  应炳古今文根底深厚,且善书法兼及丹青而自成一家。回籍后,杜门不出,筑山房课孙之余,常以诗画自娱,曾著<长馀堂诗文集>,惜手头拮据未梓。时分巡广饶南九兵备道祝云溪慕其学,延主白鹿洞书院讲席,谆谆教诲4年,士林钦服。道光十四年(1834年)秋,因老辞归,临行前写了篇工<春风楼记>,以示“所过之地,不忍忘也”。其墨宝保存至今(文见本志“艺文著述”卷)。
  万青藜(1821~1883)字文甫,号照斋,亦号藕舲,清九江府德化县人。道光十九年(1839年)举于乡,二十年联捷成进士。初授翰林院编修,大考第一,升侍讲侍读学士,署国子监祭酒。
  咸丰二年(1852年)三月,迁内阁学士。时洪秀全率太平军进攻湖北,江西戒严,青藜与陈孚恩等条上江西团练章程,为镇压农民起义出谋献策。咸丰年间,历任礼、吏、刑、兵部左右侍郎,晋都察院左都御史,署吏、户、刑部尚书,授兵部尚书。道光至同治年间,先后出任顺天乡试同考官,贵州、广东、顺天乡试正考官,武、文会试大总裁,多次殿试读卷,并兼任浙江、顺天学政,充玉牒馆大总裁、经筵讲官等。
  同治四年(1865年)十一月后,由兵部调任礼部尚书兼顺天府尹,恩赏紫禁城骑马。光绪四年(1878年)五月,改任吏部尚书,七年正月兼翰林院掌院。八年正月致仕,九年卒,谥文敏。
   青藜工诗文,善行草,有诗和书丹行于邑。
  罗大佑(1846~1889)号谷臣,清九江府德化县人。同治六年(1867年)举于乡,十年中进士。分发福建以知县即用,历任建安、惠安、永安、晋江、闽县等知县。
  光绪十年(1884年)八月,侵华的法国军队进攻闽江口、马尾,清政府派张佩伦统军抵御,数十万大军云集闽垣。张氏年少轻敌寡谋,方与敌军对垒,我13艘战船即被击沉9艘,马尾五虎山炮台基地亦被摧毁,省垣自巡抚大吏以至司役均惶惶畏避。时大佑为闽县令,东奔西走,衣不解带、马不停鞍凡数月。十一年,升补福建海防同知,次年又摄理沙县,为保境安民殚心竭力。
  十四年春,奉召署理台南知府,兼顺道抽查彰化、嘉义两县清赋事。时方盛暑,道途多积水,大佑于炎温交蒸之中,亲履阡陌,按图抽丈,虽妻丧闽旅,感伤忧劳,仍以丈量不确贻累民生为虑,纵横奔瘁两月余。八月,清丈事竣,即履台南府任。未久,彰化社会秩序混乱,以致南北道路不通,府城里巷亦时有歹徒扰乱,大佑常不避风雨,轻骑简从,安慰善良,惩治不法,不到半年士民得以安堵,台人颂其神明。十五年二月,台南举行府试,初试文童,大佑每场兀坐监视,审核试卷,尤为周详;接试武童,躬亲校阅步箭、技勇,使贿赂、舞弊为之绝迹,有才有艺之士得以显露。由于政绩卓著,赴任8个月即进道衔。
  大佑性情刚直,处事果毅,体察民情,秉公理政。在闽期间屡白积案,伸奇冤,闽人呼为“罗青天”,并赠“白日青天”匾额一块,以志廉明。十五年四月初,终因积劳成疾,气体不支,逝于任所。清廷追赠太仆寺正卿。台南人民为感其德,专建八角纪念亭一座,上书“罗公亭”,四时赡之。
  大佑一生宦游20余年,处膏腴之地而不自阔,家无尺土寸橼之增,囊无一文私积。所至书箧自随,嗜书画,搜集宋、明名家真品甚多;乐呤咏,有<粟园诗钞>行世。
  刘瑞祺(1833~1891)字景臣,一作谨丞,派名德喜,清九江府德化县人。咸丰九年(1859年)举人,同治元年(1862年)进士,初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三年,充顺天乡试同考官;七年、十三年,两度出任会试同考官。
  未久,补授湖广道监察御史。任职期间,直言切谏。如直督曾国藩办天津教案,清廷以为失当,将代以李鸿章,瑞祺疏陈重臣宜示保全,不可轻易更调。又请复简前侍郎彭玉麟为长江水师稽察大臣,从重巡防而肃营制。还历疏陈凯旋将弁应设法安置、申明传教条例、裁撤睦路厘局、疏治河运以便交通、劳绩褒奖宜按官阶严示限制、缓修圆明园等等。皆切中弊政,为时人传颂。
  光绪九年(1883年),简放福建督粮道。次年,法兵攻闽,闽疆大扰,督师张佩伦败逃,督抚及船政大臣皆被严谴,瑞祺以捍卫得民心,左宗棠特疏闻于朝。十三年,简放浙江按察使,未到任擢河南布政使。十六年,迁山西巡抚。十七年,以疾卒于任所。
  罗大俭(1857~1923)字惺予,晚号钝庵,江西九江县人。大佑胞弟,因排行第九,世称“罗九先生”。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举于乡,大挑知县不就。
  大俭少有高志,通究经史,尤其关心经世之学,好读顾亭林、黄黎洲、王夫之等人著作,多方涉猎新思想、新学说,故对民族主义和民主政治早蕴于胸。戊戌维新失败,目睹清廷内政腐败,外患日亟,丧权失地,国将不国,认定非民主不足以立国、不足以拯救中国之危亡,遂毅然加入同盟会,在浔密谋革命。为了开通民智,传播新思想,不断壮大革命力量,他与同仁先后在沙河创立高等小学堂,在九江创办开化阅报社,并创建商团,联络新军。
  辛亥武昌首义后,大佺即与林森、吴铁城等革命党人一道,策动驻浔清军五十三标标统马毓宝起义响应,旋即组成驻浔军政分府。在这事出非常、危乱交迫之际,大俭概然出任分府政务部长。时效忠清廷的海圻、海筹、海容三舰未参与武昌起义,东下九江停泊江面,与金鸡坡义军炮台对轰。大俭与林森等紧急商议,一面派员往谕金鸡坡停止炮击,一面派员登舰晓以大义,允济给养,清舰官兵欣然易帜,转祸为福于旦夕之间。当冯国璋率北洋军南下,压迫武昌,威逼九江,人心惶惧,一夕数惊,大俭坐镇江城,联络商会,劝谕军民守望相助,誓与城池共存亡,使市井安然,并火速派遣部队援鄂。迨南昌军政府成立,马毓宝出任江西都督后,大俭乃功成身退。
  1912年(民国元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电邀大俭赴宁议事,及至礼遇有加,被推举为临时参议院咨议,参预制订<临时约法>。中山先生劝其游历欧美,考察民主政治,大俭以年老不谙外语婉辞。晚年致力地方公益事业,曾与汪龙光等筹办南浔铁路商股,任购地总绅;开采城门铁矿,修筑市区庐山路等马路;开辟滨兴洲商埠,筹措教育基金,兴办城乡中小学堂。惨淡经营10余年,所办之事不染分文,深得乡民仰慕。
   大俭少著文名,垂暮益工于诗,多系伤时感世之作,身后辑为<钝庵诗钞>行世。林森为之序日:“蓄道德,能文章,致力革命,功在民国”。
  刘廷琛(1867~1932)字幼云,晚号潜楼老人。清末江西德化,民初改九江县人。父橘祺,小贩出身,苦读中举,历任义乌、金华、嘉义、秀水、邺县知县,终职江浙盐运使。廷琛自幼聪颖,才思敏捷,操笔成文。光绪十九年(1893年)举于乡,二十年联捷成进士,初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二十三年,简放山西学政,撰条规数千言以教士林,培育人才甚众。
  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廷琛随慈禧、光绪逃至西安。未几乞假归省,筑介石山房于庐山之麓,读书其间,屏绝人事。二十八年,授国史馆协修、功臣馆纂修。三十年,充任清代末科会试同考官。
  三十二年,出任陕西提学使。时科举刚废,学堂学规多仿日本,凡简任提学者必先考察日本。通过细察,廷琛发现日本教育贯穿一条军国主义体系,对中国抱有极大野心。莅事之初,即奏陈“宜亟筹根本自强之计”。
  三十三年,授学部右参议,次年改授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学部副大臣。时大学堂章程虽经张之洞等奏定,然属草创阶段,仅设高等师范及大学预科,大学分科尚未研究。廷琛根据本堂毕业及各省升学者实况,先分设8科,其中经科3门:毛诗、左传、周礼;文科2门:中国文、中国史;政法科2门:政治、法律;格物科2门:算学、地质;农科2门:农学、农艺;化学工科2门:应用化学、土木工程;商科2门:银行、贸易;医科因无合格学生,暂未开课,中国大学分科自是而始。宣统元年(1909年)设经筵,廷琛亦随班进讲,力陈亲贵秉政之弊,并提醒摄政王“不欲图存则已,如欲图存,惟有上遵祖制,用人惟贤”。
  辛亥革命爆发,各省纷纷独立,摄政王宣告退位,廷琛亦挂冠去青岛。1912年(民国元年)2月,清帝溥仪逊位诏下,廷琛极悲恸,大骂袁世凯为窃国大盗。袁氏设礼制馆,聘廷琛为顾问,他复书痛责之:“大清可以亡于他人,独不可亡于世凯”。袁氏称帝,廷琛又斥日:“叛三百年之天下,自谓功臣;叛年余之总统,尤为乱贼!”时人评为名言。1917年7月,张勋拥清逊帝复辟,奉旨授廷琛内阁议政大臣。时张勋仅有二千兵力,日本愿以兵助,廷琛认为藉外力以为国,不啻引虎自卫,力争却之。及事败,各国使馆遣人致意,愿保护,廷琛拒往,乃隐居青岛。“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以溥仪立满洲国,郑孝胥遣使来迎,不赴。
  廷琛嗜读理学书,对程子“易传”深有研究,尤服膺朱子。善属文,不假雕饰,动皆合矩。致力书翰,曾集汉唐各碑字为联数百以应求书者。1932年6月病逝青岛。有《潜楼文集》等著作行世(参见本志《艺文著述》卷)。
  吴懋松(1885~1974)清末出生于九江府德化县农村。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考入安徽讲武堂,宣统三年(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1913年(民国2年)随李烈钧讨袁。后累任护法军和护国军营长,孙中山所部粤军第二师中校副官,朱培德部参议,汕头和九江公安局长,湖南省政府高级参议,十九路军总指挥部副官,福建龙溪及江西永新、清江、铜鼓县长等职。
  1943年IO月,调任修水县长。他勤政受民,主张运用民力必须培养和珍惜民力,誓“为修水民众作出有益之施为”。莅任之初,不带家眷,不设“公馆”,在办公楼板房就寝、大食堂与员役同膳,常便服出巡民间。继派5个行政督导组分赴全县考察,行前并训示纪律三条:轻车简从,不讲迎送;伙食自理,不受宴请;倾听民意,不耍威风。懋松更是率先垂范,一次视察走马乡,沿途查访均在饭铺自费用餐,抵乡后乡长备席接风,遭严词拒绝。在补修三都公路险段时,他亲自督修和参修,与民工同膳宿。凡有民众来县府控告征兵不公、苛摊捐税、以强凌弱等事,均逐一接见,辨明是非,责成有关部门限期查处。南姑乡乡长徐翌中与徐传呈妻通奸,被徐传呈杀死,然后夫妇投案自首,他亲临现场查验,认为乡长欺侮百姓.咎由自取,提请法院对传呈从轻量刑。1949年元宵前后,他获悉县城有些权贵、大商贾和省裕民银行行长等在甘祠聚赌,旋率警往拘,后罚每人食盐50担归县库。有时还化装卖馄饨混入赌场,缉捕赌犯,一时赌风大刹。
  同年5月,第九专署专员兼第十八纵队司令徐某令懋松率僚属潜逃,他不予理睬。县警察局长偕警携械私奔,他即重组警察队保境防乱。武宁县解放后,他明令各机关单位将文卷、财产等例应移交物品造具清册,妥为保管,同时电请江西省长邵式平派员接收,深受嘉许。6月,县城和平解放,部队首长仍委懋松主持县政。他恪守人民解放军<约法八章>,指示武装部门及时移交枪支弹药,协助驻军维持社会治安;督促旧职人员坚守岗位,律己敬业;告谕工、商、学界,照常开工、开市、开课;发动群众抢修公路,俾便解放大军进军长沙;组织县城米商设立公营处,稳定粮价;动员城乡居民筹措军粮,一月内共达27万余斤,支援驻军和过境部队的供需。
  9月3日,吴懋松告老返籍,修水县城干群热烈欢送。他乘坐的船上,绑着新近定做的粪桶和扁担,以示从此自食其力的意愿。还乡后,寓居九江市区,受到当地党政和人民群众的尊重。1956年,被选为九江市人民委员会委员。1959年后,历任市人民代表、民革市委委员和主任委员、省市政协委员和市政协副主席。1974年病逝。
  王有生【1909~1978)又名友生,今县黄老门乡株岭王家山人。出身贫苦家庭,童年即替地主放牛,受尽饥寒和压迫。1926年秋,投身农民运动,曾任儿童团长、赤卫队员,是黄老门地区打土豪的“小英雄”。
  1928年初,反动地主豪绅勾结国民党军警向革命人民反扑,到处搜捕党、团员和农协骨干,有生亦落入敌手。当敌爪牙宣布被捕人名时,反动头子熊邦彦立令将有生拉出去枪弊,恰巧敌手枪子弹受潮不响,他乘势就地一滚,冲入丛林,连夜逃往湖北阳新加入中国工农红军。
  有生从此紧跟党所领导的军队南征北战,历经鄂东南根据地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和抗日战争,锻炼愈加成熟,1940年被批准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解放战争中,又投入一系列激烈的战斗和著名的战役,如1947年4~8月战略反攻初期,参加由西北野战军指挥的蟠龙战役和沙家店战役;战略决战阶段转战东北和华北,先后参加1948年9-11月由东北野战军指挥的辽沈大战役和同年12月至次年1月由东北、华北野战军协同指挥的平津大战役。历任班长、工作队长、营长、团参谋长、副团长、县大队长等职。1949年6月,随同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军独立一五六师某部渡江南下,奉命留浔参与组建九江军分区,初期曾任参谋长,1955年4月提升为副司令员,1965年2月离休。是人民军队久经考验的指挥员。
  有生离休后,在老家株岭修建一幢砖木结构住房,每逢寒、暑假常把家属子女带去逗留一段时间,让他们了解故乡今昔变化,适当参加田野劳动,藉以接授艰苦奋斗和革命传统教育。同时,也向乡亲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法令,鼓励他们努力生产,支援国家建设。
  1978年夏,有生在庐山避暑,突发心肌梗塞,抢救不及,不幸浙世。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九江县志》是江西省地方志丛书之一,由江西九江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写,于1996年12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主要介绍了九江县建置区划、人工、自然环境、农业、水利、林业、畜牧水产、工业、城乡建设、商业、财政金融等各方面的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周访
相关人物
陶侃
相关人物
周罗睺
相关人物
杨收
相关人物
万衣
相关人物
赵光忭
相关人物
陈奉兹
相关人物
李鸿宾
相关人物
骆应炳
相关人物
万青藜
相关人物
罗大佑
相关人物
刘瑞祺
相关人物
罗大佺
相关人物
刘廷琛
相关人物
吴懋松
相关人物
王有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