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寺庙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111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寺庙变迁
分类号: K878.6
页数: 4
页码: 745-748
摘要: 境内道、佛史上,通常是道士居宫观,僧尼居寺庵。后戒律突破,有僧居宫,道居庵,也有僧道同居神庙各持信仰,孰寺孰观难于分辨,故以寺庙统括。然久经沧桑,不少寺庙史志失载,或名存而无时、地可考,仅据有限资料略述其概,舛漏难免。境内佛寺创自东晋太和初年,迄南朝末,已初布全县。按地域分,在今浔阳区的1所,在庐山上及今庐山区的各13所,在今九江县的11所。晋至南朝时,境内道观在萌生,始有奉祀传为得道升天者的匡君庙、刘越洞天、董奉馆等。建国初期,县人民政府对于进行正常佛道活动的寺庙实行保护政策,不许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拆毁,并将名官古刹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 宗教建筑 寺庙变迁

内容

境内道、佛史上,通常是道士居宫观,僧尼居寺庵。后戒律突破,有僧居宫,道居庵,也有僧道同居神庙各持信仰,孰寺孰观难于分辨,故以寺庙统括。然久经沧桑,不少寺庙史志失载,或名存而无时、地可考,仅据有限资料略述其概,舛漏难免。
  境内佛寺创自东晋太和初年,迄南朝末,已初布全县。据史志查考,东晋后期50年左右,庐山上下(不含今星子、瑞昌县地)建寺38所,其中慧永建2所,即太平兴国乾明禅寺(西林寺前身)、伏虎庵;慧远建15所,即龙泉精舍、东林寺、讲经台庵、石门精舍(文殊寺前身)、中大林寺、上崇福寺、上化成寺、遗爱寺(紫云庵前身)、龙池寺、龙泉寺、清泉寺、观音寺、天花寺,圆觉寺、定明寺;慧持建5所,即峰顶寺(天池院前身)、胜果寺、广仁寺、多佛寺、高良寺;慧远门徒及其他僧人建16所,即庐山寺、上大林寺、下化成寺、青莲寺、高阜庵、慈云院(智林寺前身)、上方塔院、下方塔院、罗汉寺、林隐寺、朝阳庵、江矶寺、觉明寺、圆明寺、清修寺、灵济寺等。按地域分,在今浔阳区的1所,在庐山上及今庐山区的各13所,在今九江县的11所。南朝寺庵又有增加,尤以梁代居多,除地处庐山西北本体的福溪庵(后改福海院)、银台庵、石塔院外,并在今浔阳区重创承天院(能仁寺前身,本滥觞于东晋,经毁无考,俗谓“肇自梁武”成习,姑且从之)。晋至南朝时,境内道观在萌生,始有奉祀传为得道升天者的匡君庙、刘越洞天、董奉馆等。
  隋至北宋间,县境僧侣曾遭大业“因僧毁寺”、会昌“勅毁佛寺”和开宝“翰兵屠城”等厄运,然风波过后,官府和社会对寺僧的资助尚优厚,使之不仅对大林、东林、西林和承天院等名刹屡毁(含火灾)屡修,且新建大批中小寺庵和千佛、大胜塔,成为县内佛寺史上的鼎盛期。据可考的资料载,隋在庐山上新建中化成寺l所;唐建12所,在今浔阳区的有兴果寺,在庐山上及今庐山区的有下大林寺(旧名资圣寺)、金竹庵(亦称筋竹庵)、九峰寺(亦称九峰庵)、兴福庵(亦称兴福院)、月轮寺、马祖寺、香积寺、题恩院,在今九江县的有青龙寺、白华寺,在江北原浔阳县属的有佛母寺;南唐建7所,在庐山上及今庐山区的有佛手庵(竹林寺前身)、崇胜寺(即圆通寺)、报国寺(在白云峰下的)、龙潭庵、尊胜寺,在今九江县的有毗卢寺、妙因寺;北宋建12所,在庐山上及今庐山区的有天池院(又名妙吉禅寺)、铁船庵、下崇福寺、杨岐洞寺、云溪寺、报国寺(莲花峰下的)、龙门寺、卧云寺、铁骨庵(铁佛寺前身)、宝积庵,小龙池寺,在江北的有青福寺等。但自建炎至绍兴年间,因遭金兵和流寇李成的焚掠,境内毁坏寺官不少。终南宋之世,有年代可考新建的寺宇仅6所,即在今浔阳区的舍利寺,在今庐山区的兴隆寺,在今九江县的广泽寺、隆教寺、法兴寺,在今湖口县属鞋山的大孤山庙等,成为由盛而衰的转折。唐宋时的官观稍有创建,除将原匡、刘、董等祠庙先后改建为广福观、刘越观、太乙官(即祥符观)外,较著名的唐有九天使者庙(太平宫前身,在庐山西北麓)、紫极官(天庆观前身,在浔阳城区);南宋有清虚观(后改清虚庵,在庐山锦绣峰下)、洞庭顺利之祠(后改寿圣观,在浔阳城区)等。
  元、明、清三季,县境寺观历经由衰转兴再败落的曲折。元建寺庵寥寥无几,仅有在今九江县域的仙女池寺、一心寺、青莲庵等3所,而元末兵乱竟将境内寺庵、宫观毁去十之七八。明洪武和万历年间曾两度复兴,有明一代新建佛寺达数十所,主要分布庐山上和山腰,可考者有定慧寺、法堂庵、弥陀庵(后改火莲院)、铁塔寺、林隐院(后改赧封寺)、千佛庵、东隐庵、白云庵、宿云庵、般若庵、云峰寺、云中寺(亦名仰天坪寺)、黄龙寺(旧名鹿野禅林)、千佛寺(亦名金竹坪寺)、法海寺等;山下在今庐山区的有半云庵、三教庵、佛华庵、竹林庵、罗王殿、白龙潭庙,在今浔阳区的有海天寺、兴隆庵、观音阁、太保庙、大王庙,在今九江县的有龙泉寺、浴佛寺、仁寿庵、云兴庵(傅公寺前身)、荆林庙(咸居殿前身),还有江北的云溪寺、青龙庵、大王庙和鄱湖鞋山的宝陀寺等。道观方面,先是元末明初保存或新建竹林寺、圭壁庵、锦绣庵、莲花庵、水天庵,僧道交替住持;继于城区建南门观、山腰修神龙官、山下筑观易台(堂);值得提及的是,明清之际县内城乡修建三宫殿、三官庙、吕祖庙、许真君庙多处,仅万寿官达7所,本为民间奉祀的神庙,然所祀神主又系道家崇拜的偶像,神道不可分割。清代前、中期亦修复部分寺观,但咸丰年间又大多毁于战火。据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德化县志>辑录,全县寺观(不含单纯祭祀性祠庙和无年代、地址可考寺庵)共262所,其中已毁40所。所存222所中,在今浔阳区的22所、庐山上的38所、庐山区的70所、九江县的74所、江北的18所,多为咸丰后期与同治年间重修,规模远逊于前。
  清末至民国初年,民建香火神庙多,佛寺、道观少。据1930年(民国19年)5月九江市政府调查统计,市区有僧道活动的寺观(含神庙)共43所,其中僧尼居住40所,即关帝庙、关帝坡庙、东岳庙、府城隍庙、五帝药王庙、火帝庙、水府庙、三王庙(有二,疑三圣庙和大王庙之误)、康王庙、灵官庙、吕祖庙(在烟水亭)、九顶娘娘庙、广娘娘庙、都天庙、白马庙、相公庙、紫云庙(有三,一在九华门、一在雷家塘、一在西园巷后),万寿官、天后官、既济官、天花官,龙池寺、能仁寺、舍利寺、普润寺,西佛庵、观音庵、慈孝庵、清平庵、一缽庵,地藏林、慈航阁、观音阁、观音堂(有二,一在关帝坡,一在梅花巷)、念佛堂、降福亭;道人居住3所,即南门观、宣化官、杨泗庙等。庐山有僧道活动的寺观13所,其中僧人居住7所,即青莲寺、莲花庵、云中寺、天池寺、大林寺、上林寺、黄龙寺;道人居住6所,即纯阳殿(在仙人洞)、玄妙观、白云观、报国观、神龙官、天花官等。
  民国时期,县境岷山、赤湖等地区,先后遭受国民政府军和侵华日伪军多次“扫荡”,不少寺庙沦为废墟。至1949年6月,全县(不含市区和庐山)仅存寺庙(含神庙)130余所,其中在今县域内72所,即沙河街镇的吉祥庵、关帝庙、许真君庙、穆家堰娘娘庙、罗塘娘娘庙、林家垅庙,江洲乡的青龙庵、回龙庵、关圣殿、观音堂、巫噬庙、前埂娘娘庙、秀王庙、相公庙、同兴福主庙,城子镇乡的落林善寺(旧名岳林寺)、自来庵、晏公庙、太子庙,棉花原种场的青龙寺、白华寺,永安乡的茶庵、万寿官、火王庙,洗心桥乡的龙泉寺、万福寺(旧名望佛寺),长山乡的觉明寺、仁寿庵、指月庵,涌泉乡的胜果寺、仙女池寺、一心寺、黄荆庵、石仙庵,新合乡的享林庵、三山庙、毛安庙,城门乡的多福寺、兴良寺、白鹤寺、天井窝庙、大王庙、蟠龙庙、徐畈娘娘庙、白马娘娘庙、徽州娘娘庙、黄凹娘娘庙,狮子乡的清修寺、隆教寺、张天庙,沙河乡的白云庵、履天坡庙、头堰庙、三堰庙、司命庙、蛟滩娘娘庙,岷山林场的高良寺、云昙寺,岷山乡的观音庵,黄老门乡的定明寺、灵济寺、通田庙、祈丰庙、万寿官,马回岭乡的法兴寺、秀峰寺、回龙庵、灵官庙、杨家庙、朝天庙、龙王庙、咸居殿等。
  建国初期,县人民政府对于进行正常佛道活动的寺庙实行保护政策,不许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拆毁,并将名官古刹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和观念形态的更新,人们对于寺庙大都采取凡深山僻野濒临倒塌的不复修,被水火灾冲倒或焚毁的不再建,保存较好而又空无僧道的则利用其办乡农会、高级社或学校、敬老院,但在激烈的群众运动中人为地“拆庙毁菩萨”亦有之,故境内寺庙日趋减少。据1956年12月对5个区14个乡(占当时全县42个乡{)的调查,有僧道居住的寺庙共41所,即新港区江矶乡的江矶寺、天花官、大王庙、布袋冲庙、韩晟庙,新港乡的如来庵、天花官,桃花乡的竹林庵、茅屋庵,高山乡的高山庙;大桥区邓桥乡的白泉寺、白马庙,周岭乡的香积寺、代天寺、马祖寺、观音阁,大桥乡的方竹庵、朝阳庵、天花官、铁叉将军庙,谭畈乡的狮子庵、上天花宫、下天花官,妙智乡的定慧寺、归元寺、铁佛寺、紫云庵、半云宫、报恩观、上公庙,女儿乡的一缽庵、地姆庵、天花官;沙河区双塔乡的西林寺、东林寺、三教庵,春泉乡的碧云庵、报国观、履天坡庙;马回岭区长垅乡的圆通寺;港口区团结乡的自来庵等。1963年7月,县人委再次组织检查时,全县僧道居住的寺庙减至16所,即新港公社的江矶寺、大王庙、布袋冲庙、韩晟庙、天花官、竹林庵、茅屋庵,长岭公社的高山庙,周岭公社的马祖寺、白泉寺、白马庙,大桥公社的朝阳庵、铁叉将军庙,沙河公社的穆家堰娘娘庙、履天坡庙,港口公社的万福寺等。到1966年破“四旧”时,这些寺庙的佛、神像和法器均被销毁,庙宇逐渐拆除或改作他用。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九江县志》是江西省地方志丛书之一,由江西九江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写,于1996年12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主要介绍了九江县建置区划、人工、自然环境、农业、水利、林业、畜牧水产、工业、城乡建设、商业、财政金融等各方面的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