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基督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110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基督教
分类号: D635
页数: 3
页码: 737-739
摘要: 基督教,是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及一些较小派别在内的统称,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以<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为圣经,信仰上帝创造并管理世界,耶稣基督是上帝儿子,降世成人,救赎人类。本节所述基督教,单指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从天主教分离出各个新宗派及其后又各自分出更多新派别所简称的新教,亦称耶稣教。它对天主教传统教义作了些删除,如不承认“炼狱”、“变体论”,反对尊玛利亚为“圣母”等。鸦片战争后,西方各国基督教差会凭藉不平等条约,纷纷派遣教牧人员来华传教,不少教派渐次流入县境。
关键词: 宗教 基督教

内容

基督教,是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及一些较小派别在内的统称,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以<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为圣经,信仰上帝(或称天主)创造并管理世界,耶稣基督是上帝儿子,降世成人,救赎人类。本节所述基督教,单指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从天主教分离出各个新宗派及其后又各自分出更多新派别所简称的新教,亦称耶稣教。它对天主教传统教义作了些删除,如不承认“炼狱”、“变体论”,反对尊玛利亚为“圣母”等。鸦片战争后,西方各国基督教差会凭藉不平等条约,纷纷派遣教牧人员来华传教,不少教派渐次流入县境。
  教派流入清同治六年(1867年),美国美以美会牧师赫尔利、陶理经福州至九江,在城外江边土桥口(今湓浦路地段)买下瓦屋数间,以办日学为先导,夜开小堂传教。尔后数年,海格思、贺格绥、胡遵礼、吴格矩等布道使相继前来,分别于江边、小巷创办学校、教堂立足,后逐步拓展到南门湖畔环城路及庾亮、甘棠南路一带,局面渐开。美以美会捷足先登,美欧其他差会接踵而至,诸如美圣公会、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简称安息日会)、灵修会、路德会、行道会、贵格会、浸礼会、雅礼会、使徒信心会、青年会;英内地会、大英执事会、伦敦会、苏格兰会、长老会、兄弟会、湖北循道公会;瑞典信义会、行道会及挪威信义会等20多个差会均先后涉足浔城,且多在庐山占有房地产,建有教堂。他们往来于川汉、苏皖、昌九和浔庐之间,或向华人、外侨传教,或巡视教务、游历、避暑,使基督“福音”流播于长江上下、赣江两岸。
  教区沿革解放前,人浔基督教派林立,然以美卫理公会(即美以美会,1941年与监理公会、美普会在上海合并后更改的名称)占绝对优势。它在华设有年议会10个,江西年议会乃其中之一。这里指及的教区,即卫理公会江西年议会下属的赣北教区,在其发展历程中,辖区迭变,名称屡易。
  清同(治)光(绪)之际,美以美会即以浔为据点,向四周扩展,布道区域江北渐至湖北黄梅和安徽宿松、太湖,江南延及沙河、瑞昌、建昌、彭泽、景德镇、鄱阳等地,初为一个教区(不含牯岭教区)。清末,根据形势需要和地理关系,分立黄梅、赣北两个教区。1932年(民国21年),为了节省教区长出差费用,减轻教会经济负担,改设太宿、黄梅、九江、景饶4个教区。1940年,因侵华日军骚扰,黄梅、太宿教区无人负责,遂将江北教务划归九江教区,由在浔教区长掌管。1943年,景饶教区亦因战事关系,一度并入抚河教区。迨至战后的1946年卫理公会年会时,才正式成立包括黄梅、太湖、宿松在内的赣北教区。次年年会又改称赣北、鄂东、皖西教区,但仍习惯简称赣北教区。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前,赣北教区机构归美布道差会直接管辖,人员、经费均由其调配,后渐改变此状。民国伊始,华人历任教区长的有王世清(1913)、胡其炳(1914~1916)、江民志(1917~1918)、蔡德高(1920~1926)、徐镜湖(1926~1929)、吴醒迷(1930~1932)、王汉轩(1933—1946)、周长安(1947~1951)等。
  牧区分布卫理公会赣北教区初期地跨赣、鄂、皖三省,共辖13个牧区,其分布情况是:(1)太湖牧区(包括城内本堂、河外分堂、弥陀寺分堂和牛坡岭分堂);(2)宿松牧区;(3)黄梅牧区(包括大河铺、章家大屋分堂);(4)孔垅牧区(包括胡世柏分堂);(5)小池口牧区(后属化善堂牧区分堂);(6)九江恩溢牧区(原名后街牧区,包括二马路分堂);(7)九江甘南牧区(原名同文牧区,包括龙山分堂);(8)九江化善堂牧区;(9)彭湖牧区(包括彭泽和湖口);(10)沙河牧区(后属恩溢牧区分堂);(11)瑞昌牧区;(12)景德镇牧区;(13)鄱阳牧区。嗣因日军侵华,太湖、宿松和彭湖牧区房屋被毁,战后未复;1949年春夏间,又因人事播迁或房屋被征、借用,先后将黄梅、瑞昌、沙河和小池口等牧区或分堂撤销;1952年,鉴于外籍布道使已陆续离境,教徒相对减少,继将城区3个牧区并为一个牧区。至此,赣北教区仅存江北孔垅、九江、景德镇、鄱阳等4个牧区。
  除此,基督教系统常驻浔开堂传教的还有圣公会、安息日会、内地会等差会。圣公会创于光绪三十一年,先是胡厚斋牧师从汉口来九江,在西门口创办开化阅报社,藉此开堂布道;三十四年,华人牧师李元模接任后,教务大进,并于甘棠南路建立复生堂,为中华圣公会皖赣中心教堂之一。安息日会乃1916年柳种广牧师来浔布道时创立的,初于毛家巷租赁民房,继迁大中路,待会务有所拓展遂于柴桑路76号购地建堂,称为福音堂。内地会始自1930年耿希忠牧师传教时所置,越三年交由华人蓝玉田负责,直至1946年成立执事会,亦于柴桑支路修建福音堂。以上三会与卫理公会的教务活动,均延续至建国后。1950年6月,经四会协商合并成立九江基督教协进会,并公推原圣公会牧师王尔斌负总责。合并前4个教派共有工作人员74人(其中男41人,女33人),内含牧师6人。合并后,共有基督会员415人(其中男174人,女241人),工作人员9人(其中男8人,女1人)。
  传教途径自清同治年间发轫,凡在浔传教的基督教差会,几乎都是教、学、医三管齐下。即教会为学校、医院提供经费,学校为教会、医院培养人材,医院为教会、学校扩大影响,三者相依相促,形成独具一格的宗教文化,旨在将人们的思想引入教堂,皈依上帝,客观上却促进了九江教育、医疗事业的发展。
   建教堂:教堂是专供基督教“三节”——纪念耶稣圣诞、受难、复活的节日和“两礼”——信徒洗(浸)礼、教徒圣餐礼(或称擘饼聚会)及平日礼拜的活动场所。抗日战争前后,城区建有固定的基督教堂共15座,其中卫理公会8座、圣公会2座、安息日会2座、内地会2座、兄弟会1座,不少教堂是设在中、小学和医院内,规模大小得视所在区域教徒多寡而定。据1948年统计,全县共有基督教徒1021人。解放后,城区属市,县无教堂,少数教徒则参加市区礼拜活动。
  兴学校:基督教传人九江后,4个西差会先后兴办小学12所、中学5所、大学1所。卫理公会起步早、办得多,计有同文附小、儒励附小、诺立附小、四翘(翘志、翘材、翘秀、翘德)小学、昂得升小学和岳师门小学,同文中学、儒励女中、诺立神道女中以及南伟烈大学共13所。次为圣公会,有辅仁小学、辅仁中学和圣约翰中学共3所。余为安息日会三育小学、内地会养正小学(兴革、起止详本志<教育>章)。各校开办期间,均设礼拜堂,配牧师和女传道,开圣经课,每天展会、晚自修和星期日尚须校长或教师率领学生做礼拜;另办“主日学”共10余所,招引教徒、教会职工和社会妇女、儿童,进行短期启蒙教理培训,从而灌输宗教信仰,传播基督教义。诺立神道女校还专为妇女传道部培养输送人材,如今世居城区60岁以上的女教师和女医护人员大都为该校校友。
  办医院:基督教在浔传教期间,先后开办医院3所和护士学校2所,即卫理公会的但福德医院、生命活水医院及两院附设护校和圣公会的圣约翰医院(参见本志《医药卫生>卷)。他们分别设“残疾人之家”和免费病房,对患小儿麻痹后遗症等残疾儿童或遇天灾人祸的贫困病员,施行免费治疗或提供衣、食、住宿和生活护理。每所医院亦设礼拜堂,配牧师和女传道,定期向患者宣扬基督教。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九江县志》是江西省地方志丛书之一,由江西九江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写,于1996年12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主要介绍了九江县建置区划、人工、自然环境、农业、水利、林业、畜牧水产、工业、城乡建设、商业、财政金融等各方面的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