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道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110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道教
分类号: D635
页数: 5
页码: 723-727
摘要: 道教,乃中国本土文化孕育的唯一传统宗教,源于古代巫术、先秦道家思想和秦汉神仙方术。东汉顺帝时,沛国丰县人张道陵于四川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以<老子道德经>、<正一经>、<太平洞极经)为主要经典,以符箓驱鬼治病为手段,追求长生成仙为最高境界,是为道教定型之滥觞。晋至南朝初传县域,庐山自是隐修佳境,并与佛家互争雄长。后新宗迭出,日趋官化,不断渗入,唐宋间形成崇道热潮。至元代,道派逐渐合流,符箓派归入正一天师道、丹鼎派归入全真道(须出家),两大教派并行于县。由明而清,道教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随着封建社会的颓势逐步走向衰落。然其自身仍在活动和流传,但影响所及主要是社会下层。
关键词: 宗教 道教

内容

道教,乃中国本土文化孕育的唯一传统宗教,源于古代巫术、先秦道家思想和秦汉神仙方术。东汉顺帝时,沛国丰县(今属江苏)人张道陵于四川鹤鸣山(今崇庆县境)创立五斗米道(后称天师道),奉老子为教祖,以<老子道德经>、<正一经>、<太平洞极经)为主要经典,以符箓驱鬼治病为手段,追求长生成仙为最高境界,是为道教定型之滥觞。晋至南朝初传县域,庐山自是隐修佳境,并与佛家互争雄长。后新宗迭出,日趋官化,不断渗入,唐宋间形成崇道热潮。至元代,道派逐渐合流,符箓派归入正一天师道(不出家,也有少数出家的)、丹鼎派归入全真道(须出家),两大教派并行于县。由明而清,道教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随着封建社会的颓势逐步走向衰落。然其自身仍在活动和流传,但影响所及主要是社会下层。
  隐修道行庐山素称“神仙之庐”,历来神话传说颇多,诸如刘越洞天、匡裕(一作俗)白日轻举、李辅仙去庐存等,大都是道家为争夺庐山控制权而杜撰的。事实上修行有成代不乏人,但往往附会神灵,使之真赝莫辨,兹举数例亦难免如此。
  董奉:字君异,三国吴侯官(今福建福州)人。相传有很高道术,可祈雨禳灾,起死回生,主要还是医术高明,治病救人,官民崇信。初,交州刺史士燮病死三日,奉以一丸药服之,半日起坐,4日复能活,其奇效多类此。后隐居庐山北莲花峰下,为人治病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5株、轻者1株,数年得10余万株,郁然成林(据载庐山有奉营杏林3处,另一在上霄峰,一在般若峰下,大概是山南山北治愈栽杏者多)。又使百禽群兽游戏其下,竟不生草,常如耘治。值杏大熟作草仓于林中,榜示人日:“欲买杏者不须报奉,但将谷一器易杏一器去。”人有置谷少而取杏多者,虎辄吼而逐之。奉得谷,尽散之贫者。自善摄生,西晋永嘉中羽化,年龄不下百岁,颜如30岁许。旧居日太乙官,南唐升元六年(942年)建真人庙,保大十二年(954年)改称祥符观,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敕封“升元真人”。
  吕洞宾:名岩,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一作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人(按旧志引岩<自叙>:“余本唐宗人,名琼,字伯玉”;“遭国难,弃子携妻卜筑于洞,时维两口更姓曰吕,因在山下易名日岩,时处洞中因字日洞宾,妻亡匾其号日纯阳子”)。咸通中登第,曾任浔阳令。后遇钟离权授以丹诀,遂隐居终南山等地修道,自称回道人。又《吕祖本传》载,“游庐山,遇火龙真君,传天遁剑法”,善剑术。常遨游尘市,隐显莫测,人以为仙,俗传八仙之一。实于内丹术深有造诣,全道真南、北宗各有所承,清光绪末年增编增刻<道藏辑要续编>“凡例”中对其极为赞赏,“古今以来神仙、圣人出了许多,但‘妙道真传’首推吕洞宾,不光开创南北宗,传授许多经书、丹诀都是博大精深的,而且他的片言只语也是直探大道的奥秘,十分微妙”。故被尊为北五祖之一,通称吕祖。元至大三年(1310年),加封为“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
  陈景元:字太虚,自称碧虚子,北宋建昌南城(今属江西抚州)人。初师高邮道士韩知止,后游天台山遇张无梦授秘术,遂隐庐山。好读书,至老不倦。善书法,不喜作草字。凡道书均亲手校写,积日穷年,乃成佝偻。神宗闻其名,召对天章阁,赐号真靖先生,授右街副道箓。他乞归庐山,临别王安石问其故,答日:“景元本野人,而今为官身有吏责,触事遇嫌猜,不若归庐山为佳耳。”俟归,行李百担尽经史,著书千卷皆藏御府(清同治<德化县志>“艺文志”仅录<高士传>100卷、<文集>20卷、<音义集注>1卷,此可能为回山后作,抑指所存之书,余散佚)。年届七秩,沐浴更衣,长啸一声,正坐而逝。
  白玉蟾:本姓葛名长庚,小名玉蟾,南宋闽清(今属福建)人。出生琼州(今海南岛海口市)。父早亡,随母改嫁至白家,更名白玉蟾。少聪慧,12岁应童子科试。稍长,博洽群书,善篆隶草书,工画梅竹。年轻任侠杀人,改装道士,逃亡武夷山。后事陈楠5年(一说9年)始得其道,号海琼子。传说颇有神异,入水不湿,刀枪不伤。嘉定中奉诏入阙,对称旨,宁宗命住太乙官,俾便随时召对。未几,不辞而别,往来于庐山等各大名山间。著有<海琼传道集>、<海琼白真人语录>、《海琼玉蟾先生文集>等,俱系弟子所编纂。《海琼传道集>收有<金丹捷径>、<钩锁连环经>、<庐山快活歌>三篇,均讲内丹功法,并附图象。<海琼白真人语录>4卷,除传授内丹功法外,还有仿禅宗“斗机锋”韵语录和诗词,以开悟人心,富有较浓的佛教色彩。被尊为全真派南宗五祖之一,也是南五祖中著作最多者。且挥洒文墨,信笔而成,如太平宫、授墨堂、海福院诸记,广福观、伏虎庵、白云庵诸诗皆其手笔。绍定二年(1229年)冬解化,诏赐号“养素真人”。
  杨权:字正夫,南宋盱江(今作吁水,江西抚州境内,广昌县有盱江镇)人。少颖不群,闻张真牧有道行,往从之。真牧授以九返之术,将别嘱日:“逢江莫行,至泥则止。”庆元元年(1195年),舟次九江泥沱嘴始悟,遂临津结茅,修炼其中。后城中大疫,筑庵移居城西,施以符水,饮者辄效。宁宗书其庵日“洞庭顺利之祠”,嘉定间又书“寿圣观”三大字赐之。嘉熙四年(1240年)二月十七日,语其徒日:“吾于教门开化之事略备,尔等各思创始之不易,勇猛进道,毋忘朝夕香火,以报国家。”言讫,整襟端坐而逝,时年七十九。咸淳间,诏封“通慧孚惠真人”。
  官化轨迹道教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革除自身固有的粗俗而又桀鳌不驯的特点,使之适合统治阶级口味,取得他们的认同。而官家无论信不信道,主要是以政治利益为标准,决定利用还是限制,因之最终必然走向官方化道路。就此略述县境的历史轨迹。
  规范道典:东晋末年,道教的性质和理论系统已基本官化,而经典和科仪尚须规范,庐山道士陆修静对此卓有贡献。修静字元德,南朝宋吴兴东迁(今浙江吴兴东)人,三国时吴丞相陆凯后代。少读儒书,又好道术,成年离家到云梦山修行。人道后历游南方名山大川,遍寻仙迹,搜罗道书。时声誉鹊起,宋文帝请他讲经说法,太后亦行弟子礼。及太初(453年)内乱,沂江南游。大明五年(461年),置馆于庐山金鸡峰下,再次隐修著作。泰始三年(467年),明帝召人建康(今南京)崇虚馆,广甄道经,分为“三洞”,即按三大系统著录“三清”各自承传的经文,洞真部主要收元始天尊传下的上清派经典,洞玄部收太上道君传下的灵宝派经典,洞神部收太上老君传下的<三皇经>,共1228卷,同时撰写<三洞经书目录>,为后世<道藏>的编纂定下了体例。并对各道派的斋醮科仪进行梳理,按上清、灵宝、涂炭三大门类分别编排,写出<陆先生道门科略>、<金箓斋仪>、<三元斋仪>等经书百余卷,将道教科仪的祝香、启奏、请事、礼谢、愿念和步法、经诵、仪仗、挂象等均作详细规定和说明。至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从内容到形式完成了民间道教向官方道教的转化。元徽五年(477年)正月,固请还山不许。三月二日偃卧而卒,春秋七十二,归葬庐山布袋岩。诏谥简寂先生,以故居为简寂馆(观)。封“丹元真人”。
  官家崇道:随着晋室南渡,南北五斗米道、天师道(二名并用)汇播于长江中下游,江州官宦多有崇信,如东晋著名书法家、江州刺史王羲之、凝之父子“世事五斗米道”,还有一位世家大族、江州刺史郗愔也“事天师道”,足见道教的修炼颇适其趣。
  唐、宋时期,道教几度被捧为国教地位,唐玄宗李隆基崇道可谓登峰造极。开元十九年(731年),他因梦下诏在庐山西北建九天使者庙,并以缪篆亲书赐额“九天使者之殿”。五代南唐改称通玄府。北宋太平兴国中以纪元易名为观,熙宁中增置祠官,宣和六年(1124年)改太平观为宫。其时道流常三数千人,崇轩华构,毁而复新,糜费不可胜纪。
  帝王如此,士大夫从风。唐侍郎蔡某女寻真与宰相李林甫女腾空,幼并超异,生富贵而赶时髦,同入庐山学道。蔡居九叠屏南泳真洞天,李居九叠屏北凌云峰下,三元八节会于泳真洞相师资。常以丹药、符箓救人疾苦,死后门人收其簪简瘗于旧居,乡俗岁时祀之。贞元二年(786年),州官入朝请赐观额,德宗诏以泳真洞为寻真观,腾空所居为昭德观。连“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人名山游”的李白及其续配夫人宗氏也是虔诚的道教徒。宗氏乃唐中宗宰相宗楚客孙女,原住梁州(今陕西境内),闻白遭劫奔浔营救,及白遇赦生还,倍感世事如云,遂于上元二年(761年)登九叠屏寻李腾空出家,李白赋《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以纪其事。
  民出修行弥笃者则宠信有加。南唐杨氏女保宗,及笄许聘,慕蔡寻真、李腾空之为人,遁入庐山古崇善观为道士,炼丹画符,救人疾苦。元宗李璟闻之,诏赴宫中,见诸嫔妃,赏赐甚厚,并令重新其宇,赐额日“真风馆”,尚书郎韩熙载为之记。皇甫坦更属不寻常的一例。坦字履道,南宋初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人(<宋史>作夹江人)。初,避居四川峨眉山,遇灵泉观道士朱桃椎,尽得其坎离虚实之旨,内外二丹之秘,工医术,善相人。绍兴中,应诏治愈显仁太后目疾,召对治身长生之术称旨,辞还所赐皆不受,深得高宗赏识。于是下令为其筑室庐阜,以便往召,并赐御书“清虚观”额,绘坦像御赞之。高、孝宗两朝,奉命持御香往祷潇山、庐山、青城山凡4次,后遂不出。淳熙五年(1178年)九月坐逝。
  道政管理:自北周始,历代封建王朝均设官方机构管理道教,只是各自褒贬、宽严不一。明初,朱元璋登基后,即编造以周颠为首的庐山“四仙”(余为天眼尊者、徐道人、赤脚僧)助其平定天下、送药治病的神话。为感激“仙恩”,亲撰诗文、传记,在庐山锦绣峰上树碑、建亭;重新修饰天池寺,题额“敕建天池护国寺”,赐以铜钟、象皮鼓、乌金太子像,富丽甲于庐山南北寺观。其实他并非崇仙信道,而是藉此张扬“君权神授”,以图“帝道遐昌”,当明、清两代随着中央集权的日益强化,则对道教的管束愈加严格,恰是由其发端。
  洪武元年(1368年)立玄教院,五年起由政府发给道士度牒。十五年,中央置道录司,掌管天下道士;府置道纪司,设都纪、副都纪各一人;州置道正司,设道正一人;县置道会司,设道会一人,均由精通经典、戒行端法的道士担任。同时规定各府、州、县道观只许保留房屋宽大的一所,道士名额府最多40、州30、县20人,且年龄男40、女50以上方能出家。二十八年,又下令天下道士赴京考试,合格者给予度牒,不通经籍者不准当道士。由此,境内道观和道士数量急剧减少。据考查,洪武间,九江都纪潘心古奉命于城南创建南门观(亦称万寿宫)一所,永乐间都纪查致中以旧基狭隘,迁于官之北重修,时有殿宇上重,前为灵官、吕祖殿,中为福主玉皇楼、后为老君殿,遂设道纪司(县道会司附)于斯,全城出家道人和道姑共30余人。
  清代对道众的管理基本袭明制。乾隆初年,曾宣布黄教(喇嘛教)为国教,不断削弱汉人的宗教。四年,下诏禁止正一真人传度。道光年间,割断皇室与正一道的关系,最终把道教从社会上层排挤出去。光绪至民国初年,九江城内道人和道姑减至20余人。
  “五四”运动兴起,一切旧宗教和偶像成了新文化潮流的冲击对象。1928年(民国17年),国民政府曾公布祠庙存废标准,其中道教“应保留的只有伏羲、神农、仓颉、禹、孔子、孟子、岳飞、关帝、土地神、灶神、太上老君、元始天尊、三官、天师、吕祖、风雷雨神等”,并声称“画符念咒的道教是不善的宗教,故应废除”。据1930年5月14日江西省民政厅呈报《南昌等二十八县市宗教调查表》载,九江市(时城区曾设市政府)有常住道士25人,其中属今市区9人;属庐山和庐山区16人。至解放前夕,县内作为有组织的道团不复存在,但城乡常住宫观道教信徒共43人。1949年6月,市、县分治,城区道徒活动归市人民政府管理。
  建国后,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既不强制也不禁止,并先后在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或县委统战部设兼、专职秘书或干事,管理有关宗教事务。但随着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科学的进步与普及,道教信仰日益淡薄,不仅鲜有新增信徒,连原出家的道众多渐返俗。据1956年12月调查,全县常住寺庙道、斋者共22人,其中道人10人、道姑6人,斋公4人、斋婆2人。到1965年11月,只剩道人2人、道姑4人。鉴于时无庙产和香火收入,对其生活出路均先后酌情妥为安排。
  门祝活动门祝,即正一天师道居家职业道士的别称,立有坛门和传承系统,自谓主阴执阳,为阳间人办理通往阴间事宜。清末至民国时期,县内民间门祝活动较为活跃。
  设坛:门祝从业范围,是按地区分地段立坛门,亦称“雷坛”,如民国时期白鹤中乡(沙河)有黄氏之“普化雷坛”、白鹤西乡(城门丰家坪一带)有王氏之“普济雷坛”和赵氏之“广化雷坛”等。所有坛门世代相传,各有施主,互不侵越,倘有坛门无人承继,可典卖其他道士。
  度职:门祝从业履行的一种手续。但事前必须拜师学徒,经过三年勤学苦练,熟谙有关经典、符咒和法事仪式,乃至诵经腔板、行进步法、跪拜姿态及各种乐器演奏等,方能度职。举行度仪时,先做3天法事,迎真接圣;再由道师将职牒、法帽(镶太极图)、法衣(八卦袍)、经书、圣像和朝简、令牌、镇子、乐器等道具,通过红桥(用桌椅、红布搭成)传授下来,由受职道徒虎拜跪接;然后立坛门,始可从业。此时施主礼贺,受职人宴谢。
  做法事:门祝法事种类纷繁,不可胜计,常见有为亡人超度的关灯、招亡、起水、解索、安灵、除灵,有为病人驱邪的退煞、念咒、打符,有为一家、一族祈福禳灾的择坟地、定屋基、安祖宗、打谱醮,还有为保一方平安的送龙灯、扫戏台和各种大小斋醮等。如遇大型斋醮,则邀友坛联合举行。这种斋醮形式多样,诸如诵经、朝幡、放河灯、穿百盏灯等,乐声沸天、唱颂悠扬、舞蹈婆娑,辅以壮丽仪仗、精美供品、辉煌灯烛,热闹非凡,对芸芸百姓崇仙信道颇具诱力。
  据不完全统计,1947~1948年间,全县门祝至少有雷坛百余个、从业(含未度职)300余人。建国后,门祝被视为迷信职业者,雷坛取缔,从业人员动员其各挥所长,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九江县志》是江西省地方志丛书之一,由江西九江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写,于1996年12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主要介绍了九江县建置区划、人工、自然环境、农业、水利、林业、畜牧水产、工业、城乡建设、商业、财政金融等各方面的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吕洞宾
相关人物
陈景元
相关人物
白玉蟾
相关人物
杨权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