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队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107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队伍
分类号: R197
页数: 4
页码: 583-586
摘要: 人员构成迄清同治末年,境内只有中、草医,光绪初年始引入西医,但发展缓慢,解放前夕,全县中、西医从业人员不足100人,按当时人口计算,平均约2000人才有医务人员1人。建国后,采取县、乡(公社)、村(大队)多层次和国家、集体、个人多途径办医,中、西医药队伍不断壮大。1965年,全县医务人员增加到391人,平均570人口中有1人。据同治<九江府志>载,唐有白岑,宋有法坚,明有花自达、萧国柱、王贤,清有花绣、许参可、余亨信、蔡增镕、花锦堂、吴宗唐等。
关键词: 医药卫生 医疗队伍

内容

人员构成迄清同治末年,境内只有中、草医,光绪初年始引入西医,但发展缓慢,解放前夕,全县中、西医从业人员(不含市区)不足100人,按当时人口计算,平均约2000人才有医务人员1人。建国后,采取县、乡(公社)、村(大队)多层次和国家、集体、个人多途径办医,中、西医药队伍不断壮大。1965年,全县医务人员(含行政管理人员和个体有证医生,不含工勤人员和农村接生员,下同)增加到391人,平均570人口中有1人。1985年,全县有医务人员1057人,平均262人口中有1人。
   中医:建国前的中医绝大多数为个体开业,有的家设医寓,只开(卖)处方不卖药;多数自开中草药房兼行医,也有的药房特聘名医坐堂听诊,只收药费不取诊金;还有的以行医兼营他业,或以他业为主兼行医,巡回于城乡之间,俗称“过路郎中”。历史上,县内卓著成效的中、草名医代不乏人。据同治<九江府志>载,唐有白岑,宋有法坚,明有花自达、萧国柱、王贤,清有花绣、许参可、余亨信、蔡增镕、花锦堂、吴宗唐等。
   民国初年,国民政府歧视中医。1929年(民国18年),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废止旧医提案,遭到全国人民普遍反对,九江中医药界推选张瑞庭为代表,参加省团赴南京请愿,从斗争中求生存。据<九江指南>载,1932年,城区悬壶应诊中医有83人;1937年,经审查合格登记在册中医38人;到1949年初有中医40余人,其中内科姚国美、高凌云、蒋去病、郭伯涵、蔡安平、高道一、吴济人、饶惠川、潘超群和伤科陆宝凤等深有造诣,堪称浔阳杏林之秀。到解放前夕,农村有中医80余人,其中黄老门黄主伯、新塘铺刘启银、沙河街刘建桐、永安寇克秀各以内、喉、外、伤科著称。
  1950年初,县民政科对中医药人员普遍登记,当年批准个体开业52人,其中中医41人。后逐步联合起来,或被吸收到公办医疗单位工作。1955年,全县有中医56人,被安排在县医院2人、区卫生所6人,参加联合诊所34人。1965年,全县中医药从业109人,安排在县医院、血防站6人,中心卫生院7人,社、场卫生院36人,大队卫生所和联合诊所60人。1968年大批医务人员下放农村,在职中医药人员减少到47人。1972年后陆续收回和补充,1975年增至79人,其中中医60人。1985年,全县有中医药人员89人,其中县属医疗单位21人,乡、镇、场卫生院63人,县及驻县企事业单位医务所(室)5人。在中医药人员中,有主治医师1人,医师20人,药剂师2人。县人民医院副院长、骨伤科主任李诗坚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先后被评为市、县劳动模范,推举为县政协常务委员和省政协委员,成为社会主义时代医林新秀。
   西医:清光绪初年,法籍神父董若望率先将西医传人九江,然医护人员均系外籍传教士和修女。光绪二十二年,石美玉学成回国,就职于儒励中学诊所,成为县境国人中第一位西医师。
   民国时期,县人学西医风气渐开。至1932年,城区私立医院、诊所共有西医技术人员30余人;1937年,县立卫生院有西医技术人员5人,1948年增至11人,其中吴家驹、柏筠、马禧亭、张宜亭等医术较高,咸称浔阳名医。农村从事个体西医业有徐增梅、刘志荩、蔡慕农、刘忠兴等10余人。
   建国后,县内西医技术队伍(不含个体开业)发展迅速。1950年仅7人,其中医师3人。1956年扩充为81人,其中医师6人。1965年增至220人,其中医师34人。1968年,大批医务人员下放,在职西医技术人员减少到113人,其中医师20人。1972年后陆续收回和补充,1975年增加到352人,其中医师58人。1985年,全县有西医技术人员495人,其中县属医疗单位226人,乡、镇、场卫生院208人,县及驻县企事业单位医务所(室)61人。在西医技术人员中,有主管医师1人,主治医师8人,医师75人,护师4人,药剂师2人,检验师3人。
   乡村医生:50年代,从事农业社、生产大队卫生保健工作的称保健员。1955年,县内有经过培训的农业社保健员24人,1958年有大队保健员40余人,一般不脱离生产。60年代初,改称卫生员。1962年,有半农半医大队卫生员84人,其中中、草医药人员30人,西医及其他技术人员54人,生产队另配备不脱产卫生员。1966年,全县有大队卫生员138人、生产队卫生员2024人。
  60年代末,合作医疗站的医务人员称赤脚医生。1969年,全县有大队赤脚医生305人,1976年增至436人。1977年,新港、大桥、周岭公社划市后,农村卫生人员相应减少。1980年,全县只有大队赤脚医生367人、生产队卫生员1360人。
  1982年,县内赤脚医生经过考试录用336人,其中取得乡村医生资格证书137人、卫生员资格证书199人,生产队卫生员逐渐取消。1985年,除新洲垦殖场、岷山林场、县农科所等全民单位外,全县有村级医疗卫生人员329人,其中乡村医生134人、卫生员195人。
   个体有证医生:50一60年代,在联合诊所存在期间,仍有少数个体中医持证行医。1955年,全县私人开设诊所12个,有从业人员14人。1962年,有个体开业中医11人.1965年减少到6人。“文化大革命”期间,私人诊所被取消,从业人员有的转入合作医疗站,有的改行或歇业。1980年,经审查合格的个体医生允许登记开业,县内离退体中西医药、草医草药和家传跌打损伤等专业人员,先后开办各类诊所30余家。1985年,全县有个体有证医生47人,其中不少人勤奋敬业,为救死扶伤作出了贡献。如沙河乡石门村胡骏烈,1969年参加地区赤脚医生培训后,专门采种和研制治蛇伤药物,对诊治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蝮蛇、青竹蛇伤有显效,年均收治患者200余人,无一例死亡,人称“蛇伤克星”。
   业务培训师承:建国前,中医技术授受多以师带徒,其中父子相传占相当比重。1937年,县内上报合格中医师中属师承22人,占上报人数57.89%,在师承人数中家传占1/2。建国后,政府鼓励老中医药师带徒,学徒人数逐年增加。1953年仅2人,1956年为20人,1961年增至49人。1959年和1962年分别按规定给学徒期满人员办理出师手续。此后,每年仍有计划地安排中医带徒,1966年有中医药学徒30人。“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1985年元月,市卫生局举行全市中医药学徒出师考试,凡成绩合格者均发给出师证书。
   短期集训:50—60年代,主要对象是农村初级卫生人员,每期1~3个月。1955年,县卫生科委托县卫生院以住岭、杨柳、沙河等乡、镇为试点,培训农业社保健员30人,至1957年全县共培训500余人。1958年11月,县卫生学校开始轮训大队保健员,该校撤销后由县人民医院(时称市二院)代训。1968年,县卫生局从县属医防单位抽调力量,举办大队卫生员学习班,培训86人;生产队卫生员由基层卫生院分期分批轮训。
  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重点集训赤脚医生和草医、草药人员,每期3—6个月。1969年5月,在新塘岷山大队举办草医师资班,参训32人。同年8月,在东林寺举办草医草药班,参训305人。1970年,又在东林寺举办草药班,参训157人。1971年,在新塘举办西医学习中草医班,参训29人。1972年,在岷山金盘大队举办草医草药师资班,参训26人。每次集训大多采取课堂教学与访贤、采风相结合,先后收集整理民间秘验方两千余例,分别汇编成册,对继承和宏扬祖国中医药学遗产起了推动作用。
  1975年后,以县医训班、卫生进修学校为基地,以提高赤脚医生和在职医技人员为目标,每年开办l~2期短训班,每期一般学习6个月。至1985年,先后共开14班,轮训451人,其中赤脚医生48人,中、西、赤、草医混合提高43人,西学中医58人,医士46人,药剂24人,护理25人,助产40人,医学基础33人,初级会计24人,留城顶替人员53人,还有检验、公共卫生人员等。
   在职函授:1961年,江西中医学院在县开办中医函授班,并设函授辅导站,挂靠县卫生局,由院本部专职教师与当地聘请兼职教师共同负责答疑、批改作业、巡回面授和集中考试。1962年,县内有中医函授学员60余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办。1972年,恢复中医初级函授,先后开办两期赤脚医生函授班,当年招收学员47人,1975年又招收46人,学制均2年,考试合格由中医学院发给结业证书。
  1975年5月,县中医函授辅导站改设在县医训班。1980年8月,为中医学院代办一期中医中专函授班,学制3年,教学计划、面授和考试均由院本部负责,期满经考试合格由学院发给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学历。
   离职进修:1952年,县内便开始选送中医赴省、地进修。1963年,在县人民医院举办西学中医班,学员30余人,离职学习一年。1966年3月,九江医专在县内沙河街开办半农半医医士斑,原定离职学习两年,后因,“文化大革命”干扰提前结束。1975年,在县医训班开办第二期西学中医班,学员33人,学制同前。从50年代至1985年,先后赴九江、南昌、武汉、上海、广州等省内外中、高等院校或医院离职进修半年以上,有中医及西医内、儿、妇、外、矫外、五官、皮肤、泌尿、护理等科专业技术人员152人。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九江县志》是江西省地方志丛书之一,由江西九江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写,于1996年12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主要介绍了九江县建置区划、人工、自然环境、农业、水利、林业、畜牧水产、工业、城乡建设、商业、财政金融等各方面的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