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图书档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1059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图书档案
分类号: TS914.27
页数: 6
页码: 558-563
摘要: 藏书场所清末,县内只有寺观、书院、县学和少数士大夫家藏书。民国时期,始出现公共图书馆、室。建国后,除县、乡办图书馆、室外,部分机关、学校、群众团体和专业技术单位亦设图书室或资料室。后经其子文浞、孙明墀的努力,得以恢复旧观。未几,为寻求政治靠山,乃以省政府主席熊式辉之“字”,更名江西私立天翼图书馆。1949年6月,由九江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组接管。1949年7月,中南新华书店派王汝泉等7人来浔,组建九江新华书店。
关键词: 图书档案 图书藏借

内容

藏书场所清末,县内只有寺观、书院、县学和少数士大夫家藏书。民国时期,始出现公共图书馆、室。建国后,除县、乡办图书馆、室外,部分机关、学校、群众团体和专业技术单位亦设图书室或资料室。
   木犀轩:清道光年间贡士、县人李恕在故里德化东乡谭家畈创建,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后经其子文浞、孙明墀的努力,得以恢复旧观。明墀之子盛铎受家风影响,在继承祖藏的基础上,广征博采,数十年间先后建立甘露簃、建初堂、庐山李氏山房、鳞嘉馆、蜚英馆、古欣阁、两晋六朝隋唐五代妙墨之轩、延昌书库、俪青阁、凡将阁等分斋,分门别类收藏御纂钦定、先人乡贤和古今中外名家的图籍、金石、翰墨等,使木犀轩成为近代中国私人藏书第一大家。
   省立九江图书馆:1939年(民国28年)春,因日寇入侵,江西省政府迁至泰和,南昌市政府撤销,所属图书馆移交省建设厅,定名江西省政府建设厅图书馆,馆长程长源。1941年秋,省文献研究会并入,改名江西私立豫章图书馆,同时延聘姚名达、胡先骤、吴宗慈等知名人士组成董事会。未几,为寻求政治靠山,乃以省政府主席熊式辉之“字”,更名江西私立天翼图书馆。1945年抗战胜利后,图书馆划归省教育厅管辖,遂改为江西省立九江图书馆,并于1946年元月迁至九江,初借居甘棠北路荫园(今九江印刷总厂),后移至县训所(今九江军分区),有专职人员8人。1949年6月,由九江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组接管。
   县图书馆:建国前至70年代中,县民众教育馆或人民教育馆、县文化馆或文化工作站均内设书报阅览室或图书室,其存在与否是以馆、站的起止为转移。1978年10月,始成立县图书馆,初有管理人员5人,与县文化工作站(后复称县文化馆)、县博物馆筹备处(后改名陶渊明纪念馆)合署办公。1984年10月,分别配备三馆领导人员,年底分馆办公。1985年,有馆舍面积206平方米,内设行政、采编、内阅、外借组和资料室.工作人员共12人。
   基层图书室:1952年,县工会俱乐部内设书报阅览室。1953年,新港、大桥、港口、新塘、马回岭等区文化站均设图书室,1954。1957年陆续随站撤销。1964年,重设新港、港口、马回岭公社文化站图书室,同时发展农村俱乐部图书室127个、职工俱乐部图书室91个,“文化大革命”期间全部停办。1978年后,逐步恢复和建立基层图书服务点。1984年10月,县工人文化官内辟图书阅览室。至1985年,全县有乡(场)文化站图书室15个,农村俱乐部图书室8个,机关、厂矿俱乐部(亦称“职工之家”)图书室42个,学校图书资料室3个,共有管理人员68人,其中专职7人、兼职61人。
   馆藏图书木犀轩初创时,李恕藏书近10万卷,李明墀复建增至数十万卷。李盛铎青出于蓝,所收图籍、金石、翰墨不可胜计,然遭火厄和家庭纠纷毁坏、流失不少。在他逝后四年,其子将所遗藏书全部售于北京大学图书馆,迄今该馆仍有木犀轩藏书9087种、58385册,其中宋元善本300余种,日本、朝鲜旧刻本近千种。
  1939年春,省建设厅图书馆藏书仅525册,年底仍不满1000册;1940年,厅拨购书费7000元,藏书增至4203册。1941年末,私立豫章图书馆通过拨款价购、索捐、受赠和省文献研究会资料并人,藏书达到16856册(其中中日文16451册、西文405册),杂志400余种、3500余册,报纸96种,此后逐年均有增加。省立九江图书馆因几经搬迁,损失图书不少,至1949年九江军管会接管时,藏书为2.4万余册。
   建国后,沙河人民教育馆改为县文化馆时,阅览室藏书约2000册,且以通俗读物和连环画为主。1965年,藏书3500册,有报纸12份、杂志28种。1968年撤馆后,除封存图书交由县委宣传部保管外,馆藏书刊散失一空。1972年,原封存书籍135册移交县文化工作站图书室。
  1978年10月县图书馆成立时,有图书1.2万册。至1985年,藏书增至4.62万册,其中自然科学1.24万册、社会科学2.26万册、综合性图书1.11万册、古籍142册;有报纸61份、杂志331种。是年,全县基层图书服务点藏书共1.99万册,其中乡(场)文化站图书室6400册,厂矿、机关、学校图书资料室1.2万册,县工人文化宫阅览室1500册。
   图书服务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革命志士罗大俭、陈中瑞等在九江创办开化阅报社。宣统元年(1909年),改称浔阳阅书报社,林森、吴铁城分任社长、副社长。他们大量订阅各地报纸和新出版的书刊,公开陈列于八角坊阅书报室和江边繁盛之区,向当地民众和过往行人传播民主革命思想。“二次革命”失败停办。
   省立九江图书馆揭业后,内阅与外借并举。阅览室长年开放,节假日不闭馆,书报全部开架,读者自由取阅。出借图书采用押金方式,如有机关、商店介绍,可办理长期借阅登记。所藏参考书刊较多,但不通俗,仅为知识界和少数上层人士服务。
   解放前的县民众教育馆和建国初的沙河人民教育馆阅览室,只限于内阅书报。50年代中期,县文化馆图书室始开办外借业务,读者可凭个人证件或单位证明借阅书刊。1965年,接待内阅读者4600余人次,外借图书6650册次。70年代前、中期,县文化站图书室内设座席30个,先后办理借书证300余份,读者须凭证借取内阅、外览书刊。1975年,接待内阅读者1.2万余人次,外借图书9300余册次。
  1979年,县图书馆迁入新址,有综合阅览室94.5平方米,设座席72个,每周开放48小时,节假日不休息,当日报纸全开架,读者可任意选阅;期刊半开架,凭借书证借阅。外借室书刊不开架,一律凭证借书,每次限借一册,一般图书借期10天,理论著作20天,确需延期可续借一次。资料室限于藏量不多,暂未开放,仅供特殊需要内部查阅。
  80年代以来,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县图书馆不断改进图书编目,常备公务分类目录和读者分类目录各一套,俾便检索;每批新书入库,即出<新书介绍>专栏;每年定期召开两次读者代表座谈会,交流心得,介绍馆情,听取对馆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针对个别行走不便老年读者和专业户的需求,还派员送书上门。1982和1985年,分别举办基层图书管理员培训班,对基层图书室进行不定期的重点现场辅导,以提高图书管理水平。1985年,县图书馆累计发放借书证1700余份,接待内阅读者2.97万人次,外借图书13.31万册次;县工人文化宫接待内阅读者9300余人次,外借图书6300余册次;乡(场)文化站外借图书12.9万余册次。
   第二节图书发行
   发行网点清末民初,县城先后设有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的分支机构,且经营历史较长。1926年(民国15年)12月,受中共九江地方组织的派遣,曾炳生等在大中路创办九江书店,次年8月被九江警备司令部封闭。据<九江指南>载,1932年,除中华、商务书局、馆外,尚有豫章、普化,苍海、现代等书局。另据<型报>1947..1948年的报道,时在城区经销图书业的有正气、新潮、鸿文、新大华书局和文风书报社、商务印书馆等。
  1949年7月,中南新华书店派王汝泉等7人来浔,组建九江新华书店。次年3月,改为江西省新华书店九江支店,内设发行组,负责全区图书发行工作。1953年春,在支店门市部增设图书流动组,配备销售员4人,分南北两片,负责县内农村图书流动供应。
  1956年9月,全县9个区供销合作社(其中门市部4个)开办图书经营业务,有兼职营业员15人(其中县社1人)。是冬,九江支店在沙河街设图书销售门市部,有工作人员2人。1958年冬,以公社为单位建立社办书店8个,取代供销社图书销售工作。
  1959年初,新华书店九江支店与市新华书店合并,称九江新华书店,内设农村发行股,从专职流动发行员中抽调1人,负责向县内公社书店批发各类图书。1960年5月,支店与市店分设,县内图书批发由市店负责。1961年10月,市店与支店复合,改称江西省新华书店九江中心支店,继而整顿农村发行网。1962年初,撤销公社书店和中心支店所属沙河街门市部,恢复基层供销社兼营图书业务。1963年,全县供销社有常年经营图书点7处,季节性经营点8处;1965年,常年点增至19处,季节性点增至24处。
  1968年10月,鉴于县党政机关已迁沙河街,专区新华书店在此暂设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即临时销售、发行点)。1969年8月,成立九江县新华书店,定编5人,借用原沙河小学教师宿舍作办公室和沙河供销社两间平房作门市部,从而担负起全县中小学课本和一般图书的发行任务。
  1970年投资2.2万余元,在新城大道新建县新华书店两层楼房一幢,面积310平方米,次年投入使用,内设办公室、仓库兼批发、门市部三个工作部门,县以下供销社设经销、代销点16处。继于1974年投资1.5万元,傍依县店门市部增建三层楼房一幢,面积270平方米,进一步扩大工作用房和解决单身职工宿舍。年底,县店职工增至13人,县以下销售点增至18处。
  1985年,县新华书店增设计划发行组和农村发行组,全店有职工17人。基层供销社设图书销售点15处,有兼职营业员30人。
   图书经营旧时,县内图书自由经营。民国初期,中华书局始以印行旧装木版书为大宗,铅印书刊风行后乃兼营新旧小说,学校用品一应俱全,颇具规模。商务印书馆开初仅印销商业簿册、表报,后以印行课本、古籍、科技和文艺书刊、工具书为主,抗战胜利后大事固定本、审定本教科书的批发业务。中共地下书店则大力销售各种进步书刊。战后开业的其他书店,经销图籍或期刊各有侧重,也有兼营教育用品的。文风书报社还增设流通寄售部,租借方便,寄发迅速。
   建国后,县内各类图书由新华书店统一发行,基层网点经销、代销。50年代初,书店人手少,实行行政代销,致使农村图书发行中出现强迫摊派现象。1953年春,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的指示,九江支店认真检查和纠正这一错误,推行计划发行,开展流动供应。1955年,全县销售图书13.3万册,其中课本8.6万册。
  1956年,基层供销社兼营图书初期,布点不多,销量较小,4—8月份,九江支店向县基层社批发图书3.27万册、码洋3923元,只销图书1.35万册、码洋1622元,不及批量的一半。
  60年代初期,通过调整、整顿.撤销公社书店和恢复基层社兼营后,采取扩大销售点与加强流动供应相结合,农村图书销量逐年增加。1964年,全县发售图书17.87万册、码洋3万余元,比1963年分别增长2倍以上。
   “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批图书被封禁、销毁,书店一般只售马列和毛泽东著作、毛主席画像和像章及“学习”、“批判”材料等。据1970年县新华书店会计决算统计,全年销售金额17.93万元,其中政治类10.97万元,占销售总额61.18%。在政治类中,包含毛泽东著作9.29万册、单幅毛主席语录3.51万张、毛主席画像5.33万张、毛主席像章和塑像0.55万个。而在一般图书中,尚有大量的年历、年画,普通图书极少,科技书籍几乎空白。
   全国科学大会后,科技书刊的销量迅猛上升,1980一1982年共销售29.44万册、金额9.19万元,是县内建国以来的最好时期。1985年,全县销售各类图书119.14万册、金额42.69万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69.59%、1.88倍。[=此处为表格(1970~1985年全国图书销售情况)=]
   第三节档案管理
   机构设置建国前,县政府设有档案室,由秘书室主管,配备专职干部,负责县府及所属科室文书档案工作。
   建国初,县人民政府设总收发室,负责来往文件、资料的收发、查核;政府各科室、县属机关单位及区、乡文件的收发,由各自文秘人员兼管。1955年4月,设县委档案室和县人委档案室,各配专职管理员1人。1959年1月,分别并入市委、市人委档案室,7月合并成立市档案馆,同时建立市直属机关和农村人民公社档案室,根据工作需要配备馆、室的专、兼职人员。
  1961年9月市、县分治后,成立县档案室。1963年7月,晋升县档案馆,定编2人,归口县委办公室。“文化大革命”期间,基层档案室被撤销,县档案馆保留工作人员1人。
  1979年,开始恢复和健全档案管理机构。1981年2月,成立县档案局,与县栏案馆合署办公,有工作人员3人,受县委县革委双重领导;至年底,全县有30个直属机关和19个公社(镇、场)配备了专职或兼职档案管理员,其中建立档案室的单位30个,设立档案专柜或专箱的单位15个。1984年5月,机构改革,撤销县档案局,保留县档案馆。1985年,全县有基层档案室48个,其中乡(镇、场)20个,共有专、兼职管理员48人;县档案馆有工作人员5人。
   案卷收藏1938年(民国27年)7月,九江沦陷前夕,国民党九江县党部、县政府文书档案和县财委契据簿册全部运往岷山余家河,藏于山洞。嗣后,除少数随身带走外,有的被日军搜劫,有的被山洪冲走,损失殆尽。
  1949年九江解放时,对旧县政权档案(主要系战后)进行三次移接交:一是5月下旬九江军管会首次接收,二是6月上旬军管会移交市人民政府,三是6月中旬市人民政府移交县人民政府。初接收的仅部分公务员材料和残缺不全案卷,后经多方努力,除财政科的散失、经征处的由市税务局接收外,陆续收集整理成3698卷(含初接),分别藏于市、县人委和政法三家档案室。
   建国初,县人民政府各科室和县属机关的文卷,自行归档,分散保管。区建立收文登记簿,文件按月打捆或按文分类夹入卷宗存柜。乡无归档制度。
  1955年10月,县委成立清理敌伪档案小组,开展清档工作。至次年7月,共整理成政治性档案1235卷(册)、书刊资料913本,一般性档案1440卷(册),分别交由县公安局和县人委档案室保管。
  1956年下半年,县内推行文书处理部门立卷工作,要求文件分类存放,不定期立卷,年终装订成册,送档案室保管。1957年10月,县委、县人委办公室发动和依靠基层文书力量,在县档案室的辅导下,对建国以来各部门的文书档案进行收集、清理,然后按党政、年度、组织机构、问题性质、保管年限分类立卷,至次年II月结束。
  1959年市、县合并时,曾对档案工作提出文书处理制度化、全部文件立卷化、立卷归档科学化、文件保管整洁化等“十三化”要求。1961年10月市、县分开后,立即召开全县文书工作会议,贯彻县人委<关于机关文书处理工作的暂行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关文书档案工作的处理意见>,着力提高文书处理部门立卷的质量,迅速解决少数单位积存档案的整理问题。1963年下半年始,县委、县人委及所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档案,由县档案馆集中保存。
  1965年3月,根据省档案局关于妥善保存历史档案资料的要求,将原县人委档案室保管的1930~1949年旧政权档案1362卷(册)、分系图1本,大小共14箱,移交县档案馆收藏。“文化大革命”发生后,档案部门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尤其是基层档案资料毁坏、散失严重。为安全起见,县档案馆又将上述旧政权档案转交县公安局保管。
  1979一1981年,先后召开全县文秘工作会议3次、科技档案工作会议1次,进一步贯彻中央、省、地有关档案工作的规定和决定,恢复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通过举办培训班、印发业务资料、抓点带面、检查评比等办法,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和科学管理水平。
  1982年9月和1983年1月,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档案局关于旧政权档案集中管理的请示)的通知>精神,县公安局分两批将所保存的旧政权档案1542卷(册)和敌伪资料170册移送县档案馆,县馆抽调力量按秘书、民政、财政、农建、工商、文教、卫生、乡镇、稽征、县党部等分类整理成10个全宗。与此同时,全县人口普查、林业“三定”、农业区划等档案资料亦陆续进馆,丰富了馆藏。至1985年,县档案馆共收藏文书档案9449卷、资料11743册。
   资料利用县档案馆成立以来,为工农业生产、落实政策、编史修志诸方面对档案资料利用竭诚服务。1963.1964年,接待查阅档案104人次,提供资料215卷(册)。1972—1973年,接待查阅356人次,提供资料462卷(册)。
  1979年后,为了查阅方便,提高资料利用率,先后编成<九江县档案馆全宗一览表>、<案卷目录>30册、(中共九江县委及各部门机构沿革、干部任免情况索引>4册、<编史修志专题索引>7册和<档案馆介绍>等。至1985年,共接待查阅档案1706人,提供资料4187卷(册)。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九江县志》是江西省地方志丛书之一,由江西九江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写,于1996年12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主要介绍了九江县建置区划、人工、自然环境、农业、水利、林业、畜牧水产、工业、城乡建设、商业、财政金融等各方面的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