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林业成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104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林业成果
分类号: F062.4
页数: 2
页码: 534-535
摘要: 池杉的引进与推广1976年,县林业局引进池杉树种,由局营林股丁传堂、陈永铃与黄老门公社林技人员合作,在株岭林场育苗成功。1978年,继于团结公社长江堤外滩地作移植试验,三年连片,总面积370亩。实践证明池杉具有繁殖易、生长快、干形直、抗逆性强等特点,是营造农田、江堤防护林和平原洲地用材林的理想树种,由此而向江洲、永安、沙河、黄老门等地大面积推广。
关键词: 科技成果 林业成果

内容

池杉的引进与推广1976年,县林业局引进池杉树种,由局营林股丁传堂、陈永铃与黄老门公社林技人员合作,在株岭林场育苗成功。1978年,继于团结公社长江堤外滩地作移植试验,三年连片,总面积370亩。实践证明池杉具有繁殖易、生长快、干形直、抗逆性强等特点,是营造农田、江堤防护林和平原洲地用材林的理想树种,由此而向江洲、永安、沙河、黄老门等地大面积推广。1982年2月,获九江地区行署科技成果四等奖。
   危害泡桐桑蚧虫的观察与防治1979年6月,天坡林场泡桐林出现树皮粗糙皱裂,树叶提前枯黄凋落。场长李平贵为究其原委,连续两年利用早、午、晚休息或值班时间进行实地观察,现场记录上千次,采集标本200多块,终于发现乃桑蚧虫所害,并对其生活史及孵化薄弱环节有所了解。于是,在县林业局罗坤桃的指导下,采取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取得了良好效果。1981年12月,获九江地区林学会科技成果一等奖。
   竹林垦修技术推广县内历史上毛竹资源丰富,由于长期过伐和失垦,以致竹林荒败,竹材产、质量逐年下降,几乎成为缺竹县。1979年,岷山公社金盘大队试行“一年一修,两年一垦”竹林垦复,并坚持修林不留杂,浅垦不漏挖,扩垦林缘4—5米诱导发鞭,从而收到了出笋多、扩林快、成竹壮、材质好的效果。1980年始,县林业局先后召开现场会5次,推广金盘经验。截至1984年,全县6乡l场的14个产竹村垦修竹林6200亩,占县内竹林总面积66.33%,新增竹材蓄积68.2万棵,亩均110棵。至是,全县竹材自给有余。
   糖槭引种试验1979—1980年,县林业局从湖北引进糖槭树苗,两次计4600株,按山区、丘陵、平原不同土质分布试植点11个。1983年,又从黑龙江引进原种自播,亦获成功。1985年,育苗2万株,造林60亩。试点经验表明:粮槭树易繁殖,春、夏、秋季无论常规扦插或育苗移栽,成活率均在95%以上;成材快,新合爱国林场栽植5年的械苗平均树高6.1米,胸围24厘米,长速仅次于泡桐,连土壤瘠薄的天坡林场栽植的也在3米以上,长速高于樟、杉、木荷和杜仲;适应性强,不仅抗寒、抗旱、耐高温、无病虫害,而且除酸性红壤外各种土壤均可栽植,为大面积推广糖槭树种、开辟新的糖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丘陵地区人工杉林小片皆伐更新试验1980年始,以城门白鹤林场和沙河天坡林场为点,对1970年营造的杉木林进行小片皆伐更新试验。至1985年,试点区萌芽更新林杉木平均树高5.5米、胸径8.7厘米,比实生重造林平均高41.03%、粗52.63%。经1985年10月13日鉴定认为:该试验选题准确,在生产上意义重大,为丘陵地人工杉林的更新方式、轮伐期的确定,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九江三角槭的发现与命名1982年6月,县林业局谭策铭在岷山公社株岭大队发现一新树种。当即采集标本,反复观察比较,认定系槭树科槭树属落叶乔木三角槭的一个变种,它与原种三角槭的区别在于果翅直立、基部内弯、中段叠覆、上段越过中轴张开成锐角。为了作出科学结论,旋将标本(谭字82022号)送往江西农业大学林学系,经俞志雄副教授鉴定认同,并撰文命名为九江三角槭(Acer buergerianum Miq.var.jiu-jiangense Z.X.Yu),发表在<植物分类学报>第2l卷(1983年第4期)上。这是中国植物学界首次以“九江”命名的一种树木。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九江县志》是江西省地方志丛书之一,由江西九江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写,于1996年12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主要介绍了九江县建置区划、人工、自然环境、农业、水利、林业、畜牧水产、工业、城乡建设、商业、财政金融等各方面的情况。

阅读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