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科技推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103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科技推广
分类号: F062.4
页数: 3
页码: 530-532
摘要: 建国后,广大科技人员根据各个时期科普工作要求,结合本县实际,引进推广一批批科技成果,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前进,有关卷章已有记述。现就耕植、营林、畜种、水产养殖和机电工具方面的技术传播与改造扼要摭采。耕植耕作制:1953年,总结新塘刘友松试种双季稻成功经验,次年大面积推广中稻改早稻、单季稻改双季稻、部分旱地改水田和小杂粮地改种棉花。60年代后,总结新港叶文金和港口桂训柏“早稻一二晚一油菜”三熟三高产经验,全面推行水田稻一稻一油、稻一稻一麦、稻一稻一肥三熟制和旱地棉麦两熟制。
关键词: 科技活动 科技推广

内容

建国后,广大科技人员根据各个时期科普工作要求,结合本县实际,引进推广一批批科技成果,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前进,有关卷章已有记述。现就耕植、营林、畜种、水产养殖和机电工具方面的技术传播与改造扼要摭采。
   耕植耕作制:1953年,总结新塘刘友松试种双季稻成功经验,次年大面积推广中稻改早稻、单季稻改双季稻、部分旱地改水田和小杂粮地改种棉花。60年代后,总结新港叶文金和港口桂训柏“早稻一二晚一油菜”三熟三高产经验,全面推行水田稻一稻一油、稻一稻一麦、稻一稻一肥三熟制和旱地棉麦两熟制。进入80年代,则据土壤改良利用区划,调整种植结构,实行多种形式的水田三熟制和旱地两熟制。
   选育种:1951年8月,成立县水稻单穗选种委员会,县长侯野烽兼主任委员,对全县稻种选优汰劣。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无论早、晚稻多以高杆早熟品种为主。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陆续引进和选育矮杆良种。70年代中、后期,大量推广杂交晚稻籼优2号,并派员驻海南岛制种;80年代初,县内自建杂优制种基地。至1985年,基本实现水稻矮杆良种化和晚稻杂优化。
  1950年,第一、四区部分乡率先引种岱字15号棉,1951年继在江洲、新港、港口、新塘等地扩大试种面,1952年向全县铺开。1976年后,大面积推广县内选育的4134棉种。至1985年,以县育江棉683、291和引进泗阳835为主,基本实现棉花良种化。1956年始,引进甘兰型胜利2号油菜,后渐扩大种植面积。70一80年代,通过引进与自选油种的优势对比和更新换代,确定以西南302和县农2号为当家品种,油菜亦趋良种化。
   栽种:50年代末至60年代,水稻推行温室育秧、温床育秧、场地育秧和大株密植。70年代,改行旱播水育和温润育秧,插秧曾出现矮、小、密、早“一刀切”。80年代,推广地膜育秧,兼以湿润地膜育秧和稀播壮秧,插秧则据不同品种特性合理密植。
  50年代,棉花采取套种地宽窄行条播,冬闲地划行点播。60年代,推行冬闲地翻耕、短垄高畦、二板地播种,套种地先锄后播。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逐步推广营养钵育苗移栽。
  50年代后期起,套种地小表推行宽幅条播。60年代后,三熟田油菜实行育苗移栽。
   施肥:建国初,农作物多施农家肥。50年代中期起,逐步推广氮、磷、钾等化肥。60~70年代,通过实践总结推行水稻普施、重施基肥,分施“送嫁肥”、“安家肥”、“壮籽肥”和水田球肥深施;棉花施足基肥,轻施苗肥,稳施蕾肥,重施花肥和补施桃肥等方法。80年代,又推广棉花喷施硼肥等植物激素。
   防治病虫害:50年代,以农业防治为主。60—70年代,推行药物防治。80年代,重视和推广生物防治。1985年,全面实行“五统一分”(统一查虫、统一配药、统一时间、统一地段、统一验收和分户打药)防治办法。
   营林引种育苗:1955年,引进太仓桃、玉露桃、陆林桃、莱阳梨等果树良种。70年代初,国营岷山林场和天坡、东风等社队林场先后引进檫树、黄柏、厚朴、黄山松、湿地松、火炬松等推广树种。1980年,岷山林场建立湿地松种子园271亩。1984年,天坡林场李平贵栽植27亩湿地松,试行大苗主根短截,成活率达98%,为推广湿地松育苗移栽提供了新鲜经验。
   造林:50年代,大多采用“横山等高,条割穴垦”或“一锄法”栽植。70年代初,推广“三深(深垦、深栽、深抚)法。80年代,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因地制宜实行低山丘陵全垦深挖,缓坡山地全垦抽槽,水土易流失大山坡作水平带划行打穴,山峰颗石多处则条割穴垦或直播。
   抚育:50年代后期起,对幼林抚育以块状为主,60年代大多改用条状,70年代后推行林农间作,以耕代抚,直至林木郁闭。对老林修复亦采取相应措施,50年代中期推广铁炉戴山久荒油茶林的垦复经验,70年代后期推广岷山金盘“一年一修,两年一垦,三年产量翻一番”的毛竹垦修作法。1980年,还在沙河天坡和城门白鹤林场进行丘陵地区人杉木林小片皆伐更新试验。
   畜种建国后,对滨湖水牛和滨湖黑猪等传统良畜不断提纯复壮,并多次引进和繁育良种公畜。1978年,从江西种牛站引进海福特、夏洛来和么拉水牛冷冻精液,对本地滨湖母牛进行人工授精,育出杂交一代水牛,为耕牛良种化打下了基础。同时,以本地滨湖黑猪为母本,引进长白、约克夏、克米洛夫等良种公猪作父本,由点到面推行杂交,使县内生猪逐步实现母猪本地化、公猪良种化、肥猪杂交一代化。
   水产养殖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探索大湖人工养鱼规律。70年代初,推广永安爱国大队河蚌育珍珠技术。1977年,永安、港口等社办渔场以长江青、草、鲢、鳙四大家鱼苗为亲鱼种,试行人工孵化鱼苗成功;1980年,相继试用网箱育鱼种,并不断扩大孵化点。1983年,又在部分湖泊和水库试办“三池一场”(孵化池、暂养池、精养池和畜牧场),实行渔牧、渔禽、渔副相结合。
   机电工具50年代初,开始应用机器碾米、榨油、轧花,推广新式农具。50年代中期,部分地区引进棉花条播器、小表播种机、稻谷脱粒机和柴油抽水机,逐步扩大拖拉机耕地面积。1958-1959年,大搞以工具改革为中心的技术革新与技术革命,引进、改良和研制新式农具18种、6668件,兴修水利工具18种、1.2万件,灌溉工具7种、38件,运输工具8种、1.01万件,农副产品加工工具10种、55件,手工业生产工具11种、1205件。1963年后,有条件的地方陆续改用电力排灌。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先后引进各种机动车辆,1985年基本实现陆路运输机械化。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九江县志》是江西省地方志丛书之一,由江西九江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写,于1996年12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主要介绍了九江县建置区划、人工、自然环境、农业、水利、林业、畜牧水产、工业、城乡建设、商业、财政金融等各方面的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