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科技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1036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科技活动
分类号: F062.4
页数: 5
页码: 529-533
摘要: 建国后,经常组织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结合县内各个时期党的中心工作和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广泛开展科学技术宣传教育,藉以破除迷信思想,普及科学知识。设立专栏50年代始,县内各地多在村头、街口、机关、工矿区和夜校设立墙报、黑板报或宣传栏、宣传窗,定期或不定期地宣传简易科学知识,报道科普动态。1981~1985年,全县固定性的科普宣传专栏和橱窗逐步发展到44个,仅县科委、科协和中华医学会分会共出板报、窗刊116期。
关键词: 科技活动 科学技术

内容

建国后,经常组织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结合县内各个时期党的中心工作和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广泛开展科学技术宣传教育,藉以破除迷信思想,普及科学知识。
   设立专栏50年代始,县内各地多在村头、街口、机关、工矿区和夜校设立墙报、黑板报或宣传栏、宣传窗,定期或不定期地宣传简易科学知识,报道科普动态。1981~1985年,全县固定性的科普宣传专栏和橱窗逐步发展到44个,仅县科委、科协和中华医学会分会共出板报、窗刊116期。
   开动广播50年代初期,县内农村多采用“土广播”(以木架或高地作广播台,用铁皮或马粪纸制成喇叭筒),由乡村小学教师或回乡知识青年利用早晚空闲时间,义务广播气象预报、农作物病虫情测报及其他科技知识。1957年有线广播开通后,即通过县广播站开展科普宣传,当年组编科技稿43件,其中农业技术26件、水文气象15件、物理和卫生常识各1件。1981年后,县广播站在自办节目中辟有“科技知识”专题,各社(镇、场)广播站按时转播。至1985年,先后播出科技稿2343件,举办科技广播讲座20次,并出动科技广播宣传车7次。
   放映影片50年代初期,县文化馆经常放映幻灯片,进行“提倡科学,破除迷信”教育。1957年,县电影队开始带科教片下乡,1~6月份共映出11个专场,观众1300余人次。70年代后期,县科技管理部门与电影管理单位建立协作关系,共同组织科教电影专场放映,1976~1980年共放映科教片92部,比前5年增长1.88倍。1980年,县科协自办科教电影队,至1985年,先后放映《棉花枯黄萎病》、《棉花害虫的综合防治》、《预防农药中毒》、《渔牧农良性循环》、《家庭笼养鸡》等科教片20余部、223场,观众20余万人次。1981—1985年,县电影公司发行科教片拷贝131部,占同期发行拷贝总量4.69%。举办展览1955年,举办大型卫生知识展览,在全县巡回展出。1957年,举办农业科技知识展览会2次,观众2840人次。1959年,举办九江市(县)国民经济建设10年成就展览会,工农业科技成果(图片和实物)占有相当大的比重。1964年,举办农业科技传授流动展览会14场次,观(听)众5000余人次。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先后举办消灭血吸虫病、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等巡回展览,全县观展群众数以万计。
   宣讲培训1956年,县科普协会组织会员先后在各乡(镇)作自然常识、农业技术和生理卫生知识等专题报告或演讲41次。1957年,全县发展科技宣传员126人,全年宣讲238场次,听众12163人次。1958年,采取“逢会插一脚”,请县、乡领导作有关科技工作报告或专业人员讲授科技知识,听众累计19.5万人次;同年,通过农民技术夜校或科技学习研究小组,参与听课或试验的青年农民2.75万人。1981-1985年,县内自然科学各学(协)会及基层分会分别举行科技讲座或学术交流会共1118场次,与会科技人员及听众共4.3万余人次,其中植棉劳模张才东在永安、港口、城门和省棉科所、市农干校等地讲授棉花专业技术课17次,邀请外地专家、学者来县作学术报告21人次。同时,县科技管理部门和业务单位先后举办各种类型技术培训班571期,参训2.85万人次。
   编印资料50年代以来,县科委、科协及有关事业单位先后创办<科普知识>、<科技简讯>、<农业科技>等内部资料,为各行各业科技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科技情报、推广科技成果、普及科技知识。1976~1979年,编印各种科技资料累计6000余份。1982年,为适应群众性的学科学、用科学热潮需要,组编科普学习参考资料114种,印发8万余份。1981~1985年,订阅科技报刊320份,定期或不定期自编科技刊物539期,并与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350个单位建立了资料交流关系。
   第二节科技推广
   建国后,广大科技人员根据各个时期科普工作要求,结合本县实际,引进推广一批批科技成果,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前进,有关卷章已有记述。现就耕植、营林、畜种、水产养殖和机电工具方面的技术传播与改造扼要摭采。
   耕植耕作制:1953年,总结新塘刘友松试种双季稻成功经验,次年大面积推广中稻改早稻、单季稻改双季稻、部分旱地改水田和小杂粮地改种棉花。60年代后,总结新港叶文金和港口桂训柏“早稻一二晚一油菜”三熟三高产经验,全面推行水田稻一稻一油、稻一稻一麦、稻一稻一肥三熟制和旱地棉麦两熟制。进入80年代,则据土壤改良利用区划,调整种植结构,实行多种形式的水田三熟制和旱地两熟制。
   选育种:1951年8月,成立县水稻单穗选种委员会,县长侯野烽兼主任委员,对全县稻种选优汰劣。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无论早、晚稻多以高杆早熟品种为主。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陆续引进和选育矮杆良种。70年代中、后期,大量推广杂交晚稻籼优2号,并派员驻海南岛制种;80年代初,县内自建杂优制种基地。至1985年,基本实现水稻矮杆良种化和晚稻杂优化。
  1950年,第一、四区部分乡率先引种岱字15号棉,1951年继在江洲、新港、港口、新塘等地扩大试种面,1952年向全县铺开。1976年后,大面积推广县内选育的4134棉种。至1985年,以县育江棉683、291和引进泗阳835为主,基本实现棉花良种化。1956年始,引进甘兰型胜利2号油菜,后渐扩大种植面积。70一80年代,通过引进与自选油种的优势对比和更新换代,确定以西南302和县农2号为当家品种,油菜亦趋良种化。
   栽种:50年代末至60年代,水稻推行温室育秧、温床育秧、场地育秧和大株密植。70年代,改行旱播水育和温润育秧,插秧曾出现矮、小、密、早“一刀切”。80年代,推广地膜育秧,兼以湿润地膜育秧和稀播壮秧,插秧则据不同品种特性合理密植。
  50年代,棉花采取套种地宽窄行条播,冬闲地划行点播。60年代,推行冬闲地翻耕、短垄高畦、二板地播种,套种地先锄后播。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逐步推广营养钵育苗移栽。
  50年代后期起,套种地小表推行宽幅条播。60年代后,三熟田油菜实行育苗移栽。
   施肥:建国初,农作物多施农家肥。50年代中期起,逐步推广氮、磷、钾等化肥。60~70年代,通过实践总结推行水稻普施、重施基肥,分施“送嫁肥”、“安家肥”、“壮籽肥”和水田球肥深施;棉花施足基肥,轻施苗肥,稳施蕾肥,重施花肥和补施桃肥等方法。80年代,又推广棉花喷施硼肥等植物激素。
   防治病虫害:50年代,以农业防治为主。60—70年代,推行药物防治。80年代,重视和推广生物防治。1985年,全面实行“五统一分”(统一查虫、统一配药、统一时间、统一地段、统一验收和分户打药)防治办法。
   营林引种育苗:1955年,引进太仓桃、玉露桃、陆林桃、莱阳梨等果树良种。70年代初,国营岷山林场和天坡、东风等社队林场先后引进檫树、黄柏、厚朴、黄山松、湿地松、火炬松等推广树种。1980年,岷山林场建立湿地松种子园271亩。1984年,天坡林场李平贵栽植27亩湿地松,试行大苗主根短截,成活率达98%,为推广湿地松育苗移栽提供了新鲜经验。
   造林:50年代,大多采用“横山等高,条割穴垦”或“一锄法”栽植。70年代初,推广“三深(深垦、深栽、深抚)法。80年代,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因地制宜实行低山丘陵全垦深挖,缓坡山地全垦抽槽,水土易流失大山坡作水平带划行打穴,山峰颗石多处则条割穴垦或直播。
   抚育:50年代后期起,对幼林抚育以块状为主,60年代大多改用条状,70年代后推行林农间作,以耕代抚,直至林木郁闭。对老林修复亦采取相应措施,50年代中期推广铁炉戴山久荒油茶林的垦复经验,70年代后期推广岷山金盘“一年一修,两年一垦,三年产量翻一番”的毛竹垦修作法。1980年,还在沙河天坡和城门白鹤林场进行丘陵地区人杉木林小片皆伐更新试验。
   畜种建国后,对滨湖水牛和滨湖黑猪等传统良畜不断提纯复壮,并多次引进和繁育良种公畜。1978年,从江西种牛站引进海福特、夏洛来和么拉水牛冷冻精液,对本地滨湖母牛进行人工授精,育出杂交一代水牛,为耕牛良种化打下了基础。同时,以本地滨湖黑猪为母本,引进长白、约克夏、克米洛夫等良种公猪作父本,由点到面推行杂交,使县内生猪逐步实现母猪本地化、公猪良种化、肥猪杂交一代化。
   水产养殖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探索大湖人工养鱼规律。70年代初,推广永安爱国大队河蚌育珍珠技术。1977年,永安、港口等社办渔场以长江青、草、鲢、鳙四大家鱼苗为亲鱼种,试行人工孵化鱼苗成功;1980年,相继试用网箱育鱼种,并不断扩大孵化点。1983年,又在部分湖泊和水库试办“三池一场”(孵化池、暂养池、精养池和畜牧场),实行渔牧、渔禽、渔副相结合。
   机电工具50年代初,开始应用机器碾米、榨油、轧花,推广新式农具。50年代中期,部分地区引进棉花条播器、小表播种机、稻谷脱粒机和柴油抽水机,逐步扩大拖拉机耕地面积。1958-1959年,大搞以工具改革为中心的技术革新与技术革命,引进、改良和研制新式农具18种、6668件,兴修水利工具18种、1.2万件,灌溉工具7种、38件,运输工具8种、1.01万件,农副产品加工工具10种、55件,手工业生产工具11种、1205件。1963年后,有条件的地方陆续改用电力排灌。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先后引进各种机动车辆,1985年基本实现陆路运输机械化。
   第三节咨询服务
   信息传递80年代初,县科技部门常把接受外地咨询所获科技情报,经筛选整理编印成<情报与信息>、<信息服务>等内刊,传递有关科研单位、乡镇企业和专业户,并协助做好技术引进工作。如新塘向阳村养兔专业户凌仕钊,因缺乏专业知识养兔收效其微,1984年县科协向其提供技术信息和扶助资金,从上海、玉山等地引进良种、用良法饲养,1985年兔群发展到350只、年收入11325.87元,比1983年分别增长1.48和5.66倍,成为致富能手,出席了全省百业科学致富经验交流会。新塘篾器厂原有职工5人,只生产土篼、篾篓等粗制品,工资收入微薄,企业濒临倒闭,1984年根据县科技市场提供有关竹编工艺和竹材防虫防腐信息,即从苏、闽、川等地引进设备和技术人员,开拓竹藤产品19种,198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5万元,上交利税3750元,比1983年分别增长9.71和4.36倍。在县科技市场的引荐下,赛城湖等离子喷涂厂与航天部、机械工业部所属研究所建立长期技术协作关系,使产品不断更新,销路更活,198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5万元,上交利税46.7万元,比1984年分别增长48.63%和1.28倍;江洲食品机械厂从华中工学院引进“多元低合金抗磨铸铁磨球”新工艺、新技术,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产量和质量,198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3万元,上交利税5.9万元,比1984年分别增长14和3.9倍。同时,县科委还帮助县食品厂从江西大学引进酿酒新技术,使产品增强了竞争能力,扩大了市场销路;帮助新合氢氟酸厂从江西工学院引进技术和设备,较好地解决了废气回收和环境保护问题。
   现场咨询1984年,沙河街镇东风村办企业拟开发“仿珍珠门帘”生产,但技术力量不足,县科技市场主动为其设计图案和调色,安装维修机电设备,使该产品得以顺利投产。1985年5月21~22日,县科协组织所属10个专业学(协)会会员171人,在城子镇乡开展科技咨询服务集市活动,设科普宣传、技术讲座、现场指导、问题解答、信息交流、成果转让、修理服务等项目,接待干部、群众5000余人,免费赠送和销售科普书刊3580册,免费供应避孕药品、药具1100余件,免费注射防疫鸡针5500余只次;义务查病治病352人,义务修理自行车60辆、家用电器89件;办理技术咨询13起,解答生产、生活疑难问题无算,受到各界人士赞赏。
   技术承包1983年,以县农业局植保人员为骨干组成4个植保公司,开展技术承包有偿服务,当年全包棉田1160亩、稻田100亩,代防棉田9300亩、稻田1500亩,比相邻的未承包棉、稻田农药投资降低20-30%,防治效果提高10~15%。同年,永安农技服务公司开展大面积棉花技术承包后,针对当时春季久雨低温、汛期内涝棉苗迟发等特点,果断地将“打顶心”的时间推迟8~10天,使4000余亩受淹的棉株大多增发果枝1一2层、有效花蕾4~5个,在大灾之年仍夺得亩均皮棉145.5斤,按实收面积计算亩均196斤,高于大丰收的1982年。1981年,县科委曾在狮子牌楼一个偏僻山村建立科技示范点,试图实施科技扶贫,但数年不见显效,1985年转交县科技市场实行有偿承包责任制,向村民面对面地传授科技知识,协同引进良种,指导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利用稻田养鱼、发展家庭养殖业,使这个仅有22户、125人、130亩耕地的穷山村,当年实现了农副业纯收入56928元,人均纯收入455.42元,比1980年翻了两番。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九江县志》是江西省地方志丛书之一,由江西九江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写,于1996年12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主要介绍了九江县建置区划、人工、自然环境、农业、水利、林业、畜牧水产、工业、城乡建设、商业、财政金融等各方面的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