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研究试验场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103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研究试验场所
分类号: D922.17
页数: 3
页码: 525-529
摘要: 科学院1959年7月,成立九江市科学院,是市(县)人民委员会直属综合科学事业单位,与市科委、普协会合署办公。内设院务委员会,分置工业、农业、文教卫生、社会科学组,成为全市(县)科学研究和技术指导中心。基层相应成立公社(场)科委1个、科学分院12个,生产大队科研所128个,生产队科研组1221个;工矿企业科委2个、综合性科研所6个、科研室12个,职工科研小组16个;卫生科学分院1个、科研所3个、科研室11个,综合性科研组5个、专业科研组7个。1961年9月,市、县分治后,根据调整的精神,撤销县内“四级科学网”,科技工作由专业科研所、试验示范场和农业技术推广站取代。
关键词: 科学技术 研究试验场所

内容

科学院1959年7月,成立九江市科学院,是市(县)人民委员会直属综合科学事业单位,与市科委、普协会合署办公。内设院务委员会,分置工业、农业、文教卫生、社会科学组,成为全市(县)科学研究和技术指导中心。基层相应成立公社(场)科委1个、科学分院12个,生产大队科研所128个,生产队科研组1221个;工矿企业科委2个、综合性科研所6个、科研室12个,职工科研小组16个;卫生科学分院1个、科研所3个、科研室11个,综合性科研组5个、专业科研组7个。1961年9月,市、县分治后,根据调整的精神,撤销县内“四级科学网”,科技工作由专业科研所、试验示范场和农业技术推广站取代。
  农业科学研究所1960年3月,将沙河公社农业科学分院改为市(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市(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同时并入,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有科技人员29人,科研基地17亩,主要试验、推广水稻良种。市、县分治后交县办,1967年撤销。
  1970年7月,重建县农科所,与县水稻良种场(后改称水稻原种场)合并;1981年3月,县农业干部学校相继并入,实行所、场、校合一,对外统称县农科所,是县革委直属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所内设专业科研组,配备专职科技人员5~7人,有试验场地28.7亩,以引进、培育水稻良种为主,兼及麦、豆、油料、棉花等良种选育,并进行稻稻油、稻稻麦和双季水稻高产等试验,多次获省、地(市)科研成果奖。
  1970年始,县以下层层复设农业科研机构。至1971年底,全县有公社(镇、场)农科所17个、良种场15个、病虫情测报站21个,生产大队科研组146个、病虫情测报组130个,生产队科研小组1276个,再次形成“四级农科网”。进入80年代,为了适应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势,逐步树立科技示范乡、村、组和专业户,以点带面推广农业新技术,旧的农科网渐次淘汰。1985年,全县仅保留江洲、城子镇、洗心桥、涌泉、新合、沙河、黄老门、马回岭等8个乡农科所。
   水产科学研究所1960年3月,成立市水产科学研究所,与白水湖水产繁殖试验场合署办公,配有专职管理、科技人员各3人,建有精养鱼池3亩,以研究淡水鱼类繁育为主,亦作螃蟹、鳝鱼、石鸡等特种水产试养,并引进海产神仙鱼,乌贼人中孵化获得成功。市、县分治交县办。1962年8月,与水产繁殖试验场同时撤归县白水湖垦殖场。
   农业机械研究所1973年,成立县农业机械研究所,与县农机厂合署办公,定编3人(实际仅配所长1人),隶属县农业机械局。1975年,改与农机局合署办公,以所长为主,农机局干部配合,依靠基层农机厂开展农机研究与试制,先后在新洲试制铲(运)土机11台,推广到永安等地;在永安研制机耕船,产品销往湖北等地;在新塘研制净籽(稻、麦、豆)脱粒机,亦批量生产。此外,还在永安公社幸福大队进行农机化试点,基本实现耕、耙、播、收、排灌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1979年,农机研究机构撤销。
   示范繁殖农场1951年4月,县人民政府在第九区九号乡设立县示范繁殖农场,并在该区柳洲乡、四区三七乡和三区沙河镇设立分场,共有职工300余人(其中总场配备脱产管理干部4人、技术员1人),耕地530亩(其中总场300亩、柳洲100亩、三七80亩、沙河50亩),总场和柳洲、三七分场主要是培育、繁殖“岱字15号”等棉花良种,沙河分场则着重水稻品种、肥料和稀密植对比试验。1957年,撤销沙河、三七分场。1958年11月,柳洲分场和总场相继撤销.
   水产繁殖试验场1959年11月,撤销原县办第一、第二水产养殖场,分别成立市官湖、白水湖水产繁殖试验场,均以试验繁育淡水鱼类为主。1960年3月,白水湖水产繁殖试验场内增设市水产科研所,市、县分治后场、所交县办,1962年8月同时并入县白水湖垦殖场。1960年6月,官湖水产繁殖试验场改为省、市合办鱼种场,市、县分治后由省、县合办,1964年5月并入县官湖垦殖场。
   水稻原种场1968年11月,原地区农业局创办的颜家畈良种场下放九江县,改办县水稻良种场,1981年3月更名水稻原种场。1970和1981年县农科所和农干校先后并入,三位一体,各司其职。1985年,全场辖8个生产队(其中1个集体挂钩队)和1个科研组,有干部、职工552人(其中国家管理、科技人员和固定职工59人)、水田750亩(其中水稻原种繁殖田450亩),粮食总产577.4吨,提供良种70余万斤,是全县水稻良种繁育和推广的主要基地。
   棉花原种场1980年12月,分永安公社幸福大队成立县棉花原种场,下辖4个分场。同时在第四分场设立1个科研队,配备农民技术员5人(其中助理研究员1人),划拨试验田38亩,专事棉花良种引进、选育和高产栽培规律探索,藉以指导大田原种繁殖。至1985年,全场有国家管理、科技人员12人,繁育原种棉田6100亩,5年累计提供良种450余万斤,是县棉花良种和优质棉生产的重要基地。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九江县志》是江西省地方志丛书之一,由江西九江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写,于1996年12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主要介绍了九江县建置区划、人工、自然环境、农业、水利、林业、畜牧水产、工业、城乡建设、商业、财政金融等各方面的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