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军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1010
颗粒名称: 卷十八 军事
分类号: E0
页数: 26
页码: 383-408
摘要: 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曾利用兵士垦种荒废田地,寓兵于农,耕战结合,是为屯兵制。 明初创立卫所屯兵制。境内设有九江卫和南昌左卫。九江卫直隶中央大都督府,洪武十三年(1380年),改大都督府为五,直隶前军都督府。南昌左卫隶江西都指挥使司,正德十六年(1521年),与南昌前卫合为南昌卫,仍隶江西都司。每卫设指挥使,通常辖5个千户所,共5600人;每千户所设千户,辖10个百户所,共1120人;每百户所设百户,辖2个总旗(每总旗50人)、10个小旗(每小旗10人),共112人。卫所军士来源有四:一是早年跟随朱元璋征战得胜之军,二是元军和割据势力归降的部伍,三是因罪谪发的人,四是按人口比例征调的百姓。九江卫所初有官兵6000余人,驻防和屯田约二八开,定期轮换。屯兵农时耕种,农隙训练,战时出征。军士之家列为军户,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世代服兵役。明中叶,屯田多被军官吞蚀,军士破产流散,兵员减少十分之四。明末,屯兵无几,训练日弛,已无力承担防卫任务。 清顺治年间,境内卫屯划归县属,改为民屯。屯军独任挽漕,不复为兵,屯兵制彻底瓦解了。
关键词: 军事 军事理论

内容

第一章兵役制度
   第一节屯兵制
   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曾利用兵士垦种荒废田地,寓兵于农,耕战结合,是为屯兵制。
  明初创立卫所屯兵制。境内设有九江卫和南昌左卫。九江卫直隶中央大都督府,洪武十三年(1380年),改大都督府为五,直隶前军都督府。南昌左卫隶江西都指挥使司,正德十六年(1521年),与南昌前卫合为南昌卫,仍隶江西都司。每卫设指挥使,通常辖5个千户所,共5600人;每千户所设千户,辖10个百户所,共1120人;每百户所设百户,辖2个总旗(每总旗50人)、10个小旗(每小旗10人),共112人。卫所军士来源有四:一是早年跟随朱元璋征战得胜之军,二是元军和割据势力归降的部伍,三是因罪谪发的人,四是按人口比例征调的百姓。九江卫所初有官兵6000余人,驻防和屯田约二八开,定期轮换。屯兵农时耕种,农隙训练,战时出征。军士之家列为军户,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世代服兵役。明中叶,屯田多被军官吞蚀,军士破产流散,兵员减少十分之四。明末,屯兵无几,训练日弛,已无力承担防卫任务。
   清顺治年间,境内卫屯划归县属,改为民屯。屯军独任挽漕,不复为兵,屯兵制彻底瓦解了。
   第二节募兵制
  以雇佣形式募集兵员肇自汉武帝,三国沿用,宋盛行。兵员多为无产游民,自行到募兵站或兵营应募。境内募兵有据可考者,始自明天启年间,九江兵备道于屯兵之外招募标兵,号日“义勇”,入清裁撤。
  清顺治年间,在八旗世袭兵之外,新募汉人当兵,因以绿色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称之绿营兵。境内扎有九江营所辖前、后、水师营和旱、水塘汛,是清军扼守和弹压地方的主力。清末,绿营日腐,其地位渐为勇营所代替。
   民国初年,军阀割据,一般都实行募兵制。1936年(民国25年)前,国民政府亦于县内推行雇佣壮丁长期服役办法,以募集兵员。
   第三节征兵制
  依照兵役法征集公民服兵役,称征兵制。秦、汉时期规定成年男子必须服兵役两年,秦宿卫京师和戍守边境各一年,西汉服役本郡一年、宿京或戍边一年。历代不乏仿效此制。
  1933年(民国22年)9月,国民政府颁布《兵役法》,实行征兵制。规定国民男子应服常备兵役和国民兵役,常备兵役为年满20~25岁入营服现役3年,出营服正役6年,再充续役至40岁,然后转入国民兵役后期服余役至45岁止;凡18至45岁不服常备兵役的应服国民兵役,并分初期2年、前期5年、中期15年、后期5年。征兵时,按县、乡人口和“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比例配赋年征额,抽签确定应征对象,得正签入营服现役,得副签为后备役。县内是1936年下半年始行国民<兵役法>的。
  日军侵占九江期间,县府流徙,役政难施,乡民出于对侵略军的义愤,愿服国民兵役的不少。据不完全统计,1942年春,南浔师管区补充一团征集甲级兵150人,下半年县保警大队于第三、五、七区征集兵员50人;1943年底,南浔师管区补充三团征集甲级兵200人;1944年初,南浔师管区候补第三营征集兵员50人,1945年5月征集甲级兵352人。
  1946年以后,国民政府热衷打内战,竟以“三丁抽二,两丁抽一”的配额扩大兵员。人民群众不愿当炮灰,县、乡政府常派兵抓壮丁,躲避不及又无钱买替丁的,只得毁目、断指甚至截肢以求一免,因之兵员欠额颇多。1948年初旧欠兵员212人,催征半年只交50人;下半年新配赋额515人,开征不久又下达次年度征兵任务。饬令新年度全县征集兵员正额2282人、预备额601人,并于冬月发动“一甲一丁”运动,限4个月内完成,结果拖至1949年5月只征集新兵40人。
   第四节志愿兵役制
  志愿兵役制即自愿参军的制度,服役期限依战争和国防需要而定。在历次革命战争期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3年,县内一直实行志愿兵役制。
  革命战争年代,大批贫苦农民和革命志士凭着政治觉悟和民族大义,踊跃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1927~1930年(民国16一19年),参加赣北红军游击大队和赤湖游击队共2000余人,其中1930年7月向红八军(后改为红十五军)输送兵力400余人,同年11月又向红八团(不久扩为红三师)输送战士连同家属1200余人。1938年7月至1939年2月,参加赣北抗日游击大队400余人。1942年7月,参加新四军挺进队别动大队60人。1949年8月至1950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包括县大队、公安队)共513人。
  1950年10月,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朝鲜战争,县内掀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扩兵运动。第一期扩兵自本年11月至次年4月,规定凡年满18至35岁,身体强壮,身高不低于1.54米,历史清楚者可自愿报名,经体格检查和政治审查合格,共征集兵员510人。第二期从1951年5月下旬开始,规定扩兵年龄为18~25岁,转业军人归队为18。28岁,本人必须是工人、雇农、贫农、中农、城市贫民或革命知识分子方可报名,至7月底自愿申请2225人,批准入伍650人。两期入伍志愿兵中,被编人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272人。
   第五节义务兵役制
   公民在法定的年龄内,有服一定期限兵役义务的制度,称义务兵役制。历史上的征兵制,具有一定的义务兵役制的性质。
  1954年冬,县兵役局在第三区罗塘乡进行兵役登记试点,在县内试行义务兵役制,首次征集义务兵27人。
  1955年7月30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年满18~22岁的男性公民为应征对象,服役期限是陆军3年、空军4年、海军5年。8月,全县开始1954~1985年全县义务兵征集统计宣传贯彻兵役法,普遍开展预备役登记。接着,依法进行本年度义务兵的征集,参加体格检查1143人,合格550人,实征264人。
  1978年3月,县内贯彻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义务兵转为志愿兵后,可留部队继续服役15~20年,年龄一般不超过40岁。1984年5月,颁布新的《兵役法>,县内实行以义务兵役制为主体的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义务兵从改志愿兵之日起,继续服役8—12年,年龄不超过35岁。从1957年1月至1966年5月,县内坚持预备役登记制度,“文化大革命”开始中断,1979年2月恢复这一制度。
  每届征兵伊始,县、乡都成立临时征集领导小组,遵照征集程序办事,严格把住体检、政审质量关。全县人民都把“一人参军”看作“全家光荣”、“全村光荣”,出现许多父送子、妻送夫、兄弟争相入伍的情景,报名人数往往超过应征人数几倍、十几倍乃至几十倍。从1954年实行义务兵役制以来,通常是每年征集1次,其中缺征6年,一年两征有6年,最多的是1962年因战备需要征3次,至1985年共征34次,实征7180人。
   第二章武装力量
   第一节军事机关
   兵房明、清时期,县署曾设兵房,置司吏、典吏各一员,执掌武选、兵甲、考核军实等事。
   德化县汛清代设专防德化县汛,置把总和协防外委各一员,配合九江营分防部分旱塘汛。
  九江军政分府清宣统三年(1911年)九月三日,成立中华民国九江军政分府(亦称驻浔军政分府),最高军政长官为都督,下设参谋处,参谋总长实际掌管一切军政事务,配若干军事参谋官和副官助理军务。同年十月十七日后,都督相继改为警备司令、镇守使,执掌军政大权,下辖军事机构名目繁多,时有更换。
  军事科民国初期,县内役政由县政府民事科兼理。1926年(民国15年)11月,县民政科内设兵役股;1927年2月,增设第五科(后改称军事科),负责兵员征集、壮丁组训和办理武装行政事务。1938年7月,九江沦陷,县政府流徙,机构简化。1940年,恢复军事科(又称第一科),置科长、科员、警佐,下辖警察队和战地工作队。1944年3月10日,又在县境前方行署设军事股,掌理地方治安、民众组训、敌情收集、军事征用和发动游击战等,1945年9月16日撤销。1946年1月,扩大县政府军事科编制和执掌范围,内设保安、编练、征募三股,保安股负责兵要地志调查、防空、警卫等事,编练股承担壮丁组训、在乡军人和伤兵管理等事,征募股承办军事征用、出征军属优抚等事。1949年2月,增配军事指导员1人。
  县军事管制委员会1949年6月15日,奉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西省军区之命,成立九江县军事管制委员会,姚少诗任主任委员、侯野烽任副主任委员,负责全面接管县境旧政权,组织军民迅速肃清匪特,恢复生产,稳定金融市场,安定人民生活,为建立新政权奠定基础。同年10月,军管会工作结束。县人民武装部(兵役局)1952年4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精简整编、压缩兵员、减少军费开支的指示,经中共江西省委、省军区批准,将中国人民解放军九江县大队改为九江县人民武装部,内设军事股和政治工作股,为县级军事部门和兵役机关,受九江军分区和中共九江县委双重领导;下辖9个区人民武装部,一般配部长、参谋、干事各1人。1954年8月,根据省军区的指示,撤销县、区人民武装部,建立县兵役局,内设组织动员科、预备役军官科、预备役军士兵统计科、征集科、民兵科,区设武装助理员1人。1959年1月,市、县兵役局合并;同年6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九江市人民武装部。1961年12月,复设九江县人民武装部,内设军事、政工科,县以下相应设公社(场)人民武装部。1971年,县人民武装部增设后勤科,1984年撤销。
  县人民武装委员会1955年11月,成立县兵役委员会,县长张闻达任主任,县委书记左风岗和兵役局长甘章龙任副主任。1959年1月,并入市兵役委员会;1960年初,改称市民兵工作领导小组;1961年4月,改为中共九江市人民武装委员会。同年12月,成立中共九江县人民武装委员会,是为县委领导人民武装的专门机构,由县委书记任主任,分管武装工作的副书记或副县长和县人武部领导2~3人任副主任。各公社(镇、场)和县直有关部门党组织亦相应建立人民武装委员会,由党委(或总支)书记任主任,分管武装工作的行政领导和武装部长任副主任。各级人民武装部为同级人民武装委员会的办事机构。“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停止工作,1980年恢复办公。
   第二节驻军
   “九江据金陵上游,襟带川、陕、湖、滇、闽、广,为东南要冲”,乃兵家必争之地,历代战守驻军不胜枚举。兹择影响较大者略述数端。
  周瑜水师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吴主孙权拥兵柴桑(辖境相当今江西九江市、县、庐山和星子、瑞昌县地),大将周瑜亲率水师操练于番阳(今湖口、姑塘、星子一带鄱阳湖水域),以御曹兵进攻。
  温峤义兵东晋咸和二年(327年)冬,都督江州诸军事、江州刺史温峤获悉历阳内史苏竣叛,即起义兵从武昌(今湖北鄂城)东下,欲赴建康(今江苏南京)勤王。辅政庾亮不许,义兵次于寻阳(今九江市、县交界的鹤问寨至官牌夹一带)。
  岳家军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七月,神武副军都统制岳飞奉命率兵戍守江州(今江西九江),以防伪齐进攻。三年春,部队乏粮,分兵一半屯于筠州和临江、兴国军。四年五月,全军离境去鄂(今湖北武昌)。绍兴七年秋后,因淮西兵变,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岳飞奉命统率官兵、水军人船驻扎江州,次年二月回鄂州本司。
  南方红巾军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南方天完红巾军将领陈友谅击败元江州路总管李黼守军,占领江州,自称汉王,屯兵驻守。二十年,陈相机杀死红巾军首领、天完帝徐寿辉,自称汉帝,以江州为都,派重兵把守。次年八月,长江下游割据势力朱元璋派部将廖永忠施计破城,江州被朱军占领。
  九江卫屯兵明洪武初年,境内设直隶九江卫,分驻屯兵6所,配置指挥、千百户、镇抚并军舍、丁余6496人。至嘉靖六年(1527年),兵员锐减,实有官佐、军丁3772人,其中指挥使5员、指挥同知2员、指挥佥事7员、正千户12员、副千户14员、卫镇抚1员、所镇抚4员、百户26员。同时设有南昌左卫,分驻屯兵不详。
   九江道标兵明天启四年(1624年),九江兵备陆梦龙创立道标,就地招募标兵500人。崇祯末年,主、客籍标兵增至万人,取代卫所屯兵弹压“盗寇”。
  九江镇绿营兵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入征九江后,新招绿营兵5000人,分编5营,统以都督大帅。十六年,设九江镇,置总兵统领。康熙七年(1668年),移镇南昌,改设九江协,置副将统领。十三年,以提督驻箚九江,统领营兵。十四年,复设九江镇,置总兵。十八年,镇裁,改由九瑞提督统领。十九年,九瑞提督裁,复总镇。二十二年,奉旨将总镇移驻南昌,九江改协营,配置副将1员、中军都司l员、千总2员、把总4员、外委6员,统辖马步战守兵丁773人,内除官弁养廉、公费93人,实在操防兵丁680人,兼辖南康、南湖水师营。嘉庆五年(1800年),改协归镇,置总兵1人,直辖前营、后营、九江水师营,外统铜鼓、武宁、瑞州、抚州、建昌、广昌、广信、铅山、饶州、鄱湖、浮梁、南康、南湖等13营。
  前营:额设官兵548人,其中配置中军游击1员、中军守备1员、千总2员、把总3员、外委5员、额外外委2员,统辖马兵53人、步战兵98人、守兵383人。在马步战守兵丁中,分守迎春、东作、南熏、文明、迎恩、望京、福星等城门兵35人,分防新桥、东林、金官畈等旱塘汛兵15人,拨防建昌县汛兵70人,拨防安义县汛兵40人,实在城差操官兵388人。有官坐马20匹,营马60匹。
  后营:额设官兵487人,其中配置中军游击l员、中军守备1员、千总2员、把总3员、外委5员、额外外委2员,统辖马兵48人,步战兵87人、守兵339人。在马步战守兵丁中,分防通远、詹家巷、马回岭等早塘汛兵15人(德化县汛把总辖),分防罗家桥、拖沟岭塘防兵各5人(德安县汛把总辖),分防肇陈塘防兵8人(瑞昌县汛把总辖),实在城差操兵丁441人。有官坐马20匹,营马54匹。
  九江水师营:额设官兵248人,其中配置守备、把总、外委、额外外委各1员,统辖步战兵68人,守兵176人。在战守兵丁中,分防城子镇汛把总l员,带领兵丁39人,管辖德化县属龙开河、官牌夹、梅家洲、团洲、套口、城子镇6塘和瑞昌县属泥湾、马头2塘;分防存城水师外委把总1员,带领兵丁24人,管辖德化县属小池口、白水港、新港、杨穴、南湖嘴、回峰矶6塘,实在城差操兵丁181人。有官坐马6匹。另由南湖水师营拨外委千总l员、防兵7人分防八里江汛和拨千总1员、防兵40人分防大姑塘汛。
  同治八年(1869年)正月,撤销南湖水师营,添设长江水师湖口镇。九江水师营遂改为陆路九江城守营,置守备l员、把总3员、外委3员、额外1员,统辖马步战守兵丁200人,其中存城守备、把总、外委各1员,兵100人。大姑塘水汛亦改隶长江水师湖口镇,其陆汛则以九江城守营派外委1员率兵20人守之。
  太平军清咸丰三年(1853年)八月,太平天国革命军第二次攻克九江后,派殿右八指挥林启荣领兵驻守。四年四月,翼王石达开率部6000人驻城西,督办九江至湖口一线防御工事,事毕离浔去鄂。林启荣亦随之调整防守部署,于今丁官路设指挥所,将17000人的兵力编成6个营,分驻东门一个营,南门两个半营,西门一个半营,延支山一个女兵营。至八年四月城破,坚守九江近5年之久。
  湘军咸丰四年十一月,清军提督塔齐布率湘军陆师12000人扎营九江城南,胡林翼、罗泽南亦率师分屯城东、西门外;湘军主帅曾国藩亲统水师5000人,战船240艘、坐船230艘,集结在九江江面至套口一带,伺机围攻守城的太平军,五年正月后渐撤去。六年十二月,李续宾、杨岳斌率湘军水陆师15000人,进泊九江城北江面,因强攻不下,则以长壕围城一年多。
  新军辛亥革命前夕,清新军江西暂编第二十七混成协五十三标陆军驻守九江城,标统马毓宝,下辖3个营、12个队、36个排、108个棚,每棚兵目14人,共有官兵3888人,沿江还驻守江防军。宣统三年(1911年)八月,江西巡抚冯汝暌“自接鄂乱警电”,速派原驻省城的五十五标庄守忠率部增援九江,驻扎火柴厂;又派提法使张检率卫队40人驻铁路公司,督办九江江防。赣军1912年(民国元年)4月后,江西将辛亥革命期间招募的“五旅十三营杂滥官兵”改编为两个师,除第四旅之第七、八团外,各师、旅、团一部或全部均先后驻防过九江。1913年3月,江西都督李烈钧令第一师师长欧阳武和混成旅旅长方声涛设司令部于九江,并分兵进驻德安、星子、姑塘、沙河、瑞昌,以防北洋政府军进攻。6月中旬,北洋政府下令第一师师长回驻南昌,由第二师师长刘世均设部九江,仅率第六团两营驻守。
  北洋军1913年6月下旬,北洋军第六师师长李纯部奉命从湖北田家镇开入九江,并在官牌夹驻扎两个营;同时鲍贵卿混成旅亦自汉口随兵舰东下,进据九江各炮台,企图扑灭九江革命力量。
  1924年5月,北洋军阀孙传芳部邓如琢师7000人分驻南昌、九江一带。同年7月,滇军蒋光亮部驻防九江,因勒索商民,抢劫民财,不久被驱逐。
  1926年春,北洋军阀吴佩孚部宋大沛师4000人驻扎九江。同年秋,孙传芳为阻止北伐军向东南推进,调集浙、闽、苏、皖、赣五省兵力(孙为五省联军总司令),布防南昌至九江一线。其中周凤歧师新编第一旅驻守九江城区,第九混成旅驻守沙河柳林。9~11月,调整为第六方面军颜景宗率第八混成旅驻守乐化、德安、马回岭一线,周凤歧师驻守九江至沙河一线。
   国民革命军1926年11月5日,国民革命军(亦称北伐军)第二军和第六军先遣队攻克九江后,程潜第六军一部驻防九江。
  1927年7月,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十一军,为东征讨蒋陆续集结九江,其中由叶挺率领的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于7月中旬到达,师部设圣约翰中学(今171医院);由贺龙率领的国民革命军暂编第二十军,7月23日亦从湖北黄岗开进九江,司令部设督府院(今九江军分区),因情况有变,两支部队分别于26、27日开赴南昌。7月底以前,第四军第二十五师奉命驻防马回岭、黄老门一带,8月1日下午以第七十三团为骨干举行起义,然后开拔南昌。
  国民政府军1929年8月,国民政府军陆军第十八师五十四旅朱华部大部和五十二旅戴岳部一部进驻九江,配合湘、鄂、赣三省“会剿”,“进剿”岷山革命根据地。
  1930年,国民政府军第二十军郭汝栋部和新编第十三师、第五师、第十一师及中央教导第三师等先后各以一部或大部兵力进驻九江,担负九江及南浔铁路沿线防务,“围剿”红军游击队。
  1934年9~11月,国民政府军陆军陈雷独立第三十六旅一部、暂编第四旅张连三部及海军陆战队一个营,分别驻扎九江和马回岭、黄老门、余家河、童子岭等地,“围剿”红军和赣北游击队。
  1938年6~10月,国民政府军第九战区第一兵团总司令薛岳所辖第六十四、八、七十四、七十、四、十八、二十五军和第二兵团总司令张发奎所辖第十二、五十二、五十四、九十二、七十二军,先后驻守九江、港口、沙河、马回岭等地,阻击日本军西犯南侵。
  1940年春,国民政府军湘鄂赣边区第三纵队九江区特务大队驻县境港口一带。同年7月,该纵队第十六支队第二大队番号被取消,由特务大队收容合编,共有345人枪,由县长节制指挥。1941年10月,特务大队奉命改编为独立中队,下设3个小队,仍驻港口一带从事搜集日军情报、策反、掩护国民政府军政人员和游击抗日活动。
  1945年9月3日,国民政府军陆军第一集团军第五十八军军长鲁道源、新编第三军军长杨宏光率部进驻九江城区。9月6日,第五十八军一八三师(原属新编第三军)接受日军投降,后驻防九江。
   同年11月,国民政府军海军第一扫雷总队部总队长张日章率官兵300人,驻九江城区湓浦路,执行江湖扫雷任务。
  1946年3月,国民政府军第四军梁勃-O=师驻防九江,师部设大校场(今九江市体育馆一带)。同年,国民政府军第九十九军军长梁汉民率部进驻九江,军部设同文中学(今九江市二中),所属第九十二师驻城东10里。
  1947年,国民政府军宪兵第八团第二营驻守九江城区,执行卫戍任务。
  1947年12月,国民政府国防部长白崇禧坐镇九江,成立“皖、鄂、赣、湘、苏、豫六省联防指挥部九江指挥部”、“华中剿共总司令部”,先后有第八、十六“绥靖司令部”,“华中剿总”第八纵队独立团及第十九军高射炮一团驻守九江。1948年12月,第十六“绥靖司令部”撤销原设九江通讯处,成立九江指挥所,执行九江戒严及督办九江、瑞昌、星子、湖口、彭泽各县江防和地方“绥靖”事宜。1949年5月解放前夕,以上所属部队全部撤离九江。
  保安团、保安总队1937年,江西省保安团第三团团长邓子超、第十一团团长胡家位率部驻守九江至马当一线,担负江防任务。1938年九江沦陷后退守庐山,次年4月撤人岷山抗日游击区。
  1938年4月,钟石磐率江西省保安团第十八团(后改为第五团)进驻岷山,进行“防共”、“反共”活动。1939年秋,省保安第四、第九团先后调入岷山游击区,成立岷山指挥部,以钟石磐为指挥官,率部在九、德、瑞、星等县开展抗日游击战。1940年春,调走第四团,调来1个工兵中队、1个铁路破坏队、2个挺进布雷队、3个无线电队,共有兵力6000人。1941年春,第9团调后方整理,调保安第十五团补充。
  1947年8月至1948年1月,江西省警保处保安第四总队队部及所属第一、二大队驻守县内各地。
  工农红军1933年10月,湘鄂赣红军第十六师师长高泳生率第四十六、四十八团,配合第十七师,由肖克统一指挥,开赴马回岭、黄老门等地,破坏南浔铁路,牵制国民政府军对中央红军的“围剿”。
  1934年1月,湘鄂赣军区司令员徐彦刚率红军第十六师第四十七团和红三师第七、八、九团,开赴马回岭地区,经常破坏铁路、电线,主动出击敌军和地方反动势力,以牵制国民政府军兵力,配合中央红军北上。
  新四军1942年春,新四军中原军区鄂东南分区派遣江南挺进支队百余人,在支队长冯坤吾、政委孙超的率领下,从湖北广济渡江,进驻九、瑞边界的赤湖、港口一带,建立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活动。1945年8月,奉命回江北改编。
  人民解放军1949年5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第十八军第五十四师一六二团,在团政委翟寿亭率领下解放九江城,驻守两天。5月19日,一六二团继续南下,由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第四十三军一五六师四六八团政委周建中率部接防。
  1967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6014部队驻扎九江,其中一个连进驻县内有关单位,执行“三支两军”任务。第三节地方武装
   团练明代,境内便招募团练兵。天启二年(1622年),派驻南湖水师营团练兵110人。四年,巡道陆梦龙以标兵更替。
  清咸丰二年(1852年),知县李辅募勇组建团练。县设团练局,下辖5个团,各配团总1人、帮办1人,刀矛、弓箭、鸟枪、土枪等自备;练勇之外设“排门勇”,户出l丁,10户为牌,10牌为甲,各立牌、甲长1人,担负设卡、布哨,协助清军防守要冲,盘查行人,参与堵击太平军的“协筹防御”。
  同治、光绪年间,大量裁撤绿营,团练统由官府编营训练。县精选壮丁编为常备军,训练三年,遇有战事则出征请战;三年过后各回籍作续备军,再历3年退为后备军,又历3年悉作平民。然续、后备军者,战时须听征调。
  民壮明初,由官府选派乡民组成,用以补充卫所军丁之不足。正统二年(1437年)改为招募,弘治二年(1489年)改按里派充,嘉靖年间又改为向民户征银由官府招募。清初,县额定民壮50人,每人岁支工食银6两和加给办火药、器械银2两。乾隆五年(1740年)奉裁15人,十三年又裁5人,存30人习弓箭、鸟枪用以防守。后专供官府差遣,担任迎送、拘捕和传递文书等杂役。
  靖卫团1927年(民国16年)l1月,国民党九江县党部召开县党政联席会议,议决成立九江县靖卫团,县长兼任团长,邬振亚任副团长,并购买枪支、子弹装备县团部。随后,渐次建立区、乡靖卫团,新塘一带有邬振亚、吕笑石、刘钦、宋维德、孙益群等6个精卫团,港口一带有高传贤、张世儒等6个精卫团,黄老门、马回岭一带有张起梅、张起洲、熊邦彦、黄功灼等8个精卫团,黄土勘、花盘等地也相继建立精卫团,其规模不等,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人。全县共有靖卫团武装千余人枪,经常配合国民政府军“清乡”,袭击苏维埃政权,“围剿”红军游击队和赤卫队。
  义勇队1932年下半年,随着保甲制度的推行,县内开始组建民众自卫组织,号称义勇队,协助国民政府军运送粮草、装备,修筑碉堡、公路和守岗放哨、侦察、送信、当向导,以至参与“围剿”红军游击队。1934年,全县有义勇队联队19个、小队245个、班1013个,队丁10949人,刀矛武器9014件。1935年,扩编为区队5个、联队32个、小队451个、班1866个,有土枪116支、刀矛23667件。
  人民自卫队1937年12月,根据省政府的指示,组建人民自卫队。县设总队,县长兼总队长,下辖常备自卫大队1个、中队2个,有队员百余人,长短枪92支;区乡分编后备大队、中队、分队,协助国民政府军抵抗日军入侵。九江沦陷,自动消失。
  战地工作队1940年,在县境游击区建立战地工作队,受县政府军事科和临时前方行署双重领导。战工队分甲、乙、丙三级,每级队员30人,编成10个组,分布各区、乡,担任战地宣传、组训、抚慰、救护、侦探和破坏日军工事设施及刺杀不受掌握的伪组织人员等事宜。1945年9月17日撤销。
  县保警大队1942年,在县境游击区成立县保安警察大队,县长兼任大队长。据1943年统计,共辖2个中队,有官兵218人,其中副大队长1人、中队长2人、分队长6人、特务员3人、书记1人、雇员3人、警长20人、司号兵4人、传达兵4人、炊事兵6人、勤务警6人、警士162人,有步枪155支、驳壳枪2支、轻机枪3挺,经常活动于新塘、戴家山、九都源、黄土坳、下马岗、汤家埠、斩缆咀、黄老门、李家榨、刘家河等地,打击日本侵略军。1946年4月,县保警大队辖2个中队和1个直属队,有官兵187人,步枪208支、手枪4支、轻机枪6挺、重机枪1挺,每个中队各派出1个分队分驻新塘铺和港口镇,直属队担任县政府警戒任务。1947年,改编为县民众自卫常备大队。
  民众自卫队1947,九江县参议会根据“勘乱剿匪”、保卫地方的迫切需要,决定建立民众自卫队。县设常备自卫大队,县长兼任大队长,配备专职副大队长1人,下辖2个中队,有兵力139人,分驻岷山乡、浔阳镇,担负守备、警卫、江防等任务。县以下按乡、保、甲分编自卫中队、分队、小队,乡、保、甲长分任中队、分队、小队长。凡16~45岁的男丁一律参加民众自卫队,施以短期军训,平时务农,有警则集中执行任务。1949年5月九江解放前夕,县自卫大队副大队长陈文彬及所辖官兵300余人反正,摘掉国民党帽徽,承担维护九江治安责任,解放后接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改编。
  赣北红军游击大队1927年12月26日,中共赣北特委于岷山朱家垅成立赣北游击队,张源健任队长,李凌云为党代表,沈建华为副党代表,初创时有队员60余人、长短枪40余支,活动于九江、德安、瑞昌、永修、武宁、星子等地.开展游击战。1928年4月,在彭山老鼠尾宋村扩编为赣北红军游击队第一大队,下设5个分队,有队员百余人、长短枪80多支,6月,张源健牺牲,李凌云擅自埋枪、解散队伍,沈建华奉命恢复游击队。8月,省委派张俊任赣北游击大队大队长兼党代表。不久,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赣北独立营,下设5个连,张俊任营长,欧阳学端任副营长,邬敦泽任政治教导员,隶属中共九江中心县委。1929年1月,又改称赣北红军游击大队,欧阳学端、沈逸民先后任大队长,邬敦泽任教导员。
  1930年6月,根据中央军委长江办事处的指示,将赣北红军游击大队及湖口、星子等县的游击队集中在德安田家河,,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第五纵队第九支队,共380余人枪,杨振林任支队长兼政治部主任,黄光任政治委员,并于7月6日转移湖北阳新,与中央红军会合。余部仍称赣北红军游击大队,余茂柳、余仕华分别任正、副大队长。9月下旬,改编为赣北红军独立团,吴干任团长,并于11月29日连同家属1200余人开赴湖北阳新,与鄂东南红军会师。留下的少数武装坚持地下斗争。
  1932年10月,中共赣北工委在岷山重新组建赣北红军游击队,工委军事部长刘为泗兼任队长,书记喻照光兼任政治委员,1933年7月,根据湘鄂赣省委、省军区的指示,将赣北红军游击队与河南警卫师合编为赣北游击师,柯兴、熊可生(熊乃健)先后任师长,喻照光任政治委员。1934年1月,赣北游击师在阳新遭国民政府军伏击,损失极大;3月,仍改编为赣北红军游击大队,刘为泗任大队长,喻照光任政治委员。
  赤湖游击队1929年11月,根据中共江西省委的指示,为了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中共九江县委以港口暴动队伍为基础,组建赤湖游击队(后又称赣北红军游击大队第四中队),共40余人枪,程世旺任队长,舒立庭任副队长,汪仲屏为指导员,经常活动于九瑞毗连的赤湖地区和长江北岸的黄梅、广济等地,打击土豪劣绅和地主武装。1930年7月初,部分人枪,奉命开赴湖北阳新,与主力红军会合。
  赣北抗日游击大队1938年8月,中共赣北工委为了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岷山张家山将赣北红军游击大队改编为赣北抗日游击大队,陈礼顺任大队长,李顺希任政治委员。下设3个中队、1个传令排、1个医务所,拥有队员400余人,长枪300余支、短枪30余支、重机枪2挺、轻机枪18挺、迫击炮4门,成为赣北抗日战场上的一支劲旅。1939年2月“岷山惨案”发生后,陈礼顺等领导人被江西保安十八团阴谋杀害,游击大队被解除武装。李顺希出差归途闻讯,即辗转至德安荒山,集合并率领少数队员潜往阳新。
  解放军县大队1949年8月,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一五六师四六八团抽调部分骨干,并就地征集部分兵员,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九江县大队,彭守忠任副大队长,姚少诗兼任政治委员,张庆刚任副政治委员,隶属九江军分区。大队部驻沙河街,下辖1个连和6个区中队,1950年3月扩编为2个连和8个区中队,每连100人,每个区中队30人,担负剿匪反霸、维护社会治安和保卫新生政权等任务。1952年4月,撤销县大队和区中队,改建县、区人民武装部。
  县武装警察中队1950年9月,以第四野战军一五六师四六八团留县参加剿匪的一个连,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九江县中队,隶属县公安局,负责看守监狱和看押犯人。1955年8月,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九江县人民武装警察中队,仍隶县公安局。1957年9月,复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九江县中队,隶属县人民武装部。1958年底,改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九江县中队,改隶县公安局。1963年1月,改为中国人民公安部队九江县中队,受县人民武装部和县公安局双重领导。1966年6月,撤销公安部队兵种,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九江县中队,受县人民武装部领导。1976年1月,根据“关于县、市地方部队交给公安机关”的指示精神,解放军县中队改为县公安局民警中队。1982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批转公安部党组“关于人民武装警察管理体制问题的请示报告”精神,县公安局民警中队复改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九江县中队,受地区人民武装警察支队和县公安局双重领导。
   第四节民兵
  队伍组建县内民兵之制,始于明成化年间,兵源于民而为民防盗贼、流寇。其定额限于积粮,每47石编佥1人,每人岁雇募银7两2钱。县配额120人,选闲旷勇捷者充当,平日无事供县差遣,有警则操弓矢以御敌。清代未见有关民兵的记载。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岷山、赤湖等革命根据地曾实行“全民皆兵”,普遍组织青、壮年农民充当赤卫队,一面从事生产,一面站岗放哨,协助红军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
  1941年1月,县政府推行战时国民兵役制,凡合乎壮丁年龄者均有服国民兵役之义务。县成立国民兵团,县长邬振亚兼任团长。县以下各甲编国民兵班,各保编国民兵队,由此而及乡(镇)、区国民兵队。乡(镇)长及乡(镇)中心学校校长、国民兵队长,保长及保国民学校校长、国民兵队长,均由一人兼任,此为文武合一,以统一专权,集中意志,免致相互磨擦、推诿而抵消力量。
  1949年秋,为配合人民解放军和公安部队剿匪,维护社会治安,全县迅速组建农民自卫队87个,共有队员5127人。1950年,县内开始建立乡民兵中队和区民兵大队。1951年,土改结束,全县共建区民兵大队9个、乡民兵中队115个。民兵年龄一般为18~35岁,以贫雇农为基础,吸收部分中农参加,决不允许恶霸、地主、富农、兵痞、流氓分子混入,保持民兵队伍的阶级纯洁性。
  1952年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兵组织暂行条例>精神,全县实行普遍民兵制,凡年满18~40岁男性公民身无残疾或精神病者,均有参加民兵的权力和义务。各乡建立民兵队部,乡长、党支书分别兼任队长、指导员,下辖中队、分队、小队,正副中队、分队、小队长从民兵中挑选。
  1953年7月,中共九江县委发出<关于建立民兵基干部队的指示>,并在第三区进行试点,凡年满18—25岁,身体健康,成份纯洁,思想进步,政治可靠,在各种斗争中涌现的积极分子,均可吸收为基于民兵。8~9月,全县以区为单位建立基干民兵连9个,每连70~120人,区武装部副部长兼任连长,区委书记兼任政治指导员,排、班长则从民兵中队长或转业军人中挑选。同年10月,成立县基干民兵团,县人民武装部部长、政委分别兼任团长、政委。至1956年,全县共建乡民兵队部42个、中队105个,有普通民兵25384人,其中基于民兵7336人。
  1958年10月,响应毛泽东“大办民兵师”号召,实行“全民皆兵”。凡16。50岁的男女公民(除五类分子和残疾人员外)全部编人民兵组织,并按行政和生产系统组建师、团、营、连、排、班,同时在一个民兵团中单编一个基干营,一个民兵营中单编一个基干连,余类推。县成立民兵师,下辖民兵团10个、营105个、连535个、排1602个,有普通民兵63485人、基于民兵9378人。
  1969年5月,根据江西省军区和九江军分区的指示,在沙河、狮子、城门公社联合组建武装基干民兵独立营,下辖步兵连3个、机炮连1个,共16个排、49个班,有武装基干民兵555人;全营配备步枪337支,冲锋枪76支,轻机枪12挺,重机枪6挺,六O炮6门。同年10月,又在大桥、周岭、新港、江洲、新洲等公社(场)组建第二个武装基干民兵独立营,下辖步兵连4个、机炮连1个,共20个排、60个班,有武装基干民兵783人。同时在新合公社组建武装基干民兵连,计147人,编属于第一营。县武装基干民兵独立营的创建,受到省军区、福州军区、总参谋部的高度重视,有关领导多次亲临视察。1970年,县人武部政委孙镜远出席了总参谋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民兵工作会议,书面介绍了九江县武装基于民兵独立营组建的经验。
  1975年,调整和整顿民兵组织。全县以公社(镇、场)为单位组编民兵团20个,机关、厂矿组编直属营12个,有普通民兵83766人,其中基于民兵25409人。同时,组建武装基干民兵独立团,下辖3个营,分别设于狮子、港口、新港,共19个连,有武装基干民兵2527人。
  1981年,根据中共中央[1981]11号文件精神,全面调整县内民兵组织,缩小组建范围,简化层次,将过去的普通、基干、武装基干三种民兵,改为普通、基干两种民兵;取消女性公民普通民兵的编设,根据需要适当选编少量女基于民兵;普通民兵的年龄改为18—35岁。同时农村以公社(镇、场)为单位组编普通民兵团和基干连,生产大队组编普通民兵营或连和基于排,生产队组编普通民兵排和基干班;城镇以厂矿为重点,根据民兵数量组编连或排,免除机关、学校和职工人数少的单位组建民兵的任务。至1982年底,全县有普通民兵31435人,其中组建基干民兵连9个、基于排172个、基于班606个,有基于民兵7154人(内女基于民兵617人),从而减少民兵数量,提高民兵素质,减轻群众负担。
  军事训练1952年起,县内实行民兵冬训制度。以民兵干部和基干民兵为重点,以区或乡(联乡)划片设站,分期分批集训。每期训练15~20天,以队列、射击、投弹为主,次为武器保管使用等。
  1958年,取消冬训制度,开展以生产为中心,以劳养武、劳武结合为内容的全民练兵运动,重点进行队列、投弹、刺杀、步枪射击和班以下战术等步兵专业基础训练。
  1961年,基干民兵训练主要是步枪和轻、重机枪的第一、第二练习,普通民兵主要是防空、防原子弹、防化学武器的训练,并结合落实战备方案进行围歼空投敌特和防暴乱常识及警勤务课目的演习。训练小型、就地、分散,均安排在农闲或生产空隙时进行。
  1964年,响应中央军委号召,掀起学习郭兴福教学法的群众练兵运动,全县普遍开展军事大比武。在参加12月8~12日全区首次民兵军事大比武中,九江县代表队以总分468分获团体第一名。后从新洲垦殖场、江洲公社挑选男女民兵各一个班共24人组成代表队,参加12月26日在南昌青云谱举行的全省民兵比武大会,男班长余利生以5发47环的成绩夺得步骑枪射击第一名,副班长梅守干的投弹、女班长黄翠娥的徒手刺杀和新洲一名代表的重机枪射击等均取得好成绩,全队夺得奖牌10余枚。
  1965年,民兵军事训练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农村由大队党支部统一领导,以生产队为单位组织训练。时间一般安排在早、晚或农闲,每月活动2—3次,每次1—2小时。
  1969年10月,为了贯彻毛泽东关于“野营拉练好”的指示,检验民兵组织建设和战备观念,县人民武装部组织武装基干民兵独立第一营进行大规模的拉练演习,全营555人分布在方圆25华里,仅3个小时就全部集中到指定地点,除因公外出无一人缺勤,演习历36个小时,途经5个公社,行程134华里。翌年3月,又组织大型拉练演习1次,各连、排先后自行组织小型、短途拉练演习20余次。
  1973年,为了落实总参谋部(1973至1975年民兵军事训练纲要>,县内以民兵干部和特种技术兵为主,着重组织地雷爆破、打坦克和战术课目的训练。1975年,全县14个武装基干民兵连,经九江军分区两次检查考核,总评成绩良好。
  1980年,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的<民兵军训纲要>的要求,县内调整改革民兵的训练,即压缩训练范围,减少年度训练人数,缩短训练周期,精简训练内容,改革训练方法。将原以大队为单位组训改以公社或县集训,训练重点为民兵干部、专业技术兵和退伍兵的复训;基干民兵训练每两年为一周期,每期30天。
  1985年,县内民兵训练主要是集中在县民兵训练基地进行,训练对象多为民兵干部、专业技术兵和新入伍的基干民兵,训练时间一般30天,专业技术兵根据需要适当延长,最多不超过40天。训练内容从实战需要出发,突出重点和难点,高机突出对空射击,无后座力炮突出打坦克,步兵为战术、技术基础训练。是年,全县参训民兵420人,其中步兵270人、专业技术兵150人。
  政治思想教育建国后,县内民兵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主要是根据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心任务进行。50年代初,经常召开村民大会、忆苦思甜和控诉大会,向民兵进行剿匪反霸、土地改革、翻身做主人的阶级教育,“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以及“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的重大意义教育。
  1954年,利用冬季军政训练,结合进行民兵“三大任务、八项守则”教育、国内外形势和各种警勤务知识教育。
  1959年下半年,根据总政治部“关于加强民兵工作”的指示,在全市(县市合并)民兵中开展创“五好”(政治思想好、集体生产好、三八作风好、执行任务好、军事训练爱护武器好)的评比竞赛活动,翌年评出“五好”营、连、排、班69个,“五好”民兵14364人。1962年,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为了增强民兵的战备观念,激发参军参战热情,采用每月上课2~3次,每次1—2小时,大力进行“人民战争思想”、“备战、备荒、为人民”和民兵的性质、任务、光荣传统等方面的教育,并开展声讨美蒋罪恶勾当。是年,全县评出民兵工作“三落实”先进单位22个、“五好”民兵213人,其中吴艳梅等11人被评为出席省第三次民兵代表大会的代表,大会给他(她)们各颁奖53式步骑枪1支。
  1963年,县内各级武装部门把学习毛泽东著作和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列为民兵政治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并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969年,根据九江军分区的决定,在全县开展向修水县黄龙山民兵排学习活动,先进集体不断涌现,本年度被评为“四好”民兵连、排有狮子、城门武装民兵连等32个单位。
  1972年,采取办政治夜校、读书室、黑板报,举办展览和举行报告会等形式,组织民兵学习毛泽东关于民兵工作一系列指示以及中共中央关于批林整风文件,普遍开展纪念毛泽东关于民兵工作”三落实”指示发表十周年活动,广泛进行革命传统和战备教育。
  1977年实行“一月一堂课”制度,组织民兵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和中共十一大文献,开展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及清查与江青反革命集团有牵连的人和事的活动。同时根据总政治部关于《民兵政治工作座谈会议纪要》的精神,进行“六个坚持”、“六个反对”的教育和开展学雷锋,学“硬骨头六连”,学湖南、赶湖南,学南城、赶南城等活动。是年,召开了全县第二次民兵代表大会,表彰了民兵工作“三落实”先进营、连、排28个和民兵先进个人34人。1981年,贯彻中共中央[1981]11号文件和中央办公厅8号文件精神,在全县民兵中广泛宣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并采取放广播、听录音、请参战战士作报告和转送立功喜报等形式,开展向“自卫反击战”英雄学习活动,进行国防教育。翌年,又发动民兵积极参加“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学雷锋、树新风,争当“五讲、四美、三热爱”的表率,全县参赛民兵共4024人,植树造林87024株,做好事533件,打扫公共场所卫生124次。是年,九江县被军分区授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永安公社被省军区授予“民兵政治思想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1984年后,针对民兵的特点和发展经济的需要,在进行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的同时,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使教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在全市民兵政治教育经验交流会上介绍了经验。
  参战参建1949年6~12月,县内各乡农民自卫队积极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六三大队和县大队剿匪,主动站岗放哨、巡逻执勤、当响导,以至直接投入战斗。先后剿灭残留境内的国民党特务组织、地主武装等大小16股,瓦解匪徒50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200余支。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全县民兵踊跃报名参军参战。至1951年7月,先后报名2225人,被批准入伍650人,其中被编人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272人。
  1952年起,大批民兵参与战备执勤,每晚轮班对空隙望、守仓护路的民兵数以百计,是年由民兵发现和捕获的匪特分子3人、劳改逃犯4人、逃亡地主分子6人(其中外县4人)。1956年,配合公安部门捕获反革命分子3人、劳改逃犯3人,破获盗窃案9起。1962年10月,赛湖劳改农场在押犯400余人乘隙暴乱,抢劫武器逃跑,九江军分区组织九、瑞两县武装基干民兵投入追捕,九江县派2个连守住洗心桥,9个连控制各主要通道、渡口和山头,并配合公安干警围剿8小时,歼灭暴徒47人,擒获逃犯56人,从而平息了暴乱。在历年战备执勤、维护社会治安中,涌现不少优秀民兵,其中新塘公社民兵干部李光伦、沙河公社女民兵韩炎秀表现更为突出,1960年4月曾出席全国民兵英模大会,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罗瑞卿总参谋长给他(她)们各奖授新式半自动步枪1支、子弹100发。
  建国后,民兵在抢险救灾和重点工程建设中,发挥了生力军作用。1954年,长江水位超过历史最高纪录,全县组织民兵突击队2000余人,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1958年,一支支以民兵为主体的建设大军,完成了修筑赛沙公路、沙城铁路路基、马头水库大坝和加高加固江洲大堤等重大工程项目。1974年,县内民兵奋战10个月,投工24.46万个,挖土石36万方,完成了辖区内二一O(国防电缆)工程。沙河公社武装部长李忠炎组织领导民兵劳武结合成绩卓著,被评为江西省民兵工作劳动模范。1983年1月,东风煤矿出现溶洞穿水事故,全县组织民兵180余人,连续抢险20多个日日夜夜,受到上级领导的赞扬。同年七八月间,长江水位猛涨,内涝成灾,全县出动抗洪民兵3.6万余人次,并组织民兵抢险突击队21支,有队员630人,冲在险区最前线,为战胜洪涝灾害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抗洪抢险先锋”称号。
   第三章军事设施
   第一节城池
   西汉伊始,境内先后筑有柴桑、半洲、寻阳、湓口、浔阳城。前四城的武备状况无考。
   浔阳城,唐初始筑,因县以名,相继曾作江州、九江府治,又名江州城或九江城。故址即今九江市浔阳区。
  “江回望见双华表,知是浔阳西部门。”足见唐代元和年间白居易初谪江州时,城楼颇壮观。宋、元之际,几经兵燹,城垣渐衰落。明洪武六年(1373年),于城东北隅引水为濠,列木为栅,增筑土夯木栅城。永乐十年(1412年),环城用砖包砌,建5门,覆以楼,城趾浚水窦6处。明中叶,迭遭兵毁、雨圯,屡加修葺。正德、嘉靖年间,加高城墙6尺;万历年间,增开城门2座;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添筑月城,规制渐备。全城东西纵5里,南北横4里,周围12里224步,高2丈2尺。城上设炮楼4座、警铺28个,宽广可容骑射;下启7门,依次称东作门(即小东门,初称磐石门)、迎春门(大东门)、南薰门(小南门)、文明门(大南门)、迎恩门(西门,初称湓浦门)、望京门(九华门)、福星门(岳师门)。每门置兵马司2所,左守门官军,右灰库,各配汛房营兵守之。
  清咸丰三年至八年(1853一1858年),太平军扼守九江城,清军屡以炮击,掘地道埋炸药轰炸,致使城身四周膨裂,东南和东北城墙崩塌103丈,城根陷入淤泥10余丈,炮台、月城、营房全圯,7座门楼荡然无存。咸丰八年六月,九江府及所辖五县捐资复修,共用工料银17500余两,费时半年,添设兵房、更楼47所,城墙上置大、小炮台46座,垛口1840个。
  1923~1928年(民国12~17年),随着市政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城墙逐渐拆除殆尽。
   第二节演兵场
  柴桑演兵场在县南25公里马回岭乡马头村荆林街。相传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东吴大都督周瑜曾演兵于此。故址位于荆林街坊西,广约数十亩,地势平坦,南有周瑜阅兵的“点将台”,北有将士赛马的“跑马埂”和溜马的“游马丘”。凡此构筑原形不复见,然遗址、遗迹历历在目。
  九江演武场在九江城内东南隅,俗称大校场。明正德七年(1512年),建厅6楹,为九江卫校阅、操练军士之所。嘉靖元年(1522年),周围筑垣,列栅为门;二年,地面填高3尺,圪然垲爽;十一年,厅后开基,鼎造敞亭3间;十三年,厅前百步开外竖坊牌,厅、坊分置“翊文”、“经武”匾额。德化县巡捕官常“率民兵于此演习斗射,行台时校阅技勇优劣而赏罚之”。后毁于兵乱。清顺治七年(1650年)重建。民国时期及日军占领期间仍为校场。建国后改作人民体育场。
  沙河训练场即县民兵训练基地。在沙河街镇西北2.5公里东风村境内,土名鹿角垅。1984年9月动工兴建,年底投入使用。训练场占地3000平方米,通车、通电,有水井、伙房、礼堂,设施配套,生活方便,从而改善民兵训练条件,减轻人民负担,受到省军区的表彰和奖励。
  第三节炮台碉堡战壕
  炮台清光绪末年,驻防九江新军沿江构筑炮台,境内计有岳师门2座、金鸡坡3座、梅家洲1座。宣统三年九月初二日(1911年10月23日)夜半,新军第五十三标标统马毓宝以金鸡坡炮台呜炮为号,率部响应武昌首义。1913年(民国二年)7月,李烈钧发动湖口起义(史称“二次革命”),曾使用梅家洲炮台;起义失败,炮台全被袁世凯北洋军占领。后渐废。
  碉堡1933~1934年间,国民政府军为“围剿”中共赣北工委及其领导下的红军游击队、赤卫队,在通往岷山和赤湖根据地的关津要隘修筑排碉(容纳一排人)14座、班碉(容纳一班人)10座,步步为营,逐步缩小包围圈。
  1938年冬,日本侵略军为保护其中心据点或重要设施,在县境新港、姑塘、洋油站、蔡家垅、三里街、十里铺、莲花洞、牯岭、赛阳桥、沙河街、蓝桥、黄老门、马回岭、洗心桥、小城门口、鸡公岭、马家垅、新塘铺、李家榨等地遍筑碉堡,分兵驻守。1948年夏至1949年初,国民政府军和江西保安司令部在九江大修江防工事,仅城区便有驻军新筑的碉堡14座,日军遗留的据点工事6个,民众自卫队抢修的轻机炮掩体25个,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
   建国后,仅存南浔铁路线上的红桥,六渡桥、毛桥、蓝桥、杨家桥、赛湖桥等桥头堡,曾为民兵护路布哨所用。
  战壕1938年7月,国民政府军曾在县境长江南岸和望夫山、戴山、岷山、株岭、尖山、朗山、狮子山、康家坡、面阳山、马头山等处挖连通战壕,前沿阵地增筑防空掩体洞,赖以进行阵地防御战,阻止日军西讲南侵.
   日军占领期间,曾在境内南浔铁路两侧及其据点周围掘水壕,沿壕加布铁丝网,以防抗日军民袭击。
  第四节烟墩防空哨防空洞
   烟墩明正德年间,九江兵备道效边陲之制,滨江每10里设一烟墩,县境计有凤凰山、赤湖港、高庙、官湖、白石矶、回峰矶等处,遇警举烽火。嘉靖年间,鉴于江岸地形曲兀,林木密蔽,不便瞭望,况“盗寇”舟楫乘风方便,举火缓不济事,烟墩尽废。清代汛房恢复此制,设施更加完备。同治年间,每处早、水塘汛设嘹楼1座、烟墩3座、牌坊栅栏1座,水汛并增配哨船1只。
   防空哨日军侵占九江初期,流徙中的县政府曾于岷山、戴山等地设防空哨,以防日机跟踪追击。
  50年代初的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全县以乡为单位布设防空哨,共修木质梯架嘹望台110多座,每晚派民兵值岗放哨,以防敌机空投。朝鲜停战后,嘹望台改作“土广播”台。
  防空洞1969年冬,根据“备战”需要,全县城乡民兵共挖临时防空洞3850个,现大都崩塌。县城东北隅叶家山修筑的永久性防空洞,坑道式,面积780平方米,混凝土结构,保存完好。
   第五节飞机场
  境内先后建有飞机场3个,对外均称九江机场,兹以座落地点为名分别记述。八里湖机场位于九江久兴纱厂(今市国棉一厂)以南八里湖滩。1930年(民国19年),国民政府军修建,次年洪水淹没。1938年冬,日军利用旧基重筑,并建飞机仓库。1945年秋,日军投降停用,后废除。十里铺机场位于九江城南十里铺屈家墩(今属庐山区)西北侧。1943年,日军占领期间始建;1946年,国民政府军扩建;1949年,人民解放军接管并维修使用。面积23.5万平方米,跑道泥结碎石草皮覆盖,长130米、宽170米,可起降中小型飞机或直升飞机。因机场南面庐山峰峦叠障,飞机只能单向起落,军用价值不大。1957年,由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拨交国家体委,作训练滑翔飞行用。
  庐山机场位于县城西南19公里黄老门乡青岗村。1971年,人民解放军空军86320部队主持修建并使用。面积65万平方米,跑道混凝土结构,厚度25—28厘米,总长2800米,为国家一级机场,初名黄老门机场。1984年12月,改为军民两用,更名庐山机场。
  第四章重大战事纪略
   第一节汉晋南唐时期
  孙刘柴桑结盟抗曹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冬,曹操初步统一北方后,亲率水、步兵20余万(号称80万),将自江陵(今湖北江陵县)顺江东下,试图灭吴。时吴主孙权拥兵柴桑(今江西九江县境内),大将周瑜操练水军于番阳(今鄱阳湖水域)。权急召瑜还,并会诸将于柴桑城,共商御敌大计。长史张昭等怯操主降。谋士鲁肃审时度势,力主联刘抗曹,此前尚受命约来刘备特使诸葛亮。瑜附肃议,极陈操用兵之弊,且愿领兵战而胜之。权遂拔刀斫案,结成孙刘联盟。旋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东吴大军与刘备联军5万,大破曹军于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创造了寡敌众、弱胜强的兵争范例,为魏、蜀、吴鼎足之势奠定了基础。
   温陶寻阳联军平叛东晋成和三年(328年)二月,历阳内史苏峻与豫州刺史祖约叛军攻入建康(今江苏南京),劫持幼帝,焚掠官室。当朝辅政庾亮逃奔寻阳(今九江市、县交界鹤问寨),求救江州刺史温峤。峤以荆州刺史陶侃位重兵强,推之为盟主,邀侃同赴国难。侃因向为亮所忌,且不在顾命之列,拒绝出兵。峤历数国耻家仇(侃子瞻为苏峻所害),固请再三,侃妻龚氏亦力谏。侃遂捐弃前嫌,戎服登舟,兼程而进,五月与峤会师寻阳,连兵4万,进击建康。次年二月,攻破石头城,救出晋成帝,乱始平。
  胡则拒宋守江州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十一月,宋兵攻人金陵(今江苏南京)南唐后主李煜降,江南各城守相继归顺,独江州(今江西九江)拒命。宋将曹翰乃以重兵围城。刺史谢彦实欲以城降,指挥使胡则(一作胡德)与牙将宋德明即杀彦实,据城固守。州城险固,久攻不克,翰兵死伤甚众。次年五月,有人密报城内军事部署,翰乘虚而入。城破,胡则卧病拒缚,被翰腰斩,德明亦遭杀害。随之翰兵屠城,死者数万人,所掠金帛数以亿万计。
   第二节宋元明清时期
  岳飞首次进军江州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间,游寇李成占据江淮六七个州郡,连兵数万,有席卷东南之意。十月初,遣部将马进围攻江州(今江西九江),官兵多次救援,均被击败。岁末,宋廷遂命张俊为江淮招讨使,通泰镇抚使岳飞等“权听张俊节制,以讨李成”。
  绍兴元年(1131年)正月初十,飞接到赴饶州(今江西波阳)集结命令,立即从江阴军(今县属江苏)出发,并将家属从宜兴徙居徽州(今安徽歙县),派张宪留守。二月,飞军次饶州,得悉江州失陷,俊军已开赴洪州(今江西南昌)。其时,马进亦连营于赣江西岸西山,屡次讨战,俊整月坚壁不出。
  三月初,飞抵洪州,力谏主动出击,并自请为先锋,从赣江上游生米渡泅渡迂回敌后。双方会战西山玉隆观前,飞率铁骑“潜出贼右,突其阵”,进败退筠州(今江西高安),官军紧追不舍。进背筠河列阵15里,俊令诸将分兵进击,飞以红罗作帜,上刺白色“岳”字,亲率200骑诱敌深入,官军两面夹攻,进军“死者数万,俘八千”。进率残部北逃,企图与成会合。飞率将士连夜衔枚急行军,抢在进军之前设伏朱家山(今永修县境内),进至迎头痛击,“杀获步兵五千人,斩其将赵万等”,进仅剩10余骑仓皇逃命。
  成闻进败,亲提大军增援,不期半道相遇。成留进守江州,自依险设伏于奉新楼子庄(今属永修县),以待官军。俊遣步兵从间道直趋山顶,杀伏夺隘,成军大溃。官军遂分两路,俊往东北收复江州,飞往西北追击李成。成逃至武宁县界,适逢修水暴涨,未及渡河飞军即追至,成慌忙收集残卒由瑞昌渡江逃往蕲州(今湖北蕲春)。飞改道东进,月底到达江州,与俊会师。
  朱陈大战鄱阳湖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陈友谅失去江州逃回武昌后,朱元璋又连克南康、建昌、蕲州、黄州、广济等地,并陆续占领几乎江西全境,连陈汉政权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亦以龙兴(今江西南昌)降。友谅不甘心失败,便在武昌大造战船,大练水军,誓同元璋决一雌雄。
  二十三年四月,友谅率领水陆大军60万、战船5000艘,人船绵亘数十里,旌旗戈盾望之如山,并携百官、家属倾巢进攻洪都府(即龙兴改)。守将为元璋侄朱文正和左军元帅邓愈、赵得胜等,陈军虽围攻3月未克,但城内弹尽粮绝,危在旦夕。文正速遣部将张子明夜越水关,乘小舟兼程9日,告急应天(今江苏南京)。
   七月中,元璋亲率舟师20万人赶至湖口。十九日,友谅撤洪都围,遣水师入鄱阳湖截击,两军相持于康郎山下。初战,朱军以小舟迎击陈军巨舰,仰攻不利,且元璋指挥船搁浅,险被友谅部将张定边生擒,幸有常遇春箭射定边获免,因之朱军士气低落,失败似成定局。二十二日午后,东北风骤起,元璋用部将郭兴计,以轻舟放满芦苇和火药,纵火深入陈舰之中,烧毁友谅战舰数百艘,其弟友仁、友贵及平章陈普略等皆焚死;朱军乘势进攻,陈军被杀溺死十数万人,十里之内湖水尽赤。二十三至二十四日,友谅又连续败北,遂敛舟自守,不敢再战。
  八月八日,朱军移屯南湖嘴,沿江南岸列砦栅,布战舰,置火舟、火筏于中流,断绝友谅补给线。二十七日,陈军粮尽,欲沿江下流从泾江遁走,元璋命诸军追击,友谅被流矢穿左眼及颅而死,其子善儿被俘,平章陈荣以余众10万降。是夜,唯有部将张定边用小舟载友谅尸及其子陈理,乘乱隙奔还武昌。
  袁左乱军掠九江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三月,宁南侯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从武昌发兵,顺江直下南京,讨伐阉党马士英。二十七日,军次九江,良玉病重,邀总督袁继贤合兵同往,继贤拒之。四月四日,袁部标将郝效忠勾连左营部分官兵作乱,焚掠九江一空而去,沿江所过州县皆成赤土,屠剽之惨,甚于流寇。良玉倚舰望见城内烟火,愤然气绝身亡。其子梦庚后率部降清。
  太平军九江保卫战清咸丰三年(1853年)八月二十六日,西征太平军再次攻占九江,留殿右八指挥林启荣驻守。他以九江城为据点,以江北小池口和江南梅家洲为犄角,并与湖口石钟山互相呼应,分兵固守。同年九月至次年十月,先后击败清军贵州勇、都昌练勇、袁州勇、九江镇兵和章江战舰等多次进攻。
  四年十一月,清湘军首领曾国藩与湖北总督杨霈趁西征两湖的太平军失利,率部2万余人分三路直扑九江。提督塔齐布领湘军陆师12000人扎营城南,曾国藩指挥湘军水师5000人驻江北二套口,杨霈统兵万余驻湖北武穴,并先后增调罗泽南、胡林翼等陆师配合塔军分屯城东、西门外,形成对九江包围之势。太平天国亦作出相应的部署,命罗大纲部从饶州(今江西波阳)、胡以晃部从庐州(今安徽合肥)驰援九江,并派翼王石达开主持江西战事,坐镇湖口指挥。十二月上、中旬,湘军为了扫除外围障碍,先集中水师主力和部分陆军分两路向湖口及梅家洲发起进攻。十八日,太平军有意敞开湖口水卡,诱敌深入,湘军水师先锋萧捷三急率精悍兵勇2000人,乘轻捷舢板120余艘,冲入姑塘。太平军又神速恢复水卡,迫使湘军精锐锁于湖内,一些“长龙”、“快蟹”等大型战船和辎重船隔于江外。二十一日,林启荣乘其湖外水师败退待援之际,会同小池口罗大纲偷袭湘军官牌夹水营。是夜,他们、率轻舟30余艘,装载干柴、膏油、硝磺,从上游点燃飞速下驶,烧毁湘军战船数十艘,并缴获其指挥舰及全部文书档案,俘杀管驾刘成槐、李子成,监印潘兆金,文生葛荣册,把总李见升、李选众等。曾国藩因换船易座得脱,但“辎重丧失,不复成军”,羞恨交加,企图投水自杀未遂,逃往南昌。
  五年正月,太平军复占领武汉,胡林翼、罗泽南部先后撤围赴援。七月十八日,塔齐布率部偷袭梅家洲太平军反被围歼,只身回营,恼恨至极,呕血而死。二十三日,萧捷三从内湖青山下攻石钟山,中砲穿腹死。十二月,周凤山奉命率塔军残部援瑞州。至是,九江无清兵。
  六年秋,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内讧”,大部兵力回防天京,九江防御相对减弱,因之清军乘隙卷土重来。十二月,李续宾、杨岳斌率湘军水、陆师15000人进逼九江城北江面,胡林翼领兵进驻湖北广济、黄梅。为了迎击来犯之敌,林启荣重新编伍,每60人为一队,其中20人掌火器,20人放排炮,20人放火炮,轮番反击。
  七年正月,李续宾督师向城内发起猛攻,破城西木栅。但太平军在重炮掩护下,火器、石块、砖头齐发,战斗持续6天6夜,打退湘军多次进攻,林启荣因功被破格提升为忠贞侯。李续宾强攻未逞,便迫使军佚、民佚挖长濠。二至六月,自城西官牌夹经城南绕至城东白水湖,挖濠沟长30余里、深2丈、宽3.5丈,妄图将太平军困死在城内。不久,江北黄梅腊山、江南湖口先后失守,驻小池口太平军被迫撤出与九江合营。九月九日,梅家洲失陷,使钳制在鄱阳湖内长达3年多的湘军水师复出。与此同时,李续宾又在八里湖设炮台,在白水湖岸立营、船载炮,以切断太平军从水路西上、东下突围的去路。然而,林启荣仍率领军民一面英勇奋战,一面在城内种麦自给,坚守孤城。
  八年初,李续宾欲掘地道破城墙,屡为石阻。后得邑庠生洪炳奎手录《浔阳蹠醢》二篇,指出“九江地形如龟,四面多石,坚不可破”,唯“东门一带如腹胁,可通土道”,乃从二月下旬开始,于东北城外潜挖40余天,果得城基两处,两次爆破,先后炸塌城墙1丈多宽和10余丈宽。太平军均及时用火器阻击清军突进,用石块堵住缺口,并挖土壕新筑子城,加强防御。李续宾又生毒计,采取地面、地下联动,以分散太平军的兵力。四月初七日,地道再次挖到城基,半夜时分,突然一声巨响,“山岳震撼,砖石飞腾”,东南城角被炸塌103丈,清军蜂拥而入。林启荣身先土卒,筑成一道道人墙,与清军展开肉搏,尸首填平子城壕,血水流满沟壑,终因寡不敌众,太平军17000多将士全部壮烈牺牲。
  辛亥九江新军易帜清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爆发后,九江革命党人蒋群、林森、吴铁城、罗大俭、刘世钧等立即秘密举行会议,决定分头策动新军,团结各进步团体,准备起义。经过着力宣传、联络,新军第五十三标第一、二营管带范福增、黄焕章,炮台司令徐世法等均表示赞成革命,迫使标统马毓宝不得不接受官兵意愿而逐步转向革命营垒。后又联合五十五标第一、二营管带范绍先、何振达,共商反戈大事。起义于九月初二日举行。当晚10时,新军控制的金鸡坡炮台连发号炮3响,起义各部迅即举火响应。起义者手执白旗、袖缠“同心协力”白布为记,一齐冲向道府,焚毁道署衙门。清巡警和防军纷纷投降,九江道尹保恒慌忙溜进租界登船逃往上海,知府璞良、提法使张检等仓皇逃窜,起义军兵不血刃,迅速占领九江城。次日.成立中华民国九江军政分府(亦称驻浔军政分府),公推马毓宝为都督,蒋群任参谋总长,罗大俭任政务部长,并布告民众,通电全国,宣告九江独立。
   第三节民国时期
  北伐军攻克九江1926年(民国15年)11月3日,北伐军(即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二师攻占马回岭后继续北进。当晚在沙河柳林与北洋军第九混成旅遭遇,4日上午歼其一部,残部沿南浔铁路向赛湖方向溃退。午后,独立第二师分兵两路,第二、三旅沿铁路进至赛湖桥,遭北洋军火力封锁阻于南岸。第一旅沿九沙公路经西林寺至十里铺,先以一个连的奋勇队经女儿街占领甘棠公园,用火力摧毁北洋军预伏在大校场眠华山(今南湖宾馆后山)一个炮兵连和南伟烈大学(今市第二中学)校内一个排后,沿甘棠湖堤冲进市区。傍晚,第一旅大部由新坝(今庐山路)突入市区,在兴中纱厂(今市国棉一厂)尚未逃跑的北洋军2000余人被包围缴械。至此,赛湖北岸的北洋守军不战自溃,纷纷向官牌夹逃命。5日,独立第二师全歼沙河至官牌夹一线残留的北洋军,光复九江城。
  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师马回岭起义1927年7月下旬,聂荣臻奉周恩来之命来到马回岭地区,会同李硕勋、张云逸、周±第等运动张发奎属下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师参加起义。8月1日下午,从南昌发来一列火车,这是预先约定的信号,知道省城已经发难。聂荣臻当即下令将辎重先装车运走,随之率领第七十三团、七十五团和七十四团的一个侦察连,以打野外为名,沿着南浔线向德安集结。当队伍正在行进时,张发奎率卫队从九江乘火车追至,企图阻止部队行动。聂荣臻示意鸣枪告警,张发奎仓皇跳车而逃,卫队被俘至德安释放。起义队伍继续南进,次日与南昌起义部队胜利会师。
  赣北红军游击队的创建与反“围剿”1927年9月,中共九江县委为了贯彻中共“八·七”紧急会议精神和省委秋暴计划,以营救被捕同志为诱发因素,决定在星子举行武装暴动。县委书记林修杰一面同星子县党组织负责人卢英瑰、干剑、黄石子等取得联系,一面指派徐上达、沈建华、占支学等以九江县马楚区赤卫队为基本力量组训暴动先锋队。10月3日晚,暴动先锋队30余人,携带长枪7支、短枪1支和部分土枪、梭标,来到星子下阮家牌,与参加接应的农民梭标队300多人汇合。4日凌晨,徐上达率领暴动队砸开县城小西门,直奔监狱,救出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无辜群众20余人,再冲向县衙。县长赵贺闻讯,早从南门口乘船逃往九江报警。暴动队因武器过少,只占领县城半日便撤出,星子农民梭标队各自还家。九江赤卫队员在林修杰的率领下,回马楚沈家港休整两天,旋即开赴岷山小阳铺,与在当地秘密活动的中共党员辛忠荩、欧阳学端、陈鉴良等结合,然后登上金盆寺,开辟革命根据地。
  11月初,林修杰在金盆寺主持召开九、德、瑞、星四县党组织负责人联席会,决定以岷山为中心,逐渐向四周扩展游击区,建立革命武装,开展游击战。经过一个多月的筹措,扩充了队伍,搜集了部分武器,并于12月26日正式成立赣北游击队。
  联席会议的第二天,九江县的邬振亚、德安县的刘修竹与瑞昌县的土豪劣绅纠集地主武装千余人,围攻金盆寺。游击队据险构筑简要工事,居高临下,击退三县土劣数次进攻,毙其10余人、伤数十人,但也自损土枪IO支。次日晨,邬、刘重新组织反攻,当登上山顶不见人影,便纵火烧毁金盆寺。而游击队员已于深夜安全转移到德安彭山、陈山一带,取得首次反“围剿”胜利。
  1928年3月,邬振亚、刘修竹又纠集九江马回岭、黄老门和德安夏家铺、黄蛹等地靖卫团数百人,配合国民政府军一个营,分四路围攻岷山。赣北游击队把主力埋伏在秦山北侧黄家岭,集中兵力歼其一路,并用赤卫队员防守附近几个山头,牵制他路。战斗打响后,正面游击队员边打边退,将靖卫团一部诱人“口袋”后,突然发起猛烈冲击,毙伤其70余人,缴获步枪30余支、手枪1支、子弹5000发,余部见势慌忙撤退,从而取得第二次反“围剿”胜利。
  同年6月,国民政府军第三十六旅两个连,加上黄老门、马回岭等地靖卫团共千余人,向岷山发动第三次“围剿”。赣北红军游击大队为避敌锋芒,转移彭山。第三十六旅和靖卫团于岷山扑空后,分三路向彭山包抄。游击队员占据有利地形,以逸待劳,当对方先头部队接近阵地便主动反击,一举歼灭数十人,残部纷纷向尖峰、簸箕峰方向逃窜。但游击大队长张源健在战斗中不幸牺牲。
  1929年4-5月,国民政府军第七师第二十旅一部和夏家铺、秦洞等地靖卫团对岷山进行第四次“围剿”,又被红军游击大队长沈逸民率部粉碎。同年9月,国民政府军再次派遣第十八师五十二旅一O三团和五十四旅两个营共2000余兵力,在靖卫团的配合下,向岷山发起第五次“围剿”。红军游击大队充分运用有利地形和“避实击虚”战术,顽强战斗,打退他们无数次进攻,但牺牲队员数以百计,丧失大批武器,人民财产也遭到空前洗劫,为保卫根据地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赤湖游击队的诞生与战斗1929年11月17日晚,在中共港口区委徐上达、汪仲屏等率领下,近百名赤卫队员手持梭标、大刀、棍棒,集中白虎寺举行暴动,兵分五路,分别捕杀了恶霸豪绅简相柏、何绍熙、何克平、张细海、徐巨轩等五人,并抄没其家财分给贫苦农民。俟后,根据省委的指示,以暴动队伍为基础,组建赤湖游击队,开辟赤湖革命根据地,使之与县境岷山和江北鄂东南根据地连成一片。他们经常出奇制胜,不断武装壮大自己。
  同月20日左右,中共港口区委为了解决赤湖根据地人民缺盐困难,派出两名游击队员化装成商人,到湖北广济买了10包盐。当船行至瑞昌码头,便被缉私局“查获”,连人带盐一起扣押,勒索赎金。区委决定用武力对付经济封锁。为了不惊动瑞昌县城和江北武穴的国民政府军,汪仲屏率领队员30余人,于深夜悄悄地来到码头镇,以交赎金为名叫开缉私局的门,冲进各个房间,把那些毫无戒备的武装人员打得措手不及。这次袭击不仅救出被押同志,夺回食盐,还缴获长枪8支、短枪1支、子弹千余发。
  1930年春节前的一天凌晨,汪仲屏率领游击队员和赤卫队员共50余人,包围白涉渡“垦荒局”。经过一个小时的较量,缴获长枪8支、子弹2000余发,处决两名顽固分子,瓦解了盯哨赤湖根据地的一个暗堡。
  1930年4月上旬,为了配合红军主力攻打瑞昌,赤湖游击队奉命将瑞昌至九江电话线割断。攻城后的第二天,一队国民政府军出城查接电线,因安城桥被山洪冲垮,只好乘渡船过港。当他们来到冯家大屋对面山岗,发现村内有户人家插着红旗(家有病人,用红旗驱邪),以为驻有红军,吓得往回跑,途中抢劫了一家肉店,便贪婪地躲在桥东一村庄做午餐。游击队侦知后,迅即组织追击,查线兵慌忙夺船逃生,人多拥挤将船压沉,除少数会泳外全部淹死,队员们从水中捞起30多支枪和许多子弹。
  红十七师戴家山伏击战1934年春,萧克率领红十七师从湘鄂赣边区挺进赣北岷山根据地,以牵制国民政府军,控制南浔铁路。某日,红十七师前卫部队进至戴家山口北侧朱彭村,与国民政府军暂编第四旅张连三部遭遇。红军趁其情况不明,即以先头部队部分兵力佯攻,把后续部队就地隐蔽在小门坦两边山梁。国民政府军见红军人数不多,即发起猛攻,红军且战且退。当张连三部追至小门坦伏击圈,红十七师便用猛烈的火力把他们压制在长约2-3华里、宽约600。700米的山冲里,并逐渐缩小包围圈。有的负隅顽抗,竟点火烧山,亦无济于事。经过激烈的扫射和冲杀,毙伤该部400余人、俘60余人,缴获步枪300余支、手枪6支、轻重机枪2挺、六O炮1门、子弹10余箱,残部突围逃往瑞昌县城。
  日军入侵九江1938年7月上旬湖口失陷后,日本侵略军分两路向九江包抄。22日晚,日军波田支队趁阴雨天暗,分乘军舰数艘、汽艇数十只,驶往鄱阳湖中鞋山。23日凌晨,日军向牛头山方向国民政府守军阵地佯攻,而其主力先头部队则乘守军不备,于姑塘以北4公里的钟家大湾偷渡登陆。拂晓后,日军后续部队在飞机和舰艇火力的掩护下,向守军预十一师阵地发起猛烈进攻,迅速占领江家村、尹家湖地区。上午9时,驻守株桥和普泉山一带的第十五师和一二八师受到敌机和炮火的突击,阵地亦丢失。同时,中路日军突破预十一师前沿,攻占马祖山,进至塔岭山;左路日军击溃增援预十一师和第七十军第十九师后,又占领谷山、吴障岭地区。于是,预十一师撤至星子休整,由第四军向北推进,占领赵家山至十里铺地区.以策应城区第八军作战。
  24日午后,国民政府军开始反攻,虽然夺回一些阵地,但进展不大。由于日军海、陆、空火力齐发,守军逐渐溃退025日中午,日军已突破守军第三师王家垴阵地,继续向十里铺、妙智铺一线进击,晚间进至螺丝山西侧,切断九沙公路,形成对城区包围之势。
  25日拂晓,日军用飞机和军舰向城区及沿江一带实行火力突击,施放烟幕。正午,另一路日军-O六师团一一一和一三六联队在飞机的掩护下,由长江进至金鸡坡附近强行登陆,然后包抄八里坡,使第八军腹背受击。是夜,日军冲入城内,但遭到国民政府军第九师、一八七师的顽强阻击,双方展开激烈的巷战,战斗持续到次日下午7时半.九江才被日军完全占领。
  抗日战争中的沙河战役日军占领九江城区后,国民政府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即调集3个集团军约20个师计20余万兵力,布防在沙河及其东、西、南约465平方公里区域内,阻敌西犯南侵。第一兵团总司令薛岳负责指挥南浔铁路东、南地区作战,并设立三道防线:以庐山北麓蛇头岭至莲花洞为第一道,岷山至沙河、赛阳为第二道,德安乌石门至青山垴为第三道。为了固守第二道防线,调第九集团军吴奇伟所属第四军第五十九、九十师扼守大尖山、黄土勘和沙河至毛家桥铁路西侧,第六十四军第一五五、一八七师扼守大麦岭、胡萝卜尖和毛家桥以东地区,第八军第三师扼守十里山、钻林山一线,第六十六军控制马回岭一线,第九预备师担任集团军的预备队。另调第二兵团总司令张发奎所属第九十二军第九十五师和第二十一师一部扼守九瑞边界仙女池、鲤鱼山和狮子煤山、株岭及德安五台山一带。
   战役开始,日军-O六师团一部、市川联队和两个伪保安团,在炮兵配合下突破蛇头岭防线后,沿九沙公路和八里湖水路向沙河包抄。7月30日,日军击退东林头、黄家嘴等地守军警戒分队,迅速占领沙河、冷水堰、大麦岭一线。
  31日,日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向崩岸李、曹家垅至赛阳一线中国守军第四、六十四军所部发起全面进攻,遭到爱国官兵坚决抗击,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双方伤亡惨重。
  8月2日,薛岳将第一五五师编为第十五军团预备队,命第七十军第十九师接防赛阳至金官桥一线。该师将原主力阵地一部改为前沿阵地,两侧高地配置密集交叉火力网,阵地仅留警备部队。次日清晨,守军主力趁日军飞机、大炮轰击延伸之际,从待备所迅速隐蔽进入前沿阵地,以迫击炮、重机枪和手榴弹压制日步兵数十次冲锋,保持对峙。
  4~5日,日军又出动3000余人,分别向大尖山、牛头山和老虎山、南昌铺、孔家祠堂一带大举进攻,守军第四、八、六十四军各部将士英勇反击,毙敌2000余人。
  6日晨,日军-O六师团倾巢而出,再次向金官桥和鸡窝岭等地猛攻,第十九师在友军配合下奋起抵抗。激战两昼夜,阵地多次失而复得,日军伤亡1200余人,第一一三联队长田中贞造被击毙,守军两连官兵亦全部殉难。
  日军从中央防线突破未逞,主攻方向转向倪家河西北高地,同第八军第三师反复争夺4次。在日军施放毒气情况下,守军仍坚守阵地,毙敌第一四五联队全部及大队长3人,自我伤亡连排长以上军官54人、士兵1163人。
   日军在南浔线正面遭到重创后,速调波田支队、第二十师团第七十七骑兵联队和一个保安团,从九瑞边界寻找突破口。10日晨,波田支队在4架飞机和8艘炮舰掩护下,于永安大树下强行登陆,然后分兵向平顶山和望夫山进犯,遭到守军第三集团军第五十二军的奋勇阻击。激战至晚,望夫山、平顶山失守,次日拂晓,在援军配合下收复两山,如此拉锯持续10余天。
  24日,瑞昌县城弃守。日军第九师团第七、十九、三十五联队旋进攻九瑞交界岷山,形成对南浔线夹击之势。25日,中国守军调整部署,第九十二军第九十五、二十一师奉命驻瑞昌县城西南和东北,第三十集团军王陵基所部第七十二、七十八军共3个师、1个旅调至岷山防守。其新编第十三师扼守仙女池、鲤鱼山、螺丝旋至簸箕峰、团山一线,新十四师扼守朗山、煤山至石门山、沈家垴一线;新十五师和十六师一个旅编为集团军预备队,分别配置在高岭山、陈家垅和东边村、岷山大屋。
  27日,日军出动10余架飞机向笔架山、鲤鱼山轮番轰炸,步兵随即冲锋,轻取新十三师前沿阵地,尔后向簸箕峰、团山、螺丝旋突击,两天后进至东边村、岷山大屋和天师凹一带。王陵基所属这些四川“双枪兵”(钢枪和大烟枪),面对日军狂轰滥炸束手无策,纷纷溃退。薛岳立即调驻德安第七十四军第五十一、五十八师增援,分别向缪家村及东西两侧笔架山、尖帽坎、张家山之敌反击,五十八师另一部则进至和尚凹、陈家山、株岭西侧截击敌军。
  31日,新十三、十六师经过整顿,开始向正面日军反击,不久收复团山、牛筋山。新十五师向余家山、天师凹和新塘等地之敌反击失利。守卫螺丝旋至石门山一带的新十四师,遭到来自沙河和永安两股日军夹击,节节败退。
   日军主力突破岷山正面防线后,沿笔架尖南插,迅速占领袁家山、童子岭,并经和尚垴向马回岭迂回,企图切断沙河守军退路。由此第九集团军左翼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其第四军已腹背受敌,吴奇伟速命九十师抽调一个团、五十九师抽调机枪百余挺,掩护集团军和四军军部向德安转移,王陵基残部亦撤至永修白槎休整。与此同时,驻守永修的第十八军第六十师奉命增援岷山,9月4日进至严家坳、五台岭地区,以一部兵力插到戴山、牛筋山向簸箕峰之敌反击,另一部兵力经过突击收复袁家山、童子岭和小阳铺、缪家村等地,双方处于犬牙交错之势。但整个战役败局已定,无心恋战,该师于9月7日亦向德安方向撤退。
  至此,历时39天的沙河战役宣告结束,日军伤亡万余人,在一定的程度上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为万家岭大捷打下了基础。赣北抗日游击大队游击战1938年10月3日,日军头目松蒲派遣先头骑兵队30余人,从瑞昌出发,沿着德瑞公路进取德安山湾,企图打通敌一O六、一O一师团进犯德安、永修的通道。中共赣北工委书记、抗日游击大队长刘为泗闻讯后,立即挑选老游击队员100人,埋伏在通往山湾的咽喉地带蔡山垅。下午l时,当日骑兵进入埋伏圈,突然公路两旁高地枪弹齐发,打得日军蒙头转向,游击队趁势发起冲锋,与敌人展开肉搏,毙伤日军10余人,俘3人,缴获战马30匹及大批子弹和军需品。
  同月19日,部分游击队员在群众帮助下,袭击日军余家河据点,毙敌14人。24日,刘为泗亲率游击队员40人,分成5个小组,埋伏在通往德安夏家铺的公路两旁,炸毁日军汽车5辆,毙敌32人。27日,刘为泗又率游击队第一中队,分两路包抄日军沙河驻点,毙敌15人,缴枪12支。
  11月3日夜,游击队第二中队指导员陈立顺带领全体队员,偷袭黄老门日军营房,以密集的手榴弹炸死日守兵24人。8日晚,游击队袭击日军青塘畈据点,毙敌2人,伤敌3人,缴获长枪3支。15日晚,游击队又袭击日军田家河据点和伪保警队,毙敌3人,伤6人,缴获长枪6支。18日清晨,刘为泗化装成“保长”,带领化装成“民工”的游击队员40人,来到沙河街日军营地修筑工事,伺机突袭日军营房,一举歼敌40人,缴获其全部武器装备。
  12月28日,大批日军沿德瑞公路向岷山方向移动,赣北抗日游击大队早已埋伏在南起桥头朱、北至王家垴长约5华里的公路两侧,当日军进入“口袋”后,架设在两边山头的机枪立即猛烈扫射,毙敌50人,伤10余人,缴获长短枪40余支。次日下午,日军又增援300余人,携带钢炮4门,企图反攻,刘为泗率部奋勇阻击,毙敌数十人。至黄昏,日军无奈,只得抛弃辎重、集中兵力突围,又遭重创,最后从保安团防守的黄家岭地段侥幸逃脱。
  1939年1月1日,日军为巩固其占领区,调兵遣将,向岷山株岭地带进行大规模报复性的“扫荡”。抗日游击大队凭借地形优势,与敌周旋,击毙日、伪军百余人,缴获长短枪50余支、轻机枪两挺。21日晨,日军又集结兵力千余人、炮8门、飞机1架,向株岭进犯,当敌地面部队进入封锁线后,游击队首先用炮轰毁其汽车一辆,并趁势发起攻击,日军死伤数十人,黄昏渐败退。30日,日军分三路围攻岷山,一路由瑞昌抵叶家铺,一路由黄老门抵鸡公岭,一路由德安抵晏家铺。游击队员在刘为泗的指挥下,将日军从张家口诱至王家垴,继而将其冲割成若干段,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战斗持续三天三夜,游击队仅以400余人枪,击败了日军千余人的进犯。
   赣北抗日游击大队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对日作战数十次,共毙敌500余人、伤数百人、俘10余人、缴获长短枪300余支、轻重机枪14挺、迫击炮2门、子弹数万发,为抗日救国建立了不朽功勋。
  岷山惨案1939年2月24日,江西保安第十八团司令钟石盘以商讨联合出击余家河、马回岭日军据点为名,一面指派大队长童昌辉率领全副武装军官12人来到中共赣北工委和赣北抗日游击大队驻地洼里陈村举行联席会议,一面派出部分官兵携带武器和铁镐来到游击队各中、小队谎言同去破坏南浔铁路,同时趁大雾将保安团3个大队士兵分别埋伏在陈家垴、张家山、陈家河等各游击中队驻地附近山上。此时,各游击中、小队员刚结束株岭战斗正在休整,除站岗放哨队员外未作任何戒备。当童昌辉等来到洼里陈村,刘为泗等赣北工委和游击大队领导人以团结抗日为重,赤诚地接待他们。然而,趁刘等围桌看地图时,童即发出信号,张石根首先向刘为洒、田文灼背上各击一枪.接着钟文圣又对准刘为泗胸膛连射4枪,刘、田二人顷刻身亡。枪声一响,埋伏在各处的保安团士兵一齐冲出丛林,内外夹击,各中、小队游击队员均被缴械。当场和事后共逮捕杀害赣北工委负责人和游击队干部30余人,彻底扼杀了这支人民的抗日武装。正在城门做地方工作的抗日游击大队政委李顺希得悉惨案发生后,辗转回到德安荒山,收集并率领少数队员冲破艰难险阻,潜往湖北阳新。
  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反“扫荡”1944年7月,江南挺进支队长冯坤吾获悉一队日军朝赤湖游击区“扫荡”而来,迅即率领武工队员百余人截击于何家垴,毙敌40余人,余溃退。同年12月,支队政委孙超正在邓家咀召开游击区干部会议,一队日军20余人企图偷袭,遭到预伏在新屋张家武工队员的围攻,毙伤10余人,缴枪10余支。1945年4月,从瑞昌开出一大队日军共80余人,向赤湖高家咀一带发动报复性的“扫荡”,武工队员一面沉着掩护群众转移,一面占据有利地形猛烈反击,日军伤亡惨重,但挺进支队政治部主任陈志益不幸中弹牺牲。同年6月,武工中队长蔡蓝还率领队员埋伏火龙山上,袭击日军骚扰城子镇汽艇一艘,在艇敌兵9人全部毙命,所有物资均被缴获。
  九江解放1949年4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天堑后,国民政府军九江守军及其九江地方政工、武装人员纷纷撤离。5月15日,九江县长曾庆麟和警察局长胡剑平携带枪支、电台、辎重车,率部和家属百余人,离浔南逃至黄老门,被农工民主党地下武装截获。16日晚,王公霸等趁九江出现军政暂时“真空”,打着“中国人民革命军皖鄂赣边前进指挥部”旗号,妄图抢夺九江城。17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第十八军第五十四师一六二团在政委翟寿亭的率领下,从新港抄小路向九江迸发,在三里街解除王公霸阻击人员的武装,上午解放九江城。19日,一六二团奉命继续南下,第四野战军一五六师四六八团政委周建中率部驻守,并与5月28日到达的南下干部工作团一同接管九江。从此,九江人民获得新生。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九江县志》是江西省地方志丛书之一,由江西九江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写,于1996年12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主要介绍了九江县建置区划、人工、自然环境、农业、水利、林业、畜牧水产、工业、城乡建设、商业、财政金融等各方面的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姚少诗
相关人物
侯野烽
相关人物
甘章龙
相关人物
周瑜
相关人物
陆梦龙
相关人物
吴佩孚
相关人物
孙传芳
相关人物
张发奎
相关人物
张日章
相关人物
徐彦刚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九江市
相关地名
庐山市
相关地名
星子镇
相关地名
瑞昌市
相关地名
江州区
相关地名
湖北省
相关地名